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2024-04-24

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共8篇)

篇1: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第35号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0年11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局长 骆琳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从事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作业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生产矿山企业的探矿活动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质勘探作业,是指在依法批准的勘查作业区范围内从事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的活动。

本规定所称地质勘探单位,是指依法取得地质勘查资质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第四条地质勘探单位对本单位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从事矿产地质勘探及管理的企事业法人组织(以下统称地质勘探主管单位),负责对其所属地质勘探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地质勘探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探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安全生产职责 第六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第七条从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施工的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八条地质勘探单位从事地质勘探活动,应当持本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和地质勘探项目任务批准文件或者合同书,向工作区域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九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

(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二)岗位作业安全规程和工种操作规程;

(三)现场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五)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制度;

(六)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八)事故信息报告、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

(九)劳动防护用品、野外救生用品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配备使用制度;

(十)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十一)其他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

第十条地质勘探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地质勘探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不少于2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所属地质勘探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在3000人以上的地质勘探主管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总数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总数在3000人以下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少于1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第十一条地质勘探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地质勘探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地质勘探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二条地质勘探单位从事坑探工程作业的人员,首次上岗作业前应当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以后每年应当接受不少于20小时的安全生产再培训。

第十三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并实行专户存储、规范使用。

第十四条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安全管理应当符合《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的规定。

第十五条坑探工程的设计方案中应当设有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当经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未经审查同意的,有关单位不得施工。坑探工程安全专篇的具体审查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地质勘探单位不得将其承担的地质勘探工程项目转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地质勘探单位,不得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地质勘探活动。

第十七条地质勘探单位不得以探矿名义从事非法采矿活动。

第十八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野外救生用品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

第十九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野外作业突发事件等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或者与邻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地质勘探主管单位备案。

第二十条地质勘探主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检查所属地质勘探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核。

第二十一条地质勘探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地质勘探主管单位报告。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地质勘探单位备案制度,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探单位的作业情况。

第二十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开展对坑探工程安全专篇的审查,建立安全专篇审查档案。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地质勘探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作业的;

(三)从事坑探工程作业的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

第二十六条地质勘探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规定建立有关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

(三)坑探工程安全专篇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

第二十七条地质勘探单位未按照规定向工作区域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给予警告,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八条地质勘探单位将其承担的地质勘探工程项目转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探单位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为加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以下简称地质勘探)作业单位的安全管理,规范地质勘探作业的安全监督,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勘探作业安全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并公布了《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5号,以下简称35号令),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贯彻实施35号令,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探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35号令出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原材料需求激增,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升温,地质勘探领域安全生产压力凸显。今年1—11月,全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作业发生较大事故6起,死亡27人;因非法盗采矿产资源引发较大事故6起,死亡27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35号令对加强地质勘探安全管理和监督、打击非法违法勘探和建设行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全面贯彻35号令,强化对地质勘探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地质勘探领域的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促进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形势的全面好转。

二、督促地质勘探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地质勘探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不低于2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所属地质勘探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在3000人以上的地质勘探主管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总数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总数在3000人以下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低于1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地质勘探单位要按照35号令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11项安全生产制度,并通过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有效执行。

地质勘探单位要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确保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坑探工程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首次上岗作业前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以后每年接受不少于20小时的安全生产再培训。

(三)加大安全投入,强化钻探和坑探施工管理。

地质勘探单位要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投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目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修订完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拟将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费用纳入管理范围。

未依法取得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地质勘探单位,不得从事钻探和坑探工程施工。在坑探工程设计方案中要设有安全专篇,报经安全监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作业。

(四)加强野外作业管理,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地质勘探单位要针对野外作业的特点,强化野外作业的安全管理,按照要求配备野外救生用品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保障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要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作业任务,制定野外作业突发事故等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与邻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救护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三、切实做好地质勘探安全监管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0号)的规定,对从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施工的地质勘探单位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在许可证审核工作中,要审查申请单位是否具备地质勘查资质;从事爆破作业的,还应当审查其是否持有《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

