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校园中考命题作文

2024-05-09

美丽的校园中考命题作文(精选9篇)

篇1:美丽的校园中考命题作文

遗憾也美丽

体育节总算落下了帷幕,我们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而这来之不易的第三名背后,是我们(2)班所有同学付出的努力的成果。

在取得的名次中,有令人兴奋的第一名,有令人高兴的第二名,也有令人沾光的第三名……但我和杨艳的双人跳绳,却令我伤心而又遗憾。

在我们的平时训练中,我们总是抓紧时间练习,课间、饭后休息过、活动课、体育课,到处可见我们的身影。在训练时,我和杨艳总是很认真,很少休息,有时,杨艳练得很累时,才休息一下子。什么两人中间的距离不能动啊、一定要走直线啊、转弯时,一人不动,另一人围着她转等等全都练习了很多遍,甚至还和别的班的人比了一下,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呢?

在比赛时,我和杨艳转弯后,就已经领先了别的班,可只因为在到达终点时,我和杨燕的绳子缠绕在了一起,裁判员就帮我们整整加了三秒,最后无缘决赛。

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想通,我和杨艳的实际水平又不是这样的,哪怕老师您帮我们加2.5秒也好让我们进决赛呀,输了我也心服口服了,可现在……哎……我心里满是懊恼和遗憾,比赛完了就没说几句话,中午吃饭也吃不好,脑子里总有一个念头:要是能再比一次,我一定要赢!可是,我也知道,这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我,十分地郁闷,时时刻刻都在喊不公平。可是,又有谁能理解我呢?

偶尔的几天里,我发现我想通了。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能驾驶它,用遗憾的笔触谱写出最动人的乐曲,彰显我们面对坎坷的从容。

成功是美丽的,但很多事情未必付出了就一定能成功。其实,只要自己是真心地付出了,这未能成功的遗憾也是美丽的,有时竟会胜于成功。我和杨艳已经做到了“捧着一颗心,不带半点回。”的高尚境界……

逆境也美丽

最近,我读了《老人与海》,他告诉了我逆境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老人与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出海捕鱼,他与一尾大鱼僵持了几天以后终于成功的捕获了它,但这时他一被那条鱼带进了深海区。那里很危险,老人只身一个在一条小船上要面对鲨鱼的进攻是很累的,这时,老人身上坚持,执着的精神在逆境中突显出来,使他一路上披荆斩棘,化险为夷。终于在他的船桨也被打坏时,老人回到了家。

是什么帮助老人回到了安全的岸上?是执着的精神。是什么是那精神突显出来?是逆境。是逆境给予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让他走出了死亡的困境。

逆境助人成长,给人动力。很多时候,它不只助人以进,从大的方面讲,它能给国家带来强盛的发展动力。

辛丑条约,南京条约……各国的压迫下,中国人民并没有垮下,民众愤然觉醒,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对国外妄图瓜分中国的势力奋起反抗。生动事例比比皆是。历史长河中最为著名的例子要属抗日战争。在装备条件极差的条件下,中国人民用顽强的毅力和不畏死亡的大无畏精神意志战胜了侵略者,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以这种精神创造了各种奇迹。由此看来,逆境是对人和社会精神的提升,是进步的催化剂。

所以我认为,顺境固然美好,但是,逆境更为可贵,如果你身处逆境,请不要抱怨,因为这个是上帝爱你,才给予你的礼物,要记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海伦·凯乐因一场大病变成聋盲人,但是她因此遇见了安妮*莎利文老师,并且在其教导下自立自强,勇敢拼搏,最终成为著名作家,她的名作有《假如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等不胜枚数。这不正是逆境中的美丽吗?

《老人与海》给了我深深的感悟,老人安全了,那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逆境中狂风海啸摧残着所有的脆弱,包括一个灵魂。正是一个执着的心才使得逆境变成了衬托,也正是逆境才让这份执着有了意义。

逆境,你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你就一份美丽。

一双粗糙的手也美丽

五颜六色的花朵是美丽的,鱼缸里快活的金鱼也是美丽的,舞蹈演员婀娜的舞姿更是美丽的。但比这些还美的,莫过于妈妈那双粗糙的手。

妈妈的手是粗糙的,丑陋的,布满裂痕和老茧的。正是这样一双“美丽”的手,充实了我的生活,给予了我无限的爱与温暖。

夕阳西下,北风呼呼的吹着,树尖上的乌鸦不时发出几声惨叫,四处一片凄凉。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我,却考了个很糟糕的成绩,这让父母和老师感到失望,更让我自己感到悔恨,感到伤心。静静地坐在家里的角落,眼中的小珍珠不由得从眼角里滑落下来,布满了面部。

不知什么时候,妈妈轻悄悄地走了过来,用那双粗糙的手拭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把我搂在怀里,温和地说:“没什么,以后好好努力就是了。”顿时感到一股爱的暖流涌上心田……抬头望着妈妈那慈祥的面孔,眼泪又一次滑落下来。

