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2024-04-09

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

篇1: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很久没有看到像《热血教师》这样感人的电影了,这是一部以美国小学教师克拉克为原型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而优秀的美国教师的感人故事,像克拉克一样做一名热血教师。克拉克面对的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学生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克拉克先生用他的耐心与坚韧将自己制定的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学生,他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学生,他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自信,他的努力使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为梦想而奋斗。

平时,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不听话,可是克拉克先生的学生呢?他们在教室里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公然向新老师挑衅,将老师粉刷一新的教室弄得一团糟,课上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如果面对这样的学生的人是我,我可能一刻都无法呆下去,克拉克先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孩子们做的一切。

爱心和耐心。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克拉克首先制定了班规,而且他一再强调“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不会互相欺骗。”他坚持耐心地要求学生执行班规,调皮的莎美卡就餐时插队违反了班规,克拉克让所有学生留下,直到莎美卡承认错误为止;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他向学生学双跳,尽管经常摔得人仰马翻,他也毫不在意;为了不让学生落下课程,生病在家的他录下了上课的内容,在教室里播放,听课时当一个学生想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也已经在录像里指了出来,说明他是多么地了解这些学生。

独特的教育方式。为了吸引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自己讲课,甚至不惜用折磨自己。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他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他从心里坚信:这些孩子都是好孩子,调皮的莎美卡在他眼里是一个聪明优秀有领导才能的孩子,“问题学生”泰肖恩就是一个未来的艺术家。鼓励他们敢于做梦,勇于冒险。

当然,还有他的恒心。对于那群三番五次给他出难题,一心想赶他走的孩子们,尽管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并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转变。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也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今后的教学生活中,对孩子们多一点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点和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点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点鼓励帮助;少一些大声呵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篇2: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一、给孩子们一个梦想

梦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鼓励孩子们敢于做梦,放飞梦想。克拉克接到一个学校的教师,领导们都认为是“无药可救”的班级,学生们对自我不报期望,自暴自弃。当克拉克说:“敢于做梦”时,有一个男生对此嗤之以鼻,而克拉克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用自我跳崖的亲身经历的事例,告诉孩子,相信自我,相信教师。想到自我的学生大多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没有生活的磨砺,没有经过艰苦的岁月,在父母为他们铺就的康庄大道一路走来,大多数不会为自我的梦想而奋斗,有的根本没有远大的梦想。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前景不容乐观。我们教师是学生导航,应当为他们指明人生的方向,激励他们构建自我的人生梦想,指引他们为实现梦想而挥洒青春,人生无悔。尽管我们不能阻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可是,我们也要用我们的智慧,为祖国的未来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给孩子们一份感动

“我们是一家人”,这是我不断思索的一句话,也是我要实践于班级管理中的一条格言。自认为对学生足够好了,但比起克拉克如滴水见海。人之初,性本善。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心中都存有一份善。我们要用自我的爱唤起孩子们心中的善,引起爱的共鸣,给孩子们一份感动。在教育孩子方面,克拉克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现推行的“赏识教育”,整个管理过程,他一向在欣赏,赞扬学生,没有说教,批评,孩子们在他褒扬的心理暗示下朝着进取的方向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位宽容、智慧、幽默、风趣,而又活力满怀的教师。我想,我们把学生们视为我们的家人,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们体验被爱的感觉,多一些赞赏,少一些说教,我们的学生们会更有提高。

三、给孩子们一种新意

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教师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当学生从惊奇、雀跃、参与中平静下来之后,感受到了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带来的神奇变化,更感受到了教师为了让他们学习好,所付出的努力。他和学生们课间玩双绳跳的游戏,从起初的不断摔跤到能熟练跳绳。让学生见证成功的背后有不断的努力。他工作勤奋,兢兢业业,但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我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我的每一个学生。用自我的智慧改变了那种,适合自我的,效率最高的,才是最好的。

篇3:台湾电影热血“翻滚”进内地

11月26日在台湾新竹举办的第48届金马奖上,华语电影又被做了新一次的评审和总结。今年的台湾本土电影随着《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影片的大卖,也进入一个复兴的时期。诚如一位电影人总结的:“今年是台湾电影最好的一年。”

金马奖:台湾电影最好的一年

紧随金鸡、金钟之后,一年一度的华语影坛盛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也终于在台湾新竹落下帷幕。与今年的金鸡、金钟风评不同的是,本届金马奖星光熠熠,包括10位影后2位影帝出席,堪称是近年来星光最亮的一届,而评委团开放的评奖态度和专业的评奖结果,也使本届金马奖成为了近几年争议最少的一次,也难怪有人评价说本届的金马奖成了今年华语电影的最高标杆。