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坑探工程项目安全专篇的审查工作由省级以下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审查办法,规范安全专篇报送、审查和批复程序,明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

(二)强化日常安全监督检查。

各地要制定并完善地质勘探项目属地备案制度,掌握辖区内地质勘探工程项目和施工队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要督促地质勘探单位严格按照坑探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对擅自变更施工方案、非法转包探矿工程、安全专篇未经审查批准、未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非法从事坑探作业的,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要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责令整改并按照35号令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三)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地质勘探相关信息的通报与共享机制。发现非法勘探、以采代探等非法违法行为的,要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篇3: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由国家安监部门制定印发煤矿技术基础工作《规定》, 虽然不是以传统的国家标准 (GB/T) 、煤炭行业标准 (MT/T) 形式冠名, 但其性质与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煤矿防治水规定》一样, 均为废止旧有规程起用新形势下制定的法规, 需要煤矿及其上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认真执行。

《规定》的基本特点是直接将煤矿地质工作与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置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对待, 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煤矿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加强和规范了今后的煤矿地质工作, 也改变了原《规程》强调的煤矿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服务的单一方向。

新《规定》的施行将为煤矿地质工作的拓展提供帮助, 使当前和未来煤矿地质工作有了极为明确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工作任务及内容要求、成果考量等依据。《规定》还将对整治相当数量大中型煤矿的地质工作无专职机构、无专业人员、无必备图件、无工作台账的“四无”乱象中发挥积极作用。

2《规定》与原《规程》的主要差异

《规定》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制定的, 其内容和要求必然会随形势背景的变化和科技进步, 以及人性价值观的提升而调整或修改。笔者认为, 《规定》较原《规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大幅度增加了与煤矿安全密切相关的地质工作内容和要求。《规定》总则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 查明隐藏致灾地质因素, 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 有效预防煤矿事故, 制定本规定”, 这一条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制定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目的和主要任务。能够鲜明体现这个目的的文字见于新增第四章之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共十条) , 本章详细规定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种类、普查方式方法、具体调查 (查明) 内容、成果形式与审查权限等。此外第六章之煤矿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第七章之煤矿生产阶段的地质工作、第九章之煤矿信息化工作等, 均融入了较多预防致灾地质因素的具体内容。

(2) 以不失偏颇、利于操作为原则删繁就简, 调整或合并部分概念、分类、指标和工作任务。例如, 《规定》将原《规程》中“按其目的之不同”划分矿井地质勘探性质名分, 由矿井资源勘探、矿井补充勘探、生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勘探四类归并为一类, 并指出煤矿因地质资料出现六种情况之一而不能满足建设和生产需要时, 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查与勘探,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并提交补充地质勘探报告。此项规定将使企业因受不同地质问题影响, 以何种名义补做工作不再举棋不定。又如, 《规定》对至关重要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条件 (含表) 进行了概念优化集中、内容增减、量化指标调整的处理;对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 (表) 中取消了特厚煤层项, 其指标并入厚煤层项中。

新《规定》还删除了勘探手段的选择和工程布置内容, 完全归属于地质勘查单位决定。

(3) 合理规定各类重要煤矿地质工作成果名称、完成时间及服务期, 简政放权, 明确审定权限。《规定》将原规程提出的“矿井地质条件类别”名称变更为“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报告初编时间则由新井投产8~10年改为煤矿移交生产1年内进行, 并每5年重新确定, 而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 则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规定》将矿井补充勘探报告提交时间由勘探竣工后3~6个月改为现场工程结束后6个月内提交补勘报告;将矿井 (露天) 生产地质报告的编制时间由8~10年修改一次改为煤矿移交生产后, 应在3年内编写生产地质报告, 之后每5年修编一次。《规定》还要求煤矿每年末进行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要求提出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等。

