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

2024-05-05

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精选14篇)

篇1: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语文名师谈成长》,这是一本由特级教师自身谈成长的书。他们从自己的成长过程出发,介绍总结了自己的经验,给人很大的启迪。我做为语文教师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语文教学还是很感兴趣。很乐意在小学语文方面钻研,并渴望有所建树。

为此,这个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摸索成长之路,借鉴经验当然不可少。读名家经验,学习他们的做法,是我目前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我从网上收集他们的信息,看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都有以下特点:

一是无一不是一个好学之人。于琦老师让人震撼,几乎从零开始,边学习语文,边教语文。战场上学习打仗。自己比学生努力多倍,潜心研究每一课,有时备课一篇课文,需要查阅好多的资料。钱梦龙老师,自己撰写稿件,自己编辑报纸。余映潮老师更是没有节假日的扑在语文教育的科研上,让自己知识广博,语文教学的每一课,都能遍遍不同,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堂堂的创造之美。

二是无一不是热爱读书之人。语文教师不读书,怎么能获得教学需要的广博知识,怎能宏观把握教学内容。韩军老师看书无所不包,开阔的视野,跳出语文看语文,让自己课有灵性,又有内涵。

三是无一不是有毅力的人。一件事坚持做到精致,没有几个人。而做到人,最后都成了那个领域的佼佼者。认准了目标,不断地努力向着目标前进。数十年,他们潜心躬耕语文教学。坚持实践,坚持总结。都形成自己的理论,出了很多的书或者发表了论文。

四是无一不是写作者。尤其是李镇西老师,至今为止他写了七十多本的著作。他们的简介中,都是著作,让我们羡慕,能著书立说,当时社会那可不是简单的事。

五是无一不是通过讲课,塞克脱颖而出的。他们都是讲课的行家里手,课堂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他们演绎精彩的对象,离开了学生就没有他们。

这对于每个人都有借鉴,想做名师吗?那就踏踏实实的去看书,老老实实的将每节课上的精彩,勤于笔耕总结。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教育的神话。

公众号: 志在文武助孩成长

篇2: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

记得有位学者讲,这个世界所有的建筑一夜之间毁灭,我们人类仍能在短期恢复,这个世界的机械一夜之间坏掉,我们仍能在短期内恢复,但是,假如,一夜之间我们所有的图书馆被毁掉,那么这一夜即那个是人类最大的灾难,她意味着人类发展至今所积累的文明的毁灭,人类将花费极大德尔代价才能恢复,而且有些将是永远的消失。

我不是学者,自然没有这么高深的认识,只是从切身经历中深感读书的妙处。我的家境一般,由于舅舅是我外婆村里唯一一位走出农村的学生,父母却从中看到了希望,对我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上学前爸爸也不时给我买一些小人书,于是,从最初的哪吒闹海,到美猴王,我的童年就在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中,做着一个天真的梦,渴望有一天也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游遍天下。现在想来,那是多么好笑,但是无疑的,它开启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心灵之门,它促使我不断探究外边的世界。

年岁逐长,到了上学的年龄,记忆中的上学第一天并不是愉快的,而是有些滑稽可笑,当校长伸出一根手指问我是几时,我还停留在金箍棒的阶段,于是我被留在学前班接受再教育。小学就是那么的平淡无奇,掀不起生活的浪花,但是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学校发的一些英雄故事书,古代花木兰代父从军,文天祥领军抗元,钱学森放弃高薪,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克服万难,领导我国的科技事业,袁隆平反复探索,大胆质疑,不懈实验,终于制成杂交水稻,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切都让我好奇,在小小的村子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在这个大世界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伟大人物,于是,一颗幼苗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进入初中,纷纷进入了青春期,那时的我们不像现在有QQ可以聊天,不像现在可以玩游戏,当时发泄的方式就是和好友聊天,但更多的却是写日记,我现在又厚厚的一摞日记,当然现在少了那种青涩,但也少了当初的单纯与纯情,一个美妙的句子就可以让我们砰然心动,触动我们年少的心弦,一首诗歌就可以让我们感动不已,嘘唏流泪,一篇好的文章常常让我们彻夜不眠,而唯有读书,才能抚平我们那个年龄激动不已的心绪。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间已经不再有时间读书,也没有了那份心劲。高中时是没有时间,大学是没有心劲,总之是没有好好地读书了,看着别人捧书而读,我会在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我不知自己在笑什么,只是感觉莫名其妙。是呀,我抛却了书,书的精神却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她一直静静的等我归来吗?她是那么的坚韧,一直安安静静,虽不言语,却时刻注意我的的动向。最终我决定回归,重回那书香世界。

就这样,我静了下来,在大家你你我我,吃饭喝酒时,我一个人在书中畅游,当别人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杀的昏天黑地时,我在关注吴洁敏教授的汉语节律研究,而现在我则更加自信,不管别人在做什么,我则静静的看我的书,不在乎别人的言语,只追求一份心灵的洒脱与自由。是我,洗涤了我卑微的灵魂,是书,让我找到自己的方向。

与书相伴,终生无憾!

