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

2024-04-21

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共5篇)

篇1: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

2015年介入室护理工作计划

介入科护理人员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切实遵循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医疗安全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优质护理。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护理计划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严格无菌操作,输液反应、碘对比剂反应、介入手术感染率为零。

2、灭菌消毒合格率为100%。

3、药品、仪器设备及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年护理事故发生率为零。

5、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6、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90分。

7、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

8、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二、保证措施:

1、加强护理管理,确保目标实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让制度形成习惯从而使科室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以利于科室长远发展。

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科护理知识等。多翻阅护理相关书籍,密切关注护理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配合相关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3、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胆大心细,克服心理障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穿刺失败原因的讨论,请较有经验的护士讲授穿刺成功的经验。加强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诊介入通知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台,并且能敏捷、灵活、熟练地配合介入治疗工作。积极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

4、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实施流程化服务。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5、努力改善服务态度,让患者从心里满意。要求介入科护士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位患者,把病人的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尽可能为病人提供方便。杜绝生、冷、硬、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决不允许与病人发生争吵。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随时为病人着想,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术中不予议论。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配合介入治疗。

三、药品的管理:

1、定期清点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及时上报处理。

2、建立适量的药品基数,根据科室常规用药情况备药,做到既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又避免积压。

四、物品的管理,应以开源节流,控制成本为前提。

1、强化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加强各种仪器性能及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维修,保持仪器设备都处于完好状态。

2、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实施量化管理,做到既保证临床使用需求又不造成浪费。高值耗材建立账册,做到账物相符。

五、加大自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定期查找护理隐患并进行分析反馈,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通过统计介入人次、满意度调查、有无差错疏忽及投诉、检查卫生区等指标,完善和促进护理工作,不断提高介入室护理质量。

六、在护理部领导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护理质量,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按护理部对护士分层培训的要求,每季度对N3护士进行护理操作考核,使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及器材的使用。

七、搞好科室团结,提高科室凝聚力,加强自身协作、协调能力,共同呵护护理队伍这个小团体。让大家心中充满爱、工作充满激情、让科室充满温馨!

篇2: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

介入手术室又称导管室,是病人进行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的重要设备和仪器装备部门。除日常工作外,还担负着医院及其他科室急诊介入手术和各类急症、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性质十分紧张和繁忙。因此,要做好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护士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

介入手术的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母爱为怀,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待病人,想方设法满足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千方百计的为病人解除痛苦,以实际行动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心理素质

介入手术室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作任务重、服务范围广、随机性、应急性强以及手术过程的无规律性、连续性等特点。护士除了要对待每日正常的工作程序外,还要频繁的加班。每日上班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是在抢救重症、急症病人时更为明显。因此,护士要有敏捷、灵活、稳重、谦和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默契地配合手术医师,保证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此前提下,介入手术室的护士要学会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使机体潜在的机能得到充分发挥。常用方法包括:加强心理素质多途径训练,转移注意力、换位思考、倾诉;创造良好的人际、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等途径。综上所述,每个人要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充满自信、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性格。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病人,使病人了解介入放射治疗的相关知识,减轻接受介入手术的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3.业务素质

随着国内外介入医学领域的扩大和发展,介入护理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与内、外科护理学并架齐驱的学科。它应用范围广、涉及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其手术要求已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其范围扩大到以头部乃至足部等全身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并向深难方向发展。手术操作的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尤以神经、循环系统等危重、疑难手术的风险更大。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意外,将给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所以这些,要求介入手术室的护士要具备扎实、全面的业务素质,基础医学知识和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有严格的无菌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和耗材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有机智、敏捷的应变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勤学苦干的工作作风;熟练掌握现代介入手术室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迅速有效地配合手术,使病人尽快脱离危险。在严密观察病情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协助医生积极抢救;在日常手术配合中,能够麻醉师及技师等配合默契;机智灵敏,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4.身体素质

