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历史考点汇总

高考历史考点狂背(最新)

高考历史考点狂背(最新).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高考历史考点狂背(最新)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

5、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

6、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军长可以公开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考点

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天天陪酒)

(1)背景: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经过: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

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饿鹰热得没法熬夜)和《辛丑条约》(钱进宾馆) (1)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杀戮,30万人被杀害。

★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的过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3年, ★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17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2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A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23国民大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领导者: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考点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考点26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27遵义会议

(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考点28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考点29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考点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36新中国建立初期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7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考试38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

①2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法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欧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③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2001年,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着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六、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39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40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考点

42、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A主要内容: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考点

43、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考点

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考点54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考点55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考点56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必修二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57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58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考点59商业

(1)"市"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开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④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考点60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②海禁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6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考点6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点6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③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考点64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考点65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考点66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1)抗战时期

①表现:遭到沉重打击

②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2)解放战争时期 ①表现:日益萎缩

②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考点6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68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

④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考点69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考点70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⑥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考点71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7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④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7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点74物质生活

①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考点75社会风俗

①近代: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考点76交通

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考点77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考点78报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考点79影视

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考点80互联网

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五、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8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商路不畅。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③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考点8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

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 ②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

③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2)英国:

①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考点83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A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阶级统治。

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 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C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D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E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②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④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84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考点85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8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考点8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88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考点89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考点90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考点91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苏联解体

①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八、当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9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②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考点9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欧洲联盟 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①欧盟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②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③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④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内容: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考点9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它的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国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9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必修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100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1、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2、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弱;指南针则为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三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欧洲一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 ★考点101 辉煌灿烂的文学

1、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的出现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

2、战国时期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有张衡和赵壹。

4、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初唐时期有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时期流派纷呈----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还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中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晚唐时期有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6、词在宋代大放异彩,北宋词人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雨霖铃》,此外还有两送之际的李清照;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南宋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是辛弃疾。

7、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散曲以关汉卿和马致远成就最高。

8、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传奇;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繁荣奠定的基础;明清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考点102繁花似锦的戏曲

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2、明代戏曲发展为传奇,明朝后期是传奇发展的黄金阶段,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传奇最出色的作品。

3、清代京剧崛起,京剧形成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京剧的四大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考点104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1、中国古汉字一开始是象形文字,起源于6000多年前,到商代出现甲骨文。

2、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其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汉字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即隶书和楷书。

3、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楷书的实用价值最高,在唐代步入盛世,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有极高的审美的价值,名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怀素、张旭;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夏商周时期的绘画以人物为主;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和杨子华;隋唐五代时期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布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者有王冕、郑板桥等人。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105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

3、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他们政治上开国会、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战。

4、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9月,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失败。 ★考点106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称《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3、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考点10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是代表人物,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通过创办学会、报刊、团体、翻译书籍等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出现了"问题"和"主义"的论战。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4、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108孙中山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的发展。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在政治上的实践分别是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原则上基本一致,成为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考点109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论。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把中国革命分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思想在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工作中心,从而解决了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问题。并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要两种矛盾的理论,并指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考点110邓小平理论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形成了以为邓小平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考点11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建国初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由郭沫若担任院长,并且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作为研究重点。我国于80年代制定的高科技计划有863计划。1995年我国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于乘坐神州五号升上了太空。

3、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其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五大发明",人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考点11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在生物学领域首先取得了成就。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继续贯彻"双百方针",指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中处理好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考点11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和"文革"的到来,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

3、"文革"后邓小平采取措施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后又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4、基础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1993年实施"211工程"。

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114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古代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智者学派,又称哲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智者学派研究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他们追求自由平等,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

2、古代希腊思想家是苏格拉底把人类及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提出"认识你自己",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伦理道德,主张 "知德合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都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考点11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根本原因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被成为"文学三杰"。但丁代表作《神曲》;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

3、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信仰即可得救;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用本民族语言传教;世俗权力高于教权。通过宗教改革,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考点116启蒙运动的兴起

1、、启蒙运动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说。

2、德意志的启蒙思想家有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追求自由平等,但同时只有法律平等,而没有经济平等,且反对通过革命手段来获得自由。

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考点117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伽利略的成就: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提出了落体定律和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两个概念;制成了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日心学说的正确性;意义:伽利略的发现和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变革,是物理学的开端。

2、牛顿的成就: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经典力学的特征注重实验和数学化;意义:其理论推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两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爱因斯坦的成就: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6年);意义:修正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考点118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1、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出现了重视实践、崇尚和追求理性的新风气;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后,自然科学不断的进步,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他的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3、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在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是敢于向基督教神学挑战的英雄,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以生物进化论学说为指导,开展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考点119蒸汽和电的革命

1、蒸汽时代的到来:

