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2024-04-29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生活即教育。学生学习地理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地理知识并不是 “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课堂上的教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地理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地理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因此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本节课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获取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的无穷乐趣。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近日公布的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300万英亩热带雨林,因人类乱砍滥伐、毁林采矿及毁林种地而急剧减少。如果人类再不采取阻止毁林的紧急措施,那么,全球相当于英国苏格兰面积的热带雨林有可能再过10年即告消失。其实学生本来很有热情,关键是怎样去调动。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让他们了解美丽的自然界以及被破坏的美丽,再通过小组展示让他们认识到濒危动物的现状,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再进一步知道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则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目前并不能完全付诸行动,但需要从现在开始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最后,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布置有关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都非常高。

篇2: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教学收获

上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这堂课,对我来说收获很大。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一下:生活即教育,学生学习地理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地理知识并不是 “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课堂上的教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地理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地理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因此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本节课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获取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的无穷乐趣。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近日公布的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300万英亩热带雨林,因人类乱砍滥伐、毁林采矿及毁林种地

篇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1.1 生态破坏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 透支地利用了过量的林业资源, 导致我国建国之后的天然森林的面积迅速减少, 土地沙漠化严重, 后期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进行退耕还林, 但是周期相对较长, 在短期内不能得到弥补。人造树林的生态系统不够稳定, 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林业病虫害现象。

1.2 森林资源开发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较低, 处于森林资源利用的基础环节。尤其是林下资源的和利用, 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 林业管理和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较低, 也体现了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发研究的不重视现象, 造成了森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林下资源不能有效的开发, 使森林资源的价值不能通过林业产品展现或者升值, 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3 森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根据相关数据,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 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差距加大,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有率仅为世界人均的21.3%。随着近些年人口增长, 我国人口基数达到巅峰, 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的统计, 我国2005年的木材的消耗量为3.82亿m3, 但我国能够实现可持续供给的林业资源仅为1.91亿m3, 因此, 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对林业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2 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关系

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林下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 同时林下资源开发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最有效的方式, 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并能深入挖掘不同领域的功能, 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林下资源的开发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林下资源的开发, 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3.1.1 生态保护功能。

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有利用开发资源的一面, 也有维护环境、涵养生态的一面。大力发展循环林业和生态林业, 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2 观光休闲功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人们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清新自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愿望越越强,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人越来越多。

3.1.3 文化传承功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林业不仅要继续提供物质产品, 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林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新形势, 无疑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和林业增收带来了机遇。

3.2 坚持科学开发, 有效挖掘林下资源的潜在价值

林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 对林业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物质产业特别是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农产品新的原料途径不断拓展, 新的加工途径不断开发。既强化了林业对工业的原料支撑作用, 也为林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开发利用林业多种资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挖掘林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 拓展林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 促进林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3.3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森林资源保护方针

森林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避免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其次在人造林中伐木要严格做好通体与管理, 在重合地带, 原始树种不能砍伐, 要保持树种的多样性, 不能因为市场的需求, 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林业部门要健全有害生物的检测报警系统, 在重点保护地区加大监管力度, 增加观测点的密度,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森林保护方针。

4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然而在我国存在大量乱砍乱伐的现象, 尤其是近50年内, 我国自然森林资源严重的透支, 外加上人工造林工作不明确, 造成了严重森林危机,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要合理、适度开发, 实现森林资源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李达武.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3)

篇4:浅析森林开发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森林;开发;环境保护;影响

0.前言

生态是森林旅游的第一卖点,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就无从谈起,而且对经济价值和人类的生存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森林开发中,应该努力做到不损林木,不毁林地,不改地貌,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要统筹安排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和谐的生态旅游切入到美妙的大森林中来。

1.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1生态平衡失调

森林面积的锐减,使复杂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原有的功能消失或减弱,导致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大片林地被砍光,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也使地表截蓄径流能力减弱,加剧了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扩大了水土流失区。

1.2环境质量退化

森林在生态平衡中起决定作用,有人认为环境中的林业问题、农业问题、水利问题、土壤问题等,其中心是林业问题。森林破坏必然会引起环境质量退化,引起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对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

