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2024-04-11

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共8篇)

篇1: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文章标题:土地收购储备中心2005年度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计划

2005年度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的一年,收储中心在局、党组及分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一手抓“保先及机关效能建设”、一手抓土地经营管理,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全年工作,先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全

县存量、闲置土地调查。

存量、闲置土地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查收我县城镇存量建设用地26宗,总面积208598平方米。其中闲置地21宗,面积19202平方米,空闲土地4宗,面积3196平方米,基本搞清了家底,为下一步土地收购储备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法规范土地上市交易,遏制非法交易行为。

年初,我县少数单位,在未取得县政府及土地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委托中介机构对9宗抵债,闲置土地资产违规上市交易,针对这种情况,我局收储中心及时行文上报县政府,其多次对委托方(县工行)宣传政策,责令其立即停止拍卖,并补办相关手续,在相关股室的大力配合下,依法征收土地出让金45万元,余额仍在积极催缴中。

三、依法征收储备梁家村民组集体土地,用于收储运营。

针对收储难、难收储,为尽快打破僵局,中心积极寻找机遇,依法征收储备旌阳镇梁家村民组集体土地4.3亩,建梁家住宅小区,目前,该宗地已上报省、市办理相关手续后,挂牌出让。

四、2005年我中心共挂牌出让土地三宗,面积3333.67平方米,成交价46.14万元,协议出让一宗面积384296平方米,协议价28.50万元。

回顾一年的工作,与上级领导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今后,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借鉴兄弟部门成功的经验,力争2006年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工作打算

一、对原汽车八队出让土地受委托人委托公开挂牌,目前,正完善相关手续,积极与建委联系对该宗地的规划进行调整。

二、受交通局委托,对该局配载中心的土地,依法进行处置。

三、积极与建委联系,对张家坝闲置土地联合开发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土地收购储备中心2005年度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计划》来源于,欢迎阅读土地收购储备中心2005年度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计划。

篇2: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局党委:

2011年,收储中心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局属各科室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中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1年我中心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要求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规划,突出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起草制定新的《延吉市土地收购储备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土地储备制度,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集约用地,规范土地市场经济秩序,使有限的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土地最大经济效益,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原有的《土地实施办法》基础上,结合我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我中心起草制定了《延吉市土地收购储备实施方案》,并市政府采纳通过实施。

(二)统筹规划,编制了我市短、中、长期土地收购储备计划

篇3: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从总体上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计划和供应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 计划编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模糊性, 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不足以使计划实施顺利进行, 削弱了计划应有的执行力度和约束力度。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工作或是资金导向型, 即城市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与供应取决于当年或近期城市建设的资金供给, 并与政府短期行为或政策目标密切联系;或是项目导向型, 即在招商引资压力下, 土地供应迁就项目需求, 影响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因此, 适应土地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科学、规范地制定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与供应计划, 充分发挥其计划的指导作用, 对土地管理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制定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的目的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制度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产。即加快企业存量土地盘活进度, 解决部分企业改制的燃眉之急。二是增强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即解决土地市场不平稳对城市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居民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 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平稳市场。三是优化城市土地利用。通过“看得见的手”结合“看不见的手”引导城市更新, 以避免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四是增加财政收益。对土地进行再开发, 使城市土地在开发、规划、出让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由土地储备中心回收上交给财政, 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

我们以为, 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产的作用将逐渐消失;而增加财政收益并不是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制度的主要任务, 可以通过税收等其他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从政府的职能出发, 政府的作用是解决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保证社会公平。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是因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城市土地市场从出现伊始, 就是一个充满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对于这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政府需要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收购、整理、储备, 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 通过调控土地的供应,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促进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年度计划作为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个环节, 它的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完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功能;

3. 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 增强政府调控和指导土地市场的能力,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的制定原则

