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2024-05-08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精选6篇)

篇1: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1.2主管部门:山西省林业厅 1.3工程性质:新建 1.4实施单位:XX县林业局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项目区自然概况

县(林局)经营范围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土壤;植被;主要适宜生长树种等。2.2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县(林局)范围人口及其结构(农业、非农业;在职职工、离退休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贫困县;工农业产值等。

2.3项目区森林资源概况

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林地权属;林种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2.4项目区生态公益林概况

公益林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林地权属;林种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

2.5本次列入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概况 列入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区位构成;林地权属;林龄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2.6本次列入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禁限伐协议签定情况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根本途径等。3.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重点公益林管护能力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坚持以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综合设防,提高重点公益林的综合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为建设“绿色山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3.3《方案》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7] 7号)

(3)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森林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晋财农[2007]307号)

(4)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晋林管发[2008]85号)

(5)《财政部关于下达2009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通知》(财农[2009]65号)

(6)天保工程区享受补偿的新增重点公益林必须符合国家林业局《关于落实天保工程区新增造林且未享受天保管护经费重点公益林面积的通知》(林资发[2007]31号)规定的四个条件:一是在天保工程区范围内;二是属于天保工程实施后,1998年——2004年期间,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新增加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三是属于按林策发[2004]94号文规定区划界定的公益林,并经国家认定范围内的面积;四是属于未享受天保工程管护经费的面积

(7)非天保区享受补偿的重点公益林必须是按《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规定区划界定、并经国家认定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等四个地类的面积。3.4《方案》编制原则

坚持以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以落实管护面积、管护地块、管护责任为重点;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态优先,确保重点等。第四章

项目建设范围、布局、规模

4.1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总面积;所涉乡、镇(林场);分乡、镇(林场)补偿林地面积;涉及管护责任区数、管护人员数等。4.2布局

项目分布区域 4.3规模和任务

规模:项目面积及其地类、林种、生态区位构成;补偿资金额度等。

任务:管护,营造林等。

第五章

重点公益林管护规划

5.1管护模式 5.2管护责任区划分 5.3管护责任书签订程序 5.4管护人职责 5.5管护设施设置 5.6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5.7管理人员职责 5.8管护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重点公益林培育规划

6.1补植造林

2009年——2015年完成公益林培育面积、方式(封育、植苗、其它)、布局等。6.2森林抚育

2009年——2015年完成公益林中幼林抚育面积、主要措施、布局等。

第七章

资源监测、工程档案建立和管理

7.1资源监测

(1)监测对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2)监测内容:森林植物群落生物量、涵养水源效益、固土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等;

(3)监测项目:森林生物量、林冠及森林土壤的水文特性、地表径流等;

(4)监测方式:

①林分生长、森林生物量、土壤水文特性、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用固地标准地法定期监测;

②林冠截留降雨量、林地地表径流监测等,用固定标准地法常年监测等。7.2工程档案项目和内容

(1)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重点公益林发布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

(2)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印发的有关重点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文件、通知等;(3)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文本资料、图表及电子文档等;

(4)重点公益林管理制度;

(5)重点公益林管护资料(责任书、管护合同、管护员名册、巡山日记、管护验收资料、考核奖惩资料、劳务费支付等);

(6)重点公益林补植补种、抚育作业设计、工程验收资料等;

(7)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数据、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林权变动、林地征占用情况等资料;

(8)基础设施建设资料等。7.3管理手段

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设档案室;配档案柜、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7.4制度和措施

第八章

管护设施

8.1管护站分布(现有站利用;拟建)8.2公示碑设置 8.3责任牌设置

第九章 科技支撑

9.1建立公益林软件管理系统 9.2推广GPS巡护和远程监控

第十章 检查验收

10.1检查验收程序

自查、复查。10.2检查验收内容

管护责任制落实、制度建立健全、管护成效、营造林成效、抚育成效、资金使用等。10.3检查验收时间及责任人 10.4补偿资金支付

第十一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其资金来源

11.1概算标准

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7] 7号)、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晋财农[2007]307号)、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晋林管发[2008]85号)规定,按照每亩每年4.75元测算。11.2管护劳务费投资测算:

劳务费按平均每亩每年3元测算。11.3森林培育投资测算:

