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2024-04-10

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通用9篇)

篇1: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论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形塑

一、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取向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如今,我们身处的不再是互联网技术尝试与应用的初级阶段,而是人们已然开始适应的一种生存情境(媒介化生存情境)的阶段。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将现实生活尽可能详尽地以虚拟化场景的形式进行同步呈现,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生活与这种生存情境进行着积极地对接与融合。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的自己,更为舒适、充实的生活,也即是追求幸福。而人的幸福不仅需要个体生活幸福,共同体生活幸福也是同等重要的。个人主体性追求的结果必然是多元化。相应地,对共同体生活而言,公共性问题就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公共价值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宽容、正义、节制”等积极人格成为达成认同、共识的关键词。我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尽可能找出所有人的公共利益,不如说是要让个体发展出具有积极人格的共识框架。换言之,除了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同时,要将这种暂时的积极力量转化为优秀品质。这不仅利于客观现实的发展,更利于个人的幸福体验。

中小学生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我们并不是说成人模式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缺乏适用性,个体与共同体生活对媒介化“幸福”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但与成人相比,因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情境与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具体培养目标还是与成人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化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培养取向。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而言,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所分?e营造的泾渭分明的社会发展情境界限已然被打破,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教育范式经由媒介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融合为中小学生的媒介化生存情境。在此情境中,中小学生的教育目标也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相互融合的教育形态来共同培养出适合当下、并可以延伸至未来社会情境的、相对稳定并具有实用性的能力,即发展出与公共传播相适应的积极人格。

以个体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而言,中小学阶段是基于每个独立个体的发展阶段,个体将积极主动地发展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与其自身优势相结合的积极人格。从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儿童概念下,形成了相应的儿童观。卢梭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1]他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2]杜威则从儿童的心理需求角度,提出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3]因此,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即是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儿童生活是有价值的。基于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有两点提示,第一,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的发展是积极的、主动的;第二,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将在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性格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出稳定而有特色的积极人格。

二、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

“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格心理领域,在解释这种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时,不同的心理学派形成了不同的系统理论体系,也为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内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从气质论到特质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理论,等等,围绕人格的本质、起源、发展及改变等问题,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4]9。但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对人格的内涵也存在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人格是稳定的、持久的、内在的个体差异,它决定了行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4]3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会经常说这个人是“友好的、关心的、冷漠的”等,这些都是特质词,评价也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观察。行为无疑是人格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人格特质理论阐释了特质与行为的直接关系,为人格培养的内容提供了参考。奥尔波特的《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首次描述特质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个体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知识经验。特质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从而使行为本身具有持久性和跨越情境性的特点。

人格特质的内涵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基本内容。人格特质有哪些呢?卡特尔提出十六种根源特质(见表1),人格特质从效果上分为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特质是人格的核心,相应地,积极人格培养的内容是积极人格特质。但是,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并不是要在真空状态下培养,而是要在困境中去寻找积极人格特质的意义,去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这样不仅可以让培养的内容直接与现实相联系,也让培养内容在与消极人格特质平衡的过程中拥有自己合理的位置,更让人们在这样调节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特质调整的能力。培养内容需要具体的路径来实施从而完成人格培养的实操化过程。培养内容的确定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路径选择减少了弯路,“如何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成为路径选择的指示牌。

三、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倡导寻找并研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或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5]10在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培养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要在困境中寻找积极意义,将人与社会情境因素贯穿于积极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提出对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两条路径是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的培养。这对前文我们所讨论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具体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应确立以积极人格为目标的培养取向,结合社会需求为中心与个体需求为中心的积极人格发展目标,并且在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两种实践路径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一)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

体验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常常表现为某种情绪,积极体验也就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特定行为倾向,而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逃避倾向,相伴随的即是消极情绪;一类是接近倾向,相伴随的是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的十大重要概念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6]弗雷德里克森同时提出,积极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作用,也就是说,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积极体验是主观层面体验,其产生的新要求是人们自主提出的,这样更有利于个体层面内化形成人的特质。

