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

2024-05-01

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精选7篇)

篇1: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责任非法律手段

【论文摘要】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大量出现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立法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法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违背竞争道德;自身缺乏法律意识和消费知识。其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应完善竞争法律制度,明确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运用非法律手段,提高和加强竞争道德,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竞争是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商品交易活动的重要机制。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才能得到贯彻。在竞争过程中由于竞争者的共同愿望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会产生违背竞争道德和法律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启动,受文化、道德、经济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已大量表现出来。而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一、对两种主要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透析

(一)盗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或商业信誉的欺诈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商标是区别商品来源的标志,现代经济社会,驰名商标在引导人们认牌购货和为其所有者创造利益方面更是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商标,尤其是名牌商标所凝聚的人类智慧和金钱投入所沉淀的经济利益及消费者对名牌的信任往往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既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其手段有:未经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销售名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等等。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或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一般来讲,知名商品是指能够得以较长时期并广泛地销售、使用,在其相关领域广为所知并有较好信誉的商品,包括我国评选的驰名商标所指向的商品在内。知名商品“知名”的原因,除了产品质量和知名商标外,还包括知名商品自己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识别性标志。它会随商品的闻名而闻名,从而成为消费者认购商品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志。但是很多经营者不是采用提高科技进步与效益,而是采用侵犯他人知名商品的手段进行非法获利。现实生活中,尤以侵犯驰名商品和一些未注册包装、装潢者居多。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以为是他人的商品。企业名称是表示企业的性质与其他企业相区别的标志,直接代表了经营者,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到与商标同样的识别作用。企业名称由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三部分组成。这里,字号是企业名称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企业的独创性。保护企业字号是保护企业名称的实质内容。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除了擅自使用企业名称之外,还包括擅自使用那些无名称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投资者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自己的姓名均应受到制裁。

4.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在现阶段,我国已批准三种认证标志,即方圆标志、长城标志和PRC标志。获准认证的产品,除接受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检查外,免于其他检查,并实行优质优价。享有优先推选评为国优产品等国家规定的优惠。拥有名优标志的商鼎容易取得消费者信赖,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影响和销路。因此,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的行为不仅会直接侵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会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误认误购,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伪造产地,主要是通过伪造原产地标志来实现的。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伪造原产地标志主要是指伪造货源标记和原产地名称。伪造产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本身的特定标志是用以说明商品的出处,而该标志具有良好的知名度.足以标明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它主要是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工艺等促成其独具特色的某种商品,如中国的丝绸、日本的家电,因其独特的质地品味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好评.获得盛誉。这时的产地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称或厂家名称,而是具有了知识产权性质的特定标志。

(二)广告欺诈

所谓广告欺诈是指经营者通过内容与事实不相符或可能使人产生模糊判断的广告宣传推销商品的行为。这里“广告”应作为广义理解,它还包括标签行为在内。因此广告欺诈既包括狭义上的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行为,也包括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标签行为。以上两种行为一般只反映商品的优点,而商品的缺点和瑕疵在广告中都只字不提,所以消费者在广告的诱惑下,很容易上当受骗而蒙受损失。

所谓虚假广告宣传,主要是通过夸大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对商品进行与事实不相符的宣传。他们或通过用“举世无双”、“绝代佳品”、“誉满全球”、“领导新潮流”等夸大言辞,对商品质量、性能、原材料构成、制作方法、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情况以及对其所提供的劳动服务、技术服务的质量规格、技术标准、价格、效益等作言过其实、欺骗性的虚假夸大宣传,或者隐瞒产品质量低劣、假冒货、滞销品、过期失效品等真实情况,作虚假的名不符实的宣传,故意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如:“正宗名牌”实际上是冒牌;“出口转内销”实际上是积压滞销产品,“全市最低价”实际上比正常价高等等,或者发布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或无法达到广告中所吹嘘的水平的子虚乌有的虚假信息,引诱消费者上钩,从中牟利。

