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

2024-04-16

《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

《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多角度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学习重点:

1、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表达情感。

学习难点: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观察的结果。

2、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1、去大自然中捡拾或者采摘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同时详细记下你发现它的时候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尤其是你之所以要选择它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的叶子:

1、导语:19世纪末在德国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他的名字叫莱布尼茨,他曾谈到一个观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们也发现,即使外形最相似的两片树叶,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它们大小不一,色泽不同,厚薄不均,叶上的细纹更不相同。

2、说说“不一样”:

上课之间,我曾让大家走进大自然中去找过叶子。现在,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走到某学生面前)这就是你找到的那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吗?那就请你说说你是什么时候、在哪儿找到这片叶子的?还有你找叶子时的心情。(是先想好了要找什么样的叶子?还是偶然发现的?还可以说说当时周围的环境。)

指名3—5个学生回答

二、找找叶子的特征: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我发现,大家找到的叶子确实都各具风采。可见同学们找寻它们的时候都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观察。

1、五官并用观察法:

方法:多种器官配合。

其实啊,人们观察景或物时,是需要多种器官配合的,我管它叫“五官并用”观察法。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一个都不能少。

2、作用: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

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的观察方法,完成你的叶子的观察报告表,记下你的叶子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注意,前提是它没有毒哦)等等。

颜色

形状

声音

气味

质地

味道(备选)

指名3—5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4、叶子的特征:

可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叶子,现在发现,我的叶子是绿的,你的叶子也是绿的,我的叶子是柔软的,他的叶子也是柔软的,怎么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叶子与众不同呢?或者说,如果把大家手头的几十片的叶子放在一起,你凭什么特征才能从中找到你的叶子呢?所以,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想一想,和别人的叶子比起来,你的`叶子哪个方面最特殊?或者说,你的叶子最突出的特征在哪里?

指名3---5名同学回答。

三、感受叶子的生命:

1、修辞+联想、想像:

是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叶子的特点,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刚刚表达得最生动

形象的同学都用什么方法?对,修辞!例如,XXX用了比喻、XXX用了拟人,等等。

同时,刚刚这些同学在运用修辞方法的时候,其实还隐藏了两个很强大的思维武器——联想和想象,这样以来叶子便有了更加灵动的色彩,便有了生命,叶子的特点就能更进一步突出了。

2、分析例句:

老师这里有两个例子,是老师在长沙的学生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例句:1它的味道又苦又涩,这是叶子贮蓄了一生的眼泪。

2这是一片不完整的梧桐叶,它已经碎掉了一个大角。在路边拾起它时,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刚刚我已然听到同学们中有人在感叹,我能听得出来是的赞美。可究竟美在哪里?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

重点分析第二句:作者由梧桐叶的不完整,发现了残缺便是这片叶子的特征,于是联想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残缺之一——断臂的维纳斯。因此,这一片不完整的叶子就拥有了一份最美的生命。其实,这个句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作者让叶子回到了发现它的地方,而且表达的不仅仅是叶子的特征,更是作者发现这片叶子时自己心中的感觉,这片来自作者心中的叶子才真正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叶子虽然现在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但是要真正感受它的生命,我们还得让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回到我们找寻它的地方,回到它生命的发源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生命的精彩。

那么,现在就让你的联想和想像带着你和你的叶子回到大自然中去吧,回想一下你找到它时的心情,重点捕捉一下你找到它时那一瞬间的感受,联系叶子最突出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下你眼中、你心中这片不一样的叶子。呆会我要请同学上台来展示你的不一样的叶子和你不一般的句子。表现好的同学,将得到一份由老师亲手制作的神秘小礼物。

B、上台展示的叶子和句子:

指名3--5名学生。

学生互评,教师稍做点评。点评要点: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围绕相似点,合情合理和情感表达进行。

四、由叶子拓展到大自然中:

感谢以上几位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叶子。那么,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由这一点,我们能不能得出什么启示呢?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山、水、房子等)

启示:是啊,世界上不仅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其他事物也是一样。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当然,同学们从中应该还能得到其他更多的启示。

五、小结:

同学们再想一想,自然界的物尚且各具情态,那人呢?人的性格、精神呢?当然也不一

样。因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

真高兴,这一节课我们不仅找寻到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叶子,还因此一起走近了自然,感受了自然的神奇,聆听了自然的脉动。通过了解叶子,我们明白了观察是需要五官并用,多方位、多角度的,表达更需要注入作者独有的情感,这样,世界才会在我们的笔下美丽起来。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课后,请同学们去找寻一处令你感动的景物——一片叶子、一棵小树、一枚鹅卵石,以“心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同学们,自然是伟大的,自然界呈现给我们多姿多采的一面,每一片叶子都与众不同,那么每一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人的心灵世界就更丰富了,雨果说:“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也许你们每一个人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你们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篇2:《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感受自然的作文学习之旅。

二、探究:

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示了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秀篇章,大家不防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突出了春的新美力。)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文章之所以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美。我们知道语言是文章的华衣,文章要出彩,必须先有生动的语言,那么,如何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呢?

