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管理局

2024-04-20

宜昌市城市管理局(精选6篇)

篇1:宜昌市城市管理局

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公开招聘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湖北华图网校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局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报经市委编办和市人社局同意,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做好此次招聘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招聘单位及岗位

本次招考职位为: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共计3名,其中,文秘岗位1名,市政技术岗位1名,环卫技术岗位1名。

三、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具有应考岗位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

3、身体健康,文秘岗位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78年7月30日以后出生),市政技术、环卫技术岗位要求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3年7月30日以后出生);

(二)招聘岗位条件

1、文秘岗位: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

2、市政技术岗位: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道桥、给排水、市政及相关专业。

3、环卫技术岗位: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

四、招聘程序及方法

本次招聘工作在市人社局的指导监督下,由市城市管理局具体组织实施,分别按照公告、报名(资格审查)、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用等步骤进行。具体程序和方法如下:

(一)发布公告

在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发布招聘公告。

(二)报名及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13年8月25日至27日(8:30-11:30,15:00-18:00)

报名和资格审查地点:宜昌市城市管理局人事科(宜昌市西陵区西陵后路11号302室,咨询电话:0717-6853553,0717-6850695)

2、应聘人员报名时须带本人简历、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相关资格证明材料,《宜昌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表》一式二份及近期免冠1寸彩色登记照片2张。

3、资格审查由宜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经审核合格后方可报名参加考试。

4、国外同等学历,须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

5、经过资格审查,报考人员须凭有效身份证原件于2013年8月29日(8:30—11:30,15:00-18:00)到宜昌市城市管理局(西陵区西陵后路11号302室)领取准考证(请人代领准考证须凭报考人员身份证原件和领取人的身份证原件)。

(三)面试

经资格审查,招考人数与报名人数达不到1:3比例的岗位,应取消该招聘岗位。面试工作由宜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市人社局负责指导和监督。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面试主要考察应聘人员适应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语言表达、综合分析、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面试方案另行制定。

面试时间:2013年8月30日,具体时间、地点见准考证。

(四)体检和考核

体检人选根据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招聘人数按1:1的比例确定。体检参照《公

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体检工作由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体检费用由考生自行承担。如体检对象不合格,则从参加该岗位面试的人员中,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体检合格人员直接进入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核对象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遵纪守法等情况,同时对考核对象的资格条件进行复查。如考核对象不合格,则从参加该岗位面试的人员中,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五)公示和聘用

考核结束后,由市城市管理局研究确定拟聘人员,并对拟聘对象公示7个工作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公示结束如无异议,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待遇。

2013年8月14日

篇2:宜昌市城市管理局

——宜昌市“一本三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探访

编者按:在宜昌市第一届市直机关“十佳服务品牌”评选和群众投票活动中,由宜昌市委政法委选送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品牌获得第一名。

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中,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创新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

这一全新模式运行两年多来,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关爱民生、构建和谐中造福于民,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宜昌经验”:“宜昌探索‘一本三化’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宜昌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宜昌经验”迅速被推向全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格格”,解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无穷魅力。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格上聚集整合,构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提供有效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区网格管理员主要工作项目: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七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

两天完成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60万选民登记、143例死亡人员领取养老金案被纠正、社区化解矛盾数占全市98%……这些让人惊叹的工作成绩,正是“网格化”管理带给宜昌的新变化。

一个统一的网格平台,34个部门,267个单位,121个社区,1110个网格,1110名网格员……100多万人口的宜昌城区,繁杂庞大的社会管理事务,如今都汇集于这个全新的“网格管理”模式之中。街头巷尾,有需求,就有满足;有危难,就有援助。民之所需,民之所诉,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援助和处理。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管理的变革,正在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我们这栋楼的地下室,被改成厨房,还放了几个大号煤气罐,这要是出现火灾事故了,十几户人家咋办?”航运社区网格员张燕接到所在辖区居民的反映后,立即赶往该商铺了解实际情况。

经核实情况属实后,张燕迅速将该事件反馈到社区联动上报平台,相关对口单位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岗分局消防大队在信息平台上查到该事件后,马上派人到该商铺现场核实,并下达了书面限期整改通知书。在整改期间,张燕又多次上门,检查督促商铺按照消防部门要求改正。经过不懈的努力,该商铺终于将厨房从地下室撤出,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目前,宜昌城区像张燕这样的“格格”有1110人。2011年3月,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全面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按“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中心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把各县市城关镇54个社区划分为628个网格,每个网格涵盖约300户居民,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明确责任、细划工作,综合履行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7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

在市网格监管中心的大屏幕上,轻点鼠标,一个网格所辖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火栓等设施的位置一览无余。这些得益于网格员们详实准确的信息采集。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格格”的网格员们,“一日双巡”,入户调查,“零距离”、“全天候”服务,通过全市联网的“社区e通”,将社情民意、各种信息与全市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联网,并随时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对信息进行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体。通过“社区e通”可以直接将信息上传到市直34个部门、区直25个部门,从而成为部门深入千家万户的一个个触角末端,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差,提升了服务效率。