篇3: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

一、样本的选择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2]本文所选取的六位教师———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李吉林、吴非和邱学华均是中小学教育界、学术界公认的“名师”,分析他们的成长之路,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爱读书,阅读在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名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名师“读书”的特点

1. 广泛阅读,阅读伴随着成长

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保存形式,其本质是开放的,读书则是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也是内化这些文明的过程,名师皆深谙其理,由衷地热爱读书。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首自己20年当小学教师、23年当教研员的经历时感触颇深地说:“没有书的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受益很大。”他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得到了小语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在全国推广。[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3]读书,让她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和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数学;读书,让她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近、情相连;读书,让她恪守理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3]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教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极具挑战性的,需明德、笃理、务实、执着、业精等精神与知识方面的准备。于永正老师领悟出“五重教学法”并非与生俱来,阅读、思考、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才是成就其“五重”的内因。但面对不同的鲜活的教育对象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同?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的孩子们接受?等等诸多问题横亘于教师的教学生活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教案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新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靠合适的方法,每个合适方法的诞生都将是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而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则需要广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这些需求最终都会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和提炼中得以解决。

人类知识的宝库从未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当你因学生的教育困境苦思焦虑时,名师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出发,走在解决问题寻找内因的路上,或者他们已经从积累的知识里找到了答案,这正是名师们的独到之处,也是阅读给名师们带来的优势所在。

2. 善读“无字之书”———“读”大师、“读”学生、“读”生活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4]诚如大多数人对孔子的了解源于《论语》,书籍作品往往是思想得以流传的载体,但在当时孔圣人寻求儒家思想生根发芽国度的初期并无《论语》的印刷版,大都靠孔子以讲道的方式布施思想,这种类似的交流便是另外一种“读”。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多与大师交流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常交流常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和需求。观摩专家如何上课,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诵读大师的作品领会其中的精髓,见贤思齐,名师总能从“读大师”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巧或知识。

交流或者传道授业最讲求知识与理念传递的效率,什么样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当然是对方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但什么时候对方最想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找到他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点。所以名师也要善“读”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被关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名师们会结合所学与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学生、读懂学生、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而后才有了书籍,书籍其实更是生活经验和道理的记录与总结,我们学习的经验也罢技巧也罢终究要回归生活,接受生活不断地检验,去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以名师们也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无书,书中无处不生活”,他们用生命与生活之书对话,在点滴的生活中思考反思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生活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在“阅读”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灵魂。

3. 另一种阅读方法———“写”

就读书而言“写”经常会被弱化,但就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而言“写”便会变得尤为重要。古代既有宋濂“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亦有张溥“七录斋”,和看、读相比“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才是增益自身修养的正确方式,然而学与思之后形成的观点与领悟需要表达,需要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写”便会成为最佳途径。

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专著,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和个人反思感悟,这一切都是源于教师们的苦心经营和辛勤笔耕。著名语文特级名师窦桂梅曾在书中这样讲道:“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

三、“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独特力量

1.“读书”让名师成为思想者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3]如果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是教师不断积淀丰富自身的基础,那么反思则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结合每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笔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索发现并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要促使更多的教师在不断地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断对自己和教育追问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拥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特色,能从反思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回到教育的本真,发现教育的灵魂所在。很多名师包括本文所选取的六位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思考反思自身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本身,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改进。

“读书”本身便是对自身的知识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专业化看齐的过程,书读得越到位思想便会越宽广,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会越发透彻,也将促使自身寻找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读书与思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是读书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2.“读书”让名师成为研究者

阅读可以使我们汲取知识,而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阅读、反思和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上的研究者,将日常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在科研写作中不断积淀升华。文中所选取的名师如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邱学华老师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等等均获得极大的认可与成功。六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教育科研对于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去,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关键环节。

3.“读书”让名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

教学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思想者加研究者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例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吴宗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等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们的精品教学!