在当晚的颁奖礼上,台湾本土电影《赛德克·巴莱》和香港电影《桃姐》成最大赢家。《桃姐》斩获最佳导演、影帝、影后三项大奖,颁奖前被各方看好并入围11项奖项的《赛德克·巴莱》则赢得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而内地口碑爆棚的文艺片《钢的琴》在此却似乎运气不佳,仅仅收获“费比西影评人奖”一个外围奖项。

其他奖项上,今年的台湾本土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滚吧!阿信》等片也各自摘夺最佳新演员、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奖项。可以说,从2008年的《海角七号》开始,到去年的《艋舺》,再到今年这几部影片,台湾电影的票房不断被刷新,已然开始复苏。

贺岁档:台湾电影“翻滚”进内地

正值即将进入年末贺岁档的黄金时期,各大影片都纷纷磨拳擦掌虎视眈眈,台湾的本土电影也宣布此时全面向内地进军:12月9日,《翻滚吧!阿信》在内地院线正式公映,有业内人士分析,该片将成为12月上半月中唯一值得关注的质感大片。《翻滚吧!阿信》8月在台湾上映时,曾横扫了6000万票房,除了获得金马奖5项提名外,还被2011台北电影节定为开幕影片,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而在台湾地区颇受好评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目前也在积极的洽谈过程中,预计2012年1月上旬在内地上映。此次金马奖的赢家《赛德克·巴莱》虽然还没有动静,但只怕也在筹备。

在《翻滚吧,阿信》之前,还有《鸡排英雄》、《爱到底》、《五月天 追梦3DNA》和《恋爱恐慌症》四部影片相继在内地公映。撇去明年一月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算,仅一年内就在内地上映五部台片,也算是创下六年来的新高。

解读近年来台湾电影:热血+本土+小清新

诚如前文提到的华语电影的三个分支: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都各有特色。单拿台湾电影来看,商业性远不如其它两种。在台湾电影上,本土性、文艺性都显现的更重一些。就拿今年最火的几部影片具体来看它们的特点和看点:

《翻滚吧!阿信》:热血、励志

《翻滚吧!阿信》讲述了一个先天不足、后天遭遇挫败的体操运动员,为了梦想而勇敢坚持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该片导演林育贤的哥哥林育信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影片极具怀旧情结:戏中男主角彭于晏穿着牛仔衣、腰间别着BP机,背景放着王杰的歌曲,甚至连摩托车都是林育信本人那时候的东西。

因为制片都是李烈,难免有不少人拿《翻滚吧!阿信》和去年大热的《艋舺》作对比,还形容这是“体操版的《艋舺》”——都是一群热血的年轻人,都是普通的市井生活,都能唤来同样血气方刚的年轻受众群。因为他们有过一样穿着大裤衩闲逛、在街头巷弄奔跑追逐、为了一个念头执拗的经历,所以即使是同样“热血风”的情节,票房也依然大卖。

热血和励志一直电影当中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元素,当然,它们一开始制定的受众也正是这些年轻人。人活着需要一个方向来指引,人年轻力胜需要一个呐喊的发泄。《翻滚吧!阿信》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所以引来那么多年轻人的热爱。

《翻滚吧!阿信》同时也带来另一现象,就是最近台湾地区的年轻人当中,把只看台湾影片当成潮流。台湾资深影评人麦若愚说:“台湾电影的时代改变了。年轻人疯狂地只追自己看了会high的东西,连好莱坞电影都不看了。年轻人只看台湾片,潮流就是这样了。”对比今年大陆院线市场上国外大片形势走好,我们从这当中也应该多咂摸出点道道来:要抓住市场,年轻人很关键,什么能吸引住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赛德克·巴莱》:本土文化

“赛德克·巴莱”是赛德克语,意为真正的人,也是世代居于台湾地区高山上原住民对勇者的称谓。《赛德克·巴莱》改编自发生在一九三零年的“雾社事件”。讲述以“莫那鲁道”为首的族人发动抗日行动,令日本人死伤过百,也因此招致日本重军还击。

导演魏德圣把这一历史原原本本的搬进银幕,不一味的启用著名演员,反而用了拥有原住民血统的演员,至于日本将领家眷,也全由日本演员来担纲,所以全体演员演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看过电影后,很多人都觉得,赛德克·巴莱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着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也对台湾本土的原著民文化更加钦佩。

在一些人眼里,本土就意味着“土”。其实不然,这种“土”才是扎根民族文化最深层的精华。《赛德克·巴莱》之所以成功,是它发掘了这种“土”,这种普遍存在在民众之间的共性,并且没有一味的迎合他人的口味而改变自己的特色。