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上门照看空巢老人,给新生儿办独生子女证……在社区里,凡是你需要办理的各种行政事务,“格格”们都能帮你搞定。目前,我市全面推行社区为行政部门代理事务、网格员为居民群众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以特色社区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在石板溪社区,19名“格格”实名上网,与社区居民共建QQ群,及时上传国家最新政策,发布社保补贴通知等,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与纠纷,为居民们排忧解难。“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如今,城区已建立45个网上警务室、微博和QQ群。

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家住大公桥街道的杜某某,曾因盗窃罪入狱。出狱后,亲朋好友都疏远了他,六十多岁的他整天待在家里喝酒,靠低保维持生活,又患上了肠梗阻。大公桥社区的9号网格员赵丽莎了解情况后,帮他申报了低保大额医疗救助金,落实了相关救助款物和生活必需品,还千方百计帮他找到了一份安保工作,让他重拾信心。

全程化、信息化服务是社区网格化的最大亮点。宜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包含13个大类119个子项,汇聚近4亿条信息数据。依托这个“大系统”,实现对“人”从出生、入园、入学、入伍、就业、结婚、生育、养老,一直到死亡、殡葬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服务。一个新生儿的出生,或是一位外来人口进入宜昌,社区网格管理员都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相关部门也迅速跟进,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社区管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仅靠“格格”的力量显然不够。

为此,我市建立起“部门联动,力量下沉,服务到人”的机制,公安、工商、社保、卫生、房管等市直34个部门再造351项工作流程,变过去的串联式化解为现在的并联式化解,为准确掌握社情、及时化解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7月,一名福建籍男子,租住在张家店社区网格员柳敏管理的网格中的一处民宅,在人口信息比对时,她发现了问题,最后查清该男子是一名公安部通缉的杀人嫌疑犯。落网后,该男子说,潜逃了20多年,没想到在这里才住了17天,就被抓了。在去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宜昌市公安机关通过人口关联比对,抓获在逃人员87人。

准确的信息采集和比对机制,让宜昌的社会管理和治安闯出新局面。

目前,信息比对机制在宜昌已被广泛运用。例如运用于人社工作,发现了143例顶冒死亡人员领取养老保险金案件;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发现无照经营占6.7%,许可证过期占4.58%;运用于消防,可快速精准确定着火方位……“格子”,使管理更加精细,社会更加稳定。两年来,“多方联动、上下配合”的机制先后帮助公安部门发现外来违法犯罪前科人员933人,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685人。目前,各网格每月收集各类矛盾信息近2000条,社区内化解率98%,工商部门受理各类诉求17243件、增长1.9倍,处理食品违法类案件890件、增长2.7倍,2011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奖。

宜昌的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优化,群众安全感和生活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在2011年、2012年全省公共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测评中,我市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名。

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成功探索构建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将人、房、事、物、组织这些城市管理的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构建动态更新、联通共享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做到了“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宜昌经验”由此而生。“宜昌经验”成为了湖北社会管理创新“样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王乐泉、回良玉、李源潮等专程来宜昌视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强调指出宜昌网格化管理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称赞:“这是互联网时代用于社会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2011年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在宜昌召开,2012年我市三次在国家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向全国推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推广“宜昌经验”。“宜昌经验”又如同一个加速器,推动着宜昌社会管理模式更加深刻的变革。

未来,我市将不断探索社会管理规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初步建成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和“两个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篇3:宜昌市城市管理局

一、宜昌市开展区域城市合作的背景分析

1、开展城市合作是在更高层面获取规模报酬递增效益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城市是一个“市场聚落”,其 “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具有经济的积聚效益。人口、资本、科技、文化等要素在城市集中,从而取得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城市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种要素集中于城市,能够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因集中而对各项要素和资源的分享;三是因集中而获得的学习效应及对创新的推动。但是,受行政区划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单个城市的规模是有限的。开展城市合作,就是在更大规模上获得经济递增效益。

2、宜昌市具有开展区域城市合作的良好区位优势

宜昌市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以来一直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且由于长江三峡的缘故,宜昌与重庆具有共同的利益,也开展了系列合作。从宜昌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宜昌市具有与相邻城市进行广泛合作的基础。

3、立足三峡区域,开展区域城市合作共谋发展符合宜昌市的发展战略

早在1986年,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就提出了重点建设 “大三角”的“中部崛起”战略,即分别以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沙市)、襄樊和十堰为一角,予以优先发展,梯度推进,带动全省。宜昌市是“大三角”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但是从生产总值在全省的占比来看,宜昌市历年来一直在10% 左右,武汉市则为35%左右,并且近几年呈上涨趋势,2013年达到36.69%。宜昌市的经济水平远落后于武汉市,而且随着武汉市城市圈战略的推进,宜昌与武汉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宜昌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通过广泛的城市合作,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 在更大规模上和更高层次上获得经济积聚效益。

二、宜昌市开展区域城市合作的模式分析

在区域城市合作的模式设计中,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伙伴选择、参与者以及合作方式。