《规定》审时度势, 将上述各类性质报告的审定权一律下放, 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4) 扩大并强化煤矿一般性资料管理, 实现煤矿地质信息工作的动态管理。《规定》要求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 依托先进的技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地质资料、设计资料和采掘 (剥) 数据库。《规定》还明确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及包容量。

(5) 设立专职机构及配备技术人员为煤矿地质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规定》明确要求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设立地测部门, 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 建立健全的煤矿地质工作制度;矿井总工程师 (或技术负责人) 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当煤矿地质类型为复杂和极复杂的企业及所属矿井还应配备地质副总工程师。

(6) 适应安全生产管理需要, 合理捋顺煤矿日常工作的任务范围、工作要点和审定权限。《规定》较多方面的调整了煤矿在建、生产和闭坑 (收尾) 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相关报告、总结和说明书的编写提纲;重行规定了煤矿必须备齐的区域性、个体性地质资料、图件及台账名目;不再规定各类图件的比例尺, 而是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上述相关报告、总结、说明书的审定权限均由煤矿主要技术负责人组织审定。

3 区内煤矿地质工作任务和近期重点工作建议

3.1 区内煤矿地质工作现状

截至2013年底, 全区有在籍煤矿581座, 其中:以经济类型划分的国有煤矿为62座, 非国有煤矿 (股份制、民营) 为519座。国有煤矿的绝大部分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矿务局或集团公司旗下大型现代化矿山, 煤矿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传统的作风和《规程》要求使其地质工作的方方面面均较正规, 应对《规定》拓展的新要求不会出现过多困难。而占全区煤矿数量达89%的非国有煤矿企业则不然, 它们中大多数虽为大、中型煤矿, 但煤矿地质工作基本处于无专职机构、无地质技术人员、无日常地质工作操作和积累、无完整必备的资料台账和图纸的“四无”状态, 部分煤矿的井田勘查地质报告或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可应对到煤矿终了。非国有煤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除自治区境内多数煤田 (煤产地) 自然禀赋条件较好以外, 重要而不可回避的则是多层次人为因素。也正因如此, 非国有煤矿在贯彻执行《规定》时将处于极为尴尬的“零起步”状态。

3.2 区内煤矿近期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建议

笔者认为, 全区不论何种类型煤矿, 都应将《规定》总则第五~九条款提出的要求作为近期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煤矿需要结合本矿实情, 疏理现状、找出差距、制定达标规划, 借《规定》之力, 开启煤矿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笔者据所知所闻, 对区内煤矿近期重点地质技术工作建议如下:

(1) 以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有效采矿许可证 (或划定矿区范围) 为据, 将全区煤矿必备图件的坐标统一为1984年西安直角坐标系统, 今后不再经常出现因坐标换算而不利于矿图与采矿权坐标衔接的问题。

(2) 采用《规定》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以及报告编制提纲, 开展煤矿地质类型划分, 编制煤矿地质类型报告。

(3) 按《规定》要求, 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提出普查报告。

(4) 盘点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井田勘查报告、煤矿建井地质报告等资源型报告, 对照《规定》第七十八条的时限要求, 安排拟编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5) 清理本煤矿资料库 (档案) , 筹划煤矿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摘要:时隔三十年后, 一部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形式印发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简称《规定》) 出台了。该《规定》自实施之日起, 原煤炭工业部1983年11月颁发的《露天煤矿地质规程 (试行) 》和1984年5月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 (试行) 》 (简称《规程》) 即同时废止。那么, 此时印发这个《规定》有何意义, 起何作用、它与原《规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自治区内各煤矿该怎样去贯彻执行, 是否存在实施困惑等, 作为我区煤矿地质工作的一名老兵, 愿就上述问题与主管部门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研究区内煤矿地质工作在现状条件下如何实施《规定》, 发挥其指导作用。

篇4: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关键词:地质勘探;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4-01

