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省情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辽宁省省情范文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贵州东与( 湖南)交界,北与( 四川)和( 重庆)相连,西与( 云南 )接壤,南与(广西 )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 地理)、( 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历史、 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 高原山地 ),平均海拔(1000 )米左右。境内地势( 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 北东南 )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 玉屏 ),平均海拔( 541 )米;最高处是赫章( 韭菜坪 ),海拔( 2901 )米;最低处是( 东南部黎平水口河 ),海拔( 148 )米。

6、贵州气候属于(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 15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 ),最高达( 42。5 )º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 --15。3 )ºC。年降水量( 850--1600 )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西段 )南坡的晴隆、丹寨和( 武陵山的 )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 赫章 )。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 长江 )和( 珠江 )两大流域。苗岭以北流域,包括( 牛 栏江横江 )水系、( 赤水河綦江 )水系、( 乌江 )水系和( 沅 江 )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 南盘江 )水系、( 红水河 )水系和( 北盘江 )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92。5)% 。在各类土壤中,( 黄壤 )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分布以(黔东南 )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 ),最少的是( 贵阳和六盘水 )。

10、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过( 2400 )亿吨,保有储量居全国( 5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 六盘水和毕节 )。

11、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 )。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算居全国( 第五位 )。

12、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观音洞文化 )为代表的。

13、贵州随唐时期的“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 ),以南实行( 羁 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藩国 )。

14、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调整 )( 充实 )( 巩固 )( 提高 ) ”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15、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空)、( 航天)和(电子 )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16、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共设了( 4 )个地级市、( 3 )个自治州、( 2 )个地区、和( 88)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17、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 性别 )和( 年龄 )。 20、国际上一般将( 65 )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或老龄人口,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 10% ),成为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共同语言 )、( 共同地域 )、( 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包括汉、苗、布依、( 侗 族 )、土家、彝、( 仡 佬 )、( 水 )、白、回、( 壮 )、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 等18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 37。85 )%。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苗 )。

23、贵州在建立民族民主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目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 )、彝、(仡 佬 )、( 水 )、回8个民族。全省共有( 3 )个自治州、( 11 )个自治县和(253 )个民族乡,覆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55。5 )%。

24、贵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在已建立的自治州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25、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 二 一 三 )向( 二 三 一 )的历史性转变。

26、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是在农村全面推行以( 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各具特色,贵阳市以( 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工业 )、汽车、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电力、轻纺等为主,是(黔中)产业带的核心;遵义市以( 航天)、电力、煤炭、( 冶金 )、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医药等为主,是( 名酒 )之乡;六盘水市以(煤炭 )、电力、( 钢铁)、水泥等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炭 )生产基地;毕节地区以煤炭、(电力)、( 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烟草等为主,是贵州工业发展(较快)地区。

28、目前贵州共有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是(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和(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包括(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以及白云、都匀、顶效、红果、钟山、凯里、大龙等经济开发区。

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正在形成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 集体资本)和( 非公有资本 )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 30、贵州的工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黔中 )地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六盘水 )、都匀、凯里为次中心,沿(黔桂 )、湘黔、( 川黔 )、贵昆铁路干线展开,形成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区。

31、贵州工业产值虽然全国排名较后,但许多行业却有突出之处:( 国防科技工业 )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 航空航天 )工业规模全国最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 )工业基地、三大( 磷矿和磷化工业 )基地之

一、十大( 有色金属 )工业基地之一;有规模最大的( 铝 )厂、钛厂、钎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许多产品名列全国前茅。

33、贵州电力工业2001∽2004年以( 黔电送粤 )为主,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水火并举,建设了一批大型企业和输电线路。

34、贵州水电主要分布在( 乌江)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 南北盘江 )等河流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黔中 )、( 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35、贵州的化学工业主要布局在4个工业区,(贵阳 )以磷煤化工、橡胶、涂料工业为主;( 安顺 )以重化工为主;( 遵义 )以化肥、精细化工为主;( 黔南 )以化学矿山开采、化肥工业为主。