1、政府在区域城市合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市场和政府是两大最基本的动力机制,并且二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分析我国目前的城市合作案例,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化路径:城市合作往往由政府或者市场发起,然后进入到政府主导 + 市场驱动阶段,再演进至市场主导 + 政府驱动阶段,最后形成市场主导 + 制度驱动的模式。从这个演化路径可以看出,城市合作的初期阶段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可以是上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但不同级别的政府,对城市合作的实施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罗小龙在分析长三角现有城市合作案例时,将上级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发起的合作方式定义为科层式;把各城市基于相互利益和需要自发形成的合作模式称为自发式;而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参与其中的合作方式界定为混合式。罗小龙还进一步对三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他认为由于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缺乏必要的协作机制以及规划内容难以实施等因素,科层式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自发式的合作模式由于是基于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利益和需要而自发形成,合作的效果较为理想。而混合式结合了科层式和自发式两种模式的特征,体现了对各个城市的各自利益的尊重,加之上级政府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因此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最理想。

三峡区域各城市已经在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合作,但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组建“三峡城市群”,谋求共同发展,符合三峡区域城市的利益。各市区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三峡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其中,宜昌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应该承担起领头羊的责任。

另外,各城市有各自的利益所在,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易导致竞争大于合作,影响合作的效果,甚至产生严重的负效应。在三峡城市群战略的实施中,上级政府应该适时建立协调委员会,对区域内各城市的利益进行有力协调,与各市州政府一起共同驱动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2、有重点和梯度地构建合作伙伴群

在生态学领域,合理而稳定的群落构成中有优势种和从属种之分。前文述及,开展城市合作,是在更大规模上形成一个聚落,进而构成稳定的城市群。这样一个“群落”中, 也应该有一个或者两个中心城市。

从宜昌市所处的鄂西区域来看,共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这8个市 / 州 / 区。其中,宜昌市和襄阳市同属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几年的GDP分列湖北省的第二名和第三名,2013年两市的GDP分别为2816亿元和2814亿元,可以说两市经济总量伯仲之间。位列湖北省第四位的荆州2013年GDP为1335亿元, 但只有宜昌和襄阳的一半不到。无论是从战略定位来看, 还是从经济实力考虑,宜昌和襄阳都应该在区域发展中承担中心城市的责任。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宜昌和襄阳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两者在区位上也并不相邻。因此,宜昌市在开展区域合作的伙伴选择上须从区位相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与荆州、荆门、恩施以及神农架林区的合作。

事实上,宜昌与荆州、荆门展开合作,构建“宜荆荆”城市圈的概念和想法早有提出,三个城市在旅游等领域早已展开了合作。但从整体来看,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城市集聚的配置效应、分享效应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另外,从宜昌市实际影响力来看,其对西部的辐射能力更明显。尤其对于神农架林区来说,宜昌已被视为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窗口。同时随着宜昌与恩施州动车和高速的开通,二者之间的文化、经济、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广泛。

此外,从2010年开始,宜昌市和重庆市共同创办并轮流举办了四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针对长江三峡这个旅游品牌,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合作。

因此,宜昌市在开展区域合作的伙伴选择上,应采取一级伙伴加二级伙伴的模式,将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四个市、州、林区作为一级伙伴,组成中心城市圈,开展全面的、制度化的合作;将重庆的巫山、奉节等区县、湖北的襄阳、十堰和随州作为二级伙伴,开展专题合作。合作圈既要有中心骨架,也要保持对外伸展的状态。在系列区域合作中,宜昌市应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在区域合作中承担牵头人的职责,担当经济辐射源的重任。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为重要参与者的作用

前文述及,在合作初期阶段,政府是核心驱动因素,也是最核心的参与者。除此之外,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及个人都是城市合作中重要的参与者。其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该加以充分发挥。

一方面,在各地市区政府的利益暂时难以协调,无法推进合作的深入开展时,非政府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润滑剂和破冰船。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是企业合作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构。

具体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一是建议成立“三峡城市群建设咨询委员会”,由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五市区州遴选的专家和顾问组成,为城市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设计提供咨询和建议,协调各市区州的利益。二是充分“借智”,联合省市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国内研究区域合作的专家,不定期开展区域城市合作的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三是引导和促进各级商会、行业协会和工商联合会建立合作机制。近几年,在宜昌市设立的商会逐渐增多:宜昌市荆州商会、宜昌市恩施商会以及省外的宜昌市温州商会等等,这些组织在推动企业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进一步推动各市区州商会在区域各地互设分会和常设机构,开展信息交流、企业合作。其次,区域各城市的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存在较多共同利益,同样应该促进五市区州的行业协会建立联络机制,确定对外的联合促销和招商引资方案,对内的合作开发战略。再次, 建议由宜昌市工商联合会牵头,联合其他四个市区州的工商联,成立“三峡城市群经济联合会”以及“行业联盟”,为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确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城市合作的深入开展。

4、建立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合作方式

城市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合作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参与者在城市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多种方式结合的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在层级上,由上级政府(目前来说主要是湖北省政府)成立三峡城市群建设协调会,主要发挥协调作用。五个市区州政府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和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讨论和制定合作的总体战略和部门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同时设立“三峡城市群建设咨询委员会”、“三峡城市群建设经济联合会”、“三峡城市群建设研讨会”、“三峡城市商会联合会”、“三峡城市行业协会协调会”等非政府机构,这些非政府机构分别发挥决策咨询、政策建议、信息互享、协调沟通、行业标准制定等作用,并建立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对接机制。

