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2024-04-11

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精选14篇)

篇1: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惊蛰节气的含义

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预示着春耕时节的来临,勤劳的农民伯伯又要出来耕种了。但是对于现代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惊蛰的意思,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惊蛰的含义有哪些吧。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节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升温春捂坚持“一不三要”

春捂要怎么捂

要坚持“一不三要”原则

“一不”就是所有的“捂”都以不会出汗为宜,

“三要”则是:首先,要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则,减衣先减上衣,再减下装。

其次,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要继续捂,以免着凉。再次,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用捂了。

惊蛰期间“春捂”尤为重要

惊蛰饮食少酸增甜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此时节还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养肝血、治贫血,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鸭血菠菜汤可养护肝脏、疏理肝气。新鲜水果蔬菜中,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可以清热泻火;山药、莲子、银耳等,可以扶正祛邪、滋阴补肾、健脾和胃。

农忙季节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重要意义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篇2: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日期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惊蛰的参考时间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四日(公历3月5日) 18:14:51

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6日) 00:02:15

惊蛰时间:正月十六日(公历3月6日)05:55:39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七日(公历3月5日)11:43:30

惊蛰时间:二月初八日(公历3月5日) 17:32:40

惊蛰时间:正月十八日(公历3月5日) 23:28:06

惊蛰时间:正月三十日(公历3月6日) 05:09:39

惊蛰时间:二月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0:56:44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6:53:32

2022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三日(公历3月5日) 22:43:34

2023年惊蛰时间:二月十五日(公历3月6日) 04:36:02

2024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五日(公历3月5日) 10:22:31

2025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5日) 16:07:02

2026年惊蛰时间:正月十七日(公历3月5日) 21:58:43

2027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九日(公历3月6日) 03:39:14

2028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十日(公历3月5日) 09:24:27

2029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一日(公历3月5日) 15:17:15

2030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二日(公历3月5日) 21:02:55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雷鸣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篇3: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1948年, 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 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 精度要求高, 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 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 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协助下, 开始数控机床研究, 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 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 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数控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 这一发明对于制造行业而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那么, 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攻克难关研制中国的数控机床

中国要发展, 就要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

1958年, 清华大学的老师组成了攻关小组, 研制中国自己生产的数控机床。

当时在国际上, 数控机床技术也才刚刚起步, 到正式开始设计时, 他们才发现几乎找不到现成的可以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他们要研制的数控机床, 在当时更是一件现代工业高技术的结晶。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 计算机所具备的:高精度, 高速度特点就被工业界所重视, 并且很快提出了将其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设想。1952年,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数控铣床。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 这种设备依然属于曲高和寡的高精尖。我们国家决心向着这个领域发动挑战!

研制数控机床, 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理论上, 中国一穷二白, 资料上, 只有几张仅供参考的示意图, 资金上, 经常出现短缺。一次, 一位老师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电阻, 让他悔恨很久, 还写了一份检讨书。而这种电阻, 在现在到电子市场上只要几元钱就可以买一大把。当时的一些领导得知后很重视, 北京市的一位领导专门带着技术人员去国营738工厂购买最好的电子元件。周恩来总理一次参观中看到实验现场满地的电线和杂物显得杂乱无章, 马上要求技术人员:“清理干净!”并且说:“必须养成科学的工作作风!”领导人的关怀, 不是体现在口头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数控机床研制成功之后, 引起了中国工业界极大的轰动, 也震惊了世界。

无法忘却的历史

1958年, 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的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的诞生, 填补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

1958年秋天, 当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来到清华大学的车间参观时, 等候多时的师生们热烈的欢迎了这位异国客人:没有用鲜花, 没有用掌声, 而是聚精会神的操作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床, 加工着什么。

不一会儿, 一块刻有“金日成万岁”五个字的钢板被递到了金日成的手里, 他立刻饶有兴致的接过来, 抚摸着, 询问着。随后, 又一块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钢板被递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金日成主席对这一先进的技术赞不绝口, 立刻题词留念。

由于数控机床主要用于高精尖精密机械的加工, 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 所以清华大学的老师们专门为这台机床编制了“写字”程序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数控技术, 这就出现了这值得纪念的一幕。

这台完成了刻字的设备就是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由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联合研制。上面的这个故事, 是这种设备第一次公开的表演。

