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2024-05-07

成语中的研究报告(精选8篇)

篇1: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课上老师提出了很多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我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几个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成语的书籍,总计报刊,上网浏览,关注新闻,了解成语中名人故事的来源。

2.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名人的故事怎么变成成语的。

3.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三、结论

1. 我国的成语多不胜数,渊源流长,许多名人的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消逝都变成了成语。成语中记录了他们当年的辉煌历史,这些成语中有些名人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反面教材可以使我们吸取到教训,使我们以后都不要重蹈覆辙。

2. 在历史长河中名人的成语数不胜数,如抱薪救火,爱屋及乌,风雨同舟,赴汤蹈火……名人中的成语给了我们许多可学的知识,我们为他们面感到自豪,他们的辉煌历史值得我们学习。

3. 我国的成语是奇特的,它们是由一个故事变成的,这些故事有的出自一本书。这些成语都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多看,学好。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最新

2.2015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2)

3.2015关于调查报告作文400字

篇2: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调查方法 涉及资料 获得信息

1、(上网) (成语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 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 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2、(上网) (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一饭千金》

《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四、结论。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篇3: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邯郸是闻名遐迩的成语之乡, 在邯郸的历史上有很多成语典故和美丽传说。它们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黄粱美梦”等都和邯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在旅游语境下对邯郸成语的英译进行探讨, 期望达到传递邯郸成语文化的效果。

1 旅游语篇中邯郸成语的特点

旅游翻译是一种对外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吸引外国游客的促销广告。译文不仅要考虑书面的表达, 更要考虑到口头传译的效果;不仅要考虑文化内容的译介, 更要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译文要体现出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描述功能。本文的讨论对象是源于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 这些典故和旅游景点的历史相得益彰, 具有很强的呼唤和信息功能。这些成语信息量大, 很难用简短的译文将其解释清楚, 此外还具有故事性强、历史感真切等特点。

2 旅游语境下邯郸成语的英译原则和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由于旅游行业的特点, 旅游文本的目的往往是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和时间内了解旅游信息, 因而译文应该首先突出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在重视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 译文应该呈现邯郸成语文化的特点。金惠康认为世界各地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文化现象和内容, 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 就成了文化专项。邯郸成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专项词汇, 本文认为邯郸成语英译应该遵循以我为主、阐明内涵的基本原则, 兼顾汉语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源语文化在目标语中的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译者应该采取以下原则和策略。

2.1 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在邯郸成语英译中, 如果译者认同中国文化, 想要英语读者体会更多的汉语文化和异域风情, 使读者无限接近原文作者, 异化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译者追求英文的流畅, 想要消除成语文化给英文读者带来的障碍, 那么归化策略无疑更胜一筹。在翻译过程中, 归化和异化实质上反映出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对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力的争夺。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旅游是了解、体会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根据邯郸成语的特点和其在旅游中的语用功能, 译者应该以异化为主, 兼顾归化。

2.2 文化等值原则

在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时, 译者更应该看到文化之间的大同之处。无论采用什么翻译策略, 翻译的基本目的都是要传递信息促进文化交流。虽然异化可以很好地彰显邯郸成语文化魅力, 但英汉文化圈之间存在交集, 译者应该充分利用英汉文化的相通之处。总的来说英汉民族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相通的, 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汉语中有“全心全意”, 英语中有“heart and soul”;汉语用“水底捞月”来形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英语则用“fish in the air” (空中捞鱼) 来形容做徒劳无益之事;在翻译邯郸成语时, 译者应多留意中英文化的共享区, 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3 邯郸成语英译方法

邯郸成语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下面对一些流传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邯郸成语的英译方法进行探讨。

3.1 直译

有些邯郸成语典故表达的喻意很容易理解, 中英读者都可以从其表面语义理解它的内涵意义, 对这类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可以直译为:A gentleman will die for his bosom friend, while a lady will doll herself up for the man who loves her;“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可直译成When a snipe and a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唇亡齿寒”With lips gone, the teeth will feel freezing cold。这三则成语的英文译文在心理认知和文化认同两方面都很容易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其寓意不言自白。

3.2 直译形象加注

很多邯郸成语本身就是历史故事的简要概括。在现代汉语中, 这类成语的本意在人们心中已经留下深深的印记, 人们往往使用它们的喻意来形容某类现象。在旅游语境中这些形象应该保留还是舍去呢?由于邯郸成语文化的唯一性, 有时直译形象难以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共鸣, 译者可以把喻意作为注释放在译文后面。这种翻译方法既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源语文化色彩, 又加深了译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兼顾了源语文化在译语中的构建和译文的流畅。本文将以下在邯郸旅游中常见的成语作为例证:

毛遂自荐Maosui recommended himself for significant tasks (volunteering one’s service) .