36、贵州( 酿酒、特色食品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还形成了绝招绝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37、贵州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了以( 贵阳 )为中心,以( 高速公路 )、( 一级、二级 )公路、( 电气化 )铁路为骨架,县乡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相结合,连接渝、湘、桂、滇、川和全国各地,并辐射省内各地州市县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西南南下出海通道。

38、贵州的公路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以( 贵阳 )为中心,以( 高速 )、 ( 一级 )和( 二级 )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

39、目前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 贵阳 )枢纽为中心、( 六盘水 )枢纽为次中心,以( 电气化 )为骨架,连接周围( 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 9 )个市(州、地)的格局,在西南地区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40、服务业可分为( 流通部门 )和( 服务部门 )两大部分,具有庞大的产业群体。

41、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

东有( 张家界 )风景区、南有( 桂林山水 )、西有( 路南石林 )、北有( 长江山峡 ),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42、在城乡规划方面,贵州坚持“( 严格保护 ),( 统一管理 ),( 合理开发 ),( 永续利用 )”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和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43、贵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 )的原则,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4、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 多元并存 ),( 共同发展 ),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4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 )。

46、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 )的助手。

47、1996年国务院确定( 大连 )、( 宁波 )、(青岛 )、( 深圳 )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贵州。

48、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 荣辱与共 )”的方针。

49、中共贵州省委把( 党风廉政建设 )和( 反腐败斗争 )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50、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依法办事 )。

51、贵州第一批“五个一工程”是指(一本好书 )、( 一篇好文章 )、( 一部好电影 )、( 一出好戏剧 )、( 一部好电视剧 )。

52、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把( 生态建设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5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 先富带后富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贵州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 C )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2、从面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B )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3、从点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D )

A、赫章韭菜坪 B、玉屏 C、威宁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4、贵州最大的河流是:( B )

A、綦江 B、乌江 C、南盘江 D、清水江

5、贵州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是( A )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6、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 D )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7、( B )是贵州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A、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喀斯特地貌发育 C、高原山地 D、盆地

8、贵州水资源丰富,居全国第( C )位

A、7 B、8 C、9 D、6

9、在贵州省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占( C )。

A、43.55% B、9.38% C、26.68% D、3.6%

10、春秋时期兴起的夜郎国,其范围主要在:( D )

A、广西 B、云南 C、四川 D、贵州

11、贵州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在:( C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2、贵阳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分别是( B )

A、1949年的11月15日和11月22日 B、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26日

C、1949年的11月15日和12月26日 D、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16日

13、从( C )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A、1949 B、1950 C、1953 D、1978

14、“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 B )为重点。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服务业

15、社会构成是依据人口的( D )来划分的。

A、自然属性 B、生理属性 C、地理属性 D、社会经济属性

16、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 B )

A、安顺 B、铜仁 C、六盘水 D、黔东南

17、贵州水族主要分布在( C )

A、黔东南 B、黔西南 C、黔南 D、毕节

18、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国家还帮助( A )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A、苗族、布依族、侗族 B、苗族、侗族、仡佬族C、苗族、布依族、瑶族D、侗族、彝族、水族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农业实行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集约化生产,在( C )年实现农村人口粮食生产基本自给的跨越。A、1978 B、1998 C、2000 D、2004 20、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 B )

A、青溪酒和湄潭绿茶 B、茅台酒和都匀毛尖 C、湄窖酒和凤岗青茶 D、董酒和余庆苦丁茶

21、贵州是中国荞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 C )

A、黔东南的河谷地带 B、黔西南的峡谷地区 C、黔西北的高寒山区 D、黔东北的温湿地带

22、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 B )开始的。

A、城市的企业改革 B、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农村合作社

23、贵州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明显变化,2002年与1978年相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是:( B ) A、农业下降,林牧渔业上升 B、农牧业上升,林渔业下降 C、农渔业下降,林牧业上升 D、林业上升,农牧渔业下降

24、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 C )

A、第二位 B、第五位 C、第六位 D、第八位

25、贵州工业中利税总额就居全省第一位的是( B )

A、酿酒工业 B、烟草工业 C、软饮料工业 D、特色食品工业

26、在贵州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客、货运输量最大的分别是( B )

