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职校计划

2024-04-09

黔东职校计划(通用5篇)

篇1:黔东职校计划

铜仁市黔东职业培训学校(2016-2017)

工作总结

我校自成立并认定为铜仁市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以来,在市、县人社局的关心和指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坚持“教学至上、质量第一、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的原则和“诚信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严格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程序和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本人工作履行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基本情况

两年共完成培训 2072 人,其中2016年蔬菜类种植培训1期1个班60人,茶叶种植培训2期2个班107人,中药材种植培训1期1个班50人,家禽饲养培训4期8个班470人。2017年江口县脱贫全员培训6个班353人,发放鸡苗10590只,中式烹调厨师2个班117人;印江县脱贫全员培训3个班172人、中式烹调厨师55人,共计227人;松桃县3个班175人;万山区脱贫全员培训3个班163人、中 式烹调厨师培训1个班56人,共221人;遵义市余庆县种植培训1个班54人,铜仁职院应届毕业生SIYB创业培训240人。

二、主要工作做法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有力度。黔东职业培训学校是铜仁市江口县唯一的一所民办学校,在开办之初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分管副县长亲自过问、亲自授牌,市人社局常务副局长、就业局长多次到校指导并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使黔东职业培训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的开展。

(二)设施齐全,教学工作有平台。教学设施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创办人充分利用公司厂房闲置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学校的平台建设,使黔东职业培训学校拥有办公、教室和学员宿舍2500平方米,实训车间3600平方米,电教设备3台、培训摄像头3个,座式电脑8台、笔记本电脑5台,打印复印机4台等设施设备,使教学有平台,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完善制度,学校工作有依据。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学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学校根据中央、省、市人社部门关 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要求、工作纪律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培训工作奖惩制度、校长工作职责、办公室工作职责等10个工作制度,使培训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依据,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四)加强管理,职业培训有效果。管理是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是加强了学校内务管理,使学校各项工作协调、规范有序进行;二是加强了教学管理,开班申请必须规范,培训时间和教学课时达到了规定要求,培训的项目体现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方式上做到了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强化了培训者实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培训的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学校聘用了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11人担任专职教师,从贵州大学、铜仁学院、铜仁职院、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聘用35名兼职教师,教师队伍阵容强大,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工作中,学校优先解决教师的食宿条件,及时支付教师课时费,使教师安心工作,其教学效果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学员的好评;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学校从自身建设抓起,主动出击,深入各培训点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 3 纠正,对人社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指出的问题认真整改,确保实效。

(五)就业创业,学校发展有活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就业创业。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以解决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让学员所学的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就业创业的目标,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总之,我们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全体教职工大力帮助、积极付出取得的结果。今后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困难,严格依法依规办学,务实工作,开拓创新,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

铜仁市黔东职业培训学校 2017年3月19日

篇2:黔东职校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要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国家中职示范(重点)学校自2016年起、其他中职学校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质量年度报告。

“职业院校管理大数据”是《行动计划》的一个亮点,也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指出,教育部将组织专业力量设计面向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企业人员等的问卷,开展大样本网络调查,形成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及分析报告,为学校诊断、改进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篇3:黔东南之路

不过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再次走进银潭。从国道下来,再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陡峭山路,翻过一座座山谷高峰,才能到达深山里的这个小寨子。

一条小溪穿寨而来,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小朋友,围着我们唧唧喳喳,小鸡似地在鏡头前蹦蹦跳跳。大一点的则倚在门洞旁,偷眼瞄人,见到镜头就急忙躲了开去。

依山而建的高高低低的木楼,簇拥着寨子里的两座鼓楼。鼓楼里,墙壁上挂着黑黢黢的大小牛头,一时数不过来,都上了年头了。村长说,外国人来了都很惊讶:竟然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么宁静!

除了村长脸上多出的皱纹,时间在这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迹。

人多,原本空旷的村口广场变得拥挤起来。后山上,又一轮民族表演已经开始。内容没什么变化,观众却多了好几圈,大家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地围上去,要与民族风情“零距离”。而一旁的几个游客则拉着导游,吵着闹着非要让刚刚表演了镰刀剃头的师傅,也在他们的头上展示一下才艺。一时间,不知道谁是表演者,谁是观众。

也许,岜沙人还保留着山里人的胸怀。请一位岜沙人扛着枪配合拍照,他不厌其烦地满足你的各种要求。临了你谢他一句,他憨憨地一笑。队长衮元亮脸上或许不像以往那样常带着笑,但见到迟到的我们,像见到亲朋故旧一般客气地道一声“才到啊”,宽厚低沉的声音令人一下子倍感熟悉。