(一)、运用修辞添魅力。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则幽默而又风趣。这样,文章就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笔触。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修辞的运用使描写栩栩如生:窗外有一棵梧桐,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分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样子。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的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作一个妩媚的笑。(《落叶》)

(二)、善用名言增文采。名言警句,经过了历代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 “画龙点睛”之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这里,朱自清先生古为今用,生动地绘出了春风拂面时的柔和、飘逸和清新之感。

(三)、多种角度创意境。要具体形象写好景物,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动态的特点去多角度描绘写,就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达到身临其境之感。看下面的描写:晨曦微明,雾弥漫着整个村头。秋的晨雾,是那样的淡,淡得像新娘的面纱;秋的晨雾,又是那样的甜,甜得像流进心底的甘露;秋的晨雾,是那样的轻,轻得像一声耳语。绕村的白杨,流溢出淡淡的绿色的光;那静静的田畦,被轻轻地装进烟雾的摇篮,牧童的短笛在淡淡的迷茫里深情地奏响,悠扬,婉转。

(四)、妙用词语出效果。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同义词复用和反义词的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下面的例子:校园里的树叶都随风摇曳,挣脱了树枝的束缚,飘然而下,随风起舞。渐渐地,渐渐地,翻转,垂落,垂落„„一片,一片,一片„„仿佛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它们凝聚于树下,深情的依偎在树下。叶落归根,我恍然大悟:正是有了落叶的滋养,才会有来年的枝叶繁茂。(《落叶》)

了解了使语言富有文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描绘自然。不同的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感受,通过文章,我们了解到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他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雨、春天的风,更喜欢春天的新美力;而老舍先生则喜欢济南的冬天,他喜欢那里的山、水,喜欢那里的温晴。那么你又喜欢大自然的哪些景色呢?[(生说风、雨。。)为什么?你能说一句有关“风。。”的诗文吗?(生说)]

三、拓展: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所喜欢的自然风光。(生写)

四、总结:

篇3:从一节数学课感受自然的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中的数学内容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 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 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也应该是自然的,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自然性”.下面结合古典概型的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已有选修2-3计数原理中的排列组合知识) , 浅谈笔者对自然的数学教学的体会.

1 自然的引入数学问题

教师:同学们在电视上天天能看到各种摇奖节目, 有人运用类似的方法, 把它搬到了我们的身边,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再现当时情景) 有人打着“摸球博彩, 奖品丰富”的旗号, 他先摆出了12个相同大小的球, 有6个黑球和6个白球.当着观众, 他把12个球装进一个布袋中, 怂恿大家来摸, 随便摸出6个球, 观察有几黑几白.奖品为:

摸得6个黑球或6个白球各奖3元;

5个黑球1个白球或5个白球1个黑球各奖2元;

4个黑球2个白球或4个白球2个黑球各奖1元;

3个黑球3个白球给摆摊者3元.

观众甲说:在可能出现的所有7种情况中, 竟然有6种能得奖.

观众乙说:对, 67的机会获奖, 这太容易了.

(很多人便欣然参与)

感受: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 能自然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本节课通过生活中非常常见的, 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生活问题, 而且是同学们平常所想要解决却一直没有结论的问题情境, 自然的问在学生“应发末发之前”, “似懂非懂之处”, 自然的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热情, 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数学课堂引入只要附合数学自然性的特点,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且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吸取知识的.”因此自然的引入数学问题, 吊起学生的胃口, 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步.

2 自然的启发构建、感知问题

教师:大家很想知道其中的结果怎么样, 如果你身临其境也会去碰碰运气吧!但又有点担心, 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但机会好像很大 (67) , 又很矛盾.现在问题难度先降一降, 如果口袋内装有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 从中摸一个球, 会出现几种结果?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如何?为什么?

学生:会出现两种结果, 且两种结果可能性相等, 概率都为12, 因为球是均匀的, 或者可以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得到.

师:对, 我们大量的重复试验中得出“黑球”和“白球”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不可能都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求得随机事件的概率, 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 仅仅从结果上分析.能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也就是哪些随机事件可以只分析结果就能知道概率呢?

(学生经思考、举例, 师生共同分析所举随机事件, 从而自然的感知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即感知古典概型)

3 自然的合作探索、形成概念

研究主题1 基本事件.

教师:在刚才的掷一颗骰子事件中, 如果我们把结果“抛掷一颗骰子, 出现4向上”称为一个事件, 这一事件有没有包含其他的结果?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 什么是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如何?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并适当举例说明各个概念.

(教师举了几例后, 学生合作探索, 个别学生举例, 其余学生帮助补充)

研究主题2 古典概型概念及其概率公式.