大陆电影也写实,但这种写实不全等同于扎根生活发掘文化。大陆电影的写实,通常写的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而说到文化,说到历史,是的,我们的古装大片也不少,但中华几千年文化,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我们的历史也不止体现在刺秦王、不止体现在三国诸侯、不止体现在神话传说,我们的历史是一条流淌很悠久的大河,任取一瓢都是一洌甘泉。不是说现在大陆电影的题材不好,而是其实如果像《赛德克·巴莱》这样,不矫揉造作的专注于文化,我们或许可以发掘的更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小清新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经敲定将于明年1月在大陆公映,立刻引来一阵轩然大波。该片在台湾上映时,因为其文艺清新的风格就大受好评,票房达到4.1亿台币(约合人民币8600万),成为台湾历史上票房排名第三名的电影,仅次于《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上)》。而在内地的网络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预告片点击量更是火爆相当。这个由网络作家九把刀亲身经历写成的校园纯爱故事,在剧本经历了三年磨砺后,由他本人执导拍摄出来。

台湾地区的文艺片本来就多,小清新作为最近文艺最为流行的一个元素,更是占据了一大票观众。大抵沉重的东西都不符合海岛气质,唯有连绵不断的爱与缅怀,才是台湾人心中的圣经。所以乡气十足的《海角七号》红了,热血青春正当年的《艋舺》红了,现在纯爱十足的《那些年》也红了。这些与《初恋红豆冰》、《九降风》之流一脉相承的小清新从来就是台湾人的最爱。

即便内容就是怀旧青春、公主与小痞子这种说了上百遍的故事,依然不能阻挡观众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兴致。这大抵就是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在作祟。不止台湾地区,内地的青年人一样对文艺、对小清新有着同样的爱好。“文艺青年”这个词儿在这两年不再是怪异和个性的代名词,因为他们已经扎根渗入群众内部太广了。

篇4: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一开始我就抱着好奇心去看,结果当电影刚放映时,我一看是外国题材的电影,我的好奇心、兴趣突然下降了,真是360度的大转变。但是为了写论文我还是坚持继续看不过慢慢的我被剧情吸引了,俗话说女人就是善变,虽然我不是但(这时完全可以用这个次来形容)。最后在我的笑声和感动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后来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位教师,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罗恩・克拉克,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毕业后周游列国,23岁开始在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5年后来到纽约市哈莱姆区,取得巨大的教育成功。

对克拉克的最初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位幽默、风趣,有点神经质的老师。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看到了这位外表普通的教师身上的光环,他开启了孩子们对未来封闭的心,使他们不再懦弱,不再气馁,不再“沉沦”,而是敢于在别人否定的眼光与评语中开始做梦,敢于冒险,去追逐自己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而在我教育教学中,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电影中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带着深深的思考欣赏着这部电影。其实我也是算是一名教师,虽然是一名小小的幼儿园老师。因从克拉克身上我看到了,身为教师自身要拥有优秀的素质和高贵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爱心、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里几乎很少看到,我想这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老师如何教育“坏”学生这一典型的一个原因吧。虽然我们班的孩子都是4~5岁的“幼儿”但是他们确实是非常的调皮,不过这也是他们现在年龄的体现和象征,可是有时候真是把你气的哭笑不得。对待他们我总是大发雷霆,而不是像克拉克先生这样有这么多的奇妙思想和独特方法,我决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也尝试一下克拉克先生的方法。虽然孩子的年龄段不一样,但是我会从中找到感悟到适合怎样教育幼儿的方法。

让我对克拉克老师对佩服的就是这些地方:老师在管理常规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句对学生的侮辱、不耐烦、指责的字眼,而是始终用正面、鼓励、引导性话语告诉学生,老师爱他们,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因为老师的言行始终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并给予回报。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老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学生向他学知识。老师用自己开始的笨拙和后来的熟练,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

让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幕: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老师在教室中摆放一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用自己跳崖的事例,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老师。我想,如果学校里我们的班主任制定的班规能够以为了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的爱心做基础,并能详细化,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再配以耐心与坚持和正面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制,我想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接受并遵守 。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独特的方式:巧妙生动地抓教学方法,克拉克老师想法设法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为了吸引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自己讲课,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呕吐),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当有人说话时,大家群起“嘘”之。一节课下来按照30分钟计算,老师喝掉了4*30=120瓶酸奶。难受吗?当然难受,但是,老师让学生看见了自己要他们学习知识的毅力和决心。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老师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当学生从惊奇、雀跃、参与中平静下来之后,他们必定感受到了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带来的神奇变化,更感受到了老师为了让他们学习好,所付出的努力。

让我泪盈满眶的是这里:当克拉克累倒以后依然没有忘记学生,在自己家里让朋友帮着把要讲的知识录下来给学生播放,学生此时也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并逐渐随着老师的热情学习进步了许多。

老师最伟大的使命并不是听命与领导,而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发现、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当我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都仅仅是参考,唯一的真理只有自己才能够发现。