篇3:介入室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

1 介入室潜在护理风险

1.1 介入室环境

当患者进入介入室手术时, 暂离众多家属让患者感到紧张不安;室内空间拥挤、嘈杂、空气质量差, 虽然手术室与外界有一门之隔, 但全体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内心压力很大[2]。

1.2 介入室存在风险

1.2.1 查对制度:

对从病房来的患者和门诊患者要进行核对, 如果不做好核对工作易造成医疗事故。同时如遇病情重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更要做好核对工作,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2.2 操作区分区不明:

因介入室不标准, 空间不大, 如区域不明易造成工作忙乱、人员浪费、效率低, 操作环节多易出错。

1.2.3 术区存在防护隐患:

因为介入要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 有辐射, 易造成伤害。

1.3 人员方面

1.3.1 编制不足:

因介入手术是新设科室 , 没有正规编制, 因此放射科只配1位护士和2位医师管理, 遇上手术多时人手不够, 易引起情绪不稳定, 发生护理缺陷的几率增大。

1.3.2 沟通协调不足:

因医护人员工作繁忙, 有时解释简单或态度生硬引起家属不满。

1.3.3 人员能力:

因开展介入手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许多事情考虑不周, 在工作能力技术操作应急能力等方面有缺陷。

1.3.4 法律意识淡漠:

一旦发生药物反应或输液反应, 需按流程封存处置。如导管的管理, 处理上管理不到位, 易造成纠纷。

2 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

2.1 完善制度

2.1.1 按照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应急方案、服务流程一一上墙, 并且人手1册, 护士应熟悉牢住。

2.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流程外, 要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3], 为患者手术治疗和护理提供安全保证。

2.2 流程优化

对不合理的流程设计应予改进, 强调规范性, 持续性和系统性, 从而实现优化流程和流程再造。

2.2.1 改善环境分区管理:

在介入室外提供一个空房间让家属在里等候, 有电视、报纸等设施让家属有一个安静环境, 缓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压力, 同时电视里可以播放相关术后医疗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 让家属知道术后如何护理患者, 说服患者配合治疗。

2.2.2 术区的分区管理:

将手术区分为清洁区、污染区, 清洁区内有治疗车、治疗台, 污染区按照卫生部要求分类管理医疗废品, 避免交叉感染。

2.2.3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介入室建立时, 让手术室护士长对介入室进行管理并按手术室要求进行工作, 请护理技术过硬、急救知识全面、责任心强的护士先在介入室工作, 同时派有意向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护士到各地大医院进修, 学习新技术, 补充不足[4]。

3 风险监控

3.1 二级质控

3.1.1 全院性质控:

制定重点科室质量评价标准, 由感控科和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工作, 其结果在护士长会议和院周会上反馈。

3.1.2 护士长质控:

每天检查护理人员工作, 同时重点看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确保安全工作, 还要对手术医师进行监督。

3.2 评价方法

3.2.1 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估:

护士长不定期对新护士进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减少患者投诉。

3.2.2 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

护理部、医务科或感控科对介入室定期抽查。

3.3 科内培训

3.3.1 应急能力培训: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仪器设备的使用, 保证急救质量。

3.3.2 专科知识培训:

如心脏介入手术、化疗手术患者等不同的护理, 手术前、中、后期的观察护理, 训练规范考试, 按卫生部要求进行技术操作, 同时对一些特殊疑难事件进行讨论和训练, 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请专家讲课提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 培训合格护士[4]。

通过引入护理风险管理和流程改进理念, 达到实现品质、服务、速度的进步和提高, 因此从思想上改善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以患者为中心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 对不合理流程进行改善, 为患者提供一流服务。

关键词:介入室,护理管理,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贺能树.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91.

[2]李平, 郑显兰.儿科门诊输液留察, 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6 (11) :997-999.

[3]黄霜霞.对门诊输液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 2005, 27 (4) :519.