跟如今先进的加工设备相比, 上面那一台设备显得极尽简陋:只能实现三个坐标的联动, 控制设备采用的是直线插补电子管系统, 装入控制柜后体积足足有10台电视机那么大。传动系统为最简单的步进电机伺服系统, 在现在的新型数控机床上基本上被淘汰了。但是不管怎么说, 这次研制成功, 算是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从此, 我国的机械加工从依靠手艺向依靠技术转变。

然而, 令人扼腕的是, 在X53K1诞生之后, 中国的数控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到此为止, 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顿期。在这一年, 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到今天, 中国在数控加工技术领域与世界的差距十分惊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一些关键设备, 如大型机组转子, 芯片生产线,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军工产品生产线等都依赖于国外进口的设备。而且, 受到制裁和禁运的影响, 好多设备甚至都买不来!加工技术的落后, 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大跃进的浮躁, 三年自然灾害的彷徨, 文革的空前破坏, 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 90年代的短视……一次一次的让我们远离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

每一次的落后都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鲜血和生命, 现在,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市场。并且让自己的命脉卡在了外国公司的手中。一个富有梦想, 富有激情的伟大国家, 其崛起的梦想却被几个大国凭借其技术代差和市场优势玩弄于股掌, 怎么能不让我们愤怒, 悲哀, 又无奈?

大国智造需要先进的加工设备

人们不会忘记, 1983年, 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委员会成功从日本东芝公司获得了价值35亿日元的四台MBP-110S九轴数控镗铣床, 并且被送到了苏联的造船厂。这是一种可以对大直径的船用螺旋桨完成精密加工的高技术设备。因此, 苏联可以加工出高质量低噪声的潜艇螺旋桨。历史上, 苏联潜艇素来以噪声大, 易被发现而著称, 而从此后, 苏联潜艇彻底脱胎换骨, 一下成了“隐身人”, 战斗力顿时得到很大提升。也让北约感到了更加巨大的军事威胁。1986年, 巴黎统筹委员会一致认定, 东芝公司违反了禁运规定向苏联出口了违禁的设备, 令东芝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混乱。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

东芝事件充分证明了现代加工技术不但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数控技术的重要意义, 正在于此。如果我们国家可以生产出性能不输于西门子或FANUC的同类设备的数控系统, 那其意义不亚于我们发射了一次神舟飞船!

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 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 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 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 采用数控系统的机床品种日益增多, 有车床、铣床、镗床、钻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和电火花加工机床等。此外还有能自动换刀、一次装卡进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

篇4:什么时候是离婚的高危阶段

婚姻高危阶段一:女人生小孩前后

女人生小孩,为什么容易离婚呢?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女性怀孕、分娩、哺乳期间,夫妻间性生活的频率很少。

性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女人的怀孕期,应该可以把它归类为客观分居也不为过。我们所说的客观分居,是人们为了实现更高层次需求而产生的两地分居现象,无论分居也好,妊娠也罢,共同点就是性生活没办法得到满足。更准确地说,前者是双方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后者是男性单方面得不到满足。

尽管医学证明怀孕期间可以有性生活,而且不会对胎儿有任何影响,但人们心里还是多了些障碍,能少就少一些。在生产后的哺乳期间,女人一个晚上要起来多次,连睡眠都是个问题,哪有心思过性生活。

这个时间段的男人,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加上女人往往是最“丑”的时候,男人很容易有外遇。因为年轻的原因,一旦有外遇,这个阶段的男人很容易动感情,而这个时候的女人,思想还没有从女孩转变成女人,依旧有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还很有优势,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很容易导致离婚。

所以在怀孕阶段,要有意识地淡化或解决男性性需求。很多女人都会说:“老婆那么辛苦,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不能化妆,恶心得连个好吃的东西都不能吃,男人还要在外面勾三搭四,这样的男人不要也罢。”没错,男人在这个阶段的确不应该对女人不忠,但在生理需求面前,伦理道德有些时候还是显得很脆弱。我们应该提倡有道德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预防妊娠期高离婚现象的发生。

婚姻高危阶段二:中年男人有钱时

“男人有钱就变坏”,中年男人有钱时,也是比较容易离婚的时期。

曾经访问过一个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女孩,在打开对方心扉取得信任后,我问了几个自己一直想知道的问题(也许是女人们都想知道的问题)。我问她:“来找你们的男人大概都是什么年龄段的?”

“至少80%是40~50岁之间的。”

“没有年纪小的?”

“有,相比少很多,也有老的,有个老头,都70多了,还固定一个星期来一次。”

“来这里的男人会不会在跟你们聊天的时候聊起自己的老婆?”