在培育个体的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积极体验的主要因素,一是个体追求积极的内在动机因素,一是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等。[5]229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情境中,要调动并引领中小学生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以发挥中小学生发展其自身积极人格的内在动机;创设并营造积极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以形成良好的媒介社会文化环境,让中小学生在各种媒介场景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在问题中体验积极情绪的价值,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信息世界中培?B中小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辨析、评估等能力,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如在被中小学生热衷的“作业帮”移动学习的平台上,大多数学生单纯只是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完成作业。这不仅失去了求知的真正意义,也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协作参与的方式,组织学生以班会讨论、家庭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媒介信息,并带领他们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合理利用它的意义,进而在求知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体验主动思考的乐趣。

另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培养学生对时空、人生等的感受与思考,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以动画片体验为例,媒介化生存情境下,通过仿真系统和传感设备,动画片中的场景被“真实”地再现,中小学生不再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感知温度、气味、速度,甚至可以用身体去触碰,这改变了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方法。[7]中小学生可以带着角色参与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中,去观察、认识、互动和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价值与力量的认可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讨论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强化对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并基于此对自我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自尊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阶段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直接关系自尊的具体培养路径。对于小学儿童而言,自尊是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小学生到高年级时开始更多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建立自尊。这种比较更多地体现在学业上。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影响最大的因素似乎是外形,其次是同伴的接纳。[8]这些方面都是他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关键点。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是自尊感与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手段。比较有个体间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甚至在学前就知道个体间的这种差异。自尊的培养对于教育而言,关键点在个体,核心是如何教学生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建立良好的自尊。因而,接纳自我成为自尊培养路径上的关键词。教育者需要接纳学生的差异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合理地接受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建立良好的自尊,如此才会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这提示我们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自尊发展水平与规律,采纳各种具体有效的自尊发展策略,并且透过自尊的建立与自尊强度的不断提高,来唤醒并诱发中小学生主体的积极人格的发展。

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通过培养分享与欣赏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自尊。随着微博、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媒介也成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熟人间建立了双重的交往空间,陌生人间建立了双向互动的虚拟交往平台。如,中小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盛行的“点赞”行为不仅仅获得他人对自己分享内容的欣赏,也可以使他人分享的内容得到自己的欣赏。中小学生也会在这样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同感,建立良好的自尊。因此,一方面,学校、家长可以对中小学生的在线社交分享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群、班级群等有成人指导的群,减少与孩子间的代沟感,在了解他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以他们所熟悉并喜爱的语言方式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分享与欣赏的能力,获得自我与同伴的认同,建立良好的自尊。

在网络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孩子合理地进行比较的能力,在自尊建立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尊的强度。竞争是比较重要的形式。玩是孩子的天性,网络游戏自然成为中小学生的心爱之物。首先,教育者们不应完全禁止中小学生对游戏的接触,应引导孩子适度游戏。教育者们要在与中小学生共同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其进行适度地比较。其次,在同伴的集体游戏中,教育者们通过观察中小学生的行为来检验成果,并基于结果的情况对中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进行完善,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

不论是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还是良好的媒介自尊,都与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是相互关联的。同以游戏为例,学生在有时间限制、家长介入的情境中玩网络游戏时,很可能既体验到积极的媒介情绪,也具有了良好的媒介自尊,并且在这种快乐的媒介情绪体验中、在“我行、我可以”的自尊启动状态下,将游戏中的积极价值内化为自我的积极人格特质。因而,我们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时可以采用两条路径融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2]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1.[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4]陈少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官奕聪,王鑫.试论虚拟现实对儿童动画片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6(9):167-168.[8]罗伯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吕红梅,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67.