妈妈这双粗糙的手不仅可以拭去我眼角的泪水或将我拥入怀抱,还可以为我洗衣做饭。只要我说一声‘饿了’,妈妈那粗糙而勤劳的手就会立刻操作起来,然后呈现出满桌香甜可口的饭菜;我的衣服脏了,她的手又会立刻动起来,为我洗去衣上的污迹,随后呈现出一件干净亮丽的衣服。

这双粗糙而勤劳的手,陪我度过了十四个春夏秋冬。粗糙的背后隐藏着妈妈对我深深的爱意,这爱是美丽的,是散发光芒的。

篇2:美丽的校园中考命题作文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关键词为“征服”写作重心为“美”。写好本次作文,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审题要准,吃透关键词。

文题关键词为“征服”,写作重心为“美”。研读文题,显而易见,要写被美征服了自己。仔细挖掘,不难发现,征服可以指打动、震撼、启迪等心理体验。此外,文题还隐含了一个另一个对象——“我”。挖掘出隐含信息,题意就显露出来了,既“我”被某种“美”所征服。题目中的“美”可以是人,可以是具体事物,还可以是抽象事物。如何选择,取决于自己的素材积累。

二、重视细节描写,丰富作文内容。

写作中要尽可能多种表达手法,展现“征服”你的那一种美。如写人,要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精神,如写具体事物,则要逼真的再现事物的特征或神韵。当然,不能“以貌取人”,要挖掘所写对象的内在美。

三、凸显自我才情,展示作文亮点。

篇3:中考命题作文升格的策略

那么,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应该从何处下手, 或者说我们怎么去写好命题作文从而得到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日常作文教学及中考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 谈谈写好命题作文应注意的一些策略。

一求“准”。“考题不设审题障碍”是“不准有意设置或无意出现有可能导致考生理解偏差或歧义的文字”, 绝对不是因此可以放松对考生理解题意、分析审题能力的考查。虽然中考作文的规定时间较紧, 对命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推敲与揣摩, 仍然是重中之重。写作前需要明确中心词的含义, 准确把握其写作范围。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 “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有积极意义”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但在学生习作训练中, 却有同学把“上课时开小差”“课堂与同学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 失之高雅。也有不少学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面对命题作文, 要练就一双慧眼, 不仅对“风景线”类的中心词要仔细推敲, 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 诸如“一道”“一次”“那一刻”, 也要特别注意, 格外留神。

二求“小”。摄像时, 选取的角度越小, 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要善于将题目设定的要求转化到便于我们把握的范畴之内。我们以《财富》这一命题为例, 写作时, 同学们可以用“以问领写”的方法提问自己:什么是财富?我的财富是什么?为什么那是我的财富?财富带来了什么?怎样对待财富……然后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构思, “化大为小”, 可以写亲情是财富、坚强的性格是财富;可以写某次经历让我发现了财富;可以写珍惜财富;还可以写通过努力拥有更多的财富等, 这样“化大为小”, “化空为实”, 文章才能“出彩”。

三求“活”。文章是思维的载体, 良好的构思来源于活跃的有效思维途径。如果同学们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 肯定能完成一篇佳作。但不少同学拿到文题后脑中茫然一片、无从下笔,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这里结合文题《成长》给大家介绍几个范畴, 从这几个范畴考虑, 相信同学们会很快打开思路: (1) 时间:过去的成长和现在的成长;某一时刻的成长, 比如“我”今年十四岁了, 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2) 空间:不同场所中的成长, 比如自己在家庭或学校中的成长;不同领域中的成长, 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己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或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越来越丰富。 (3) 因果:成长的原因, 例如“我”为什么能够健康地长大, 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怀, 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成长的结果, 比如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如此这般, 从多个角度解读话题, 写作思路放开了, 不愁没有好的构思。

四求“新”。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 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身上。近几年各省市的大量的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自己”这类字眼, 这类中考文题, 总的特点就是聚焦同学们的身边的日常生活, 力求让考生说真话, 抒真情。但是, 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 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 选择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 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如写《家里的故事》如果思路局限在生病、做饭、洗衣服这一类事情上, 就落入了俗套。但有学生选取了“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的事例, 决定一显身手, 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 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 这样的文章通过独特的选材,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善于感受时代热点、焦点, 要储备一些新颖鲜见的材料。