1.3造成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

森林面积缩小,使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活环境,破坏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场所,使2.5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1.4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

大气中的CO2、CH4和N2O是对地球温度和臭氧层破坏产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研究表明,对森林的破坏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的严重性,森林的土壤和人类耕种土地对大气中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森林砍伐后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减少,同时因光合作用减少,也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增加。

1.5引起气候变化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的减少使这种功能大大减弱。如我国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5%降到13%后,有46个县的年降雨量减少了10-20%,历史罕见的春旱也年年出现。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随着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5%,近年来变得三年二旱。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森林减少的趋势都非常一致。

2.森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严重不足

仅仅将森林公园仅视为林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的多种经营项目来对待,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公园具有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因而片面的将森林公园建设看作林业部门的事,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没有将其提上应有的位置。在培育、管理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森林旅游的巨大价值,不重视其开发建设,这是制约森林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2.2建设管理资金短缺

在森林开发建设中,主要是靠国家拨款,自身“造血”功能弱。搞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投入不足,整体上森林公园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一些游乐项目不仅小,而且很“俗”,几乎大街上都能看得到。而且森林公园交通不便或通而不畅。森林公园的防火、防病虫害缺乏必要的设备与器械,采取的仍是最原始的死看硬守的防治模式。建设资金短缺更制约着旅游开发、宣传促销、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束缚了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

2.3职工生活缺少保障

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都是国有林场,以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供给和经营木材,职工生活有一定保障。现在林场80%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家供给渠道被切断。建立森林公园后,停止了木材采伐,靠经营木材创收已不可能,收入来源中断,职工生活无法保障。本地居民处于一般人均生活水平之下。地方政府在推进森林公园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有损害职工权益的现象。造成职工占山为王,自创一些盈利途径,扰乱市场,破坏景区形象。

2.4难以同步协调发展

森林风景资源和其它自然景观多数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有些投资商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划布局,制造一些粗糙的景点,有的甚至开山炸石,进行掠夺性开发,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原有风貌。景区内很少看到环保人员,垃圾没有及时清扫,烟头、纸屑、食品残渣等抛弃物随处可见,卫生状况很差,而且有些建筑物长年失修,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因为急功近利,漠视项目建设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结果往往是森林旅游发展得越快,这类建设项目就越多,此种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3.协调森林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3.1保护水源地

不许采伐一棵树木,不许污染一条河流,不许破坏一块植被,不许流转一片林地,不许在林场散养黄牛,不许毁林开垦或者采砂、取土,不许倾倒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不许使用炸药、毒药捕杀水生动物,不许新建污染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企业,不许使用化肥和农药。

3.2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

近年来,我们必须把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放在第一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造林、高质量管理”的原则,提出“以木为本,以山为根,靠天保丰林”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种植沙棘、五味子、文冠果等果树林、经济林,在育苗、防治病虫害等重要环节,限制肥、药的种类和使用范围,严把造林、抚育管理。

3.3调减木材产量

主动停止森林主伐,确保涵养水源生态安全。按照政策和相关要求,坚决做到对全面停伐,以保护水源涵养地。虽然停伐减产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但这只是暂时的,为涵养水源做贡献却是长远的。通过播放电视专题节目、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设立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群众保护水源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有效控制水源人为污染。

3.4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購置环保垃圾车和生物降解式公厕,成立了森林管理委员会、城管大队和清扫队,对景区垃圾进行统一收检、分类处理并及时将垃圾清运到垃圾场进行深埋;增设了观景台、避雨亭、休憩驿站、红松餐桌、环保垃圾箱等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避免了游人践踏植被资源。

3.5科学规划开发景区

森林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参与。但前提是森林资源不受破坏、职工利益不受损害。应当规范森林开发市场化运作机制:一要建立权威的森林风景资源价值评估机构,实现森林风景资源有偿合理转让;二要健全森林风景资源转让听证制度,保护森林公园权益人的合法利益;三要做到相关部门管理不能缺位,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与监管制度,保障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规划理念坚持“低碳化”、“零排放”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以此创造出一个项目多元、服务优良、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宜游、宜居的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王玉凤.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

[2]陈钰皓.融于环境的森林公园服务设施设计[J].建筑与环境,2012.02.