所谓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就一般的社会公认的合理判断而言,宣传的内容会使接受宣传的人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被宣传的商品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对虚假宣传的认定较容易,因为认定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宣传的内容是否和商品的真实情况一致。而对引人误解的宣传,在认定上就不容易。因为对其认定的标准有很大的主观性,即以消费者、用户的主要认识为判断的依据。有些广告在字面上可能是真实的,但很容易造成广告对象对其所宣传事实的错误理解,实际上隐含着广告主的欺骗意图。另外不应只看广告主是否有主观上的故意,即使有些广告因没有仔细推敲而发布,也应认定为引入误解的虚假广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与合理夸张的广告之问的界限。经营者为使商品广告具有感染力,给广告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使用某些合理夸张的手法。而独特的合理夸张,往往是一则好广告的`特殊价值所在。但合理夸张必须是一般的消费者或用户依常理即可分辨出的,不致造成其误解和误购,对市场的公平竞争也无妨碍。如某化妆品的“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广告,属合理夸张,因为消费者依常理不会得出年龄上倒退两岁的判断,而且能体会其明显的养颜效果。

标签作为广义上广告的一种形式,也常常被某些不法经营者用作欺诈的手段,主要是经营者在商品上隐匿依法应当标明的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产地等,或对此作虚假的引入误解的表示,它不仅导致消费者误认误购,还可能在使用中给消费者带来不合理的危险,如在食品或药品上倒填生产日期、虚假延长有效期限的行为,往往会给消费者造成身心健康上的危害,因此这类行为应严格禁止。

除了上述盗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或商业信誉的欺诈和广告欺诈这两类最常见、最典型的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繁多的表现形式。如价格欺诈,主要是通过虚假降价、模糊标价、两套价格、价外加价等手段达到其目的;有奖销售中的欺诈,即谎称有奖,实际无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经营者用“托儿”销售的行为,签订欺骗性合同进行骗买骗卖、骗取货款或商品、损人利己的行为等等。

二、关于制止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建议

(一)完善竞争法律制度,明确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

通过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来严厉制裁和打击进行欺诈性不正当竞争的经营者。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尽管我们已经有了《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它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某方面具有特殊内容的假冒、伪造等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了规定,但总的来看,这些规定过于零散和原则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关于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问题,除了《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外,没有相应的具体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又过于笼统。这种立法状况不利于保护名优特产品和鼓励企业公平竞争。因此应该加紧制定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对实践中操作困难的条款应优先作权威性解释,以确保准确有效适用。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专门法律,强化对知名商品的保护。又如关于企业名称专用权的保护问题,现有各种法律保护的都是整体意义上的企业名称专用权,对字号的专用权尚未规定。因此应加快企业名称规范化立法,改变只保护企业名称整体,忽视独立字号保护的状况,适当扩大著名企业名称专有使用权的范围。

法律明确规定行为人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是使关于禁止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落到实处的最重要的制度。法律责任的不明确、不严格是造成对此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不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经营者通过多次甚至一次性欺诈性不正当行为所获得的非法经济利益,远远大干其承担法律责任时所受到的财产及其他方面的损失,就使法律难以起到其应有的惩戒作用,而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难于禁绝。《反不正当竞争法》虽已在条文中规定了其法律责任,但应加重对这种危害性极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罚的力度,除严格其法律责任外,还要提高罚款和罚金比例或绝对数额,使经营者从事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无利可图,并蒙受重大损失,因而不再进行此类行为,其他经营者也畏于惩罚,望而却步。正如许多老百姓所说的对制假售假者“罚他个倾家荡产”。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并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以使主管机关能通过积极主动的查处,将某些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于未然,而将已发生的行为尽可能地排除于初始阶段,或将其危害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二)运用非法律手段,提高和加强竞争道德,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现阶段,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相适应的竞争道德应当是反映竞争参与者正当利益的道德,即义务权利并重的价值取向的道德。所有竞争参与者的直接经济目的无一不是追求经济效益,即物质上的利益,没有这样的目的也不会导致竞争,所有的竞争道德都是自利的道德。社会主义的竞争道德也不例外。重利自然是竞争的核心,但自利只能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和限度内利己不损人的正当的利益,只有损人利己才是违反道德的观念。所谓不损人就是平等待人,互惠互利,又要讲义,义利并重。只有提高经营者的竞争道德水平,才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

