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定理证明

2024-05-22

初中定理证明(共10篇)

篇1:初中定理证明

24.著名定理证明(14分)(该题有六个小题,须选做两个,全对才给分,每个七分,多做满分也是14分)

(1)试证明海伦公式:S三角形=√p(p-a)(p-b)(p-c),(p=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2)试证明角平分线定理:如图:若AD平分∠BAC,证明:

AB*CD=AC*BD

(3)证明射影定理:如图:在RT三角形EGF中,HG⊥EF,EG⊥FG

ⅰ:证明:HG²=EH*HF

ⅱ:证明:FG²=HF*EF

ⅲ:证明:EG²=EH*EF

(4)证明:S圆锥=sh/3(s=底面积,h=高)(提示,将圆锥等分为无限个“圆片”)

(5)证明:2π=sin(360/∞)*∞(提示,作圆内接正n边形)

(6)证明:中线定理:

如图,AI是三角形ABC中线,证明:

25、三角形是一个神奇的图形,如三角形有五心(旁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在三角形中有许多重要定理,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有许多重要公式,如:海伦公式„„,在三角形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点,如:费马点、欧拉点„„

但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多点共圆的问题:

首先,要证明多点共圆,只能从四点共圆入手,因此我现在这里提出一个证明四点共圆的方法:

证明:在任意凸四边形中,连接对角线,若同边所对的角相等,则这四点共圆,请以下图为例证明:如图,∠CBD=∠CAD(4分)

(2)如图,在任意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小于90度),证明:三垂线垂足、及三个欧拉点共圆(欧拉点:三角形三垂线交于一点为垂心,垂心与三顶点的连线的三条线段的中点即为欧拉点)(10分):以下图为例证明:

如图,AB=AC,CH、AD、BM是等腰三角形ABC的高,P为垂心,O、N、G是三个欧拉点

篇2:初中定理证明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雨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角的平分线

性质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OC是∠AOB的角平分线(或者∠AOC=∠BOC)

pE⊥OA,pF⊥OB

点p在OC上

∴pE=pF(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几何语言:

∵pE⊥OA,pF⊥OB

pE=pF

∴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角平分线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几何语言:

∵AB=AC

∴∠B=∠C(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几何语言:

(1)∵AB=AC,BD=DC

∴∠1=∠2,AD⊥B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2)∵AB=AC,∠1=∠

2∴AD⊥BC,BD=D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3)∵AB=AC,AD⊥BC

∴∠1=∠2,BD=D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等于60°

几何语言:

∵AB=AC=BC

∴∠A=∠B=∠C=60°(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几何语言:

∵∠B=∠C

∴AB=AC(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语言:

∵∠A=∠B=∠C

∴AB=AC=BC(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语言:

∵AB=AC,∠A=60°(∠B=60°或者∠C=60°)

∴AB=AC=BC(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

∵∠C=90°,∠B=30°

∴BC=AB或者AB=2BC(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MN⊥AB于C,AB=BC,(MN垂直平分AB)

点p为MN上任一点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几何语言:

∵pA=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判定)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定理1关于某条之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若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逆定理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a2+b2=c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边形

定理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多边形内角和

定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推论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O=CO,BO=DO(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几何语言:

∵AD‖BC,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几何语言:

∵∠A=∠C,∠B=∠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几何语言:

∵AD=BC,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几何语言:

∵AO=CO,BO=DO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判定定理5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几何语言:

∵AD‖BC,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

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A=∠B=∠C=∠D=9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

∵△ABC为直角三角形,AO=OC

∴BO=AC(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

∵∠A=∠B=∠C=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

∵AC=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

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CD=AD(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AC⊥B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BC和∠ADC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几何语言:

∵AB=BC=CD=AD

∴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几何语言:

∵AC⊥BD,AO=CO,BO=DO

∴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

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梯形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B,∠C=∠D(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语言:

∵∠A=∠B,∠C=∠D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几何语言:

∵EF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EF=AB(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几何语言:

∵EF是梯形的中位线

∴EF=(AB+CD)(梯形中位线定理)

比例线段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2、合比性质

3、等比性质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几何语言:

∵l‖p‖a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与三角形的第三边

垂直于弦的直径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几何语言:

