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赏析

2024-05-22

望月怀远赏析(共9篇)

篇1:望月怀远赏析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刘建勋)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沈熙乾)

篇2: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篇3:望月怀远赏析

让我们走进《望月》, 来探寻王老师引领学生过诗意语文学习生活的秘密。

营造诗意的氛围, 过一种“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 需要趣味, 需要气氛, 需要熏陶。遗憾的是, 太多的语文课, 有的是做题应试的霉味, 有的是繁琐分析的酸味。语文课离“语文”越来越远, 学生的课堂生活也离“美好”越来越远。因此,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彰显独特的现实价值, 为学生酿制着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1.多用轻柔的话语, 以独有的“语文味”带学生“望月”

教师资源, 既是隐性课程, 也是区别于其他师者的特质之处。这是王老师课堂伊始的一段实录:

师:这节课, 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 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 (齐读) 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 (轻声, 齐读) 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 (轻柔, 齐读) 望月。

师:有人说, 《望月》所望的月亮, 不是一个, 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 一个在诗中, 一个在心中。打开书, 静静地寻找, 江中月在哪里, 诗中月在哪里, 心中月又在哪里。

这只是一个片段, 却能“管窥”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情调:教师的话语, 是审美的, 排比句式的, 总是“情”为先;教师的情感, 犹如江水, 总是缓缓的。自始至终, 王老师都以这样轻柔的话语, 配以琴声、山水画, 努力营造美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 像极了赵丽宏“望月”时身处的场景。学生由此进入文本, 沉浸语言, 得以在江中“望月”、在诗中读月、在想象中品月。

2.多用感性的手段, 以特有的“审美味”带学生“望月”

如何丰富学生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想象, 王老师善于用朗读、涵泳等语文手段。比如在理清课文思路后, 品读“江中月”, 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像作者一样“望月”, 学生由此获得了不同的“观”感:清幽旷远、安详、静谧……

在品读“诗中月”“心中月”之后, 王老师带领学生揣摩作者如何观察、表达, 进而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月就是月”的技法描述最近的一次“望月”。为了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 王老师也是下足了工夫。

首先引进朱自清等名家描写月亮的经典语段, 或深情朗读, 或摘句欣赏, 在语言的品悟中张开想象之翼。然后用充满情感的话语激发学生想象:“也许你就在自家的阳台上望月, 也许你来到空旷的草地上望月, 也许你来到了钱塘江大堤旁望月, 也许你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望月。看, 月亮出来了, 安详地吐洒着它的光辉……”音乐随之响起,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离开感受、想象, 就没有诗意, 没有语文;缺乏诗意, 语文学习生活就缺少强大的引擎和飞翔的翅膀。王老师教《望月》, 是带学生沉进文本, 沉醉其中。王教师的教学话语, 所营造的语文味、审美味, 是一种影响, 一种熏陶, 关乎兴趣, 更关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过一种“新鲜”的语文学习生活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 再有情趣与诗意, 也不成其为语文课, 最多是一种语文生活。这是目前语文课的最大弊端。反之, 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 就可以赋予课堂生活以“新鲜感”。在经历了、体验了之后, 在练习了、实践了之后, 学生才有“收获”。日积月累, 语文知识日渐增长, 语文能力日生夜长, 人文情怀、个性品质亦水涨船高。

如何在一个班, 用一篇名家名作, 指导学生开展比较全面的读写学习活动?作为散文, 《望月》在读写方面可教的点甚多, 须“抓住一二, 不及其余”。王老师教《望月》便是这样, 以读的能力培养为例, 梳理如下:

能力目标:感受、体悟“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阅读态度与策略。

对应的教学内容:抓住“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 经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阅读过程, 从而获得相关体验及知识、策略。

对应的学习活动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1.初读课文, 学生整体把握文路。

2.细读“江中月”, 感知“千江有水千江月”。

(1) 学生练习朗读, 读出自己对“江中月”的感觉。

(2) 配乐朗读, 明确作者赵丽宏只写了自己看到的“江中月”。

3.细读“诗中月”, 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

学生读古诗句, 圈画、交流。学生交流, 标注的动词与对应的诗人感觉、心情如下:

