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失大课文主要内容

2024-04-12

因小失大课文主要内容(通用14篇)

篇1:因小失大课文主要内容

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类,进入文本细读,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寻找作者并未明示的机巧,领悟如下:

一、穷人的大有

渔夫在西蒙死去之夜,在寒风呼啸、巨浪滔天、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中,独驾小船在海面上颠簸,船是破的,帆是破的,渔网是破的,这个魁梧黧黑的男人,背负着一家七口生存的希望与死神抗争。

与此同时,渔夫家中确是温暖而舒适的。小屋中未熄的炉火、闪亮的食具、白色的帐子、安睡的孩子、起早贪黑干活的妻子因为惦念丈夫心惊肉跳。虽然孩子没有鞋穿,但是孩子们依然在奔跑中找到了快乐;虽然没有可口的食物,一家人却在“只有鱼”中吃出健康;虽然渔夫夫妇没有片刻的歇息,但是他们的勤劳、善良却让贫穷的生活充满爱意,谁能说他们是“穷人”呢?

二、死者的大爱

西蒙之死是本为文没有展开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这篇小说故事纠结的原点。海边的人们以打鱼为生,西蒙的丈夫可能就是打鱼时被无情的海浪吞噬了生命,西蒙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没有生活来源,得不到亲友的帮助,邻居们也是一家比一家日子艰难。其实,西蒙不惧怕死亡!那样她就不冷了,不饿了,不被病痛折磨了!但是孩子那么小,她不舍得呀!那只苍白僵硬的手想再抚摸一下孩子,想再为他们盖上一些暖和的衣服,想帮助他们抓住生的希望!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桑娜很想用自己的死换来孩子们的生。

三、隐去的大言

这个短篇故事完全可以写成中篇、长篇,作者却将诸多文字抹去,将华丽的词藻省去,让我们从简洁、平实、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中直视人物命运的起落。

文中有十三处省略号,大多用在描写桑娜心情矛盾的.部分。桑娜将孤儿抱回家,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比谁都知道再收养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在没同丈夫商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生活的重担会把这个家压垮的!为此,桑娜担心、矛盾、后悔,反反复复的心理斗争在一系列的省略号中写活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形象。作者写给我们的是洗尽铅华的凡人,是有血有肉的穷人,所有的赞美、钦佩都在隐言中,都在读者的心中。

四、读者的大悟

《穷人》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有小说的读法,那就是要抓住情节、语言、人物去读,而且要通过人物这个主要线索将故事的情节、语言都拎出来,进行品鉴。

在这篇文章中桑娜是绝对的主人公,文章对桑娜这个人物的刻画从心理活动的角度入手,有两个点值得关注,一处是人物出现了两次“沉思”,沉思是什么?沉思就是心理活动。桑娜第一次沉思折射出“穷”;第二次“沉思”在“忐忑不安”之后,这次可以挖掘的内容非常多,她前后矛盾的性格,她为什么矛盾,最终总结出她的善良。第二处就是两次“沉默”,第一处“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是什么?是神情,但是可以转化成沉思。他们为什么沉默,她在想什么?第二次是“桑娜沉默了”,这也是她在沉思,但是不需要再写了,这是文本的空白与无言之处。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以“沉思”、“沉默”为切入点,悟出托尔斯泰小说的精妙呢?

渔夫、桑娜、西蒙是穷人的“代言人”,在一个特定的夜晚,他们的生活被“聚焦”,透过这凄凉的故事,我们看到穷人的群像在寒风呼啸中挣扎,在波涛的起伏中飘摇。文章如同镜子照见了社会的不公,照见了人物思想的丰饶。文本中除了题目,没有出现一个“穷”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读出困苦不堪;文本没有一处赞美渔夫夫妇,我们却在内心不住的赞叹。在这个只有几个穷人出场的小世界里,在主人公心绪变化的微观镜像中,我们体察到爱与金钱、爱与阶级无关,爱是源于灵魂深处的,爱的基点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

篇2:因小失大课文主要内容

匆匆介绍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赏析

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著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著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於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

《匆匆》的艺术特色,首先便体现在作者的奇妙构思之中。文章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於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著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另外,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连结全篇,一步紧拟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於众的独特风格。

篇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举隅

一、课题扩展法

有些课文是以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命名的,教学此类文章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来阅读,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2)他们因什么而“不和”,又因什么而“和”?让学生带着扩展的问题去解读文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理句段法

有些课文中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这些句段就是对课文或段落主要内容的提示。如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个总起句;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句;教学《生命生命》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抓住了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段落之后,稍微加以整理,就很容易概括课文内容了。