五求“深”。立意深浅反映个人人文修养的深浅。现在的中考作文题, 一般都比较宽泛, 对文章的立意没有太多的规定, 考生自己理解的深浅也就最终决定了作文主题的深浅。所以说命题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立意低下, 文章就显得没有风骨。如有的同学写《愚人节》, 全文都只是在描述“愚人节”那天怎么想方设法地骗老师、骗同学, 恶作剧成功后如何开心, 恨不得天天过愚人节愚弄别人, 这种文章的立意显然有些低俗。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他和同学们即将面临紧张的中考, 很想在愚人节这天放松一下。他们本想中午去办公室骗年轻的班主任说某某同学在篮球场打架, 却在办公室门口看到班主任因熬夜阅卷累得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于是, 同学们不忍心折腾老师, 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没有愚弄人的愚人节立意深远, 令人难忘。这样的立意, 怎能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六求“清”。要理清行文思路。写作前, 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习惯, 写作时就可以按照提纲有步骤地展开, 确保文章思路流畅、条理清晰。作文的结构, 宜简明不宜繁杂, 有曲折不可啰嗦。如学生习作《坦然面对灾难危险》开头写道:“人生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 在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的同时, 也充满着崎岖与坎坷。当灾难与危险来临时, 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 (一) 坦然是逆境中的坚持不懈; (二) 坦然是面对险情时的从容不迫; (三) 坦然是暴风骤雨之后的阳光心态。紧扣题目, 将坦然化作不同情况下的积极心态, 思路清晰, 令人耳目一新。结尾回扣标题“灾难和危险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一份健全的心理, 一份乐观的心态、一份永不放弃的勇气……学会坦然地面对, 才真正能使我们短暂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远, 有限的生命收获更多!”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七求“美”。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文学素养, 要使文章“出彩”可以使用片断性、局部性的生动形象语言来“点亮”读者的眼睛, 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2007年我省一考生满分作文《你还会浮躁吗?》, 开头写道:江南细雨夜, 手捧一壶香茶, 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 品古今文人墨客, 各领风骚。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细腻的描写, 渲染了一种悠然、宁静的氛围, 既展示了文采, 又自然点题, 更唤起读者对雨夜品读, 可谓精彩!“美”的语言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 可以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如:有位学生写《精彩的人生》为题的作文时, 他以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母亲告诉我:孩子, 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 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 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 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通过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之口, 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 使行文生动活泼。考生如想写出佳作, 平时就一定要注意对“作文语言”的强化训练。好的语言可以为文章的立意增色, 为构思增光。

八求“明”。文体不限目的是让考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 但不限文体绝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文体概念要清晰, 不能写成四不像。一般来说,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 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 擅长形象思维, 会编故事, 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 可选择记叙文, 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 则可选择议论文。以文题《理解》为例, 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给予理解。若写记叙文, 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 比如写这样两件事: (1) 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 (2) 妈妈支持我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 就应有充足的道理, 可以有以下分论点: (1) 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 (2) 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 (3) 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有把握的同学也可以使用像日记、书信、演讲稿、辩论稿等这些特殊的文体, 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 表现素材。

总之, 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在切题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好开头, 或者有一个含蓄隽永的妙结尾, 或者有感人的细节、真挚的情感, 或者有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当然, 还应该有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整齐文面。

篇4:中考命题作文升格的策略

那么,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应该从何处下手,或者说我们怎么去写好命题作文从而得到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日常作文教学及中考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谈谈写好命题作文应注意的一些策略。

一求“准”。“考题不设审题障碍”是“不准有意设置或无意出现有可能导致考生理解偏差或歧义的文字”,绝对不是因此可以放松对考生理解题意、分析审题能力的考查。虽然中考作文的规定时间较紧,对命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推敲与揣摩,仍然是重中之重。写作前需要明确中心词的含义,准确把握其写作范围。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有积极意义”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但在学生习作训练中,却有同学把“上课时开小差”“课堂与同学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也有不少学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面对命题作文,要练就一双慧眼,不仅对“风景线”类的中心词要仔细推敲,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诸如“一道”“一次”“那一刻”,也要特别注意,格外留神。

二求“小”。摄像时,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善于将题目设定的要求转化到便于我们把握的范畴之内。我们以《财富》这一命题为例,写作时,同学们可以用“以问领写”的方法提问自己:什么是财富?我的财富是什么?为什么那是我的财富?财富带来了什么?怎样对待财富……然后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构思,“化大为小”,可以写亲情是财富、坚强的性格是财富;可以写某次经历让我发现了财富;可以写珍惜财富;还可以写通过努力拥有更多的财富等,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

三求“活”。文章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构思来源于活跃的有效思维途径。如果同学们能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思考,肯定能完成一篇佳作。但不少同学拿到文题后脑中茫然一片、无从下笔,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这里结合文题《成长》给大家介绍几个范畴,从这几个范畴考虑,相信同学们会很快打开思路:(1)时间:过去的成长和现在的成长;某一时刻的成长,比如“我”今年十四岁了,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许多新的感悟。(2)空间:不同场所中的成长,比如自己在家庭或学校中的成长;不同领域中的成长,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或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越来越丰富。(3)因果:成长的原因,例如“我”为什么能够健康地长大,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怀,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成长的结果,比如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如此这般,从多个角度解读话题,写作思路放开了,不愁没有好的构思。

四求“新”。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身上。近几年各省市的大量的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自己”这类字眼,这类中考文题,总的特点就是聚焦同学们的身边的日常生活,力求让考生说真话,抒真情。但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选择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如写《家里的故事》如果思路局限在生病、做饭、洗衣服这一类事情上,就落入了俗套。但有学生选取了“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的事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这样的文章通过独特的选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善于感受时代热点、焦点,要储备一些新颖鲜见的材料。