总之,要想成为名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3]阅读最终将使教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读书”在名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停地阅读,日积月累,名师们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学生、读出了底蕴、读懂了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读出了教育的本真和内涵……可以说,读书为名师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也是促使名师思考、研究的一大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名师之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敏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4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95.

[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7-28,35.

篇4:在活动中读书 在活动中成长

摘 要: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活动;成长;读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1-01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课。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 “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竞争性内容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如我在上一则关于即兴演讲的口语交际的时候,采取的就是比赛选拔形式。学校正好要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每个班级的名额有限,我们班这次的口语交际比赛前五名直接获得资格。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由于准备冲分,竞争激烈,这一次的即兴演讲小比赛我们班级中人人都发了言。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准备

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2、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三、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语文《负荆请罪》一课,我在上这一课进行分角色表演时,就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我们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除了书中所说的廉颇、韩勃、蔺相如之外,又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添了一些人物,如:蔺相如的马车夫、侍卫等,这样就能让大部分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

四、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参考文献:

[1] 《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系列)》.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8月1日

篇5:读书使我成长-随笔写作

我与书很早就结缘了,从我三岁的时候开始,我就喜欢看书了,所以我的书架上文山书海。这些不会说话的“老师”都在书架上摩肩接踵,无可奈何的我只好去买了一个更大的书架来招待这些“老师”。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了我的书架上有一套《语文新天地》,这时,它魅力四射,我情不自禁地拿起“小学卷5”的那一本看了起来。翻开这本书,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令我无法自拔,一篇篇文采飞扬的作品使我领悟到文学的经典。看完这一本,我迫不及待地看“小学卷6”了,没过一个星期,我竟看完了一整套的《语文新天地》!那一篇篇炳炳烺烺的诗歌,令我不知不觉地饮醇自醉;那句与句之间让我感到大自然的悠美:树叶儿绿了,草儿冒出了嫩芽,鸟儿在树枝上婉转地歌唱;我体会到了小朋友多么希望妈妈不再赌博的心情,我体会到了我们小学生共同的心声,了解了我们小孩子各种各样的烦恼与苦衷……

四年级暑假看过的《小海蒂》,它的种种奇迹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小海蒂年纪虽然小,但却有着一颗善良纯真、真情感化的心。阿尔姆大叔是一位性格非常孤僻的人,但在小海蒂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阿尔姆大叔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性格也开朗了。也正是在小海蒂的帮助下,体弱多病的瘫痪姑娘克拉拉竟能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战胜了疾病,重新站了起来。难怪人们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真感叹诚心的力量竟有如此的巨大了!

今年暑假我读了“阳光姐姐”伍美珍的书——《单翼天使不孤单》。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的孩子,被称为“单翼天使”。“优秀生”张小伟就是一位“单翼天使”。他的内心隐藏着伤心、孤独和难言的苦衷。后来,他体会到惟有给予和宽容才能为自己赢得温暖和爱,“单翼天使”们只有彼此拥抱着才能飞翔。是的`,惟有给予和宽容才能为自己赢得温暖和爱!作为“双翼天使”的我们,能为“单翼天使”做的不应该是讽刺,而是同样地做到给予和宽容,这同样也是美丽的。

篇6:在反思中成长随笔作文

接下来,就是期中考了,这次考试必须得好好准备,做好周到的复习,并每天做一次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考试前尽量让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平时也不要毛毛躁躁的,这样即学的不扎实,也会让我过于自大,更尤其是粗心,考试完了之后要静下心来,好好检查,不要让自己的毛躁造成不应该的失误,那样会追悔莫及。

现在的我需要的只是稳重,让心静下去,练成古井不波的心态,不会被外物所吸引,专心的去学习,将曾经的那些玩闹丢给回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初三的生活不比以前,苦是不用说的,现在只有去适应,逃避是没用的,……

或许我的思想还没有一下子就转变过来,可是时间不等人,只能尽快去适应。留给我的时间已然不多,还有大半年就要面临中考了,现在的成绩不说名次,连一类上的都有些悬,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多,可我只能去适应,还能怎么做?

