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

2024-04-24

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共3篇)

篇1: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

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

同样都是求职者,但是投递个人简历收到的回应却有一定差别。有些求职者在投递个人简历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面试邀请,不过有些人多次投递个人简历都无法收到回应。出现这种差异是个人简历的制作方式出现了偏差,要知道组成个人简历的因素非常多基本信息+求职信息才能够组成具备竞争力的个人简历。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需要注重这两点的编写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面试机会。 不管是基本信息还是求职信息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人简历的通过率,因此在制作个人简历的时候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不能提及。 不少求职者在编写个人简历时都会把自己的年龄或者婚育与否编写在基本信息中。这种信息不仅与求职无关还会降低个人简历的通过率,因为不管是年龄还是婚育与否都可能会导致在职人员不满意,所以在编写基本信息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年龄以及婚育与否。个人简历中最好做到所有的.信息都与求职相关,不要给自己的求职路增加不必要的绊脚石。 除了需要注重基本信息的编写,还需要注重求职信息的编写手法。在求职信息中需要着重提及自身优势,并且还需要做到绝口不提薪水要求。虽然说工作大多都是为了赚取薪水,但是如果你的求职优势不是特别突出最好不要在个人简历中编写出自己对于薪水的要求。现在薪水都是秉承着多劳多得的原则,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商量,因此没有必要在个人简历中编写出来。这样的编写方式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战胜竞争者,从而获得面试机会。

篇2: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

在回答薪金问题的时候,不能乘匹夫之勇乱答一气,要有准备,要有策略:

策略

1、把期望值放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去

考虑你的专业是什么?人才市场对你这类人才的需求有多大?留意一下你周围的人:你的同学、你的朋友、和你找同一个工作的人,他们能拿多少的薪水?结合公司的情况,取他们中间的一个平均值来考虑你的期望薪资,同时还应该多留意新闻中和本行业有关的报道。

策略

2、谈薪水的时候不要拘泥于薪资本身

在面试中谈薪水,是不能“就薪水谈薪水”,要把握适度合理的原则。告诉自己的面试官,薪水不是重要的,你更在乎的是职位本身,你喜欢这份工作;告诉公司你希望公司能了解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能将薪金问题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将有助于你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会给自己留后路

篇3:薪水问题完全可以留在面试中

奈特在1921年的著作中指出, “从历史上看, 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假设为依据的, 但是这一假设的准确性却没有得到完全的表述, 也从末进行过充分的系统阐述。……”

奈特所指出的这种状况, 即使到今天, 还依然存在。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前提条件的界定,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表述, ——就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言, 也即是否包含完全信息假设, 就有着不同的表述——, 这些不同表述对于完全竞争模型是否切合或者正确, 似乎也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系统阐述。

国内教科书方面。试举两例:

厉以宁主编的教材, 有:“完全竞争的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 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众多个买者所形成的需求与众多个卖者所形成的供给所决定的。…… (四) 经济运行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市场上不存在不确定性。进入市场的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生产者对于价格、对于未来必须完全了解, 否则就不能保证商品按照市场均衡价格成交。……”

高鸿业主编的教材, 有:“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第四, 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海外教材和论著方面。也试举几例:

保罗.A.萨缪尔森的教材, 关于完全竞争模型的定义和条件的表述如下:

“完全竞争的厂商规模很小, 地位很不重要, 以致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当没有一个生产者能影响价格时, 就存在着完全竞争。每一个生产者都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 即他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来出售产品。

当存在着大量的小厂商, 每家厂商都生产相同的产品, 而且每家厂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很小时, 完全竞争就产生了。在完全竞争之下, 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

N.G.曼昆的教材, 有:“……可以根据两个基本特征来定义完全市场: (1) 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2) 买者和卖者如此之多, 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杨小凯在其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中, 在综述并引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时, 对其定义与上述两人基本一致:“……假定市场是竞争性的。每一种商品有很多买者, 而每一种要素则有很多卖者。因此, 价格是不受决策者操纵的参数。”他特别强调的其他一些条件:一是制度环境 (硬预算约束, 即私有财产及受保护的法律制度) , 二是自由进入 (自由择业, 自由迁居) 。