呼月 童趣、好奇

问月 孤独、寂寞

疑月 思念家乡

近月 惊喜

对月 忧愁

……

在思考、朗读、交流、对话中, 学生明白:古人因为心情不同, 看到同样的月亮, 感觉是不一样的。

4.通过连线练习, 深度把握“千江有水千江月”。

(1) 练习中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

学生交流练习答案, 教师以板书呈现:

江中月——观察所得——现在——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回忆所得——过去——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想象所得——未来——童话的味道

(2) 矛盾中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

赵丽宏在解读自己的文本时说:“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不过, 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 每一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 学生豁然开朗, 恍若云开日出, 原来“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包含对文本不同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方法, 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回顾整个过程, 也许能发现王老师以《望月》一课展示的课程教学艺术:

1.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一定而且只能来自文本。

前面提到的阅读能力目标, 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落实, 但是《望月》显然是训练这一能力的极好素材, 因为文本蕴藏着“三个”月亮 (“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 可以作如此丰富、多角度的解读。由此, 我们可以获得启迪, 即教学内容一定是依据文本特点的, 是不能离开文本内容的, 即鲁迅先生所谓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 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2.语文教学内容的实施一定而且只能是“儿童”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可以不尽相同, 阅读者的个性理解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知识谁不知道呢, 王老师为什么要如此费时费力呢?其密妙就在于这一课程目标不是陈述性知识, 而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教”的方式主要不是“讲”, 而是“导”, 导之以方向、以路径、以情趣;学生学的方式主要是“做”, 是经历, 是实践。

更妙的是, 甚至连这一知识的名字, 王老师都没有抽象概念化:阅读理解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是理论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西方语言。用“千江有水千江月”来命名, 既切合课文情境, 又形象可感, 如在眼前, 所以名称是孩子的, 是童年的。这是懂“儿童”。

同时, 我们还看到, 这一阅读知识的的教学凸显了高年段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段有“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表述, 其间的两个“自己”即表明了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必要与重要。于此, 也可见王老师的懂“儿童”。教梯级的知识, 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

由是, 学生在王老师的《望月》课上获得了一种新鲜的语文学习生活。

落实“写”的目标, 过一种“笃实”的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 (吕叔湘语) 目前使用的课本系文选型教材, 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任务基础上, 必须关注表达。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在于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 毕竟“内容人人可见, 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 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 (歌德语) 王老师在教《望月》时重视“写”的实践, 把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定位在“景事交融”上。这方面的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他的教学过程:

1.研读“江中月”, 感受“望月还是月”的写法。

(1) 轻轻地、柔柔地读课文中写“江中月”的文字。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呢?在教师的引读下, 学生发现作家写月是有序的:先上再下, 然后写近处的两岸, 最后写远处的江天交接处。

(2) 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和斯妤的《小窗日记》, 从朗读、摘录等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明确这些文字除了写景, 还是写景, 这就叫做“望月只是月”。

(3) 情境写话, 学生仿照课文和其他作家的写法, 写自己的一次“望月”。

淤创设情境, 诱导回忆。

于提供词串, 让学生用到作文中。

盂学生写作, 交流。

2.研读“诗中月”“心中月”, 明确“月下背诗”“月下交谈”都是写事, 知道“望月不是月”的写法。

3.讨论:“月下背诗、交谈”是写事, 题目写“望月”, 是否偏题?了解这是“望月又是月”的写法。

王老师对学生“写”的指导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学生的写是基于文本的笃实的语文学习活动, 其特点有三:

“写”与文本学习水乳交融。

一是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了“千江有水千江月”, 现在趁热打铁, 写写自己的“望月”, 既是阅读学习结出的果实, 又是运用技能的一次练习。

二是抓住作家对“江中月”的描写, 适当学习言之有序的知识、景事交融的知识。就两位学生交流的习作来看, 学得清晰, 写得自由, 已经学到了相关知识。

“写”与语言的积累、运用紧密结合。

研究表明:多写未必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如果没有新知识介入, 或者没有新言语输入, 学生的“写”完全可能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语文活动。王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积累文本语言, 在诵读基础上, 让学生听写课文中描写月景的段落。二是适当拓展, 学习三位作家写月的精彩语段。于是, 学生的即兴表达里就有了新学的词语、句子。

“写”有交流, 推动语文学习。

学生的“写”受动机推动, 表达的动机包括了概括信息、与人交流、影响他人等, 正是在交流中, 学生感到表达的乐趣, 获得修改的建议, 把握学习提高的机会……王老师深谙交流的必要性、重要性, 于是请学生互相交流。