∵OC⊥AB,OC过圆心

(垂径定理)

推论

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几何语言:

∵OC⊥AB,AC=BC,AB不是直径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几何语言:

∵AC=BC,OC过圆心

(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几何语言: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分弦所夹的弧相等

几何语言:∵AB‖CD

圆心角、虎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虎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圆周角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角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圆的内接四边形

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几何语言:

∵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

∴∠A+∠C=180°,∠B+∠ADB=180°,∠B=∠ADE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几何语言:∵l⊥OA,点A在⊙O上

∴直线l是⊙O的切线(切线判定定理)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半径

几何语言:∵OA是⊙O的半径,直线l切⊙O于点A

∴l⊥OA(切线性质定理)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径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切线长定理

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几何语言:∵弦pB、pD切⊙O于A、C两点

∴pA=pC,∠ApO=∠CpO(切线长定理)

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几何语言:∵∠BCN所夹的是,∠A所对的是

∴∠BCN=∠A

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几何语言:∵∠BCN所夹的是,∠ACM所对的是,=

∴∠BCN=∠ACM

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焦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几何语言:∵弦AB、CD交于点p

∴pA·pB=pC·pD(相交弦定理)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几何语言:∵AB是直径,CD⊥AB于点p

∴pC2=pA·pB(相交弦定理推论)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焦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几何语言:∵pT切⊙O于点T,pBA是⊙O的割线

∴pT2=pA·pB(切割线定理)

推论从圆外一点因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焦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几何语言:∵pBA、pDC是⊙O的割线

篇3:初中定理证明

一、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

如图1, 这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中提出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 通过边长为a, b, c的三个正方形搭建一个直角三角形, 并作辅助线CD, CL, FB, 其中CL垂直于DE并与AB交于M点 , 还需要确 保HB垂直于FH.

因为AF = AC, AB = AD, ∠FAB =∠CAD, 所以△FAB≌△CAD, 因为△FAB的面积等于1 /2 a2, △CAD的面积等于矩形ADLM的面积的一半, 所以矩形ADLM的面积为a2. 同理可证, 矩形MLEB的面积为b2.

因为正方形ADEB的面积 = 矩形ADLM的面积 + 矩形MLEB的面积,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c2= a2+ b2, 即a2+ b2= c2.

这一证明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通过图形的面积去分析边长关系的重要方法. 首先, 就是在于∠BCA必须是直角, 这样才能维持点H, B, C在同一条直线上, 从而建立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次, 必须给学生指出给交点命名一个字母符号, 才不会遗忘一些关键信息;最后, 确定直角三角形ABC三边之间的关系.

数学的教学不仅需要围绕“知识与能力”展开, 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产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共鸣. 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 以这个定理为中心, 开启了自己的数学框架体系, 也为后人在学习数学的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这些情感也需要教师在谈及图形引导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美国总统的证明方法

时间倒回到1876年, 当时正值黄昏, 在公园里, 有两个孩子嘈杂的吵闹声惊动了周围许多人, 其中也包括未来的美国总统加菲尔德. 两个孩子正在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讨论着, 这激发了他仔细研究“勾股定理”的兴趣. 不久之后, 他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证明方法. 加菲尔德身为总统却为孩子的数学问题苦思冥想, 这对于总是抱怨成绩不好却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 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

如图2, 图形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 以∠DAE为直角的三角形和以∠CBE为直角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完全相等, 图形的基本关系确定之后, 下面便可以开始证明.

第一步, 寻找等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 △DAE和△CBE是全等三角形, 所以它们对应的每一条边和每一条角都相等, ∠AEB为平角180°, 加上∠DAE和∠EBC都为直角, 证明∠DEC为直角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紧接着依据边EC和DE为长度相等的边, 判定△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就顺理成章了. 证明如下: 因为Rt△EAD≌Rt△CBE, 所以∠ADE = ∠BEC. 同时∠AED + ∠ADE = 90°, 所以∠AED + ∠BEC = 90°, 还能得出∠DEC = 180° - 90° = 90°, 最终可以确定△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1/ 2 c2.