由于在以往的土地供应计划中, “项目主导供应”、“以需定供”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需地项目未进行应有的论证评估, 有求必应地满足其对土地的需求, 这样不仅供地总量难以控制, 而且供应的土地分布凌乱, 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 要通过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工作, 确定待供应地块的空间分布, 并在供应计划中明确供应土地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 把供应土地的信息细化, 从而建立起“以供应引导需求”的更加科学的供地方式。同时根据未来的土地需求, 指导土地收购、整理、储备, 保证土地市场的供应。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机制实际上是法律规范下土地使用权的调节转换机制, 即由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和到期回收等形式, 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 把土地集中起来, 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 根据城市土地供应计划, 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出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过程中的各环节在土地储备供应运作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土地收购是土地储备供应机制运行的第一个环节, 是土地储备供应的基础, 它直接决定着土地整理、储备的量和分布, 影响到最终的土地供应量, 没有土地的收购, 土地储备供应机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如果土地收购数量少、分布不均衡, 未来的供应也就无法发挥其储备供应机制所预期达到的目标。土地整理是指土地收购后, 对土地储备地块的合并、重新规划、拆迁平整、基础设施配套行为, 即将不能立即投入使用的“生地”变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场地平整的“熟地”, 该环节的土地整理量由收购量和无偿收回的土地数量决定。土地储备指已收购并经过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 为了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 或为了保证城市和谐发展所需提前储备持有的环节。土地储备量由土地整理后的入库量和土地供应时的出库量共同决定。土地供应是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情况, 土地储备机构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备, 并已完成前期开发的“熟地”, 分期分批地推向市场, 获取土地收益的环节。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上一个环节决定下一个环节采取行为对象的数量和分布, 而最终又都受到市场对土地需求的影响。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是土地供应的“蓄水”, 而供应时机与供应量的把握又影响到后期的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工作。当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是正式的执行计划, 收购、整理、储备计划是未来的供应年度计划, 任何环节的脱节都难以保证土地供应的正常运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任何环节土地数量的短缺或分布空间的失衡都可能会形成最终土地供应市场的“土地短缺”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也可能造成“土地滞胀”。因此, 客观上要求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之间, 及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相衔接, 并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政府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和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政策,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年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应为:1.严控增量、盘活存量;2.保证重点, 统筹兼顾;3.总量控制, 适当弹性;4.以供应引导需求, 以需求指导收购;5.收购、储备与供应并重, 滚动管理。

三、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年度计划是一个非常具体且操作性很强的计划, 计划的制定应该既科学, 又具可操作性, 既要考虑到未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要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因此, 计划的制定, 应从城市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城市可供地的调查分析两方面入手。即:一方面通过对经营性用地需求和非经营性用地需求的预测, 得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量;另一方面, 通过对存量土地的调查, 分析城市存量土地可供地潜力, 以及城市发展需要新增加的土地;然后, 根据城市土地供应以供应引导需求的原则和土地供需平衡理论, 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土地年度收购量、整理量、储备量和供应量,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四、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编制的基础工作

1. 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基础信息库的建设

土地利用的收购建立在对现状土地利用的了解基础上, 包括土地利用上的产权、房屋建设年限, 企业经营状况等基础资料, 这是进行土地收购决策的基础。而制定合理的储备量、储备周期、土地出让计划要求掌握市场供需的大量信息, 信息的不完备使得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受到影响。所以, 城市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机构必须通过建立GI S等信息系统, 对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储备情况、土地价格评估、土地交易次数、土地供需状况、市场预测信息、政府供地限制与禁止目录、土地储备政策法律等土地交易活动进行信息化传输、选择与反馈, 帮助决策者了解土地市场, 增强分析市场的能力, 以保证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的科学性。

2. 土地市场研究

土地一级市场是一个由政府完全垄断的市场, 土地供应和土地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土地市场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计划与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是土地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 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市场研究非常重要, 是科学合理制定收购、储备、供地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土地市场研究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分析、市场供给分析和地价水平分析三个部分。市场需求分析主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所引起的土地市场需求, 包括中长期市场需求、年度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市场需求的结构性比例等;市场供给分析主要研究已出让但尚未开发或尚未开发完毕的存量土地状况、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开发土地状况、可供开发土地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等;地价水平分析主要有地价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地价波动分析、地价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同等城市地价水平对比分析等。应通过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研究分析, 建立土地市场预警分析机制, 对土地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供应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宏斌贾生华.香港政府的土地供应机制及其启示.中国房地产.2000.4

篇4:土地储备制度与“土地财政”

关键词:宏观调控;“土地财政”;土地储备制度

当前,中央将遏制房价持续快速上涨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陆续出台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政策内容特征是:(1)从金融政策入手控制房地产银根——紧缩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住房贷款,提高利率,提高首付比例;(2)控制居民购房数量,限制外地居民购房,限制本地居民购买多套住宅;(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平抑过高的需求。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调控效果初现,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初步得到遏制。但在一线城市房价未见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依然,房价的涨跌陷入拉锯状态。笔者认为目前房价难以实现合理回归的真正原因在于调控政策没有触及根本,其源头应该是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的不健全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下面对这两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思考。

