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2024-05-11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精选9篇)

篇1: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 “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篇2: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二、命题立意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四、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3: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一、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

1.非常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2.体现开卷考试特点, 考查理解能力, 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3.关注对历史主题知识的考查, 主观题一般由专题方式呈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 知识的跨度比较大。

4.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配合理, 经济、文化史内容有所增加, 不单考政治史, 平时不太考的如文化史、科技史等也有所涉及。

5.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考查, 注意细节, 而非完全主干。

6.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7.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 体现与时俱进。

8.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对学生审题能力、阅读材料能力、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有些从材料中直接概括答案, 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体现人文学科特点。

10.对平时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此看来, 新课程改革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 各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必须得到规范, 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重视历史学科。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相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科目来讲, 它的现实应用价值也许较小, 但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素养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不重视, 不愿投入时间, 那么成绩的提高从何谈起?

2.继续贯彻新课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 树立新的理念, 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理念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高度重视课堂。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第一阵地, 加上课时的限制, 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就更显得珍贵。课堂目标应定位准确 (目标定位合理、内容安排科学、教法设计可行) ;课堂要高效率 (讲得高效、问得高效、教学手段高效、当堂巩固) ;课堂要互动生成 (注重过程, 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每一教学活动都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

4.关注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提高基本能力, 了解基本理论, 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规范练习、考试。对于平时的各种学案, 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 都应根据中考要求进行一定的改革, 不能一成不变。

6.除了正常的历史教学外, 还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 如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活动课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来讲, 初三一年的历史教学是最关键的。与初一、初二的教学相比, 其有一定的继承性、连续性, 也有其特殊性。

三、初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1.研究中考试题、中考说明。在初三正式开学之前, 初三教师就应认真研究当年中考试题, 了解中考命题特点, 把握命题方向;还应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 对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心中有数, 在今后的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 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多做几套中考真题, 提高对试题的敏感性, 也提高自己今后的命题水平。

2.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合理分配时间。初三一年既要完成新课教学, 又要有效复习, 时间非常紧张。提前制订计划很有必要, 包括世界史新课教学、第一轮基础复习及综合复习、解题训练等, 都应仔细规划, 不能前松后紧。

3.平时教学夯实基础, 注重提高能力。基础知识仍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教学中, 要扎扎实实地将基础知识讲授落到实处。教师还应把握住知识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4.增强综合意识, 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不断比较, 形成认识, 提高能力。

5.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初三历史学习要面临六本书, 古今中外, 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 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大环境中去学习, 也要将世界史与中国史进行对照。

6.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就不用背书, 甚至不需要努力学习历史, 这是存在于许多学生中的思想误区。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只靠临场翻书是不行的, 要适当识记一些基础知识, 同时要加强理解与应用。

7.整个复习过程循序渐进。初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第一轮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综合、第三轮强化训练。每一轮复习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有所侧重。

8.联系时政, 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 不能孤立地、呆板地学习历史, 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

9.重视乡土历史, 贴近现实生活。乡土历史知识体现了地方特色,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在中考命题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

10.强化练习, 适应考试。中考命题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 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但它必定是采用应试形式。因此考生按照特定规范、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我参加的几年中考阅卷情况来看, 有这样一些典型扣分情况:语言表达不规范, 答案不准确、不全面, 基本概念混淆, 一些基本历史要素把握不准 (如历史事件的目的、原因、意义等) , 审题不清, 材料分析能力欠缺, 错别字连篇, 书写潦草等。这些都应在平时的考试中从严要求, 尽量杜绝。

篇4: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改革 经验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多加入一些能够体现人文精神、民族气节以及时代精神的历史事实,致力于对学生求真、求知、求善的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其内容不仅仅只存在在反侵略或者推翻强权的战争中,像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都可以体现出爱国之情。

(二):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改革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放性教学。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等纳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思考历史,给历史教学带来全新的思想观念;第二,提倡问题教学,开创探究性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時,注重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对历史的学识并不只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对一些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剪接,培养自身的创新以及探究的能力,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比于以往来说,历史教学的改革目前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时期,包括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编写、历史教学目标的重新制定、历史教学模式的再次创新以及历史成绩考核等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在历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也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困扰以及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进行解决。

(一)、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出现的问题

(1)“地区保护主义”

“地区保护主义”是诗教科书发展的最难突破的一方面。虽说如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不再对教材书的使用进行干涉,但是各个省市还是会制定使用某一种版本的教科书,学校以及教师在教材书的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导致教材书市场没有真正的经侦,不利于其发展。