第二步, 建立破题的等式关系, 根据边长的关系算出△DEC的面积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建立另外一个等式关系, 那就是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即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 △DAE的面积 + △EBC的面积 + △DEC的面积. 因为∠DAE = 90°, ∠EBC = 90°, 所以AD∥BC, 并可以证明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 它的面积等于1 /2 (a + b) 2, 即最终可以得出结论 a2+ b2= c2.

通过这两个等式, 我们便很容易地证明出了“勾股定理”, 这个方法十分简便地描述出了三角形各个边长的关系, 还确定了各个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通常的证明方法

虽然说相对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当中记录的方法, 总统证明法已经要简单许多, 但是从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而言, 课堂通常使用的方法要更加简便易懂. 这是为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准备的, 也是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打好基础的重要手段.

如图3, 将四个全等三角形进行组合, 拼凑出一个边长为a + b的正方形,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面积相等的等式, 再根据边角关系可以确定中间的图形为边长为c的正方形, 则有:

四、小 结

篇4:初中定理证明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已知:在⊙O中,弧BC所对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OC(如图一),求证:∠BAC= ∠BOC。

分析:圆周角∠BAC与圆心O的位置关系有三种:(1)圆心O在∠BAC的一条边AB(或AC)上(如图二);(2)圆心O在∠BAC的内部(如图三);(3)圆心O在∠BAC的外部(如图四)。

在第一种位置关系中,圆心角∠BOC恰为△AOC的外角,这时很容易得到结论;在第二、三两种位置关系中,均可作出过点A的直径,將问题转化为第一种情况,同样可以证得结论。这充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几乎都离不开化归,只是体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计算题是利用规定的运算法则进行化归,证明题是利用公理、定理或已经证明了的命题进行化归,应用题利用数学模型化归,因此,离开了化归,数学问题将无法解决。通过一定的转化过程,把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或这类问题的某种组合,这种思想被称之为化归思想。从化归的途径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两种:

一、新知识向已有知识的转化

在初中阶段,有许多新知识的获得或新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知识或已解决的问题来完成的,也就是将新知识向已有知识进行转化,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下面就以解方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有以下四种基本解法:

(一)如果方程的一边是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个非负数,则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将形如(x+m)2=n(n≥0)的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而得解,此为直接开平方法。

(二)如果将方程通过配方恒等变形,一边化为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另一边为非负数,则其后的求解可由思路一完成,此为配方法。

(三)如果方程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之积,另一边为零,就可以得到两个因式分别为零的一次方程,它们的解都是原方程的解,此为因式分解法。

(四)如果以上三条思路受阻,便可把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直接利用公式求解。

纵观以上四种方法,不难发现,方法一是依据平方根的意义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完成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方法二中的“配方”仅完成了方程的恒等变形,把问题转移到“可开方”上来,并未完成“降次转化”这一实质性工作,但已经为“二次”向“一次”转化创造了条件,因而习惯上称之为“配方法”,配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转化为开平方来解决的。方法三即因式分解法也顺利地实现了由“二次”转化为“一次”的目的。方法四即所谓公式法,对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开平方求得一般结论,即求根公式。公式法实际上已将解方程转化成为代数式的求值问题,而公式的得到则是化归思想的典型体现。纵观整个初中教材,不难发现除了解方程问题,还有许多知识的转化都属于新知识向已有知识的转化。

二、一般情况向特殊情况的转化

本文开头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就是先解决特殊条件或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通过恰当的化归方法把一般情况下的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来解决,这也是顺利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化归途径,特别是在中考题的最后一题中,往往也有许多时候是需要先解决特殊条件下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化归把一般情况下的问题转化为特殊条件下的情形来解决。

三、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和落实化归思想呢?