完璧归赵Returning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f ulf illing one’s task or ret ur n precious items to the owner successfully) .

邯郸学步Imitating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ability and individuality) .

负荆请罪Bearing rods to ask for punishment (asking for punishment and forgiveness with sincerity) .

以上译文并没有包含成语故事的全部要素, 在旅游语境下译者或涉外导游可以向外国游客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主人公、经过和结局。以邯郸学步为例, 这条成语源于《庄子·秋水》, 比喻盲目崇拜别人的长处, 反而丧失自己固有的技能。这个典故讲的是一位燕国寿陵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 便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 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 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 最后只能爬回寿陵。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参照这一典故写出了“寿陵失本步, 笑煞邯郸人”的名句。在旅游语境中, 译者可进一步解释这条成语:邯郸学步Imitating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this allusion is derived from a historical story which happened in the War States periods of China.A young man in the Yan State learned that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was graceful and delicate, so he came to Handan to imitate the local people, however, he found disappointedly that the walking ways of Handan people themselves vary greatly from each other, finally he learned nothing and worse still, forgot how to walk in his own way he had no choice but crawled back to his own country.This allusion means 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ability and individuality.

3.3直译兼顾意译

直译和意译互为补充, 翻译邯郸成语时, 意译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在直译形象的基础上, 意译成语内涵有利于实现文化等值的效果。惊弓之鸟源于《战国策·楚策》, 讲的是赵国使臣魏加借用惊弓之鸟游说春申君的故事。它比喻受过惊吓, 从而变得过分胆小怕事。为了让外国游客在游玩时较快理解其喻意, 译者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惊弓之鸟可直译成A bird that is startled by the sound of bow string, 英文中用the scalded dog (cat) fears cold water (被烫伤的狗或猫连冷水都怕) 表达同样的喻意, 惊弓之鸟的译文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A bird that is startled by the sound of bow string (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黄粱美梦比喻一场空梦, 英文用live in a fool’s paradise表示生活在虚幻短暂的梦境。黄粱美梦可以译为Golden millet dream (living in a fool’s paradise)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可以翻译成Man are not saints, how can they free from errors (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

3.4意译

有些邯郸成语承载的文化形象并非邯郸旅游文化的焦点, 在旅游语境下, 译者可以淡化这些成语中的人或事件, 直接翻译出这些成语的实际意义。例如, 三寸之舌A silver tongue, 价值连城being invaluable, 纸上谈兵Excelling at chatting in vain and lacking of practicing experience, 背水一战Fighting to win or die。

4结语

在旅游语境下探讨邯郸成语的英译, 应该遵循“以我为主”的大原则, 突出旅游文本的信息和召唤功能, 根据邯郸成语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对隐藏在源语中的文化符号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篇4: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篇5: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表格

一饭千金――韩信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蝉、玉环

书籍、报刊、教科书

名人都有过那哪些成语故事

蔺相如完整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当军师.

四 、结论

1、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很多,我写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2、成语中的名人一般在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

篇6: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体现之一就是成语文化。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正确使用成语,能够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表现力,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成语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然而当今社会成语使用错误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我们小组探究了“成语文化——成语中的古代战争策略研究”,有利于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成语运用能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我们小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回校汇报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可以发现,成语中有许多是讲述战争策略的,例如:远交近攻、以逸待劳、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等,从成语中可以获取古代人民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策略。以成语“远交近攻”为例,远交近攻出自《战国策》,它的释义是“先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历史上也有由于错误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而导致亡国的案例如北宋,统治者本想“联金灭辽”,却不料灭辽后的金军长驱南下,便有了“靖康之耻”。可见,成语为历史的发展总结了经验教训。