森林培育总投资按每亩每年1元测算。

(1)植苗造林(亩均补植株数不得少于67株)按每亩200元测算。(2)封山育林按每亩100元测算(当年拉网、补植等70元/亩,后期围栏维护、幼苗抚育等30元/亩)。

(3)中龄林抚育按每亩100元测算,幼龄林抚育按每亩150元测算。

11.4资源监测、工程档案及管护设施投资测算

资源监测、工程档案及管护设施投资测算按照每年每亩不高于0.75元的投资标准测算。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偏关、吉县、安泽、陵川、泽州等5个县级单位,须在县域内布设1——2个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点,进行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投资按照每县每年 10万元测算。为满足森林资源监测数据采集的专业技术要求,原则上监测点应布设在国有林场重点公益林内,由林场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完成,监测费用在县级补偿资金中统筹安排解决。

省直各林局中央财政补偿重点公益林资源数据监测数据的采集在省级重点公益林布设的资源监测点进行,不再重新设置森林资源监测点,数据采集费用按照每年每个监测点补助1万元测算。

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12.1组织保障 12.2管理措施 附

表1:县(林局)公益林资源结构及林地面积总表 表2 :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资源结构及林地面积表

表3 :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区位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3附表1: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权属及资金明细表

表4: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管护设施统计表

表5: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营造林、抚育规划表

表5附表1: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补植(植苗)规划表

表5附表2: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补植(封山育林)规划表

表5附表3: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抚育规划表

表6:县(林局)列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落实及小班登记表

表7:县(林局)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档案管理和资源监测规划表 表8:县(林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配规划表

表9:县(林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性支出分配规划表

表10:县(林局)重点公益林管理机构能力情况表

篇2: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简称中

央财政补偿基金),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

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印发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

〔2004〕94号)核查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公益林林地。

第二章 补偿标准

第四条 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管护等开支;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下同)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下同)组织开展的重点公益林管

护情况检查验收、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

第五条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

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

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第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管护任务、经营状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林业单位和集

体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委派标准、开支水平。

第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在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内,明确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具体开支范围和要求。各级财

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发生的相关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中列支。

第三章 资金拨付与管理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申请报告、森林防火计划、当年林区道路维护计划、上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情况、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总结,以及上批准的征占用重点公益林林

地情况。

第九条 中央财政补偿基金预算确定后,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公益林面积和平均标准,按照财

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

第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报账制等方式拨付,确保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专

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分别建立健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档案。

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实行分账核算。

第十一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与承担管护任务的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国有林业单位应与管护人员、集体应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签订合同使用统一格式(附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与个人签订合同的内容与格

式,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二条 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中央财政补偿基

金。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不得脱离管护任务随意切块下达资金,也不得搞平均分配。

第十四条 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上报的征占用重点公益林情况,调减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国家林业局对重

点公益林征占用林地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章 检查与监督

第十五条 凡存在下列问题之一的,财政部将在下一次性调减有关省区1%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

1.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和重点公益林管护违反有关规定,出现严重问题的;

2.征用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情况弄虚作假的;

3.连续两年逾期1个月以上不报送有关材料或报送的材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第十六条 调减的资金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省区的奖励,被奖励省区相应增加省级财政部门列支经费;有关省区相应减少省级财政部门

列支经费。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本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凡违反重点公益林管理规定,或因管护不善造成重点公益林破坏及生态功能持续下降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规

定对责任单位采取适当处罚措施。具体措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二十条 军事管理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和重点公益林管护按照本规定执行,并由军队制定实施细则,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

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4〕169号)

同时废止。

附: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样本)

附:

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样本)

编号:

甲方: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厅、局)

乙方:管护单位(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村集体、集体林场等)

为切实加强重点公益林管护,甲乙双方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有

关文件精神,经协商一致,就重点公益林管护达成下列协议:

一、管护区域与面积

甲方将亩重点公益林委托(承包)给乙方管护。四至界限为东至,南至,西至,北至。管护区域包括村(林班、小班),分别是:村(林

班、小班)亩,村(林班、小班)亩。

二、甲方权利与义务

1.向乙方指明管护区域、面积、四至界限,明确管护要求。

2.及时向乙方支付中央补偿基金,标准为元/亩·年,全年总额元。

3.对乙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

4.对乙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义务的,甲方有权责令乙方整改;对乙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甲方有权不予支付或扣减乙方中央补偿基金;对乱砍滥伐、滥捕乱猎、侵占林地情况严重的,甲方可中止合同,并按有关规定追究乙方相应责任。