“基本上都会聊起来。”

“那聊到他老婆的时候,是说他老婆好呢还是说他老婆不好呢?”

“几乎所有的男人都说自己的老婆很好,什么温柔啊,贤惠啊,顾家啊,总之都说好。”

“既然他老婆那么好,他们怎么还来找你们呢?”

“哈哈哈,我们也是这样问他们的。”

“那些男人是怎么回答的?”我迫不及待地问。

“大多数回答都说是没有激情了。”

没错,没有激情是事实。有时候回过头比较一下,其实来这样地方的男人还算是好男人了,至少他没打算跟这里的人发展感情,总比那些包“二奶”的,甚至还有“三奶”“四奶”的男人好得多。另外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如果按照刚刚那位女士给我们提供的论据,我们不妨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男人在有钱为基础的前提下,40~50岁年龄段的男人是比较性饥渴,是容易有外遇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人被女人过渡到50岁以上,这个男人有外遇的概率就会下降到20%里面了,再加上对40岁之前的教育也许男人就没问题了。的确很多男人在这个年龄段,会主动出击寻找猎物。

其次,男人都会提到老婆并说老婆好,说明男人心里不是没有老婆,不是对老婆没感情,也不是不认同老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男人同其他异性发生关系的行为与对老婆没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画等号。而我们现实中往往把它们画上了等号,而且坚信不疑,这样就会给接下来的双方互动制造出很大的麻烦,也许因此而导致婚姻破裂。

(摘自中国社会出版社《婚姻解惑:幸福婚姻揭秘》 作者:史茂义)

篇5:惊蛰是什么意思

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返回目录

篇6: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节气含义

惊蛰是二十节气节气中一年开始的第三个节气,今天就是惊蛰。到了这个节气就代表天气回暖,有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之说。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来到外面。

惊蛰一过,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这时桃花红、李花白,鸟儿呜叫,很多农耕地区将要进入了春耕。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使我们的大自然充满生机勃勃的节点。

中国的民间传说。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过惊蛰的一些民俗,像有的地方惊蛰吃梨,当然几乎所有的民俗或习惯,勤劳的人民都赋予了它们美好的传说。在小编的家乡到了惊蛰则是吃崩豆,就是用小铁锅干炒一些黄豆来吃,是不是很奇葩。当然也有的地方会在惊蛰这天做某种特定的事情的习惯。

还有些地方在惊蛰流传“打小人”的习俗。 惊蛰是二月份的开始,春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这个习俗主要是避免对人有侵害的方面)。

由此每年惊蛰那天,那些有这个习俗的地方便会出现一个好玩的场面,有些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用纸糊的纸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道一些本地流传的那些“咒语”。

惊蛰唯美的祝福句子

1、冬去春来,惊蛰已到;祝福连连,不会减少;一声春雷,迎来幸福通道;一阵春雨,送走万千烦恼;一点春风,把心情整理打扫;一片春阳,把幸福温暖照耀。

2、尚未闻听惊雷起,早有万物苏萌意,风化冻冰春潮涌,花枝凤鸾喜相依,流光潋滟堪心比,无尽思绪化春雨。献给惊蛰时美艳的你!惊蛰节快乐!

3、江南细雨风吹花,莺歌燕舞映彩霞,江北新枝未发芽,惊蛰一到美景现,姹紫嫣红迎春来。

篇7:惊蛰是什么意思及含义

【一】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二】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篇8:“足下”是什么意思

那么, 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 (yuàn) 》卷十记载:春秋时期, 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 导致儿子重耳逃亡他国。在逃亡中, 重耳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生了病, 他喃喃呓 (yì) 语着想喝一碗肉汤。随行的忠心耿耿的介之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 给重耳充饥。

后来, 重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而对他有过大恩的介之推却带着母亲退隐山林, 淡泊名利, 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晋文公便放火烧山逼他下山, 没料到, 介之推与母亲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于是, 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 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 还将这棵树砍下来, 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 就会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 不由得慨叹:“足下, 悲乎!”