1 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政府部门以推高土地价格而获得最大化土地收入,并且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就是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出现“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等,地方政府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后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可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储备制度推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土地收入。最为关键的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是GDP,所以为了政绩工程肆意挥霍本来有限的地方财力,“缺钱”和 “政绩压力”使得地方官员把目光转向了预算外的卖地收入。土地储备制度使得地价飙升,高地价推升高房价,高房价又掏空了百姓的钱包,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繁荣又拉高了GDP,苦的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促使政府在经营管理城市土地上的目标变成获取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在土地供给垄断和土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条件下,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导致了土地价格的高涨。而土地价格上涨成为房地产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

2 现行土地储备制度

我国各地实行的土地储备制度,职能范围基本上是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将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的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予以储备,并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后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储备制度的特征:1、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给,由土地储备中心行使政府职能控制土地一级市场;2、对已储备的土地采用“招、拍、挂”市场化运作方式供应土地;3、一次性缴纳未来若干年的土地出让金的“批租制”;4、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土地收储出让时间短、收益高、效率快。

3 如何妥善解决“土地财政”

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层面而言,分税制使得中央把桌面上的阳光收入(即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拿走,而地方政府则只能另辟蹊径大搞“土地财政”。虽说中央会通过税收返还等形式把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返还给地方,但这种随机性可想而知。财权大幅上收,事权层层下放,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目前大部分市县政府的财力极度依赖土地财政。就深层原因来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一直是“以GDP为纲”,而房地产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拉高GDP,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既可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又可以拉高GDP。所以要解决土地财政,首先是要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从只看GDP转向“重民生”!重点就是聚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文化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与改善;第二是根据财政部的统计,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支出大头是城市建设,建议中央财权下放或增加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放;第三是将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交由中央统筹安排使用,或者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大比例上缴中央;第四是借鉴外國政府的做法,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这样既能确保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也能体现一定范围的公平性;第五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

4 如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1)适应我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依法加快供地进度,在保护耕地的同时,通过各种增减挂钩方式,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扩大城市土地供给。

(2)改革土地出让方式,不以土地价格的高低作为竞争标的,由价格主导向双向定价转变。如限定土地价格,竞价商品房销售价格。

(3)将土地批租制转换为年租制,区分土地使用权人,并与房产税、物业税合并征收。彻底解决开发商的“捂地惜售”和企业的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闲置”现象。

(4)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迫使目前规模庞大的存量空置房尽快投放市场,扩大被人为收缩的住房供应。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对房地产转让的增值收益通过税收政策调节,以购买和出售的差价为计税基数,涨价幅度越大税率越高

(5)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商品房建设配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每个城市每年按其经济发展水平承建一定数量的廉租房。

(6)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为初期启动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提成三部分,其中银行贷款占65%~80%。一旦宏观调控政策再行趋紧,房地产价格随即大幅回落,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包括财政拨款、发行债券、收益提成、保险基金等。

(7)建立健全土地储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尚未立法,必须加快土地储备立法的进程,制定和颁布全国性的土地储备的专门法规,将土地储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篇5:兰州新区土地储备计划公布

8月16日,兰州新区管委会筹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公布了新区土地储备的具体计划,并对征地涉及的县区和乡镇应承担的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解。

806平方公里“圈定”新区

兰州新区征地范围涉及我市永登县的秦川、中川、上川、树屏四镇和皋兰县的西岔镇、水阜乡,共计70个行政村。兰州新区“圈定”发展土地为806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有478平方公里,约占59%。其中,中心发展区为246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永登县的中川、秦川和树屏3个乡镇。土地征用范围主要以中心发展区为主。具体储备计划分为三个层次:以中心发展区目前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所有快速路、新区主要路网两侧1公里范围内作为限制建设区;主干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为禁止建设区;红线储备即政策储备100平方公里,实物储备即项目用地两侧500米范围土地内应全部储备。

明年年底将储备土地5.5万亩

新的储备工作计划分三期:从8月份到今年年底,要完成15000亩土地的储备,其中8000亩地用于快速道路建设及中心发展区的道路建设,剩余土地作为急需项目用地;到2011年6月底之前,需再完成15000亩的土地储备任务;到2011年年底,再完成15000亩土地的储备。到明年年底,兰州新区要完成共约5.5万亩的土地储备任务。兰州新区征地所涉及的永登、皋兰两县作为土地储备的工作、责任、执行三主体合一,两县涉及的6个乡镇政府为所辖土地的具体负责人,两县国土管理所为征地的管理部门;即将成立的兰州新区土地储备中心、兰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秦王川管委会下辖的城投公司、永登皋兰两县的城投公司都可以作为土地储备部门。

违法用地和建设整顿即将开始

在具体的补偿标准上,一律按照2009年省政府下发的88号文进行补偿。同时为了防止顶风乱搭乱建行为,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即将下发《关于在兰州新区范围内清理整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通知》,全面清查兰州新区内的违法用地情况。