古代的成语在现代的案例也有许多运用,以成语“远交近攻”在现代的运用为例,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食品公司——雀巢公司是拥有120年历史的大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在70年代由于遭受,舆论的影响给该公司带来严重的危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雀巢公司的决策者不得不重金礼聘世界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帕根来商量对策,帮助雀巢公司渡过这一难关。帕根发现,造成这场抵制雀巢食品运动的根源,就是在于雀巢公司以大企业、老品牌自居,拒绝接受公众的意见。另外,由于雀巢公司的推销活动,对公众是保密的。这使得雀巢公司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所有这一切,都犯了公共关系的大忌,也就难怪误解、谣传遍起。帕根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了一个详细周密的公共关系计划,呈报给雀巢公司。帕根的这一计划,把行动的重点放在了抵制最强烈的美国,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雀巢公司的批评意见,开展大规模的游说活动,组织有权威的听证委员会,审查雀巢公司的销售行为等,使舆论逐渐改变了态度。由此可见,古代战争策略的成语在现在也可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

总之,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也拓宽了知识面。当然,成语中的古代战争策略远不止“远交近攻”一个,还有许多成语中也蕴含着有深邃的道理。

窦天伦

篇7:成语中的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2-4-28

摘要: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文章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教学大纲以及采用教材收录的成语缺乏规范性、成语在汉语语言测试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对成语教材、大纲中的数量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进一步加强成语的语义分析,重视语境教学及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语义分析;语素本位

一、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

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语是汉语词汇体系里的特殊类型,是汉语体系里表达情意与抒发感情的基本语言单位。学术界对成语的定义从古至今不尽相同。成语与一般词汇在构词、意义等方面都有区别,具体说来,成语从其构成单位而言,语是一个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从其意义而言,语义与词义都有完整性,但语义与词义的性质还是有所区别。如学者葛本仪就认为词义由词汇、语法以及色彩三部分构成。成语在句法功能中既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前者如 “这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你何必对他说这些话呢 ”,后者做主语如 “骄傲自大是愚蠢的”;做谓语如 “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 ”。成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但是又与一般的词组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也不能随普通词组一起进入词汇系统。

第二,成语教学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一个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他所掌握的词汇量、语汇量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都受到词汇的影响。词汇对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日常表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语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碰到学生对成语的一些误解,因为授课对象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对一些成语往往只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很难掌握成语的真正意思。整体而言,留学生学习成语需要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由易到难、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的过程。成语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缩短学生的文化休克期,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第三,成语教学有利于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随着世界各国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的挑战主要是学生在文化背景、学习层次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词汇教学乃是对外汉语教学最为主要也是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成语作为词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也是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有鉴于此,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尤其是准确把握成语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大纲以及采用教材收录的成语缺乏规范性。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等级大纲》收录了很多成语词汇,该大纲是基础、初级、中级以及高级汉语水平考试及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基本依据。在《等级大纲》里的 8822条词语当中成语有 146条,这个比例只占到整个词汇的1.6%。在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大纲》中成语有 244条,约占整个词汇的 3%左右。排除重复成语,综合两个大纲,一共包含成语 280条左右。事实上,这些大纲收录的成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阅读的期刊杂志中使用频率不尽相同,成语的编排顺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语义、语频及历史因素。如“画蛇添足 ”一词本来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色彩,但没有编在丁级,而是在乙级。总体来看,目前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的大纲对成语的任意性比较大,缺乏规范性。笔者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最为常用的三套教材中的成语相关情况进行了一个统计分析,这三套教材就是“博雅汉语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较之于《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大纲》规定的成语收录标准而言,前述三套教材收录的词汇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但是三本教材所收录成语的数量之间也存在差异,此外这三套教材所收录成语的语频也不一致,比如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秉烛夜游 ”一词有 3个例句,“大方之家 ”一词有 13个例句,而“背井离乡 ”一词的例句多达 163句。

二是成语在汉语语言测试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的学历生的数量增加很快,这种现象使得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HSK考试成为这种功利性学习必过的一道关。但是,我们很遗憾的发现 HSK考试的试题中虽然成语的比重比大纲规定的要多一些,但是直接相关的试题数量很少,对成语语义的考察较之于对成语语法的考察明显不足。这种现象的背后实质源于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在 HSK测试中缺乏对成语应有的重视程度,这会使得学生对成语学习不够重视,或者只重视其句法功能而忽视其语义分析。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汉语成语学习效果的缺憾。

