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育论文

2024-05-01

贵州省情教育论文(通用6篇)

篇1:贵州省情教育论文

贵州发展的新机遇在哪里?

如何吸引外资?

贵州包括整个西部地区提出的关于大投资、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吗?

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都要靠三个拉动:一个是投资拉动,一个是消费拉动,再一个是出口拉动。贵州的人均GDP处于全国的末位,所以要在很短的时期内依靠强有力的内部需求的拉动,是比较困难的。而贵州的出口又处于劣势地位,对贵州来说,大投资战略是一个最重要的选择。

开发西部,就需要大的投资。但这个投资的钱从哪里来?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拉紧,地方政府从买卖土地中得到的资金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整个西部外资投资环境改善了,外资会逐渐进来。我们营造怎样的环境,使那些意向性的资金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一个大课题,值得研究。

在软环境上下工夫

研究贵州的投资,关键是研究钱投到哪去,投什么东西,投什么项目。贵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包含房地产、药业、食品业和矿业。

I think: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西部解决引进大量资金实行大开发的重要前提。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这是必然的,因为所有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成本,降低成本是所有投资家、企业家思考得很重要的问题。贵州有资源,有劳动力,有很好的通道(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大通道,贵州省政府已确立把贵州建设成为物流大基地),但许多企业却进不来,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有问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拿不出好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吸引投资的基础性障碍已经在逐渐萎缩消失,关键是我们要营造投资环境,在软环境上可能下更大的功夫。

做足姿态才有投资

“软环境”就是:办事效益高,融资和投资渠道比较通畅,审批环节周期不要太长。

贵州现在资本形成在GDP占的比重比较高,投资弹性系数很低,投资的转换率也比较低。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仍需要有大量的钱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否则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我们怎么去吸引投资?对于贵州来说,要做好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准备。有钱的人未必会轻率的把钱投入到这里来,如果我们做足了姿态,也拿出很多的政策,引资是不成问题的。

贵州的投资环境软肋

观念落后

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观念的落后,因此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在市场准入这个问题上,贵州明显落后,在电力、资源方面,民营企业进入是非常难的。

比如:一些银行的行长,他们总觉得,如果贷款给国有企业,项目最后搞砸了,最多认为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但如果贷款给民营企业,项目出了问题,就认为银行跟民营企业有什么勾当,最后把这件事上升为很大的政治问题。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年,对于民营企业一定要一视同仁,国家也有正式的文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但是真正落到实处,很不容易。这其实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中介服务发展滞后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政府、企业和中介这3架马车,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主要力量。从现代社会角度来说,中介社会发展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如果中介服务跟上去的话,它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贵州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够。那么多年来,贵州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靠一条腿走路,就是由政府牵头,政府操办,政府实施。几百万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从政府的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民间的力量没有发挥作用。

政府招商有很多弊端,一些领导出于某种原因,总是喜欢拍板,喜欢拍胸脯,拍完胸脯之后,他过两年就走了,而那个项目要搞三四年,留了一大堆的法律问题,到最后谁也不来处理,成了烂摊子。

诚信和政策

民营经济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现在贵州都是靠国企、靠银行、靠政府的投资,社会资本进不了垄断行业,所以贵州的产业发展很慢。要解决政府的投资环境问题,首先把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讲不讲信用,政府官员说话算不算数,企业的诚信怎么样,大家是不是都在坑蒙拐骗,搞恶性竞争,这些东西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的基础性因素。如果诚信的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有诚信作为基础,投资环境才会从各方面不断得到改善。