(2)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上出现的问题

教科书虽然经过重新的编写,但是在内容上仍然是知识性大于探究性,在对教科书的编写形式上没有太突出的特色,大多数仍然延续传统的编年式的通史体裁,概念性内容偏多,知识密集性太大,对实际的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自主钻研创新、发现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所推崇的教学模式是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发现、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有一部分的教师开始在历史课堂上尝试并开设可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并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课堂内容以及课堂请示确实丰富多彩起来了,但在这种变革的新潮中,难免会出现流于形式的改革,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流走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思想,从而违背了来时教学改革最本质的意义,所以存在有些人认为改革知识说说而已,没什么实效。

改革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导致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教学就是教教材,认为教科书就是所要学习的全部,将教科书的地位抬得过高等。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在历史教学改革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教育改革像素质教育靠拢

教育的目的是需要培养众多的有用之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每位公民都具备高素质。这就要求历史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知识的传播上,还应该对道德培养、观念培养、心理建设等方面做出要求。

“历史给人以智能”。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总结经验、继承精华、吸取教训等,所以,历史教学在智能培养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观察能力为核心,教师利用教材上以及课外的思考题、文献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字数分析、思考、总结、概括等,让嘘声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杰出的任务的奋斗事迹、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培养出对国家兴亡、民族振兴有责任感的人才,历史教育是基础。

(二)、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教学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一,注重启发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教师在贝壳的过程中,要特别安排互动时间;

第三,课堂上要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查,并不仅仅是背诵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能够从当时的社会形势、背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非单纯的就事论事;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过去性的特点,想要学生能够透彻的了解一段历史,单单只靠教师的口头陈述以及教材的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可以充分的利用声像教学,重现历史,但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切忌喧宾夺主,种类太多使学生眼花缭乱以致学习分心,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结语:

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时努力的结果,而是奋斗在教育前线的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虽说目前仍然会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侯素迎. 关于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探讨[D].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篇5: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一、试卷质量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终考试卷结构基本合理,分为二部分:单项选择和非选择试题。其中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30分。试卷难易度适中,比较注重基础,同时也充分考虑能力的考察。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原则下,考察学生运用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史学现象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并且采用中招的模式与体量,真是一套有水平的测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部分:学生失分点主要集中在3、7、11、13、17、18题。

2)非选择题部分,23、24两个读图回答问题学生答得比较差。

三、测试结果:

最高分48分,最底分8分。平均分为22、5分,及格率35.23%,优秀率14.5%。

四、教学反思:

期终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心学生运用知识。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以后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提高培优和不差的效率,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读图题上多加练习。学生的两个读图题都做得不是很好,可以看出来,读图能力欠缺,要带领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讲新课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3、这里打造德育课堂,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学习多探究多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

总之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篇6:历史反思与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选项填入下列相应的表格中。共50分)

1、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水稻

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以下哪个朝代()A.秦朝 B.东汉 C.西汉D.唐朝

1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14、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A、坊 B、市 C、瓦肆 D、勾栏

15、有朋友想收藏唐朝最有特色的陶瓷制品,你推荐他收藏()

A.唐三彩 B.青花瓷 C.白瓷 D.青瓷

16、假如要考订中草药曼陀罗花的麻醉效用,应查阅的古代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3、下列反映唐和吐蕃交往的史实是()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

4、宋朝政府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其职责是()A.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 B.经营管理农村集市贸易 C.经营交子的管理和发行 D.对商户征收重税

5、下列经济现象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是()A.各地出现较大的工商业城市 B.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规模很大

C.一些地方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D.手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6、“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这些历史故事能从下列哪部书中读到()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传》

7、他的书法吸收了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

之美。他是()

A.董其昌 B.徐渭 C.郑板桥 D.陈洪绶

8、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A.彝族 B.汉族 C.女真族 D.回族

2、被历史学家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20、明朝设立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是()

① 兵部 ② 锦衣卫 ③ 东厂 ④ 刑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被应用于航海是在()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唐朝 D.宋元时期

25七年级3班小琪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坤,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度的确立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10、清朝初期规定了x藏历世**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 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x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x藏的各种图谋

11、下图为广州十三行的图片,反映的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文化专制 D 八股取士

1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东南亚一带 C.印度洋一带 D.非洲南端

18、“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

依据是()A.《尼布楚条约》 B.设置台湾府 C.雅克萨之战 D.清朝的疆域图

19、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1553年霸占我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葡萄牙 D.荷兰

23、“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是()A.《史记》 B.《三国志》 C.《资治通鉴》 D.《汉书》

24、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 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和尚东渡日本④清朝设驻藏大臣,协同**、**共同管理x藏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卷 非选择题改错题(共5题,找出错误1分,改正1分,共10分)