①18世纪60-7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起,"万能蒸汽机"在不同工厂得到运用和推广。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蒸汽轮船和蒸汽机机车的出现,使人们交往更加方便,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2、电气时代的到来:

①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②1866年,西门子(德国)发明了发电机, ③格拉姆(比利时)发明了电动机

④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影响:

①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同时使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考点120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1、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诞生了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信息网产生。

2、互联网的功能有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信息导航等,其主要特点有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被称为"第四媒介"。

3、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国家也推出了激励政策,鼓励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4、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因此,也有人认为信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考点121文学的繁荣

1、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局势混乱,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英国的拜伦代表作《唐璜》,雪莱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的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2、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主要是由于欧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代表有法国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项链》。英国的狄更斯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俄国的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

3、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

4、苏联文学,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印度的泰戈尔是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作品《戈拉》,中国鲁迅《呐喊》,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考点122美术的辉煌

1、法国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作品有《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

2、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拉克洛瓦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和西班牙的哥雅代表作《枪杀马德里市民》。

3、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米勒代表作《拾穗者》,俄国的列宾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早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奈和马奈。后期印象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还有法国的塞尚和高更。

5、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眼,现代主义美术兴起,主要特点是它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代表作西班牙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考点123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1、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是由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文艺面貌发生了变化;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使得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作品弘扬民族特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代表作品有《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 ★考点124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产生,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构图和剪辑技术又称"蒙太奇",1927年以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又称"默片",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的有声电影融对白、歌唱、音乐为一体,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影为"第七艺术"。

2、1925年,英国人发明了电视机,随着电视的普及,有人称电视为第八艺术。 选修四

一、梭伦改革

★考点125改革的背景

①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

②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考点126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颁布了"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制定了遗嘱法,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②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利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 ★考点127历史影响

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但改革并未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残余。

二、商鞅变法

★考点12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②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③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 ④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 ★考点128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①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初税亩"; (2)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变法; ②楚国吴起变法; ③商鞅变法。

★考点129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 ⑤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⑥普遍推行县制; ⑦"燔诗书而明法令"; ⑧改革社会习俗。

★考点130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积极方面: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的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考点13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④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

三、王安石变法

★考点1

32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

原因:军队数量增多;官僚机构臃肿;统治者大兴土木,皇室开支不断增大;岁币负担沉重。 表现: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到英宗时已经入不敷出了。 2.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3.民族危机严重 原因: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表现:澶州战役后,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每年给辽、西夏大量"岁币"。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考点133概况

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以富国、强兵、育才为核心。

1.富国(指导思想是积极开源,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规定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照户等分派,财力不足的农户可向官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方田均税法:规定清丈土地,然后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2.强兵(目的是使军队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御敌)

将兵法: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保甲法: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农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

保马法:废除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军器监: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育才

重点是改革科举和改革学校制度,以经义取士,并撰流域《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考点134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③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⑤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新法过与急进,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对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新法被废除。 ★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135改革的背景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具体表现有: ①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②俄国的工业发展艰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③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

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得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考点136 1861年改革 (1)改革的酝酿 ①公开讨论; ②秘密讨论; ③公开方案。 (2)主要内容

①废除人身的控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 ③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规定加强对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3)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②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五、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137改革的背景

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考点138明治维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

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考点139改革的影响

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

六、戊戌变法 考点140改革的背景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4)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考点141维新变法过程

(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 (4)失败: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考点142改革的性质

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考点143失败原因

(1)主观上: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客观上: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②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顽固势力的强大。 ★考点144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考点145历史教训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选修四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146秦始皇 (1)统一六国

A:条件:①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②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才能

B:结果: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秦朝 (2)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①政治上:中央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上:郡县制

③军事上:南征越族、北击匈奴。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

⑤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

(3)秦始皇的暴政: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严酷刑罚

(4)评价:①积极方面 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消极方面 实行暴政,短暂而亡。 ★考点147唐太宗

(1)贞观之治 ①出现原因 修养生息、宽刑薄税、文德治国 ②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民族和对外政策

①民族上:"战而后和",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地方,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②对外方面:设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存异方之教"。 ★考点148康熙帝

(1)面临的形势:国家统一遭到破坏、国家主权遭到威胁。 (2)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③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④尊重各民族,册封四大**。

(3)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

二、东西方的先哲 考点149孔子

(1)开创儒家思想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②内容:"礼"的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仁"的思想,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 中庸的思想,"和而不同"。 (2)教育方面

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标上成人、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上言传身教。 (3)整理古籍上整编六经 ★考点150柏拉图

(1)思想形成:拜师学哲、游历考察。

(2)主要思想主张:①理念论 世界由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构成; ②理想国 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国王由哲学王担任。