不怕政策不优惠,就最怕政策老变动。如果你的政策变来变去,那他就没法作出重要的投资决定了。

篇2:贵州省情教育论文

(五)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若论册亨县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金、锑、硫磺、雄黄、珠砂、铅、火硝、大理石、冰川石、无烟煤、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据地质部门测定,册亨金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若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加工,单凭发展原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就能使国民经济得到翻身。但因该县人力、财力、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先天”不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显得无能无力。册亨县的地上资源主要是林木。林地面积有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高于全省(14.5%)和全国(12%)的水平;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亩多,也高出全省和全国的水平。据1985年清查森林的统计,全县成用木的活立木蓄积量高达519万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有关林木管理和开采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加之林区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一直是死采树,采死树、采树死。一没采伐计划,二无林产品加工业,三是交通不便,因此森林经常遭到乱砍滥伐,每年腐烂在深山沟里的有用木材不计其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解决长途运输问题;可是要全面解决这两大难题却又是该县本身现有的人、财、物力所无法办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

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要广泛宣传,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篇3:贵州省情教育论文

关键词:贵州省情,教学范式,改革

根据托马斯.库恩对“范式”的论述, 目前范式概念的广泛使用和延展, 教学范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推进“贵州省情” (以下简称“省情”) 教学范式改革就是在总结之前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不断探索完善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实际相一致的系统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一、之前的主要教学经验总结和存在问题

(一)

主要经验总结: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PPT讲解、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及模拟实践等形式, 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二是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把对省情的认识、了解和思考同学生的思想, 学习、专业, 就业及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这对大多学生毕业后将在贵州工作的同学而言, 可以了解贵州的建设发展与自己专业的关系, 专业和行业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对学习、专业、就业、前途和发展有着更清晰的认识, 更有自信。三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整合, 理论升华, 并引向深入。占80%来源于贵州的学生学习“省情”,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普及条件下, 学生对贵州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知识, 注重对学生知识进行逻辑化整合, 把零碎知识或表象知识进行理论深化, 成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把理论引向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四是根据“省情”教材特点构建教学逻辑。“省情”课既有别于经济地理学, 又有别于区域经济学, 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政治宣传课。构建不断完善的教学逻辑可以实现知识拓展和理论深入的统一, 有限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教与学的统一。同时, 避免了教学中容易产生的简单知识的重复和枯燥单调的讲解。

(二)

存在问题:一是“思而不学”和“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是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幼稚病。具体表现是觉得学习知识没有用, 幻想一夜发财致富, 或游戏人生, 形成逃课缺课现象;“学而不思”是目前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的课堂病。具体表现是人在课堂心在外, 或对问题不做思考, 方法不做探究, 或对问题不求甚解, 对老师提问沉默对待或一言蔽之, 对待试题答卷依然是中学式的答题思路和模式。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不强, 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 几乎就没有主体意识。也是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养成的学习惯性在大学课堂的延续。三是教学形式不够规范, 随意性较强。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提问答疑、讨论思辨, 还是播放视频, 总是难以达到预想教学效果。四是考核方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 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一张试卷上, 不能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进行客观评价。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省情”教学范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拓展和综合能力提高, 对“省情”范式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

教学准备充分是教学范式改革的基础。充分做好课程系统教学设计和每一堂课的教学模块设计, 是实实在在推进教学范式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不断完善课程系统教学设计, 是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实现创新的基础。如果说传统备课注只注重教学内容知识的补充和完善的话, 那么教学范式改革的教学范式设计则是在传统备课基础上, 更加注重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革新和完善。

与此同时, “省情”的时代感, 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学科基础知识, 全局视野, 时事政治观察力, 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正确解读能力, 对贵州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认识需要全面系统深入, 对贵州自然资源、历史人文、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生态、政策创新和创新氛围等, 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总之, 把“省情”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的教学内容与不断完善的教学范式统一在改革发展中, 教学范式改革才更具有活力。

(二)

“省情”教学范式改革的系统化和精细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课堂, 老师、学生、教材、大纲、教案、PPT、教学方式、教学模块、实践形式、考核评价, 等等。作为教学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环节, 彼此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 相互制约的一个教学系统。因此, “省情”教学范式改革需要立足实际基础上, 在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设计中,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元素进行认真设计, 对每一种教学形式、每一堂课都需要及时进行认真总结、比较、反思和检讨。才能发现不足, 扬长补短, 不断完善。