五求“深”。立意深浅反映个人人文修养的深浅。现在的中考作文题,一般都比较宽泛,对文章的立意没有太多的规定,考生自己理解的深浅也就最终决定了作文主题的深浅。所以说命题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立意低下,文章就显得没有风骨。如有的同学写《愚人节》,全文都只是在描述“愚人节”那天怎么想方设法地骗老师、骗同学,恶作剧成功后如何开心,恨不得天天过愚人节愚弄别人,这种文章的立意显然有些低俗。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他和同学们即将面临紧张的中考,很想在愚人节这天放松一下。他们本想中午去办公室骗年轻的班主任说某某同学在篮球场打架,却在办公室门口看到班主任因熬夜阅卷累得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于是,同学们不忍心折腾老师,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没有愚弄人的愚人节立意深远,令人难忘。这样的立意,怎能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六求“清”。要理清行文思路。写作前,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写作时就可以按照提纲有步骤地展开,确保文章思路流畅、条理清晰。作文的结构,宜简明不宜繁杂,有曲折不可啰嗦。如学生习作《坦然面对灾难危险》开头写道:“人生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在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的同时,也充满着崎岖与坎坷。当灾难与危险来临时,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坦然是逆境中的坚持不懈;(二)坦然是面对险情时的从容不迫;(三)坦然是暴风骤雨之后的阳光心态。紧扣题目,将坦然化作不同情况下的积极心态,思路清晰,令人耳目一新。结尾回扣标题“灾难和危险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一份健全的心理,一份乐观的心态、一份永不放弃的勇气……学会坦然地面对,才真正能使我们短暂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远,有限的生命收获更多!”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七求“美”。文章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文学素养,要使文章“出彩”可以使用片断性、局部性的生动形象语言来“点亮”读者的眼睛,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2007年我省一考生满分作文《你还会浮躁吗?》,开头写道:江南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细腻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悠然、宁静的氛围,既展示了文采,又自然点题,更唤起读者对雨夜品读,可谓精彩!“美”的语言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可以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如:有位学生写《精彩的人生》为题的作文时,他以四句话作为每节的总领:“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逗号。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冒号。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引号。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通过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之口,使抽象的人生变得具体、明朗,使行文生动活泼。考生如想写出佳作,平时就一定要注意对“作文语言”的强化训练。好的语言可以为文章的立意增色,为构思增光。

八求“明”。文体不限目的是让考生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但不限文体绝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一般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则可选择议论文。以文题《理解》为例,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给予理解。若写记叙文,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比如写这样两件事:①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②妈妈支持我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就应有充足的道理,可以有以下分论点:①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②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③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有把握的同学也可以使用像日记、书信、演讲稿、辩论稿等这些特殊的文体,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表现素材。

总之,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在切题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好开头,或者有一个含蓄隽永的妙结尾,或者有感人的细节、真挚的情感,或者有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当然,还应该有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整齐文面。

要想在中考考场上取得全面胜利,光明白这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在平时,积累最重要,同学们应该有计划地多多练笔,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王丹,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篇5: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命题技巧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篇6:原来的中考半命题作文

这处景致,有着别样的风情。仍旧是江南水乡,却不同于书本上描写的千篇 一律,近在身边的静,我在舟山古镇定海寻到了。

定海历史悠久,城外运河环绕,城内沟渠纵横,整个城区河长桥多,其有美名“东方的威尼斯”。

桥,是这里勾勒画布的墨笔。一座座桥,一座座风情,有新的,有旧的。远望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近了才发现:原来,桥也能如此细腻。她们仿佛柔情的少女,衣裳细刻着精细的花纹。收敛着气息,从不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美、就这样静静地、柔柔地靠在河岸,总会有人品尝到她们的美。

踏上桥,脚下石路斑驳,沉淀着古老的气息。手搭上石桥,这才发现上刻有“人从石上行,状元此时生”,契合了人文定海,如画舟山。

有桥必有水。

水,是这里铺洒画布最潇洒的颜料。狭窄的水道,并不影响游人抒发赞叹之意。别处的水面拥挤凌乱,这处也拥挤,然而有着能让人静心的魔力。哪处挡路了,推一推对方的小船即可。

我同样爱这里的水。这次吸引我的却不是柔情,而是清澈。坐在小船上,像拥有了一方宁静的天地。看向水面,倒映着河水旁的村庄还有小小的我。一眼就望进了自己的眼神里,那里因为舟山而平静着、留恋着。原来,我心底热爱的是一份宁静。

篇7:走过的中考半命题作文

趁着夜色玩捉迷藏。为了一块糖果和哥哥斤斤计较。因为不小心划破了手指而哭鼻子和小伙伴外游戏输了还要耍赖皮……这大概就是我的童年了、一个真实的我、一个趣味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是姥姥在海伦市的一个村庄里,而那里就是我和表哥乐园了。