此外,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素质,增强对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辨别意识,提高辨别水平,同时还要同一切欺诈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作斗争。这样这种行为就没有了市场,直至消声匿迹,才能达到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良性状态。

篇2: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

自查自纠情况汇报

市分行:

按照市行要求,清原行联系自身的工作实际,对照市行

[2006]167号文件精神进行自查,做到边学习、边检查、边核实,着重对授权授信管理、储蓄业务、房屋装修及租赁、中间业务、会计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近阶段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授权授信管理的自查

经查我行信贷人员在信贷管理方面能够严格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以及贷款“三查”制度办理各项贷款业务,无利用职权进行“吃”“拿”“卡”“要”等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二、对储蓄业务的自查

经查我行均能够认真执行储蓄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无集体或者工作人员“送各种礼品给客户”等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三、对房屋租赁及装修的自查

经查我行无重大的房屋装修工程,即使资金较小的装修项目,均向市行报批,在核准的各项费用范围内进行装修。

四、对中间业务的自查

经查我行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速汇通业务,电子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代缴话费业务等。均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收取手续费,均无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五、对会计结算的自查

经查我行会计业务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操作,能够进行事前审查、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并严格执行“三签”制度。无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六、无不正当交易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自查情况总结:

通过此次自查自纠的开展,从自查的情况看,我行各项内控制度能够覆盖各项业务,各项业务操作均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无集体和工作人员为了获得与客户、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交易机会或者有利于实现交易目的,向其赠送现金、物品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等行贿的行为;也无客户、其他单位和个人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或者有利于实现交易目的,向集体和工作人员赠送且被接受的现金、物品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等受贿和索贿的行为。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清原县支行

篇3:银行业不正当吸存行为探析

关键词:吸存行为,司法界定,完善方法

随着入世磨合期的即将结束, 我国银行业步入百花争艳的发展态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 不少新兴中小银行、商业银行、民间银行为了分得市场一杯羹, 各出其谋, 甚至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争夺大量存款业务, 引发出不少问题。

一、产生不正当吸存 (1) 的原因及危害后果

吸存, 指的是银行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公开吸收资金, 向存款人支付利息, 使其得到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当的吸存是具有吸收存款主体资格的行为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社会上以存款的形式公开吸收资金的行为。但如今在银行当一名中层管理者如基层网点的行长 (或主任) , 其面对逐年加码的网点业绩的压力, 为了争揽储户保住饭碗, 只能想方设法, 甚至铤而走险。为此, 不少中小银行往往存在暗中“贴水吸存”, 即在支付正常利息的同时用额外的利益吸引存款, 违背正当吸存的行为内容, 其实质是“高息”揽存, 进行恶意竞争。

(一) 产生不正当吸存的原因

尽管金融机构的人员都知道这种吸存行为都是非法行为, 但为何金融机构仍然去冒险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纳以下四点:1、商业性银行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优先理念缺失;2、股份制银行手法扭曲、数字虚构;3、银行业内部监管制度不健全;4、监管目标较高, 监管人员执业素质相对较低。

(二) 不正当吸存行为的危害结果不容忽视

1. 违反国家规定扰乱金融秩序, 破坏金融市场。

以上述提到的“贴水吸存”为例, 额外的存款利益, 实质上是对我国统一利率制度的破坏, 人为提高存款利息, 损害其他中小储户的正常利益。我们在办案中发现银行的惯常做法是每月以当月存款额的万分之四至九的比例提成好处费给有关人员, 这种用固定计提利益掩盖国家利率的手法, 使国家的利率市场失去严肃性;另外在贷款中先将所贷款项划入关联企业的定期帐户, 再通过存单质押贴现获取资金, 这表面看起来能提高银行存款额, 却埋伏下极大的呆坏帐变数, 扰乱正常金融秩序, 严重违反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2. 违背商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原则。