(三)

“贵州省情”教学范式改革的课堂设计需要具有开放性和可实践性。教学范式不能追求不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总结和完善。尤其是“省情”这样时代强的课程课程系统设计, 更需要开放性和可包容性。同时, 教学范式改革不是关起门来做文章, 必须依托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结合实际, 针对不足部分进行的变革和不断完善。“省情”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同一教学形式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效果也不相同。对此, 老师需要坚持一般理论指导原则, 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和设计具有灵活的教学模块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建立和完善对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的考核评价办法。考试不是目的, 但面对学生对一考定成绩的无畏和老师的无奈, 应用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来推动教学范式改革。在教学范式改革系统中, 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考核评价, 促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养成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促进主题式教学为主的教学范式改革;以严格方式进行基础知识考核, 促进学生把握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以按论文初步形式要求撰写一篇文章, 既能促进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改变学生在中学形成的一问一答的答题习惯, 逐步把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学习要求, 又能客观评价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及研究能力。

三、“省情”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课堂教学形式改革是教学范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传统“填鸭式”或“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 在于实现教学形式与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统一。“省情”课堂教学形式首先需要围绕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课堂教学形式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省情”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中, 始终需要落实在具体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要以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昂情绪和高度自觉性为出发点, 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综合能力为目的。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把学生做为主体, 引导同学们自觉地去认识贵州全貌, 讨论贵州的发展问题、探索贵州精神, 把自己的学习、发展、期望与贵州的发展自觉的联系在一起, 在积极主动探索贵州发展中, 寻找到专业发展、创业机会和创新契合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增强学生在“省情”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 就是增强学生自觉热爱贵州, 奉献贵州的情怀!

系统完善主题式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在对之前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中, 讨论、视频、案例分析等诸多教学实践探索中已有应用。但因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块设计, 主题不突出, 与主题相应的教学环节不系统, 所以, 不能确保整个课程教学和每一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鉴于此, 在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 对课程和主题式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并把这种教学方法上升为一门课程教学范式中的核心内容, 形成一种稳定的、开放的教学模式, 不断推进和完善。主题是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中心思想, 需要结合学生实际, 反复锤炼,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探讨的兴趣。主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需要与主题相应的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 逐步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分析和理论深化。主题式教学始终要落实学生主体、主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引导的统一;实现知识拓展、思想活跃、理论实际、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统一。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基于摸着石头过河, 勇于敢闯敢试的精神, 在边改革边探索, 边总结边改进, 边前进边完善的进程中, 最重要的是扬帆起航, 并迈出了最坚定的步伐。每一次教学范式改革, 不求完美无缺, 只在于步步提高。对“省情”教学范式改革, 需要通过抓住关键问题, 以解决关键问题促进其他相应问题的解决, 实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孝敏, 李孝梅.贵州省高校贵州省情的教学现状和对策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7) .

[2]陈宏明.贵州省情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大学教育, 2014, (4) .

[3]熊宗仁.贵州省情认识的理论探讨与历史评述[J].贵州社会科学, 2002, (4) .

篇4:贵州省情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关键词]省情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17-02

贵州省情(以下简称“省情”)是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全省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开设几年来,对提高贵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认识贵州、了解贵州,培养大学生热爱贵州、立志未来建设贵州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省情”课的开设受到全省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在“省情”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省情”课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对贵州省情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

创新“省情”课的教学方法是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大力“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上述国务院精神的指导下,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对高校思政课教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中央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不仅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近几年“省情”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要么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要么是责任心不够,敷衍塞责。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丰富的教学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致使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心不在焉,就是埋头看自己的书或是玩弄手机,更有甚者干脆逃课。据贾孝敏、李孝梅的调查,虽然超过80%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开设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设,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任课老师感到不满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从这门课中收获很小或没有收获。这应该说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省情”课既是一门开阔大学生视野的人文通识课,也是一门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的思政课,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贵州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贵州这片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热土,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并从先辈开发建设贵州的历程中吸取力量,增强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激发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进行德育的过程。鉴于“省情”课的教学在形成和塑造学生高尚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二、创新贵州省情课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专题讲授法

