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

2024-05-03

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精选8篇)

篇1: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

《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

温三中卢雪艳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一年有几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画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文题和作者)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通过四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开展,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4.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5.精读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读6--10自然段。

(这里本来设计的是教师范读,但是通过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听了他们的自读与互读,感觉由于课文中没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长的句子,他们读的还不错。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几个?

(生)四个。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从主要到次要。

(4)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多媒体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学生思考。

(生)高下因素。

(在学生感悟课文时,我努力让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并引导学生去朗读文章,学生读的也很好。但是,课后的一件事情却给了我很多思考,班内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你觉得《大林寺桃花》中包含的是高下因素吗?可我连什么是高下因素都不明白,怎么去理解这首诗歌呢?”我在深深自责,在教学中我把自己领悟到的美感完全送给了我的学生,让学生和我站在一个高度去欣赏课文,却忽略了学生内心那种独特的体验,缺少了对课文多元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更贴近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这节语文课上的收获会更大。)

6.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多媒体出示: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迟五六天。

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2)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生)左右、极、常。

(3)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7.比较阅读。

(1)个别朗读1--2自然段。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读课文的过程,每一次读课文都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己读,争取读正确。第二次同桌读,要互评、纠错。第三次读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确而且要通顺、流利。第四次指读,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8.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9.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反思分析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篇2: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

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科学知识。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了解竺可桢的情况

2. 字词读音

3. 字词解释

次第: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翩然:

农谚: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四、选读,理一理说明顺序

1. 请读6-10段

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篇3: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

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寻找

实习, 让我有机会亲自进行说明文教学。

第一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1. 课前准备

第一次教说明文, 我教《大自然的语言》, 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在上课之前, 我仔细研读课文, 不仅深入文本, 还把它放在整体设计里面去思考。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初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中学阶段的第八篇课文。它说明的对象是物候学, 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学的形象化说法。说明的内容是物候对动植物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 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 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语言准确而不失生动。

我又了解了一下学生的情况, 学生已经学过七篇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基本常识有所认识, 但没有全面把握说明文,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 比如说说明方法中的下定义和作诠释, 总体来说, 学生学习说明文还处于初级阶段。

接着我借鉴已上过的课, 产生对这节课的初步设想。我上完这节课以后, 学生对物候学有所了解, 对身边的物候学有所体察, 对物候学、动植物及农业生产影响有所认识, 在他们头脑里留下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印象, 并能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 上课过程

我是这样教说明文的:

一开始, 我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视频集中了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美景, 杨柳青青, 桃花艳艳, 荷花满满, 蝉声阵阵, 黄叶片片, 稻麦黄黄, 草木枯枯, 白雪皑皑。关上灯, 放这段视频, 学生沉浸在四季美景中, 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中。

放完视频, 趁着学生意犹未尽, 我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人类有自己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那大自然有没有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上《大自然的语言》。”

顺着《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顺势介绍本文作者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 为我国气候学、物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是他的一篇科普文章。”

接着, 我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默读一遍课文。用PPT现出四个问题, 四个问题是课后练习一: (1)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边看边圈点, 一遍看完后, 他们对文章有了大体了解。这时我没有急着提问学生, 而是让某些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再熟悉熟悉课文, 我可以检查他们初读的效果。

我请了五个学生起来朗读, 除了个别字词错误之外, 他们读得还比较顺畅。读完后, 我重复一遍读前提出的四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做好了准备, 并踊跃发言, 积极回答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 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我补充。问到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我进行了重点, 从经纬度是什么开始, 解释到为什么纬度是影响的首要因素、经度其次、高下次之、古今又次之, 可谓详尽, 我扩充了很多例子说明课文的道理。

这一环节我讲授比较多。时间过了大半, 剩下的时间用来品味语言。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评析交流, 讨论热烈。然后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比如说第一段学生说描述景色美, 仿佛呈现一幅幅四季的图画, 还有学生说标题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 我做了小结:竺可桢先生用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 其实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大自然很多很多的秘密, 可谓其乐无穷!