有的银行机构为达到每月、每季、每年的某一日子的存款数额 (行业内部称为“时点数”) 以提高本机构的业绩、本机构人员的奖金收入, 不惜开出按存款额千分之一给予好处费的条件来吸存, 而有关款项往往只存两三天就提走;有的存款满溢的银行为获得这些好处费, 会不顾本行利益而将存款流向需完成时点数的银行, 这些行为实质又是对营业成本的加大, 如果这种支出算进营业账上则是上缴国库的一种流失, 损害了国家利益。还有不少银行是用网点年度费用支出额外利息, 使一些金融机构不但亏损越来越重, 陷入高息揽存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混乱的帐目又给违规操作和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 不正当吸存必然带来违规高息放贷, 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 将最终导致支付危机, 引发社会矛盾。

3. 成为违规、违法的高发点。

又如上面提到的“贴水吸存”, 明眼人也会联想到这支出的费用决不会是行为人自掏腰包, 行为人 (一般是银行负责人) 总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名义在单位经费中报销, 办案过程中发现最多的就是“营销费用”, 使得这种以“营销费用”名义的支出的费用常常成为违规、违法的出发点。如果行为人装入自己的腰包, 则成为了违反银行业规定的灰色收入;如果装入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的某些人袋里, 则成为了一种犯罪。

二、不正当吸存的后果及引发的法律思考

(一) 认真理解合法报酬与贿赂款的含义

常见的不正当吸存的方式往往是支付给客户利息以外一定数额的“回报款”。在现实中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报酬, 但在司法实践中, 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合法报酬”指的就是基于劳动或劳力的基础上的, 有劳必有得。这个定义着眼点在于“劳动或劳力”, 劳动指的就是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劳力指的就是体力劳动时所用的气力 (2) 。对于这些不正当吸存而支付给客户 (或中间人) 的回报款或业务提成, 笔者认为都应该以贿赂款看待。对涉及其中的有关单位或人员, 可根据客户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还是具有普通的公司 (企业) 人员的身份性质, 按照我国刑法第385条第2款受贿罪、第163条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处理, 其中如果将好处费直接归入客户 (国有、事业性质的单位) 公帐的, 则以单位受贿罪处理。

(二) 合理厘定银行业“非法吸存”与“给予好处费”的行为性质

1. 非法吸存的行为性质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非法吸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主体不合法, 即没有吸存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向公众吸收存款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二是行为方式不合法, 即行为人虽然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资格, 但其采用的手段不合法, 如高息揽存、变相吸存或给好处费等方法。从笔者近年经办的案件来看, 银行吸存给予好处费的行为属于后者, 可视为非法吸存行为。对这种行为能否视为刑事犯罪呢?根据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扰乱金融秩序的”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该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分关键点就在于上述提到的非适格的主体或非合法的手段获取公众的存款。结合上述提到的案件, 银行的手段明显是一种变相吸存行为, 涉及的存款金额也巨大, 但在个案中却仅仅因为每个银行的涉案客户是两三个行政村, 不符合该罪“公众” (指社会上大多数的人) 的范围而无法认定, 把非法吸收单位存款排除在外, 笔者认为这样规定不合理的。鉴于现有法律不能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来认定银行的这种做法, 笔者认为应从给予好处费的行为性质这一角度来考虑。

2. 给予好处费的行为性质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正确区分行为主体的身份资格。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及最高法《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 银行系统中能够具有法人资格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为此不少人就错误认为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就不能独立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但如果深入理解单位犯罪的定义, 不难发现, 如果银行的分支机构具有以自己名义独立参与对外活动能力的, 也可独立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为此, 就给予好处费行为性质而言, 法律工作者要分清银行与个人的责任, 要从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主体资格来对此作出正确的认定。

(1) 给予好处费的行为由银行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 银行系统能以本机构名义对外从事活动的一般来说只有地区支行以上的分支机构。正因如此, 这里所说的上级银行也就包括地区支行以上的银行分支机构。若基层网点得到上级银行的认可而给予好处费的行为, 正因为有了上级银行的认可, 下属网点的行为只是执行上级的要求, 就此情况, 完全可以认定为上级银行的单位犯罪问题, 对上级银行及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均可以刑法第393条的单位行贿处理。