《热血教师》描写了那些被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甚至家人所放弃的孩子,在克拉克这位老师的教导下,从劣等生转变成优等生的过程。这一部描写一个有热情和耐心的老师的故事,对于教育人士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篇5: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备了他独有的特点,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通过努力和学习得来的。在克拉克班级里的20几个孩子,各具特色,都具有超越他人的能力,而未被发掘。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具有长远的、智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暂时的落后也并不能代表他的未来,老师首先不能把学生看死了,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最优秀的,都各具所长。克拉克在这个班级里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位教师都是引导者,克拉克他为了引导学生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他在这些孩子面前绞尽脑汁,想让这些孩子能树立自信,努力学习,可是方法却不得当。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用各种非常规的方式来教授,例如把美国历史的重点编成RAP(说唱的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用近似于自虐的方式,和学生打赌,以此来让他们能专心听课的方法。我相信只要老师用真心去付出了,孩子们肯定能感受到那一份爱,即使是再调皮的学生,因为只有用一颗真心才能去感化另一颗真心!

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即使再差的学生对于他的家庭就是全部,放弃一个孩子就相当于给一个家庭制造了一个悲剧,对于社会来说更是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克拉克老师就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细节处博得孩子的心,更用心来保护每一位学生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他经常家访,辅导学生的学习,在克拉克发现很多孩子的家庭或多或少的存在家庭暴力和父母对孩子的放弃的时候,他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孩子们化解烦恼和痛苦。让他们知道,他们有人关心,有人不愿意放弃他们,有人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让他们树立自信。

用我们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树立信心,都能插上梦想的翅膀实现自我的价值,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篇6: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电影的主角是一位教师,他叫克拉克。他到纽约去教学。因为那里没有家,他只能住旅馆。他向旅馆的老板娘要学校列表。老板娘问:“你要学校列表干什么?你要去做老师啊?”克拉克点点头。

到了学校,他开始教学。不幸的是,他居然要教一个很差的班。但是,他还是很努力教,希望他们能学习好。

有一次,克拉克先生患了肺炎,医生让他在家里休息两周。克拉克先生拒绝了,医生就让他住院。克拉克先生只好休息两周了。但是,第二天他起床去学校。课还没有上完,他就晕倒了。被送去了医院,学生们感动极了。

终于有一天,考试来了,他们考完后都说很难。

考试成绩出来了,真是个意外。差生班竟然比优等生班的成绩要好。他们纷纷感谢克拉克老师。

篇7:由《热血教师》谈教师的心理成熟

不过,除了《热血教师》中的为师之道,我更感兴趣的是影片主人公克拉克成熟的心理状态。这些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而教师的心理成熟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看一些教育新闻和教师随笔,我经常想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那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的画面。一个心理成熟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个人以为,影片《热血教师》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心理成熟的教师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因为所教5年级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布佛特郡第一名,学校特意为代课教师克拉克安排了一个写有他姓名的固定车位作为奖励,希望让克拉克有归宿感。可是,在看到纽约的公立学校极缺好老师的消息后,年轻的克拉克马上决定离开他已经熟悉的学校,还有他的父母。

非常喜欢克拉克和父母之间的这段对白。

克拉克:“我喜欢这里,但我得换个地方,在他们用那块停车位的空地给我作墓地之前。妈妈,纽约的公立学校极缺好老师,报纸上说他们跪求好老师。爸爸,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勇于冒险,现在是时候来兑现自己的话了。我会想念你们的,但我该走了。”

虽说各国有不同文化,但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似乎有很多相通之处。母亲一般比较关心孩子的生活,父亲更多希望孩子实现梦想。这番话已经充分体现了克拉克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品质:在乎学生,把学生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在乎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承诺。我相信克拉克这种态度不是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最后那句“我会想念你们的,但我该走了”,有亲情,但不为亲情羁绊,只因人生有梦。

“我们明白,亲爱的。”克拉克的母亲拉着丈夫的手,看着儿子上了车,“再见。”车子发动,母亲悲伤地对身边的丈夫说,“有很多人在纽约被杀害了。”

舍不得孩子离开,甚至为孩子的命运担心,但依然不阻拦,任孩子奔自己的梦想而去。联想起春节期间央视那则“妈妈什么时候享福”的公益广告,在中国,许多父母不但为儿女操劳一辈子,还要为儿女的儿女继续操劳。当然,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在,不远游”“离家千里归须还”这些约束。父母为孩子的物质生活操心,往往是以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代价。还好,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个人的独立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是能够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用担心最基本的生老病死问题。而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是所谓“看破红尘,不思进取”,也不能只为职称绩效而工作,而是始终有自己的梦想,并愿意努力实现之。