A、公路和铁路运输 B、铁路和公路运输C、铁路和水路运输 D、航空和铁路运输

27、建筑业属于( B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跨第

二、三产业

28、贵阳邮政总局成立的时间是:( C )

A、1901年 B、1905年 C、1910年 D、1920年

29、到2003年贵州省下列不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是( D )

A、黄果树 B、红枫湖 C、织金洞 D、花溪 30、1987年被列入“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是( A )

A、梵净山 B、赤水竹海 C、习水原始林 D、花溪公园

31、贵州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 C )个

A、10 B、11 C、12 D、13

32、贵州具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劳动就业岗位最多特点的产业是( C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D、第二和第三产业

33、贵州清代最知名的区域文化是( B )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34、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 D )

A、《贵州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黔报》

35、贵阳市解放的时间是( C )

A、1949年9月30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49年11月15日 D、1950年1月1日

36、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还有(C )

A、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B、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C、王若飞故居 D、黎平会议会址

37、贵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D )

A、 阳明书院 B、 沿河鸾塘书院 C、 贵阳师范学院 D、 经世学堂

38、( B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A、文化

B、经济

C、法律

D、哲学

39、 中共贵州省委确定每年( A )月为公民道德集中宣传月。 A、3 B、4 C、5 D、6 40、( B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三、多项选择题(在所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

1、研究和认识贵州省情需要要我们用哪些正确的观点:(ABC )

A、系统的、全面的观点 B、直接的观点 C、用辨证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是( BCD )

A、是行政区划的需要B、是实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C、是培养各级干部和教育各簇人民的需要 D、是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

3、贵州除下列(ABD )县市以外,其地貌均为石灰岩等酸质岩石发育的喀斯特地貌。

A、赤水 B、雷山 C、黄平 D、榕江

4、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 ABCD )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5、贵州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ABC )

A、赤水河 B、綦江 C、珠江 D、乌江

6、贵州自然的有利条件是:( ABCD )

A、多种土地资源与多种气候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 B、受地形影响,沟壑纵横,河流较多,河床较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较丰富

C、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成矿条件优越 D、千资百态的岩溶奇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

7、贵州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是:( ABCD )

A、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可耕地资源数量少,水资源贫乏,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C、灾害性天气较多,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威胁较大 D、层峦叠嶂,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8、贵州土地资源的特征是:( ABCD )

A、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土地类型多样。 B、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特征明显。 C、山高坡陡,中低等土地比重大。 D、林牧地分布不平衡。

9、贵州水资源有以下特点( ABCD )

A、资源丰富 B、时空上分布不均匀 C、岩溶水分布广、水量丰富D、地表天然水质污染大

10、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 BCD ) A、马尾松 B、贵州苏铁 C、钟萼木 D、珙桐

11、贵州是中国( BC )的三大产区之一

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12、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是:( ABD )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C、盘县的大洞遗址 D、贵州黔西观音洞

13、贵州土司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BCD )

A、流官 B、世官 C、世土 D、土民

14、贵州清王朝统治时期,官府和地主勾结欺压百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先后爆发了( AD )

A、 乾嘉起义 B、顺康起义 C、康乾起义 D、咸同起义

15、本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 ABC )

A、青岩教案 B、遵义教案 C、开州教案 D、安庆教案

16、邓小平视察中国南方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 BCD )

A、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7、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 ABD )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C、计划生育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18、贵州扶贫攻坚取得的明显进展是( ABCD )

A、一批贫困人口陆续越过了温饱线B、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C、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加D、贫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文化教育落后状况有一定改善

19、普查的特点是( BCD )

A、全面性 B、一次性 C、周期性 D、全国性 20、贵州目前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是( AB )

A、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B、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C、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D、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21、国家在贵州的重点生产力布局是( ABCD )

A、乌江流域以电力、煤炭、铝、磷、锰为重点综合开发区 B、以六盘水——攀西能源、冶金、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 C、南北盘江——红水河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 D、建设南(宁)贵(阳)昆(明)网络圈

22、贵州粮食种植面积居前三位的是( ABD )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薯类

23、大豆也是贵州的粮食作物,生产较为集中,产区主要有( AC )