总体规划控制区域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由机场控制区、秦王川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开发区、商贸核心区和预留控制区五部分组成。实际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10.04平方公里,规划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功能区。

招商引资

已签约项目9家,计划总投资20.94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吉利汽车项目已实现批量生产。投资2.72亿元的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多肽系列综合原料药及镍催化剂生产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投资3.3亿元的大得利生物制药项目、投资3亿元的兰州大型石化关键高温高压合金阀门项目、投资1.2亿元的兰州交通大学大成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基地项目、投资6.7亿元的纳米金刚石生产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基地。

投资导向 依托甘肃省丰富的矿产、电力资源和雄厚的石油化工、冶金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有色金属材料加工项目;利用西部动植物资源、甘肃陇南地区药材基地及周边的农业资源,发展生物技术、医药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鼓励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产业及出口创汇产业;支持兴办科教文卫事业和金融、商贸流通、中介服务产业。

发展目标

力争“十一·五”末,产业基地建设面积达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0家以上,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0亿元。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产业基地位于兰州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地处兰州、白银、西宁区域经济和高速通道大三角中心位置,距兰州市60公里。兰中、兰新、兰海、白兰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毗邻基地。中川国际航空港与海内外30多个主要城市通航,具有十分便捷的陆空交通条件。

———土地资源富足。基地地处引大灌区腹地,500多平方公里土地极具开发价值。

———道路四通八达。基地内已建成总长9.42公里的“三纵两横”五条主次干道。

———电力充沛。基地规划建设一座330kv和两座110kv变电所。总容量10万KVA的空港110kv变电所已投入使用。

———供水充足。设计流量32立方米/每秒的引大入秦工程和0.83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库容90万立方米的尖山庙调蓄水库已建成蓄水,投资3000万元、日供水量1.5万吨的自来水厂,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为基地提供了充裕的水源。

———绿色环保。投资2362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设计。———天然气供应充裕。投资6000多万元,每年提供1000万方的天然气项目加紧建设。

项目名称: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开发项目 项目业主:永登县招商局

项目负责人:龙元国 电话:(0931)6411168 传真:(0931)6411618 地址:永登县教育大厦五楼

李万祥 电话:(0931)6830318 项目基本情况

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所在地永登县中川镇,位于兰州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内,地处兰州、白银、西宁区域经济和高速通道大三角中心位置,在西北五省区中具有“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距兰州市60公里,白银市80公里,西宁市195公里,距西安560公里,经景泰到银川有470公里,经河西走廊直通新疆,距乌鲁木齐1805公里,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基地于2000年由甘肃省地理信息中心完成20平方公里1:1000地形图测绘,坐标系为中川独立坐标系。2005年委托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了中川镇总体规划。基地总体规划控制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由机场控制区(20平方公里)、秦王川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4.1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区(13平方公里)、商贸核心区(17平方公里)和预留控制区(45.9平方公里)五部分组成。实际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为10.04平方公里,依据甘肃产业发展的优势,规划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功能区。“总规”和“控详规划”均已通过法律程序。工业区先期启动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目前完成征地4300多亩。为了尽快启动工业区的开发建设,2005年又委托武汉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了以工业开发区为主的一期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为10.04平方公里,分现代物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和轿车生产、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五个功能区。

拟入驻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报省政府审批,办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手续后,按国家建设用地供应的相关规定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符合产业基地投资强度、符合产业基地规划布局的前提下,可由县国土资源局依法定程序向建设项目供应土地。项目内容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和BOT融资模式进行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一批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加工以及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为龙头的企业入驻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的条件 1.交通运输

基地具有十分方便快捷的陆、空交通条件,形成了东西相连、南北相接的交通网络,基地坐落在兰州至中川高速公路、省道201线、龙泉至中川的县级公路交汇处,距312国道和兰州至中川高速公路交汇点20公里,距兰海高速公路和兰州至中川高速公路交汇点25公里,紧邻甘肃省唯一的国际航空港——中川机场;基地正在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以解决园区大宗物资的运输问题,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2.基地配套设施

供水方面:基地用水主要依靠引大入秦自流灌溉工程供给,引大入秦工程属国家大型二级自流灌溉水利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6立方米/秒,年引水量4.42亿立方米(引大入秦工程大通河水质分析报告表附后),其中:东一干渠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东二干渠设计流量18立方米/秒。目前,实际引水量1.5亿立方米,其中:引大入秦灌溉、生态、工业及人畜饮水等年用水量1.2亿立方米,其它行业用水0.3亿立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的90万立方米尖山庙水库已开始蓄水,距基地直线距离仅7公里,输水管线直通基地。基地远期供水可由引大灌区内已规划的石门沟水库(750万立方)予以保障。