篇7:在磨砺中成长-随笔写作

从没有人打出生起就光芒万丈。耀眼的钻石打磨前也是丑陋不堪。它也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割磨才能受万众瞩目,而我,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头,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水波,只为变成美丽的鹅卵石。

事情就发生在上个礼拜,我太粗心,做大礼拜作业时毛毛糙糙,英语作业错得离谱,不仅书写难看,而且不该错的也都粗心做错了。

结果可想而知,我受到了老师的点名批评。老师把信息发到妈妈妈的.手机上,我心里害怕得发抖。我不敢想象妈妈接到信息后的表情,我知道那一定是愤怒的,失望的。

一个下午,我都无精打采的,我害怕面对妈妈的质问和批评,在这样的心情下,我连吃饭的胃口也全无了,一心想着晚上打电话给妈妈该怎么说。

这个下午特别漫长,我的心受到了煎熬。终于到了晚上,我打算负荆请罪,主动打电话给妈妈,反正是我造成的后果,应该用于承担。手上拿着话筒,咬了咬牙,拨出了我最熟悉的号码。

“喂……”我沉默,“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吧?”“嗯”我拼命忍住没让眼泪冲出眼眶。电话那头沉默无声许久,就在我以为妈妈要把电话挂了的时候,那头传来了失望的声音:“多少次和你说了要细心细心再细心,书写要慢下来,你就是不听!不改过来以后就不用给我打电话了!”“嘟……”妈妈把电话挂了,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哭了起来。哭有什么用!要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于是,我抹掉眼泪,在心里决定: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

之后的几天,我都努力把写作业的速度放慢,努力把字写好,我要向老师和妈妈证明自己!

这一次的磨砺没有让我失去信心,反而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的确,谁都会经历磨砺,而面对磨砺的态度将决定你的一生。因此,我们应把磨砺看做一次机会,不断发展自己,这样才会成为人生的赢家。

篇8:读书与成长

纵观我国近代的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读书和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 再到高中、现在的大学, 学历在不断地变化, 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 这一路走来, 体会良多。尤其是近年,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得现代商业开始对传统商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们开始热衷于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更倾向于网上购物、在线阅览等新的生活工作方式。相对于一些传统来说, 这是莫大的打击。我认为, 不管我们处于哪个领域、哪个阶段, 都离不开读书, 离不开学习, 离不开成长。

读书是在汲取能量, 而成长则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读好书, 读有益的书, 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心, 这些无不在向我们传输着一个信号:读书与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好朋友。有了他们, 我们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才不会显得迷茫和困惑。

在生活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或者看到很多电影票房记录被刷新、被超越。缘何如此, 是演员的演技好, 还是时代的进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或者是大牌导演制作得好, 又或者大牌影星比较能够吸引眼球, 其实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 他们都会将我们耳熟能详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平凡的世界》原著、剧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感同身受地运用现代科学的美, 为我们展现了一卷又一卷的美丽画面。再看看伴着我们在校园里不断成长的一位又一位恩师, 他们无不每天与书为伍, 不断地学习, 一遍又一遍地将书上的知识运用他们的语言魅力讲给我们, 让我们从中汲取精华, 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求新、不断进步, 从而有了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早起看一篇舒心的散文, 或者是一篇励志的短文, 又或者是背诵一篇英语格言, 也可以是看上一章、一节小说。只要你读了书, 书就会在你说话做事的时候有莫大的帮助。同时, 读书的载体又有很多种, 书店、图书馆书架上那整齐的书籍, 手机、平板电脑里那“一架又一架”的书籍, 微博、微信、QQ空间等, 无时无刻, 随时随地都在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就如同我, 从小学开始就喜欢读书, 尽管初中后辍学好几年仍然没能改变这个习惯。记得辍学那几年, 我在一家印刷厂上班, 车间里到处都是书, 那是我阅读书籍最多的时候。因为, 离开学校后我才真正明白知识对于我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入伍在新疆服役, 边疆的贫瘠和部队生活的单调, 让我在空余时间都泡在中队的小书屋里。阅读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 也让训练不再艰难, 战备的压力不再煎熬。转眼之间, 退伍来到了大学, 依然不变, 我爱上了学校的图书馆, 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必去图书馆, 看书学习。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学生会, 使得我积累的知识有了很好的实践运用。就这样和同学一起, 我一点点地成长着, 一点点地进步着, 一点点地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感谢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更感恩作者带给我的财富。

篇9:读书中成长心情随笔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2-01

以前上信息技术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对于接受能力强和以前已经接触过此类问题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况且,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每班絕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多让学生做老师

以前,我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我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四、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我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较,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终于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多选用身边的素材

