杨敏 (五月)读书笔记

2024-04-22

杨敏 (五月)读书笔记(通用4篇)

篇1:杨敏 (五月)读书笔记

细读教育经典——《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洋河实小杨敏

英国作家卡莱尔说:“书最棒的影响力,就是可以刺激读者自我思考。”当我们细细的去研读这本著作时,我们的受益将是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广泛的阅读,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教学上才能游刃有余。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看完一些内容后,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实在、实用,它不是浮在教育帽子之下那些美好的浮华的教育技能。在这部教育经典中,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的“教”的问题,也用实践所得,启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学”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因为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在少年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掌握者’。”他所提议的,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

在这本论著里,不仅有生动的教育教学的事例,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具体的实验的心得„„从教师的备课到听课;从课堂之内到课堂之外;从关注儿童的书写到儿童的阅读;从关注儿童的学习到身心的健康;从教育学到心理学„„详细的从各个层面作了精辟的论述。而一些详实的典型事例, 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更能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特别是给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以多方位的指导与思考。

篇2:杨敏 (五月)读书笔记

公园里,小蝴蝶花盒桂竹香们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比美。池塘里的一个个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般开放着。

青岛的海仿佛特别的绿,像一片绿海:各种的绿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有很像一张绿色的网。

到了夏天,青岛就像一片绿色的世界,各种花连接在一起,站在高处一条彩虹。

篇3:谢其章:五月购书笔记

搜集书刊永无止境,就像你走进大沙漠,单是其中一个品种就可能耗尽你一生的精力与财力,更可悲的是,即便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良友》画报即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目标。1926年2月,《良友》画报在上海滩创刊,一炮走红,初版创刊号3000册一售而空,再添2000册又是售空,再次加印2000册,共计7000册,这在当年是个了不起的数字。现代画报的模式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大开本,丰富的图片,都是过去所没有的。《良友》经过几任主编的调配,几年之间名扬海内外,成了足以代表中国形象的大画报,各国的大图书馆争相订阅收藏,《良友》的销售数也达到每期七八万份的高数量。

从1926年创刊到1945年10月停刊,这个阶段的《良友》共出版172期,查寻《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竟无一家图书馆藏有全份。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全套《良友》画报,开始定价2600元,一面世即调价为5000元,到90年代中期又调至8200元,以后就不见踪迹。去年中国书店古旧书刊拍卖,全套影本《良友》画报付拍,是十余年来的首次亮相,以11000元成交。原版《良友》散册偶尔也拍卖过,单册市价二百元左右。笔者二十年来寻访《良友》,加上前几天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得的四册,仅得五十余册原版《良友》,离“172”远甚,也不做集全的梦想了。

二.一纸一片总关情

方继孝先生的“旧墨记系列”已出到第四种(文学家卷)了,我既惊诧他持久的写作能力,又非常羡慕他仿佛用之不竭的藏品。边藏边读边写,这是一条收藏爱好者最理想的康庄大道,也是目下最应倡导的收藏风气。当前的收藏太多乌烟瘴气的东西,炒作盛行,过分强调金钱,不一而足。我入收藏行二十年,现在最厌烦的却是“收藏”二字。收藏界里太少像方继孝这样既收藏又写作的研究者,所以也难怪外界持有偏见。柳和城先生在《商务印书馆老档案散失之谜》里指责信札收藏者“说实话,你不研究出版史或商务馆史,收藏一两封信有何用呢? 无非等待升值,待价而沽罢了。可惜一批有用的史料,从此支离破碎,浪迹天涯,再也无法汇集一起加以研究利用。”柳先生的话多有偏颇之见,待价而沽有什么错吗?研究和利用并非只是专业人员的专权,方继孝见微知著的写法,靠的就是一两通信札,甚至就是一纸便条。我觉得方先生的书为收藏界争得了一席颜面,收藏家若真的研究起来,他所具有的资料优势,专业人士真的既羡又妒,难免说出一些带醋意的气话。我的倾向是,研究家别老想着像以前似的白使白用别人花大钱搜集的资料;收藏家别老是安于“独得自矜”的低层面,理应“化私为公”地写点文章。