三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汉语学习者在成语语义理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误,不仅和人的认识方式、汉语成语的自身特点、语境等因素有关,也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有关。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受到语法体系研究中 “本位论 ”思想的影响,包括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以及字本位等等。对外汉语教学法中也存在以 “词”为中心、以“句”为中心、以“词组”为中心、以“字”为中心或以 “语素 ”为中心的几种教学方法。例如,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以 “词”为中心,即词本位教学法占据了很长的时期,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深远。坚持词本位的学者认为 :现代汉语只能以词为语言结构单位,而不能以字为结构单位。甚至还认为,词在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在意义上又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在教学中不宜对词的结构和语义随意切割。事实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具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特定的对象可能不完全适应,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是要对成语教材、大纲中的数量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在这方面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温端政2005年出版了《汉语语汇学》,该书对 “汉语语汇学 ”的初步理论框架的完整性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新的研究领域。此外,李红印在他的代表作《<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一文中主张 “语词分立 ”,对“词汇”与“语汇 ”进行了明确区分。我们知道,语汇与词汇都具有系统性,语汇教学事实上包含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借鉴语汇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这三个特性要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目的相融合。

二是进一步加强成语的语义分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传统的 “词本位 ”教学法使得学生的语素分析能力较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领域渐渐取代 “词本位 ”的主要地位。如果就一般的词汇而言,基本上都是由常用汉字构成的,这些构词单位非常集中,构词能力也较强。在分析一个 “词”的时候,语义与词义都十分重要,深刻理解与掌握语义对学生学习汉语词汇而言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成语一般也是由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当然也包括一些古汉语词汇。如“不刊之论 ”就是由 “不”“刊”“之” “论”四个语素构成的,“不”,不能之意;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就是说不可更改;之,助词;论,言辞。在理解了这四个语素意义的基础上,不难发现 “不刊之论 ”便是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可见对成语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成语语素意义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可以说语义是词义的基础。

三是要重视语境教学及文化差异。这也是明确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 HSK测试中我们发现语境对留学生猜测成语语义具有重要影响。语境有显示词义的作用,可以解决用其他途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留学生给出的成语解释与正确的语义并不完全符合,但是一旦置于语境中就可能是合情合理的,对理解整个篇章的语义并不构成什么影响。语境是影响留学生理解成语语义的因素之一,同时利用语境进行教学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教学重点应该从语法结构分析转向引导学生从语境的角度理解语义。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物质文化。这种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方法对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作用。

四是针对不同学生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目前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多种流派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心理特质及特定的文化环境,选择某一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乃至价值观念都紧密相连。不同民族文化信息的差异常常会造成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偏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留学生民族的文化心理信息,在对比分析中进行成语教学。举例而言,“大公无私 ”等成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同一些留学生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那些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可能会感到不易接受。因此,我们在讲解成语的意义时,应该尽量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清除理解上的障碍。另外,每一个成语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根据不同成语的不同内容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在对 “朝三暮四 ”、“叶公好龙 ”等这样有故事背景的成语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可以从故事入手,一方面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基于对外教学的汉语常用成语功能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2]莫彭龄.试论成语的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8-43.

[3]成宁.探讨汉语成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6,(1):124-125.

[4]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3.

篇8:成语中的“量名”结构

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 很少用量词, 现在的“数量 + 名”结构, 常常用“数 + 名”结构来表达, 如著名的“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三人”就是“数 + 名”结构。

汉语语法结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数量+ 名”“数 + 名”结构外, 还有“量 + 名”结构, 有的时间还很悠久。这里我们就成语中的量名结构作一些粗浅分析, 我们现有的材料发现, 全是省略“一”的不定指结构。

1.“尺山寸水”与“尺布斗粟”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尺山寸水”:“每一小块山水。”例如 :

(1) 丹稜彭君古豪杰, 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 尺山寸水皆能说。 (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

上例中的“尺山”“寸水”是“量名”结构。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尺布斗粟”:“事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多以‘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原文中有“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 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例如 :

(2) 尺布斗粟, 犹尚不弃, 况于兄弟而更相遂乎?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王”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

(3) 武子曰 :“尺布斗粟之谣, 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 臣不能使亲疏, 以此愧陛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4) 恭惟圣夫, 笃叙天伦。尺布斗粟之谣, 自诒伊阻。 (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

上面例子中的“尺布”“斗粟”也是“量名”结构。

另有“尺板斗食”、“尺兵寸铁”、“尺步绳趋”、“尺寸之功”、“尺幅寸缣”、“尺水丈波”等, 都是“量名”结构。“尺寸之功”较为特殊, “尺寸”是两个量词联合共作“功”的定语, 中间还有“之”, 是特殊的“量名”结构。