最后, 我布置了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二小题: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 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3.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 我前思后想, 总结成与败。

最大的不足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在这节语文课中语文味缺失。学生回答四个问题, 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组织语言的过程, 后来我补充说明影响因素, 甚至解释经度、纬度、影响大小的原因, 涉及的都是地理知识, 在语文课上教地理知识喧宾夺主, 在语文课上花不小精力教地理本末倒置。以至于学生在下课跟我交流时说:“老师, 我感觉这是一节地理课, 说的都是地理知识。”尴尬和懊悔之情难以言表。我多想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也许在我的课堂上, 学生获得了知识, 意识方面发生了变化, 但变化的是地理意识, 不是语文意识。深入思考, 我怎么就上成地理课了?仔细翻阅备课记录, 一看教学设想, 我傻眼了。从教学设想, 开始我就犯傻。教学设想是:学生对物候学有所了解, 对身边的物候学有所体察, 对物候学、动植物及农业生产影响有所认识, 在他们头脑里留下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印象, 并能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教学设想实际上对学生上完课后的状态预想, 自然而然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如果仅仅让学生留下物候学的印象、留下热爱科学的火种, 地理课或科学课会圆满完成任务, 而语文课显然不适宜。“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丰收不成, 损失惨重。

另外一个缺陷是在品味语言环节上。品味语言, 随意性大, 点拨总结不多。学生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赏析交流, 并没深入, 我没有及时点拨、总结, 以至于学生品味, 只当说一些优美的语句, 没有发现它真正的美———触动人心的美。唇齿留香不必谈, 记忆犹新岂敢想?

幸好这节课还有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 开始的导入。我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 视频汇聚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 学生沉浸美景, 陶醉其中, 迅速进入我预设的情境中,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效果良好。另外一个亮点, 出现在朗读环节上。学生先默读了一遍课文, 课文有所熟悉。紧接着, 我请几位同学朗读一遍, 趁热打铁, 再熟悉熟悉课文, 同时检查默读效果, 一举两得。朗读是培养语感很好的方法。无论记叙文、议论文, 还是说明文, 朗读都可以让作品内化、情感内化, 作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 此外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即夏丏尊先生命名的“语感”。朗读过程中, 学生比较好吸收优秀作品的精华。

总而言之, 成与败值得反思。尤其对于不足, 教训是惨痛的。面对教训, 站起来的是勇士, 跌倒了爬不起来的是懦夫, 勇士还是懦夫?阳光下成长的教师还是阴暗处苟生的学徒?我选择前者, 没有犹豫。驱散阴霾, 再次启程, 准备再一次讲课。于是, 我进行了第二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第二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是初二另一个班的学生。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 对文本进行更深一步研究, 特别对文本条理、语言深究, 为的是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 教学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班级的学生比较活跃, 课堂氛围更加积极, 但在课堂上学生好走神。说明文常识方面积累不够, 说明方法容易混淆。

吸取上节课的经验, 教学设想做了调整。学生跟我一起学习这课以后, 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2. 上课过程

一开始, 我还是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学生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 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

顺势, 我引出大自然的语言, “我们有篇课文叫《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和我们人类一样, 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 为我国气候学、物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是他的一篇科普文章。”

接着, 我依然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默读。用PPT现出四个问题, 四个问题是课后练习一: (1)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圈圈点点, 我边看边指导。我还是让他们朗读一遍, 朗读的过程中继续思考问题。

六个学生起来朗读。他们朗读后, 我对他们读错的字词进行订正。订正完, 我重复刚才的提问, 然后请同学回答。回答的过程中, 我适时点拨。比如说, 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找出影响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及古今的差异。追问学生一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定然找出书本中的语句。当涉及说明方法时, 我再问一句:“作者说明这个影响因素时,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深入挖掘文本, 语文味自然就出来了。

尔后我让学生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学生一时蒙住。我慢慢引导, 开始作者从大自然的语言着手, 展示物候现象, 后来分析现象后的规律, 再总结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 显然:逻辑顺序。学生豁然开朗。不仅全文按照逻辑顺序行文, 局部也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排列有逻辑, 纬度因素影响最大, 经度其次, 高下再次, 古今最次, 影响由主到次, 而且前三个是空间, 最后古今是时间, 层次分明, 有条有理。