教师:你能对这些试验结果的特点作一个归纳吗?

(学生合作探索, 归纳古典概率模型的两个共同特点)

教师:一副扑克牌54张, 从中任抽一张, 抽到方块A的概率是154, 只含有一个结果 (方块A) , 同学们能否举一个含多个结果的事件?

学生:抽到方块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记“从扑克牌中任抽一张, 抽到方块”为事件A, 则事件A的概率为多少?能否再举例子来理解事件A的概念?请同学们总结一般情况即古典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公式?

(学生全班参与回答, 略)

教师:谁能从集合和元素角度, 解释一下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学生全班参与回答, 略)

(问题是在原来基础上变式而来, 由浅入深, 体现梯度,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 体会交流、合作和竞争等现代意识)

感受:本节课的难点是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等概念的理解, 很多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或数学问题时, 常常会略去许多自然的思维轨迹, 不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 而直截了当的得出概念或直接给出解答思路, 从而常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没有充分的自然的合作探索, 学生自然的思维过程就得不到充分展现, 也无法充分揭示概念形成或问题解决的思维与策略.另外数学建构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理解更重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结构, 自主活动是个体经验的源泉, 自主性是个体建构的命脉, 没有自主性意义的数学建构是不能完成的, 合作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各抒己见, 合作交流, 能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不同见解, 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体现共同提高的协作精神.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应该自然的回归合作探索和自主探索, 才能让学生自然感知问题, 形成概念, 教师只需作适当的方向引导,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适当经历困难和挫折, 体会数学知识的自然性, 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 直到总结完整, 这是学会学习的根本保证.

4 自然的变式、分层应用、渗透思想

以下问题都让学生回答, 同时让学生参与例题的变式. (解略)

例1 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抽一张, 抽出方块或红桃的概率是多少?

例2 (例1的变式)

1) 如果从两副扑克牌中各抽一张, 则抽出两张方块A的概率是多少?

2) 某人做两道数学选择题, 已知每题都有4个选项, 其中每题有且只有1个是正确答案, 该学生随意填写了2个答案, 则都选对的概率是多少?

3) 我们的每份数学试卷一般有10个选择题, 假如有个学生什么都不知道, 则他全作对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算后惊奇不已, 这样看来我们没有任何投机的机会, 好好努力吧!)

例3 口袋内装有大小相等的1个白球和3个黑球, 从中摸出2个球, 摸出2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1 摸出1黑1白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2 至少摸出1个黑球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例3的变式中, 你能发现什么吗?

学生:这是必然事件, 另外1=12+12, 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

例4 解决引入的数学问题即例3的变式.

教师:能否根据算出的概率解释引例中的现象.

(学生们各抒己见)

感受: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及数学人文价值的体现, 数学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所以数学课堂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必须自然的由浅入深, 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节课数学问题的分层设计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然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体现了教材只是一个要求, 不是圣旨, 并且自然的巧设坡度, 巧妙地化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课堂的引入问题解决自然是水到渠成, 人人都能解决.波利亚认为:如果我们不变式, 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另外进行适当的自然的变式, 能够让学生在解答新问题时, 自然的运用已知的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提高解题兴趣, 寻找简捷的解题方法,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形成轻松、自然的学习状态.同时在数学问题的自然变式和解决中, 数学思想方法也要自然的渗透其中, 这样学生就能自然体会数学中的化归、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5 自然的创新 (再次产生研究性问题)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非常完美的解答了刚才的摸彩问题, 自己能否根据所学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比如每次摸了球又放回去;若两个袋子应如何设计摸法;又如规定按一定顺序如“黑、白、黑”才有奖, 则又应如何设计摸法呢?等等

感受:在学完一节课后, 解决了课堂引入的数学问题, 但并不表示数学问题的结束, 由于数学知识的迁移等, 学生会自然的提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其实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创新, 有助于新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住住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数学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新的可能,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真正的进步.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然的提出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数学是自然的, 从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自然.

篇4:感受自然的能量

莎翁在《哈姆雷特》里曾经感慨过:“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当我们逐渐远离自然且无所畏惧之后,自然的报复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其实当你能暂时抛开烦躁与不安,像个孩子一样去满怀趣味地感受周围你早已忽略的一切之时,你会体会到自然一直传递给你、却被烦躁和欲望所阻隔的能量。

学会爱自己

秋天的brighton,微凉的习习海风吹乱了一个黄皮肤女孩的头发。而她,就静静地坐在窗前,用忧郁的眼睛注视着这座小城,从日出到日落。直到今天,回想起十多年前逃离香港在brighton度过的那段时间,素黑还是会感到阳光的温暖。这个曾经阴郁、自闭、逃避阳光的人,就是在那里爱上了阳光透过自己身体的感觉。