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篇10:在忙碌中成长经典杂文随笔

仔细想来,应是院里的桂花开了。

起身,踏过门槛,独自步于庭中。那棵经年的桂树,依旧倚墙而立,缄默着,恰似杳无音讯。晚风微扬时,藏在绿叶下的繁花,细小而琐碎,却最是惹眼。

恍惚间,以为是她给的温柔。

那时,奶奶已是耄耋之龄,不知到底飘落过多少场大雪,才染就成了她那满头的银丝。平日里,奶奶总是着一身蓝布衣裳,一串盘扣自领口倾斜着蜿蜒向下。陈年的布料,古朴的样式,素净,自是不言而谕。

后来,时常听奶奶念起过去的故事。

质朴的话语里不带一丝勾勒,每每听她讲述一段,便好似经历了另一段人生,别样的身临其境如同传奇一般,被封存在我往后的记忆里。

奶奶说她一生命途多舛。多年前,爷爷的英年早逝带给她沉重的打击,那时正闹饥荒,家里还有一群幼年的孩子嗷嗷待哺……说到此处,房间里的空气凝固了片刻,紧接着耳畔传来一生低沉的短叹。我深知,有些过往,奶奶是不愿提及的,因为在那些窘迫的时光里,她曾被万剑加身。

然而,能和爷爷一同携手,归隐到生命最初的地方,是奶奶一生的热望。

夕阳鸿雁,长亭古树,飞花院落。那是她想象中的景,静谧、安稳。在某个落月溅起星光的晚上,坐于桂树下,揽一袖幽香入怀,一边同他浅酌低唱,一边期许着来日方长。这大概是她所期待的一生吧,温和从容,不失静美。

可是,这个世界不符合她的梦想。

正如安妮宝贝所言:

我们想要的生活很简单,追寻它的道路却总是迂回反覆。

诚然,岁月欺人。经年的尘世劳作,让奶奶变得很低很低。愈渐佝偻的背影,已然蒙尘。纵使命途凉薄,风雪披身,在粗粝的生活里,奶奶慢慢变老,可她从未忘记过她的笑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逢秋天,奶奶总是会迈着小碎步,兴致盎然地来到庭中,左手持一竹箩,走到桂树下,蹲下身子,用右手捡拾着遍地的桂花,动作略显迟钝。

她头戴一顶黑色线织帽,帽檐上绣着一朵小黄花,和躺在地上的桂花一样,被风一吹,便跳起优美的华尔兹,欢快的舞步让我心生好奇,我时常在想,一朵凋零的小花,为何会在生命行将落幕之际,依旧绽放地如此兴致勃勃。

后来,日色漫长,每逢清闲之时,奶奶便坐在院里,将她收集到的桂花摆开晾晒,她的眸光里写满了喜悦,从容的笑意爬上脸颊,她安静地欣赏着面前的花朵,不说一句话。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有所领悟,原来花和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然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纵然花朵会凋零,匆匆前行的背影终将蒙尘。而那颗热爱生活的心,却足以使她光彩依旧,抵挡岁月流逝,绝不会冷清单薄。

后来,少年白衣落幕后,我们在粗粝晦暗的生活中,慢慢变老。不变的,是当初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窗外,桂花依旧纷飞飘零,从前固定而清简的时光,被封存在我往后的记忆里。我能想到的,依旧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篇11:摸索中成长的杂文随笔大全

经过队员的团结协作,8:30的开班仪式如期举行。校长,队长和副队长分别进行了发言,结束后,红嘴鸥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与校长及各位老师合影留念,班主任与各班同学也纷纷效仿,进行合影留念。散会后,各班班主任带本班学生回教室开班会,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交待了在这十天的注意事项。我不是班主任,很闲,就到处去串课室,出乎我意料的是,每个班的学生都很乖,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听讲,这种感觉真好。看了这么多个班,我最有印象的应该是一年级,在我印象中,他们都是一群很调皮的小孩,可是,我今天看到的他们却格外的乖巧,特别听话,他们属于那种该认真的时候就认真,该玩的时候就玩的小孩,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状态。

开完班会也到了中午,也到了后勤组最忙的时候。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今天的菜式和饭量都多了很多,虽然我们后勤组队员的厨艺依旧没有多大的提升,但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在做饭炒菜,努力让每个人都合胃口,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队员们可以体谅一下我们的厨艺。其实每次到了做饭的时候,都有好多队员都主动过来帮忙,所以虽然辛苦,但每次做饭都觉得很开心。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很多工作,每个人都忙,每个人都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抽出时间过来帮帮忙,我想衷心地对你们说声谢谢,真的很感谢你们。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同学、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以前我总以为,这样的互帮互助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我发现我错了,无论是小朋友之间,大人之间,还是像我们一样的刚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大学生之间,互帮互助都是特别常见的事,它就像每天都会升起的太阳一样,永不消逝。