三、乙方责任与权利

1.依法组织人员对管护区域内的重点公益林进行管护,加强对管护人员上山巡查管护的监督。

2.建立健全重点公益林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的防范机制,有效预防、发现、扑救重点公益林管护区域内火灾,并及时报告;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现后及时上报和治理,保证管护区域内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不受破坏,无滥

捕滥猎现象。

3.严格执行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有关部门对重点公益林管护和中央补偿基金使用管理的指导、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甲方等上级

有关部门汇报。

5.履行了本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的,有获得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权利。

四、其他

1.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双方协商解决。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出台

http://news.QQ.com2007年04月06日16:39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6日电 据国家林业局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新《办法》主要有5个方面的突破:

一、重新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督促地方政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全社会,各级政府以及直接受益者都应对重点公益林的管护给予补偿。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和中央林业决定的要求,各级政府都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突出地方政府的责任,新《办法》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规定“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并将原《办法》中“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更名为“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二、进一步加大了中央财政的补偿范围。新《办法》将补偿范围由原来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改为“重点公益林林地”,解决了重点公益林林地中宜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等非有林地的补偿问题,同时有利于解决林业重点工程中在重点公益林区域内造林未成林林地的补偿问题。

三、接受补偿的对象更加宽泛,补偿方式更加灵活。针对重点公益林所有制形式复杂、管护难度大的具体情况,新《办法》对补偿方法进行了重新规范,规定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责任;所有者或经营者为国有单位或集体的,规定了管护开支范围是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开支。

四、加大了对直接管护责任者的补偿力度。为切实保证林农的利益,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办法》将补偿对象更加准确地定义为“重点公益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这种提法也符合《森林法实施细则》的有关内容。同时,将省级集中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等项目的经费由原来的每亩0.50元降低到0.25元,并重新规定了支出范围;相应提高了对直接管护的补偿,由原来的每亩4.50元提高到4.75元,进一步保护了重点公益林管护者特别是林农的利益。

篇3: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黑龙江是林业大省, 拥有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和后备森林资源基地;是防御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内蒙古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 维系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呼盟大草原农牧业的稳产高产;是全省水系、湖泊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生态作用十分重要。全省林业经营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约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8, 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约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的1/7, 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森林覆被率43.6%, 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省也是湿地资源大省, 仅天然湿地面积就达434万公顷, 为全省国土面积的9.18%, 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1/6, 位居全国第二位。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历经5个阶段:

从1989年正式提出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思路开始, 到1995年写入《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为第一阶段;

1995-1997年财政部和林业部以财综字[1996]132号向国务院正式呈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为第二阶段;

1997-1998年将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写入《森林法》 (第8条第6款规定:“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 为建立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第三阶段;

1998-2000年3月期间,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以财综字[1998]178号文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第二次呈报国务院, 提出关于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关问题的报告, 并正式提出了“议定意见"为第四阶段;

2000年后, 李岚清、朱基两位总理批示, 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将此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为第五阶段。

按照《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 将区位极为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 如大江大河源头、大江大河两岸, 湖泊、水库, 边境国防, 风沙干旱, 高山陡坡, 公路、铁路两侧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全部划为国家公益林。全省共划出国家公益林341.2万公顷,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2%;划定地方公益林面积393.6万公顷, 占林业用地面积40.66%;划定商品林233.1万公顷,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08%。

2004年国家正式批准黑龙江省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 国家补偿面积达4 038.12万亩, 补偿资金1.9958亿元;省级补偿面积达3 591.64万亩, 补偿资金2 000万元。

2001年开始试点, 全省共34个县 (市、区) 43个单位, 面积2 500万亩, 占总试点面积的48.8%, 占全国试点面积的l2.5%, 补偿资金1.25亿元, 占全国试点资金的12.5%。

补偿对象:中央财政试点补偿资金的补偿对象是承担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 包括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和乡镇集体等单位。

补偿范围:中央财政只对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给予补偿, 具体包括管护人员、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管理及林区道路维护等费用支出。