压抑是素黑对孩提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九个人一起居住的西向房间闷热得让人烦躁,再加上女人之间的种种龌龊,总是让小素黑觉得无比压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素黑开始变得沉默,学会了封闭自己,享受只有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沉默的素黑其实生活得也不会太累。可是当她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就得了第一名之后,就让素黑无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读名校,大学又念英国文学……而孤独也让她很早就显得与众不同,当别的孩子还在迷恋明星、时尚的时候,那个沉默的素黑却在思考关于生死爱恨的哲学问题。在大学的时候,素黑的怪异更是让同学觉得惊奇,那个时候只是为了觉得穿黑不会被别人注意而一身黑色的她,却成了目光的焦点。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不敢说话的素黑,却已经开始开班讲起了村上春树、电影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素黑会在拿了自己专业的最高奖学金后跑去听医学、社会学的课程,她会一个人在图书馆里默默翻看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之类的资料。“那时喜欢到威尔斯医院看人生,到那边的医学院图书馆翻脑神经学书籍,后来有新结识的医科朋友告诉我,医学院的同学都被我吓坏了。”想起当年那个特立独行的素黑,如今的她不禁莞尔。

到了毕业,凡事讲求完美的素黑面临了更大的压力。早早在文化圈因为老道的评论而出名的她,接到了诸多的工作邀请。写评论、做主持、当顾问、做总编、带艺术团出国演出……那时的她完全是一个工作狂,越是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就越是会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她。那个时期是素黑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当她反省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是由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太泛滥了,我们的文化太肤浅了,太少我这样的人了,所以,我并不快乐,我的成就感是假的,毫无意义,而且,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生病,够了,那停下,然后走吧”。于是素黑就真的放下了一切,去了英国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去英国其实只是一个意外,当时为了存够脱离工作的钱,素黑选择了去大学教书。一段时间的清苦攒钱生活之后,一直想去巴黎的素黑却面临着签证的难题。为了不浪费好容易下定决心的旅程,素黑选择了去英国。

在英国期间,一个突然从脑海中蹦出的“B”,把她带到了brighton。这是一个海滨旅游胜地,城市氛围轻松而又包容。在那放下一切的日子里,素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和自己的美好,开始学会了要去爱自己。于是那个阴郁的女孩在brighton 的阳光之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始爱自己的素黑。在这座小城里,她寻找可爱的小猫,自己吹着古老的尺八,有时写一些专栏寄回香港。

就这样,一个香港女孩在遥远的英国小城,学会了爱自己。而几年后,香港又多了一个教别人如何爱自己的女子。

自然随心

在英国的幸福生活并非没有代价。坚持了三年之后,穷得叮当响的素黑回到了香港,受邀做起了网站,又一次回到了工作狂的状态。不过此时的素黑已然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在赚钱还完债之后,素黑做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了一个心性治疗师。

做心性治疗师,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去感受这个世界,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素黑接受咨询的方式很特别,每一个想要咨询的人都要先打开她那个黑色页面的网站,留下自己的疑惑和自我介绍,由素黑判断是通过邮件还是见面来解决问题。她说自己有一种能力,能够通过文字或者电话来看透人的心灵。如果赶上她心情好,就会得到面谈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见了素黑面的人,绝大多数人第一个疑问就是:“素黑这个名字是因为你只穿黑色么?”秉承着大学的习惯,素黑一直都是黑衣着身,袜子、首饰就连系首饰的绳子都是黑色的。在素黑看来,黑色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黑是生命最初的来源,胎儿在母体的子宫是黑的,没有黑就没有光,有黑才有白昼的起落。虽然很多人都怕黑,但黑才是所有生命的底和回归。

就是这个崇尚黑色的女人,却有着洞察一切的目光。不管是透过邮件上的文字还是见面的寥寥数语,不用花多少时间,她就能给出意见,或者分享咨询者的处境。而当一个人跟她描述自己的伴侣时,素黑总能模拟出对方相应的话。“他们总是很惊讶,说你又不在场,你怎么会知道?其实男女关系都差不多,大概也就那么几句话。”从小就敏感的素黑对于情感方面的问题,早已驾轻就熟。

相比于解决情感问题,素黑更喜欢从心灵上治疗一个人。在韶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处素黑和朋友开的工作坊,在那里每一个在城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会在膳食、音乐、接触自然之中,找到自我的精神力量,靠自己走出迷茫的困境。

在治疗别人的同时,素黑也在治疗着自己。她除了偶尔补充一点牛肉汤之外,坚持素食,因为消化肉食比素食要多一倍的能量,而肉食的酸性也容易使人疲倦,她觉得坚持素食才不会浪费自身的能量消化;她很少消费,也不愿意去超市,因为过度消费产生的垃圾会让她觉得不安;她喜欢自己手工缝制衣服,喜欢在一针一线的专注之中享受时间的流逝;她喜欢触摸自然,会在不同的城市寻找古老的树拥抱,体会其中强大的能量,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听海,让海浪不断拍打的声音带给她力量……