因此, “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关系, 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 而是取其睹物思人, 感怀昔日之情, 而衍 (yǎn) 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篇9:是时候干点儿什么了

与担心一步错、步步错的心态不同,我宁愿你更加大胆。因为在我看来,现在没有人能说得清什么是抢跑,或者跑出去多少算作抢跑。相反,发令枪响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你落在了最终成功者的后面。

如何理解领导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事情。尽管真正的成功者并不需要这方面的过人之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相信领导人和政府的关照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在当下这样的重要的历史转型之际,人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只是,来自官僚阶层的维稳怕输的气息实际上更具破坏力,这种气息已经让本已缺乏创新精神的社会变得更加懒惰。

我想说,是该干点什么了,在它还没有完全晚了的时候。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家,就去投资;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去做生意;企业家,赶紧开启新的项目;如果你只是一个年轻人,要么去创业、要么去一家新公司上班。

如果你是一个小官员,或者在政府单位谋生,我甚至劝你离开那里。我不敢说政府的改革力度足以大到令你生计不稳,但是,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只会注定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没有希望。如果你是一个大官,我会劝你主动地从现有的岗位上淡出,这很可能是保证你平稳降落的最好选择。年纪轻一点的,可以选择投入到市场那个决定性力量中去——要知道,上一轮官员下海潮中诞生了很多亿万富翁;年纪大些的,可以提前享受生活,把你积累下的特殊财富花掉、算作是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贡献。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发此感慨。其实很简单,我们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等待、观望中花去的时间太久了,从十八大、到三中全会,从新领导人集体形成、到新领导人上台做事,粗粗算来已经有三四年了吧。

看看我们的新领导人,他们比我们实干得多。顶层设计已经从中南海的各个小组中走出,贪官也越抓越多、越抓越大,节俭之风、勤政之风越刮越烈。而我们呢?投资者、企业家、社会中坚力量都在做什么呢?也许你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但是,你必须清楚的是,整顿和收缩不会给你带来改变,只有你自己真的改变,改变才会发生。

如何改变一定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当我们从刚刚经历过的相当大的成功跌落下来后,无论对于这个国家,还是具体到企业和个人。现实社会又是令人沮丧的,人际间、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与笼罩在整个中东部地区的雾霾一起,让人难以建立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但是,我们就是需要改变,马上做起。如果大家都不清楚如何改变,事情其实刚好变得简单。那就是你只要不再做以前的事情、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就是迈出了第一步。对于投资者,你完全可以转换从前的标的,买入新股票或者进入新的领域;对于企业,换一个生意、换一种产品、或者换一种方式;而个人,只要换一换工作就可以。总之,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已经变得十分僵硬的心态,改变我们以为不能改变的那些东西。

会有人争辩说这样做的风险很大,那又如何呢?想想,谁能告诉我寻求一个彻底的改变风险大,还是因为担心而不去改变的风险大?对于冒险家,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他们获得的巨大收益;在淡泊宁静面前,人们又不甘心成为一个平凡者。事实上,我们不愿意冒险和或者平凡,完全是因为我们更贪婪,因为贪婪,我们才会失败,才更容易受到惩罚。

我想对这个专栏的读者说,我已经决心改变,如果你们中间有人想换换投资对象,可以来找我。

篇10:百虫惊蛰是什么意思

“春 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 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 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 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 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篇11:惊蛰时节的含义是什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的准确时间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23:28:06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6日 05:09:39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10:56:44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16:53:32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22:43:34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6日 04:36:02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10:22:31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16:07:02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21:58:43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6日 03:39:14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09:24:27

20xx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15:17:15

2030年惊蛰时间 03月05日 21:02:55

如何养生

惊蛰节气为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篇12:惊蛰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蛰”就是蛰伏(藏)的意思,冬天的时候小虫子在土地里或者保暖隐蔽的地方藏着,就和冬眠一样,到了春季,大约进入三月份,它们就会逐渐苏醒,从土地里钻出来了,这样就有了惊蛰,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气。

惊蛰是二十节气节气中一年开始的第三个节气,今天就是惊蛰。到了这个节气就代表天气回暖,有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之说。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来到外面。

惊蛰一过,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这时桃花红、李花白,鸟儿呜叫,很多农耕地区将要进入了春耕。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使我们的大自然充满生机勃勃的节点。

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过惊蛰的一些民俗,像有的地方惊蛰吃梨,当然几乎所有的民俗或习惯,勤劳的人民都赋予了它们美好的传说。在小编的家乡到了惊蛰则是吃崩豆,就是用小铁锅干炒一些黄豆来吃,是不是很奇葩。当然也有的地方会在惊蛰这天做某种特定的事情的习惯。

还有些地方在惊蛰流传“打小人”的习俗。惊蛰是二月份的开始,春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由此每年惊蛰那天,那些有这个习俗的地方便会出现一个好玩的场面,有些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