分析语言环节, 突出文本语言特点, 准确又优美。而品味语言扣住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先找准确表达的词语, 学生找出“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早开20天”“早10天”“在一定高度上”, 我把学生找出的词语概括为三类:确数、约数、限定词。再品味优美语句, 集中在一段, 学生找出动词“萌发”“孕育”, 拟声词“渐渐”“簌簌”, 成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正是动词的使用形成动态的画面, 拟声词描摹秋天来临落叶飘落的声音, 多个成语描绘一幅幅景色, 使这篇文章生动起来。

最后, 我布置了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二小题: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 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3. 课后反思

较之前一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对不足之处有所改进。

这节课最大的改进是语文味更浓了, 不是地理知识的罗列, 而是语文意识的培养。语文课上的都是语文, 回归正道。学生收获的是对语言文字的体验, 朗读直接对话文本, 说明方法对话如何表达, 词语体悟对话语感。学生学完后, 有条有理不再是书本上的成语, 而是具体例子给出的鲜活印象;语言优美不再是概念化结论, 而是词语激发学生想象, 实实在在给予学生的感受。

改进缺点, 发挥优点。一分半配乐视频导入, 很快把学生带到学习的课堂上, 效果仍然不错。朗读, 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并且培养说明文语感。朗读依然是说明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过, 教学常常没法避免遗憾。这节课一个课时比较紧, 教学内容比较多, 朗读不够, 学生可能无法全部吸收语言文字精华, 甚为遗憾。如果我下次再上这篇经典的说明文, 我可能会安排两个课时, 内容分散在两个课时;多点朗读, 培养学生的说明文语感。

我想, 经过一次次的反思及改进, 《大自然的语言》, 唇齿留香多多谈, 记忆犹新也敢想。

篇4:大自然的语言

一棵不知名的树木,树冠簇拥了一片鲜绿的新叶,点缀着雪白的花。几只灰色的小鸟,大概是柳莺,落在绿云似的树冠上,啼鸣着,时而探头探脑,时而穿梭飞翔,一点也不安分。它们的身影是那么俊俏敏捷,在嫩绿的枝叶上用尖细的喙轻轻地啄着。我距离那棵树木几米处观察着,有几只扑棱棱飞离了,不久又飞来了几只。我走近那棵树,那几只小鸟依然在树上穿梭飞翔。

一只黑色的鹊鸲,羽翅衬着一绺白色,尾下覆羽纯白,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上,啼鸣着不时摇摆尾毛,似乎慌慌张张的样子。这种留鸟在秋天后很难听见它们动听婉转的歌声,不过到了春天它们栖息树上或是电线上,或是墙头,面朝着远方,优雅地啼叫,在清晨或是午后它们的歌声最为嘹亮。在我蜗居的县委大院里,没有什么鸟儿能唱出这样几种美妙动听的歌声。它们似乎是先天的歌唱家,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它们一旦见到人影,便会惊慌失措,很快落入树林里,隐匿起来。如果你立刻停住脚步,或是蹲下,屏声敛息静候着,不久鹊鸲又放心地开始啼叫。它的声音没有人能够用词语精准地描摹出来,即使你张开嘴巴想要模仿,可是在它面前显得是多么笨拙呢!

一次,在一棵紫薇树里,传来好几种美妙的歌声。我立刻驻足聆听,虽然是几种声音,但应该是同一只鸟儿发出的。不久,那只鹊鸲低低地飞入一棵雪松里,潜伏起来。它大概以为我离开了,不久便开始啼叫,不过还是有点胆怯的样子,继而几乎忘我歌唱了,啁啾、婉转、清脆,抑扬顿挫,令人不可思议!

麻雀喋喋不休地叫嚷着,春天温暖的阳光令它们精神抖擞,兴奋不已。它们在屋檐下开始筑巢,追逐嬉戏表达情爱。不过,它们不会唱歌,交流表达情感仅仅是互相追逐嚷嚷而已。麻雀把巢筑在屋檐下,或是电杆上,似乎不能离开闹市过着孤寂的生活。它们没有什么志向,一生都寄居在人类活动的地方。

然而,柳莺则不同,秋天离开这里,不知去了何处,春回大地,柳树泛青抽出点点嫩绿的时候,它们又栖息在了树梢上。

一种黑顶金翅的鸟儿,过着群居的生活,欢快地啼叫,栖息高大的松树上,即使有人从树下经过,它们有时也会啁啾着落到地上觅食。

乌鸫鸟偶尔也会落在院子里,它们像大多数的鸟儿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提防着,风吹草动便立刻惊飞了。

现在,几只柳莺在那棵鲜绿的叶子簇拥着树冠的树上栖息。它们的欢乐,仿佛让温暖的阳光也感受到了。

两只蝴蝶,在一棵光秃秃的紫薇树附近追逐嬉戏,它们舞姿翩跹轻盈,在天空划过美丽的曲线。它们凭着敏锐的嗅觉,轻易地找到绽开的花朵,是令人惊讶的!