(3)柏拉图学园:在阿卡德米创办,主要课程有算术、几何、天文等。采取对话的教学方法。 ★151亚里士多德

(1)北方小驹 才华出众,成为柏拉图学园的头脑。 (2)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3)教师生涯:创办学园、喜欢边散步边讲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考点152克伦威尔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1)议会斗争初露锋芒:

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1628年.克伦威尔投身政治,参与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层利益的斗争,而与斯图亚特王朝对抗。1641年, “长期议会”在伦敦召开,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凸显,克伦威尔参与了阐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革命纲领的《大抗议书》的起草工作,抨击查理一世暴政,要求废除封建特权,保障工商业自由。

(2)领军取得内战胜利:

1642年8月,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不断取得胜利。1644年取得马斯顿荒原胜利,1665年1645年.他亲率以“铁骑军”为核心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摧垮了王军主力。 (3)处死查理一世: 内战结束.克伦威尔签署死刑令,1649年1月30口,以“暴君、叛国者、杀人犯与人民公敌”的罪名处死查理一世。5月,英吉利共和国成立.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 (4)远征爱尔兰: 克伦威尔执政后,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和打击军队中下层军官中的反对力量,决定远征爱尔兰。1649年8月13 El,克伦威尔率领由130艘舰船组成的大船队,载着1.2万名士兵,|驶向爱尔兰。经过一场震惊世人的大屠杀后,英军占领了军事重镇德洛盖德。入侵爱尔兰满足了英国的殖民需要,同时,克伦威尔成功地削弱了军队中的民主力量,军队开始蜕变成他建立军事独裁的工具。 (5)就任护国主:

远征爱尔兰、镇压王党,使克伦威尔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克仑威尔的权力欲开始膨胀。1653年4月解散议会,12月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开始了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1657年6月就任世袭护国主 ★考点153华盛顿 (1)领导独立战争 ①组建大陆军

②发表《独立宣言》

③领导并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④约克镇大捷 ⑤赢得美国的独立

(2)领导制宪 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

(3)担任美国两届总统,开展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154拿破仑

(1)机遇垂青:土伦战役崭露头角,平定叛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统治。 (2)改造法国: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方面。

(3)走向灭亡:大陆封锁令,对外战争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考点155孙中山

(1)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创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 (2)领导辛亥革命:①武昌起义; ②建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 ③两次护法运动。 (4)促成国共合作 ①思想发生转变的背景 ②合作的实现。 ★考点156甘地

(1)凤凰新村的创建 从消极抵抗到坚持真理的转变。 (2)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原因、内容、结果。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考点157马克思

(1)理论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撰写《资本论》 (2)实践上:创建第一国际,领导革命。 ★考点158列宁

(1)理论上:创立了列宁主义。

(2)实践上:领导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59毛泽东

(1)理论上: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实践上:领导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考点160邓小平

(1)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实践上:参与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杰出的科学家 ★考点161李时珍

(1)从医之路 立志从医,走上从医之路。

(2)编写《本草纲目》 坚持实践,大胆创新,艰苦求索。 (3)《本草纲目》:中国的百科全书。 ★考点162詹天佑 (1)幼童留洋, (2)留美生涯,

(3)为中国建造铁路。 ★考点163牛顿 (1)早期成就, (2)主要贡献 ①光学, ②天文学,

③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3)评价

①勤奋的探索精神, ②先进的研究方法。 ★考点164爱因斯坦 (1)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2)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3)光量子理论。

(4)其他贡献:宇宙学、统一场论、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

第二篇:2018年中考历史(福建专版)总复习考点汇总: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一、最早类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 3. 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 5. 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 7. 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8.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0. 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 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13. 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 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2. 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 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 5.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 6. 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7. 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3.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 4.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 6. 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 7.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8.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 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 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 11. 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 12.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 13. 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 14.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 15.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16.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 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 18.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 1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 2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1928年)。

2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1935年)。

22.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1937—1945年)。 23.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 24.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1898年)。 25.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1953—1957年)。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 27.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 28. 尼克松是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1972年)。 29.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30.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四、“标志”类

1.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

2.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4.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5. 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

6.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7.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8. 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1911年的武昌起义。

9.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10.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11.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2.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始的标志:1927年南昌起义。

13.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14.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5. 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7.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 18. 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 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20.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1.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2.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或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23. 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4. 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标志: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25.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6.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

27.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8.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五、人物类 (一)民族英雄类

1. 抗击倭寇:戚继光。 2. 收复台湾:郑成功。 3. 抗击沙俄:康熙帝。 4. 虎门销烟:林则徐。 5. 黄海海战:邓世昌。 (二)代表、领导类

1. 洋务派:①中央代表:奕;②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4.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 中共“一大”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13位。

6. 黄埔军校的领导: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7. 南昌起义的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领导:朱德(军长)、毛泽东(党代表)。