A、遵义 B、安顺 C、毕节 D、铜仁

24、贵州的烤烟与油菜所共同的主要产区是( CD ) A、六盘水市 B、毕节地区 C、遵义市 D、铜仁地区

25、贵州的铝工业主要分布在( AB )

A、贵阳 B、遵义 C、安顺 D、六盘水

26、现行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BD ) A、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B、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C、汉族和少数民族一样 D、农村宽于城市

27、下列属于贵州医药工业的特点是( BCD )

A、医药工业已跨入全国先进水平B、民族医药开发得到加强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生产布局比较均匀而又相对集中

28、贵州邮政通信业的主要特点是( ABD )

A、面向市场,加快发展 B、以人为本,邮政服务程度提高 C、市场竞争激烈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服务特色

29、贵州电信通信业的主要特点是( ABC )

A、多种信息传输服务网趋向互联互通,通信基础网络现代化水平提高 B、电信市场出现激烈的竞争

C、电信通信业具有较好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基础D、固定资产投资最高 30、贵州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是( AC )

A、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 B、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劳动就业岗位最多 D、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适应

31、金融业的行业分类包括( ABC )

A、银行业 B、证券业 C、保险业 D、房地产业

32、下列哪些是贵州的特色食品( CD )

A、手扒羊肉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老干妈辣椒

33、下列属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是( ABD )

A、地戏 B、花灯舞 C、反弹琵琶 D、泥哨

34、贵州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 ABCD ) A、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形式办学 B、坚持全社会办学的方向 C、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 D、发展潜力大

35、贵州目前的教育网包括( ABD )

A、基础教育网 B、高等教育网 C、成人教育网 D、职业教育网

36、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是( ACD )

A、贵州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B、有国家的重点投资支撑

C、有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及其设备和科技人员 D、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3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 ABCD )

A、实现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显著提高 B、它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D、实现安定团结、政府廉洁、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8、贵州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具体要求执法人员( ABD )

A、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B、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

C、行政赔偿由责任人自行赔偿制度 D、对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取消其执法权

3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的工程项目有( ABCD )

A、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B、“西电东送”工程建设 C、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D、“南水北调”水利工程 40、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包括:( BD )

A、科技水平发展赶上中部地区 B、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 C、成为畜牧业产品出口大省 D、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第二篇:贵州省情

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 )——P15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2.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

C )——P18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3.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

D )——P22 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4.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 )——P23 A、黄壤

B、石灰土

C、紫色土

D、水稻土 5.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在高大山脉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一般从山脚到山顶依次表现为:(

C )——P25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落叶阔叶混交—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6.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

B )位。——P27 A、5

B、6

C、7

D、8 7.春秋时期兴起的夜郎国,其范围主要在(

D )。——P47 A、广西

B、云南

C、四川

D、贵州 8.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D

)。——P53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9.从(

C )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P62 A、1949

B、1950

C、1953

D、1978 10.2008年,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方针,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A )大关,取得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P70 A、1000美元

B、3000美元

C、4000美元

D、5000

美元

11.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

D )。——P74 A、战国时期

B、明代

C、清代

D、解放后

12.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

C )族的

古老的文字。——P77 A、彝

B、仡佬

C、水

D、瑶 13.解放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变化,体现了工业化加快的过程。按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贵州在1999年实现了(

B )的历史性转变。——P92

A、由

一、

二、三向

三、

二、一

B、由

二、

一、三向

二、

三、一

C、由

二、

三、一向

三、

一、二

D、由

二、

一、三向

一、

三、二

14.2008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C )亿元大关,比1949年增长

63.33倍。——P91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15.改革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

D )年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P91 A、7

B、8

C、10

D、

12 1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08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

A )——P96 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17.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

(

B )。——P110~111 A、青溪酒和湄潭绿茶

B、茅台酒和都匀毛尖

C、湄窖酒和凤岗青茶

D、董酒和余庆苦丁茶 18.贵州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较高、利润最大、纳税最多的行业是