篇2: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一、多元通和的概念及在湘西地区的表现

1.“多元通和”概念的提出。牟钟鉴先生认为,中国的宗教生态模式是与亚伯拉罕“一神分化式”宗教和印度“多神一教嬗变式”宗教相区别的模式,即“多元通和”。“多元通和”与多元一体的区别在于,多元一体更侧重于分析民族格局,而中国宗教与民族并不完全同步,是发展中的动态的整体。“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与家族社会土壤里生长出亲情、乡情与群居智慧,追求和谐稳定,喜欢用家庭乡里的眼光看社会看世界,亲近土地和自然,产生出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以儒、道互补为主脉的中华思想文明,既重人文道德,又重自然本性,以中和之道为精神方向,逐步建设起中华信仰文化多元通和生态系统。”

2.“多元通和”在湘西地区的具体体现。第一,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中國的宗教文化受人文的文化影响颇深,人文理性在中国文化里占据主导地位。湘西的宗教文化在逐渐形成的以汉族为主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不断吸收儒释道三教的文化,这里的三教不仅是指宗教,更是道德教化。湘西的少数民族在多年的劳动生活中接受了儒家“敬天法祖”为核心的礼教,偏重哲学的佛教与道教,以此形成了湘西既有原始宗教特色,又注重传统人文理性教化,宗教与人文相互通融宗教生态环境。

第二,民间性与正统性互补。三教作为中国的正统宗教,在与民间宗教有某种紧张的同时,也注重从民间宗教中吸取营养。民间宗教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吸收传播三教思想。根据刘泳斯学者关于民间宗教与三教合一的观点可以看出,湘西的原始宗教在吸收三教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了三教合一的进程。

第三,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宗教文化对待外来宗教积极的态度。湘西同样受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但影响较小。民国时,保靖与花垣两县存在一些基督教堂,如今随着吉首大学招生的扩张,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带来了基本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两种宗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保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吸取了“三纲五常”的中国特色,在湘西地区较为受人接纳,虽然信众范围较小,在湘西地区亦能受到尊重与支持。

二、湘西的多元文化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西接贵州铜仁和重庆红安,北连湖北恩施,境内有土家、苗、汉、回等三十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汇聚的地方。外来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湘西本土的原始宗教并行不悖,并且化为民风民俗融入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对湘西地区的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究其根源,一方面,与湘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湘西处于四省边界,“具有引东拓西的地域优势,与南面的北越文化体系、东北部的汉文化体系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处于碰撞共生之中。”,是不同宗教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必由之路。历史上,无论是明朝以前由北往南的纵向发展,还是明朝以后由东向西的横向传播,都必须经过湘西这个文化交流的`枢纽。所以,湘西得以吸收众多外来文化因素。另一个方面,则要归结于“大杂居,小聚居”等生活环境。长期的混杂居住使得生活在湘西的土家、苗、侗、白、汉等民族的信教群众对于其他民族的原始宗教亦或佛、道等外来的宗教具有较强的适应、接纳和吸收的能力。

三、启示与结语

“多元通和”对于湘西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首先,要发展湘西宗教多元文化的,应当准确的理解中华文化。湘西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准确了解湘西多元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把握湘西原生性宗教和民族的核心义理,同时把握中原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只有真正把握了湘西宗教文化的深刻含义,才能在深层次把握湘西宗教文化发展的方向与动力。其次,要保持湘西民族宗教和原始宗教的独特传统。多元通和并不等同于多元融合为一,多元通和是一个整体,但却不是统一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着的宗教文化生态。这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群.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代歧异性变化———以湘西腊尔山苗族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2]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77.

篇3: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方面给予宗教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潜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宗教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挖掘和弘扬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引导宗教发挥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宗教消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因素。