贵州省情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内容体系与教学目的既不同于其它思政课,也不同于一般专业课。什么是省情呢?熊宗仁认为:“省情是一定历史时期影响一个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它包括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和科技教育水平、人口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等等。”可见“省情”教材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简直可谓关于贵州的一部缩微的百科全书。面对如此丰富广博的知识内容,如果不采用专题讲授法,就很难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的教学内容。

专题讲授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原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新确立的主题来安排、补充和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注意补充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经典素材。该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研讨性。本人在贵州省情课的教学过程中,曾将全书内容辟为六大专题,即“秀美富饶的贵州”、“悠久灿烂的历史”、“魅力无限的贵州民族及民族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欣欣向荣的社会事业”、“美好的贵州未来”等,这六个专题囊括了贵州省情的基本方面和主要内容。这些专题的确定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在“省情”课的专题教学中,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重突出贵州的地方性、民族性和独特性。另外,在每个专题的教学中尤其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因为在“省情”教材中,很多方面只是点到为止,运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使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讲课内容有血有肉,不至于产生空洞乏味的感觉,从而增强讲授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学生参与法

让学生参与到“省情”课的教学中来,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因为现实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在“省情”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方面特别适合采用学生参与讲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一教学单元时,拿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介绍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贵州各地在地理地貌、气候特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差异很大,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自然地理及资源状况,不仅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又充分地表达自己。通过学生生动形象的讲述,学生能对全省各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全面的了解,同时能获得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再如在介绍“贵州民族及民族文化”这一节时,同样采取了让学生参与讲述的方法。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可以充分展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学生们对丰富多样的贵州民族文化也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教学效果比老师一人独自讲述要好得多。

学生参与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讲授,其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参与法既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利于学生间的互动,它可改变长期以来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并不是坐视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首先要提前布置任务,提出教学要求,设置好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资料、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的讲述准备。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参与也善于表达自己。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视频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为视频辅助教学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近几年来,与贵州省情有关的视频数量相当可观,为该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视资源,如文化共享工程《走遍中国》关于贵州的系列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解说言简意赅,是了解贵州不可多得的教育宣传片。综观近几年来出现的有关贵州省情的视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关于贵州自然地理风貌的视频,二是关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视频,三是关于贵州历史文化的视频,四是对贵州的重要城市宣传介绍的视频,五是关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综合系统介绍的宣传片等。这些视频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贵州省情,大大弥补了书本上简单陈述的不足,而且大多数视频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很适合在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后穿插放映。

在“省情”课教学中引入视频辅助教学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众多精彩的视频为学生认识贵州、了解贵州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学生普遍认为,用视频辅助教学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是因为许多视频内容新鲜、知识丰富,是教材中不曾有的,而且是因为融声、像、色、光于一体的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使课程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从而改变过去在课堂上仅凭听觉获取知识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讲授知识的记忆,增强了对贵州省情的理解,在寓教于乐中增长了知识,因此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贾孝敏,李孝梅. 贵州省高校贵州省情的教学现状和对策探讨[J]. 咸宁学院学报, 2011,(7):150.

[2]樊豫陇. 现代教学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3]熊宗仁. 贵州省情认识的理论探讨与历史评述[J].贵州社会科学,2002,(4):27.