(2) 给予客户好处费的行为由银行内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

正如上述提到的, 单位分支机构能以自己名义对外活动的才能承担由此产生的刑事法律责任。但在我们的办案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发现这些基层网点并不能以自己名义进行对外活动。那么对于由此产生的给予客户好处费行为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认定: (1) 盗用单位名义, 将银行在吸存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归个人所有的。这就很明显应该“依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3) , 对受贿方是广义的国家工作人员, 以刑法第393条行贿论处;对于受贿方是公司、企业工作人员, 以刑法第164条视为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对于收取款项一方是非上述人员, 现行刑法仍是“空白点”, 故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完善刑法涉及商业贿赂的有关条文, 对于多次收取或收取数额较大的, 可考虑视为受贿方, 对给予方可在第164条中增加“对其他人员行贿”作为兜底项。 (2) 利用单位名义, 违法利益归单位全体人员所有。笔者认为尽管从中夹杂着行为人个人私利, 但由于此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直接归属于分支机构内部全体成员, 如果以刑事法律处罚行为人或全体受益者, 未免太过冤枉。故此, 商业银行内部或当地银监会可考虑参照《商业银行法》第47、74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4) 。

(3) 收到好处费的中间人再给予客户好处费的行为性质

与上述 (2) 提到的一样, 中间人给予好处费的行为性质也应依据受贿对象的身份性质分别认定。但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认定中间人行贿的同时要与介绍贿赂相区别。所谓介绍贿赂是指在金融机构、贿托、客户三者的关系中, 由贿托撮合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贿赂犯罪关系。此时, 贿托起得只是一种撮合作用, 处于被动的地位, 其一举一动只是执行金融机构的指示, 对是否给予客户和给予多少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自主决定权, 可以说, 在这种情况下, 贿托的撮合是双方成立的主要因素, 缺乏了撮合, 贿托就不能认定介绍贿赂。

参考文献

[1].杨海山、耿书海著《“贴水吸存”百害无一利》, 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1期.

[2].《论WTO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和改革》http://www.bbsay.com/thesis/qt/2005-06-10/25295.html.

[3].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 (上) 》, 中国方正出版社.

篇4:对国有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探讨

摘要:探索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产生不正当行为原因并对其予以规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永恒、重要的问题。不正当财务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多计当期成本费用隐匿收益;少记当期成本费用虚增收益;调整资本金及所有有权益;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等等,以此达到不同的目的。在体制、管理、激励、监控及会计人员因素中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不正当财务行为。国有企业为了减少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发生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内控制度、监督机制;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等等,保证我国的会计工作程序保证规范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不正当财务行为 减少政策

0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和2006年10月30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及会计准则解释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动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现代管理朝着市场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财务自主、自控权,一些财务项目的核算方法灵活,选择空间较大,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判断;同时国有企业由于处于改制过程中,加之各监控部门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了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多了。因此,探索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产生不正当行为原因并对其予以规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 国有企业经营者不正当财务行为的表现形式

综观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不正当财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利用非常规手段多计当期成本费用,隐藏收益,人为的虚减当期利润,这些不正当的则务行为,在会计处理上主要有以下表现:

1.1.1 隐匿企业当期营业收入,将已经实现的收入记入“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等科目,多计提坏账准备,将已实现的收入转移到账外去,建立账外账,以偷逃税款。

1.1.2 随意多摊多提跨期摊提费用,将本应记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在建工程”费用损益化,直接记入当年经营成本;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入账,提前摊销,抵扣税金;将大修理等待摊费用一次性记入当月成本,用以抵扣所得税金,加大预提性费用额。

1.1.3 随意加大当期生产成本,虚增企业管理费用,超定额领料进入当期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到个体农户采购农副产品时,由于农户无法出具正规发票,在代开发票时采取少付多开的现象。

1.1.4 随意调节企业利润,虚做盈亏。将本来盘盈或实有的库存物资假定损耗或盘亏,经批准后,从“待处理财产损溢”中转到“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等科目作为一次性处理,减少流动资产,同时转移“盘盈”收入。