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一座日供水量为1.5万吨的自来水厂,已由上海和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依据《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基地采用分压给水系统,工业区采用重力流,居住区采用加压供水。工业区内主要道路下均敷设供水管线。供电方面:基地规划建设一座330KV和两座110KV变电所;其中一座投资3400万元,总容量为10万KVA的110KV变电所由省电力公司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另外,在基地周边方圆2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不同电压等级和容量的多座变电所,其中位于树屏镇的330KV兰西变电所主变容量为48万KVA,110KV树屏变电所主变容量为8万KVA,位于中川镇的35KV秦川变电所主变容量为6300KVA,可为项目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保障。

道路方面:产业基地道路按城市标准配套建设,主干道路规划设计宽度为45米,次干道宽36米,支路宽18米,人行道与绿化隔离带宽40米,为将来基地道路发展留下了充分的拓展空间。目前,由市城投公司投资1.38亿元、总长10公里的“三纵两横”5条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给排水管网全部敷设完毕,部分路段已完成人行道砖铺设和路灯安装。申请修建的经二、三、六路已完成立项工作,并上报市建委审批,预计年内建成。

排污方面:产业基地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在拟定的排水干管基础上,将排水管主要布设于地块内18米道路上,结合道路及场地竖向规划考虑排水线路安排。工业废水由生产方自行处理达标后进行重复利用,工业污水由生产方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送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进入中水供水系统。由上海和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362万元,占地43亩,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已完成可研和设计,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底建成。

天然气方面:经过积极争取,兰银天然气管道工程途经我县,并在距基地约40公里的长涝池村预留了站口。经过省经委、市、县政府的多方努力,从中石油天然气公司申请获得1000万方/年的供气量,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燃气公司已决定投资建设产业基地天然气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兰州空港产业基地天然气输配工程设计及供气门站的选址,即将开工建设。

通讯方面:中川地区已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通讯信号的无缝隙覆盖,基地内部和对外通讯采用先进的数据传输网络,正在由兰州电信局负责建设。

服务方面:基地按照“统一、精简、高效、便利”的原则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机构代码登记、土地征用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助入驻企业办理消防、环保、人防等手续。优惠政策

项目入驻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后,将享受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合作方式

篇6: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及相关情况的报告

在各位领导和市规划国土局、市财政局、市政研室及各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我市2003年土地储备、供应和资产经营工作在计划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本截止9月15日的土地资产经营工作汇报如下:

一、2003年土地储备供应计划执行情况

(一)土地储备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计划,2003年土地储备工作严格按照市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工作要求,从经营城市土地资产出发,结合城市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围绕旧城改造、企业外迁和新区征地三个土地储备重点,通过拆迁、收回、收购、征用等方式加大储备工作力度,增加政府土地储备量。

1、旧城改造工作积极推进。截止目前,已启动和实施了江汉区台北路片、江汉路片、武昌积玉桥I片和B1片和汉阳区月湖文化艺术区片、江大路片等8个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对武汉热工仪表厂、武汉通风机厂等23宗土地项目的收购,累计共投入资金13.7万元(不含永清片、积玉桥A片两个跨项目,以下同),拆除房屋总建筑面积 1

51.4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拆迁土地面积约2600余亩。

2、新区征地工作有效开展。2003年新增建设用地项目36个,截止目前,汉阳墨水湖南路居住区、江汉区后襄河改造项目等7个征地项目25434亩已取得建设用地指标,12个项目63364亩已上报国土资源部,4个项目260亩上报省国土厅,7个项目1559亩已完成“一书四案”上报政府。目前,已缴纳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占补平衡费的项目21项面积10700亩。已累计投入资金19439万元,启动和实施了硚口工业园、黄金口工业园、南湖新城等5个新区征地项目,总用地面积3539亩。

(二)土地供应工作进展情况

至9月15日,通过土地有形市场供应土地55宗,面积3420亩,成交总额39.5亿元,实现土地总收益11.9亿元。2003年已通过公开方式供应土地6次,供地19宗2254亩,成交金额30.4亿元,实现土地总收益10.7亿元;通过协议方式供地36宗1166亩,成交金额9.1亿元,实现土地总收益1.2亿元。

(三)土地储备资金运营情况

截止2003年9月15日,土地中心贷款余额已达到34.94亿元,其中新增贷款20.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贷款15.46亿元,通过供地回笼资金11.02亿元,通过运作对土地市场的投入达到32亿元。目前土地中心帐面资产总值