安全生产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亘古不变的主题,对于地质勘探行业同样如此。甚至于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相对于其它行业工作来说有其特殊性,因为地质勘探一旦发生事故,抛开财产损失等其它因素,工程质量将直线下降,甚至于工程报废。新形势下我国为了确保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有效进行,依据其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行业规范和管理规章制度,为地勘单位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且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只有将这些问题予以解决,才能够提高勘查成果质量,为勘探单位更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创造条件,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工作未落到实处。

在无特殊情况下,在地质勘探项目施工之前首要任务便是向安监部门申请许可备案,当通过后后续工作方可进行。但在实际中发现,绝大部分地勘单位缺乏安全监管意识,先申请许可备案后工作的地勘单位相对较少,因为大多数地勘单位认为自身设有安全管理机构,可以不用申请许可备案,这样不仅充分节省了时间,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并非是专业人员,往往都是其它工作人员“兼任”,因而安全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都未设有安全管理机构,何谈对所属单位进行安全管理,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之所以有事故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工作未落到实处。

2.地勘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在实际中不难发现,部分地勘单位并未全面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并没有将“安全第一,预防围着”这一生产方针落实到实际中,安全管理形式化严重。当然不乏有部分地勘单位认识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针对各类情况制定应急计划。不可否认,地质勘探行业并不是重点监管行业,但是安全生产工作同样不同忽视,必须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负责。再者,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覆盖全行业,而勘探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对此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这两者之间关系,直接阻碍了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3.施工人员安全素质有待提升。

众所周知,地质勘探工作具有流动性大、环境恶劣的特点,加上行业阶段不景气等诸多外在因素,有很多人不愿意或者是迫不得已才从事这类工作,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也改行从事其它工作,因而地质勘探行业面临着人才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就我国目前地质勘探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临时工、农民工所占比例比较大,这些施工人员大多未经过正规培训且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勘探工作经验匮乏 ,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勘探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知晓,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有95%以上是人为因素造成,也就是说地质勘探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是引发勘探生产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二、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监管机制。

要想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地质勘探生产事故,就必须加强安全监督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体制和机制建设,明确安全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职责。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当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经费投入,解决人员编制等相关问题,为打造一支高素质安全监管队伍创造条件。再有,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主动参与到各生产单位中,帮助构建安全管理机构,确保其效用充发挥出来。还可以帮助勘探单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宣传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为勘探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有一个全面认知,使安全生产管理从内到外形成联防联动,以此提高地质勘探安全监管水平。

2.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上述中提及到地勘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这也要求地质勘探单位贯彻落实《关于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例如:勘探项目落实到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流程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等,运用各种手段约束勘探单位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行为,减少因决策失误引发的事故。对那些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勘探单位,除了要求相关责任任承担法律责任外,还要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为勘探行业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

3.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养。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不仅有助于提升施工人员专业技能,还有助于其全面认识安全生产,也成为改善地质勘探安全状况的有效途径。再者,安全生产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提高施工人员技术业务能力,也就是说培训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质勘探性质和专业技术特点,并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流动性强、文化程度等,因为要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培训有一定难度,因而只有在施工或者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育,可以是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设备设施按照流程操作、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知水平等,为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世强. 浅谈在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J]. 科技创业家. 2013(11).

[2]温海东. 地质勘探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措施[J]. 城市建筑. 2013(16).

[3]岳学友,余沁.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0).

作者简介:

篇5:地质勘查技术工作规定

第一节总则

一、为加强地质勘查技术管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突出找矿成果,促进我院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矿山检测、压覆矿产、地质矿产开发利用规划、测绘、测试、地质资料印刷等。

三、凡我院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节项目立项

一、地质项目选项立项:要遵循依据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及我院的生产能力立项的原则。根据国家、地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立项指南的要求等组织立项材料。

二、地质项目立项申报:在地质项目立项前,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明确申请地质项目的选择范围、领域、性质、目标任务等,确定地质项目申报的时间、渠道、方式,并下达工作任务书,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地质项目申请书、建议书等材料。