篇5:《感受大自然》教案设计

③环境问题的涵义及危害。

能力目标:

①培养鉴赏自然风景的能力;

②增强对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的认识;

③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②树立正确的自然馆,于大自然和谐相处;

③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教学难点:

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课时安排:

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讲授本课第一框题——感受大自然之美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详见教材P32引言)

2、板书课题: 第十二课 感受大自然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感受大自然之美

1、 美丽的大自然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2页)

图片1:草原秀色 图片2:黄果树瀑布

图片3:三峡风光 图片4:泰山雄姿

搜集与交流:

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搜集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感受大自然之美,并精选资料在全班展示。

谈一谈:

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自然,自己认为大自然美在哪里?

(1)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之美的内容)

①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美丽无穷

宇宙之美在其“神秘”!在浩瀚神秘的宇宙世界,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太阳系,在太阳系以外还有更大的星系——银河系,以及更遥远的河外星系。在晴朗的夜晚,抬头遥望,轻纱薄雾般的银河里流动着闪烁的群星,构成了太空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学生朗读教材,从中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②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

生物世界的美在其“奇妙”!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鲜花怒放、鸟儿歌唱,河流、天空、大地、森林无不显现着生物世界的美;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不展示着春、夏、秋、冬四季生物世界之美的奇妙。 ③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学生朗读教材,去感受领略其中之美)

④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的益处

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有哪些益处呢?

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以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精神生活。

名片欣赏:(见教材P33——34页)

海 上 日 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穿上只有及其德响声。

2、访谈:怎样欣赏大自然之美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4页)

图1:北国千里冰封 图2:南国秀色

说一说:

自己在图片中看到的大自然之美,自己在鉴赏大自然美景时,有什么经验? 教师讲述:

自然美是我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的,如朝霞的绚丽、月光的皎洁、大海的浩瀚、雪山冰川的险峻、原始森林的苍茫、花草虫鱼的可爱,大自然给我们提共了无限宽广的审美领域。

相关链接:(见教材P35页链接材料)

自然美是变化和发展的,它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自然不断被人们的劳动所改造和利用,它的美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起来了。当大自然成为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时,山水树木不仅是劳动生产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这时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大自然才能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成为美的自然。

教师讲述:

人与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强烈,自然美变化和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作为我们中学生关于大自然之美,还有好多问题搞不清楚。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鉴赏大自然之美。

(1)自然美的分类(P35页)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P35页第一、二段内容,思考讨论)

议一议:自然美分为哪两类?

自然美分为两种:

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

例如:春天生机勃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色的山林、雪白的羊群和各种巧夺天工的林园。

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

例如:浩瀚辽阔的星空、广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川等。

(2)怎样鉴赏自然美(P35页)

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①观赏的距离:(P35—36页)观赏风景时,如果我们要观赏全景,就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才能见其全貌和整体的美。如果要观赏局部的美,距离要近些。

②观赏的角度:(P36页)观赏风景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比如,“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③观赏的时间:(P36页)观赏风景还有一定的时间性。

(3)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P36页)

(按教材简述)

由此可见,我们中学生应该走进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无尽的美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7页)审美交流

图1:泰山远景 图2:泰山日出

谈一谈:泰山美在哪里?

泰山——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雄伟壮丽的泰山,中国的五岳之首,有“通天拔地之势”“擎天捧日之姿”,故称“岱宗”。它象顶天立地的巨人,巍巍峨峨雄峙(zhi)在海滨的山东省中部。泰山山脉沿黄河南岸延绵二百多公里,其极顶——玉皇顶,称天柱峰,海拔1545米,泰山的余脉起伏于齐鲁天地之间,青山连绵。莽莽苍苍,气势蓬勃。

泰山的自然景致有其独到之处,它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都被古代人审视过、命名过、加工过。因此,泰山的自然景观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化 内涵,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考察了泰山后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了,它使国际自然协会的委员们大开眼界。泰山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要重新评介自然与人的关系。这就是泰山,它伴随着华夏民族从远古走来,它记录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就像一座丰碑,一部巨著,在无言地彪炳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所走过的不寻常的历程。泰山,是著名的中华文化山,中华民族的精神

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三、我的收获

本节课应掌握得知识点:

①大自然之美的内容: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大自然风景秀丽,美景如画。

②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益处: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③自然美的分类: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

④怎样鉴赏自然美: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四、课后作业

1、预习第十二课第二框内容

2、完成《学海导航》P21——22页,十二课第一框练习题。

第二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讲授本课第二框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情境材料一:(见教材P37页图片)

图1:滥捕滥杀 图2:乱砍滥伐

图3:大气污染 图4:水污染

(指导学生看图,交流)

探究讨论——

①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

②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自己知道多少?