1.2 少记当期成本费用,虚增收益,树立企业形象,扩大融资能力,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增大分配利润的目的,会计处理的表现形式有:

1.2.1 通过一定手段虚增收入。将来实现的收入提前确认,以达到增加当期收益的目的。例如: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劳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记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它应收款”等科目中去。

1.2.2 少记当期成本、损失,将一些已经发生的损失记在“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原材料”、“在建工程”等科目,将一些已经发出耗用材料等不计入生产成本;将一些账龄已经超过三年以上的呆账、坏账或债务人已被法定裁定破产的无法收回的债务不及时核销,长期推延。

1.2.3 少摊少提费用。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预提的利息等财务费用以及其他预提性费用,不足额提取:将收益性支出记入资本性支出项目中。

1.3 调整资本金及所有耆权益,达到注册登记、合资、联营的目的。在会计财务上做法主要有三点:

1.3.1 虚增资产。不按合同、协议约定的外汇汇率折算资本,选择高的外汇汇率来折算虚增资本金;接受对外捐赠的实物和无形资产入帐前高估其价值来虚增所有者权益。

1.3.2 虚增利润。首先,通过将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当期发生的损失不在当期处理,从而虚增利润;其次,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难以把握,因此折旧额就有很大的伸缩程度,以固定资产少提折旧来虚增利润;最后,通过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增加非经常性收入增加利润。

1.3.3 其他手段。①存货计价不当。通过调节存货计价,降低销售成本,虚增营业利润。②非真实销售收入。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一期的销售收入计入当期,非销售收入列入销售收入来虚增销售收入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 造成国有企业经营者产生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原因

2.1 体制因素。首先,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始终以国有股与法人股为主体,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致使产权不能清晰,责、权、利不能明确,股东的管理不能真正到位;其次,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确定不明确,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债权人及监督者同属国有经济系统。事实上处于“无所有者控制”的治理方式之中,从而为不正当财务行为不受约束创造了条件。

2.2 管理因素。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中,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或完成某项既定的指标,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

2.3 激励因素。在利润目标兼有社会目标双重目标之下,无法找到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的真正主体。从而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

2.4 监控因素。从外部监督看,审计部门仅从投资者的出发点为目标,产生了很多财务手续上的可乘之机。从内部监督看,职工代表大会仅是形式而已,没有起到责与权相对等来判断事务的作用。

2.5 会计人员因素。由于会计人员工作很容易受到经营层领导的干预和操纵,有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或对产生的不当财务行为视为理所当然。

3 减少不正当财务行为的政策

3.1 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企业的法人治理及结构,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市场经营主体。

3.2 针对企业权力层的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将财务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内部监督提供依据。

3.3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明确其职权及应承担的责任削弱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后顾之忧。

3.4 建立健全国家审计制度,发展民间独立审计机构,完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

3.5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及诚信教育。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

3.6 加大对不正当财务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

[1]田志刚,刘秋生.管理型会汁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浅探.财会月刊(武汉)2002.10.39-41.

[2]黄宝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企业经济.2002.10.112-113

[3]潘立志.治理我国会汁信息失真的应对措施.对外经贸财会.2002.10.36-37.

篇5: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

实施意见及工作安排

(财务部分)

为切实做好对不正到交易行为的自查自纠,确保公司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公司《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实施意见》的安排,我处成立了工作小组,根据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作出以下工作安排并组织财务资产处和二级单位具体实施:

一、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提高认识,进一步熟悉有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和乌江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

二、对近几年公司范围内产权和资产重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方面的情况,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检查,分项形成工作底稿,汇总清查情况。

三、有关财务自查情况,各单位在自查工作基础上形成自查报告,内容严格按照《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实施意见》(黔乌司

[2006]39号)规定撰写,并作为本单位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组成部分。

四、自查报表作为自查报告组成部分应认真填写:

1、产权转让自查明细表

一、产权转让自查情况明细表二可同时填写,互相对照;

2、转让产权的企业企业有关情况调查表涉及债权债务及职工安置情况,有此情况的单位应着重详细填写,并报送相关完整的转让文件和资料;