克拉克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许多。他租住的小旅馆的房间窗外能看到的只是近在咫尺的对面楼房的墙壁,他精心布置的教室一次次被学生搞得一塌糊涂,他一次次被学生白眼和取笑,一度情绪失控。为了让他们能安静听课,他十五秒喝一罐巧克力奶,直到把自己喝吐为止;他和学生打赌,如果自己学会了双跳,他们也得跟着自己学点东西;圣诞晚会上,他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学生点燃蜡烛点燃自信,“你们能够学得比你们之前梦想的还要多”;为帮学生记忆美国历史,他把相关材料编成RAP;他自己帮学生买午饭邀请学生参加辅导,用扑克牌模拟赌博的方式帮好赌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帮学生做晚饭好让她有时间做家庭作业,为受家暴伤害的学生寻求庇护……

看完《热血教师》,差点被影片中克拉克班里的学生吓到——那简直是一窝的小疯子啊——同时也钦佩克拉克对梦想的坚持,以后工作中再有沮丧的时候,可以再看此片给自己鼓劲加油。

二、心理成熟的教师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所谓边界意识,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我的事情我作主”。这话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那换一个说法:“我不能干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有点意思了?再换一个说法:“我不允许别人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干涉我的事情。”生活中,我们注意到这些了吗?这或许真是一个大问题。

初到纽约的克拉克找工作受挫,不得已在一家餐馆打工。这家餐馆的特色是服务生都是想梦圆百老汇的小演员,他们端盘子时把自己打扮成某一剧中的角色,一边谋生一边等待上镜的机会。在这里,克拉克认识了玛里莎,并在谋得教职后得到了她极大的帮助。

有一回,克拉克的客人要求食物全熟,可厨房提供的只是三分熟的菜品。克拉克要求厨房重新做,厨师很不情愿地将菜肴重新加热,并用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克拉克“去送其他菜吧”。克拉克马上回应:“我知道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许很多人会忽视了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注意到了可能也会觉得克拉克过于敏感。可我认为这体现了克拉克有清晰的边界意识:做菜是你的事,送菜是我的事,我们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你不用告诉我该怎么做事。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一旁的玛里莎才会祝贺他“终于正式成为了一个纽约人”。

不只是克拉克,他的学生和家长也有很强的边界意识。克拉克找到工作后利用休息日去家访,在学生莎美卡的家门口被莎美卡告之“今天是周六,你个白痴”,请求莎美卡的母亲以后能够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家长的回复是:“我已经有工作了。”最后连门都没得进。再次家访时,克拉克发现莎美卡因为要帮妈妈照看三个年幼的弟妹没时间做家庭作业,他留下来帮莎美卡给弟妹们做晚饭。莎美卡的母亲回家看到这一切,当着孩子的面质问他:“你觉得我不能照顾我的家庭吗?”克拉克尴尬离去。此事没完,第二天,莎美卡的母亲到学校投诉:“我把女儿送到学校是为了受教育的。我不希望一个老师把学校的事情带到我家里。”

除了教学,美国教师不能随意介入学生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难把握分寸的难题,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强调教师的边界意识,是因为在我们这里,太多教师在“为了你好”的名义下肆意侵犯学生的权益。当然,缺乏边界意识的不独教师群体,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学生们在克拉克的苦心引导下终于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最后参加了州统考,克拉克的朋友玛里莎得到了一个试演的机会,可是她的男朋友杰森得到了洛杉矶的一份工作,希望她能一起去洛杉矶。玛里莎两只手各拿着一杯咖啡来找克拉克,说她很紧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玛里莎看着克拉克,希望他能替自己作出选择。

“我教六年级的小孩子该怎么做,而我上次发现,你已经不是六年级的小孩了,所以,非常感谢你登门拜访……”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克拉克边说边打开房门把玛里莎推了出去。

“我……”玛里莎可能也有些意外,还想说什么,早已对她一见钟情的克拉克拥吻了她。深情一吻后,克拉克拿过一杯咖啡,回房并关上了门。

无疑,玛里莎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留在纽约还是去洛杉矶,是继续自己的歌剧演员梦还是“为了生活”,是选择克拉克还是杰森。此刻,她的紧张完全可以理解,她希望克拉克告诉自己该怎么办,克拉克却断然拒绝替她作出决定,因为一个成年人既不应该把自己的选择权交到别人的手里,也不应该替另一个成年人作出决定。成长就是能够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并承担此后发生的一切。必要的时候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决不交出自己的决定权。