那年我5岁、表哥7岁。一天我和表哥去房后的草垛地玩一个草垛大概有1米多高、哥哥迅速的爬上去了,刚想伸手拉我上来,只听见哥哥啊、大叫了一声就不见人影了,我惊慌失措的睁大了眼睛四处寻觅着哥哥,这是才想起姥姥姥爷是不让我和我哥哥稻草多地来玩的 难道……正当我胡乱猜测时却听见哥哥的声音,我在这儿,这个草垛中间有个洞我掉到了里面爬不上来了,快去找姥姥去。我飞速般的跑回了家也许是我平时看电视剧看多了竟然脱口而出、不好了、哥哥掉进陷阱里了也不只是我口齿不清还是他们误解‘陷阱;的意思整个屋子里的人都异常悲伤激动的都跑到房后的那口水井边。我好不容易跟上这些大人,便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不‘不是这里。快跟我来,我把这群弄的神志不清的人领到了草垛地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那带有陷阱的草垛、我对他们说了详情他们半信半疑的爬上了草垛,欣喜中把哥哥拉上来谁知老爷却对说小丫头你敢谎报军情望着群大人对我这莫名奇妙的眼光。我就先跑回家了。我这一到家可好了满

屋地全都是水,我赶紧往外跑找到姥姥。老爷大喊不好咱家发洪水了着一个大人被我的话弄得目瞪口呆,赶紧往回跑到了家才发现是姥姥洗菜做饭时听了我那陷阱那两个字慌乱的跑出了家门忘记关掉水龙头!

不知不觉中,这七彩般的童年离我而去《繁星春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梦,是回忆中含泪的微笑,现在回忆这句话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再见了,我趣味的童年!

走过挫折

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产生失意,有过挫折。

挫折,就像惊涛上的独木桥,桥的这头,是污浊的泥沼;而桥的那头,却是美丽的世外桃源。只要你拥有沉着的心智,就能顺利地通过,享受胜利的喜悦。挫折又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山峰直插云霄,那险象迭迭的气势令人不寒而栗,只要你把持着坚忍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永不向前方低头。那么,成功又怎会局限于此呢?

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态,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曾经,有一个住在我远房亲戚隔壁的阿姨,本来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一次车祸失去了一只左腿,变得倾家荡产,丈夫无情地离她而去。一切一切的不幸,全都压在了她那稚嫩的肩膀上。在众人一阵阵的哀叹惋惜声中,她却毅然地站了起来。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每天早上,当她看到镜子里低迷的自己时,她总会对自己大声地说:“你是最棒的,你不会因此而失去所有的,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体会世间的美好。一次小小的挫折,在你眼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的插曲。只是对你意志的一次测验。所以,你要站起来,勇敢地站起来。你要用你的双手,去找回属于你的一切。”所以,又是每一天的早晨,你总能从她的脸上找到阳光。自此,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博士的冲刺,还创办了残疾人协会。当周围人投来赞许和钦佩的目光时,她只是淡然一笑,一笔带过地说道:“当你置身于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不要气馁,因为,你还没有失去世界,还没有丢掉你的信仰。”

原来,我们从没有失败过,那一些成长道路上看似的失败,只是成功前的小插曲,只是为了让你拥有沉着的毅力,坚韧的志气。不要太在乎眼前的得失,要把眼光放远。当你回首往事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小小的挫折并不可怕,它现在反而显得那么亲切,那么地令人回味。

朋友们,学会释然吧,不要太在乎目前的得失,这只是上帝小小的考验,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只要沉着地走下去,前方,将会离你越来越近。

走过四季

“春之色,夏之雨,秋之韵,冬之静。”不知是哪位浪漫的诗人将四季概括的如此之妙。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四季的味道是不同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正因如此,带着绿意和勃勃生机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她将万物从睡梦中逐一唤醒,再用温暖、轻柔的双手抚摸着大地。霎时间,河流在干涸了一冬的河床里,“哗哗”地唱着欢快的歌,从远方奔来。小草掀开了厚厚的棉被,钻出嫩绿的头,伸伸懒腰,睁开惺忪的眼,微笑着望着蓝天。微风里,小树也抖擞起精神来,冒出了点点的绿芽。哦,春天来了。

烦人的知了一声声的呼唤,向人们报告了夏天的到来,轻飞曼舞的蜂蝶换来了浓浓绿荫。虽然夏不及春,但一位诗人曾说过“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日荫荫正可人。”是啊,夏天里充满紧张而热烈的旋律,怎能让人悠闲着。这时油菜们举着饱满的果荚,随风起伏。农民们正忙着去收割早已笑弯了腰的麦穗,最后还得给秋苗追追肥。夏天,这个忙碌的季节在为秋做着准备。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田野里,随风摆动的玉米杆送出阵阵玉米清香。果园里,随处散发着新鲜的水果气息。马路两旁银杏树随风摆动,给道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不过,深秋的季节却时常给人带来一些岁月苍桑、凄凉之感,正如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描写的那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天飞舞的雪花,一下就将万物银装素裹。冬天也是寂静的。万籁俱寂中,空气里却悄悄地弥漫着梅花沁人心脾的芬芳。万物都在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安适地睡着,睡着,都在等着春风的到来,将它们一一唤醒。