(一)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是落实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重视概念、公式、法则等基本数学模型的教学,为寻求化归目标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模型的教学,建立数学模型是实现问题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运用模型的过程即是转化与化归的过程。

2、养成整理、总结数学方法的习惯,为寻求化归方法奠定基础。差生之所以拿到基本题没有思路,其根本原因是其知识结构残缺不全。

3、完善知识结构,为寻求化归方向奠定基础。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做好单元小结,其中画知识结构图或列知识表是完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板块化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表格或网络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依存关系一目了然,为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准确的方向。

(二)培养化归意识,提高转化能力是实现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的关键

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使之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利用这些联系对问题进行适当转化,使之达到简单化、熟悉化的目的。要实施转化,首先须明确转化的一般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归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典型的问题加以巩固和练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断教会学生解题,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由问题的条件、图形特征和求解目标的结构形式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定义、公式、定理、法则、性质、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规律以及熟知的相关问题解法,由此不断转化,建立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掌握化归的一般方法,是实现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手段

化归的实质是不断变更问题,因此,可以从变形的成分这个方面去考虑,也可以从实现化归的常用方法直接去考虑。在实际运用中,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初中阶段常用的化归方法有恒等变换法,具体包括分解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其次是映射反演法,具体包括换元法、坐标法等。

(四)深入教材,反复提炼与总结是实现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途径

篇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湛江市爱周中学伍彩梅

八年级数学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容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bc”。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一个用代数运算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内容是:“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两大定理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定理的证明,有助于加深对定理得理解,有助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材中,勾股定理的证明采用了多种方法,学生容易理解。而

课本里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该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这种方法学生一时不易理解。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反证法。表述如下:

已知△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用反证法证明如下:

由abc,可知c边最大,即∠ACB最大。只要证明了∠ACB=90°,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两种情况进行。

(一)假设△ABC不是直角三角形而是钝角三角形,则∠C>90°。如图(1)222222222222

B

图(1)

过B作BD垂直于AC的延长线于D,垂足为D。如图(2)

图(2)

在图(2)中,△ABD与△CBD都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有:

a1(bb1)2c2(1)

a1b1a2(2)

22由(1)得a1b12bb1bc(3)22222

把(2)代入(3)得a2b22bb1c2(4)

对比已知条件abc

可得b10

把b10代入(2)得a1a2,则a1a

因此点C与点D重合,∠ACB=∠ADB=90°,结论与假设矛盾,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二)假设△ABC不是直角三角形而是锐角三角形,则∠C<90°。如图(3)2222

B

c a

A

b

图(3)C

过B作BD垂直于AC于D,垂足为D。如图(4)

B

c a

a1

Ab

b D C b2

图(4)

其中BD=a1,AD=b1,DC=b2,b1b2b

在图(4)中,△ABD与△CBD都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有:

22a1b1c2(5)

a1b2a2(6)

把(5)-(6)得

2222c2a2b1b2(b1b2)(b1b2)b(b2b2)b22bb2

整理得

c2a2b22bb2(7)

对比已知条件abc

得b20

所以b1b

则点C与点D重合,∠ACB=∠ADB=90°,结论与假设矛盾,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证明。

篇6:正弦定理证明

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 步骤2.证明a/sinA=b/sinB=c/sinC=2R: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 a/SinA=B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2.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证明:平面几何证法: 在任意△ABC中 做AD⊥BC.∠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2B*c^2+a^2+cos^2B*c^2-2ac*cosB b^2=(sin^2B+cos^2B)*c^2-2ac*cosB+a^2 b^2=c^2+a^2-2ac*cosB cosB=(c^2+a^2-b^2)/2ac 3 在△ABC中,AB=c、BC=a、CA=b 则c^2=a^2+b^2-2ab*cosC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下面在锐角△中证明第一个等式,在钝角△中证明以此类推。过A作AD⊥BC于D,则BD+CD=a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所以c^2=(AD)^2-(CD)^2+b^2 =(a-CD)^2-(CD)^2+b^2 =a^2-2a*CD +(CD)^2-(CD)^2+b^2 =a^2+b^2-2a*CD 因为cosC=CD/b 所以CD=b*cosC 所以c^2=a^2+b^2-2ab*cosC 题目中^2表示平方。2 谈正、余弦定理的多种证法 聊城二中 魏清泉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强有力的工具,关于这两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5)是用向量的数量积给出证明的,如是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用到作辅助单位向量并对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数量积,这种构思方法过于独特,不易被初学者接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从而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巧妙应用和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定理:在△ABC中,AB=c,AC=b,BC=a,则(1)(正弦定理)= =;(2)(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一、正弦定理的证明

证法一: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三条高。则有 AD=b•sin∠BCA,BE=c•sin∠CAB,CF=a•sin∠ABC。