蒲公英在早晨八九点钟,当它们还是细小的茎叶渐渐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初吻的时候,便渐渐舒展金色的花瓣,直到正午阳光照耀的时候,它们像是听见了号角声,齐整整撑开了金色的小伞,又如同一枚枚金色的太阳。夕阳西下,蒲公英又渐渐收拢了花朵。

在金色的蒲公英花朵里,在鸟儿的欢唱里,在人们寂静地晒着阳光的时候,万物都感受到了祥和的春天!

清风吹拂脸上,仿佛是大自然轻吻了一下。它带着春天特有的气息,夹带了一点点草木芬芳气味。

从某栋楼房里传来了一只白腹锦鸡清脆嘹亮的叫声,它感受到了外面世界暖和的阳光和广阔的原野!它多想飞出铁丝围成的笼子,在高山森林里,在原野里自由生活。

春天,来到了闹市,来到了山冈森林。

山冈,草还是灰突突的样子,不过露出了一点点新芽。我来到山冈,鸟儿在灌丛林里啼叫着,我坐在一块黑石上聆听,灰色林莺、鹪鹩等鸟儿在啼叫,演奏各自的初春的乐曲。忽然,一只我从未听见的鸟儿在远处啼叫,它是从远方飞来的候鸟吗?

一朵朵娇艳的小叶杜鹃花,开在了灌木丛林里。它们从三月开始绽放粉红色的花朵,到了五六月还有花朵在开放,点缀着山冈树林。它们并不像山下的樱花、桃花、梨花等,花期那么短暂,它们不用结果,所以不用追赶着时间,慢慢地从容地绽放出最美的语言。

榛子树抽出了鳞芽,使人想到不久就要露出花柱了,它球形的坚果在五六月结成,让人多么惊喜。我是幸运的,去年我在这个地方,看见了榛子树的花,金色的几乎透明的,簇拥著,形成一个小小的花柱。

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在一个凹处里,泛出粼粼波纹。在不同地方聆听,小溪的声音叮咚、涓涓、淙淙、潺潺,发出了不同的声响。

忽然,两只乌鸫鸟从我前面飞来,啼叫着,一只飞入了对岸的山冈,然后沿着小溪一侧飞去消失了,另外一只落在了后面,始终没有飞出沟壑,也许它又逆流而飞了。它们什么时候又遇着呢?它们靠着彼此的声音,凭着彼此的气息,会找到对方的。

白顶溪鸲、红尾水鸲有时也沿着小溪停停飞飞。它们天生喜欢在山崖小溪里栖息歌唱,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有着自己不为其他鸟儿理解的山水情趣。

伯劳鸟,此时不知隐匿何处?据牧羊人说,它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儿,能够模仿云雀、杜鹃、野鸡等声音,甚至有人说它还能模仿牧羊人放牧的声音。这种留鸟,春天它自由张扬着声音,仿佛其他的鸟儿都不存在似的。

黑色的“阿啦“鸟也隐匿起来,它们在山崖洞穴里筑巢。去年,我来到前方的一座沉积岩石上,两只“阿啦”鸟在山崖盘旋尖叫着,似乎是说对我的到来非常不满,甚至抗议!

我突然想到了七八月的黑卷尾,这种鸟儿通体黑色,栖息在核桃树上,或是田野稻丛上,它们天生不会唱歌,只是啁啾啼叫。然而,有些鸟儿,天生是歌唱家,它们歌唱的艺术基因是从远古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比如伯劳鸟、鹊鸲、朱雀等。

野鸡的啼叫就要开始了,再过几天,在交配来临的时候,它们的争斗更为凶狠。

风带来了湿润的气息,浸润着山冈,浸润着大地。

五月后,灌木杜鹃花怒放,远望去犹如一群群白羊散落在林间。

到了六七月,山冈森林里散发出草木浓郁的清香气息,令人心醉神迷!