三、段意合并法

对于一些没有具体提示的课文,可以把课文的段落大意整合起来,稍加提炼,进而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概括课文每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童年时,爸妈对“我”写的诗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第二部分写的是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三部分写的是成年之后,“我”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从这两种评价中体会到了爱。然后让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大意整合起来说一说。

四、要素归纳法

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大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狼牙山;人物:五壮士;事件:掩护转移、诱敌上山、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然后把这几个基本要素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五、主次取舍法

对于写了多件事的课文,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情节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几件事。从内容上看,有关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三件事情的叙述写得很简略,是次要的;议花生这件事写得特别详细,是主要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事情的“主次”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如,《小英雄雨来》写了雨来擅长游泳、上夜校、掩护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这六件事,其中“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写得十分详细,是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果断取舍,引导学生梳理甄别。

篇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时间的词语,练习概括每部分内容,然后连缀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表时间的三个词语画下来。思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此时,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个词语并说出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冬天,列宁养病时,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发现灰雀又飞回来了。”

二、提炼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如教《渔夫的故事》一课,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指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迅速找到了关键句子:“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鼓励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随即说出“捞到胆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5自然段,学生顺势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如教《草船借箭》中,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师:这些人物中,你觉得哪几个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请你用1~2句话概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觉得周瑜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人物。生:主要人物当然有诸葛亮了。师:有谁愿意将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说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且与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着急造箭,而是让鲁肃为他准备了二十多条船只、每条船只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船只的两边插满草把子。三天后,诸葛亮和鲁肃带着这些船只直奔曹营,拼命擂鼓,由于雾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诸葛亮终于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

篇5:学步课文主要内容

学步课文主要内容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在那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极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小小的身躯。那天,你被几把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地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椅子,然后不依靠任何东西,自己走到了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到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胜过当时你那个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从那时起,你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地走你自己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地在房里东探西寻时,不是撞到桌角上,就是碰翻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已经数不清你曾经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地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趴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一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你趴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啊,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深又长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学步》教学反思】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学步——人人都要度过的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经历,这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与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够产生共鸣的所在。如果将学生引进文本,一个个的成为文中的学步者,再现儿时的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经历,那么就不难理解文中所讲的“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句话的含义了,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厚意。

在备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学步时的年龄、情景和趣闻,或找出相册中的自己学步时的照片欣赏,特别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学走路时的心情,并以《我开始走路啦》练笔,这样学生原有的较为朦胧的体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清晰,解读文本时较会产生共鸣。

二、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中,我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复预习的内容,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于预习,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这些步骤: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

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第三,体会父母的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批注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训练等。

三、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篇6:《白鹅》课文主要内容

《白鹅》课文解读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的一篇文章。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运用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引导我们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篇7:麋鹿课文主要内容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了大丰自然保护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麋鹿“四不像”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第三部分(5-7自然段),写麋鹿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篇8:关注课文之外的教材内容

一、走进教材目录, 做好阅读准备

语文教材目录是一册语文教材的统领,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目录, 从感性上对本册教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知道这册教材的整体架构, 从而在学习到某一篇课文时, 就可以联想到其他相类似的课文, 可以更完整地体验文本。

但是这一重要教学资源却被很多教师所忽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没有带着学生去体验教材的目录, 也没有带着学生去阅读教材目录, 进而让学生解读教材目录, 而是直奔每一篇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虽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但是却不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体验, 学生不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反思单篇教材内容。当学生学完整册教材之后, 头脑中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线索把这些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所获取的语文知识是零散的, 不系统的。所以,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时, 首先要带着学生关注教材目录, 让学生体验目录中的文章标题, 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知这一册教材的编排情况以及这一学期自己要学习的重点,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水平想一想:在这些标题中作者会写哪些内容。这样, 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 学生就可以利用前经验更好地学习文本。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目录编排, 全册的32篇课文分别被安排在8个单元中, 每一单元都有相对应的主题。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 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真诚地待人处事”, 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如果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 那么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 这是一个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的单元,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中的孩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点燃学生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热情。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珍惜生命的道理。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乡村生活”, 让学生感受乡村的田园诗情。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追求成功”,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只有通过不懈地追求与不断地努力才能成功。然后, 教材还在最后安排了8篇让学生自读的文章, 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当我们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目录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每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主线是什么, 想象一下每一单元课文大致的内容。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目录中寻找一些有用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 并事先搜集与该单元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 为更好地学习本 单元奠定 扎实的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 做好阅读衔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几乎都配备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 有的课文甚至配备多幅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 先来解读这些插图, 就可以从感性认识方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然后再让学生体验文本内容, 看看自己对插图的解读与文本中所描绘的还有哪些距离, 产生这些距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来解读插图。但是这些插图也往往会被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遗忘。小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 好多知识与问题都是在直观思维过程中接受和产生的。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插图、描述插图, 把插图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 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比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望洞庭》, 编者在一整页上配了一幅插图。在插图中有秋月, 有湖水, 有山, 有小船。在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来解读插图, 说一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如果让自己来形容这些景物, 将会怎么来形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轮弯月悬挂在天空, 与平静的湖水相互映衬。在平静的湖水上有几艘小船。远远望去, 洞庭山青翠欲滴……由于插图除了“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学生不好表述之外, 古诗中的其他诗句基本上都可以在插图中得以展现。所以, 说完插图上的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再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插图内容与古诗内容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依托课后习题, 做好阅读拓展