三、心理成熟的教师不掩饰真实的自己

克拉克信心满满地来到纽约,却一次次求职失败;好不容易在哈林小学抓住机会填了个空,他向校长要求教最差的六年级的那个班,以为孩子们会爱他的,不料学生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在开始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拉克努力、失败、沮丧,振作、再努力、再失败、再沮丧……终于,他情绪失控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他双手抓住莎美卡的桌椅(影片中学生的桌椅是一体的),愤怒地用力摇晃着,然后拿上自己的外衣和包,黯然离去。

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为自己的再一次胜利而欢呼。不过,以赶走教师为己任的莎美卡在和同学击掌之后却趴在桌子没有参与狂欢。

克拉克约了玛里莎,请她带自己逛逛“来了三个月还什么都没有看过”的纽约。玛里莎看出了克拉克的异常,陪着他在雨中走了三个小时。克拉克痛苦地向朋友承认,自己失控了。他没有强调自己是为了学生好,而是承认自己突破了教师的底线,“发疯似地晃动桌椅而里面坐着一个12岁的小女孩”。他认为自己失败了,干不了这份工作。

曾经也非常不喜欢学校的玛里莎告诉克拉克,他此刻的这份无助感,孩子们天天都能感受到,不是孩子们不努力,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相信自己除了胡闹还能做什么。为了做演员,玛里莎从第一次试镜后等待了两年七个月,她鼓励克拉克坚持:“如果我离开了,百老汇会想念我的,这些孩子也会想你的。”

克拉克终于做了那个为孩子们回头的人。当然,他也再一次被学生甚至被校长特纳认为“很白痴”。

重回学校的克拉克仍然没有因为是“为了学生好”而强迫学生学习,他采取的方法,有的容易被学习,比如根据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周日自己掏钱给补课的学生买午餐;有的则可能是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很难理解的。比如,一次次和学生“打赌”,他赢了,学生要跟着他学习;他输了,则是让自己出丑。于是,在教室里,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喝巧克力奶喝到吐;在教室外面,他一次次狼狈地摔倒在地上。

想起曾在网上看到过的几则消息。国外有的校长和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和学生“打赌”,如果他们读了多少书,自己就去吻小猪、睡房顶,甚至爬着去学校。我很欣赏这样的“打赌”,这是老师从内心里将学生视为“平等”一方,不忽悠更不强迫学生。“愿赌服输”,你学习,我出丑,用“牺牲”自己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

这些年教师不读书不写作的状态相当普遍,可是我们一直习惯用“国家(民族利益)、大家(集体荣誉)和小家(个人前途)”三家合一的理由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这种“打赌”学习法是不是更真实更人性化一点?

教育教学肯定要讲究方法,但一个自己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的老师,最终能靠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一个从不考虑同事感受,却擅长溜须拍马的老师,又怎么可能让学生相信真诚和善良?一个只顾眼前、只顾自己的老师,能有什么方法让学生懂得规划的重要性呢?这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只能选择掩饰自己,而他们的教育其实就是说谎。

优秀如克拉克这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自己已经是一个内心强大,心地善良,心存梦想的人了,他们不需要掩饰。展示自己,就是教育。

四、心理成熟的教师重视分数但不唯分数

克拉克非常擅长提高标准化考试成绩,他能成为明星教师,应该与此有关。但克拉克的优秀,远不只帮助学生获得高分。

影片中,他给学生制定的班规,第一条就是:“我们是一家人!”任班里学生如何胡闹,不尊重自己,不把他放眼里,克拉克始终爱着他们。

泰肖恩在班里是个“危险分子”,打架赌博,还与街头小混混来往,曾把老师气得辞职。在一次和同学冲突后,他又一次想离开学校。克拉克把他拦了下来。楼梯上,师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你已经被记过两次,如果你现在走出去,他们一定会开除你的,回去吧。”

“为什么?”

“因为我会怀念你热情的性格。特纳先生没必要知道这件事,只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得了肺炎的克拉克被迫在家休养,他让玛里莎帮忙每天录四个小时的课程在教室里播放。病愈回校,克拉克发现孩子们的作业完成得很不像样。

“你们离州统考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只有一周的时间来告诉特纳先生,告诉你们的父母,告诉你们自己,你们都能做到些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什么想要对我说的吗?”

“我们不可能通过那些测验的,我们总是会搞砸。”一个女生说。

“不要指望我们了,伙计——先生。我的意思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另一个男孩说。

“所有在这间屋子中的人都不只是一个人。我们是怎么跟彼此说的?我们是怎么一起努力的?我们是怎么来一起准备这些考试的?”

“但我们一直是落后的啊!”又一个女孩说。

“我们没有落后,你们是领先的。”

“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失败者,克拉克先生。”班上学习最用功的女孩班德里娅说。

“不!”克拉克站了起来,“你们不是失败者。这些班规,它们出现在你们今年所做的所有努力中,发现新的事物,相信彼此,相信你们自己,我为你们感到骄傲。相对这些而言,这个考试?切,什么都不是!”