下午正式开始上课,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去看了二年级的红嘴鸥课堂,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都争相起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特别好。所以,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向这位老师学习学习。

篇12:在自我的探索中成长随笔

常常喜欢独自一人,常常出现在图书馆、公园一带,泛着一周来堆积下的忧伤,静静地和一群潜心的人一起,享受着这份淡静。坐在充满淡黄色气息的房间,偶尔的脚步声,偶尔的报纸翻阅声,这感觉,真是温和极了。

【1】

得承认最近发生了许多事,虽然这在我身上一直很常见。父母双方的吵架,经济上的纷争不休,不停地赌气发火,着实让我有些郁闷。不得不说自己努力着,也做好了两方面的打算。所幸的是,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脆弱了。

初入高中的时候,我是极害怕回到以前受尽嘲笑与屈辱的`生活的,为了弥补内心上的空缺,便开始活跃在各个领域,也确实引来许多目光。可是,但凡争强好胜者,人皆避之,而且还树立了许多敌对的人,这在我犯傻的那天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其实也是我初三时带来的问题:因为作息紊乱导致思维混乱,也就出现了那天连“1+2=?”的问题都回答不了的情况,更是导致了我后来一系列的噩梦。

【2】

那段时光,又回来了。

我确实愤恨、悲伤,直至再次全身无力。是的,无尽的人身攻击,无底的绝望,让我彻底放弃。原先我确实极端讨厌那个一直辱骂我的人,可后来却发现,只是因为当初讨厌自己,所以才要往着极端之反走去。

“讨厌自己的人,没有办法去喜欢别人(,也就没有办法走进这个世界)”——《EVA》

其实,一件事情,代入的成分不同,看事物的观点也就不同了。

【3】

把现实替换真实,那个,是“陶醉”于自我的世界吗?

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被赋予的,这就好比说:晴天,开朗;阴天,沉闷。可阴天也有快乐的事啊!不是因为没了晴天娃娃就没法高兴了,只是自己一直这样认为罢了。

我是谁?我是由自己意志联结而成的个体,也包括了对事物的看法、感觉,恩,还有人格。

你是谁?你是你眼中的你,你还是朋友们言中的你,也是亲人眼中的你。你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同的,你在每个社交场合里出现的面孔也是不同的,在每个时间段停留下来的你,都是不同的,而这么多不同的自我,却都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自我,区别在于是否被唤醒过。既然,存在着一个平和的自我,那么,何必一直悲伤地、对自己厌倦地过活着呢?

我给自己重新赋予了人格。

【4】

透过淡黄色的栅栏,斑驳的光在枝叶间闪烁。挂起的备份,飞舞着枯黄的书页,穿过在这两侧绿影中的我。阳光和煦,照在了走出柱子围成的通道的我的脸上。走到虚竹环绕的假山前,我做下来休息了会。蚊虫飞舞,欢实地叮咬着我。曾经,我也如此这般,也被人这般做过。而那个人,当我看见你如今分组无人愿和你合作时,也知道了你现也处于我那时的极端中,该怎么办呢?望着温和的天,我轻轻地言语道:“祝你好运。”

篇13:搭建读书平台 师生共同成长

一、依托环境建设, 营造读书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 我们注重依托环境建设, 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学校图书馆是教师与学生读书学习最好的地方。因此我们注重图书馆建设, 将图书阅览室精心装点, 使其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息。一方面学校坚持定期购买师生喜爱的书籍, 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 并坚持图书开架借阅, 供教师学生自由选择, 自主阅读。另一方面以图书馆为依托坚持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校园图书馆阅览室已经成为最具魅力的地方, 在那里时时都能看到教师、学生读书的身影。

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为了使学生耳濡目染沐浴书香, 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各班的图书角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既要作为学生交流图书的平台, 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又要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维护、资源共享的作用, 强化学生爱惜图书的意识, 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 使每个班级都成为一个“小小图书室”。

听广播是学生最爱做的一件事情, 顺应学生的兴趣需求,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系统开展有声音的读书活动。每天中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讲故事和教师解读经典的时间, 随着老师和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述, 学生想象的思绪任意驰骋, 他们乐在其中, 享受在其中。

从室内到室外, 隐性到显性, 有声到无声, 我们坚持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使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二、多措并举, 开展读书活动