达到65亿元。

从土地资产运行效益看,目前的供地平均价为每亩106万元,土地销售利润率为36%,资产负债率为96%,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

二、土地资产经营相关工作的探索实践

1、加快土地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切实解决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市土地市场建设、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全市土地资产经营工作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研究,拟定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危房改造项目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商业类项目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制造业项目用地的通知》3个文件,现已陆续颁布施行。

2、试行土地“预出让”初显成效。实施土地预出让是我市土地资产经营工作中的重大突破。目前,土地储备量较少,土地储备周期较长,土地供应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我市土地资产经营中一个瓶颈。为此,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拆迁(收购、征地)——整理——供应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提前招商、承诺交地、再行整理”土地预出让的思路。在市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8月份的供地中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试点并取得成功。在今后的1-2年内,预出让仍将成为缓解土地储备量与土地需求量这对矛

盾的有效手段。

3、综合评标供地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为有效避免因土地市场不成熟、开发商对市场前景和风险把握不足等,在土地竞价中难免有非理性行为出现,在今年的供地中,我们采取了综合评标的方式对汉正街、龙王庙和珞狮路(2块)等四个地块进行出让,有效地兼顾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开发商而言,采取招标方式供地,可有效避免竞价过程中的恶性竞争,有利于他们在理性的环境中做出最客观的决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政府而言,采取招标方式供地,在合理确定招标标底的前提下,一是可以确保土地收益不流失;二是可有效抑制竞价过程中地价泡沫的产生,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可通过在价格上的适度让步,吸引有实力、创品牌的外地开发商前来投资。因此,采取招标方式供地,是实现政府和开发商双赢的一种举措,更是谋求土地资产可持续经营的一种举措。

三、土地储备供应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

2003年土地储备供应计划是我市首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市场供需情况制定的,它较为系统、全面地对2003年土地资产经营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它的实施对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催化作用

2003年是我市大规模实施旧城成片改造的第一年,巨大的资金投入为金融、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土地资产经营相关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使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由原来稳步、缓慢发展进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2003年1-6月全市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61.47亿元,同比增长8.33%,其中竣工住宅177.14万平方米,住宅投资49.18亿元,同比增长8.51%。同时,因旧城成片改造而导致的动迁户购房需求的激增,从外部引发了第二产业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2003年启动的土地收购储备项目中,有许多大项目是以往城市建设中难以做到的,如计划将月湖地区1992亩土地变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艺术中心,规划在南湖新城集中600余亩土地建设绿化休闲公园。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人们以往的城市建设观念及城市建设模式,即变分散的、零星的、渐进的城市建设为集中的、成片的、快速的城市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城市规划,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绿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状况,优化城市的空间环境,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优化土地资源配臵

随着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市区土地实行统一收购,土地收购补偿费由土地中心支付。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城市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需要做出统一计划和整体安排,加快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进度,解决部分企业改制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由土地中心统一进行规范操作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补偿费不能及时到位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市还结合实际情况,在市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政策要求下,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资源,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在改善设施、改造厂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都市产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提供“孵化器”,同时增加就业,尽快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根据规划方案,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拟布臵在解放大道两侧的古田老工业区,启动区土地总面积为583亩。

(四)增强社会活力,提升城市文明

大规模的成片旧城改造,打破了市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并改变其生活居住环境,实现人口大量的跨区域流动,导致大量的居民由原来狭小、破旧、环境恶劣的生活空间搬迁至宽敞、舒适、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文化生活丰富的新型居住小区,这不仅体现了城市物质文明的飞跃,同时也促进城市精神文明的健康积极发展。

篇7: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2010年我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中心的职能职责,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契机,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我市三年大建设、企业改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促进了我市土地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现将2010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年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完善制度,确保储备业务的顺利开展

中心根据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建设”战略目标,启动了“大储备”工作机制,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关于印发蚌埠市投融资及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蚌政„2010‟12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体制的通知》(蚌政办„2010‟21号),《土地储备成本和土地收益基金定期返还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为促进我市土地储备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保障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确保蚌埠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土地储备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蚌埠市土地储备工作流程》、《储备中心工作人员工作守则》、《储备中心工作人员管理规定》、《储备中心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科学编制了2010年度储备计划,组