现在,一直修到寨子里的水泥路上,想找个停车的地方都难。倔强的岜沙人被路裹挟着,来到我们面前。或主动,或被动,他们接受着眼前的一切,但不知道还能不能把根留住。

离开银潭之前,热心的村长拿出纸笔非要我们写下建议,以便他们“搞好旅游”。我不知道该建议些什么,觉得这样就挺好。同行的旅伴提醒说,“把路修好,让车进来。”我如是写下。

篇4:黔东南印象

舞阳河畔的镇远古镇四面环山。河水蜿蜒穿城而过,将古镇南北而分。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远看去恰似一幅嵌入山间的太极图。天工造巧,不可不谓玄妙也。徜徉其间,俯仰皆为历史,吐纳皆有典故。起坐之间,总让人多了一份小心翼翼,只怕一时惶恐惊扰了沉睡千年的梦。

作为边陲要冲的镇远在古代一直是周边各国商贾往返、邦交往来的必经之地,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美誉。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有奢香夫人迎王师于镇远;一代理学大家王阳明出黔赴任时便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在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整个回目的篇幅,生动地描写了镇远的兵家优势和当地风土民情。而爱国名将林则徐更是在他的诗作里为镇远留下了“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的惊叹。文化、历史、山水、民情,各种不同的内容在这座西南边陲古镇融汇交织,最终打造出了镇远独有的气度和风貌。

如果说江南古镇风姿绰约,如清歌小调,那么镇远古镇则雄奇巍峨,如古风颂歌。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城将天地之气稳稳纳于其中,丝毫不显突兀。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恰似一位融贯文武的将领,于蓬勃豪气之间,镶嵌一丝铁骨柔情。这样的细腻在当地险要自然环境的衬托下,则更显珍贵。和爱人携手登高远眺,胸臆之间激起的不是温柔水乡的甜言蜜语,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如斯情景,怎不叫人心情激荡呢?

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一点也不过誉。舞阳河一步一景、青龙洞巧夺天工、铁溪风光引人逗留,斯景造斯城,斯城引斯人,如果你没有去过镇远,那么你印象当中的古镇肯定是不完整的。

黔东南除了悠久历史,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里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仫佬、畲等多个民族,造就了黔东南多彩绚烂的民族风情。西江苗寨作为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出于对苗族银饰的好奇与向往,西江苗寨就成了我们游览黔东南不容错过的一站。

一入苗寨,造型独特的吊脚楼齐齐扑入眼帘,让人惊叹不已。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蔚为大观。走近看才发现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就着坡面开成上下两层屋基,下层的立柱较长,上层的立柱较短,这样就使得前面半间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而“吊脚楼”正是因此而得名。远远望去,只见得屋面层层叠叠,煞是好看。这样别致的风情深藏在这山坳之中,如果不是今日得见,平时出入于现代化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之中的我们又怎会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井底之蛙呢?

苗寨的建筑令人称叹,苗寨的人情更是让人难忘。少数民族向来热情好客,见有远客到来,美酒好菜自是不会吝啬的,老人们殷勤备菜、少女飞歌敬酒、孩童围绕嬉戏,一派祥和热闹的气氛让人感慨万千。到了西江苗寨,怎能不尝试一下风雨桥上的长桌宴呢?风雨桥跨河而建,有廊有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这些兴起于汉末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皆以质地耐力都是上等的杉木凿榫衔接,工艺复杂,装饰讲究,廊顶上竖起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桥、廊、楼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在风雨桥上展开长凳长桌,将饭菜一碗碗摆放齐整,点上蜡烛,围桌而坐,不论身边的人是否相识,一餐欢宴痛饮之后,保准你们拍肩搭背胜似亲人!有盛宴怎能少了美食?苗寨的美食以酸为主,闻名天下。这里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食可以说占据这里菜肴的重要部分——酸汤鱼、酸猪肉、酸鸟肉、酸黄瓜、酸豆角、酸辣椒,只酸得你牙根发软,不过一尝之后保准你终生难忘。就着糯米酒,看烛光在每个人的眼角眉梢跳跃,衬得那笑容越发甜美,抚掌轻和苗家姑娘的动人歌谣,苗寨的夜晚浓缩成一幅醉人的画面,永远地印刻在每位游人的心间。