在合作内容上,要有一个从单一的信息交流到专题合作并最终走向全面一体化合作的过程。各个层级的联合会和协调会组织合作初期要以信息交流为主,并建立定期的交流沟通机制,在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中,探寻各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展开进一步的专题合作。

根据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案例来看,旅游服务业是各合作城市存在较多共同利益的行业之一,而且,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同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因此专题合作宜从旅游行业着手。随着湖北省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工程的建设完工,区内旅游市场的硬件设施会得到极大改善,五市区州及二级伙伴城市的旅游局、旅游行业协会及主要的旅行社、景区管理公司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制定统一的规则,对外联合拓展旅游市场,开发客源地,并做好线路合作、服务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对内统一市场,打破行政壁垒,允许跨市区州使用旅游年卡。

按照求同存异,具备条件的先行合作的原则,将专题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并在各个专题合作中,形成规范性的合作制度。由难到易,有点到面,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最终形成统一全面的区域合作,构建以宜昌市为合作中心的三峡城市群。

三、结论与展望

宜昌市利用其区位优势与相邻城市开展合作,既符合城市发展的本质,也符合宜昌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同时也符合三峡区域的发展战略。宜昌市在区域城市合作中应该有所担当,发挥各级政府、区域内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级的合作模式,展开多样化的合作,在三峡区域内形成共同利益体,使三峡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J].规划师,2005,21(4).

[3]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2).

[4]陈群元、喻定权: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制与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11(3).

[5]龚胜生、张涛、丁明磊、梅琳、吴清、葛履龙、储环: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

[6]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

[7]罗小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合作与管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篇4:宜昌市城市管理局

此次,就在全国电价一片涨声之际,我们采访了这座水电之都。对于宜昌,人们会很期待:当三峡工程已经建设完毕后,这座城市拥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又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投资机遇?

在和宜昌的政府工作人员交流中,曾听到个有趣的说法:在宜昌设厂,最起码的一点——电是不缺的!这虽是人们放松时的玩笑之语,却点中了电力这个对许多工厂至关重要的头疼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宜昌的潜力还远不止电力这么简单。比如:人们坐船经过三峡大坝时,都能感受到这个人间奇迹的魅力。而宜昌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正为经过大坝的游客打造更为庞大的旅游目的地群落,以让更多游客“留下来”。

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形成宜昌通则长江通的局面,宜昌作为长江中转枢纽的地位更为突出,也为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基础。

采访中,宜昌市李乐成市长告诉记者:2011年,国务院通过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总投资1238亿元……这意味着,三峡工程竣工绝不是带动宜昌快速发展的结束,给宜昌带来的重大机遇还在持续发挥作用!

而宜昌市也相应提出从大城市向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的“第三跳”目标。那么,在向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宜昌,目前都是怎样的情况,又给企业投资带来了怎样的空间?这里,就通过对李乐成市长的采访来一一剖析。

宜昌是个有底气的城市

《中外管理》:在您心目中,宜昌的鲜明特色是什么?

李乐成:宜昌最直接、响亮的提法就是“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著名的夷陵之战古战场就在宜昌。清朝雍正时,取“宜于昌盛”之意,把夷陵改成宜昌。

从宜昌的历史来看,这里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2400多年的灿烂历史,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都在宜昌。而且宜昌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19万年前,“长阳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现在的宜昌,则是举世瞩目的水电之都。宜昌城区半径40公里范围内,已经建成三峡工程、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四座特大型水电站,全市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9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300亿度,是全球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在自然、历史、人文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宜昌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城。自然景观和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乳交融,国家5A景区宜昌市就有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2处、4A景区9处、3A及以上景区总共有25处。而宜昌本身是环保宜居的生态之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提高到349天,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在湖北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

此外,宜昌也是适宜创业的开放之城,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进出我国西南的重要通道,拥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区位优势。三峡机场也已经四通八达。可以说,宜昌是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

《中外管理》:宜昌是个有“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之称的城市,这些突出的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具体有哪些?

李乐成:当前的宜昌,应该说进入了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扩张期。“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实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大目标”。

你刚提到的优势,给宜昌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首先,水电工程加快了宜昌大城市发展步伐。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总投资1238亿元,用于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这对地处三峡坝区、库区核心区域的宜昌市来说,三峡带来的重大机遇还将持续发挥作用。

而宜昌城市发展有个“三级跳”的说法:一级跳,是葛洲坝水电枢纽建设使宜昌从一个小城市变成了一个中等城市;二级跳,是三峡工程把宜昌从一个中等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城市;那么,我们现在是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就是要借国家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机遇、借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机遇,加快发展,奋力实现三级跳,在不久的将来把宜昌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

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办公会,其中就加快推进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制定出台政策。要求我们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三级跳。省委省政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是宜昌发展进程中继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而我们则要抓住三峡后续发展机遇,放大三峡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宜昌通则长江通

《中外管理》:三峡工程后续发展工作中,会给宜昌这个长江重要港口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李乐成:三峡工程给宜昌带来的机遇,还包括: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港口城市,其中转地位更加突出!