补偿标准: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 年每亩5元的标准进行补偿。用于管护人员的补偿支出不低于70%;其余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监督和林区道路维护支出。管护人员工资为每年10 500元, 管护面积为3 000亩。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保护奠定了政策基础和资金保障。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黑龙江省森林保护和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标志着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 开始步入一个有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崭新阶段。同时, 也是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里程碑, 必将对黑龙江省林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还应当看到, 全省森林资源的长期有效保护, 不仅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目标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且对实现农业和畜牧业稳产高产,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做法和经验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前提。

从加强宣传开始,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提高认识。各市、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张贴大幅标语、制作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宣传, 做到了“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统计, 全省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县, 平均每年进行宣传报道达50余次, 散发宣传单万余份;还通过设置宣传牌、管护牌、公示碑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赢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从省到市、县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 林业厅、财政厅参与的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 设立工作办公室。省每年召开生态补偿工作部署会议, 与各市 (地) 政府签订责任状, 将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的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 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过省林业厅的大力争取, 建立了省级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 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年出资2 000万元, 用于地方重点公益林的保护。

2.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和制度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础。

(1) 合理确定管护任务和补偿标准。根据国家规定, 结合黑龙江省林业实际确定管护标准。一是对面积大、易于管护的, 确定管护责任区面积为4 200亩, 每亩管护费2.5元;二是对管护难度大、责任重的, 确定管护责任区面积为2 625亩, 每亩管护费4.0元;三是其它管护责任区面积为3 000亩, 每亩管护费3.5元。

(2) 因地制宜, 合理确定管护经营形式。一是对浅山区、地块零散、林分与村屯交错分布、不易管护的地块, 采取职工个人管护经营、家庭管护经营;二是对浅山区村屯较少, 林分相对集中的地块, 采取以职工自愿联合的管护经营形式;三是对深山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原始林等重点区域, 林分集中易于管护经营的林分, 则采取林场工段和林场专业护林队形式进行管护经营。

(3) 借鉴农村联产承包经验, 落实管护责任制。国有林场的管护经营责任人为林场职工, 乡镇的管护经营责任人为林权所有者或村民。管护经营责任人确定后, 单位法人与管护经营责任人签订管护经营合同, 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权利, 把管护经营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地块。

(4) 实施“两书两簿两证"的管理制度。“两书"管理是县 (市) 林业局给实施单位发放《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授权证书》, 实施单位与责任人签订《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书》。“两簿"管理是对实施单位实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簿》, 管护经营责任人实行《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管护簿》。“两证"管理是对管护责任人发放《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证》, 《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检查验收证》。

(5) 制定制度办法, 规范实施。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暂行)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办法和规定。

3.加强森林保护和培育、提高森林质量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关键。

(1) 调减木材产量。将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区木材产量由118.8万m3调减到87万m3, 减少31.8万m3, 下降了26%, 一些地方已停止森林采伐。

(2) 加强补偿区人员管理, 清除非法入山人员和非法采金、采矿人员。

(3) 整顿木材加工企业, 关闭重点公益林区内木材加工厂或转产山野菜加工项目。

(4) 开展管护经营工作。利用现有的检查站、营林站、主要道口、沟口建设管护房, 设置管护站。

在加强保护的同时, 还注重培育。许多单位在管护的基础上, 模拟自然规律, 对低价、低产、低效的林分采取补植、补播、冠下更新、栽针保阔的方式, 进行培育经营, 提高林分质量。黑河市要求管护人员每人每年在管护区内自选地块, 义务造林15亩。全省现已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区造林155万亩, 提高了林分质量。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区经济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保障。

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后, 由于木材产量的调减, 林业收入减少9 200万元, 有1.1万名职工下岗。针对实际, 利用林区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 安置富余人员, 发展林区经济。

(1) 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绿色食品产业。

利用林地发展粮豆、蔬菜、水果;利用山水、草场养畜、禽、鱼、蛙等。

(2) 发展药材产业。

养鹿、林蛙、蜂等动物性药业和人参、西洋参、刺五加等药用植物。宾县以哈药厂、吉华制药厂为依托种植了五味子、串地龙等药材, 安置富余人员500余人。

(3) 发展森林旅游业。

利用森林、草原、冰雪等北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发展森林旅游业。鹤岗市开展了细鳞河漂流, 建设了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渡假村、滑雪场, 安排下岗职工180人。据统计, 全省采取各种措施已安置下岗职工9 610人, 占应安置人数的83%。

5.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是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保证。