课文后面的习题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从字词到句 式的训练, 再到篇章的训练。但是有一部分内容却容易被语文教师所遗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大部分课文中的课后练习, 第1题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这也说明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体现了朗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素养之一。但是却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这一题给遗忘了。在教学时, 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文本的精心解读上, 在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时, 这一道题目往往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还有大部分课文课后练习的最后一题是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并抄写下来。这样的习题安排, 一来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去体验文本的内容与中心, 同时,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但是, 由于不好把握, 同时在考试时也很少考到这些内容, 所以也容易被教师忽略。

比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有两篇精读课文, 第一篇是《触摸春天》, 课后习题的最后一题是:“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 再抄下来。”第二篇精读课文是《生命生命》, 课后习题的最后一题是:“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 如,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我们找出来, 体会体会, 再抄下来。”在这里, 笔者只是列举了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重视这些习题的解答, 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 二来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太费时费神了, 所以都被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略了。我们要重视这些习题的教学,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

篇9: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感到困惑,课堂上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总是说不好,总是离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裁的文章。

二、段意综合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综合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美丽又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美丽又渺小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概括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六个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经常把它简化为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就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间是每天早晨,地点是树林里,人物是我和老教授,事件是我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老教授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将这六要素连起来就是:我每天到树林里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她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分析比较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尊严》这篇文章时,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带着课后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六、抓中心句、段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句话,再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来。

篇10:课文风雨主要内容

课文风雨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文章采用生广东形象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致地描绘了狂风暴雨下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及人的活动,侧面写出了风之狂、雨之急。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相关阅读:

《风雨》原文

树林子像一块面,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风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 点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并告诉我们原因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检查预习

1、 作家简介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先来问问大家,贾平凹为什么叫“平凹”呢?其实,贾平凹的本名叫“平娃”,他在他的自传中也说过,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平平顺顺的。但是后来贾平凹上学了,小有名气了,再叫这个名字,显得比较俗,也没什么文化底蕴。而在陕西方言中,这个“凹”和“娃”读法相同,于是他就把“娃”改成了“凹”,表示他能够正视人生的平坦与坎坷,也显得很有文人气。可以看出,这文人的一个名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那么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2、掌握生字词

蔓  (màn指延伸、滋长) (wàn指植物的枝茎)

撩  (liāo指掀起、掀开) (liáo指挑逗、招惹,如撩逗) (liào同“撂”,指撂倒)

捶   chuí    偌大ruò    芦苇 lú wěi    栅栏 zhà    槐树 huái    攀附  pānfù

蜷曲 quánqū   屋檐 wū yán   弧形 hú xíng   锥形zhuī xíng   蹦跳bèng tiào     刹那  (chà指很短的时间)  (shā指停住、止住)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下面我来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段:树林子       第二段:垂柳 杨叶 芦苇    第三段:羊 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 苍蝇  第五段:鸟 鸟巢           第六段:废纸 猫 瓦片

第七段:浮萍 鱼      第八段:老头 小孩

2、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一下,最后我们一起来概括这场“风雨”的特点。

同学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其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如细节描写、整体概括。最后也可以从词语这方面来赏析,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等等,最后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举例: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两句来赏析一下。

3、很好,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篇都在写“风雨”。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还有没有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  比喻

4、那么,总结一下这场“风雨”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时强时弱  狂乱  强劲

5、接下来,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作者究竟是怎样来描写这场“风雨”的呢?

全文总共从三个大方面来描写风雨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有的是整体的描写,如第一段对树林子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描写。就这样,刻画了一场时强时弱,狂乱强劲的风雨,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作业布置

篇11:江姐课文主要内容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下面是江姐课文主要内容,请参考!