26、宋应星的《农政全书》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错误: 改正:

27、、唐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错误: 改正:

28、明朝前期,郑成功七次下西洋。

错误: 改正:

29、、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

语,加以歪曲理解,再解题发挥,制造了大批的“文字狱”。

错误: 改正: 30、其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的唐朝诗人是李白。

错误: 改正: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一)材料一 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0余年,跋涉

5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又将其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材料二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

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描绘的两位唐朝文化使者是谁?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结

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答:

(2)材料三中的“天朝”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3分)

答:

(3)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二)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32、材料一中的“长策”指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这种制度的最大获益者是谁?(3分)

答:

(2)对这种制度起着发展和完善作用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3分)

答:

(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3分)

答: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从唐代到北宋期间,南北方人口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答: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 些?(4分)答:

31、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明朝中期以后的什么经济现象?“机户”与“机工”之间 的关系是什么?(3分)答:

29.读图回答问题。(13分)

图一 南宋疆域

(1)根据图一,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3分)

答: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金、南宋、元朝的开国皇帝。(3分)

答:

(3)从图二可以看出,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行政制度?(1分)

答:

图二 元朝疆域

(4)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显著的变化?(2分)

答:

(5)宋元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分别是什么?对此作出贡献的人物及代表作品有哪

些,各举一例。(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D D C A C B A D C C B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B A C A A C C D A C C D 26(1)错误:(《农政全书》)改正:(《天工开物》)(2)错误:(唐朝)改正:(隋朝)(3)错误:(郑成功)改正:(郑和)(4)错误:(明朝)改正:(清朝)(5)错误:(李白)改正:(白居易)

27.(1)使者:玄奘、鉴真(2分)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2分)

(2)朝代:清朝(1分)政策:闭关锁国(2分)

(3)开放促进繁荣,闭关自守致落后;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咋子对外交往中应积极学习别国长处,发展自己。(3分)28.(1)从唐代到北宋,南方的人口逐渐超过北方(1分)

(2)经济重心南移(1分)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分)

(3)资本主义萌芽(1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分)

29、(1)科举制 隋朝 皇帝(3分)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分)

(3)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分)30、(1)金、西夏、蒙古(元)(3分)

(2)金:阿骨打 南宋:赵构 元:忽必烈(3分)(3)行省制度(1分)

(4)从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国家版图不断扩大(2分)(5)宋:词(1分)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1分)

元:曲(1分)关汉卿《窦娥冤》(1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郝建国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07----110)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作为老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取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四、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 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五、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篇7: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篇8:历史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例如,“北宋建立”:我再三强调北宋不是统一王朝,有同学问,“从图上看,北宋疆域小,周边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对峙。但唐后期、隋、汉朝也有这些现象,唐、隋、汉却是统一王朝,而北宋不算统一王朝,那么怎样才算是统一王朝呢?”,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值得探讨。

“唐朝经济繁荣”中“草市”一词,同学们有多种解释:偏远、商品种类多、农村出产的,如粮食、柴禾、牛羊马驴、农副产品等,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评价辛亥革命创立了共和制度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共和是什么意思?”教书多年,在课堂上多次提到过这个词,但都没在意这个词,也没想到专门解释这个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很懂这个词。这回让我大吃一惊,下来仔细查阅,重新解释: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共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努力,而不为私人利益奋斗。它的领导者是选举出来,不是世袭。

“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改”就是“再教设计”,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再教设计”。

例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时,讲到它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我在第一个班的评价是“它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下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我说:“《天朝田亩制度》并未违背小生者的愿望,因为小生产者想拥有财产,小农经济也是私有经济,加之,许多教辅资料也是这么说的,难道是教辅错了?”我想了想,有点道理,下来查阅资料,与其他老师一块探讨,在两个班重新设计补充为:《天朝田亩制度》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反映小生产者的愿望(要求土地和平等),但它的绝对平均也违背了小生产者占有扩大私有财产的愿望,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纲领是不可能指导农民革命获得成功的。与此同时还联想到中共一大的纲领,一大纲领有缺陷,但在中共二大得到纠正,重新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中共有能力修订自己的失误,而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注定它的悲剧结局的出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核心内容。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上。那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学生观问题。应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其次,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否齐全,知识面是否广阔。再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无论何种方法,关键看运用是否得当,适合教师的、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篇9: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历史反思 民族精神 民族历史 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历史反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家对于历史哲学的论述,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考察,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从民族历史中取得经验,巩固我们务实的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民族擅长反思的特点,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世界现代史(1900—200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经典花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公开课教案《心情火车》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