[责任编辑:雷艳]

篇5:贵州省情

贵州简称“黔”或“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东西长约570千米,南北相距约510千米。全省土地总面积17.6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现辖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和2个地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7个。历史文化: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贵州的文化名人,尹珍(东汉,拜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他和西汉时期的盛览拜司马相如为师),被誉为“贵州文坛之祖”。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等等。地理环境: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山、武陵山四大山脉。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省日照时数在1200小时—1600小时,年均气温在14℃—18℃,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1100毫米—1300毫米之间,气候十分舒适宜人。资源: 1. 能源

犹以水力和煤最为突出。“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是“西电东送”的重点省份 2.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

有汞、重晶石、磷、铝土矿、稀土、镁、锰、化肥用砂岩、冶金 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其中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 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3、生物资源:全省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

4、旅游资源: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 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被世界旅游组织原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称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二、黔东南州情

1、行政区划

全州辖16个县市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截止2012年12月底,黔东南共有九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为:凯里经济开发区、贵州金钟经济开发区(位于丹寨县)、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位于凯里市炉山和麻江县碧波)、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位于从江县)、贵州黔东经济开发区(位于镇远县)、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位于台江县革一乡)、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岑巩经济开发区、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凯里经济开发区被列为省级开发区。2000年7月23日,黔东南自治州44周年时,凯里经济开发区举行了成立大会和授牌仪式。

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凯里大友庄经济综合开发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州委、州政府决定把凯里市鸭塘镇至麻江县下司镇的9个村独立规划出来,确定为凯里经济开发区的西区;原来的大友庄开发区为东区,统筹规划,分区实施。东区利用相对较强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西区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要按特区模式来办”的指示精神和“以工业为主、高新产业为主、招商引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的原则,下大力进行超前性和突破性试验。

2、民族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州常住总人口348.06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2%,侗族人口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自治州,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3、地理概况

面积: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地区。

4、交通状况

黔东南是贵州的东大门,州内交通便捷,是云贵川通往湖南、两广的主要通道。目前,全州公路总长6938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320、321国道和湘黔铁路复线穿境而过,已相继建成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凯麻、玉凯高速公路,黎平机场在2006年9月正式通航。舞阳河、三板溪湖水路运输便捷,成为州内交通有效补充。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已经动工建设,已经规划贵阳至长沙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黎平经石阡到重庆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全州已建和在建的高速公路近500公里,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施秉至镇远、凯里至大塘二级公路加快推进,到2010年底,1800公里旅游环线公路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和90%的建制村通公路。

5、旅游资源

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有机融合,构成黔东南的特色旅游的竞争优势。州内少数民族风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享有“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之美誉,苗族和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里有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世界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节——苗族姊妹节,有粗犷奔放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象征民族精神支柱的侗族古老的鼓楼,到黔东南可领略“唐朝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和“魏晋遗风”。黔东南侗族大歌曾唱响法国巴黎,又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最受观众欢迎奖,在厦门国际合唱节中一举夺得金牌奖,2008年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演出,得到高度赞誉,为国争光,享誉世界,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飞歌委婉动人,苗族歌后阿幼朵歌震维也纳金色大厅。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全州有64个大类200多个品种。民族银饰、手工刺绣等旅游工艺品琳琅满目。民族餐饮独具特色,苗族的酸汤鱼、侗族的腌鱼腌肉等已作为黔菜的主要品种入选中国名菜大典。在黔东南旅游大环线上,有苗岭山区雷公山麓为中心的苗族村寨,以黎平、从江、榕江“六洞九洞”为中心的侗族村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剑河八郎是世界寒武纪地质公园研究 “金钉子”坐标点,这里有杉木河、野洞河“矿泉水上的漂流”,有2280多年历史的镇远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黔东南有39项53个保护点,有12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有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乡镇和100个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50户以上的民族文化村寨3900多个。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南旅游品位不断提升。“完美假期——多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黔东南雷山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肇兴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旅游时尚》杂志评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目的地;《中国地理杂志》把黎平评为最美的地方,肇兴侗寨评为全国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岜沙苗寨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网民投票评选为世界上人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黔东南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把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于2002年3月至8月共4次实地考察黔东南后给予高度评价: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对境外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为高素质人群所准备的丰富宴席。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考察黔东南后称赞誉:“在当今这样一个完全工业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的世界,能看见黔东南这样经历了岁月变换,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地方真是令人振奋,黔东南之行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黔东南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友好之州、神奇之州,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圣地。”2007年7月余秋雨先生(国际著名学者,我国著名作家)为期6天的黔东南之行考察,给予了黔东南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在他的《解读贵州.余秋雨黔东南纪行》一书中,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评价“让美丽回答一切”。