地质勘查项目立项申请书编制的具体要求,应根据项目性质及相应项目的国家、地方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文件的要求进行编制。主要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立项申请书(附图)、项目预算书及单位资质证书、区块范围图、委托书、电子文档等资料,经费概算遵照《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或其它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编制。一般要求按照正文、附件、附图三个部分进行。

(一)正文(按以下十三项内容编写): 1.项目名称; 2.项目起止时间;

3.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

4.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5.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6.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

7.工作部署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 8.预期成果;

9.主要实物工作量; 10.质量保证措施;

11.组织管理(包括项目组主要成员及分工一览表); 12.经费概算(按总概算和各概算分别编制); 13.其它。

(二)附图(按以下八项内容编写)1.交通位置图(作为插图);

2.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图(作为插图); 3.区域地质矿产图; 4.矿区地质图(剖面图); 5.工作部署图; 6.资源储量预算图; 7.工作区范围图(注明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 8.其它必要图件。(三)附件

三、地质项目立项审查上报:

(一)地质项目立项初审:地质分院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将项目申请书提交院初审。初审工作由院总工程师确定审查专家组名单,并将立项申请书分发至各审查专家,初审采取会审方式。地质分院应根据审查专家组提出和修改意见进行认真修改。

(二)地质项目立项上报:按上级机关的要求,及时将立项申报材料送达主管部门;资料报送前应依次完成清点、检查等工作;上报时需经院总工程师审定后才能报出。

(三)资料存档:项目负责人应清点立项申请书、立项建议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和上报文件等,立项完成后及时将资料档案移交分院管理人员保管,管理人员应按顺序编号并编制资料目录,立卷存档,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项目完成时连同电子文档案一起移交档案室保存。第三节项目实施

一、项目实施程序

(一)各项目组收到合同书或设计任务批复,在项目实施前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项目质量目标及项目实施安全预案。

(二)地质分院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项目质量目标及项目实施安全预案进行审核,并报院进行审批。

(三)项目组将审核批准的方案交地质分院存档,同时将项目成本预算交计财科备案、项目实施安全预案交安全科备案。

二、项目负责人的确定。地质分院对项目负责人的资格、设计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方法等)进行评议,并确定最佳人选,报地勘院下文进行聘任。

三、设计书的编写与审查。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由项目负责人进行设计编写,编写格式要以设计书参考提纲为准,设计要符合任务书要求,工作量和资金预算要与任务书吻合,技术路线要切合实际,技术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项目负责人参加上级对设计书的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改补充后上报批准。

四、小型资源储量核实、矿山检测、矿产规划项目、矿产勘查项目,无需进行设计编制时,应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出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地质分院主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后实施;中型以上的项目和重要地质项目由院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后实施。

五、项目实施前的准备。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设计书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经总工程师审核后,由地质分院下达任务书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施工前应正式填写项目开工报告。

六、项目进度计划。项目组依据本年实际工作任务,按照工作实施顺序安排各项工作内容、工作量、详细工作进度,编制各项工作实施顺序一览表。项目组每半月向地质分院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每月25日前向地质分院汇报工作量完成情况。

七、项目成本预算。项目实施前,由项目组依据项目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量编制项目成本预算。成本预算包括:

(一)《项目成本预算总表》(参考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设计预算表主表);

(二)《项目成本预算工作手段预算表》(参考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设计预算表副表)。

八、项目实施安全预案。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设计书要求及工作区的具体情况,项目组要制订项目实施安全预案。野外工作期间,项目组每月向院安全科汇报安全情况。

九、野外工作质量监控。为保证实施项目成果质量,地质分院应按已批准的设计书和有关规范要求,对野外生产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取得的地质成果进行检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决),经主任工程师批准后,下达野外质量检查意见。

十、野外验收。项目组在野外工作结束时,向地质分院提出野外验收申请,并做好野外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原始资料进行自检、互检,填写质量检查卡片,完成阶段性综合整理,编写野外工作总结,编制成果图件(着墨),整理实物标本等)。地质分院收到申请后及时组织野外验收。