一、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宗教

建设和谐宗教,做到宗教内部的和谐,达到宗教自身的和谐,就要从建设和谐寺观教堂做起。寺观教堂不仅是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文化、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他们表达宗教感情的精神家园,在信教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座寺院和谐,能够影响周围信教群众的和谐。寺观教堂要和谐,首先教职人员、管理人员要和谐,这是寺观教堂和谐的基础。而寺观教堂的和谐,又是周边地区群众和谐的基础,这是一个必然环节。如果寺观教堂不和谐,周边信教群众肯定谈不上和谐。和谐寺观教堂是社会和谐中的一个重要细胞,与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机关是一样的。建设和谐寺观教堂,是宗教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宗教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载体。因此,要按照爱国爱教,教务自办,宗教活动正常,宗教人员心情舒畅,内部管理规范,团结开寺,社会关系和睦,把寺院建设成为一个平安祥和、环境优美、服务社会的场所的目标要求,引导支持宗教界做好解释教义、引导感情、规范行为、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并以此推动和规范宗教内部关系,增进宗教内部的团结和谐,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二、促进和谐需要宗教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悠久深厚,加上信教群众人数众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在服务发展、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宗教都可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宗教一直有着重视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优良传统。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慈悲行善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自身除了慈善的情怀并没有更多的资源,但它有调动社会资源的传统、能力和渠道,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此外,在社会道德水准需要不断提升的社会转型期,各大宗教包含的丰富的道德资源,如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道德思想和观念,各宗教的“戒律”或“诫命”等神圣的道德规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做贡献。

三、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宗教在历史上对古代“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宗教能够也应该继续发挥这种作用。

(一)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宗教界人士可以按照乡村文明建设规划,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带头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决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有效地营造以维护祖国统一为荣、以分裂祖国统一为耻,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氛围。结合各自宗教的教规教义和伦理道德要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汇到讲经、讲道、宣教的内容,劝人行善,止人作恶,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形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的文明村风。

(二)引导信众勤劳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村经济,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责任。宗教界人士参与经济建设大有可为,通过他们的影响,可以提高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努力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伊斯兰教就有提倡劳动,讲究勤奋,两世并重,重在现世,主张追求现世幸福生活的内容和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宗教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群众更好地发挥善于经营的优势,克服小农经济思想、自我封闭意识和等、靠、要的思想,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佛教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传统;道教主张尊重自然、损益盈虚;基督教倡导“爱主、爱人、爱地球,再用再造、再节约”等等。宗教界这些优良传统,对引领信教群众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积极作用,为宗教界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为农村的文化发展做贡献。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许多优秀成果。积极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积极因素,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努力使宗教思想、宗教文化、宗教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适应。通过多讲各宗教教义中爱国、守法、和谐、平等、团结、宽容、公正、慈悲、行善、求知及其他优良传统和基本精神,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动员信教群众送子女上学,积极捐资助学,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扫盲工作,不断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为促进社会稳定服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如何协助政府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是爱国宗教界人士的重要责任。宗教界代表人士在处理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样的语言,由他们说出来,群众更容易接受;同样的工作,由他们到群众中去组织和开展,有时比干部去做效果更明显。特别是群众情绪比较激烈、矛盾可能趋于激化的时候,由他们站出来说话,群众能够比较听得进去,效果更好。只要宗教界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拥护党的领导,发挥自身优势,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受损最重、牺牲最多的战争,当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了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和各界人士及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不断蚕食、侵占我国领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国土沦丧、民众流离失所。1935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存亡面临的新的严重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和反抗意志,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以及海外侨胞都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国情怀,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之中。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1900字的文稿6次提到“弱国”,同时也指出:“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地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个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7月31日晚,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经提出,即在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界以及地方实力派中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斗争意志,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共产党的强力推动下,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共同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相互配合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国民党勇敢地担负起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成为日寇紧盯的主要目标、主要作战对手。共产党则在敌战区开辟敌后战场,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频繁发起对日寇的袭击,造成日军腹背受敌,无法集中兵力在正面战场作战,大大削弱了其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国共合作的胜利。没有双方的共同努力,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各条战线上的抗日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全国的工农兵学商及一切爱国同胞团结起来,使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组成民族抗战军队,形成了反抗外来侵略势力、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全民抗战。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爱国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上海、北平、南京、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的学生,不顾政府禁令,集会游行,进行抗日宣传,声讨日本帝国主义血腥暴行,谴责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武装民众,出兵抗日。12月中旬,全国学生3万余人汇集南京,受到镇压,死伤130多人。