篇4: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

关键词 老年人 居家护理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27

介护是对老年人或因身心障碍导致日常生活困难的人,进行专业性援助为基础,从满足被介护者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要求,确保其成长、进步的健康生活为目标,最终使被介护者能够达到满意的自立生活。通俗地说,介护的理念是指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护助及照顾,它包含了支援自立生活,实现与一般人一样的生活,维护及尊重基本人权,援助自我实现等[1]。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老年介护服务的国家之一。为提升杨浦区为老服务水平,自2010年起杨浦区卫生局在学习、借鉴日本介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杨浦区老年人介护服务模式,报告如下。

1 问题的提出及其相关概念

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年后,上海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到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已经连续17年负增长,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21.00%,18岁~34岁人群占24.00%,17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只占11.00%,上海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2]。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据杨浦区平凉和大桥街道60岁以上老人 “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调查”,在3226份有效问卷中,对介护式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帮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为家庭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可见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2 杨浦区居家护理的实践

居家护理应包括专业基础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和生活照顾。借鉴日本介护理念,杨浦区探索了实施了“沪东模式”即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大桥模式”即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介护服务流程分3个步骤,见图1。

1)老年介护服务需求评估。建立“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通过老年介护服务需求评估,可以对被服务老人的身体、心理、自理能力、智力状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以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确保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照顾。

2)提供社区老年介护护理服务。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杨浦区分别为320名患者提供了老年介护服务,以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遗症、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心理和人文关怀服务;并通过示范带教,使家人或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学会专业的、非创伤性的、个体化的基础护理技能,成为既掌握一定专业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护员”。具体模式分为“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

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即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由专门护理机构派出“介护员”,上门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与医院护理模式相同的医疗护理服务。“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康复师和护工组成,他们进社区到患者家中提供基础护理,为他们换药、输液、验血、注射、协助进行康复训练,并经常随访病情变化和进行及时干预。

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采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非政府公益性社区护理服务站合作的模式,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目前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的、多层次的、公益性延伸健康服务,从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基础护理的服务链。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的专业护士外,“介护员”都曾当过家政人员、医院护工,他们在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且获得上海红十字会介护培训上岗证。“介护员”为不便去医院的患者进行输液、翻身、压疮、口腔等基础护理,此外还将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及日间看护服务。如果有需要,还将提供临终关怀的服务。

3)服务效果评价。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介护式护理服务的质量考评,考评内容包括服务的及时性、举止言行、服务技术、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等。并作为分配和继续聘用的依据。

3 体会

3.1 居家护理呼吁社会更多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尽管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机构养老护理仍然是杯水车薪,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由于中国地方大,老年人口多,鼓励老年人居家护理和社区养老无疑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居家养老”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卫生唱戏,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主导是当前推进老年“介护护理服务”工作的关键因素。同时,要积极培育社区“介护员”队伍,发展为老服务社会志愿者,动员、组织和引导社会志愿者加入为老服务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的公益性服务。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发挥他们在社区老年“介护式”护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在确保享受低保老人、独居老人、重点优抚对象、空巢老人、有突出贡献的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同时,为其他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3.2 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

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老年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居家护理收费价格要区别于机构护理的价格,要充分考虑护理人员、介护员和其他医务人员上门的时间和出行成本,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是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之一。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费和上门护理收费价格远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础护理费不列入医疗保险项目中,不利于推广居家护理工作。

要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要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将其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3~6]。

3.3 发挥社区护士在介护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居家护理必须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目前公立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已经很难承受居家护理的工作。解决上门护理的人力资源难题,可通过聘用刚退休的护士作为护理人员来解决,她们护理技术较好,有丰富的护理经验,搭配通过培训的医院护工、家人和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作为“介护员”,组成居家护理团队,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居家护理工作由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更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护理团队由各区护理医院统一管理,有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且更有利于双向转诊(医院—护理院—家庭、养老院)。将家庭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结合成为联合体,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4 注重社区介护服务队伍的培养

发展社区介护服务“介护员”的培训至关重要,因为绝大多数的介护服务全由他们完成。介护员的规范化培训,一方面要结合大专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社区护士师上岗资格制度。社区护士再进入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家庭人员和志愿者护理技能的培训,使有老人护理需求的家庭人员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都能成为基本合格的“介护员”,从而保证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更适应上海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3.5 不断完善老年人介护服务的各项制度

建立适合国情和上海市实际情况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确定介护服务内容,既满足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同时防止居家护理服务出现“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3]。

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收费价格,使介护式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不断适应社会老龄化对社区卫生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熊仿杰,袁惠章.老年介护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4-16.