(1) 由林业与财政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组织落实资金的拨付、发放和使用管理。在林业部门单独设账, 专户存储, 专户核算, 实行报账制。

(2) 加强设备物资管理。由省林业厅、财政厅制定规划, 统筹分配, 实行省级政府采购。

(3) 加强补偿资金使用的检查稽查, 查处违法违纪问题, 及时整改。

三、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成效

1.加大了森林保护和培育力度。

据统计, 全省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县 (市) 、单位, 参与管护的由3 000余人增加到11 000多人, 增加3.6倍。由于增加了管护人员, 落实管护责任, 实行死看死守和加大宣传、打击力度, 使重点公益林森林火灾、林政案件和病虫害明显减少。还加强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区的资源培育, 在疏林、空地进行植树造林。

2.减少木材产量, 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

全省生态补偿区内木材产量已调减到现在的87万m3, 调减了26.8%。同时, 对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停止了一切商业性采伐。目前, 黑河市已有40多个林场停止了天然林采伐, 宾县停止了一切采伐, 鸡东县木材产量下调了60%以上。

3.促进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物资设备补偿支出, 各补偿单位配备了微机、GPS卫星定位仪、摄像机、扫描仪、绘图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等仪器设备。现在, 森林采伐、更新造林、封山育林等经营活动, 均用GPS定点、测量面积, 林相图、分类区划界定图、管护经营责任区分布图已全部微机成图。

4.增加职工收入, 创造就业机会。

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后, 国家投入了管护经费, 增加护林人员, 创造就业机会。全省国有林场安排管护人员8 600多人, 新就业人员占60%, 人均年收入在6 000~10 500元。大多数管护人员在管护责任区内, 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增加收入。

四、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议

1.巩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的大好形势和社会氛围, 争取各级政府更强有力的领导。在林业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下, 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 使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不断地开创新局面。

2.深化和扩大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的成果, 为争取更大的资金投入创造优势。从3年试点到全面铺开, 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可和国家好评, 于2004年被国家批准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实现了国家100%的补偿面积覆盖和补偿资金投入。笔者认为,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措施和制度, 并下大力气执行好, 特别是在补偿资金的使用上不出任何问题, 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增加投入创造条件。同时, 积极争取增加省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

篇4: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

黑河市爱辉区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随着该项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配置日趋合理,建设资金持续补充,为开展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为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担负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任务。我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是全省最大的地方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为7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实施,人工纯林面积逐年增大,加之全球气候变异,近几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区森林资源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需要,现行的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网点布局方式、调查方法、测报准确率、信息传递速度和监测理念都直接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

1.将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进行合理分区和布点,明确责任范围

黑河市爱辉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管护经营)面积660.4万亩。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要求,根据林分状况、交通情况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全局共建立137个管护队,安排专职管护人员1319名(其中管理人员121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员参与管护工程日常管理工作,林场及防火站的主管副场长、兼职测报员同时担负本单位的资源保护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实现森林资源“四无”(即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无乱砍盗伐和重大刑事案件)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积极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新的防治方针,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发生初期则是长期的治理目标。在林业局长与各有林单位一把手签订的《森林经营管护责任书》中明确规定:管护员负责管护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管护员是深入林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在其职责中明确规定要宣传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相关要求,并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协助相关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与此同是,各单位一把手与管护员签定的合同书中要明确规定:各责任区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必须由此责任区的管护员在4-9月的每月5日前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区林业局森防站,对于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要及时汇报区林业局。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可以提高监测网点布局的合理性,扩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面,充分发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力和财力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落实管护与监测预报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奖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监测、调查、统计、上报资料汇总和信息传输等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作保障。要因地制宜地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纳入森林资源管护之中,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调查监测制度、病虫鼠情报告和核查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和责任奖惩制度,保证各级测报人员能够随时掌握自己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动态。

3.组建监测和防治专业队伍,提高应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必须有专业队伍作支撑,鼓励林区群众积极参与,坚持监测预报专业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的道路,才能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根据林区自身的特点,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考核的同时,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奖励基金,对发现并及时报告尚未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管护员和林区群众给予适当的奖励。

