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2024-05-03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精选9篇)

篇1:《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十河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人:田成立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09、12、15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 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巩固检测: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篇2:《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进一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知识链接】

1、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2)孕育(3)销声匿迹(4)连翘(5)载途(6)草长莺飞 2.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4)载途:

(5)周而复始:(6)销声匿迹:

【自主学习】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

【主题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

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实践探索】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中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16《大自然的语言》【达标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

4.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2)“洁具”改为“用具”(3)“适应”改为“适宜作”(4)“理想”前加“的”字(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B、(1)(2)(6)C、(2)(3)(4)D、(3)(5)(6)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①②③④

A.,《 》。B.。; “ ”。C.,; 《 》 ?D.。,“ ” ? 二.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

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③一个挨一个地。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物候现象。略【自主学习】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主题阅读】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达标训练】

一、1.C

2.(1)A B(2)B C(3)A B(4)B D 3.A4.D5.A

二、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篇3:《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1 学案的设计

针对语文新授课的特点, 学案的设计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以课本为基础, 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能力的培养为前提,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1 学案的设计原则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 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学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1 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高中语文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是一小节一课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有利于学案的编写。而新教材的实施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都需进行深入地研究, 宏观把握, 细节入手, 按课时编写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1.1.2 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引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 除一般地注意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 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的准确性;学科信息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思想性;学科信息的启发性;学科信息的多样性;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 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 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实践和社会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1.1.3 生活化原则

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语文学科特色,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 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 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与现象,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性化原则?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 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 中等生看到激励, 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1.2 学案的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 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 情意目标, 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 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可用“识记”、“理解”、“运用”等, 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 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程序问题?紧扣新课标要求, 围绕重点难点进行编写, 并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 (练习) , 课后讨论 (思考) 等等, 题不求多而求精, 以巩固所学, 培养能力, 并获得反馈。

总之, 学案应围绕着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融入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灵活而人性地编写, 提高教学效益, 实现教学目标。

2 学案的实施

2.1 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 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2 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可以教师提问学生, 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 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 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 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 要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 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 作为新授课, 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 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 所谓深入而浅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 并及时给出解答, 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 既巩固所学, 又使学生学有所用, 并获得一种艰苦 (脑力) 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 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 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 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 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2.3 课后巩固深化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 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 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以收到实效。

在新授课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 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 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 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成绩转向学习的主体-学生-人, 关注人的情感,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 培养其思维, 传授其技能, 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乐教、善教, 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 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 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 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 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3 学案教学的意义

3.1 学案教学是教师集体备课的平台

学案教学在学生程度基本一样的前提下, 教学进度可以统一, 在制订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例题、练习题, 学案可以体现各教师的教学思想, 发挥各教师的教学优势, 每个教师可制订不同章节的学案, 学案就成了教师交流、能力提升的平台, 教师集体的优势得以发挥, 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利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学案制订和集体使用节约了教师的精力, 使教师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3.2 学案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

有了学案, 学生便知道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前可以进行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前学不会的内容,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解决, 再有不会的问题课堂上由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学案上的难点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思考、实验、检验发现的问题, 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教学目标, 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平台。

3.3 学案教学是学生灵活学习, 教师驾驭课堂的平台

学案教学是开放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时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 能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案的教学内容, 完成学习目标, 还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围绕学习目标探究感兴趣的其他问题, 程度差的学生围绕着学案的目标学习, 可以完成基础目标。学案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功的感觉, 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也为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平台。

3.4 学案教学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平台

学生遇到困难问题, 可直接问老师、问学生, 老师可以问学生。

关注学生的最佳答案, 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正确结论或错误的结论。学案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传统的教案教学是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教学, 是教师整理好的知识, 灌输给学生, 学生是观众, 被动听课, 不能自主学习。学案教学是教师写好的剧本, 学生是剧本中探索知识的主人翁, 是课堂学习的急先锋, 主导着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 才是成功的教学, 学案教学恰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综上, 学案导学在革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学生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 尤其是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以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为切入点, 探究了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实施, 阐述了学案导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的意义。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29.

[2]王昌善, 张希希.变革与反思:对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检视[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72-77.

[3]刘旭.教师专业教学机构设置体制的比较与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1) :6-10.

[4]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36-76.

[5]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6]刘旭东, 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89-109.

[7]罗建国.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9 (4) .