9. 西安事变的领导:张学良、杨虎城。

10. 辽沈战役的前线指挥:林彪、罗荣桓等。

11. 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12. 中国近代科技专家:詹天佑。

13. 文学艺术巨匠: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4.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代表:石油工人——王进喜(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 15.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1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六、转折类

1.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七、中共会议类

1. 中共一大:1921年7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八、事变类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东北军,占领东三省,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2.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3.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口号类

1. 《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旗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企业。

3.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

4. 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 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十、战争类 (一)侵华战争类

1.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 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4.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二)战役类

1. 抗日战争的著名战役: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2.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 解放南京战役:渡江战役。 十

一、数字类

1. 中国古代史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三国鼎立:魏、蜀、吴。

3. 中国古代四次大分裂之后的统一:秦的统

一、西晋的统

一、隋的统

一、元的统一。 4.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5. 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7.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8. 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0. 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改变中国命运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建交(1979年)。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 3.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 4.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 5.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 7. 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 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年)。

2. 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3.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5.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6.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 7.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8. 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 9.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 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15.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 18.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

19.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20. “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2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数字类

1.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三部重要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3. 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 4. 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6. 三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德国、日本。

7.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日本、美国。

8. 美国冷战政策三个方面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 20世纪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五、转折类

1.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

2. 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的转折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成为北方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的关键。

3. 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 4. 日本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5.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第

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完成。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六、战争类 (一)重大战争类

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争。

(二)战役类

1. 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3.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七、法律纲领类

1.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北美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3.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 4. 法国《人权宣言》: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5. 《拿破仑法典》:将法国大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典范。

6. 《共产党宣言》(1848年):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八、国际组织类

1. 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二战的产物。

2. 欧洲共同体: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 3. 欧洲联盟: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 4.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成立。

第三篇:高考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考点解析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新思想的萌发是由鸦片战争后的社会问题引起的,那就是西方的船坚炮利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制度腐败弊端丛生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2.思想因素: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 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典例1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A.民族危机的出现

B.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 C.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促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

答案 A

二、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

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 馆,将“所得夷书,就是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 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 才是主要目的。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4.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以及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

典例2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④是错误的理解,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等方面的落后。②不符合史实,由此排除含②④的A、B、C三项。

答案:D

典例3 鸦片战争中,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分别是(

) A.政治制度、振兴中华

B.军事技术、抵抗外侮 C.经济制度、御侮强国

D.印刷技术、传播西学

解析 新思想的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军事技术,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 B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1.基本内容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 提。魏源说:“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国为先;其次“师夷长 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2.思想实质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

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 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 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 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3.历史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 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忠诚和护持,也包含了对其赖以维持的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 “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有的新方案。1. 主要内容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①政治上选举官吏、依法治国的主张,是要突破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传统;

②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的主张,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也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③文教上创办新式学校的主张,旨在使人们接受新思想;

④外交上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主张,有利于打破闭关自守的封闭局面。

2. 评价

《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技”的器物层面,介绍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制度,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典例5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呢?比如例题,首先注意分析关键词“新思想”,它何以称之为“新”?结合其倡导者的有关言行可知:“新”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学什么呢?这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师夷长技以制夷”揭示了学习的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制夷”,即御侮图强,维持清朝统治。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方法,进而分析理解了新思想的实质,由此也可看出,这是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领域的一次冲击。新思想的萌发尚处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层次,不涉及制度变革。因此B、D与题干不符。C尽管也是新思想萌发的表现,但不是主流。

答案A

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 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并随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而过早地沉寂了。

典例4 阅读下列材料: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

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彷造,罪而罚之。……

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屋宇人命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所则赢其所奉。若失命,则父母妻子有赖,失物则已不致尽亏。

——引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指出《资政新篇》的主旨是什么?概括其主张并加以说明。

⑵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建立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目的是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则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私有制,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掌握两者的主旨,辨别其不同之处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1)《资政新篇》旨在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如材料中主张鼓励民间开办银行,“准其自售”产品,允许商品经济存在;鼓励科技发明,并承认其专利权;主张设立保险机构,实际上是承认财产私有权。

(2)《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要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资政新篇》允许“百万家财者”存在,鼓励发展私有财产。《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而《天朝田亩制度》则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

五、洪仁玕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都主张学习西方,都是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其主张基本都未付诸实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 2.不同点:

阶级立场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总体认识:

总之,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西方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 朝统治。而洪仁玕是农民阶级的领袖,其目的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的新思想突破了林则徐、魏源只学习西方“长

第四篇:2014高考历史考点背诵总结(必修一)10范文

2014高考历史考点背诵总结(必修一)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考点54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考点55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考点56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第五篇: 高考自然地理必背考点汇总:2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上一篇:高考三天食谱安排下一篇:观课报告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