西江千户苗寨荣获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称号 3月25日,记者从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和风景名胜管理局获悉,在日前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2评选”揭晓仪式上,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在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荣誉称号,这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

篇6:贵州省情简答题

答: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试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答:

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

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 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述贵州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在公路方面,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在铁路方面,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等已建成通车;在航空方面,铜仁、安顺、兴义、黎平机场先后通航;水路建和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供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是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816.8万千瓦。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建设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比2000年增加5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5%。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已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开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滋黔”一期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水利“三小”工程进展顺利。

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到2006年,威宁、赫章、望谟4县(自治县)通过了“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31.0%提高到2006年的100%。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4.4和3.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铝、磷等优势工业进一步壮大,烟、酒传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增势强劲,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

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答: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及交通工具方面不健全,使得农作物等许多物品得不以有利的对换,从而使他们在信息了解方面缺少。政府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应加大下乡回访力度,并不断增加每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相关知识、生育、综合素质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旅游、农作物、人物等方面有很多的个性独特之处,但是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由于没有重视农业,使得所有的销量、包装、产量等没有得到得很好的成绩及发展,宣传太少。

(三)贵州的确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有个自的特色,我们的政府要去挖掘人、物的潜力使这样的地区更能吸引外来人员,使他们了解而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可去之处。利用生态资料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如现在的农家乐等,这样农民即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主人农田也不会大片片没人种出现荒疏的景象。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回家减少城市人口的复合量。

简述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一是生产要素占有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二是生产要素利用方面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增长动力因素方面由投资型向需求型转变;五是发展阶段演进方面由渐进型向跨越型转变;六是经济管理职能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

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答:

(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其主要表现,一是中低产田土得到改造;二是把水利设施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点之一;三是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成效显著;四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六是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曾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得到保证;七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八是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进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4、农业产出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1种植业。一是种质资源;二是主要耕作制度;三是生产经营;

2、养殖业。一是畜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二是内陆渔业特色鲜明。

3、林业和生态建设。

简述贵州的工业结构特点。

答:贵州工业结构的特点为:①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2.5:77.5,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着绝对优势。②从行业结构来看:2005年贵州工业有3个门类、37个大类和若干中小类。其中优势产业是以卷烟白酒为重点的轻工业;以水火电结合的电力工业、采选矿结合的煤炭工业、以铝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磷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以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食品、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新兴产业。③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集团是主体,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有重要地位。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

简述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答: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经过开发目前形成了包括高原喀斯特生态、苗侗文化生态、绿色喀斯特森林生态、丹霞桫椤生态以及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阳明文 化、夜郎故地遗址文化等在内的旅游特色。已经建起以贵阳为中心的4条跨省骨架旅游线:①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②以苗、侗民族文化和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氵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线;③以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④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 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

简述贵州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答:

1、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科技发展明显改善,科技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

答: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腐倡廉教育;二是抓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四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基层党风建设。

简述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

答:各级地方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 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推动贵州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答:搞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自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起向贫困宣战,实现了全省农村总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完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进入21世纪,全省上下根据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2006-2010),贵州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开发扶贫和劳动的基本方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长期救助的具体措施,突出分类指导,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扎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3项重点工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重点,实行解决温饱与抑制返贫并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创业,胆大探索,直符合贵州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加快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整体上看贵州省仍处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向实现总体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省工作台的重中之重。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关于“贵州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收入还比较低,需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出更大努力”的指示精神,贵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十五”期间,扰“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试述贵州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