所以S△ABC=a•b•csin∠BCA =b•c•sin∠CAB =c•a•sin∠ABC.证法二:如图1,设AD、BE、CF分别是△ABC的3条高。则有 AD=b•sin∠BCA=c•sin∠ABC,BE=a•sin∠BCA=c•sin∠CAB。证法三:如图2,设CD=2r是△ABC的外接圆 的直径,则∠DAC=90°,∠ABC=∠ADC。

证法四:如图3,设单位向量j与向量AC垂直。因为AB=AC+CB,所以j•AB=j•(AC+CB)=j•AC+j•CB.因为j•AC=0,j•CB=| j ||CB|cos(90°-∠C)=a•sinC,j•AB=| j ||AB|cos(90°-∠A)=c•sinA.二、余弦定理的证明

篇7:定理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定理,证明的定义。

2.知定理必须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后才可运用。(重点)

3.会用几何语言证明一个命题。(难点)

【问题导学】

1.阅读课本55页,写下并记忆五个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2.认真阅读课本56页后回答:

① 什么是定理?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他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作用:揭示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② 认真完成“思考”的问题,参照云图中的提示,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可知第一个结论不正确.23571113159509 第二个结论不正确.钝角三角形 第三个结论正确.对上面不正确的结论举反例说明。

③什么是证明?哪些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呢?

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3.阅读“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证明后回答:

③ 写出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总结证明命题的步骤。

④ 仿照例题步骤证明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阅读课本57页读一读,写出证明的依据有哪些?

定义、基本事实、已经学过的定理,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

【课堂检测】

篇8:初中定理证明

——菲·蔡·约翰逊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教学过程, 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通过这个例子来具体地说明数学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课例:《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关于边的计算问题, 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 理解勾股定理, 以便正确地进行运用。

例如, 勾股定理证明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这样实施:

一、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 可以由下列故事引入:三千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 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如果勾是3, 股是4, 那么弦等于5。

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紧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

教师要善于激疑, 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这样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 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自学教材, 主动探究

教师将教材知识整合, 制作成幻灯片, 以此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1. 通过自主学习, 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通过自学, 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 通过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摆脱网格的限制, 研究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 观察并分析; (学生每人准备四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1) 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 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桔黄色部分的面积吗? (3) 你得到什么结论?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接着全班交流。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 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 最后, 师生共同归纳, 形成一致意见, 最终解决疑难。

三、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 出示练习, 学生分组解答, 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 以免引起学生思维疲劳。

例1.某楼房三楼失火, 消防员赶来救火, 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 消防员取来6.5米长的梯子, 梯子的底部离墙基2.5米, 请问消防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2. 出示例1:学生试解, 师生共同评价, 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进行巩固练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 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四、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 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后作业

1. 课本第81页1、2、3题。

2. 通过报刊、资料或上网查阅中外名人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及勾股定理的发展史。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但是在准备这节课时还是不够充分, 比如引例比较简单, 可以适当增加。在本节课后, 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勾股定理的典故, 充实本节课的内容。

勾股定理的典故:

1.5000年前的埃及人, 也知道这一定理的特例, 也就是勾3、股4、弦5, 并用它来测定直角, 之后才渐渐推广。

2.金字塔的底部, 四正四方, 正对准东西南北, 可见方向测得很准, 四角又是严格的直角。而要量得直角, 当然可以采用作垂直线的方法, 但是如果将勾股定理反过来用, 也就是说:只要三角形的三边是3、4、5, 或者符合的公式, 那么弦边对面的角一定是直角。

3. 到了公元前540年, 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注意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是3、4、5, 或者是5、12、13, 他想:是不是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符合这个规律?反过来, 三边符合这个规律的, 是不是都是直角三角形?他搜集了许多例子, 结果都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非常高兴, 杀了一百头牛来祝贺。以后, 西方人就将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另外, 合作探究和拼图部分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 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总之,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 优化教学手段, 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 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课堂气氛, 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延伸:这节课中,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每位同学在清楚地表明自己想法的同时, 也注意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 并通过组织与引导, 激发、鼓励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应该将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持下去, 并且值得其他学科借鉴。本节课的一个遗憾是缺少对勾股定理发展史的介绍, 只是在作业中有所体现, 让学生主动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学生客体为主体,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勾股定理应用广泛, 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将教学延伸到更为广阔的数学、人文、科学等领域。