篇4:浅谈“学案导学”中教师的“导”

关键词: 学案导学 以学定导 以“法”促导

“学案导学”是近年来颇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师依据课标、文本和学生的年龄实际,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及教师为了达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导学预案”。其核心目标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案导学”中教师的“导”,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注重方法的引导。

一、以“学”定导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由主宰课堂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之下,“学案导学”等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在“学案导学”课堂中,学生的确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更充分、更有效,教师的“导”应如何拿捏,才不至于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主宰”?笔者认为,教师的“导”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以“学”定导。也就是说,教师的“导”要充分考虑学生学得怎么样,哪些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学会的,哪些是必须老师帮助的。对于自己能够学会的,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学会的,显然不需要引导,而对于学起来有困难的,就必须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创造机会组织小组学习,给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如此才能暴露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才能“顺学而导”。

比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我扣住课文的中心词“诚心诚意”,采取“主问题驱动”的策略,给学生设计“学习单”:默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能够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边想边画出关键的词句,在文章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思考。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接着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学生都能抓住描写刘备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但是,对于有些词句学生的理解比较肤浅,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为什么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学生只理解到刘备怕惊到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样理解没有不妥,但是如果教师着力讲解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可以告诉学生“下马步行”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之说,表示自己的谦虚及对别人的尊重,再让学生联系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份、年龄进行比较。这样,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就会丰满起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进行有效的预设。

二、以“法”促导

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中,常见老师被学生牵着走,学生学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教师沦为学生的“跟班”。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就不能被学生牵着走。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出错时纠偏,在精彩时激励,在肤浅时点化。教师的导学要有“法”可循,以“法”促导。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雾凇》一文时进行了如下的“导学”设计:

引导学生閱读第二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写感受。

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讨论所画的句子和词语。

3.展示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评价。

笔者在听课中观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圈画的多是句子,很少有学生能圈画出重要的词语,写的感受很随意,没有围绕问题展开。“合作学习”时,只是读读画的句子,很零碎地说说部分词语。“展示交流”时,小组成员各说各的,没有次序,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学生说到哪教师跟到哪,造成学生的交流重复、肤浅、低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缺少方法。一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虽然教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学,该抓住哪些词语,写出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时不知道如何组织、表达。二是教师的引导没有方法。面对学生的学习展示,教师缺少主见,被学生牵着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不能及时捕捉,并以学定教,及时地启发、诱导。因为学生的学习缺少方法,教师的引导缺少方法,学生的“展示交流”就无法走向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法还是教法都很重要,没有方法的学习和教学都是低效的。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对学生的学法进行点拨、提示: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先画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然后想一想给你什么感觉,再圈画出能让你产生这样感觉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时,笔者提醒学生,每个组都可以抓住一处进行重点交流,先说句子,然后说感受,再抓住关键词品析,理解完了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的学法提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都知道如何做,指向性很明确。经常渗透点学法的指导,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便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同时,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时,要教给展示的方法。比如组内成员要在组长的组织下,有次序地交流,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评价。组际间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评价,形成竞争的氛围。教师要加强引导,既不能对学生的展示放任自流,又不能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引导要在导法上下工夫,如此课堂中师生活动才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篇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段淑珍时间:12月3日班级:姓名:领导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说明文知识链接】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表方位的词语,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式的句子等。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一介绍说明。主要分成: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主要到次要、从次要到主要、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从用途到特点

【学习过程】

(一)、整装待发——读准字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翩然)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风雪载途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是物候即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层次。说说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1()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五)体会本文准确严密、生动优美的语言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可否删掉?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说说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六、拓展训练: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篇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_1

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科普,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

3、理清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请大家快速阅读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____。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B

A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篇7:《大自然的秘密》导学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太平洋东部岛群;位于太平洋东部的赤道上,它是厄瓜多尔共和国的一个省,离厄瓜多尔本土1000公里。于北纬1°40′~南纬1°25′和西经89°14′~92°01′之间。由19个岛及附属小岛及岩礁组成,面积7976平方公里,离厄瓜多尔本土1100公里,跨赤道两侧。陆地总面积约7,994平方公里(3,086平方哩),散布在约59,500平方公里(23,000平方里)的海面上。被人称作“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现存着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物种。例如陆生鬣蜥,巨龟和多种类型的雀类。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参观了这片岛屿后,从中得到感悟,为《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科隆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岛上的火山喷 发还时有发生,群岛最西边的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纳岛上的火山一直没消停,最近的两次喷发是在1995年和1998年。

2、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自己搜集)

自主学习

一、比一比,在组词。

旅()恐()鬼()嘲()导()

族()巩()龟()潮()异()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理解词语。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踯躅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

不论„„总是„„宁可„„也不„„尽管„„还„„

(1)()遇到什么困难,他()积极地想办法克服。

(2)()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的印象依然非常深刻。

(3)()我们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这次语文测试()一定能过关。

(4)我()被同学们嘲笑,()能说谎话骗人。

(5)()实验一次次地失败了,可他()是在不停地努力。

(6)()他学习努力,()成绩上升得很快。

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自读课文,我能读准的字音: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的脉络。

4、轻声读课文,提出质疑,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你最喜欢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为什么?