(一)野外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1.原始资料完备程度,设计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2.工程布置合理性、质量的可靠性;

3.地质资料整理、综合研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5.野外工程抽查的合格率; 6.野外工作总结等。(二)野外验收依据: 1.已批准的项目设计书; 2.有关技术标准;

3.对验收的项目形成野外验收决议书,被验收项目组应按照野外验收意见书的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经院领导同意后方可收队,并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和成果报告的编写工作。同时上报项目阶段性报告。

十一、样品采集与测试。样品采集是地质勘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到“五性”。(一)目的性:即采样目的明确,采样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代表性:即样品要典型,在基本清楚地质体变化情况后,确定采样方法、位置、规格、长度、重量、数量等)。

(三)系统性:即样品应配套,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四)严格性:即把好质量关,在采样过程中清楚采样方法、样品长度、重量,采样器具清洁度,野外样品整理过程、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住质量关。

(五)经济性:样品是地质体特征的综合反映,在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采集样品要适度。

样品测试选择的实验室必须是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测试报告中要对质量进行评述及相应的外检样品,必须附有计量认证文件。

第四节项目成果报告编写、审查、汇交、资料归档

一、成果报告编写。报告编写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阶段,编写人员通过资料整理,总结成矿特征、成矿规律,全面、客观的反映地质工作成果。报告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编制。报告格式遵照《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执行。

二、成果报告审查。报告编写完成后,项目组内先自审。小型非金属矿由地质分院主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进行初审;中小型以上(含中型)非金属矿及金属矿地质报告由地质分院主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预审后,由院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进行初审。项目组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报主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确认。

成果报告初审后,由院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对报告进行评审,评审形成意见,项目组按照评审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主任工程师或院总工程师审定后,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确认。

三、成果报告汇交与资料归档。项目负责人要按照报告终审决议对报告进行最后修改,经地质分院主任工程师或院总工程师审定后,将正式报告、图件、附表及电子文档各一份交付地质分院安排出版。报告汇交按照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执行。资料归档严格按照《地质资料归档汇交管理实施细则》办理。第五节项目工作报告

一、地质项目工作定期报告。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实行地质项目定期工作报告制度。地质工作报告分月报、季报、年报。地质项目组定期向地质分院报送月报(每月25日报出);季报(每季末25日报出);年报(次年1月5日报出)。向总局报送的月、季、年报工作,按总局的地质工作报告要求上报。

篇6: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二、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山、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篇7: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及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十四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界限由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埋设固定标志并发布公告。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变更碑石、界标。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可采取以下形式:

对独立存在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管理。

篇8: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规定

1 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生产责任不明。

地质勘探是我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工程实际合理调整, 对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 相关人员在进行地质勘探时, 由于地下复杂而又恶劣的环境, 经常会发生由于勘探准备做得不到位、勘探技术不够熟练等原因引起的严重事故。特别是近几年来, 为了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的工业需求,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出现的事故频繁发生, 给地质勘探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损害者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利益。然而, 在这些事故发生后, 一些地质勘探部门由于安全生产责任的不明确, 导致很多事故被搁置很长时间, 使这些事故的受害者的利益得不到及时的维护, 给企业的声誉和地质勘探工作的进程带来巨大的阻碍。

1.2 管理不全面。

纵观近几年地质勘探事故发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安全设施不够完善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等引起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措施之所以不够完善, 并不是相关企业的经济能力不足以提供较好的安全设施;勘探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高, 也并不是勘探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得不到位, 主要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上做得不够全面。某些地质勘探企业在日常的勘探工作中把勘探的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而并没有在安全生产的管理上下太多的工夫。当遇到一些安全隐患时, 一些管理人员的做法往往不是及时暂停工作, 分析解除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 而是继续让勘探人员工作。这就导致了很多本来可以被排除的安全隐患最终变成了事故。