1. 兴趣为抓手, 引导读书

让孩子爱上读书的唯一前提是兴趣。兴趣是孩子读书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给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让孩子以书为友, 让书籍伴孩子成长。我们采用了四级图书推介方式:

一级推介:教导处向全校师生推荐

我们把1-6年级分为低中高三段。教导处不但推荐了具体的书目, 选择其中的书目定期进行具体介绍, 而且我们还把好的读书网站推荐给师生, 如“绘本在线”网站、“小书房”网站等。阅读书目的选择既有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励志篇目, 又有科学知识读本, 全面、科学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

二级推介:图书馆向全体师生推荐

图书馆教师利用书香网选择馆藏经典和网上检索到的时代气息浓郁的经典童书, 随时向全校师生推介。

三级推介:教师向学生推荐

学校购置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书籍 (如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世界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并鼓励教师阅读儿童文学, 把自己读的优秀作品及时推荐给学生。

四级推介:学生向学生推荐

利用班级读书交流会或小伙伴聊天的时间, 将自己阅读后的好书推荐给同学、伙伴。

四级图书推介方式时刻都在诱发着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2. 活动为平台, 激励读书

我们以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 组织开展全校性不同主题的读书节, 有“名著伴我成长”“走进儿童文学”“小绘本大世界”“日有所诵, 日有所悟”等不同主题, 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部门和学科特点开展相应主题的读书活动。

不同主题, 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使得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之中。每一个小小的读书活动, 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 在师生中荡起读书的涟漪。

3. 设置专门课程, 分享读书

为使读书成为习惯, 我校开设了读书课程为师生搭建起了阅读交流、分享读书乐趣的平台。现在我校各年级均按学校要求开设了读书交流课和日记分享课。

4. 探索读书模式, 深入读书

读书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教师读书交流内涵的彰显。形成了我校教师“对话——思考——探索”三结合读书内涵发展模式。

“对话、思考、探索”即教师与专业书籍对话, 思考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探索教学与管理;与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对话, 思考学生的童年, 探索方式方法, 更加关注、理解我们的孩子,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非专业书籍对话, 博览群书, 使教师成为杂家, 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 思考探索多元的角度关注孩子们的未来与成长。

三、多种形式并存, 助推读书进程

1. 师生共读和教师

师生共同读书是我校最倡导的读书方式之一。我校的师生共读活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师生共读同一本书, 读后开展共读交流活动。二是每天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述一个故事、朗诵一篇小诗或散文, 随即开展师生创作活动。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 老师学生课桌上、抽屉里的书渐渐丰富起来, 书渐渐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与交流的源泉。

2. 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会使学生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 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使学生受用终生, 会给学生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文化修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读书方式是我校家校共读的主要方式。

3. 生生共读

学生家中的个人藏书一般不能满足他们的课外阅读需要, 如果学生单纯在家中进行课外阅读, 同学之间不互换书籍, 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也会受到限制, 为此, 我校把生生共读作为读书方式重要内容。

四、探索评价机制, 促读书习惯养成

伴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班动态的激励评价机制也相继而生, 以“小书虫在行动”为主题的系列评价方法应运而生:低年级班的成长树、中年级的成长曲线、古诗词考级以及高年级的成长足迹等, 时时都在激励着学生以书为友、艺术为伴。

同时学校坚持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小小读书星”评比活动。为此我校出台了《开平小学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方案》。每学期都依据方案的要求进行评比, 并及时纳入班级量化。与大队部结合, 制定出了《开平小学小小读书星的评比办法》, 先由各班推荐, 再结合评比办法推选出每月的读书之星, 并张榜公布。

篇14:读书随笔三则

《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南宋淳熙年间,上皇游西湖,见断桥边某酒肆甚雅洁,店内素屏风上有人书《风入松》词一阕:“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皇称赏良久,问何人所作,答日:太学生俞国宝。上皇笑道:此词甚好,但末句不免穷酸气。因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果然增色不少。

“重扶残醉”确实比“重携残酒”更上一层楼。重携残酒太过写实,而且写的是文人的穷愁潦倒。而重扶残醉,是一种虚化,描绘文人的风流潇洒,当然高下立判。

不过我觉得从斟词酌句虽可以如此说,但此词格调不高。因为,从词中感情来看,不外是及时行乐。美景美酒美妇使人沉醉流连,“重携残酒”的穷酸也好,“重扶残醉”的潇洒也罢,不过五十步与百步。这样的“醉”,消磨人的意志,毁坏人的精神,使人沉溺不能自拔。而若再以此为风流、俊逸,真可使败家亡国,也就难怪时人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好酒是一面,好色是另一面,酒色从来携手同行。词中“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来寻陌上花钿”,无不透出浓浓的脂粉气。而作为旧时文人眼中最有吸引力、最娇媚的女子,除了容貌体态外,有一点不可或缺,这就是“懒”。