“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通过统考才能毕业,对不对?”莎美卡问,“所以如果我们……你知道的,完蛋了呢?”

“但你们是不会完蛋的。你们今年并没有完全努力,而只是为了准备一些考试而已。每天,在这个房间中,我们学到了比书本上学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我教你们,而你们也教了我,我们一起学习怎么去学习。所以,下个星期,你们就要去参加那个考试,你们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去考,然后你们就能在离开这间屋子的时候,知道在你以后的生命中,你们可以做到任何你们想做到的。”克拉克继续鼓励他的学生。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学生们神情凝重,显然并不相信克拉克说的。学生胡里奥还叹了口气,靠在椅子上侧过身看着窗外。显然,“破罐子破摔”与国界无关,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

考试结束,克拉克征得家长同意后带学生去看歌剧,他告诉学生:“你们大家在过去三个月里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管分数如何,我希望你们知道我为能成为你们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结局是相当美好的。统考成绩出来,克拉克的班测试成绩比其他所有班级都要高,包括那些由优等生组成的班级。学生们开心地击掌庆贺,他们应该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如此出色。家长们也欢笑鼓掌,他们终于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出类拔萃。

孩子们没有感谢克拉克帮助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没有感谢克拉克让他们成为了“人上人”,他们感谢克拉克,“因为你一直在这里,即使我们不想要你;因为鼓励我们勇于做梦;因为你在玩双跳的时候,真的很像个傻瓜……”

分数的重要性不必烦言,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分数理所当然。可是人生有许多东西远比分数重要得多:相互的信任、真诚的陪伴、永远有梦想……没有这些,就没有那55条班规;不了解这些,恐怕也掌握不了那55条班规。克拉克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有自己教育价值观的人,决不是一个只为能让学生取得高分而得意的功利教师。

篇8: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影片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Clark’的真实事迹。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班级里的性格叛逆的学生,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他将他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书——《教育的55个细节》,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那年前两位的是《哈里波特和凤凰社》和《达芬奇密码》)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90年代,‘Ron,Clark’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离开了出身的小镇,来到了纽约哈林黑人区执教,美国黑人区的情况如种族歧视、暴力虐待、抢劫枪战……各种社会问题虽不如80年代那么严重,却依然在90年代盛行。他以前带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班级,而且成绩也非常的好。但他来纽约后所带的班级是全校最差的,老师被这些学生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家长、学生自己都已经放弃了,但这个带着金丝边眼镜,打着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男人却勇敢地担起了教育他们的责任。事情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好,他也曾想放弃,有一次也被气出了教室,但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再次研究整个班各个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长处,详细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面对学校里最头痛的两个顶尖问题学生,他没有丝毫歧视,目光里总是自信、期许的眼神,他认为总是有原因学不好的,后来他找到了,家境穷困,被虐待……他真诚的去帮助他(她)们,他说:“你们在这四方的空间里,呆一段时间,不是在看一个个老师被撵出去的闹剧,而是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自信的走出去,只要我想做,努力,任何事情我都行,不是吗?而我就是来帮你们的,我的知识你们可以随便问,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他最初制定的班规可以说很简单,就是“我们是一个家庭”,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上,他把自己和学生都融入到了这个班里。通过他的努力这个班级午饭时也能象好班一样排队整齐地去食堂,上课也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

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听他一堂课,他跟学生们“做交易”,他买了一大桌子的软饮料,说:“听我讲15秒,时间一到我就喝一罐,你们不是爱捉弄老师吗,那好,看老师能不能喝完这一桌的东西。”就这样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当一个学生能回答出一个动词是什么,他都感到兴奋不已,给予了学生最大的鼓励。他为了帮助全班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的跳了段自编自演的president,rap,当学生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这不是说明了他已经得到了这批“问题学生”的认同吗?而且也使那些学生获得了应学的知识。

即使他肺炎生病在家的时候,为了课程的进度,他录下上课的内容,在教室里播放。听课时当一个学生想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也已经在录像里指了出来,说明他是多么地了解这些学生。正因为他的了解,他才能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才年能逐渐得到这些问题学生的认同,才能在最后关头在全美统考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得到了校长、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但也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我想一位优秀、称职的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信心、爱心、诚心和对理想的坚持,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支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加上知识阅历限制和社会家庭影响,如果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理解,而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由或者埋怨批评,粗暴干预,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于是我想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改变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格教育。只重视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这些片面的行为,真正给学生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确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9: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克拉克老师先从制定班规入手,给大家一个行为框架,要求大家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如果有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立马去纠正。

在就餐的过程中,有人插队,克拉克老师开始利用班规,惩戒违规的学生。

克拉克老师在面对乱糟糟的班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耐心。这也是一个老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克拉克老师试图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是他在家庭里所做所为的翻版。