总之, 王老师的《望月》, 是带着学生一起过一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生活——

惟其诗意, 所以吸引学生, 打动学生, 才有别于那些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惟其着力于学习, 所以学生有收获, 学生有发展, 才有别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语文课。

惟其着眼于生活, 所以教学有道, 教育无痕, 才有别于那些急于“布道”、忙于“应试”的语文课。

篇4:《望月怀远》赏读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月的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但像张九龄这首诗这样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的,却不多见。这首诗抒写了对远方亲人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望月怀远吧?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亲人天各一方,这月色不觉让他们彼此思念,以至于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怨”,突出了“情人”(多情的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清风朗月,最易牵动情思。于是诗人灭掉明烛,披衣步出门庭,月光清清淡淡地泻在了地上,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美的光华,更是难以入睡。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珠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看到明月如此美丽多情,真想轻轻地抓上一把它的光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可是这月光虽然饱含着我的满腔心意,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回屋睡吧!睡了也许能在美好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

篇5: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怨,怨恨。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寝,卧室。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至中书令。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继而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突出了“情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皎洁的月光更加可爱。“披衣觉露滋”写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襟。这两句把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亲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篇6: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译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2、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情真意永,感人至深。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篇7:《望月怀远》诗歌评析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作品赏析【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篇8:望月怀远赏析

王老师的课有月文化的支撑, 清幽旷远———让学生得文本之意, 万川映月———让学生得文本之言, 景事交融———让学生得文本之法, 天心月圆———让学生得文本之神, 学生学语文, 得意得言得法得神。两课时语言与思维共舞, 读书与写作共生, 课内与课外并进, 知识与情感齐飞, 教师教得出神入化, 学生学得心醉神迷, 实现了教师隐退与学生前进的精彩交融, 奏响了师生协奏的美妙乐章, 师生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着光辉。

一、多维之读, 诗意演绎

中国人与月亮有着特殊的缘分, 有着特殊的情结, 有着特殊的牵挂。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望月”进行多元解读, 读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好境界。

师:有人说, 课文《望月》所写的月亮有三个, 一个在江中, 一个在诗中, 一个在心中, 这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有人说, 三个月一个是观察所得, 一个是回忆所得, 一个是想象所得。

师:也有人说, 三个月有的代表月亮现在之美, 有的代表月亮过去之美, 有的代表月亮未来之美。

师:还有人说, 江中月写得有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写得有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写得有童话的味道。

板书:

江中月观察现在散文

诗中月回忆过去诗歌

心中月想象未来童话

师:一篇文章有许多种读法, 我们对《望月》这篇课文读出了四种读法, 第一种“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第二种“观察、回忆、想象”、第三种“现在、过去、未来”、第四种“散文、诗歌、童话”。可能还有七种、八种读法, 只要你真切地解读都行, 但有一个核心的说法,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

师:古人所写诗句中, 每句诗都嵌着同一个字———“月”。古人望月有古人不同的感受, 如今我们望同一轮明月, 每人的感受不同, 心情也会不同。

评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注重整体设计, 立意高远, 全课围绕“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核心读法展开多维阅读。多视角解读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 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带学生进入敞亮的言语学习新世界。王老师对文中的古诗句教学, 采用了聚焦的手法, 找一个动词寻古人感受, 呼月、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 一个“月”字贯穿始终, 删繁就简, 诗情演绎, 厚重回响, 体现了诗意语文的本色。

二、拓展之精, 读写互动

学生语文的学习如果仅限于课内, 所得会非常有限。王崧舟老师将课内与课外打通, 以课外滋养课内, 精心选择, 同样写月, 课内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 课外拓展三段同样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 课内外一一对应结合学习, 学生容易建立相似模块, 头脑中印象深刻。王老师课内外并进之后, 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读写互动, 效果相当不错。

出示: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师:听老师读, 哪个地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和“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梦”给我一种朦胧之美。

师:如果让你扣一个字眼, 扣哪一个字?