4.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的“软件”建设力度

要利用国家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时机,以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强调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测报人员的综合素质即运行“软件”。运行“软件”包括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直接影响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培训安排,除公共知识外,局森防站人员、林场主管领导及专兼职测报员以及全体管护人员都要定期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业务知识更新。主要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文件汇编》、《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操作规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与管理》专业理论及实用技术等。在工作程序方面也要作严格的要求,管护员要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定时进行外业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并作好原始记录,以及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做定性详细调查,及时向区林业局汇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建立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监测预报队伍,形成一个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为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森林健康监测新理念,大力推广PDA监测系统

监测预报工作是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开展的,在充分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种群与数量以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经过经验预测、实验预测和统计预测,目前初步进入信息预测阶段,开展了发生趋势和发生量等预测工作,以科学决策和科学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可持续经营的对象,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治理对策 逐渐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所认识,森林健康是当前国际上经营森林的一种先进理念,已融入新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中。森林健康监测是培育健康森林的重要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广PDA监测预报系统,不断拓展监测的内容,提升测报的准确率,推动我区的测报工作由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向森林健康监测方向转变。

6.加强组织与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既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安全,又影响到农业收成,因此应象抓森林防火那样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提高全民意识,必须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而保驾护航。

7.小结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逐步形成“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奖惩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格局,以提高防灾、控灾和减灾能力,实现持续控灾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完善防治体系为基础,快速步入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运行轨道。实行“站队合一”的运行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势头,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我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我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5: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森林是地球之肺,它不但可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木材、能源、食品、化工及医药资源等森林产品,发挥经济功能,而且还具备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为人类提供绿色资源等生态功能。在过去的400多年间,全球森林面积锐减,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森林资源数据显示:全球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仅达到陆地面积的1/3,我们应当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效益补棲政策能够促进公益林建设,而公盐林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沙土流失、防止止填沙漠化和盐碱化、提高空气质量、阻止全球气候变暖、改善气候条件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目的,带来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这是它具备的生态效益。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能推动林业生态的发展。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不仅定性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而且定量分析了补偿资金的规模和来源结构。同时,还利用数据图表、案例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在林业生态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注重林业经济的发展而更应该关注林业生态的发展,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由于林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发展需要政府介入,为此政府也在为改善林业生态环境颁布相关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林业恢复和发展。我国林木按照种植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经济林和公益林,经济林顾名思义就是以获得经济收入而种植的林木,主要是获得林木上的果实,比如苹果林是为了得到苹果作为农产品出售,茶油树林是为了得到食用茶油出售,橡胶树则是为了生产橡胶提供工业原料。而公益林是林木中相对于经济林而言的存在,林如其名,公益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公益性的产品和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它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的功能就是防风固沙、保持水源、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等等;特种用途林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防、科研和环保的需要,两种林木都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公益林的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林业生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利于公益林的建设,对林业生态的发展有着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的影响既是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证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更是基于这个结论分析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效和存在的间题,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更好地推动林业生态的发展。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林业生态

(一)森林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林木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又以其独有的生态价值而影响环境,林木和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协调地发展着。商品林和公益林以其各自不同的用途而应当分类经营、区别对待,商品林主要体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公益林主要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本文研究的是林业生态的发展,所以着力点偏向于公益林方面。

(二)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递循生态规律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去促进林业发展,创造最佳生存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它认为林业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山区主要发展林业经济,立足本地现有的林木资源发展多层次和粗精结合的综合林业加工业;林区则主要森林资源保护为主,以封林为主,配合以适当的造林措施,不仅考虑眼前利益也考虑长远利益。生态林业侧重于生态两字,由于过去几年对森袜资源的大量滥砍滥伐,使得我国森林面积锐减,如今的林业发展是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提高林木的利用效率,不局限于简单的林木粗加工,而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集约型的加工,除了林木本身作为商品利用之外还可以发展森林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和生态服务业,推动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在大气环流和太阳福射的作用下,森林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生命、环境组成的地球生物圈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有利于人类的、具有使用价值和"公共商品"恃征的公益效能。森林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和森林的经济效益相比,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公益性强和生产周期很强的特点,公益性强使其外部性也很强,容易造成市场失灵,此时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来消除市场失灵,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生产周期强进一步打击了林权所有者的生产积极性,短期内无法收回投资成本也无法获取收益让私人投资对公益林建设望而却步。虽然森林生态效益具备公益性强和生产周期性强的特点为公益林的建设带来难度,但是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却是巨大的,国外研究表明,生态效益价值是经济效益的几倍乃至于二十倍。同时,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前提,它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二、林业财政补贴政策