克拉克老师通过走访,得到了孩子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改变这些孩子的可能。

想要扭转他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虽然老师可以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们能否在老师的影响下好转,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老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克拉克老师的做法,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和这群混世魔王相处的过程中,克拉克也有身心疲惫、想放弃的一刻。他向女友述说的自己的苦恼,女友鼓励他,使他重拾信心。他回到课堂,用自虐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终于打开了局面。

篇10:《热血教师》观后感

在中学数学概论的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电影《热血教师》,对于一直以来都想做一个好老师的我来说是一件收获颇丰的事情。影片中克拉克老师的经历让现在大三的我对于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热爱又多了几分,也更加坚定了以后想做一名优秀的老师的决心。

电影刚开始的一幕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克拉克去任职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儿被老师罚站在门外的垃圾桶内,等着入职的他把男孩儿抱出垃圾桶并通过让男孩儿记住他的名字的方式来让男孩儿找回信心。这一幕让我感到很温暖,也想起了上学期教育学的课上老师所说的教师的人文关怀。看似简单的电影开始却充满看教育的诸多原理与意义。很多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都不陌生,也相信很多人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需要在学校教会学生知识就行,但我认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只有当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爱的时候,他才能关注到每个细节并用自己的爱心来教育。正如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当老师用爱去教育学生的时候,教育才能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撼动另一朵云的境界。

随着情节的进展,克拉克换了学校,到了纽约一个黑人聚居区的学校接了一个让很多老师都望而却步的一个班级——在克拉克到来之前就气走了很多老师的班级。全班二十几个学生全都来自于问题家庭,叛逆,吵闹,打架这些不好的词在这个班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克拉克刚走进学校的时候就看到班上一个孩子打架并被校长以退学作为警告。到教室以后是一幅混乱不堪的状态,学生们互相打闹嬉戏而对这位新老师置若罔闻。在这群孩子眼中克拉克和之前被气走的很多老师一样也会被气走,所以他们给了克拉克一个下马威。电影在克拉克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达到高潮,克拉克刚进班里的很多尝试虽然感动了很多的观影者,却并没有感化那群叛逆了太久的孩子。装修一新的教室被学生砸坏,家访不顺,学生叛逆依旧。所有的一切看起来让人沮丧失望。克拉克和很多的老师一样想到了放弃,但是在和朋友的一次交谈后还是选择了继续坚持,又回到了班级里。最终通过他不断的尝试和努力走进了班上孩子们的内心。

由于时长的限制影片不能将太多时间应用于这个过程,但是感化这群学生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漫长的过程里很多的沮丧失望以及再坚持的动力才是克拉克最为可贵的东西。在经过漫长的努力后,他终于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成功的将这群叛逆的孩子引入正途。从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看似叛逆和没有希望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不可救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而在我的观点里我是一直都相信人性本善的。我认为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纯洁善良的,之所以变得叛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或是很多的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这在在克拉克去家访的时候就能体现,莎美卡成长在一个有四个孩子的单亲家庭里,放学后得负责照看弟弟和做饭。胡克的妈妈在她13岁的时候就生下了他,平时对他也疏于管教„„这些孩子都成长于一个不健康且贫穷的家庭,没有人教导他们怎么面对生活,也没有人给与这样的孩子正能量,因为环境或是父母的影响让他们逐渐偏离轨道而变得叛逆。但正是这类孩子才需要更多的爱和理解,当孩子能感觉到老师的关爱的时候,他就会慢慢的敞开自己的内心。过程或许很艰辛,但是一旦走进孩子的内心,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在班级管理上克拉克引导孩子们敢于做梦,敢于冒险和追逐自己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并且将一个班级比作家庭,教会学生互相尊敬和关爱。这个信条是值得很多中国老师借鉴的。因为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生活中活得更加的多姿多彩和有意义。我觉得这些美好的特质比知识更重要。

克拉克在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和感悟,在教学上的很多好的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背不住历史知识和年代的烦恼,电影里的学生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克拉克在一次晚间改卷的时候因为隔壁房间的音乐噪声想到将历史知识编成RAP歌曲并且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了全部的历史知识。用这种方法记忆历史知识又快又不容易忘记。另外一个镜头就是在克拉克生病在家养病的时候,因为担心不去上课会耽误学生们的学习进度,所以他想出拍视频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给学生传递知识,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故事的原型罗恩·克拉克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师,大学里并没有学习师范的知识,在大学毕业后周游各国的他才决定当一名老师。丰富的经历带给这位老师足够的创意,对教育的热爱又使得他没有放弃那群孩子,最终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创造了奇迹。

上一篇:小班手指点画花儿真美丽教案下一篇:一转身遇见流年遇见初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