生:动词“泻”字写得传神, 把静静的月光独有的静态表现了出来, 同时又有流动之美。

师:这是写景。

出示:

我们看时, 那竹窗帘儿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 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爬着那竹帘格儿, 先是一个白道, 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贾平凹《月迹》

师:哪些字眼是你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生:“溜”这个动词让我感受到月亮像小孩子。

师: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拟人。这样一写, 我感觉月亮是那样调皮、可爱。

师:这是写事。

评析: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 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 静观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 而各得其所,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王老师的课做到了这一切, 他拓展精妙, 深谙“隔”在美感上的重要, 拓展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造就了“隔”;拓展的贾平凹《月迹》片段的竹窗帘造就了“隔”, 隔帘看月, 隔水看花, 让月亮具有迷人的魅力。艺术上的神韵也油然而生。课内阅读与拓展之后让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基于大量阅读, 基于语言铺垫, 写话已不是难事, 把心中的月表达出来, 感受写景“望月只是月”的意境。这样, 读与写互动起来, 读促进了写, 写促进了读, 学生读写相长。王老师第一课时着眼于阅读本位, 贯穿读法渗透、发现、归结, 进行“千江有水千江月”文本多元解读;第二课时着眼于写作本位, 自始至终围绕写作方法提炼、渗透、运用, 两节课实现读法和写法的平衡。

三、美学之味, 文化震撼

王崧舟老师的课充满美学之味, 诗情画意的语言、静谧悠远的音乐、美轮美奂的幻灯、清幽旷远的意境, 给学生带来艺术审美享受。浓浓中国文化, 深深民族情结,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弥漫着, 给学生文化的震撼, 悄然无声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凸显中国人月之情结的浓郁, 突出中国人月之文化的深厚。王老师的课诠释着“千江有水千江月”变幻与美妙, 任取一瓢饮都美不胜收。

师:你们读时要轻轻的、柔柔的, 体会江的美妙。这样一片江天月色, 江和月能分离吗?当然不能!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月亮、月光、月色早已融入“长江”“江面”“江水中”“江两岸”“江天交界处”这五个“江”中, 这叫“江中月”。这样的月照亮的不止这一条江, 还照亮了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 这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是清幽旷远的江中月, 这是心旷神怡的江中月, 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江中月。

师:“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远离家乡, 旅途劳顿, 船停沙洲, 月亮像老朋友一样欢迎他, 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景, 望月只是月;他和小外甥的对话是写事, 望月不是月;月下背诗、月下交谈是景事交融, 望月还是月。

板书:

望月

写景———望月只是月

写事———望月不是月

交融———望月还是月

评析:王老师语言功底深厚, 过渡语言诗意、抒情, 恰到好处, 评价语言点睛、匹配, 与文本和谐。王老师对五个带“江”的词语创造性朗读, 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 复沓的江, 揉搓着读, 美美地读, 柔柔地读, 美文美景反复诵读, 朗读指导令人赞叹。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润物无声, 沉静里自有清风明月的从容与自在。王老师突出月的意象、意境、意蕴, 设计精巧, 教学精湛, 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王老师教学时不遗余力地渗透文化, 渗透月的文化, 透过情感之月、心灵之月、文化之月, 体会思乡之情、怀人之感、托物言志、修炼之意、提升境界, 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透过月的文化, 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 他力图体现“中国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一思想, 为中国灵魂播种, 让月亮之神文化尽情绽放, 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点亮了一盏神灯, 让学生走过“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的三重境界, 悟出其中的深意与禅意。

四、哲学之思, 母语支撑

小学语文既要让学生学习言语之义, 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之思, 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 学生的思维才会深刻, 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王崧舟老师哲学之思的设计与引导非常巧妙。王老师两课时《望月》的演绎无不体现母语支撑的力量, 给学生母语的浸润、根的滋养。

师:有人说, 《望月》一文中的江中月是观察所得, 代表月亮的现在之美, 有散文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诗中月是回忆所得, 代表月亮的过去之美, 有诗歌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心中月是想象所得, 代表月亮的未来之美, 有童话的味道。作家赵丽宏这样的构思很巧妙。有人对赵丽宏非常佩服, 就去采访她, 她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赵丽宏

师:我们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读得那么多, 想得那么多, 练得那么多, 你不遗憾?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你有话说吗?

生:我们从《望月》里读出了那么多内容, 作者不是这么想的, 我们觉得这样的读也很有意思。

师:你太厉害了!

生:我们的解读“天人合一”, 非常了不起。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不过, 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 每一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赵丽宏

师:看了这段文字之后, 你为什么笑?