三峡工程建成后,随着蓄水能力增强,川江的运力也大幅提升,而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有限,宜昌自然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三峡航运翻坝中转中心。可以说,宜昌通则长江通,长江通则全国通。

我们提出实施“以港兴城”战略,将积极对接武汉、重庆两大城市圈,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从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大局出发确定的战略目标。

让宜昌成为“旅游综合体”

《中外管理》: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也给宜昌的旅游产业带来很大发展机遇,这方面宜昌市政府在怎样规划?

李乐成: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交相辉映,是宜昌的重要发展资源,宜昌正向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迈进。当前,我们正把旅游业当作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正致力于打造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旅游核心品牌,把宜昌尽快建成三峡旅游龙头和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中外管理》:对于三峡大坝有关的旅游产业,宜昌正在怎样进一步开发?投资企业在这里的参与空间有多大?

李乐成:正如大家所见所闻,宜昌旅游是世界级的。我们有两个世界级品牌,一个是三峡大坝,另一个是长江三峡。三峡起点南津关就在宜昌城区,整个西陵峡都在市域内。旅游产业这一块,目前发展基础较好,除了两个世界级品牌,如前所述,我们还有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两个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区集中度很高,不是分散的,这个非常难得。

当前,宜昌正在打造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三峡大坝•高峡平湖”作为核心理念,规划建设以西陵峡为轴线,范围约60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把传统的点式、线式旅游做成区域旅游,做成旅游综合体。

这是一个大型的区域开发项目,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很多子项目。比如:旅游投资平台建设、生态旅游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三峡游轮中心建设、酒店和休闲街区等旅游地产开发。这里,企业参与投资的机会非常多。

“擦亮”宜昌品牌

《中外管理》:为了让宜昌聚集更多的人气和财气,目前宜昌做了哪些城市品牌传播的工作,您对宜昌城市品牌的未来有怎样的期冀?

李乐成: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国际龙舟拉力赛等重大活动,对宜昌城市名片、城市品牌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但目前宜昌的知名度、美誉度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像《中外管理》这样具备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媒体多多给予介绍和传播,帮助我们把神奇秀美的三峡风光、举世无双的水电之都、活力迸发的旅游名城、宜居宜业的昌盛之地,呈现在华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面前。

篇5: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建设,应当遵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本规定。

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相关专业技术规范。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与适建范围

第三条 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第四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照分区规划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的规定执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未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适建性。

需要改变建设用地性质或者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并依法对规划进行调整:

(一)不得对相邻地块以及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三)不得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四)不得擅自占用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用地。

第五条 取得城市规划道路一侧土地使用权的,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照实际用地面积(净地)计算。

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实施。建设用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配套的管线工程详细规划。

第七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应当符合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

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莲塘组团、昌东组团、湾里组团、望城组团和乐化组团的中心地区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照新城区的控制指标执行;其中心地区、一般地区由所在县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九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以下标准的,不予批准:

(一)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为5000平方米;

(二)多层公共建筑为15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平方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3000平方米;

(五)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为3500平方米;

(六)高层公共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为4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规模未达到上款规定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原有道路改道或者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十条 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了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量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建筑物内部(包括地面层和其他楼层)或者外部提供全天候对外开放的步行空间或者通道,将周边建筑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连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米的,可以作为城市公共通道,并按照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

增加建筑面积的标准为: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2小于4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1.5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4小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平方米。

(四)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或者等于5.5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可增加2.5平方米。

第十一条 居住小区内建筑架空层不得作为开放空间;用作停车、绿化、居民休闲等公共用途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不得围合、改作他用或者出售、出租,建筑密度按照规定计算。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以下标准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

(一)居住建筑:

1、一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6至1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1个泊位;

2、二类居住区:机动车每户不少于0.3个泊位,非机动车每户不少于2个泊位。

(二)公共建筑:

1、行政办公: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3至0.5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3个泊位;

2、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25至0.4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5个泊位;

3、文化娱乐: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0.5至0.6个泊位,非机动车每100平方米建筑不少于4个泊位。

机动车、非机动车室外停车场的泊位数不得低于核定标准泊位数的百分之十五。核定标准泊位数按照总建筑面积换算成的最小标准泊位数计。

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或者停用。

第十三条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每泊位占地20至30平方米,多层停车库和地下停车库每泊位占地25至35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每泊位占地1.5至1.8平方米。

停车场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相交,应当尽量采用正交布置,确需斜交的,其交角原则上不小于75度。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四条 居住建筑应当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采用南偏东15度至南偏西15度朝向,原则上不再建设东西向居住建筑。

第十五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南北向(包括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下同)平行布置(包括两建筑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下同)的,在八一大道、阳明路、三经路、沿江北路、抚河北路、站前西路所围合的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老城区的其他范围内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0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

(二)垂直布置的:

1、山墙连续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其南北向间距在老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 5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9米,山墙不得开窗、挑阳台;

2、山墙连续宽度大于16米,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

1、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3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2、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的间距乘以0.8计算,但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