其次,全国工人不断组织罢工游行,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上海3.5万码头工人拒卸日货,80余万工人参加的抗日救国会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武装工人义勇军”“实行对日经济绝交”。全国工商业者亦相继开展对日经济斗争。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更是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使抗日救亡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

与此同时,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大声疾呼“武装抗日”;民主党派群情激愤,协力御侮;地方实力派也主张抗日,请缨参战。所有这些,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壮大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威,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对南京当局向抗日方面转化,调整内外政策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党内的一些同志不能清醒地认识国民党片面抗战和一党独裁的政治本质,出现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偏向。1937年11月,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专门论述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指出在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的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证了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等方面的独立性及自主权,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整个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讲话中指出,中共愿意同国民党一道,在统一战线、抗日第一的原则下实行三民主义,并指出三民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认真实践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加强民主政权的建设。在我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性质政权,实行了减租减息等抗日民主政策。中国共产党因实行民主政治而使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国民党却因顽固坚持反动独裁而使政治地位大大下降。因此,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广大中间势力的支持和拥护,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最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各民主党派先后酝酿产生。它们以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在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与共产党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在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他们的利益,注意教育和引导他们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并成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进一步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结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却能战胜强大的侵略势力,结束上百年屈辱和苦难的历史,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前嫌,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巩固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自觉把爱国热忱和情感转化为发挥才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祝志男:《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篇5: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1、少数民族“共同发展”情况

我区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且分散在广大汉族居民之中,所以我区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居住地“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进展没有具体开展。

2、民族团结活动情况

各乡镇街道在行政办公区和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处悬挂横幅,掀起了宣传月活动的高潮;各村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和民族政策,广大起到了较好效果。制作展板参加了全市9月22日的民族宣传月活动,之后组织制作了4块展板在区行政办公中心一楼大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宣传展示,并在学校及人群集中的地方张贴民族团结的画报,让更多的群众干部了解民族政策。通过宣传,全区广大干群进一步理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党的民族政策,更加巩固和密切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了和谐淮上建设进程。

3、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及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情况

我局认真落实了相关文件精神,对我区的宗教教职人员进行了备案。我区现在符合备案条件的共4人。其中:佛教3人,基督教1人。

我局对辖区的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财

务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分工明细。物品由专人保管,领取时必须由三人签字,才可领出物品。钱财存入银行,只有手续齐全,才可报账。

4、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我区现在宗教教职人员共4人,现在2人有城乡医疗保险,2人有“新农合”;3人吃低保;一人有养老保险。最后一人的户口不在本地,低保情况如何办理,目前还不知道。

5、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情况

我局在4月份对辖区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火灾隐患进行了排查。对有火灾隐患的活动场所进行了整改,并安排场所负责人对活动场所配备了消防器材,目前我区的活动场所已消除了火灾隐患。

6、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及宗教机构设置情况

我区已于区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在年底根据考核内容对我局的民族宗教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篇6:新疆的宗教及民族宗教政策

一、历史上的新疆宗教

明朝之前,除了流行过原始宗教,诸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天山南北各地流行过,并且大多有十分兴盛的时期。

萨满教是崇奉多神的原始宗教。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以及景颇,裕固,藏等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的分布之广,存在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人为宗教所不能比拟的。“萨满”并非宗教名称,而是对一种特殊职责者的称呼,关于萨满之意,多数人认为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知道”,“明白”之意,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凡是世上存在物均有其自己的主宰——神灵。而萨满是沟通神界和人间的使者,是所有神灵与妖魔鬼怪沟通的代言人和中介人。佛教,伊斯兰教等教兴起后,萨满教开始走向衰亡。