(

D )。——P109 A、电力工业

B、机械工业

C、国防科技工业

D、食

品工业

19.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

以(

B )为主。——P70 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

20.2007年贵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是(

A )。——P 44 A、荔波

B、镇宁

C、遵义

D、

赤水

21.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是(

D

)。——P130 A、舍人

B、盛览

C、严修

D、尹珍 22.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

B )——P131 A、阳明书院

B、沿河鸾塘书院

C、贵阳师范学院

D、经世学堂

23.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 )。——P131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24.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

B ),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P150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

南文化

25.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

D )。——P150 A、《新黔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

《黔报》

26.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

B )传入

贵州。——P150 A、黔剧

B、京剧

C、越剧

D、

沪剧

27.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

C )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P149 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

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

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28.(

B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

式。——P171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29.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

A )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P180 A、开发式

B、救济式

C、“输血”式

D、加薪

30.“十一五”时期是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具体日期是(

C )

——P181 A、2000—2005年

B、2005—2009年

C、2006—2010年

D、2008—2012年

三、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

1.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

ABCD )——P20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2.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ABCD )。——P24~25 A、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B、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C、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3.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

ABC )。

——P34 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4.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 ABD )。

——P34 A、珠子参

B、三尖杉

C、何首乌

D、冬

虫夏草

5.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 ABC )。——P29~30 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6.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是( ABD )。——P46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C、盘县的大洞遗址

D、贵州黔西观音洞 7.本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

(

ABC )。——P54 A、青岩教案

B、遵义教案

C、开州教案

D、安庆教案 8.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 AB )。——P56 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9.贵州目前“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中的“四联线”包括了下列哪些市(州、地)政府或行署所在地与主干线公路相连接的高等级公路

(

ABCD )。——P70 A、六盘水

B、黔西南

C、毕节

D、铜仁 10.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

(

ABD )。——P67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C、计划生育战略

D、

可持续发展战略

11.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CD )——P75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12.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目前国家还帮助(

ABC )等民族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P77 A、苗族

B、侗族

C、布依族

D、水族 13.贵州发展畜牧业已具有的优良品种有下列:(

BCD )——P97 A、马头山羊

B、大耳白兔

C、可乐猪

D、竹乡鸡

14.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

AB )——P76 A、毕节地区各县

B、六盘水市各县

C、铜仁地区各县

D、安顺市各县 1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

BD )为主。——P96 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

16.下列属于贵州名牌香烟的是:(

ABC )——P110 A、黄果树

B、驰

C、桫椤

D、红塔山 17.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BCD )

——P103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18.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

AC )——P111 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19.截至2008年贵州通航机场除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外,还包括下列

( ABCD )——P122

A、铜仁(大兴)机场

B、安顺(黄果树)机场

C、荔波机场

D、兴义机场

20.贵州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下列(

ABCD )——P128 A、化工产品

B、矿产品

C、机械电子产品

D、橡胶

制品

21.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 AC )——P131 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22.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BCD )。——P131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23.贵州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指的是:(

AB )。——P134 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D、基本小学文化程度 24.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ABCD )。——P154 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 C、安顺文庙

D、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25.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

ABC )。

——P154~155 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

习俗。

26.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

BD )。——P163 A、苗族的抢花炮、摔跤

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 C、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

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27.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

(

BCD )。——P172 A、各地、州、市人民政府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28.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

(

ABC )。——P174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

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 D、各地、县的领导干部

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

ACD )。

——P182 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3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

ABCD )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P183 A、伤残

B、失业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

第三篇:一四川省情

一四川当前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和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也正处于跨越发展爬坡上坎的关键期。因此,应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增添新的发展举措,努力开创我省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审视省情,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主题,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发展路径)是: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即“一主、三化、三加强”)

三、四川省的发展定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跨越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富裕四川、和谐四川、文明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

四、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左右;第二步,到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 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 000元左右;第三步,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 000元左右,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到2020年;把我省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富裕四川;建设成为民主发展、法制健全、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和谐四川;建设成为公民道德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人民素质更高的文明四川;建设成为观念开放进取、发展环境优越、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开放四川;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明显改善、资源科学开发、环境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的生态四川

七、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建立的城镇体系

要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八、四川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要从思想上突破 “四破除、四强化”