当夜幕降临,苗家寨子闪耀着灯火点点,不远处欢快的芦笙声飞扬而来。情侣们相依相偎,从此懂得了天地间还有种快乐叫自由。

篇5:盘桓黔东南

片刻间便过了龙架山的美丽森林,过了龙里县城和麻芝。路上穿着本族衣服的妇女渐多,而男性则大抵汉装。这一带是牂柯故地吧?车入贵定后,风景愈佳,路边出现许多饭店,不是村镇的饭店,而是城市风格的饭店(大多酸汤鱼,后又盘江狗肉),门前停着城市来的汽车。忽然饿将起来,便在盘江之前的一个村子,找到一家饭店,是一对布依族的年轻夫妇开的。

我吃得太饱了,心里越发倦怠,过了盘江镇,赶紧在山路边找到三尺平地,停下车,睡是睡不着的,随便坐一会儿吧。我对面有一道山谷,谷中有一些田地,我能看到一个男人,在远处将手中的工具一挥一挥,此前我见过一个紫红衣服的女人在用锄头平整路边的一小块田地,便猜测这男人在做同样的事,这次我能听到,时断时续的,他工作的声音。山坡有零星的果木,其中我一眼就能认出的,是在这几天里我已十分熟悉的正在开花的李子树。

我这么开着车,事物自然只会留下浮浅的印象,对此我并不在乎,现在我有些在乎的,是这些印象,将很快沉没到经验的泥塘底,除了一些零星的片断。

我将记不得所见到的事物,记不得我刚才看到的十数个采矿场,记不得那些被剥出、劈开的埋藏已数亿年的矿石,记不得各种美丽的植物,它们在密林中将枝条彼此搭连,似乎并无争夺阳光和土壤的历史。

我将记不得那些搜集、垒放在房侧的旧砖,和旁边用石片围护着的极小的菜园,还有那种我从未在别的地方见过的绿色小卡车,红色的拖拉机和膝前装有挡风板的摩托车,那些窗户或用木板钉住,或用塑料布蒙住的荒弃的住房和厂房,其中的一个房子前,一株树正蓬蓬勃勃地发着新枝。

我将不记得店铺里枯坐的主人望着汽车驶过时的眼神,不记得那些大缸和塑料桶,那些单调的白色新屋,砌出曲线的围墙;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的、搭在树梢的黑色橡胶布,高速公路基柱上的招贴,还有无所不在的高压电线,和无所不在的一种嫩绿色的细小野草,遍布湿润的山坡,远远看去如同苔藓……

所有这些,先是迎向我的眼睛,又从后视镜里消失,最后将自己隐藏在记忆后面。我没有办法从这堆碎片中恢复出便于记忆的整体,我想到的一些概念,都像是为了遮掩另一更大的整体而创造出来的。

下午三点半钟,我在福泉的某处路边歇了一会儿。昨天看地图时,我没注意到福泉这个地方,它不应该在我的路线上。反正遵守不了自己订出的计划,走错路也就无所谓了。半个小时后,我在麻江县找到了320国道。

虽然未必尽能遵守,我仍然有计划。我的计划是,走320国道,穿过湖南、江西,进入浙江。我有两位密友在浙江,杭州的M,宁波的H。我在地图上还看到,这条公路穿过一些很有名的游玩之地,如凤凰。不知道凤凰有没有门票之类;这些年尽量不去有门票的“景区”,但着实有些难,因为随便什么地方,都被人圈了起来。

至于今天,我命令自己不得越过麻江。找到320国道后,我便开始寻找落脚处。五点多钟时,我把车停在花桥村的一个仓库前面,同仓库主人打过招呼,去寨中转了一圈。一个村民告诉我,五公里后有一个下司古镇。这样,六点半钟我进了下司镇,六点四十五分又离开。

公路周围全是渣土场,我知道离凯里已经很近了,赶紧在一个半村半镇的地方,把车停在重型工程车辆的夹缝中。这时是七点整。

明天仍要在黔东南一带盘桓,不进入湖南,我对自己说。

这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路的两侧各是一个停车场,大卡车的声音和灯光繁密,还有很多人声,但我很有些困倦,估计很快就能睡着。五十步外的路口,有几家简陋的小食店,有炉火和几种看不出名堂的吃食,满脸倦色的司机坐在塑料篷布下面,一言不发地吃着东西。紧守路口的一家,当炉的女人,见我走过来,张开嘴,大概是想说句招徕的话,但什么也没有说出,又合上了。她大概是太累了。

上一篇:刘老庄的发展不简单下一篇:关于印发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