3、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的,间距最窄处按照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四)南北向平行布置,相邻居住建筑之间地面有高度差的:

1、南侧居住建筑低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2、南侧居住建筑高于北侧居住建筑高度的,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加上南侧居住建筑高出北侧居住建筑的部分计算间距,但不得小于9米。

(五)位于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建筑间距可以扣除裙房的高度;计算与其他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当包括裙房高度。

(六)相邻居住建筑底层均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计算间距可以不包含底层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建筑高度。设有架空层或者储藏间的居住建筑在南侧,未设的居住建筑在北侧,按照南侧居住建筑包含架空层或者储藏间在内的建筑物高度计算间距。

第十六条 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在老城区不得小于4.5米,在新城区不得小于6米,按照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的,应当按照消防间距或者通道要求执行;山墙不得挑阳台。

点式居住建筑的东西侧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七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即条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7倍,在新城区为0.8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2、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下部分,南侧建筑面宽小于30米的(即点式居住建筑),其间距在老城区为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新城区为0.7倍,但均不得小于24米;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

1、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第1目执行;

2、多、低层居住建筑在高层居住建筑东、西侧,间距不得小于13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第十八条 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得小于8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9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还应当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北侧居住建筑底层住宅大寒日日照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

第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

(二)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照消防间距执行,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山墙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执行;

(三)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执行。

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6倍,但不得小于21米;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4倍,但不得小于13米;

(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南北向的间距在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0.8倍,在新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1倍,但南侧建筑物是多层的,其间距不得小于9米;

(三)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高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或者东、西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一)项执行;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在南侧的,间距按照本条第(二)项执行;

(四)以上各项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均应当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在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老城区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新城区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计算。

第二十二条 中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0.8倍的,其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其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2米;间距大于0.8倍的,阳台最大出挑距离可酌情增加。高层居住建筑阳台最大出挑距离为1.8米。

居住建筑南阳台或者东西向主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8米,北阳台或者东西向次阳台连续长度不得大于4米,阳台总长度不得超过建筑面宽总长度的百分之六十。

阳台出挑距离、连续长度或者阳台总长度超出上两款规定的,应当从阳台外边缘计算间距。

第二十三条 建筑间距还应当符合抗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建设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定退让;相邻公共绿地的,退让距离按照其他非居住建筑的退让距离执行;退让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按照消防间距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临街建筑物的退让应当符合《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其中50米以下高层建筑(含台阶、有柱雨棚,下同)在主干道两侧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在次干道两侧不得少于8米;50米以上高层建筑主楼退让距离,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建筑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

第二十六条 临街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楼),其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2米,并应当留出与城市道路相连的临时停车或者回车的场地。

第二十七条 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基础上至少增加3米。

第二十八条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绿地规划绿线及其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檐口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在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范围内,不得建设或者设置雨篷、阳台、招牌、灯饰等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二十九条 在公路两侧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划定隔离控制带:

(一)国道、高速公路防护栏两侧不小于30米;

(二)省道路基边缘两侧各20米;

(三)县道路基边缘两侧各10米;

公路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第三十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退让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按照批准的规划执行;没有规划的,不得小于10米。

第三十一条 沿铁路干线两侧新建建筑物,距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沿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新建建筑物的,不得小于15米;沿铁路两侧修建围墙的,不得小于10米。

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应当符合铁路道口管理规定。

第三十二条 在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建筑物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0.5至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5米;

(二)35至11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0米;

(三)220千伏的线路,距塔基中心线不得小于15米。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范围可以略小于上款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 修建临时建筑物的,退让主、次干道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其他道路不小于1米。

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四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的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周围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A)不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乘以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L),即:A≦L(W+S);

(二)其他建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第三十七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应当按照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或者其临接的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应当将广场、河道、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宽度的二分之一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第七章 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三十八条 建筑基地的绿地率应当符合城市绿化管理的规定。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中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第三十九条 建筑基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按照组团以上进行设置。组团每人不得少于0.5平方米,小区(含组团)每人不得少于1平方米,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每人不得于少1.5平方米,绿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组团绿地的面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

第四十条 在临江、临河、临湖地区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只拆不建,具体范围为:

(一)东湖、南湖、西湖、北湖周边30至50米;

(二)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周边80至100米;

(三)赣江、抚河两侧50至100米;

(四)玉带河两侧20至50米。

昌九高速公路、昌九大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也应当留足可供绿化建设的用地。

第八章 城市景观和环境

第四十一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确定城市景观体系,重视城市轮廓线和视线通廊等景观要素。

重要区域应当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

第四十二条 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沿街建筑群体要形成活泼有变化的天际线,协调而丰富的街道立面,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以利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二)主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住宅楼,确需建造的,其立面设计、装饰应当与所处建筑环境协调,不得设置突出开敞式阳台;

(三)主、次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建小型或者带式商业网点;

(四)沿街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烧火道、垃圾道、污水池、化粪池、厨房、储藏间等有碍市容景观的附属设施;

(五)沿街建筑立面原则上不设置空调室外机,确需设置的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隐蔽处理;