惊蛰节气养生知识

一、惊蛰应多吃清淡食物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做到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人体能够得到丰富而充足的营养素供给。

由于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人们需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惊蛰节气是传染病多发的日子,要预防季节性的传染病的发生,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能够明显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水萝卜、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红菜薹、油菜薹、甘蓝(圆白菜)、菜花、西兰花、芥菜、芥蓝、菠菜、萝卜缨、木耳菜、香菜、苋菜、芦笋、白薯叶、山楂、黑加仑、沙棘、柑橘、刺梨、番石榴、桂圆、荔枝、木瓜等。

二、惊蛰宜适当进补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应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杞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进补食疗方:

1、猪心枣仁汤

猪心1个,酸枣仁15克,茯苓15克,远志5克,味精、精盐各适量。先将猪心剖开,洗干净;茯苓、酸枣仁、远志用细纱布袋装好,扎紧口与猪心同入砂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后改文火慢炖,至猪心熟透后,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成。此汤有补血养心、益肝宁神之功效。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病等。

2、炖龙眼党参鸽肉汤

龙眼肉30克,党参30克,白鸽肉150克。先将鸽肉洗干净,切成小块,与龙眼肉、党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炖汤,鸽肉熟后饮汤,食肉和龙眼。此汤有滋肝肾、益脾气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虚、脾气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悸不宁、失眠健忘、气短食少等。

三、惊蛰多食锅巴好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甜食以养脾。锅巴属甜食,可以多吃一点。

锅巴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又香又脆。据现代科学分析,焙锅巴所用的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e、纤维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除淀粉外,其他成分大多藏于米粒胚芽和外膜里。经过低温烘烤,外层的营养成分多被破坏,部分的淀粉也分解了,故食时极易消化;而且,在吃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分泌大量的唾液酶以帮助消化吸收,促使肠胃蠕动,增强其功能;另外,微炭化后的锅巴,还能吸附肠腔里的气体、水分和细菌的毒素,以达到收敛止泻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滋养的功效,最宜病后食用。粳米经炒、烘、烤之后,食之味香,促进食欲,还有消食导滞、收敛止泻的功效。因此,春天多食锅巴好。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养生的注意事项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防寒保暖勿防春寒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二、忽冷忽热多变化预防感冒最重要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专家建议,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三、口感舌燥,吃清淡

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另外,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

四、减肥健身好时节运动之前要热身

篇13: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篇14:惊蛰是什么时候?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食野果为生。我们的祖先在采食野果的过程中,免不了被穿梭于修林茂草之间的蜜蜂所蜇,在他们眼里,蜜蜂和蝎子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虫。所以人类最早对于蜜蜂的感情并不美好,蜜蜂自然也就带着贬义色彩出现在早期文献里。如春秋战国时期文献里关于蜜蜂的记载:“莫予葬蜂,自求辛螫。”“蚋蚁蜂虿,皆能害人。”“蜂虿有毒,而况国乎?”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渐渐懂得了如何从野生蜂巢中割取蜂蜜,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蜂蜜的记载:“子事父母,枣粟饴蜜以甘之。”也有了关于啖食蜂子的记载:“爵迟蜩范。”孔颖达正义:“范,蜂也。……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蜂蜜敬奉给父母,蜂子则用于制作君王食用的珍馐。但人们对于蜜蜂的感情还是普遍以憎恶为主,在文学作品里提及蜜蜂时仍多含贬义。如《荀子·议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钝,惨如蜂虿;轻利傈邀,卒如飘风。”《史记·六国年表》:“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而且这种贬义用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如《南齐书·王融传》:“夫虏人面兽心,狼猛蜂毒。”《宋书·孔觊传》:“而群凶恣虐,协扇童孺,蕞尔东垂,复沦丑迹,邪回从慝,蜂动蚁附。”《清史稿·毛昶熙列传》:“然捻匪与粤匪不同,粤匪蜂屯蚁聚,其势合;捻匪散处各圩,其势分。”

随着割取野生蜂蜜这一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学会了豢养蜜蜂,西晋时便出现了有关养蜂的记载。养蜂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从蜜蜂身上获益越来越多,对蜜蜂的感情也逐渐趋于褒扬。如东晋时期的郭璞就写过一篇对蜜蜂加以褒扬的《蜜蜂赋》,将蜜蜂归为“贞宏之明族”,并赞美蜜蜂“咀嚼华滋,酿以为蜜。自然灵化,莫识其术”。