除原始宗教外,祆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宗教,祆教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建于波斯,祆教教徒崇拜日月星辰和火,祆教约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新疆,魏晋时期,祆教在中亚各地和新疆地区得到极大传播,后来,祆教又经过新疆东传中原地区,以至北朝皇室都大力提倡祆教,官府中专设有管理祆教的官员机构。唐末以后,祆教在内地开始衰落,但在新疆则一直延续到宋代。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摩尼在印度创建,约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最早传入的地区是和田,到了公元2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佛教势力在新疆的衰落始于10~11世纪喀喇汗王朝建立后。16世纪末,天山南北基本上处于伊斯兰教影响之下。

摩尼教为摩尼创建于公元3世纪中叶,经考证,摩尼教约在公元6世纪传入新疆,唐,五代时期最兴盛。

景教是基督教派别之一,为叙利亚人创立于公元5世纪,传入我国后称作景教,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大体是在公元6世纪。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约产生于公元2世纪初,公元5世纪从中原向西传入新疆。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道教重现昌盛,到新中国建立以前,道教成为新疆汉族信奉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为穆罕默德创立于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顺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思是“顺从者”。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神—安拉,伊斯兰教在行动上要严格遵行“五功”,教规和宗教仪式。伊斯兰教9~10世纪才由陆路传入新疆,至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各地占据统治地位。

二、党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地方的选举法中明确规定:少数民族领导成员的差额选举,只在少数民族公民中进行。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党和人民政府强调“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三、党的宗教政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地区。现在全疆有八种宗教,它们是:伊斯兰教、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和道教。少数民族群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东正教。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宗教问题。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国家不干涉个人的宗教信仰,宗教也不能干预国家事务。

篇7: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一、2010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一)切实加强宗教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确保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族团结问题是处理好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贯穿在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做好我镇宗教工作,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充实了一名党委委员和一些优秀骨干力量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分析研究。结合我镇实际,按照“党政齐动手,各尽其责,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原则,与各村委员会层层签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针对当前我镇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为维护我镇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年来,各工作小组任劳任怨,扎实工作,为 1

确保宗教工作顺利开展努力工作。

(二)宣传到位,民族团结的氛围浓厚

我镇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法律、法规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同时,进行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多年的一贯坚持,已在全镇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成为全镇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每年都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接受民族政策咨询等等,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民族平等,歌颂祖国的建设成就,享受宪法赋予的同等权利,也承担同样的义务,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各村(社区)也组织人员采取不同的形式,宣传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有关法规,在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一方面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坚持权利与义务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活动。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含浦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认真落实“五五”普法工作,巩固创建“平安含浦”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部门和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构筑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实施民族团结文明和民族法

制示范村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积极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接边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工作,构建和谐含浦,促进民族团结。

在各村(社区)、各单位中结合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结合今年在农村宣传和落实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统计调查工作、新一轮合作医疗政策和农业开发情况等工作的开展,召开各种村组会议,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团结和发展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和信教群众增强了维护我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为我镇创造了团结、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宗教工作的稳步发展含浦镇宗教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解决民族矛盾为切入点,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教群众脱贫致富为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消除民族歧视和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各村(社区)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讲原则、讲法律、讲政策、讲策略,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排除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隐患。加强矛盾纠

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2011年民族宗教工作要点

我镇2010年民族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四句话”(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强管理促和谐,创特色争一流,进一步巩固我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和宗教领域和睦稳定的良好局面,为我镇经济社会争先进位,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岳麓区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继续抓好《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抓好《条例》相关配套规章的贯彻实施,即《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等。坚持三自方针(自养、自传、自治)和四个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四项治理成果,坚持杜绝假僧假道、乱做佛事道场、乱建小庵小庙、基督教私设点、党员信教等

现象的发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开展“三个服务”:就是在民族宗教领域广泛开展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和谐建设、服务改善民生。加强“双基工作”:继续加强抓基层、打基础。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

3、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素质。凡外来人员到本镇主持宗教活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申报和审批手续,本镇的宗教教职人员必须在本镇管理小组的自主管理下,按照“五统一”的要求,有秩序地开展活动。重点抓好思想建设,主要是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爱国与爱教相结合,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做“好教徒”与“好公民”相结合,在重大问题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坚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决心。