2.“寸土尺金”与“寸田尺宅”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寸土尺金”:“比喻土地收益极高, 极其贵重。”例如 :

(5) 当万葩竞艳时, 培植妙花卉, 寸土尺金, 顾令此无足重轻之小草, 蔓延庭阶, 大是恨事。 (清·杨懋建《帝城花样·纫芗传》)

按本义, “寸土”“尺金”分别是“量名”结构。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寸田尺宅”:“指微薄的产业。”例如 :

(6) 余单家孤子, 寸田尺宅, 无以治生。 (清·汪中《经旧苑吊马守贞文》)

按本义, “寸田”“尺宅”也分别是“量名”结构。

另有“寸兵尺铁”、“寸步不离”、“寸步难行”、“寸步难移”、“寸步千里”、“寸草不留”、“寸草春晖”、“寸草衔结”、“寸长尺技”、“寸长片善”、“寸地尺天”、“寸木岑楼”、“寸善片长”、“寸丝不挂”、“寸指测渊”等, “寸”也是省略了数词, 即“寸×”也是“量名”结构。

3.“单枪匹马”与“匹马单枪”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单枪匹马”, 义项有二 :1形容孤身奋战。2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现代汉语八百词》收“单”, 有2个词性, 一是形容词, 一是副词。作形容词用时有3个义项, 其一是“一个”。只能作定语 (不能加“的”) 。《现代汉语词典》“单”义项三是:“单独 :~身|~干|~打一|~枪匹马|形~影只。”而“单独”的词性《现代汉语词典》是副词 :“不跟别的合在一起 ;独自 :~行动|请抽空到我这里来一下, 我要~跟你谈谈|他已经能够离开师傅, ~操作了。”我们觉得义项三的“单独”与作为副词的“单独”不是同一个词。“匹马”应该是“量名”结构, 即“一匹马”。例如:

(7) 兵散弓残挫虎威, 单枪匹马突重围。 (唐·汪遵《乌江》诗)

(8) 那时犯弁杀条血路, 奔出重围。单枪匹马身幸免, 只指望鉴录微功折罪愆。 (清·洪昇《长生殿·贿权》)

(9) 现在的社会, 单枪匹马, 各干各的, 是不行了。 (叶圣陶《皮包》)

“单枪匹马”也作“匹马单枪”, 结构同。《汉大成语大词典》收, 注释是:“一匹马, 一杆枪。比喻独自行动, 没有别人帮助。”我们以为, 这注释比“单枪匹马”好, 因为有本义的“一匹马, 一杆枪”, 更明显地显示出“单枪”是“数名”结构, “匹马”是“量名”结构。例如 :

(10) 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景德传灯录·汝州南院和尚》)

(11) 人当年轻力壮, 匹马单枪时, 厕身今日社会, 只要不聋不哑, 谁无大志? (聂绀弩《论乌鸦》上)

“单枪匹马”也作“单枪独马”, 例如 :

(12) 他横竖是单枪独马, 一无牵挂, 由下由杭赴苏, 寻着了那位帮带。 (《负曝闲谈》第2回)

另有“单刀赴会”、“单刀直入”, “单刀”也是“量名”结构。

还有“匹马当先”中的“匹马”也是“量名”结构。《汉大成语大词典》的注释是:“一马当先。谓冲锋在前。”例如 :

(13) 刀横宇宙三军丧, 匹马当先战百合。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3折)

另有多个“匹夫××”成语, 如:“匹夫沟渎”、“匹夫怀璧”、“匹夫匹妇”、“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匹夫小谅”、“匹夫有责”、“匹夫之谅”、“匹夫之勇”, 另有“匹夫沟渠”。我们以为, 这里的“匹夫”与“匹妇”也都是“量名”结构。

4.“箪食壶酒”与“箪食瓢饮”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箪食壶酒”:“一箪食, 一壶酒。谓少量饮食。”例如 :

(14) 今以箪食壶酒与人则终身不忘, 惟天德帝力广大莫测, 故有终身囿之而为知者。 (明·李东阳《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

根据注释来看, “箪食壶酒”是“一箪食, 一壶酒”的意思, 其中的“箪食”“壶酒”都是“量名”结构。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箪食瓢饮”:“《论语·雍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谓生活简朴, 安贫乐道。”例如 :