摘要:本文详细讲述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篇9:余弦定理证明初探

关键词: 数形结合 双基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如何发挥高考题的教学功能,把握高三复习备考方向,提高解题教学的功效,是我们一线教师努力的目标。余弦定理的证明曾在以前高考考题中出现过,去年陕西卷再次出现,说明余弦定理的证明不但能考察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重视和挖掘,从而对老师和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下面就余弦定理给出不同证明方法。

方法一(向量法)如图,设 ,则 即 ,

方法七(面积法) 如图,以 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 三条

高的延长线将三个正方形分成6个矩形。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同的知识为切入点,对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审视,探求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权衡优劣,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目的。

参考教材:

(1)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

篇10:正弦定理证明方法

证明: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a/sinA=b/sinB=c/sinC=2R

方法2:用直角三角形

证明: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作CH⊥AB垂足为点H

CH=a·sinBCH=b·sinA∴a·sinB=b·sinA得到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a/sinA=b/sinB=c/sinC

在直角三角形中,在钝角三角形中(略)。

方法3:用向量

证明:记向量i,使i垂直于AC于C,△ABC三边AB,BC,CA为向量a,b,c∴a+b+c=0则i(a+b+c)=i·a+i·b+i·c

=a·cos(180-(C-90))+0+c·cos(90-A)=-asinC+csinA=0∴a/sinA=c/sinC(b与i垂直,i·b=0)

方法4: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证明:在△ABC中,设BC=a,AC=b,AB=c。作CD⊥AB垂足为点D,作BE⊥AC垂足为点E,则CD=a·sinB,BE=csinA,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AB·CD=AC·BE

即c·a·sinB=b·csinA∴a/sinA=b/sinB同理可得b/sinB=c/sinC

∴a/sinA=b/sinB=c/sinC

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

正弦定理:三角形ABC中BC/sinA=AC/sinB=AB/sinC

证明如下:在三角形的外接圆里证明会比较方便

例如,用BC边和经过B的直径BD,构成的直角三角形DBC可以得到:

2RsinD=BC(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角A=角D

得到:2RsinA=BC

同理:2RsinB=AC,2RsinC=AB

这样就得到正弦定理了

一种是用三角证asinB=bsinA

用面积证

用几何法,画三角形的外接圆

听说能用向量证,咋么证呢?

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时,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B,则j与向量AB夹角为90,j与向量BC夹角为(90-B),j与向量CA夹角为(90+A),设AB=c,BC=a,AC=b,因为AB+BC+CA=0

即j*AB+J*BC+J*CA=0

|j||AB|cos90+|j||BC|cos(90-B)+|j||CA|cos(90+A)=0

所以asinB=bsinA

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COSc=(a^2+b^2-c^2)/2abSINc^2=1-COSc^2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4a^2*b^2*c^2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得证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正弦定理

步骤1.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作CH⊥AB垂足为点H

CH=a·sinB

CH=b·sinA

∴a·sinB=b·sinA

得到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

步骤2.证明a/sinA=b/sinB=c/sinC=2R: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余弦定理

平面向量证法:

∵如图,有a+b=c(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代表两个邻边大小)

∴c·c=(a+b)·(a+b)

∴c^2=a·a+2a·b+b·b∴c^2=a^2+b^2+2|a||b|Cos(π-θ)

(以上粗体字符表示向量)

又∵Cos(π-θ)=-CosC

∴c^2=a^2+b^2-2|a||b|Cosθ(注意:这里用到了三角函数公式)

再拆开,得c^2=a^2+b^2-2*a*b*CosC

同理可证其他,而下面的CosC=(c^2-b^2-a^2)/2ab就是将CosC移到左边表示一下。

平面几何证法:

在任意△ABC中

做AD⊥BC.∠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B²·c²+a^2+cosB²·c^2-2ac*cosB

b^2=(sinB^2+cosB^2)*c^2-2ac*cosB+a^2

b^2=c^2+a^2-2ac*cosB

上一篇:秋天里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