1.3 重视程度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虽然我国在地质勘探的安全技术及理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地质勘探的安全事故仍旧层出不穷。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与地质勘探单位对地质勘探工作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低下有关。一些地质勘探单位缺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思想认识, 在地质勘探工作的日常管理过程中, 忽视了地质勘探人员的安全。对地质勘探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安全设施的建设工作做得不到位。这其实也是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做出的下策。勘探人员的安全无法保障, 就会使勘探人员从心理上对勘探工作产生恐惧, 就极容易造成操作的失误,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对企业的信誉和经济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害。

1.4 违规违章现象明显。

由于地质勘探工作需要人员进入地下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 这就对勘探人员的知识水平及技术熟练度有很高的要求。但有些地质勘探企业, 为了减少成本, 在勘探人员的招聘上, 选择的大部分都是对地质勘探技术半知不解的农民工或临时工。[1]这些农民工和临时工虽然知道自己对这方面的技术并不了解, 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竟选择了上岗。可想而知, 当这些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和缺乏经验的农民工和临时工下到地下后, 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是多么危险。况且在有的一些地质勘探单位, 安全设施十分简陋或者根本就没有安全措施, 这就给这些工人在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时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这些违规违章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另一方面, 也要严厉打击这些不良行为。

1.5 事故处理不妥当。

尽管在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性上, 在近些年的治理过程中,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是地质勘探安全事故的发生仍旧不能够被完全避免。在地质勘探安全事故发生后的事故认定上, 不能够简单的把安全事故的发生定义成意外, 要对事故发生的过程及与事故发生相关的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 找出事故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通过这种方式, 让不合乎规范的地质勘探部门得到应有的处罚;让其他的地质勘探单位从中吸取教训, 积累经验, 同时对比自身企业的管理结构体系, 做出应有的调整, 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障勘探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长久利益。另外, 对事故的受害者及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安抚和经济赔偿, 切实保障勘探人员的利益, 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公平性。

2 加强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监管职能的加强与监管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性, 切实保障地质勘探人员的人身安全, 必须加强地质勘探单位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和提高其监管水平。为了提升勘探单位的监管效能, 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安全监督机构的管理机制, 在人员的调整和职责的分配上给予必要的明确, 以使监管工作更有效率。另外, 相关的监管部门还应该对地质勘探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进行定期的测试和培训, 同时对地质勘探工作中所必要的安全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应该给予及时的更换。[2]随着科技的进步, 一些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被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来, 相关的监管人员也要对这些讯息进行及时的了解, 在方便监管工作的同时, 也为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寻找机会。

2.2 全面加强安全队伍建设。

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进行, 不仅在技术上考验着地质勘探人员, 同时在管理上也考验着地质勘探单位。面对新形势下地质勘探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同时适时的补充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安全生产规范, 以便勘探人员安全意识及安全的培养。与安全制度的完善类似的, 地质勘探部门也应该及时的了解当今地质勘探技术及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及最新成果, 以便勘探工作的调整, 从而提升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和保障企业的生产利益。

2.3 建立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

前面也提到过, 建立和完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 对勘探作业过程中人员和产品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 地质勘探单位也要下足工夫, 结合多方面的材料和经验, 最大化的完善这些制度。

2.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管理。

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管理工作是保障地质勘探工作安全性的重中之重。在培训的模式和培训的内容上要严格把关, 防止培训工作只重视形式而不注重效率的问题出现。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是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真正能够被勘探人员掌握的重要措施。

2.5 做好事故的调查及其处理。

地质勘探事故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在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工作进行过程中, 要对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找出事故发生的症结。另外, 在事故的处理上, 不仅要考虑事故发生相关的单位, 同时还要考虑事故当中的受害者, 防止事故后续再引发出新的问题。

结束语

总之, 伴随着地质勘探产业在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地质勘探作业本身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地质勘探生产过程中, 要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使地质勘探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保障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周贤旭.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现状分析, 2014:11-18.

上一篇:子宫肌瘤的妇科内镜手术治疗研究下一篇:明通镇中心小学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