奥斯卡·兰格:竞争市场是指一种市场, 其中: (1) 人数这么多, 以致没有一个人能通过变化他的需求或供给来显著影响物价, 因此不得不把物价看成是独立于他的行为以外的不变参数; (2) 可以自由进出每个行业或产业。

就奈特本人而言, 他是认为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是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的:“……本书…只打算对一个理论性简化, 即完全知识的假设, 进行详细的研究”, “……在为实现完全竞争而对现实前提条件所做的简化中, 最主要的是假设竞争体系中每个成员实际上是全知全能的。……”

可见, 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否包含完全信息假设, 有着不同的表述。

由此自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是否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

对此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 完全信息假设是否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所必要的?它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其他前提以及其他分析尤其是基本信条是否存在冲突与矛盾?二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存在, 那么完全信息假设就不应同时存在。

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如果只是针对完全信息假设本身, 那么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但是, 基于本文探讨的主题, 从下文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完全信息假设的内在问题与不确定性的引出

为了分析方便, 首先不探讨以下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主体 (“众多的买者与卖者”) 的完全信息或者全知全能是否可能形成以及是如何形成的?而是直接假定:不同的经济主体一开始就是具有了完全信息或全知全能的特性。

事实上, 这就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兰格与米塞斯 (麦昔斯) 之间的那场论战。兰格在未提及完全信息假设 (如前所述) 的前提下, 在阐明了竞争市场上靠试验错误实现资源分配的方式的基础上, 只是依照完全竞争模型本身的原理和逻辑, 论证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相似的试验错误的方法同样可能, 并提出了所谓的“兰格模式”。

就理论的逻辑而言, 兰格的论证是经得起推敲的, 他对于米塞斯完全否认社会主义下经济会计的可能性的主张以及哈耶克 (海叶克) 和罗宾斯所持的只有市场才能提供一种靠试验错误分配资源的方法而社会主义经济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功能的观点的反驳是有力的。否则, 年轻的厉以宁也不会认同和服膺兰格的思想的。

沿用哈耶克的用语和提出的问题, “在普通语言中, 我们把关于分配现有资源的相互关联的决策的综合称作‘计划’。在此意义上,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计划, ……存有争议的并不是要不要计划, 而是应该怎样制订计划:……”在有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 “……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 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换言之, 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向题的答案, 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那么, 不仅要不要计划这个问题不必争论, 就是应该怎样制订计划这个问题也不妨束之高阁, 因为, 无论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地制订”的中央计划, 还是“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订”的竞争以及“居于这两者之间的代表有组织的工业的计划”即垄断, 三者只有形式上的差异, 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 可以说, 如果引入了完全信息的假设, 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打击是很直接和致命的。诚如奈特所言, “在不确定性完全缺失、每个个体拥有有关事态的完全知识时, 责任管理的性质或生产活动的控制的任何方面皆无必要存在。甚至任何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运营也将无迹可寻。”哈耶克则更明白地指出和承认, “经济学家受到的一种指责是, 四五十年来当他们讨论竞争时, 一直假设如果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正确的, 竞争便是既无意义又无用处的。对这一指责很难加以驳斥。对于经济学家所说的数据如果真有人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那么把竞争作为一种针对这些事实作出可靠调整的方式, 的确是十分浪费。所以不必奇怪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完全废除市场, ……”

人们曾把科斯提出和应用交易成本所作的分析概括为“科斯定理”, 其中的思想是, 交易成本为零时, 产权的界定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关。那么, 是不是也可以说, 在完全信息假设下, 体制的差异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关, ——也即, 不同的体制类型都可以实现和达到同样的效率?

鉴于此, 如果一方面, 在理解和阐述完全竞争模型时仍然沿用了完全信息的假设, 而另一方面, 却又扬弃了兰格模式, 在理论上还有如此必要吗?