江姐课文主要内容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两个特务从女牢房带走了一个通知。铁门边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同志迈着稳稳的脚步想高墙边的黑漆铁门走去。她不是江姐吗?这么晚带她出去,敌人打什么鬼主意呢?

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1947年夏天,重庆地下党要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发动武装起义,迎接解放。江姐向党要求参加这个工作。组织上考虑到她刚生孩子,没批准;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带领一批同志到川东去。分别的时候,他们互相勉励要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几个月后,随着川东农村工作的发展,重庆地下党又派了一批同志去支援。江姐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出发了。到了万县,党组织告诉她,情况很紧急,命令她到奉节去跟那儿的彭咏梧同志联系。

江姐化了装,怀着兴奋的心情到了奉节县城。那是个阴雨天,她打着雨伞,沿着泥泞的江边走着。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她也走上前去。原来是城头上挂着一排木笼,木笼里盛着一颗颗人头。她知道又有好些革命者牺牲了,心里觉得很难过,不忍看。再一想,不对,应该知道是谁牺牲了,好向党汇报。可是人头已经腐烂,没法辨认,只好到旁边去看布告。布告上一连串的名字,个个给打上红笔的勾。她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触目惊心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

这个打击多么残酷啊!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和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是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子里咽。她知道不能迟疑,应该马上离开。她抬起头,强压住她内心的悲愤,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

江姐很快就找到了党,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的地方。”党同意了她的请求。敌人风闻彭咏梧的妻子在这一带活动,就四处搜捕。几个月后,一个叛徒出卖了她,她在万县被捕了,立刻被解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为了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

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疯狂地吼叫着。

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同志们知道,敌人又要下毒手了。大家屏息听着。先听见特务们用刑的声音,江姐倔强的呵斥声。接着,一个特务高声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

这天夜里,渣滓洞牢房里的人们通夜未眠,大家怀着异样沉重的心情。

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人们聚在风门口张望。只见两个特务拖着昏迷不醒的江姐,往女牢房去。她熬受了一夜的折磨,流血过多,完全失去知觉了。

江姐还没醒过来。女牢房的通知把她的伤口包扎起来。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集中营的同志们都关心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感到骄傲。许多慰问信和诗从各个牢房秘密的传到女牢房来。有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亲爱的江姐:一个多月的严刑拷问没能使你屈服。我们深切地知道,一切毒刑,对那些懦夫和软弱的人才会有效;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当我们每餐咽下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被半夜里的敲梆声惊醒,听着歌乐山狂风呼啸的时候,当我们被提出去审讯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你,亲爱的江姐!我们想你保证:我们要像你一样地勇敢,坚强,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

江姐醒过来了,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她激动。她请人代笔,给同志们回了一封信。同志们记得最清楚的,信上有这么几句话:

篇12:口技课文主要内容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书。作者林嗣环。

这本书被选入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在选入的同时,编辑部门进行了删改。

篇13:巧用多读善思,把握课文内容

关键词:读,思,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依托和范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典型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授给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 然后以书本为中心, 从文本中挖掘“泉水”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 因此掌握并吃透教材中的范本课文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许多同学对课文内容缺少理解与把握。关键原因是缺少思考性的阅读方法, 读书和思考同属于一个读书学习的过程, 只有在读书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才能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精髓, 因此多读善思才是关键。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要想进一步把握文本内容, 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读、多感知、多玩味, 才能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深意。当然读的方式不同, 思考的角度不同, 对文意理解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因此可从以下几点加强阅读指导:

一、粗读——把握全局

首先通过浏览课文内容, 清理阅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 初步了解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如《江南的冬景》一课中, 可以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选材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服务的, 这样自然就明白文中写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都是为了对比衬托江南的冬天温和、明朗、可爱的特点, 然后再从结构上理解“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 接着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江南的冬景?”然后再思考分析“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这一特点?”这样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逐层阅读, 内容就更容易把握了。

二、细读——明确思路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大多数课文在结构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通过细读思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 从而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如《劝学》一文, 明白了文章目的是为了劝勉人们学习后, 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 (积少成多、坚持不懈) 、学习的态度 (专心致志) 三方面进行具体的解读, 从而把握写作思路。再如《兰亭集序》一文,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表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乐—痛—悲”来理清写作思路, 从而明确作者“珍惜生命, 有所作为”的观点态度。所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精读细读, 才能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三、精读——探寻精妙