(15) 妾辞家事君子, 荒隅一间茅屋, 亦君之居;炊菽羹藜, 箪食瓢饮, 亦君之食。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韦令公皋》)

(16) 必何鸡鸣狗盗, 始资侥幸之能 ;箪食瓢饮, 不顾清虚之用! (唐·毛杰《与卢藏用书》)

据注释来看, “箪食瓢饮”是“一箪食, 一瓢饮”义, 其中的“箪食”“瓢饮”也都是“量名”结构。

另如“箪醪投川”, “箪醪”也是“量名”结构。“箪食豆羹”的注释是 :“一箪饭食, 一豆羹汤。谓少量饮食。亦喻以小利。”但“箪食豆羹”中的“箪食”“豆羹”其本义也是“量名”结构。

5.“滴水不漏”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比喻严密。”例如:

(17) 圣贤言语, 可谓滴水不漏。 (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告子下》)

(18) 老武思谋的太周到了, 真是马蹄刀瓢里切菜, 滴水不漏呀!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52回)

按本义, “滴水”应该是“量名”结构。

另如“滴露研朱”、“滴露研珠”、“滴水不羼”、“滴水成冰”、“滴水成河”、“滴水穿石”、“滴水难消”中的“滴露”和“滴水”都是“量名”结构。

6.“斗酒只鸡”与“斗米尺布”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斗酒只鸡”, 义项有二:1一斗酒一只鸡。泛指简便的酒食。2谓以鸡和酒祭奠。常用为悼亡友之词。例如 :

(19) 斗酒只鸡人笑乐, 十风五雨岁丰稿穰。 (宋·陆游《村居初夏》诗之四)

(20)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 :“殂逝之后, 路有经由, 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 车过三步, 腹痛勿怪。” (三国·魏·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

(21) 斗酒只鸡, 聊写我哀。 (宋·苏轼《祭刁景纯墓文》)

上面“斗酒只鸡”中的“斗酒”与“只鸡”也是“量名”结构。

《汉大成语大词典》“斗米尺布”的注释是:“少量的粮、布。”例如 :

(22) 净寺有圣僧二。其一余不知名, 亦不识面貌, 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 尽以沽酒。 (明·袁宏道《碧晖上人修净室引》)

上面“斗米尺布”的本义应该是“一斗米一尺布”, “斗米”与“尺布”也是“量名”结构。

另有“斗升之水”, 本身就是“量名”结构, “斗升”是2个量词的并列, 共同用来修饰“水”。“斗水活鳞”中的“斗水”, 就是“斗升之水”, 所以, “斗水”更是“名量”结构。

另有“斗酒百篇”, “斗酒”是“一斗酒”之意, 就是“量名”结构。“斗酒双柑”源自如下例子:

(23) 戴顒春携双柑斗酒, 人问何之, 曰 :“往听黄鹂声。” (唐·冯贽《云仙杂记·俗耳针砭诗肠鼓吹》引《高隐外书》)

按句子的本义来看, “双柑斗酒”中的“斗酒”也是“量名”结构。

7.“孤文只义”与“孤身只影”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孤文只义”:“指零碎的文字材料。”例如 :

(24) 斯时通古今者起, 以世运如是其殊科, 王与霸如是其殊统 ;考之孤文只义之仅存, 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由是又欲竟其用, 径援其文以大救裨当世, 悉中窾理…… (清·龚自珍《〈春秋决事比〉自序》)

“只义”是“量名”结构。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孤身只影”:“形容孤单一人。”例如 :

(25)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 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3折)

(26) 谁怜我飘泊天涯, 孤身只影! (湘灵子《轩亭冤·创会》)

“孤身只影”中的“只影”也是“量名”结构。

8.粒米束薪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 :“极言粮草之少。”例如 :

(27) 自实反为缪家所误, 粒米束薪家里无备, 妻子只是怨怅啼哭。 (《二刻拍案惊奇》卷24)

“粒米束薪”其本义也是“量名”结构。又如“粒米狼戾”中的“粒米”也是“量名”结构。

9.“片言只字”与“片鳞半爪”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例如 :

(28) 片言只字, 不关其间 ;事踪笔迹, 皆可推校。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29) 其无可援据, 则穿凿其诗之片言只字而曲为之说, 其亦近于愚矣。 (清·钱谦益《注杜诗略例》)