2、板书课题: 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二、教授新课

1、自然物种在减少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8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了有关物种灭绝的惊人信息:……

讨论交流——

读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探究讨论——

※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危害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共同归纳:

原因:人为因素、不可抗拒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影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这种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 比如:全球化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扩展严重;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不断耗损,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等,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为此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吧!

体会与交流——

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9页)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游人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否侧,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将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和新景区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80年代中期,约为7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约为17万平方米;而到,则达到20万平方米。尤其是近来,黄山 核心景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宾馆、饭店、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等。种种人工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地方比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在核心景区内随心所欲乱建宾馆、商店和娱乐设置,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旅游经济。

讨论交流——

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

自己还知道哪些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事例?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9-40页)

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了。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和起来大约有14万平方千米,接近一个山东省的面积。…… 讨 论: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存与生活有什么影响?

想一想: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状况满意吗?

交 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谈谈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生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

共同归纳:

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生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活动——(见教材P40页)

行动起来,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 。 我的建议:。

三、我的收获

本节课应掌握得知识点:

①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和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②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

③环境问题的涵义: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④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⑤保护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课后作业

1、预习第十三课第一、二框内容

篇6:《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以“美为主题”的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目标:从自我做起,培养鉴赏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知识目标: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鉴赏大自然之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美的能力。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美丽的大自然”,分别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秀丽的自然风光”描述了大自然之美,侧重赏析;第二部分分别从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想象力来鉴赏自然之美,让学生掌握鉴赏自然之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发现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赏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歌曲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导入:一首优美的歌曲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大草原。轻轻地闭上眼睛,仿佛就能感受到那柔和的风轻裹着芳草的清香温暖地抚在脸上。远处悠扬的马头琴声,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在这无垠的广阔天地间回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出示课题——感爱大自然之美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环节一:走进大自然

活动1:课件展示学生搜集的3组图片。(天文组、生物组、大自然组)活动2:分组交流:说一说:你认为大自然美在哪里?(通过这两组活动,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结论: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环节二:感悟大自然

活动3:视频欣赏:《美丽的大自然》 议一议:大自然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有何好处?

结论: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过渡:为了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同学们就应学会如何鉴赏自然美,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感受,在你所欣赏到的各种美的自然对象里,有没有类别之分?

环节三:鉴赏大自然

活动4:观看图片:日照海滨图片;苏州园林图片等,归纳自然美的分类。思考:他们各有各的美,这种美有没有区别?(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自然美的分类)

结论:自然美的分类: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

小结: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的伟大力量使自然美上加美,成为美的自然。

活动5:散文欣赏——展示视频《海上日出》

师:作者是如何欣赏到海上日出的?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描绘出这样的美景?

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自然,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导游去旅行吧!活动6:情景表演:选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

第一站——黄山:多媒体展示黄山图片(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天狗望月、老僧采药等)

第二站——走进西湖: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结论: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环节四:关爱大自然

今天我们感受了大自然无尽的美,你收获了什么?

篇7:《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资源;培养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等。

一、教与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学会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结合具体场景,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培养鉴赏自然美的能力。

二、教与学重难点: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访谈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案例图片。

要求:学生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记录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及对大自然的看法。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1.教师: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一不美,热爱生活的人都懂得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泰安人更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家乡的美(注意思考泰安美在哪里)播放泰安风光视频。请你说说我们的家乡泰安美在哪里?

从片中,我们已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泰安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感受更为宽广的大自然之美。

2.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信息搜索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 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一:谈谈大自然之美

1.课前我们共同搜集了“美在大自然”的图片、诗歌、散文等,在你眼中,大自然美在哪里?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眼中的大自然之美。

2.老师要指导学生结合画面畅所欲言,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并要求学生概括回答大自然美在哪里?大自然的美丽有什么作用?

3.老师视频播放大自然的景观,请大家欣赏。欣赏时要注意观察这些景观体现了大自然哪一方面的美?

4.请同学们思考: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的成长有何作用?(大自然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教师总结:欣赏大自然可以使人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同时忘记身心的疲惫,得到娱乐和休息;还能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搜集图片、诗歌、散文,在展示交流中内化了对自然之美的认识,深化了对自然之美作用的理解。)学习任务二:鉴赏大自然之美

环节一 大自然美的分类

1、在你所欣赏的各种美的自然对象里,有没有类别之分?可以出示如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西

藏布达拉宫等让学生区别美的分类是什么?