森林资源产生的生态效益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的待点,解决外部性的措施之一是对这些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于是国家出台了林业财政补贴政策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日本在其《森林法》中就规定了林业补助金制度,该制度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规定有:在公益林范围内,国家补偿因木材生产受限和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损失,该损失由中央和地方以2:1的比例分摊。我国也先后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撑。我国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林业财政补贴政策的一种对促进林业生态发展,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林学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保护资源环境的经济手段,是对那些提供了生态效益却负担了额外成本的补偿,经济学界则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两者综合得出定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对公益林建设者提供义务范围之外的成本进行补偿,从而弥补其损失,提高其种植公益林的积极性,改善林业生态环境。

森林生志效益补偿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是指对林业生态环境本身、保护环境的行为及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对象进行补偿,它的范围包括公益林生态补偿、林业重点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狭义的是指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包括的内容,中央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的营造、抚育和管护行为支付补助的一项专项资金。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等内容,本文在此选取森林生态效盜补偿的狭义概念。

第三章我国森林生态效溢补偿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起源

第四章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对林业生态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作用机理

二、模型构建

第五幸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单一

二、政策补偿标准偏低且建设投入不足

第六章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我国存在政策补偿的对象和补偿的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所以应从这两个方面实行多元化的管理。一方面就补偿对象单一来说,为保护我国某些世界性遗产的价值,该区域的林木皆禁止采伐,实行严格的保护,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其他重要程度较轻的公益林我们则要因地制宜,适量适度地采伐,不能"一刀切"。为此我们可以推行公益林分类定级补偿制度,尤其是对处于重点区域且质量高的公益林区别对待,额外给予激励性的补助,弥补林农因为种植公益林而造成的机会成本,鼓励林农加大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就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来说就要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了,虽然目前是政府占主导,但从长远来看政府、财政的支持应当作为指导而非主体,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才是根本之策,比如说,政府可以在森林旅游服务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固定收入来源直接支付给公益林林权所有者;明确界定公益林的产权、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制定相关法规;鼓励民间组织宣传生态保护并募集社会资金。

第七章结语与展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林业财政补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将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林生态(环境)服务的补助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组成的政策体系。林业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了消费者通过"搭便车"不付费的方式享受林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带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干预扶持林业的发展。林业本就存在弱质性,生产周期长,资金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收,前期投入很大,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造成私人投资不积极,政府、财政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滥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森林资源逐渐匿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旱溺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林业生态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也在根据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

篇6: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施方案-编制提纲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

1.1 生态本底情况:城市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状况。1.2 城市现状。1.3 试点区域:

区域划定的原则、依据和位置,汇水分区情况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确定依据。

2.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从当地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需求的角度,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2.2 问题分析:重点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雨水资源有效利用、防洪与内涝灾害治理等角度分析试点区域存在的问题。

2.3 需求分析: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试点区域的需求进行分析。

2.4 工作基础: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制度机制、做法与成效、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须附已开展工作、已建成海绵区域的视频辅助材料,说明和展示实际效果,不要做成城市宣传片)。

2.5 预期成效。

3.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

3.1 目标和指标:总体目标应符合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与当地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一致、清晰,并分解落实到各汇水分区、地块,提出具体指标以及指标测算依据。

3.2 技术路线和措施:强化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合理安排“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工程设施作用,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完整性,避免出现“为海绵而海绵”、LID措施“打补丁”、过度工程化等。

3.3 建设任务和投资估算:根据技术措施,在经济技术比较基础上合理安排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海绵型公园和绿地设施建设、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防洪和排水防涝、管网建设与雨水收集利用等工程项目,明确投资规模。

3.4 项目进度安排(甘特图)。4.建设运营模式

4.1建设运营模式选择。鼓励采用“技术+资本”、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合同管理、激励约束和按效付费机制建设,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

4.2 PPP方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融资结构设计及具体机制安排;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5.保障措施

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制度、运营管理、资金保障、能力建设(能够满足试点目标监测和评估的要求)等方面。

6.附件 6.1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批复文件。6.2 已出台的政策制度文件汇编。

6.3 已颁布的标准规范、技术导则、标准图集等(只列出名称和颁布日期)。

上一篇:高管五年职业规划范文下一篇:爱心企业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