“片言”“只字”是“量名”结构。

另有“片言只语”、“片言一字”、“片文只字”、“片词只语”等, 其中的“片言”、“片文”、“片词”、“只语”、“只字”也都是“量名”结构, 只有“一字”是“数名”结构, 中间省略了量词。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片鳞半爪”:“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例如 :

(30) 余观其诗剽拟字句, 了无意味, 求杜之片鳞半爪不可得, 而况其肉乎。 (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孙宜》)

(31) 如果情况不明了, 只凭着片鳞半爪的材料, 轻率地做出结论, 就会在工作中犯错误。 (江汉《分析好, 大有益》)

“片鳞半爪”按本义也是“量名”结构。

另有“片鳞只甲”、“片鳞碎甲”、“片鳞残甲”、“片甲不回”、“片甲不存”、“片甲不还”、“片甲不留”、“片甲无存”等中的“片鳞”、“片甲”、“只甲”也是“量名”结构。

10.“只字不提”与“只鸡斗酒”等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只字不提”:“一个字也没有提起。”例如 :

(32) 在这本“党史”里, 李大钊同志的历史功绩不见了, 只字不提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贾芝《〈李大钊诗集〉重版后记》)

我们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也发现例子, 如;

(33) 至于夺取十三省总镖头的事我只字不提, 我就是访访童林。 (民国《雍正剑侠图》下)

上例比《汉大成语大词典》所举例子要早。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只鸡斗酒”, 义项有二, 一是 :“指菲薄的祭品。”二是 :“指简单的酒菜。”例如 :

(34) 明日东家当祭灶, 只鸡斗酒定膰语。 (宋·苏轼《纵笔诗》之三)

(35) 升俎豆之馨香, 只鸡斗酒。 (《花月痕》第5回)

(36) 一笑沧波浩浩流, 只鸡斗酒更扁舟。 (宋·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诗之二)

(37) 前夕, 熊得山劳以只鸡斗酒, 席间各自道生平, 感慨唏嘘, 咸涕泣不能自已。 (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

“只鸡斗酒”按本义也是“量名”结构。

另有“只鸡樽酒”、“只鸡絮酒”, 其中的“只鸡”和“樽酒”都是“量名”结构。还有“只轮无反”、“只轮不反”、“只骑不反”, 其中的“只轮”和“只骑”也是“量名”结构。还有“只身孤影”、“只影单形”、“只影孤形”等, 其中的“只身”、“只影”也是“量名”结构。

11.彘肩斗酒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起, 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例如 :

(38) 彘肩斗酒渡江人, 南部莺花每怆神。 (吴梅《马鞍山麓吊刘龙洲墓》诗)

上例中的“斗酒”是“量名”结构。

12.樽酒论文

《汉大成语大词典》收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 一边议论文章。”例如 :

(39) 少顷, 摆出酒席, 四位樽酒论文。直吃到日暮, 牛布衣告别。 (《儒林外史》第10回)

(40) 连年客里度初度, 樽酒论文第一遭。 (陈世宜《上巳社集是日值余初度》诗)

上面的“樽酒”原是“一樽酒”的意思, 所以是“量名”结构。

上述众多用法, 是不是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中“量名”结构的一个源头。在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中, 这种不定指的“量名”结构应该还是较多的, 特别是处在宾语位置的“量名”结构更是如此, 如例 (8) 中的“那时犯弁杀条血路”, “杀条血路”中的“条”就省略了数词“一”字。从中也可见, 汉语中的“量名”结构, 一是内容丰富, 二是结构多样, 三是文体多样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 四是历史较为悠久。

参考文献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 (语法卷) , 商务印书馆, 2008

陈兴伟《义乌方言量词前指示词与数词的省略》, 《中国语文》1992第3期

陈玉洁《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 《中国语文》2007第6期

郭玲、王安全、周澍民改编《汉大成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

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青岛出版社, 1996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9

施其生《广州方言的“量+名”组合》, 《方言》1996第2期

石汝杰、刘丹青《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 《语言研究》1985第1期

王健、顾劲松《涟水 (南禄) 话量词的特殊用法》, 《中国语文》2006第3期

王健《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量名”结构研究》, 《语言科学》2013第4期

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 《方言》1981第4期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工作总结下一篇:致运动员加油稿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