到了隋唐,养蜂技术更为发达,人们对蜜蜂的观察也更加入微,终于出现了以勤劳为蜜蜂寓意的文学作品。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该诗借蜜蜂的“劳而无获”来表达对底层劳动者的由衷怜悯以及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不满和谴责。与此类似的诗歌还有唐代白居易的《禽虫十二章》(其四):“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但是,这一时期蜜蜂的主流寓意非但不是“勤劳”,反而与之大相径庭。我们知道,唐诗的大兴,特别是山水田园诗的兴起,使得自然风光被大量纳入诗文。山水田园派的诗歌力求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境界,非常讲究情景交融,写景方面又多追求意象对举。诗人出于吟咏的需要,常将蜂与蝶作为花前柳下经常出现的一对意象来加以描写。此时的蜜蜂,混迹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一派悠闲的景象,其寓意也就自然不是“勤劳”,反而是“慵懒闲适”了。如韦应物《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李商隐《当句有对》:“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这一影响一直波及宋元明清时期。我们知道,宋词在意境营造上和唐诗极为相似,宋词中也不乏包含这一类寓意的蜜蜂。如晏殊《菩萨蛮》:“莫学蜜蜂儿,等闲悠肠飞。”李之仪《蓦山溪》:“蜂蝶不胜闲,惹残香、萦纡深透。”随着宋词向市民阶层的推进,出现了一些用词艳丽旖旎的作品,它们常将花比为女子,将蜂、蝶喻为轻薄浪荡的“登徒子”,因为它们来来往往穿梭于花草丛中的这一习性,与古代那些轻佻子弟喜欢游荡于烟花柳巷中的现象极为相似。这一现象到了元明时期尤甚,因为元明戏曲本身就从市民阶层兴起,且题材多涉情爱。如《桃花扇》:“俺自有个两全之法,到那边款语商量,柔情索问,做一个闲蜂蝶花里混。”《娇红记》:“愿两下相全始终,休认做蜂狂蝶哄。”直到明清的小说中,蜜蜂的这一寓意都还被广泛使用。如《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未开桃蕊,怎禁他浪蝶深偷;半折花心,忍不住狂蜂恣采。”《醒世姻缘传》:“浪说凤逑鸾配,空成蝶恋蜂狂。”我们几乎可以说,从唐宋到元明清,“慵懒闲适”和“轻薄浪荡”是蜜蜂的两大主流寓意。这不但能反映文化对于某些词语寓意的深远影响,还能看出那些掌控着言路的古代文人学士比较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似乎只看到生活的表象,蜜蜂奔波采蜜的辛劳在他们眼里仿佛只是悠闲浪荡地追花逐柳,而劳动阶层则“虽知而不能言”。这大概是造成中国古代蜜蜂“慵懒闲适”且“轻薄浪荡”这一“冤假错案”的又一因素。

直到清代以后,随着养蜂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清末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风口浪尖,许多爱国之±为寻求强国富民之路,积极倡导西学,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教学内容,这一举措不但促进了养蜂事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科学地认识蜜蜂也起了莫大的作用。此后,养蜂事业的大潮一浪盖过一浪,虽然中间由于战争等因素经历过短暂的低迷,但总体而言发展迅速,声势浩大。随着养蜂产业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养蜂协会和学会、养蜂学校和学习班,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蜜蜂常识的普及。此外,在养蜂事业风风火火之际,著名作家杨朔到一个名为“养蜂大厦”的养蜂场游了一遭,对蜜蜂的勤奋,以及它们与广大无私的劳动人民的相似性颇有感触,写了散文名篇《荔枝蜜》,这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长达三十多年,影响了无数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于“勤劳的小蜜蜂”这句话的兴起和流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当然,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教育因素外,也跟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些都给人们传达着这样一种感受:只要肯付出辛勤劳动,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所以,“勤劳的小蜜蜂”映射出人们对劳动致富的坚定信念。此外,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习用语对中国日常用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语中“bee”(蜜蜂)这个单词,本身就带有“忙碌的人,勤劳的人”这一义项。且不提类似于“Thebusy bee has no time for sorrow(辛勤的蜜蜂没有时间去悲伤)”这一类的名言警句,单英文里的习惯用语就有“as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这种直接把蜜蜂和勤劳忙碌紧密联系起来的用语。这些对于中国的蜜蜂“勤劳”起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上一篇:碑序范文大全下一篇:“护蛋”行动五年级周记作文7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