篇8:美丽的校园中考命题作文

一、原题再现

1.2010年题目:阅读下列文字, 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在你成长的历程中, 一定有一个“她”触动过你的心灵, 让你魂牵梦萦。“她”包含“她”“他”“它”。“她”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一本书、一段经历、一处风景、一种社会现象或问题……请以“叫我如何不想她”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 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2009年题目:阅读下列文字, 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生活中的人、事、物, 常常叩击我们的心灵, 由此所产生的情感一定会累积成一种表达的力量, 浓缩成一句话萦绕在心头。请以“心中早想说一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 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2008年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 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 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 车就倒了。即使车当时没倒, 也只是歪歪斜斜走上几米后, 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 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喊道:“学会骑车注意三点:先要身子正, 上了自行车不要斜着身子, 身子歪了是骑不好车的;再是眼晴向前看, 选择好前进的路;还有一点是脚下要用力, 才能使你的自行车走得快, 走得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任选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命题规律

《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蕴涵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写下自己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见解, 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 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观察这三年的中考作文题, 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 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的命题走向和基于命题指向的作文阅卷, 使得一批直接取材于现实、写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凸显出来。镇江的作文命题有如下规律:

1.不设审题障碍。

三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以生活为核心, 引导考生关注社会, 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问题是, 命题有着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 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命题, 一方面给了考生更自由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 同时也增加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命题内涵的难度。

2.以“我”为视角。

三年中考命题的核心或是从“我”的视角出发, 或以“我”为写作重点, 或以“我的周围”“我所处的群体”为写作对象, 让考生在关注自己、关注周围、关注社会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抒写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事情, 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充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思想。作文题目的用语含蓄蕴藉, 需要考生经过一番品味和咀嚼, 才能悟透其中的深意和韵味。

3.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三年的作文命题, 有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 形式灵活多样, “文体不限”似乎成了定势。实际上, 即使文体不限, 多数考生也会写成记叙文。写作过程应该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表现新时期中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不仅要求考生重视生活与知识的积累, 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还要明白作文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一般道理, 进而跳出“小我”面向“大我”。命题的思路广阔, 可以让考生纵笔驰骋, 而且更能激发考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以及积极思考的热情。

三、存在问题

1.形式与内容错位。

近年来, 中考作文出现了题记、采访录、日记、书信、网上论坛等较为新颖的写作表现形式。在新鲜的感觉淡化后, 随着对这些写作表现形式认识的深入, 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愈发明显, 存在着内容为形式的错位现象, 主要表现为内容简单而形式复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遵循写作表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写作内容的基本原则。作文的高下首先在于立意的高低与选材的优劣, 其次才是表现形式的新旧。作文的表现形式, 首先追求的是与表达内容相妥帖, 即这种表现形式要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其次追求的是这种表达形式对作者的吸引力;再次追求的才是表达形式的新颖, 满足作者的创造欲望与新鲜感。

2.行文过程中情感流失。

中考作文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感染了评卷老师, 是中考作文是否具有真实情感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的感染的深浅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 (1) 所传达的感情有多大的独特性; (2) 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 (3) 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他的这种见解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作文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独特的;要想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别人, 感染别人, 最起码的要求是要表达清晰;表达清晰是需要技巧的。

3.语言粗糙, 表达无力。

语言是作文的载体,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作文, 都十分重视语言, 而语言又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近年来, 中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特别重视对考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性、得体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评价。然而, 很多应试作文都呈现出语言的干瘪、粗糙, 毫无表现力可言。甚至在一次中考满分作文筛选中选出的十篇满分作文, 在出刊前都需要审稿老师对文章语言进行细致的修改。这既是一种无奈, 也是现实。

4.文体不清导致表意不明。

三年来, 中考命题基本上都是文体不限, 但不限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要求。初中生的作文训练, 重在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 了解作文的基本套路、一般规律以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这些写作知识能力的获得, 必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文体功能, 恰当地运用常见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然而, 中考作文却存在着大量的文体不清导致表意混乱的现象。文体不清、表意混乱主要表现为粗略错乱的叙述、含意混沌的抒情、逻辑颠倒的议论, 杂糅烦琐, 不知所云。这种现象表明,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既没有正确认识文体功能, 也没有有意识地积累典型的文章样式。因此, 在写作中借鉴使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应对策略

1.用好教材, 丰富积累。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提高考生的写作水平:从教材每单元提示中的读写要求、各类课文的阅读、相关课文后面的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材的文体知识来提高写作能力。有了平时根据教材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对读写知识的理解和写作训练, 到考场上就能轻松从容地应对。平时用活页本搜集、记载、整理自己的作文材料;可以摘录、剪贴、写心得等;尽可能积累一些新近的材料, 比喻性、象征性的材料;对于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要熟记。作文的工夫主要在于平时积累, 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经常诵读经典作品, 不仅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 而且还可以唤醒我们已有的语言积累, 在反复诵读中得到潜移默化, 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2.主次结合, 强化训练。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要求全面掌握, 对重点强化练习, 如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应该强化, 要加强审题、立意、表达、布局、文体五个方面的系列训练, 同时培养联想与想象力, 培养创新精神。2010年,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得以重新调整, 一个错别字扣1分, 对考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评价有了更明确的规定。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增加语言色彩, 还可以借用一些前人的经典名句, 模仿一些名家手法, 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语言色彩来。从语文学科的属性定位看, 作文评价关注考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永远是一条重要的要求, 今后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

