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2024-05-04

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篇1: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_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_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篇2: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步练习题】

1.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李贽思想的特点是离经叛道,因而B、C两项错误;李贽批判的是封建儒学,D项不符合题意;李贽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A项是其原因。

2.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C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思想产生。而程朱理学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道德,摧残人性。

3.明清之际,“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的提出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解析:选C。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工、商皆民生之本”的思想正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4.是王夫之诞辰392周年。

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

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

篇3:历史复习中的隐形知识点

一、 前言中的隐形知识

这些知识散落于历史各册教材的前言、导语、学习建议或课前提示之中,一般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也包含价值观引领和学法指导等方面。

如 “注意政治历史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并注意把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经济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

“结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运行机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 “学习思想文化,应该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一般的历史课本中都选编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的范围很广,有地图、图表、画像、文物图、漫画、照片等。“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但表象背后所隐含的知识也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如《秦阳陵虎符图》就依附了众多的隐形知识:从虎符的铭文含义可以了解秦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从虎符的原料和制作可以了解当时的冶炼技术和生产水平;从刻在虎符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字水平和篆刻艺术;从虎符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观念。“明治维新”这一课提供了“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图片隐含地告我们“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开始欧化。”

“湖北军政府旧址”图隐含了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十八星旗”,寓意“在关内的十八个省份中恢复汉人的主权”,体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当时有人据此认为“十八星旗”是大汉族主义的旗帜,后被五色旗取代。“面额壹圆的法币”图,图中信息“中华民国十七年印”提醒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纪年法”。《12英尺的战利品》提醒人类思考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以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的。

历史地图上隐形的知识点则更多。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时叫东京;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由《元朝行省图》可知,元帝国地方行政设置在行省之外,还有“腹里”和宣政院辖地。“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古希腊地图呈现出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三、 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说明,一些出人意料的考题往往依托于注释,在复习时也不能忽视。如“榷场”,“榷”是专卖的意思,“榷场”是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接界地点设置的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瓦肆”,又称“瓦舍”“瓦子”,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时人也称“勾栏”,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坊市制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起来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

四、 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之中。如唐诗中的繁华喧闹与宋词中的幽冷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形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中隐含了社会变迁以及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清王朝亡于何年?答辛亥年或1912年都对,因为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时,还是辛亥年的腊月二十五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直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才基本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两部分构成的。

“明清之际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工商皆本”,这一思想正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这里隐含了应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有其深刻的物质根源等,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生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则隐含了“史学范式的运用”和对“近代化内涵的理解”。包括革命史范式、近代化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在内的多重史学范式的运用,拓宽了考察历史的视角。

五、 概念中的隐形知识

历史概念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一些重要的知识隐形于概念之中,因此要注意其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为了复习的方便,可以把历史概念大致分为两类:较小的概念和较大的概念,较小的、具体的概念一般都集中在教科书的某一节里,如“中体西用”“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五年计划”“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大萧条”“福利国家”“新经济”等;较大的概念比较复杂,往往分散于教科书的许多章节里,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综合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的知识。从政治上讲,是封建制度建立的过程;从经济上讲,是封建化的过程;从民族关系上讲,是民族融合的过程。要真正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就需要将政治制度、生产关系、民族关系这三方面的隐形知识给“曝光”。

有些历史概念具有相对性,如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不是机器工厂的工人,不能解释为工人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中的“工”指手工工场主,而非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产生的。农业资产阶级、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都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其产生的时代、经济地位等又有明显的不同。

六、 附录中的隐形知识

有一部分隐形知识隐蔽于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之中。

首先,要注意那些“正文未讲,或讲而未明,或文表相左”的知识点。如春秋末期,人们已经能制造钢剑;元朝,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隋朝,三教合一;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500年左右,欧洲开始进入近代;1969年,互联网产生等等。

其次,要综合、对比看附录。如魏晋时期就要寻找“年表”中与之有关联的南方经济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国家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等史实。明清时期则应从世界史的角度,对比看同一时期“年表”所列举的东西方史实。

第三,看“年表”还要注意历史时期的划分。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小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可以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革”、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归类和整理,我们发现历史隐形知识是非常宽泛的,有史实、有观点、有理论、有方法,在复习中要根据重点知识的分布逐一排查隐形知识点。

【创新演练】

1. 2011年3月,在两会闭幕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

A. 勤政为民B. 交流合作

C. 轻徭薄赋D. 经世致用

2. 照片《民国奇观:拎着麻袋领工资》反映了近代某一时期工人领工资的情景,下列对这一情景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照片应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B. 照片反映了国民政府关注民生的事实