4、坚持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加强宗教工作责任制和宗教事务管理网络的建设,把宗教事务管理责任落实到基层,镇同各村和宗教活动场所签订责任状,村同各小组签订责任状,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和各种邪教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实行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的工作要求。确保本区域内的宗教活动合法、有序。

5、民族工作坚持两个共同。深入学习宣传《湖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湖南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6、加强宗教管理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加强学习、服务基层、创新方法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为推进宗教工作再上台阶作出新的努力。

7、完善机制,加强领导。坚持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能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专题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民族宗教工作干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

篇8:论宗教仪式行为对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

论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及其作用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己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作 者:曹奇 夏建辉 Cao Qi Xia Jianhui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湖南,长沙,410023;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刊 名: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1(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主体 道德理性基础 道德激励 道德凝聚

篇9:民族宗教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全县有31个少数民族,人口2.6万,占全县总人口2.7%。其中回族2.4万,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2%。境内有一个回族乡,十一个回族村,一个回民居委会。现设有一所完全民族中学,七所民族小学。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信教群众3.7万人,其中基督教信徒2.3万人,伊斯兰教信徒1.4万人,依法审批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13个。基中基督教堂102个,清真寺11个。有两大爱国宗教团体(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定远县伊斯兰教协会)。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加快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和增加少数民族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民族事业更加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和睦,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的和谐局面。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切实把加快民族乡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把民族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考评,定期召开民族工作专题会议,及时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民族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核心,确保完成赶超目标。二是培训教育,提高素质。采取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为民族乡村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渠道增加致富和就业机会。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真正让民族聚居地区群众懂法、守法、用法。充分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三是突出特色,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一园一品”工程。在民族乡建设创业园,在民族村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乡有创业园,村有特色产品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增强民族乡村经济发展“造血”功能,重点发展二龙奶牛养殖,定城回民村大棚疏菜,藕塘回民村花生加工,桑涧天河回民村油桃和腐乳等特色产业。加大对民族乡村和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大跑省、跑市力度,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增加民族乡、村投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0年编制了民族乡村发展项目13个,争取资金257万元。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着“优先安排,体现照顾”的原则,优先安排民族聚居地区各项事业建设。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倾斜力度,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镇化战略实施,重点推进二龙回族乡建设成为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典型集镇,把11个民族村建成居住集中、配套完善、文明整洁、管理有序的新农村。加大民族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重点开发虞姬墓、蓝玉井和老龙眼等文化古迹,结合地方风俗饮食文化着力打好旅游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三、存在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繁,我县地处江淮分水岭,是自然灾害多发大县,缺水易旱。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区,经济上欠发达,生产生活比较困难。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村级道路建设滞后。如池河镇池阳民族村,一条约7公里村级主干道,由于无法筹集配套资金,错过了村村通工程机遇。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我县是农业大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对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投入不足,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族发展基金即为拾万元,到目前为止没有增加。四是花生加工运销业是藕塘回民村的主导产业,但其加工生产均在居民区,粉尘大、污染严重,群众反响强烈,镇政府为了做大做强花生加工,规划出50亩地,创建农民创业园,但苦于无用地指标,而无法开工建设。五是大多数清真寺年久失修,有的已成危房,安全隐患极大,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清真寺阿訇生活补助过低,有的已不能维持正常生活而离开,给当地回族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变。六是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名额限制,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而使他们处在较为贫困之中。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宣传和领导。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在各民族群众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团结稳定的大局意识,进而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的贯彻落实。

2、强力实施扶贫开发,推进少数民族小康工程。一是着力抓好民族地区的扶贫帮困。要尽快建立健全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认真研究长效扶贫机制,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坚持不脱贫不脱钩,扶贫资金重点要向民族乡、村倾斜,要向可扶的农民倾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促进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二是要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效益。建议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应为所联系的民族村解决1-2件实事,各成员单位在安排项目时应优先考虑民族乡、村,真正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三是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乡专项发展基金投入,条件许可时,可扩大到民族村级专项发展基金。