中考作文题目都以关注社会和生活为主题, 我们不能只把视线停留在学校的“三点一线”上, 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把阅读写作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作文应该取材于现实生活, 因而要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留心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考前总结近期的社会热点, 可以在写作中凭借鲜活的材料获得好成绩。作文是智慧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产物, 它与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中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 中考作文的命题内容仍将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自身和周围的一切, 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感悟, 在写作中充分展现自我风采。

4.认真审题, 从容应对。

审题, 就是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文题的深层内涵, 准确捕捉命题信息。如果是命题作文, 要重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命题的题眼, 命题的提示语, 命题的写作范围和方向等, 这些内容需要我们仔细捕捉。有些题目中的修饰限制语往往就是题眼, 比较明确。有些题目的题眼在题目之外, 比较含蓄而有深意, 有些是比喻意义, 有些是象征意义。一定要认真分析, 才能弄清其中的深刻含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作文题目, 考生所能选取的写作角度, 哪一个可以更新一些、更小一些、更有话说, 更能说得深和透、说得与众不同, 就应该从哪里入手。当然, 还要看哪个角度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独抒心曲, 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5.调动语言的表现力。

篇9:基于文体考查的中考作文命题建议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体考查

一、关于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

分别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关键词,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全文进行查找和分析,可以发现:除了“议论文”一词,在 “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出现一次之外,“记叙文”“说明文”均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这也意味着在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条目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大文体名称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标准》相关条目的分析,笔者以为,《标准》采用“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称呼,是为了凸显以“表达方式”为核心的写作教学,从而改变以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几种文体为核心的写作教学导向。

审视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的作文题,除却“文体不限(或自选)”外,绝大多数有文体称呼的试题,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称呼。也许,中考命题沿袭以前的称呼,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标准》的意图,就会认识到: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些称呼有关,它们或多或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

以记叙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在其《基础写作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凡‘记叙’性的文章皆属此类,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的‘记叙文’,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1]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训练的“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这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皆是如此。但是,《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写作能力的指向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用的文类,并不具有直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要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这种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要教“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具体文体。如果我们在命题中只是考查这几种教学文体,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会只教这三大教学文体。如此,《标准》要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记叙性文章”,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仅包括了新闻、通讯、访问记、特写、回忆录、传记等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还包括了童话、寓言、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章”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议论性散文、新闻评论、小论文、杂文等。“说明性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广告、说明书、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我们的作文命题就要引导学生去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如果课堂上只是教“虚拟”的文体,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就不会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因为光是一个记叙,在叙事散文、杂文、说明性文章中都是不一样的。说明和议论也是如此。

美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迥异。NAEP是美国国会授权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权威测评体系,它对作文命题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命题测试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引导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他们的作文测试题,都是面向生活交际的具体文体。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写作时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作文也就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另外,不考具体文体也是考生写出文体特征模糊的“四不像”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试题都有“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条提醒,但是,在“文体不限”且以教学文体为命题称呼的情况下,学生能有意识追求“文体特征鲜明”的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之下还有这么多具体文体可供自己选择,比如在“记叙文”的文体称呼下,学生自觉地去写传记、访问记、童话、小说、寓言等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此,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来称呼,并且尽可能细化具体文体,是作文命题的一种智慧选择。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面向具体生活,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培养适应实际生活的写作能力。

(二)记叙文概念的窄化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学生“文体自选”,但毋庸置疑,中考作文的文体实际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对于记叙文能否虚构,命题者可能意见不一,命题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学生的作文有写实的,也有虚构的,甚至还有编造的,阅卷者有时也是真假难分。命题者对记叙文概念的模糊,造成了学生作文在对待虚实问题上的左右为难。

很多命题者倾向于记叙文只能写实,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记叙文这个概念的一般看法。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记叙文是普通文章,必须是写实的,要讲求“六真”,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全真”[2]。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可是,事实上,记叙文只是强调了记叙,而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出规定。叶圣陶先生说:“小说里必然是一件或者一串的事情,就文体而论,自是叙述文。”[3]又说:“小说就是记叙文。凡是关于记叙文的各种法则,在小说方面都适用。”[4]所以,记叙文是既可以虚构,也可以写实的,根据记叙文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把记叙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记叙性文章,如叙事散文、自传等;另一类是虚构的记叙性文章,如小说、童话、寓言等。至于是否需要虚构,则需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nlc202309030228

如果命题者认为记叙文只能写实,那么,有些明显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或者文学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可能就无从落笔,以致只能编造。比如“那天,雨一直下”“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题目,学生就可能会编造。又如颇受争议的广州中考题“广州风格”,对于一些非广州籍而在广州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是很有难度的,也可能导致胡乱编造。

在命题时,如果我们以“记叙性文章”称之,那么学生自然知道,只要“记叙”就可以了,是否虚构则看是否需要。正如叶黎明教授所指出的:“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有写作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往往忽略了‘普适性’,如‘如实地叙述一件事’忽视叙事可真亦可假;‘叙事要有点波澜’则忽视了‘平实’的风格。”[5]106