《大自然的秘密》学案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课文介绍的是谁和谁的冲突

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蠢事?结果如何?我们为什么会干这样的蠢事?面对结果,心情如何?

三、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纵观事情的发展经过,人们的情绪是怎么变化的?

1、观察___紧张____震惊_____悲叹

2、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

四、设想一下“幼龟离巢”的几种可能性:

幼龟侦察兵发现外面情况安全,接下来会如何行动?

课文中幼龟侦察兵为何“踌躇不前”?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危险,假如没有我们人类的干涉,幼龟侦察兵又会怎样做? 你还设想到哪些不同的场面?

五、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1、在你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2、课文中“大自然的秘密”指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秘密?

3、你怎么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写一篇读后感。

4、当我们紧张地看着看着嘲鹰啄食这第一只幼龟时,向导(),因为(),后来他极不情愿(),因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向导的看法。达标训练

1、把词语补充完整.()先()后()()不前()无()事()()而出()()可及()()静止()()之灵极不()()无()无()()()吁吁()()云霄自作()()稍不()()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不改变原意将句子换一种说法)

(2)我总愿打开窗户听着柳林里柳枝的响声和随风吹来的花香。(修改病句)3选词填空:

一刹那间须臾突然很快

1)我们()就发现一只大龟巢,()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

2)()几十只食肉鸟俯冲下来,我们惊呆了。

3)船头下去了,()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6、写两句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

第五单元:冲突

《大自然的秘密》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生字新词,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和团队精神,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最高质量地完成,感受成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秘密是有所隐藏、不为人知的。大自然的秘密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让我们走进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去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五、拓展训练:

1“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是说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有其躲避灾难的本能,人类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不可人为地破坏改变环境,不要人为地干涉动物的行动。不要替动物安排什么。

3、同学们,我曾听说有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杭州淳安县松林虫害的新闻。松树的叶子几天就被吃光了,并且发现大片片的松树死亡,罪魁祸首是松毛虫。这种情况,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

本课收获: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篇8:《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一、依案自学, 发现问题

对于课前自学,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对自学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 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 哪些内容应精读并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如我在这框题中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和“全国人大同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直接让学生自己看书归纳的, 具体如下:

(阅读教材并归纳组织答案)

1.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什么?

2. 全国人大同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什么?

(检测预习成果) 请把下列各项内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示意图中填写。

A.广大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B.行使管理国家各项权力

C.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D.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E.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 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可以从学生的预习情况中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困惑, 根据掌握的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对于简单的知识不要再重复讲解, 可以做“淡化处理”。对于难点, 以往我们总是放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和突破, 现在我们可将难点分散在导学案中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知识支持”) 。通过批改或课代表的调查收集学生对难点的解决情况或症结所在, 最终利用上课集中点拨, 化解难点。例如在该框题中, 通过对导学案的检查, 就发现学生对“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的知识存在问题, 因此教学过程中, 我就有目的地介绍了更多对应材料, 供学生分析。

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 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 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 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合作讨论过程中, 我认为老师要耐心地去“倾听”, 关注学生的想法, 但不能急于去解决, 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绝对不多说一句话。在《积极参与国家生活》对“国家安全”有关知识上, 我先联系了“相关链接”介绍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国家机密的含义。而后, 让学生围绕一个材料进行讨论:小民的爸爸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掌管着厂里的核心技术。小民的远房亲戚找到小民, 想通过小民说服爸爸把厂里的技术资料拿给他看, 并答应给小民一大笔好处费。小民有几种选择?分别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是你, 会怎么选择?学生讨论之后, 由学生代表进行交流

学生1:小民收下亲戚的钱, 并说服爸爸把公司的技术资料给亲戚。这样做的后果是爸爸公司的机密被泄露、公司的利益受损如果要追究责任爸爸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学生2:小民不能收钱, 同时劝说亲戚告诉他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国家机密不被窃取、利益不受损害, 又能让走在犯罪边缘的亲戚悬崖勒马。