完全竞争模型的提出, 是为了说明它作为一种模型是有别于其他模型的, 也即不同模型之间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是有差异的。而把完全信息假设直接写入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其前提条件, 姑且不论理论模型与经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可能出现的争议, 就理论分析逻辑而言, 却直接摧毁了模型本身。

如果再进一步引入理论模型以及经济事实二者都少不了的时间因素, 那么自然就更可以提出应有的问题:完全信息是何以实现的?假设一开始就是存在完全信息, 那么何以又有短期与长期的不同及划分?

总之, 以上是从正面角度, 分析了如果写入完全信息假设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建构上的不利影响, 分析的结果虽然可以表明,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应该摒弃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但是并没有说明也还不能得出说,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就因此存在有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仍然还是要回到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中进行正面分析、解决才能让人更加信服, 而这同时还可佐证出完全信息假设的不合理性。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看似不成疑问但却是一个可能的诘问是:如果摒弃了完全信息假设而仍然坚守完全竞争模型, 那么, 是否可能由完全竞争而导致完全信息这一结果?换言之, 完全竞争是否会消除不确定性本身?用一个更为具体的事例说,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 如果短期存在有盈亏, 长期是否就是利润为零、趋于一致?

这就涉及到和引出了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过程与结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

三、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存在及表现

基本厘清与剔除了完全信息假设, 并不是要否定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及其已有的分析框架, 事实上, 本文提出并进行探讨的目的之一, 是出于有助于理解该“假设的准确性”。就此而言, 在有关完全竞争模型有关假设的多种介绍和描述中, 假设的准确性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某些假设 (如众多的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经济行为主体) 、基本原理及分析框架方面, 却又是基本一致的。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分析方法和框架, 有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分。

下图3-1是新古典完全竞争局部均衡模型图示:一般均衡方面主要是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不管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 都可概括为, 或者说, 都遵循以下包含四个分析层次的分析框架:第一个层次是有关经济环境的描述;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自利行为分析;第三个层次是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分析;第四个层次是福利或规范分析。

以上对于完全信息假设的否定及不确定性的引出, 是属于第一层次的问题。现在引用此模型图示进入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讨论, 涉及的是个体的自利行为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换言之, 即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所揭示的竞争的过程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 很显然存在着不完全信息:某个个体对于自己的现实情况是完全了解的 (如,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际成本线) , 对于只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也是知道的, 对于自己的产量调整是明白的, 但是他对于其他经济主体的成本状况以及产量调整状况, 对于价格会出现如何的调整, 却是不知道的, 也是他所不能控制的。

由此, 也就出现和存在着不确定性。对此, 有关著作中已经有了可用的研究成果, 为了便于讨论, 直接并详细地引用如下:

“……关键的区分是市场不确定性和事件不确定性。在只存在市场不确定性时情况下, 每个人对他或她自己的偏好、禀赋和生产机会都有完全确定的了解, 而仅仅只是对其他经济当事人提供的供给-需求不了解。在市场不确定性的标题下, 中心议题是个体分析层面上对交易伙伴的最优寻找, 以及在经济总体的分析层面上非均衡过程及价格的动态过程。相反地, 在只有事件不确定性的世界里, 所有的市场价格都是完全知道的。每个人仅仅对外生因素的出现不了解, 当外生因素影响他或她的个人环境或整个市场时。这些不确定或然性可能涉及资源禀赋或生产机会或者公共政策。因此, 市场不确定性涉及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而事件不确定性则涉及到外生变量。”

一般均衡模型方面, “对一般均衡分析而言, 价格是内生的, 而对决策分析而言, 价格则是外生的, ”外生的价格变动对决策者而言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存在。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 无论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 也不管是集中的瓦尔拉斯拍卖定价过程还是非人格的分散定价过程, 个体与个体交互作用两个层次上存在着并表现出来的这两类不确定性都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自身就有的, 是一种“内生的”。这种内生的不确定性的存在, 本身就排除了完全信息的存在。