(六)主要商业街道两侧的广告、招牌等应当统一规划、设置;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应当作外墙、屋顶的灯光设计。

第四十三条 修建围墙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体育设施、影剧院、旅游宾馆、图书馆等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大、中型公共建筑,临街面原则上不得修建围墙,应当以花台、绿化带等建筑小品作为隔离带或者隔离墙;确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二)医院、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居住区以及风景区等需修建围墙的,应当设计成透空型,高度不得超过1.6米;

(三)监狱、看守所、油库、煤气罐站、各种物质储备专用仓库区、发电厂、水厂、煤厂、电台、部队营房、宗教场所以及畜、禽饲养场等有特殊要求的,可以修建封闭式围墙,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原则上不得超过2.2米;

(四)建设工地可以利用原有围墙作为临时围墙,也可以设置围墙或者围档,但应当进行美化处理;在使用期结束时应当无偿拆除。

第四十四条 居住建筑景观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居住建筑应当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者居住组团,避免零星插建;

(二)同一居住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当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细部、小品等方面谋求单幢居住建筑的标识性;

(三)新建居住小区应当按照规范设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邮政信报以及公厕、垃圾站、液化气站、配电房等市政公用设施;

(四)不得在成套的居住建筑院落内和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内增建建筑物;

(五)改变居住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应当以栋为单位整体规划设计,并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六)空调室外机及排水、太阳能热水器等户外设施应当统一预留设置位置。

第四十五条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造型、尺度、色彩、材料符合城市街景要求;

(二)不得增设突出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

(三)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得作悬挑装修;

(四)不得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不得违反有关间距、景观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骑楼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骑楼建筑的底层外墙面至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5米;

(二)骑楼地面应当与人行道地面相同,无人行道的应当高出道路边界处0.1至0.2米,表面铺装应当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者障碍物;

(三)骑楼净高不得小于3.6米;

(四)骑楼外柱的外缘距建筑控制线不得小于0.45米,并设置防撞和安全措施。

第九章 市政道路管线

第四十七条 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专业规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十八条 新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设计和建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其标志。

第四十九条 在道路上开机动车道口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设项目原则上开一个机动车道口,相邻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道路的,在最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

(二)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开口,开口位置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不得小于70米,在支路上的,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第五十条 管线工程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应当编制道路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并取得市政道路管线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原则上下地埋设,已有的城市架空线结合城市改建逐步改为下地敷设;

(三)建设项目应当采用雨污分流制;

(四)通信管线应当同沟共井埋设;

(五)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管线工程应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配套实施;管线单位应当充分考虑管线预留(管孔数、横穿接口等);新建桥梁应当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

第五十一条 管线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与城市其他管线相互衔接。

(二)综合布置的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当符合有关要求。

(三)各类管线设置次序为:

1、给水、电力、热力管线原则上在道路西侧或者北侧敷设,通信、燃气管线原则上在道路东侧或者南侧敷设,电力电缆与电信电缆应当远离,在宽度为4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上同一种市政管线应当在道路两侧布置;

2、管线从道路边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依次为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管线;管线确需交叉的,按照由浅入深布置,依次为电信、热力、电力(低压电线在高压电线上)、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管线。

(四)管线应当按照以下规定避让;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5、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

6、技术要求低的管线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五)以下地段的管线,原则上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1、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

2、重要城市广场及其道路交叉口;

3、道路与铁路、河流的交叉处;

4、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

5、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场所。

(六)管线干线应当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者支管较多的一侧。

(七)管线走向应当与道路平行。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铁路、管线与道路之间应当减少交叉;必须交叉的,原则上采用直角相交,斜交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

(八)管线的埋设深度应当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以及与其他管道的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至机动车道路路面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7米。

(九)管线穿越河道时,应当满足通航、河道整治要求以及有关专业技术规定。

(十)燃气管道应当单独直埋,不得进入综合管沟。禁止沿高压电线走廊、电缆沟道或者在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液体埋场下敷设燃气管道。

(十一)地下管线检查井盖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过或者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并与道路衔接平顺,与路面的高差不得超过20毫米。

第五十二条 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1.5米的范围内应当预留行道树的位置。道路上的路灯杆、广告牌、道路标志等立杆,其中心应当固定在人行道距路沿石边缘0.5米的位置上。

第五十三条 非人防工程自身需要的管道,不得穿越人防工程主体结构。特殊情况下,允许直径在70毫米以下的给水、热力管线通过,但应当在入口处安装阀门。

第五十四条 在现有以及规划的管线、高压走廊用地范围内不得擅自修建其他设施。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以下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规划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二)绿地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级绿地用地规划控制线。

(三)河道规划蓝线,是指城市各级河、渠道规划控制线。

(四)建设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征地红线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轻轨控制线、绿化隔离带等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实际用地面积。

(五)建筑控制线,是指根据城市规划需要确定的建筑物可建范围的控制线。

(六)建筑红线,是指经规划确定的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七)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八)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含底层架空层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九)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十)低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十一)多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十二)中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十三)高层居住建筑,是指层数高于或者等于10层的住宅建筑。

(十四)低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五)多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六)高层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以及综合性建筑。