精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熟, 通过熟读思考来探寻课文中的精彩微妙之处。如学习《祝福》一文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一次“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 又只是顺着眼, 不开一句口。”第二次“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文中三次描写都突出了祥林嫂的眼神, 通过其眼神的变化概括了她一生的不幸, 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通过精读把文章当成艺术来看待, 把人物当成艺术品来鉴赏, 细读精琢, 定会发现文章内在的又一番天地。

四、诵读——学以致用

对于优美的文段或名句要加强朗读背诵, 既提高品位, 又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如《荷塘月色》一文, 其中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美片段, 有许多词语精妙传神, 如“袅娜、羞涩、颤动、泻、浮、洗、笼”, 不仅写出了荷花娇羞盛开的样子, 而且写出了月色朦胧迷离的形象, 恰如其分地映衬了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心情。这样的优美片段, 不仅要意会, 更要能言传, 还要能运用。因此, 背诵积累是学以致用的关键。

五、品读——吸取精髓

钻进课文中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语句进行反复品评、欣赏、思考、揣摩, 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味道”来。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 开头段的几个词语运用就大有文章, 反复研读思考就会发现“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不可估量”“空白”等词, 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几个词语, 它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一下子全写出来了。这种隐讳的写作技巧通过反复品读更能品出深藏的味道。

篇14:因小失大课文主要内容

关键词:问题扩展;段意串联;情节铺展;词句扩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8-0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课堂中教师懂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训练。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且不够得法,造成学生概括能力依然低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下面举例谈谈。

一、文题扩展法

文题是课文的高度浓缩,文章的内容、时间、人物、事件,包括重点、主旨,都能从文章的题目上看出端倪。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通过对题目的审视、质疑,然后围绕题目适当展开,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方式。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师:由这个题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是写李时珍的。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里。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古寺。

师:这个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那么,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目的是什么?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生:李时珍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你能不能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风餐渴饮、晓行夜宿记录下了很多药方,为民造福的事。

二、段意串联法

所谓“段意串联法”就是引导学生逐段地概括出课文的每段的段意,然后再把段意连接起来。一篇文章的意思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文字中,分散在每一段落中,如果概括出了每一段的段意,课文的大体内容也就显现了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段意串联法,让学生逐段阅读,逐段概括,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段读文,在读段时,让学生说出这段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把每一段的意思连接起来。当然,教师还需让学生进行取舍,保证语言的精炼。第一段意思是是:小红马说小骆驼长的难看,小骆驼很委屈。第二段写的是:小骆驼告诉了妈妈,妈妈决定带它到沙漠中走一趟。第三、四段写的是:骆驼妈妈在沙漠中告诉小骆驼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第五段写的是:小骆驼知道身体部位的用处,认为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三、情节铺展法

所谓“情节铺展法”就是引导学生顺着文章的情节,进行铺展,瞻前顾后,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及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以用在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中,比如小说、童话、神话等。

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九色鹿是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有九色鹿、调达、国王、王妃。

师:最主要的是哪两个人物?

生:九色鹿和调达。

师:这个神话故事就是围绕九色鹿和调达这两个人物铺展情节的。故事写了他们的两次相遇,找一找,是哪两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调达掉入河中,九色鹿救了他。第二次相遇是调达为国王的军队带路去捉九色鹿。

师:课文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他们的两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第二段到第五段,第二次相遇是第六段到第九段。

师:第一次相遇写的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生:调达掉入河中,高声喊救命,九色鹿奋不顾身救了他,調达郑重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师:第二次呢?

生:调达看了皇榜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带着国王的军队去捉九色鹿。九色气愤地揭穿了他,调达受到国王重重的惩罚。

师:谁能结合两次相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生:故事写的是调达掉入河中,高声喊救命,九色鹿路过,奋不顾身地救了他,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他为了发财恩将仇报,带着国王的军队去捉九色鹿。九色揭穿了他,使他受到国王的惩罚。

师:抓住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词句扩充法

所谓“词句扩充法”就是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由词句展开、扩充,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中心词或者中心句,这些词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中能折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海底“景色奇异” “奇异”在哪里,学生可以根据第二段,从海底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等,感受到景色的奇异。然后再说说“物产丰富”在哪里,学生就会抓住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从动物、植物、矿物的描写中,感受到物产的丰富。这样,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学生就很清楚了。

学生在问题的追问下,就会把阅读的眼光聚焦到课文的语言上来,并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从而便能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概括方法,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好好摸索。

参考文献:

[1]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王勇军,小学语文教学, 2011-09-10,期刊。

上一篇:2022年度财务结算要求下一篇:班级课外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