1织专门力量做好储备计划地块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保土地储备计划如期落实。一是对所列地块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各地块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二是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进一步了解地块现状、拆迁量等。三是将拟储备地块前期手续的办理细化分工,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将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积极开拓土地收储融资方式,为城市建设融得巨大资金 土地储备不仅可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资本运作,为政府承担融资任务,今年我们通过“成本收储-评估抵押-银行贷款-滚动发展”的模式为我市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真正发挥“土地银行”的作用。一是积极向市政府争取更多资金作为资本金用于土地收储融资。二是积极和各大金融机构联络,深化工作交流,赢得了各大银行的支持和信赖。三是积极探索BT收储融资模式,引进土地储备合作伙伴。经政府批准,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和央企等经济实体达成这样一种合作,即一方出地一方出钱。土地储备机构利用该实体的合作资金征购土地并进行出让前的前期开发。在合作征购、整理的土地出让后,对投资的经济实体按照事先合同约定给予按比例分成。四是对储备土地进行合理经营,获得相应经营收入。如对于已经进入储备但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土地,可以在按计划进行开发,整理对外临时出租等。五是正在积极探索发行土地债券方式来融资,为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储备中心利用收储土地融得12.5亿元,特别

是为市粮食局筹措了企业搬迁资金1.21亿元,破解了粮食企业退市进园的资金难题,推进了粮食系统“四个一”工程建设。今年已经与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徽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初步融资40亿元的合作协议。

(三)做好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实行净地上市交易

为提高储备土地的收益,我们今年实施净地出让的方式。即:认真开展宗地出让前的土地整理工作,使储备土地在出让时能达到净地。今年是禹会区棚户区改造即滨河西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运作关键的一年,储备中心积极配合禹会区政府做好收储土地的立项、规划、拆迁等前期手续,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今年共完成?亩净地上市前期准备工作。截止目前收储土地16宗,面积3949.23亩,土地资产经评估达30亿元。收储地块中,原成人中专宗地等5宗土地已上市公开出让,出让价款共8.682亿元,取得了较高的土地收益,为我市经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圆满完成地价动态监测外业核查及季度成果上报和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工作。

自蚌埠市列入安徽省5个国家级的地价监测城市之一后,为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和价格走势,做好我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确保地价动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今年组织全体人员,对分布在全市的地价监测点进行全面外业调查,完成了实地拍照与现状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内业处理数据提供了准确翔实的外业资料。每季度将成果上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为进一步

规范了评估机构的备案管理和土地评估报告的备案管理,严格按照《关于建立土地评估机构备案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土地估价报告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规范性文件操作。全年已完成50宗土地估价报告的备案工作,涉及评估面积1500亩。

(五)推进中心文化建设,塑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为提升中心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今年来,我中心结合“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在内部深入开展国土文化建设,努力在精神文化、业务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廉政文化五个层面上狠下工夫,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扎实有效地抓好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切实增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使命感,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服务优质,作风勤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业务学习作为促进队伍善于研究土地收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举措来抓。理论学习方面以市直机关工委和局机关党委政治理论学习安排计划为依据,制定了本中心的学习计划,每周一上午为集中学习时间。中心先后为每名党员干部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全体职工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等学习材料,组织学习了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和局党组有关会议精神,确保了理论学习落到实处。二是认真抓好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鉴于土地储备的专业性、负责任及后果的社会性、影响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为确保土地储备工作健康发展,开展了经常性的教育活动。除组织人员参加局每月一次的业务知识测试外,还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土地、房地产、经济管理、行政管理、金融知识培训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特别是在工作时限上,依法对各类服务事项进行合并和提速,如把土地勘测事项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办结,把土地评估工作时间压缩到7个工作日结束,取得了用地单位的好评。三是积极开展了“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整理行动,中心把“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做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五部委对国土资源管理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来抓,制定了“两整治一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纪政纪条规读本》,中共国土资源部关于反腐倡廉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心排查的风险点,制定了土地收储评估机构招标公告、收储土地拆旧招标公告,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四是机关集体活动丰富多彩。先后组织党员及全体职工参加了局机关开展的“七一”活动,参观了沈家圩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组织了“红歌大家唱”及趣味知识问答活动。组织职工参观了世博园和“我为创先争优添光彩”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六支部全体党员和职工参加的羽毛球、乒乓球、爬山比赛活动。开展向困难家庭及困难女童送温暖活动。组织元旦文艺汇演。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中心的凝聚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的机关氛围,全体职工精神状态良好,队伍素质得

到了进一步提升。今年再次获得“蚌埠市文明行业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

二、2011年工作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1年我中心将根据市政府3年大建设对土地储备工作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市局党组的工作要求,继续坚持创新机制,把握市场导向,有计划的收购存量、扩大增量,加大供地力度,确保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保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科学拟定《2011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并报市政府审批。