另外,认为记叙文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其实是窄化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要求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学生也不一定照做,虚构甚至编造的情况还会出现,且我们也无法知晓学生是否编造或者虚构了。因为仅凭一张试卷,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片段”是否真实。因此,还不如不去要求它,直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来得实在。

在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是否能够虚构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笔者的建议是,命题时可要求学生写叙事散文、自传等具体的写实性文体,或者小说、童话、寓言等具体的虚构性文体,而不是仅仅以“记叙文”称呼,以真正体现“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的写作导向。《标准》仅仅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的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在大家对“记叙文”概念模糊,又一时难以接受“记叙性文章”这一称呼的情况下,命题者通过强化“要求”来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命题路径。比如,2015年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叙文(命题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称呼),即要求考生“用第一人称写真实的故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等。

二、关于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的偏向

《标准》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文”等四种文章的写作要求,还提出了“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形式的要求。但是,从2015年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中考命题的文体呈现出窄化的特点,这种窄化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引导是极其有害的。

(一)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的命题现状

这种窄化具体表现为记叙文全面覆盖,议论文次之,明确提出考生要写说明文的没有。虽然命题者提出了“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但是,从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也基本只能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比如“月亮离我有多远?”“挥挥手,出发”“爱的力量”“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那一支春天的歌”“那天,雨一直下”“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等。这些文学色彩颇浓的题目,最适宜写的是叙事抒情散文。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叙事抒情散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文体,这是需要反思的。”[5]224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关系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而好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有机融合,因此,让青春年少阅历肤浅的学生去写“中年文体”散文,本身就勉为其难。勉为其难之下,就用华词丽藻来掩盖自己思想深度的不足,于是王荣生教授所批判的“小文人语篇”便应运而生,原来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倒成了一句空话,无病呻吟之作却备受追捧,而这些也导致写作唯技巧的应试倾向,学生套题、宿构成风。王荣生教授呼吁:“练就了这样一副笔墨,究竟为啥、究竟能干啥?”[6]在考查文体如此窄的情况下,即使强调“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也只能是命题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同时,由于中考文体的窄化,学生平时的训练文体也必然被窄化,即只是强调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议论、说明等被弱化,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的失落

首先,《标准》要求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考查。北京的中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进行续写;四川达州的中考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___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再进行补写。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中考较少涉及这些。其实缩写、扩写和改写等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就是要对现有文章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此外,还有修改文章的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但因为中考不考,就有可能不教。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过这样的写作能力训练,但是,从实际看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应用文的考查在大作文中没有出现,在个别地方的小作文中偶有出现。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7]但实际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写一个小小的通知却错漏百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我们不重视应用文教学有关,当然也与我们中考基本不考应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即使考,也不会拿格式来为难考生,考的是格式束缚相对较少的书信体。这直接导致了应用文教学被放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5]32

虽然,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看,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缩写、扩写、改写和修改等写作能力的考查可能在“怎么考”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因为有考查难度就不考或基本不考。命题者有责任研究命题的形式,创制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文学性写作的缺失

其实,学生的实用性写作不怎么样,文学性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在考场中写的是“小文人语篇”,由于文学性不足,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这与我们中考缺乏对文学性作品的考查有关。2015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出现文学体裁名称的很少。那些容易写成文学性文体的记叙文,学生也更多地是去写“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而很少会写成文学作品。叶黎明教授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几乎成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全部内容,而文学写作训练,是不包括在其中的。”[5]44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在强调写实性文体的写作,而对文学性写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学性写作是作家的事,离中学生实在太遥远了。其实,这是我们对文学性写作的一种误解,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虽然学校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我认为这种练习是必需的、有益的。因为人人都应当具备想象力、创造力,文学习作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8]文学性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当然,初中学生的文学性写作还是比较简陋的,所以张志公先生也用“文学习作”来称呼,但不能因为比较简陋,是“习作”,我们就不去考查,简陋也可以有基于“简陋”的评价标准,其实,说到底,我们学生的作文哪一篇不是“习作”、不是“简陋”的呢?更何况,《标准》要求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里对“创意表达”和“想象表达”的强调,就是对文学性文体写作的强调。

nlc202309030228

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样式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习作的基本目标。中考命题者在引导课堂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基本的文学样式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5年,很多地区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引进了中考文体,如要求“写成诗歌不少于×行”。这无疑是对《标准》要求的大胆有力的回应,同时给了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一个有益的选择,是值得庆贺的。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从最初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一律“诗歌除外”,到后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几枝闹春,是一个艰难的改变过程,其中也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认识的逐步变化。相信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性文体进入到我们的中考作文视野,从而为考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考查平台,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9]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必须是为了作文,为了生活,为了生活的必需。”从这个层面来看,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让《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8.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3]夏丐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开明国文讲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8.

[4]夏丐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3.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6]倪文锦.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7]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0.

[8]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1998(5):3.

[9]朱永新.叶圣陶名言: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20.

上一篇:供电所员工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中共中央党务公开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