这里的“懒”,并不是懒惰,而是作为一种娇媚的“懒”,即娇慵。实际上,这是一种娇态。词中对这种娇态的描绘非常之多,比如素负盛名的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就是非常典型的慵懒。慵懒出娇柔,这点连《红楼梦》中薛蟠薛大傻子也会欣赏,他作歪诗咏美女还知道说“朝慵起”。

文人醉酒,女子求媚;文士携酒追欢,陌上寻花问柳;女子懒起画眉,人前娇慵作态,确为末世之写照。好在从整体来说,中国的文人群体还是以国计民生为念,尽管有醇酒妇人的疏狂放荡,但未形成主流。而以温庭筠为首的文人对女子的狎玩心态,也终只是花间而已,不登大雅。所以,中国诗歌的主流还是健康向上的。

“清”字解

许多用于文学上的词汇,想明白地给出一个确定、清楚的含义,几乎不可能,因为,它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例如“清”。

清,从不单用,可由它修饰的字词非常多。如:清秀、清爽、清赏、清丽、清正、清高、清贫、清官、清静、清真、清越、清歌、清操、清逸、清光等等。

这些词语,意义千差万别,如:清秀、清丽、清瘦,指形貌;清纯、清狂、清真,指气质;清凉、清爽、清新、清香,指感觉;清澈、清澄、清荫、清风、清光、清景指事物;清芬、清正、清高、清贫、清官、清操指道德操守;清供、清赏指雅趣;清越、清歌指声音之美;清逸、清影指身形之美;两袖清风指做官,一清二白。

清,无所不在,连《西厢记》中莺莺在十里长亭送别张生时,抒发离愁别绪,尚唱道:“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很多事物都可以用“清”来修饰。那么,这“清”字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清,首先是一种氛围。犹如驾一叶扁舟,月夜游于江湖,四望烟波浩淼,水天相连,一片空明澄澈。其次是一种心态,宁静恬淡。“清”与“静”密不可分。将空明澄澈的境界和宁静恬淡的心态结合起来,便形成一种最难达到的美好。所以,“清”给我们明净、凉爽、纯洁的感觉,使我们适意,让我们追求,令我们仰望。因而,“清”是审美的一种标准。清,其实融合了我们对人间和自然的所有希望。美好世界,美好自然,美好人生,都笼罩在一派清光之中。但愿人人都能在未来以拥有清白人生而最终收获清平世界。

一词一字总关情

诗歌当中,一词一字用在恰当处,其妙无穷。如唐李商隐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世人都说李商隐的无题诗最好,好就好在给人留下无数想象、揣度、玩味的空间,乃至聚讼纷纭,乐趣无穷。可想留下这种空间并不容易,难就难在必须制造出许多意象来造就它。

即如这首《无题》,“昨”字运用得匠心独具。若换成“今夜星辰今夜风”,诗味便没有了,而“昨”却蕴藉无限感情。为什么这样说?生活中,“昨”夜属于过去,而凡是已消逝的时间,其实就是已消失的生命,不管它有时看起来多么短暂,也永远不会回来。因此我们总是充满感情地对待过去,并似乎总是能在那里头寻得某种慰藉又留下某些遗憾。“昨夜星辰昨夜风”就是这样在时间上引起联想。下旬“画楼西畔桂堂东”则是在空间上留下想象,“西”、“东”两个字勾出一个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的处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由这两句推想,作者指的是自己所爱的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谁?相识还是不相识?初见还是屡见?什么身份?什么容貌?一概没有,一无所知任由想象。这四句诗里,作者用“昨夜”、“西、东”、“双飞翼”、“一点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限美妙的想象世界。

鲁迅在《唐朝的盯梢》一文中,引用过一首唐人张泌的词《浣溪纱》,其开头三句是:“晚逐香车人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这里的“斜揭”和“慢回”是点睛之处。“斜揭”表面上好像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深处却有挑逗的意义;下一句,“慢回”,讲女子慢慢将眼光转向少年,充满娇媚之态,与上句“斜揭”所含的挑逗义正相配合。若把“斜揭”换成“吹起”,诗的感觉会损失很多。

上一篇:车展宣传计划下一篇: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