(二)做好2010年收储土地的后续工作。

(三)多渠道筹集土地储备资金。积极探索BT收储融资模式,引进土地储备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发行土地债券方式来融资,以扭转资金紧张的状况,(四)进一步完善土地勘测、评估、土地登记等工作程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提高为全局服务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蚌埠市辖区内土地评估机构的管理和土地评估报告的备案工作,净化土地评估市场。按时按质完成我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

篇8:基于土地储备的土地管理研究

我国政府关于土地的储备和管理问题, 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 对于目前城市的土地储备行为, 主要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回收来实现, 并且要符合相应的法律程序。这种制度的实行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还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外延型的土地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土地发展, 而是应该朝着更加内涵集约型转变。

从主导部门来看, 我国的土地储备行为是由政府主导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土地进行随意的转让和储备, 也就是说土地资源从招标、挂牌到竞价拍卖等环节都是由政府部门控制的。

2 目前我国的土地储备的收购、整理方式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所谓以市场为导向, 就是在土地的收购和整理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和出让进行管理, 并通过专业人员的评价和策划, 对现有的土地资源的使用和储备方案进行评估。广州是最早实行这种土地储备和管理模式的地区, 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发展和整合, 得到了比较好的盈利效果, 不仅规避了公共建设所产生的市场风险, 还实现了土地资金上的收支平衡。

采用这种方式对土地进行储备要注意的是能够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综合化的设计, 也就是说将土地中的各种使用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市场, 带动经济发展, 从而实现土地储备的盈利模式。

2.2 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所谓以开放商为导向的土地收购和整理, 就是政府通过同实力较为雄厚的开发商合作, 让开发商对土地的前期使用过程进行整理,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后期土地的拍卖价钱升高, 还能实现开发商的利润, 所以利用这种开放商合作形式进行的土地收购和整理行为, 就是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土地收购管理。这种收购和整理行为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开发商具有较大的资金使用权和土地管理权, 所以可能会产生其对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指标的调整, 政府应该适当的考量其能否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

2.3 以土地规划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所谓以土地规划为导向的土地收购和整理, 就是指在土地储备的过程中以城市的使用和规划为主导, 土地的储备行为和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市政规划来进行的一种土地收购和整理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可以在实现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 实现城市发展。

3 用地规划管理

3.1 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体制划分中属于建设管理部门。因此, 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业务管理上都归属于省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各省的建设厅又归属于国家建设部管理。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局大都成立于八十年代后期, 甚至, 到目前为止, 全国有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仍然属于各市建设局下面的一个部门。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主要是对土地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土地规划用地管理业务管理上与国土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 出于管理的需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我国许多城市将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与国土管理部门合并成“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但是,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后, 国土管理部门业务上进行了垂直条线管理, 各市的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又相继分开, 国土管理部门直属于省级国土部门管理, 而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仍然是当地政府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行政体制下, 当地市政府无权管理土地资源, 城市发展所需的用地都必须通过国土管理部门的审批。

3.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程序现状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即“一书一证”) 的行政许可行为, 是根据土地规划法规和批准的土地规划, 对土地规划队内的建设项目用地讲行规划选址、明确规划用地性质, 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核心工作是:确定项目位置、确定项目用地规模、确定项口规划设计要求。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和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规划法》、建设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各个省 (自治区) 、市制定的《土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土地规划等。

3.3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制定于1989年, 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土地规划法》己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管理的需要。

在管理体制方面, 《土地规划法》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 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 由城市人民政府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对于现在的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自己编、自己审批、自己公布, 监督体制不到位。土地规划随意性大, 调整变化快, “规划跟着变化走”、“领导一换、规划就变”的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封闭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 土地规划需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 因而需要建立磋商机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和质量, 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 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观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土地规划越来越需要充分听取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健全专家咨询制度, 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城乡规划许可要严格规划审批规则和程序, 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 减少规划许可的自由裁量权, 保证规划许可公开透明、高效便民。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土地规划决策和实施的民主化, 城市的规划是为谁规划?“不是为了政绩, 而是为了老百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土地规划的功能己经从原来的技术文件逐步向公共政策的功能进行转变, 原来的《土地规划法》仅仅是作为指导、规范和执行土地规划技术文件的法律, 而缺少作为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府部门要同开发商和专业人员一起, 通过对土地储备的合理管理, 实现优化的土地收购和整理, 以发挥土地的最大使用价值。

摘要:土地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做好土地管理和土地储备工作能够实行更好的土地收购和整理, 避免盲目用地和盲目储地导致的城市规划问题。

关键词:土地储备,土地规划,土地整理

参考文献

[1]周伟林, 严冀, 等.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赵民, 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土地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盛夏的果实下一篇:如何做自我介绍 小组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