C.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了这一奇观

D. 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严峻的经济状况

3. 2011年3月初,中国政府从局势动荡的利比亚共撤出35860名同胞,创造了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行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方面是 ()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 一位意大利的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 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是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而发

②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具有进步和侵略的双重性

③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的民族意识觉醒

④ 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5. 罗斯福曾说:“胡佛总统没有骨气,只知用麦克阿瑟(即后来成名的麦克阿瑟将军)来指挥兵士驱散、压制贫民;他如果聪明,便会用咖啡与三明治来平息怒潮。”对此,罗斯福在新政中的“聪明之举”是 ()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削弱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D. 加强救济、兴办公共工程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日本公布了2010年经济数据,其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中国已于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

——据韩国《东亚日报》整理

材料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新华网《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

请回答:

(1) 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分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A材料出自《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四《子产相郑》,意思是从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2. B

3. C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党和政府牵挂在利比亚同胞的安危,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4. C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选项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5. D“咖啡”“三明治”寓意给民众以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6. (1) 材料一,《东亚日报》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材料二,日本商人认为不是。理由:材料一认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材料二认为中国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工厂以仿制和为别人代理生产为主。

篇4: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①董仲舒新儒学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②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献中。④是唯心主义思想,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其积极作用,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②东汉家王充的《论衡》对神学开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论衡》:①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③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②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由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相结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③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赋是兴起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笔法铺张,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及班固的《两都赋》;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十五从军征》等是乐府诗的名篇。

篇5:高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有什么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_贸易区

(1)_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_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篇6: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计划策略

整理一本错题集

很多老师都建议考生要整理一本错题集。有学生会觉得,把所有做错的题密密麻麻的记录下来,对考试怎么就有帮助了呢?对此,有老师认为,错题集的记录也是有技巧的。“把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坚持住,肯定会对成绩有提高的。记录的同时,要用不同的颜色注明哪些题目是因为不会而做错的,有哪些题目是因为粗心做错的,这样就不会密密麻麻了。”

有老师表示,这样针对性的整理,可以让考生复习起来有所侧重。比如那些因为不会而做错的题目,就是重点复习对象;而那些因为粗心马虎而做错的题,考生在以后做题中稍加注意即可拿分,就不必过于担心了。

回归课本打基础

期末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整个学期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总会出现“复习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尴尬状况。针对这样的同学,考生可以绘制一张树状知识结构图。学生首先对这一学期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把重点知识内容放在“树干”,次要的知识内容作为“树杈”,而具体的知识点则体现为“枝叶”。

制作这样的图形的过程中,考生就已经把整个学期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而这样的图形清晰明了,考生以后复习起来也很节省时间。

多做题不如看书本

复习过程中,总有学生认为,多做题,大量的题海战术,总能蒙对一道两道的考试题。而在老师看来,其实多做题不如回头来看书本,做透例题,更有帮助。“其实考试所出的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能够夯实基础,把基础知识理解透彻,对知识点能够做到熟记、归纳、综合运用,任何题型、任何考试都不成问题。”

篇7:高二历史大小考试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学业测试易错易混点归纳

必修一: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

分权的制度。

2、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推行郡县制。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专制集权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集权制。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运动,并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这个彻底只是表达一种斗争精神。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国民党一大主要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武昌起义胜利了,但:辛亥革命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

进、急于求成。中共三次纠错会议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国近代前期三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不考)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点在南方,目的是反蒋,是阶级矛盾的体现。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主要在华北,目的是抗日。“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13、特别行政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经济特区主要是有优惠的经济政策。

1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结果。

15、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8、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2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21、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如此。

2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黄金时代”)。

25、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

是(总统)共和制。

2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

27、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8、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

革命的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

29、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

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

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2、美国的“冷战”政策: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

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3、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34、“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因为多极

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必修二: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模式的定型,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出现的根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5、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6、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根本原因: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7、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没有民族独立就不

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8、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9、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使用机器生产。

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1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不是完全解体,一直到1953年三大改造,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12、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13、《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14、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5、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8、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仍是市场经济。

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重点不同。

2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凯恩斯主义)(1921年,1933年)

2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只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不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必修三: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儒学家,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

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4、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5、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但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6、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9、中国的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1978年)。

1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11、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

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1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

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15、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上一篇:茶香悠悠作文600字下一篇:2022元宵节最有创意的文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