答:我省建设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省共建成101个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已达每天179.1万吨,为贵州省实现减排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贵阳小河污水处理厂、清镇朱家河污水处理厂等运行良好,对改善南明河、百花湖水质有着明显的效果。

我省各级各部门注重大气环境的保护,关闭了一大批火电厂燃煤机组、燃煤供热装置以及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小冶炼厂、小造纸厂等冒烟企业,对保护群众健康、还大自然蓝天白云作出了贡献。

六盘水市对规模小、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煤炭洗选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第一阶段取缔关闭51家煤炭洗选企业。按照淘汰一批、整改一批、完善提高一批的原则,盘县关闭了16家手续不全、工艺落后、规模小、无环保设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选煤企业。

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污水回收处理工程2008年6月投运,将水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收集起来进行沉淀、净化处理后,再次循环投入使用,或用来养鸭子和鱼。目前,水钢的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8.4%,一年可节约用水1200~1500万立方米。

黔东南州关闭了一批重污染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和设备。关闭了凯里造纸厂、凯里发电厂、天柱县的5家小化工厂、榕江的2家造纸厂等。仅关闭凯里发电厂,每年就减少二氧化硫排量83000多吨。

2006年以来,全省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逐年有所改善,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从有利方面:一是大气降水比较丰富。二是光、热、水基本同季。三是立体气候明显。四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从不利方面来看:贵州大气降水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在历史上,由于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提灌工具,干旱始终是贵州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而且还会出现灾难天气,如春季的倒春寒,秋季的秋绵雨,而且冰雹、洪涝在一些地区也时常发生。所以,灾害性气候是贵州农业的最大威胁。

当代贵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1,高等教育管理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2,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3,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4,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高等教育;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p65)请描述贵州的旅游具有什么特色?

1.山奇时秀,山石景观多;

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3、冬雪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4、森林美景多;

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目前形成了哪四条跨省骨架旅游线路?

① 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

②以苗、侗民族文化和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氵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线;③以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 ④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

结合实际描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重点,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在构建和谐贵州过程中的工作体现。

一、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贵州矿产资源特点:

(一)资源比较丰富,优势矿产显著

(二)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大,便于开采,(三)质量较好,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大,远景好

(四)共生伴生矿产较多

(五)资源丰歉不均,部分矿产短缺

13、贵州煤炭储量及其分布地区

贵州煤炭资源理论蕴藏2400亿吨,列全国第五,有“江南煤海”之称

分布:贵州煤炭分布面积达到7万多平方千米,分布77个县、市,现对集中于西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其次黔北,中部的贵阳,安顺、黔南、黔西南也有较多分布。

贵州历史

1、贵州建省的时间: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

2、贵州将于基本定型: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

3、“贵州”名称首次出现在文献时间是,宋代

4、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1949年12月26日

贵州地貌的地域差异

(一)贵州东部山地丘陵区

(二)贵州北部中山峡谷区

(三)贵州中部山原盆地区

(四)贵州南部山地河谷区

(五)贵州西部山原山地区

请描述贵州自然风光的特点?

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2、瀑布和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3、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4、森林美景多

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现状

1.生产要素利用的综合性增强 2.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

3.增长动力因素尚不均衡 4.发展阶段向跨越式发展

5.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发生改变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结合周围自己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实际描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答:

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县通油路)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黔电送粤)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省森林覆盖率40.5﹪)

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开工建设的王二何水库、遵义灌区一期工程)

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两基覆盖人数达到100﹪)

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请描述解放后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

答:

1、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5、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贵州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概括?

答:思想建设方面

1.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努力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4.铸就培养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组织建设方面:

1、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

2、开展整党和纯洁党的组织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方面:

1.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2.开展大规模的的整党和端正党风的工作

3.把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习实践活动 4.开展作风建设年 廉政建设方面:

1.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2.抓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社 3.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上一篇:德孝主题班会下一篇:打兵乓球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