3、各单位还应将银行账户信息登记簿和企业“四乱一小“清理整改情况报表填列报出。

4、各单位将相关情况汇总后,填写黔乌司[2006]39号文件附表

5、附表7。

五、自查报告及报表报送时间需在7月30日前报送公司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式二份。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财资处、监察处联系沟通。

六、根据各单位部门的自查情况,针对突出问题、重要事项,组织人员进行重点复查。

七、对清查和复查中发现的不正当交易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分类作出相应处理,并认真落实整改,提出整改措施,完善内控制度。

八、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公司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财务资产处2006.6.21

附表:

1、产权转让自查明细表一;

2、产权转让自查明细表二;

3、转让产权标的企业有关情况调查表;

4、银行帐户信息登记簿;

篇6: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

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

自评报告

县建设局治贿领导小组:

根据县治贿小组和建设局治贿小组的要求,我公司认真开展了对不正当交易行为的自查自纠工作。

一、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成立了专门领导组织机构,进行了明确分工,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拿出了本公司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方案和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检查评估方案,制定了评估的标准,安排周密部置时间,拟定了自评方法和步骤,提出了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和具体工作要求,同时,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召开中层骨干参加的专门会议,统一部署,宣传发动政策,学习县治贿小组有关政策文件,并要求骨干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发放自查自纠调查模底表,使该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广大干部职工心中,在广大干群思想中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起到了很好警示作用。

二、深入调查、查找问题

深入到公司相关重点部门,开展调查,查找问题,利用考核契机,对重点部门业务程序审批,开户立户、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等工作都调了资料,查了表册,同时,对公司有关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及制度进行了完善,杜绝了一些隐患。

三、加强整改

进一步进行整改,完善了如《财务制度》、《物资设备采购制度》、《工程建设审批、预决算制度》等六项制度,以防止不正当竟争行为的发生,利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开展。

2007年5月30日

申请检查的报告

县建设局:

根据局党组要求,我司认真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进行了自查自纠和自评,现特申请局党组对我司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行检查。

特此报告

篇7:欺诈性不正当行为的分析论文

关于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自评报告

为深入开展证券期货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证券期货行业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根据该文件精神,江西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结合治理商业贿赂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了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期货行业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的进一步要求,公司仔细检查和评估,并就公司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和评估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组织动员情况

1、组织工作

2006年10月8日公司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决定即日起成立公司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专门的办公室,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

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蔡景章、陈文星、李保泉、潘观顺 组长:蔡景章(董事长)副组长:李保泉

活动专线电话:07988399126

传真:07988399126 电子信箱:hmgf002068@126.com

2、宣传动员 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查自纠工作方案、工作纪律和工作责任制度,由董事长负总责,自查自纠工作的时间进度、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

通过简报、板报、内部网()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有完整的学习计划,明确要求,深化认识,使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澄清错误观念,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公司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组织动员及宣传工作效果显著,为活动的有效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氛围。

二、公司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中查找问题、分类处理和问题整改的情况

1、查找突出问题

从2006年10月开始,公司配合监管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掌握不正当交易行为的主要手段、方法和特点,所涉及的部门、岗位、环节、人员、资金等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运用审查营销费用、清理合同(副本)或补充协议及备忘录、查看董事会和部门工作会议记录等方式方法和《证券期货行业自查提纲》的要求的查找经营决策、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物资采购、市场营销中以及重点岗位人员的问题,经部门或人员自查、内部审计等监督人员复查(复查面不少于1/3)、单位领导成员审查等工作步骤,逐项审核:“公司在生产经营、IPO新股发行、资产收购等各环节中未发现存在不正当交易行为,也无委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委托理财,没有向除聘请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以外中介机构支付费用的情况”。

2、分类做出处理

公司未发现不正当交易行为,未涉及到相应处理和报送问题。在查找问题过程中,公司发现经营决策和内部规章制度上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

公司各部门和下属子公司根据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本单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重点修订内部规章制度和完善工作程序,如财务部门按照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的要求,重新修订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证券部门严格规范公司重大信息报送和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以上整改和实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成果,并从源头上和制度化上形成防治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江西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四川农业大学考研真题下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