学生3:如果国家秘密被窃取, 国家的安全就难以有保障, 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泄露国家机密, 要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4:我觉得小民还可以这样选择──收了亲戚的钱, 但又不给技术资料他或者把他告进公安部门;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了。 (这时课堂出现笑声, 有学生点头, 有学生摇头)

教师:这的确是一种选择, 那同学们对这选择有什么说法? (我没有直接给出观点, 让学生们再去交流)

学生5:我觉得收了钱又想不给资料他, 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收了钱, 别人就会一次次地逼你, 弄的你不得安宁, 最后你想不给他还不可能。

学生6:收了亲戚的钱, 并把亲戚举报了就更不对了。虽然这样可以保证国家机密不受窃取, 但首先自己已经违法了。

……

在这过程中, 我没说什么话, 但就在学生交流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精讲点拨, 释疑解难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对于本节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应结合课前编制的导学提纲, 作为精讲的内容讲深讲透。教师在精讲过程中, 语言、内容要精;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可提问, 学生可插话, 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 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 强化弱点。不但要讲知识, 更重要的还要讲方法, 讲思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及时反馈, 查漏补缺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把导学案做近一步的补充, 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 对答题的书写、格式、严密等方面严格要求, 不合格的要面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针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1.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 展示得怎样, 提出了几个问题, 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2.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有哪些问题, 积极向同学寻求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去解决。

总之, 运用“学案导学”这一模式, 教师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 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9:《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尝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 能力目标:

自觉维护正义的行动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

3.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正义感的具体内容;社会发展需要有正义感的人。

2. 难点:正义感是做人的优良品德;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活动探究。

【对学习方式的点评】

此学习方式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在完成学习知识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目标的设计深浅有度,符合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过,在能力目标中“见义勇为”改为“见义巧为”会更人性一些,更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建议学习重点的确立应定在能力目标上。

【课前预习案】(填一填,熟悉基础)

1.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 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 、规则和 。

2. 我们要从小树立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的 ,以实际行动维护 。

3. 非正义行为会损害别人的 和 ,进而危害整个 。

4. 面对非正义行为,选择 的态度,会助长为非正义行为的 ,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一个人的利益。

…………

[这位老师给出了8道课前习题(其余略)。]

【阶段点评】

这位老师在这里给出了8道类似的题目,题型形式过于死板老套,不提倡思品课设置习题课前导学,因为这只能引导学生机械地看书,找出相关的问题答案,起不到真正预习的作用,也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在此环节的问题设计中,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维护正义和体现正义的案例效果会更好些。

【对案的点评】

建议在进入新课前设一个情景导入环节,因为课前导入环节虽小,但不可或缺,它对引导学生有效进入学习状态起了重要作用。课前导入不要过于复杂,形式要直接,语言要简练,做到有效。因为过于复杂或时间过长,学生就很难快速从你的情景导入中走出来,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如本学案的新课导入可设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正义,社会需要正义等内容,从而认识到正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怎样去为维护正义作出自己的努力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这样言简意赅,直接有效。

【课堂互动探究案】(积极参与、观察思考)

活动一:议一议。(注: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1、2小组完成活动一,并展示看哪个组回答得准确完整,由3~6组给1、2组评判打分。)

阅读教材P112页并探究。

环节一:谁该获得保送名额。

(1)探究题目: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如何才能保证一个公正的制度得以执行?(2)探究题目:若是你,应该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环节二:忍气吞声还是讨个说法。

(1)探究题目: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2)探究题目: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3)探究题目:例举几个现实生活你所遇到的非正义行为。

【阶段点评】

这位老师在活动一中有效地活用了教材中的案例,题目设计有层次、有深度,既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又有通过学生之间通过探究能够解决的题目,锻炼了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我认为在活动一中,学生活动的形式有些不妥,在这一活动中应提倡学生全员参与,因为活动一侧重学生阅读教材,寻找问题。此环节无须分组,学生只是在阅读教材后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再作一下点评就可以了。

活动二: 演一演:做富有正义感的人。(注:3组表演分当事者、旁观者。4组同学分别对当事者、旁观者的行为进行分析。由5、6组对表演和分析进行评判打分。)

阅读P113页情景思考并演一演:

假设你遇到某种情形,如你的钱包被偷或被人拳打脚踢,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阶段点评】

这一环节的设计,这位老师可谓是匠心独运,参与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而坚定了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地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但让学生对表演者进行打分这一做法,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不是一项比赛活动,无须评比,只要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感到快乐就可以了。

活动三: 辩一辩:感动你我。[注:1~4组做探究(1)题。5组做正方,6组做反方,展开辩论(2),时间10分钟。1~4组为5、6组表现打分,5、6组为1~4组表现打分。]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片段。

(1)探究题目:说明“最美妈妈”让自己感动的理由。

(2)探究题目:中学生是要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还是见义不为?