这本属于“文学家”的《旧墨记》,读起来比之前几本《旧墨记》要来得亲切,用张爱玲的話来说是“于我们亲”。为什么亲,很简单,书中的这些人物对于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柳亚子、刘半农、郭沫若、张恨水、茅盾、郁达夫、林语堂、叶圣陶、徐志摩、朱自清、老舍、俞平伯、冰心、巴金、钱钟书等等,总计一百位。我们熟读他们的作品,我们熟知他们的生平,现在由方先生从书札来讲述这些卓越作家的某件小事,则让我们看到作家们完全不被熟悉的另一面。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会不断修正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成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他的字写得这么漂亮。”作者展示的“旧墨”也不仅限于书札一门,实寄封、批文、签名本图书、题词、便条、制版凭单、发稿单等举凡带字的一纸一片,皆作为历史的边角料而给予开发使用。我倒认为专业研究者反而不易接触到这些零纸碎片,他们只对宏大主题有兴趣。

三.我与《立言画刊》情未了

十几年前,我写过《金受申与立言画刊》,刊在很不起眼的《燕都》杂志。重读旧作,平生出些许感慨,一是像《燕都》这样纯谈老北京的刊物如今已根本没有立锥之地,只是稀稀落落地作为时尚杂志的点缀。二是作为写老北京写得最好的金受申老先生,依然为人所罕知。胡适说过“不应对故人这么漫不经心。”人往风微,漫不经心的地方多不胜举。三是当年觉得买的老贵老贵的《立言画刊》,今天成宝贝了,有出版社出了新版金受申的《北京的传说》,从金受申后人那借来的《立言画刊》,比我保存的书品要差远了。四是像《立言画刊》这样的老刊物,还应该发挥“余热”,那上面有关京剧的“人和事和戏”太丰富了,可惜搁我这个“戏盲”手里,糟踏了多少宝贵的材料。

《立言画刊》是我购刊史上期数最多的一种,从创刊号至200期,完完整整的“连号”,甚为难得,私藏中未闻有第二者。此刊总出356期(自1939年至1945年),200期以后的零本我也藏有几十册,若论内容精华,还要属200期以里。虎头蛇尾,这是大多数杂志的通病,这200期旧书店卖给我的价是1700元,1700元在九十年代初是个不小的数目,当时真是狠了狠心才买的。杂志这种藏品,零散二本三本看不出名堂,数量一多,就觉出好处来了,尤其是作研究的时候,真是多多益善。文化在某些方面还是增值了,而且现在有人出过很高的价钱想买我的《立言画刊》,怎么能卖呢,我就这一套。

四.电影开口说话之初

此册专号极其要紧,它表明默片时代的结束——电影会说话了。美国人说“嘉宝开口了”,嘉宝是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我们有一批默片明星,而现在除了搞电影史料的专业人员,谁还记得他们,能知道胡蝶、金焰是曾经的影后影帝就该表扬了。电影不像小说,电影是必须到电影院这个特定场合去领受它的艺术感染,小说就简单的多,随时随地都可以,古人怎么看书我们今天还是怎么看书,形式上几乎毫无改变,八十年前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演员只有形体动作却说不出话来——今天声光电闪的一代是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他们以为电影一直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连色彩都一直是斑斑斓斓的,何曾有过黑白不带色的?

《电影月报》的第8期是“有声电影专号”,1928年12月出版,距今整八十年,很厚的一册,有着铜板纸的插页印着明星的玉照,有夏佩珍、胡珊、郑小秋、张美玉、王献斋、程步高(导演)这些现代人极少知的名字。还有电影《奋斗的婚姻》、《红蝴蝶》、《热血鸳鸯》、《火里英雄》的剧照(还有一部《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像是纪录片,有孙中山宋庆龄的镜头,还有真打仗的镜头,似乎现在某些纪实节目用过。)估摸着这些电影的拷贝,不是丢了就是时间久了放不了了,这也是电影不如小说的地方,二十年代的片子只能作为资料片。图片中惟一和电影没关系的是潘玉良的两幅油画。

篇4:五月的青岛读书笔记

有时又是清新的:马车都新油饰过,马虽然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呀。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睛等那避暑的外国战舰和各处的阔人。多咱浴场上有了人影与小艇,生意便比花草还茂盛。

还有时是热闹的:是的,五月的青岛是忙碌的,五月的青岛是茂盛的,人们在五月这个季节开运动会、旅游……

当清晨,我们起床出门,眼前出现一片五彩缤纷的花儿,你会感到怎样呢?

上一篇:工作多次迟到检讨书下一篇:中通快递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