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西藏布达拉宫

2.拓展思考:在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对象是经过人类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哪些是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

3.阅读课本材料《海上日出》思考:作者是如何欣赏到海上日出的?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描绘出这样的美景? 环节二畅谈经验

有过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自己鉴赏大自然的经验。(教师启发:你觉得某某景色美在哪里?你当时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的真实胜过空洞的说教,让有过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自己鉴赏大自然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三 鉴赏大自然之美

1.不懂得怎样鉴赏自然风光,就不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得不到美的享受。对此,小记者与陆教授有一段访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请阅读课本材料,然后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道理,或者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比一比:看谁善于提出问题;看谁擅长回答问题、2.学生讨论鉴赏美的方法,师总结:鉴赏自然美的时候,不要忘记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像力。

(设计意图:在欣赏、感悟、讨论、探究中升华了对美的认识,提高了鉴赏自然美的技巧。)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1)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所整理的知识网络应当到知识点层次。整理本节课的本节课所学,结合板书,在课本上整理出本节课的主要观点。美丽的大自然表现3点

益处

感受大自然之美自然美的种类

鉴赏大自然之美 距离

如何鉴赏自然美角度

时间

想象力

(2)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观点或理论模块。

(3)整理课堂笔记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1.(2010年重庆市)

材料一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随“神六”圆满完成了他们的太空之旅返回地面后,畅谈在太空所看到的奇妙景色——费俊龙:“太空景象美极了,日落时,地球的圆弧比彩虹还要美”。“当飞临北极上空时,看到白雪皑皑,非常漂亮”。聂海胜:“我在太空中看到了祖国清晰的海岸线,看到了祖国宝岛台湾,它实在太美了,像镶嵌在蓝色海岸线上一颗绿色的翡翠„„”

材料二某校初二学生在 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组织了一次“地球需要你”主题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同学收集到以下漫画。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作为“地球村”的小村民,要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请你提出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

鉴赏自然美的时候,不要忘记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像力。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认识,以及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方法。

参考答案:

(1)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或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或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繁荣等。

(2)鉴赏自然美的时候,不要忘记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像力。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下列关于自然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大自然之美可以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享受②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它不会因为人类的存在而改变③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有更多美丽的景色④破坏自然景观,人们会付出代价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美就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②只有艺术家才能随处感受到美③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④我们要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3、大自然的美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以下属于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有()

A.巍巍华山,巍然拔起,雄伟壮丽,又以险峻著世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D.春风吹拂下,田里的秧苗在摇曳不停

4、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告诉我们鉴赏自然美时要注意()

①观赏景物的距离②观赏景物时要发挥想象力③观赏景物的时间④观赏景物的角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5、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列属于表达赞叹自然之美的有()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2 C3.D4.D5.A

(六)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1.周末以小组为单位走访社区,了解在我们周围,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做好记录,回来交流。

2.总结:闲暇时,让我们到海边去吧,去听海、观潮,去拾贝、踏浪;我们到山林去吧,去登山,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去嗅嗅花的芬芳,去感受树的荫凉;去拾起一片火红的枫叶,去感受它的热烈与悲壮„„让我们在感受大自然无尽的美中亲近大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篇8:《感受自然》的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的亲身体会、亲自实践”。要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进而产生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从中既可得到人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其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而,如本次活动,因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我们根本无法开展。我很迷茫,不知道这类综合性活动要不要上,该如何去上。因此,这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这一课题作为公开课,就是想借此提出我的疑虑,让老师们共同探讨怎么处理这类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 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索自然。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4) 培养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习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4个步骤:美文欣赏导入;物我心灵对话;回忆四季体验;学习情景交融。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布置学生摘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积极地去发现美,描绘美。但是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很拘束,课堂上怎么鼓励都不敢起来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也不够热烈。课后又私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会说,就是不敢站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真切地体验,用他们的话说,觉得没有内容可说。而会说的,说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是模仿书中的描写。不过,能模仿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便能逐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老师们对我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课内外知识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态朴实、大方,语言流畅、亲切、自然,特别具有亲和力。当然我在处理物我心灵对话环节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在讨论过程中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选择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与之展开对话,只有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得不错,多数同学不知该怎么说。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但反而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无法放开了说。

当我在第二个班再上这节内容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语,此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我们校园内就有许多环保标语,学生会说了,敢说了。让孩子多留心身边的资源来帮助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且为大自然设计标语,也是在让学生与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有个同学为小草设计的标语是:“谢谢你给我的关爱。”“我正在成长,请勿打扰。”用小草的口吻来向人们诉说,提醒人们爱护小草。学生思维活跃,真正感到了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所以,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获取资料,如提供小主题,提供相关的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并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待学生阅读、交流和思考成熟以后,方可放任学生按课文展示的方法和步骤主动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探究成果,并将调查、思考、探究的成果用文字展示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学生围绕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语文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作用,在迁移和拓展中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一个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只能做一个接线的阿婆,什么地方的线断开了,教师就把它接起来。教师永远不能去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使我们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得到人文的滋养, 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篇9:感受大自然的美

关键词:风景写生;油画创作;绘画

一、福建云水谣(2011.11)