我省正面临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东部产业转移逐步加快、多区域合作正在兴起等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首先要从思想上突破。要在实干中解放思想,在发展中统一认识,破除盆地观念,强化开放意识;破除内陆观念,强化前沿意识;破除自满观念,强化进取意识;破除休闲观念,强化爬坡意识。要乘势而进,攻坚破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奋力走在西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创新优势、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第四篇:安徽省情要览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跨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 34°38′。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淮北地区面积为3.7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7.2%;江淮地区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6.6%;江南地区面积为3.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2%。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省”的由来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三国开始)。古代有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至宋,三省都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南宋之后实行三省合一,只设中书省。

1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元代行政区划之一)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简称为“省”。

2.安徽建省沿革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江南布政使司)。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析江南布政使司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左布政使司驻江宁(今南京),辖今安徽全境及今江苏部分地区。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3.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又相传周朝在皖山附近封大夫伯国-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二、自然环境 ㈠地貌特征

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 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4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以平原、山地、丘陵、台地等构成,其中平原占49.9%,山地占15.3%,丘陵占14.1%,台地占13.1%,其余7.6%为大水面。

平原主要集中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面积6.94万平方公里。主要有淮河中游平原和沿江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面积2.13万平方公里。

丘陵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两山地的外缘、沿江平原的北侧、皖东地区和淮北平原的濉河以北地区,面积1.96万平方公里。

台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东部,皖西山地丘陵的最外缘和宣(城)郎(溪)广(德)地区,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2 ㈡气候特征

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旱涝、台风、寒潮、冰雹、霜冻。

㈢自然资源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⑴土地的适宜性较大。⑵区域性差异较大,利用不平衡。⑶土地后备资源不足。⑷土地质地差。

耕地分布情况:淮北平原最大,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8%左右;江淮丘陵次之,占全省的23%;沿江平原又次之,占全省的19%;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最少,两者相加仅占全省的10%左右。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398万千瓦,均居全国第20位。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的为88.15万千瓦,居全国第24位。

3.生物资源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因此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白鲟、扬子鳄、白鳍豚等18种被列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短尾猴、穿山甲、大灵猫等36种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

4.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大多集中于皖北、沿江和皖南三大矿产集中区。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3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铁矿储量居华东之首);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钒矿储量也居全国第5位。

5.旅游资源

安徽山河壮丽,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2010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35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迷窟-渐江、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和古地下运兵道、黟县古民居(西递、宏村)、马鞍山朱然家族墓群等。

3 黄山:古称黟山。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名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 。

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古称陵阳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 。

天柱山: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区。

琅琊山:以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区。

齐云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AAAA级旅游区。

西递-宏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AAAA级旅游区 。

三、历史文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

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成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于亳(今亳州),今天安徽濉溪、亳州等地成为商统治中心的范围;公元前241年,楚国把都城由陈(今河南淮阳县)迁到寿春(今寿县),江淮地区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在经济方面,安徽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楚庄王时期孙叔敖在寿县建造了春秋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丰塘),说明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早在汉代,江南就始设全国唯一的官方铜冶机构——“铜官”;被世人称为“文房四宝”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早在唐宋时就驰名天下;皖南徽商在南宋时期就开始活跃,从明代至清代,雄踞中国商界,时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之说。1877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清代著名理财家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

在科技方面,安徽拥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发明。三国时亳州人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创造了保健操“五禽戏”,被世人称为神医;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南宋寿州工匠发明的突火枪,堪称近代枪炮的鼻祖;明代数学家、徽州人程大位的 《算法统宗》为珠算专著,流传甚广;清代歙县人郑复光是著名的光学家,所著《镜镜詅痴》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光学著作;近代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诞生在安庆。

在文化方面,安徽是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旧石器时代的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是长江中下游迄今发现的唯一猿人遗址。春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管仲(齐国相)为颍上人;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道家——老子、庄子,也出生在安徽。其后,更是名家辈出,从东汉的桓谭、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到现代的陈独秀、胡适,或集一代之大成,或开一代之先河。文学上,庄子的散文,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文学,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方苞等开创的桐城文派,影响都极为深广。艺术上,先有“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后有自成一格的新安画派,以及现代的黄宾虹等,彪炳艺坛,各领风骚。