近来得到长足发展的博弈论, 主要转向了对策行为研究, 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的非对策行为分析有所不同, 但彼此之间的许多方法、原理和结论却是相通并可以互证的:非人格化、非对策行为尚且内生有不确定性, 对策行为就更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了, ——著名的囚犯困境问题, 事实上还是属于并回归到个体与个体交互作用的层面上的问题。

作为自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耶克, 看到了有关传统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和论述存在许多问题, 由此不断地对其进行批评, 但他始终坚持了其中的内核:自由竞争。并且在其重新论证与表述中, 把竞争视作是“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 而竞争之所以必要与合理, 正是基于不完全信息与不确定性:

“我在这里只能满足于简单地指出在分析一种假定所有事实都是已知的情况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之荒谬性。这是一种被经济理论奇怪地称为‘完全竞争’的状态。它根本没有为可称为竞争的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却以为这种活动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

“……无论在什么地方, 竞争之具有合理性, 都是因为我们不能事先知道决定着竞争行为的那些事实。在体育运动或考试中, 就像政府合同或诗歌奖金的颁发一样, 如果我们事先就知道谁是最优者, 再安排竞争便是毫无意义的。……我建议把竞争作为一个发现某些事实的方法, 不利用竞争, 这些事实将不为任何人所知, 或至少是不能得到利用。”不仅如此, 竞争的结果不仅不会消除不确定性, 相反, 其结果恰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竞争之所以有价值, 完全是因为它的结果不可预测, 并且就全部结果而言, 它不同于任何人有意想要达到或能够达到的目标, 进一步说, 竞争之一般而言有益的作用, 必然也伴随着一些期待或意图的失败或落空。”“如我们所知, 一种发现的方法, 由其本质所定, 它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而在奈特看来, 如前所述, 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模型中是含有完全信息假设的, 因而是没有不确定性的, 不确定性存在于现实中, “……不确定性之存在与否将显示出理论被迫假设的条件和现实中存在条件之间最为重要的内在差异之所在。”当把不确定性引入经济组织时, 将会出现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和结果是:

“第一, 商品的生产并不是依据对某个个人的欲望的预测而进行, 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 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人的欲望而产生的。生产者承担起了预测消费者欲望的责任。第二, 预测的工作以及同时产生的大部分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管制, 进一步集中到很少一部分生产者手中, 这样, 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经济职能——企业家。”对于第二点, 奈特用不确定性的引入解释了企业家的出现以及企业的存在, 并进而解释了利润的形成, 科斯认为, 他“似乎给自己留下了几个需要商榷的题目。”并且指出, “奈特教授似乎从未说明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而对于第一点, 其中的“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 ”“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人的欲望而产生的。”似乎也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的应有之义, 至于欲望的改变和预测,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本身是假定偏好不变的。贝克尔就明确的主张, “偏好稳定的假设为预见对各种变化的反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避免了研究人员以偏好的改变来解释事实与其预言明显的矛盾。”

所以, 无论是完全信息的假设方面还是不确定性的存在、结果方面, 奈特的表述似乎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四、不确定性引入后的分析:几种倾向

根据奈特的研究, 可以把人类面对的事件划分为三种: (1) 确定性事件, 包含没有变化的静态状态以及在静态状态基础上有变化、但是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事件。这类事件满足因果律 (先验概率) 。 (2) 风险事件, 是有发生变化, 并且可以是没能预见到的变化, 但是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客观概率计算出来, 是可度量的。这类事件满足概率统计律 (客观概率) 。 (3) 不确定性事件, 是有发生变化, 并且变化的可能性、未来结果不可知。只能靠估计 (主观概率) 。

奈特本人由于认为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 自然就排除了将不确定性引入该模型本身中的分析。而杰克.赫什莱佛和约翰G.赖利尽管指出了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存在有不确定性, 可是他们却不同意奈特的划分, 认为这种划分已证明是不会有结果的, 并且,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 风险和不确定性指的是同一件事。”而在前面引用的几本教材中, 也都是依此处理, 提及不确定性事件时基本上是按照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如果把不确定性限定于“人为不确定性”方面 (不论及“自然不确定性”) , 那么事件本身既是人类社会中个体行为及个体间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其表现;这三种事件的划分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事件, 与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类型是切合的, 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整体还是社会中的个体而言, 都是适用的。所以, 单就事件的划分而言, 就是一种可喜的成果, 也不失为一种贡献。