生:我们原来的读法没错, 挺有意思的。

师:《望月》这篇文章有好几种读法, 读法都不错。这篇文章我们有四种读法, 第一种我们读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第二种我们读成“观察所得、回忆所得、想象所得”, 第三种我们读成月亮的“现在之美、过去之美、未来之美”, 第四种我们读成“散文味道、诗歌味道、童话味道”。这样的解读也不错。

评析:王老师站在哲学的高度, 教会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这是哲学之思, 望月四种角度的读法一瞬间否定, 一瞬间又“重获新生”, 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提升了文本境界, 提升了文本哲理。中国文化的根支撑着母语教学, 王老师向学生表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但他用了母语的说法, 即“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点石成金, 教给学生智慧, 借中国语境传达母语的博大与精深, 这是王老师传递给每个语文老师的深意与爱意。

【总评】王崧舟老师才华横溢, 以其深厚的民族情结阐释着中国人对月文化的独特钟爱, 把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汇聚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主题文化中, 扎根于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 这是有根的课;王老师以其诗意语文的魅力, 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丽幻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解读,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 这样的辽阔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 扎根于诗情画意的诗意语文中, 这是透着语文味的课;王老师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降低教师抬高学生, 把教师自身的光芒与风采隐藏起来, 让学生朗读、感悟、背诵、写话,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时空, 扎根于服务学生的学导文化中教学, 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的课唯美、诗情、淡定、圆融, 如一曲音乐缥渺空际, 如一幅油画虚实相生, 如一幕舞剧飘逸洒脱, 带给学生浅浅的诗情和淡淡的遐思,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王崧舟老师是永不止步的行者, 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我感觉王老师以前的课像天上的星辰遥不可及, 如同一场美丽的焰火美不胜收;如今的课像地上的草根充满活力, 如同日常生活的绿意生态, 领略到了“诗意语文”的蜕变与升华。王崧舟老师的课正由诗意、精致、唯美走向中庸、淡定、静远, 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是淡定之间的平和, 是唯美之中的平凡。

篇9:“望月”何以“怀远”?

2013年农历8月14日,我们上了“中秋”主题课程。学习了有关中秋的诗歌,看了老师以前写的一些博文,明白人们触景生情的原因:“此人”在“此地”“此境”中才会产生“此情”“此思”,而在另外的其他情境中就很难产生这种情感。我给学生展示了自己从内地调来深圳时在火车上写的博文《一路情深:分别情正长》——“春光美,柳儿绿/列车南驰,心向北方/一路绿野茫茫/一颗挚爱的心飘荡;展示了自己来深圳不久晚上想家醒来时所写的文字——“又想家了,半夜醒来,看表,凌晨四点。回忆做的梦,梦见了故乡四月的梧桐花明亮的开放,我的老同学挺秀指着我笑嘻嘻的说‘你少年时眉宇之间还真是英气逼人呢!”下课了,高一(10)班一位女孩子告诉我,她被感动得要掉眼泪了,因为她的家也在北方,在河北,她从老家南下的时候都哭了!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其实,古今表达情感的诗歌本质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比如,中秋的月亮就是触发人们思念的景物,有月的夜晚就是思念的夜晚,比如李白的诗歌《静夜思》。

在这里,我们不妨首先探讨一下“望月”之时的联想。

为什么李白此时所疑的是地上“霜”,而不是别的东西?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月亮光是白亮亮的,类似霜的白白的颜色和质地,二者具有相似点;二是北方的秋天有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三是霜是寒凉的,正契合李白思乡的悲凉心绪。可以说,既有客观存在事物与所想之物在形体上的相似点,又有主观上思乡的悲凉心情——“霜”这个意象正是主观、客观二者的融合体。

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为什么是“露”而不是别的东西?这与李白的“疑是地上霜”相似,都是主客观的融合体,但又有不同。“霜”似乎更“寒凉”,甚至到“冰”的感觉,因为它是一种近于结晶的液体与固体之间的一种状态,近乎“冰”,具有肃杀万物的力量,自然给人心灵的感觉更加厉害,更加厚实沉重;而“露”则是一种纯粹的液体,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只是微微的寒凉而已,因为杜甫的思乡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柔软的思乡,他的情感不是那么的猛烈,他的性格就与其身世相契合,总是那样多愁善感,又缠缠绵绵、丝丝缕缕,给人以幽怨的感觉。即便是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战争频仍、与兄弟音信皆无、边秋听雁的悲戚之境中,情感也有如此的含蓄蕴藉,眼前之景是如“露”一样的“寒凉”——那种难以驱遣、含蓄蕴藉、沉郁深长,时刻缠绕自己的愁绪就这样延续不已,令人嘘唏悲叹;而李白的性格是豪放的,就是一般的思乡,情感也来得如烈酒一样浓烈,是如“霜”一样的“冰凉”。所以,这里的“霜”和“露”的意象不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熔铸着诗人自身性格和身世的主观的“意象”,是映现着诗人自身复杂个性的象。