四、建设成就与发展战略 ㈠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安徽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仅为114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5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2009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0年为12263.4亿元。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逐步进行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GDP中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10年的14.1∶52.1∶33.8。

3.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979-200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2009年比上年增长4.5%。

全省粮食生产自1983年跨上2000万吨台阶后,产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的水平(1991年特大水灾除外)。2009年粮食产量突破3000万吨,2010年粮食产量为3080.5万吨,连续五年创新高。

4.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仅36.3亿元。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居全国第二,中部首位,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省工业化率由2008年的39.3%上升到2009年的45%左右,实现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弯道超越”。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5.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达到加强

1979-2009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54.7亿元,其中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201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8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6.财政与金融事业发展迅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加强

全省财政收入1978年只有22.5亿元,1994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突破15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3.8亿元。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163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

7.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4年的12.4%,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062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9.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省区首位。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

1980年海外(境外)来皖旅游人数只有1万多人次,1990年突破10万人次,2004年突破50万人次,2007年突破100万人次,2009年突破150万人次,2010年达到198.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由1980年的104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8.2亿美元。

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实际增长13.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5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㈡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规划 1.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指标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分三步走:2003-2007年为起步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08-2015年为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左右,到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2016-2020年为第三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合肥、芜马铜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861”行动计划

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提出了“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到200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从2004年开始,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2010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项目4033项,当年完成投资5294.3亿元。

3.建设八大产业基地

⑴加工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汽车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家电产业。 ⑵原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⑶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 ⑷能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液化、煤层气。 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主要为农产品生产,粮油、水果加工,畜牧深加工,纺织和造纸。

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⑻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

4.构筑六大基础工程

⑴防洪保安工程。

⑵通达工程。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完善高速公路网,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密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构筑内通外畅的快速交通网络。

⑶信息工程。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⑷生态工程。全面启动“生态安徽”建设。

⑸信用工程。围绕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健全信用法制,培育信用需求,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联合征信体系。

⑹人才工程。

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构建“和谐安徽”

1.高举民主团结的旗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奋力崛起和构建“和谐安徽”的强大合力。

6 2.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加强“信用安徽”建设,着力树立安徽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3.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建“平安安徽”,巩固和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总体部署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

2.战略布局:一轴双核两翼

⑴一轴: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⑵双核: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⑶两翼:滁州、宣城,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3.六个着力

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 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四条原则

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 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5.四大战略定位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 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6.五项目标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

7 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㈤安徽“十二五”规划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主要目标

⑴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总体目标)

⑵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53∶38,城镇化率超过5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⑶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⑷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⑸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以内,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⑹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90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第五篇:省情市情

黑龙江省情哈尔滨市情

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黑龙江省“十大工程”: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

哈尔滨“六大新兴战略产业”

生物产业规划———哈尔滨市将以科技创新城和哈南工业新城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打造“一极三园”生物产业的核心区。一级:指哈药集团;三园:指利民、经开区和阿城新华三个生物产业园区。

民用航空规划———抓住国家批准哈尔滨市建设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的有利时机,依托哈飞集团、东安集团、

东轻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提高哈尔滨市民用航空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力争建成我国最大、国际知名的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研制和营销维修、航空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研制、航空用铝镁合金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规划———逐步实现“两基地、两园区、多强点”的空间布局。“两基地”,即在哈南工业新城区域内,实现集约化布局,建设国家批准认定的“哈尔滨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两园区”,即在科技创新城区域内,打造江北新材料产业研发园和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多强点”,即对历史形成的分散布局的新材料优势企业进行空间整合。

新能源装备产业规划———以哈南工业新城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核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打造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LED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LED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电子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聚集区。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立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部门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乳制品、饮料、啤酒、大豆加工、

肉类食品加工、粮食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哈尔滨“四大传统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 医药行业 食品工业 化工

哈尔滨新目标:

哈尔滨新战略:

实施新战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上一篇:老师谢谢你范文下一篇:绿色日记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