[2]张勘,董伟.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现况和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9):48-52.

[3]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492-511.

[4]陆燕飞,邵宝蓉. 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8-479.

[5]杨柳,吴涛,张菊英.我国 家庭病床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21-822.

[6]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161-163.

(收稿日期:2011-11-15)

篇5:介入室护理工作总结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2-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成为当研究的重要内容[1]。心血管介治疗也因疗效好,心脏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为病人带来的痛苦少、治疗效果好、风险较小等优点,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使众多的心血管患者受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大大上升。现将老年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总结分析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老年实施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进行分析,其中老年男性患者68例,老年女性患者34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5.23±3.31岁。其中心脏介入手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5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2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联合支架植入术20例;射频消融术15例。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一般见于术后4小时拔除动脉鞘管,按压时间不够导致出血,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六小时,右下肢限制活动24小时,可防止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

2.2穿刺局部血肿的观察及护理对于刺部位观察敷料包扎有无渗血、污染、松脱,更换敷料时查看是否有血肿。为防止血肿形成,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弯曲。拔出鞘管后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沙袋压迫6-8h,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免加压过大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可进行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缓解症状[2]。

2.3血管栓塞的观察及护理一般血管栓塞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有关,或者因为操作不当所至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形成的。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术后注意观察有无血肿和出血倾向,同时严密观察监测心电、血压、心绞痛及心电图的ST-T改变情况,主动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悸等,并观察术后双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足温、皮感、皮肤颜色等情况,一旦出现栓塞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假性动脉瘤伴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对于老年患者术中及术后应严密监测意识状态、面色、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听患者的主诉,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疼痛,绷带包扎是否过紧。触及手术部位有无包块,检查包块的性质,进行超声检查,进一步加压包扎固定,包扎过程中观察患者出现胸闷、大汗,观察心电监护所示心率转慢,应考虑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遵医嘱给予阿托品治疗,待者症状缓解后进行超声检查,于超声引导下压闭假性动脉瘤,再次加压包扎。观察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主要观察局部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皮下血肿的形成,一旦出现出血,血肿应及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重新给予包扎、压迫止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及血肿范围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穿刺部位肢体远端血运循环情况,如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温度[3]。保持术肢肢体伸直10-24小时,床上卧位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将急救药品及心脏介入常用药配全,以备抢救时迅速给药。

2.5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手术重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老年患者术后保持各管路通畅,对于生命体征进行准确的记录,并做抢救设施和抢救药品的准备。如发生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2.6低血压一般是由于伤口局部加压造成血管迷走神经所致,有少数患者因为滴注硝酸甘油过快而引起的。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冠状动脉残余阻塞、血容量不足、心包填塞等[4]。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一般血压下降常伴有心率减慢、四肢湿冷、出冷汗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出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结果

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7例,包括出血及血肿的患者4例,低血压患者2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1例,经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

4体会

老年患者心脏介入手术作为一个有创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均可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不能因一时疏忽而引起并发症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要熟知心电图的变化急相关体征,尽早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预防和有效的救治工作。对于老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高,所以护理上更要提高个人认识。护理人员要具备完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介入治疗术的操作过程,熟练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獻

[1]刘岩.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60-61.

[2]李文涛.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7(2):8.

[3]胡伟芳.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预防杂志,2010,10(6):479-480.

上一篇:等你在雨中教案下一篇:紫砂壶六步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