(十七)裙房,是指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建筑。

(十八)点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小于30米的各类建筑。点式建筑两侧有遮挡阳光的建筑,且点式居住建筑与相邻两建筑之间距小于点式建筑本身长度的0.5倍时,视同条式居住建筑。

(十九)条式建筑,是指与生活居住建筑正面相邻的建筑面长度大于30米(含30米)的各类建筑。

(二十)骑楼,指临城市道路的建筑,将下层临道路部分作成柱廊式人行通道,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的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一般为三层以下。

(二十一)老城区,是指洪城路、解放西路、洪都中大道、洪都北大道、沿江北路、抚河北路、抚河中路所围合的范围。

(二十二)新城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老城区以外的其他范围。

第五十六条 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建制镇的城市规划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第四条中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条中的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办法、第二十四条中的建筑物退让距离、第五十一条第(二)项中的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等,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篇6:南昌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办法

《南昌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12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 安 2016年12月30日 南昌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确保城市桥梁、隧道完好、畅通,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南昌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检测评估、安全使用、应急处置等活动,适用本办法。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所涉桥梁、隧道的安全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桥梁,是指城市道路中的跨越水域或者陆域供车辆、行人通行的跨江河桥、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等及其附属设施。本办法所称城市隧道,是指城市道路中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山岭隧道、水底隧道等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所辖区域内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所属管理机构负责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公安交通、建设、财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管理与养护并重的原则。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其投资建设的城市桥梁、隧道的安全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养护维修与检测评估

第七条 城市桥梁、隧道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城市桥梁、隧道建设项目时,应当就桥梁、隧道的建设、养护和安全管理事项征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八条 城市桥梁、隧道交付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规范设置消防、通风、照明、排水、监控等附属设施和限载、限高、限宽等标志。

第九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桥梁、隧道,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所属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养护、维修。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城市桥梁、隧道,由业主负责养护、维修。

第十条 城市桥梁、隧道养护维修单位应当制定养护计划,按照养护计划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城市桥梁、隧道进行养护维修和日常巡查,保持城市桥梁、隧道及其相关标志完好。

第十一条 城市桥梁、隧道养护维修单位作业时,应当避让交通高峰时段,并设置警示标志,采取安全措施,保障通行安全。紧急抢修时,养护维修作业车辆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时间、行驶路线、行驶方向、交通标志、标线的限制。

第十二条 城市桥梁、隧道养护维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城市桥梁、隧道检测评估制度,对城市桥梁、隧道进行安全检测评估。城市桥梁、隧道的安全检测评估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承担。第十三条 经检测评估为城市桥梁承载能力下降但尚未构成危桥的、城市隧道存在安全隐患但尚未影响通行的,其养护维修单位应当及时变更承载能力等指引标志,设置警示标志,进行加固等处理。经检测评估为危险桥梁、隧道的,其养护维修单位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并向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告;涉及跨赣江桥梁的,还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危及通航安全的,还应当向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收到报告后,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排除危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安全使用与应急处置

第十四条 城市桥梁、隧道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二)履带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桥梁、隧道上行驶;

(三)在城市桥梁上修理车辆或者垂钓;

(四)利用城市桥梁进行围栏、吊装、牵拉等施工作业;

(五)在城市桥梁上架设压力在0.4兆帕以上的燃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线和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管道;

(六)在城市隧道内铺设高压电线和输送易燃、易爆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管道;

(七)其他损害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行为。

第十五条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城市桥梁、隧道安全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从事河道疏浚、挖掘(挖沙)、打桩等作业的;

(二)堆放或者加工生产易燃、易爆、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

(三)泊船;

(四)其他损害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行为。

第十六条 履带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需要在城市桥梁、隧道上行驶的,应当经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同意,采取保护措施,并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十七条 需要在城市桥梁、隧道上架设管线的,应当先向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征求原设计单位的意见后,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答复,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管线单位应当对架设的管线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城市桥梁、隧道改建、扩建时,管线单位应当及时拆除、迁移管线及其附属物。

第十八条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城市桥梁超载违法监控系统,并纳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超载车辆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制定城市桥梁、隧道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二十条 城市桥梁、隧道出现塌陷、断裂等突发情形时,负责城市桥梁、隧道养护维修的单位应当立即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限制车辆、船舶、行人通行,并向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情况危急时,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可先行采取封闭桥梁、隧道等紧急措施。

第二十一条 城市桥梁、隧道遭遇自然灾害、车船撞击事故或者其他损坏的,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机构,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迅速组织抢修,防止损失扩大。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桥梁、隧道养护维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一)未按照养护计划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城市桥梁、隧道进行养护维修和日常巡查的;

(二)养护维修作业时未设置警示标志,采取安全措施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损害城市桥梁、隧道安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南昌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桥梁安全保护区是指桥梁下的空间和桥梁主体垂直投影面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立交桥、高架桥和人行天桥两侧各5米范围内的陆域;跨江河桥梁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水域、50米范围内的陆域。

本办法所称城市隧道安全保护区是指在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100米范围内的区域。

上一篇:小学语文组试卷分析下一篇:三下乡后勤组梁慧敏之心得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