【阶段点评】

本环节是最能体现小组合作、活动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通过辩论的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活动四:读一读:正义诗词名言大展播。(注:6个小组都参与,由老师打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读一读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

还有记得哪些类似的词句名言请补充: 。

【阶段点评】

活动四是知识拓展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有必要。通过正义名言大展播和学生的搜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相通、相融这一教学思想。不过,还是建议不要给学生的表现打分,只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以语言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就可以了。

【当堂达标检测】

1. 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 )的。

A. 弱势群体 B. 未成年人

C. 全体社会成员 D. 国家公务员

2. 中学生如果看到非正义行为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应该:( )

A. 奋起抗争 B.见义巧为

C.远离是非 D.不管不问

3. 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了解正义的基本要求。

B.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

C. 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义,也要维护集体的正义,更要维护国家、民族的正义。

D. 对非正义行为要以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学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个小偷在行窃。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不要惹祸上身、赶紧离开。

B. 不理会、这是公安人员的责任。

C. 大喊一声,恐吓小偷。

D. 悄悄地了解他的行踪,并找机会拨打“110”报警。

5. 故事析理:正月初五,回家过年的双城农民工谢尚威,路遇险情,毅然伸出双手,用自己的胸膛接住体重100多斤,从5楼坠下的16岁少年。闻讯赶来的邻居、亲戚迅速将二人送到双城市急救中心。经诊断,谢尚威尾椎、胸部受损。对此义举,他轻描淡写地说:“是出于本能,没想那么多。” 几天来,各大媒体先后对此事进行报道,网友们纷纷称谢尚威为“最美爸爸”“最帅打工仔”等。双城市授予谢尚威“‘感动双城’年度人物”和“‘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双城市政府将1万元慰问金送到谢尚威手中,腾讯“筑德基金”5万元表彰谢尚威。“在危难之际,你能够舍身忘己,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坠楼少年,不仅是托起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托起了一片道德的蓝天,为社会树立起一面旗帜,引领了一种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全社会都应该向你学习。”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请对谢尚威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2)双城市政府及众网友的举动,给你什么启示?

(3)假如你在上(放)学途中遭遇类似事件,你会怎样做?

…………

[这位老师给出了几道类似习题(其余略)。]

【对当堂达标检测点评】

本环节这位老师设计了包括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在内的共8道题目,内容过多,习题不具典型性。建议当堂达标检测环节,减少题量,因为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过多的习题训练会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其次,习题缺乏代表性,尤其一些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的题目也无须再进行练习浪费时间了;另外,训练的题型要具针对性和探究性,这样才能不枉设计当堂达标检测这一环节,才能使这一环节真正发挥效能。如果当堂训练题设计得合理有效,真正能起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开发思维的作用,我认为有2~3道题就足够了。

【课后拓展案】

观看一段视频材料:

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追求纯粹,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问题:读了“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后,你会有怎样的情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传承郭明义的精神,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对课后拓展案的点评】

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设计得很有必要,它既能体现内容的探究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正义的存在及正义存在的必要性,在整个学案中,这一环节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到一起,让学生有一种走进生活的感觉,促进了学生感情升华,使他们很容易感觉到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快乐。选材非常不错,有针对性且富有时代感,课后探究性作业设计也很合理。建议教师在本环节的运作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对此导学案的总评】

这位老师设计的这节导学案是一节设计严紧,结构缜密,环节齐全,内容丰满充实,是融知识性、探究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好学案,很具代表性。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形式过于单一,方法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得不够充分,应在问题的探究上更好地体现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

2. 从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来看,有些环节可删掉,把它放到课后思考题中,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教学的其他内容,效果会更好。

3. 学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课上得更完美、更顺畅。如活动四,正义诗词名言大展播,这一环节设计得虽然很好,但由于在课前预习案中没有让学生事先作搜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再说出一些相关的句子,可能会有一定难度,造成冷场局面,给完美的教学流程添上污点。

4. 拘于模式,缺乏创新。学案设计要体现课改新理念,要做到与教育发展同步。比如,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坚持全面性、梯度性、开放性和有效性原则相结合,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涵盖本课时的全部知识点,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梯度性,问题不一定是唯一答案,可能会出现几种可能,并有一定的科学含量,有疑而问,而不是“无病呻吟”。

上一篇:三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双11活动策划方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