人类对于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如果将其确定为主要取决于知识这一因素, 那么知识本身具有总量累进与分块分布的特点, 知识的这种特点本身就足以形成不确定性事件。人类在实践中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 尽管对未来结果一无所知, 尽管可能无法进行分析, 可是并不妨碍人类作出决策和进行行动, 而且, 不确定性本身有时正是某些决策所需的基础与前提, ——约翰.布锐顿驴子尚且能在微小的不确定性事件与干扰出现时马上会在两堆干草做出选择, 不至于无所适从而饿死, 何况人呢!——诚如哈耶克所指出的, “价格体系正是一种人类偶然发现, 未经理解而学会利用的体系。”

另外一些明显的研究倾向是, 不确定性与演化理论结合起来, 还有就是集中在“博弈论”领域。

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和分析, 以及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影响, 也都还处于演化过程中, 似乎也还是不能确定的。当Aimen A.Alchian声称, “在未来不确定的条件下, 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具体行动的指引是毫无意义的。”你能确定说他是在反对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吗?因为他又同时为确定性条件下提出的分析工具辩护, 指出其仍可预测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相关经济关系。

五、小结:存在高于本质?

科学以人为本, 经济学着眼于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为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为经济个体的存在与个体间的关系体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而知识体系与关系体系本身, 就其存在与发展而言, 都有着多种可能性, 在现实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多样化。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所有假设以及相应的推导论证, 都遭受了不断的批评与修改, 显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本文所探讨的不确定性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斑痕。尽管如此, 尤如人的肉体离不开栖身之所,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经由竞争还是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的精神家园, ——或许是由于, 它具有公认的科学方法的优点, 这种优点, “绝对不可能用科学加以证明, 而是只能由一种共同的经验来证实:它们从整体上说比其他方法更适合于产生良好的后果。”作为揭示的一种关系体系, 以及相应的暗含的基本信条, 诸多批评者在其面前, 却是虔诚的信徒。——而其中的原因, 或许是, “ (自由) 竞争的特点——它与科学方法共有的特点——是, 对于它的表现, 无法根据它发挥作用的具体事例加以检验, 它只能反映在这样的事实中, 即同其他任何事实相比, 市场都会占有优势。”

因此, 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不少批评, 与其说是一种否定性的责难, 毋宁说是一种精心式的呵护。

但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经由众多批评、呵护而重建, 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二、三层次, 与第四层次的完整统一, 似乎还有待时日。知识与信仰虽不无联系,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作为知识论层面上的模型建构与作为价值论层面上的信仰主张, 能否实现同构, 也还是存在着不确定性。

当最初的理论模型指向某种信仰观念时, 似乎这种信仰观念是这种理论模型合理证明的必然结果, 此后这一理论模型被不断批评、修正, 在时间的序列中, 这些后续的批评、修正与重建, 呈现出与最初的理论模型同样的命运。人们看到, 知识论链条在动态地波澜起伏地延伸, 而信仰观念尤如一盏明灯, 熠熠发光, 兀自岿然不动。于是人们似乎有理由觉得, 彼岸的明灯并不是知识论链条桥梁延伸的产物, 相反, 知识论链条桥梁受着彼岸明灯的牵引。

萨特指出, 存在先于本质, 信然!而存在高于本质, 亦然!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西方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P130-131

[2]、高鸿业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西方经济学》, 在其不同版本中, 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的表述是没有变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P188;及不同版本相关章节。

[3]、保罗.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第十版) , 中译本, 高鸿业译, 中册,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P104

[4]、保罗.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第十二版, 中译本, 高鸿业译, 下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 P786;其他版本中的表述与此类似, 如第十六版, 中译本, 萧琛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P111

[5]、N.G.曼昆著:《经济学原理》 (第3版) , 中译本,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P57

上一篇:罗旧小学2012年上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下一篇:描写享受大自然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