“望月”何以“怀远”?我想,一是因为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中天之时,人们“身息”却“心活(跃)”。二是此时人的心灵由白天的“满”到夜晚的“空”。三是月夜苍茫、寒凉、虚幻,人变得脆弱而想寻找归宿。四是苍茫天底下,四海寰宇中,所有人共望一轮明月,共景自然共情。五是文化传统的作用,到红树林海滨公园赏月,看到海边赏月之人的团圆幸福,看到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发送祝福的短信,我也会想到远方的亲人,这里既是触景生情,更是文化的作用,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节遥望夜空的月亮就会想念远方的亲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六是晚上人们由向外的张扬转向向内的“收敛”。由白天对外界事业、名利的关注到晚上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灵本源、灵魂栖息之地,关注人最根本的情感——亲情、故乡、故园。哲学家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带着怀乡的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

时间,清凉的中秋之夜;情境,朗月高空,苍茫,朦胧,虚幻;人物,离人;情感,离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四海之内,由古至今,不同的夜晚,同一轮月亮,同一种苍茫,同一样朦胧,同一种怀思,同一种离愁,同一种心绪,有多少离人,有多少思念,有多少离歌,有多少感叹!“今日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李朴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十五的月亮,就像一个月饼,在天空煎煮,煎煮着我的心”,这是我的女儿在思念远方的爸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思念他的弟弟子由……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容易在秋天怀乡?容易在中年怀乡?

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充满生机,人对未来往往是充满希望的;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火热的季节,充实而忙碌;而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收敛的季节,容易让人产生人生暮秋的感觉;冬天是藏的季节,一切都归于平淡,人的心情反而容易心平气和了。人生亦如此。少年恰如人生的春天,对未来充满希望,指点江山,往往有一种出离故乡、闯荡远方的冲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体现了这种青春的冲动;我有许多年轻的朋友长期离乡在外,但却很少想家,他们都可谓“少年出游不思乡”!青年时期犹如一年的夏天,为了未来辛苦忙碌的工作和创造,自然很难有闲暇思乡;而人到中年,好像人生的秋天,这时功成名就,“曾经沧海难为水”,对忙碌、打拼的生活已有厌倦,人生中的种种际遇大都已经过,少有新鲜感,而自身精力也开始走下坡路,就像一个匆匆赶路的人脚步一点点慢下来,疲了,倦了,开始回看来时路,有了思乡的冲动。就像陶潜所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只倦飞的鸟,要飞回它的故园、精神家园,它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杜甫在饱经战乱之后,还漂泊他乡,自然思乡、思亲,因为他始终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他多么希望能够一家团圆在故乡过一种安定祥和的生活啊!

李白少年时写月亮“呼作白玉盘”,月亮在他心中是那样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充满着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做布衣卿相,使海县清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壮志在胸,这是他初出蜀时的心态;可他在外漂泊多年之后,同样看这样美丽的月亮,却不再关注月亮外在的美丽,而是把关注点转向自己的内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他对在外追求功业的生活有些厌倦,开始关注内心的感受——心儿疲倦了,想回到温馨的故乡休息了!人在最困境之中时,总会呼唤天地、爹娘,因为我们是自然之子,是人事之子,天地父母是我们的根啊!他们是我们的终极安全依靠!“叶落归根”——这不仅是一种感恩,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只有回到故乡才心安——安全、安定、安静、安宁、安好啊!打拼的生活属于他乡,休憩的生命只能属于故乡啊!

又想到广东粤地没有秋天,没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的秋的况味,这里的人,自然不易产生只有在北方的秋天才最容易产生的多愁善感——这里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没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万物肃杀之境,没有清凉如“露”如“霜”的月光,自然很难催生“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况味。即便是“望月怀远”,也不像北方人那样的多愁善感啊!

上一篇:公共用车管理制度下一篇:合伙经营协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