这是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写生旅程,不仅因为它是本科生涯中第一次外出写生,唯一一次有着本科寝室四年的小伙伴一起陪同的写生旅途,更是因为这幅 《云水谣》——第一次让我体会到画作有人喜欢并愿意收藏,能够展现它的艺术价值与独特魅力。

青山秀水建福城,诗情画意赋民谣。福建云水谣,白云绿水,人间仙境。安宁祥和,世外桃源。现在依旧记得朝日初生,一路东行,夕阳落晖,安然抵达。虽已是十一月底了,但福建给人的感觉依旧是暖暖的。我在这里的第一幅风景写生便是《云水谣》,记得在开始作画之前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此细心作画,我站在后面看了很久,也算是一种学习,那种对绘画的钟爱之情完全可以从画面中传达出来,我也算是受益匪浅。来到这里,你会深切地感受到福建土楼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土楼便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大家在绘画之余集体参观了土楼,我想这是一笔我们值得保护与传承下去的文化瑰宝。当然,云水谣更是因张艺谋拍的同名电影而出名,现在来往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二、湖南常德(2013.5)

能够来到自己的故乡——常德进行写生,我想我是激动的,也是快乐的,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周围的土壤都是自己习惯的,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熟悉的家乡话,在无形之中便加深了对这里的热爱,因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回到故乡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一切知觉中都含有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故乡风景》——五月的常德是绿油油的,你会发现眼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绿色,这是需要我们智慧的眼睛和灵动的双手去描绘奇妙、美丽、生动的大自然。在这个季节的时候,我们可以会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因为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绿,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又有各种各样的绿,或许,这就是绘画的魅力所在,可以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用画笔直接在画布上挥洒,正如达芬奇所说,“画家是替最高贵的感官——眼睛服务”。[2]

常德写生可以说是一段幸福的的写生经历,也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作为一名家乡人,我希望以后能再回家乡进行写生创作,同时能通过我的油画作品宣传家乡的美好景色以及常德的文化。

三、广西阳朔(2013.12)

本科阶段最后一次外出集体写生,也是自己初次来到广西桂林遇龙河畔,依稀记得那一次恰逢南方风景画派十年在遇龙河举办集体写生活动,画家戴士和、白羽平、陈和西等数十人名家齐聚在此进行绘画,学习名家作画并且深有体会。这也是初次见到这么多的国内的名家进行现场的写生创作,他们对绘画的热情直接地通过画布表达出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咱们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峰奇洞峭。当然,来到这里我们趁写生之余也好好地游了漓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馈赠是多么的美好,这便更加激发我写生时的灵感。

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艺术语言之一,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写生时需要重视色彩的表达。《遇龙河》——曾经有人看到这幅风景立即问我说是不是在阳朔画的?他说看着画,自己仿佛他回到了当时身在广西的时候,一时感慨良多。或许,这也是让画家所欣慰和感动的,因为,一幅画,能够打动人心,我想也是值得了。

四、河北唐山(2015.10)

研究生期间第一次外出集体写生来到唐山沙石峪,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看到了上面挂满了柿子甚至快要不堪重负的杮子树林,还有枣子、葡萄、板栗等各种果实以及淳朴的劳动人民。在这里,我尝试着每天早起,带上一份美好的心情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其实这时候的唐山已经算是比较冷了,但是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便忍不住外出寻找美景,也是在这个时候,才体会到寻找的乐趣,也许偶然也是寻找的一部分。

写生不仅是绘画的基础,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写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敏锐感受力以及良好的思维素质。感受力是一种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在于把客观现实中的第一自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中包含着画家的学养,思想和技术的发挥,表现出画家的世界观与审美观的智慧。

写生《唐山一隅》这幅画作,是某一天清晨,自己一个人尝试着去探索,走到一条巷子的尽头眺望的时候,发现前方在树木的遮挡下隐约地可以看到一条小桥,就是隐约的小桥吸引了我,于是有了这幅画作,尽管它并不足以完全体现唐山的美,但是看到这幅画,心灵都会觉得平静下来,因为面对这样一番的大自然,可以抛开尘世的一切烦恼,深呼吸,你会发现你已身入其境。

五、结语

油画写生每一个绘画的人都会有过外出写生的经历,我想这将是我们记忆深处的一段美好回忆。

作为一名绘画专业的学生,油画写生作为绘画基础练习的同时,也是掌握绘画技巧的必要过程与手段,是最主要、最鲜活、最现实也是最有效地造型训练方式,并在现行绘画实践中普遍实行。[3]在写生的过程中,你可以无限地亲近大自然,无限地放松自己。之所以说写生是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因为只有在外出写生的时候,才能看到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最本质的状态,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是直接明了的,我们需要在这最直接的状态中提升对创作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贾晓伟.美术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胡志敏.油画写生中的创造意识及其建构[D].西南大学,2013

上一篇:语 文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下一篇:生物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