3、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民族群众连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举办培训班,支持学历教育,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渠道和形式,培养、教育、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能人。构建少数民族进入市场的中介组织,沟通市场信息,提高市场预见性,增强开拓市场能力,带领群众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带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为推进全区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领域和谐稳定,4月28日,根据区政协领导安排,张学军副主席带队,由区政协宣教文卫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区部分政协委员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到高岩寺、报恩寺、观音阁、清真寺,就我区民族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宗教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少数民族10364人,涉及23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泗渡、高坪、板桥三镇和上海办、洗马办、大连办辖区。其中农村少数民族3211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31%;城市少数民族7153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69%。有少数民族村民组3个。全区有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2处,其中佛教活动场所11处,基督教活动点1处。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教派。有教职人员16人,有信教群众8万余人,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信教群体的70%以上。全区宗教工作具有人数多、分布广、任务重、管理难的特点。

近年来,汇川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宗教人士、宗教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使全区的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几年来,通过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120多万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扶贫帮扶、茅危房改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二是民族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高坪镇新建了苗族文化活动中心,在航天高级中学、遵义市第八中学、董公寺镇建国小学开展了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和少数民族寄宿困难学生帮扶活动。三是城市民族工作进一步取得成效。上海路航宇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已通过省民委验收。四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进一步规范。结合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并与政法、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了对非法组织和非法传教活动的专项治理工作。五是教职人员的实际困难得到进一步解决。坚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生活困难的教职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族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我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仍然缓慢,与全区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增收较慢。

二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由于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高山,而且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目前,尚有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居住户未通自来水和公路。三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群众就医比较困难。

四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不够。民族文化场所较少,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需求。

五是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教育资金、民族工作经费未按省委、市委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宗教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区宗教主要以佛教为主,但寺庙规模均较小,影响力不大,全区11处开放性寺庙,因年久失修,有6处寺庙房屋破烂不堪,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香客少,寺院生存难以维持,而且多数寺庙未办理用地手续,庙产不清。

二是教职人员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修为不深,对佛教文化研究有限,传播佛教文化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需求。三是寺院住持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寺庙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寺院教职人员与居士闹不团结,内部存在深层次矛盾,影响和谐。四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干部对宗教认识存在误区,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宗教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与不抓、管与不管无妨大局。而且因各镇(街)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事务办明确一名同志联系民族宗教工作,但因各社会事务办人少事多,而且无专项的民族宗教工作经费,基本上无暇顾及民族宗教工作。

五是在农村由于群众文化贫乏,加之开放性寺院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需求,导致农村非法寺庙增多。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各级领导应站在民族宗教工作事关三个文明建设,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事关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这一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使民族宗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区、镇(街)党委政府每年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对镇(街)重要考核内容,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的工作格局。

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政府对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区级财政要严格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认真落实民族工作“三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发改、农业、教育、文化、卫生、水利等部门在安排部门资金时,要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倾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社会资源特点,统筹协调,认真规划,加快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项目。

3、加大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力度。结合娄山关、海龙囤旅游开发和修建中桥水库、旧城改造等拆迁机会,引导市佛协对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合并和调整,将宗教纳入景区旅游充分向外推介,引资开发,在区内高标准、高起点重点打造2-3处规模影响较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满足全区信教群众的需求。

4、着力加强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宗教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确实提高宗教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二是抓好基层宗教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宗教部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保证宗教事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抓好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感情、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引进、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切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从而建立一支遵守政策法规、信教群众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管理水平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5、加强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网络。深入推进民族宗教事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民族宗教信息网络,切实发挥镇(街)、村(居)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中的一线作用,明确工作责任,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前沿和堡垒,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处理。

6、搞好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上层人士的联系与沟通。不定期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宗教场所的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学习。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信教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思想,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妥善处理,达到沟通思想,增强信任,解决问题的目的。

7、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宗教工作人员、信教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

法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规范信教行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

上一篇:年驻村扶贫工作总结下一篇:再聚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