入秋,鸟儿的声音渐渐沉寂起来。

草木的气息,鸟儿的啼叫,小溪的声音,风过往的声音,花开的美丽,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篇5:大自然的语言反思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模仿诗歌编一编。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篇6: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总结

我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研究透彻,然后是将文章的纲领提炼出来,也就是板书,有了这个纲,就有了一条线索,实际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文章中。暗含了写作目的,掌握了根本之后再去研究形式,让它们服务于内容就会游刃有余,即使出现课件问题,课堂偶发事件,也会处理自如。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篇7: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三次试讲的反复磨课,下班之后的一遍遍在教室想象和学生交流,这一次的语文视导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要磨出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经过这一个月的努力,在视导当天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发状况的游刃有余,面对每一个孩子回答之后的及时反馈,以及课后教研员的评课,都让我意识到了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这次的视导工作,我也对于语文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语数包教的老师,很容易在课堂上语文、数学课的风格很是相似。回忆自己的课堂,在数学课上相比之下还是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是文科出身的缘故,我的语文课更偏向于传统的高年级的语文课,老师的讲授更多,学生的说和能力培养并不多,在语文课上,我更注重于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述的内容,愿意帮助学生说出语言优美的句子,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并不多。

这次视导我讲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讲课时识字写字一直是弱项。在听了组长赵老师的一节第一课时之后,我大致找到了自己上课的方向,并制作了生字卡片,短语卡片等辅助教学的工具,力求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词语和生字中寻找到乐趣。课后的评课中,教研员也对这种形式很是鼓励,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

在这一课中,我一共出示了12个词语,分别是“大自然”、“语言”、“以为”、“告诉”、“粗心大意”、“逗号”、“鱼鳞上”、“钓鱼”、“看不懂”、“圈圈”、“汪洋”、“镶嵌”,还有7个短语,它们是“别以为”、“到处都有”、“永远看不见”、“总也看不懂”、“仔细观察”、“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这些词语和短语有一些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介绍资料和帮助理解,比如“镶嵌”、“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而其他的词语有一些是需要注意读音的,如“告诉”、“鱼鳞上”、“圈圈”。这三个词语都是最后一个字是轻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自己发现最后一个是轻声。这种归类的方法和把词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可以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重复性的带读,也可以给学生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除了这些需要理解和需要正音的词语,还有很多词语虽然有必要找出来让学生多读,但并不需要所有都讲述和老师反复带读,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机会去自己学习和体会。

视导结束了,但日常教学工作还在继续。在第二天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方字歌》这一课生字基本都是方的形声字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生字、记字形、读词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很好地区分这些生字,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字音、记字形。经过这节课,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可以自己学习比较容易的生字了,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而这些能力和方法正在被我在课堂上压制着。思及此,我真是汗颜。

篇8:《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点剖析

一是整体安排合乎人们认识规律。大自然中,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 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 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 条理清楚。该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值得我们借鉴。文章介绍物候学, 其实如同一门学科的绪论一样, 首先必须说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明确了, 才能说明这门学科的意义。物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首要的。说物候学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要说到人们观测物候的动机, 这就很自然的接下去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物候学的其他意义, 放到最后部分作补充说明。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举的例子说到物候现象的来临有迟有早, 第三部分就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这一部分说明, 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 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整体结构既使文章条理清晰, 又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便于人们接受。

二是段落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文的条理性不仅表现在整体结构上, 一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也讲究条理性。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词, 把四个因素按影响的大小, 由大到小, 依次排列, 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 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 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 又是一种条理。又如第一部分, 先从具体的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 接着说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然后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由现象到联系到概念, 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一种条理。

三是注意局部精心安排句子顺序。该文更可贵的是每一个句子顺序的安排作者也精心锤炼, 用心而为。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很有条理。文中或以时间为序, 如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说下来, 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 杏花、桃花、布谷鸟, 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第三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是从古代到近代, 第七段先说早春的例子再说晚春的例子。或由一般到特殊, 第九段先说一般情况, 接着说“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或以空间为序, 第八段举了两个例子, 例一, 大连与北京相比, 例二, 烟台与济南相比, 由北到南, 安排顺当。

上一篇:广武中心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及岗位职责下一篇:初二话题作文:我想化作……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