篇5: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摘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林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之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出现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盲目地砍伐树木,破坏天然植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资源管理部门乱开采伐票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盗伐林木、毁林现象的发生,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木质量下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北国有材林、成熟林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降低了现在的36%,野山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各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保护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借助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林区,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屯、山上作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

1.2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针对当前保护森林资源的形势,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法治林。在东北林区,可建立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林政稽查队伍、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规范执法活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范措施,建设专业扑火队伍,增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减少资源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促进林区生态建设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强化管理措施,防止森林资源流失,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就目前而言,东北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务必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修复和优化荒漠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努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保护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同时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扩大人工繁育和培育,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作为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既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林区产品开发

林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等,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制成人们生产或生活中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原料。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合理有序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高档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出具有林区特色品牌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对于工业原料丰富的林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工业原料的精加工和提炼,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2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推广林下养殖业

林下资源中的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经济价值十分显著。如林下一些昆虫含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既可作为食品食用,又可作为滋补和保健的药品食用;一些兽类的角、牙、蹄、内脏等可提炼成工业原料等。因此,要合理利用林下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林区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养殖基地,推广林下家禽家畜、野生禽兽的养殖,促进林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林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3 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指林下许多的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并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实现森林产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野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人工狩猎场、森林野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提升森林旅游开发水平,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篇6: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

何晓梅

一、景东森林资源概况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境内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兼有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5度,是真正四季如春的绿海明珠,是思茅松和各种植物速生的温床。境内群山纵横,逶迤起伏,涧泉交潺,溪流遍布,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全县有林地面积454.5万亩(303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7.94%,人均12.83亩,是全国人均的6.75倍,云南人均的2.83倍;森林覆盖率达64.91%,为全国的3.92倍,云南的1.44倍;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259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量66.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7.53倍,云南人均的2.1倍。

哀牢山、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因此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87科798属1867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7种,当前专家学者在考察中还不断发现区内新种和国内新种,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7科720属14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蓖齿苏铁、野银杏、长蕊木兰、中华桫椤5种;其他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青树、红花木莲、多花含笑、大果马蹄木、云南铁杉、云南七叶树、云南紫薇、云南榧树、红椎、扇桃等。有保持原始状态的云南铁杉林6210亩。景东因此成为云南省生物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云南省“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典型代表。

二、传统林业开发严重背离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景东却是云南的一个森林覆盖率高的多林地区,是我国西部不可多得一个生态优美的高原绿洲。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景东发展林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进几十年的努力,林业已发展成为景东的一大支柱产业,景东也发展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林业大县,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先后被国家、省列为木材、松脂、核桃、竹子等基地县。林业每年为景东提供一万多吨松脂,十多万立方米木材,加上干果、水果、药材、野生食用菌等及其他林产品,总产值超过亿元。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景东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在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极左思潮的指导下,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建设格局,林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以保证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的需要,以及打破国际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仅把森林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把林业当作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同时也把林业部门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对待。1958年大跃进中,为“大炼钢铜铁”随意砍伐森林,浪费了不少森林资源。从60年代开始,景东木料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加上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又片面向森林进军,为缓和粮食紧张的局面而不惜毁林开荒,蚕食森林。文革期间在无政府状态下森林再度遭受浩劫,有的山林甚至一次性被“剃光头”。在这一阶段,在“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景东的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上世纪50未年代,景东森林覆盖率为60.8%,到1985年降至48.3%,仅1975-1985年10年间,森林面积减少51.4万亩,平均每年递减51372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减少810.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81.4万立方米。这一时期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严重背离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划定山林权属,确定国有林、集体林,给农民划分了自留山,并于1985年颁布了《森林法》,这一时期,景东林业在生产木材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申报设立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启动了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乱砍滥伐现象才真正得到制止。景东林业进入了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发展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到今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64.91%,超过了上世纪50年代未。

但是,原有的生态一但被破坏,其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人工造林并不能与天然林相提并论。由于上世纪50-70年代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泥石流、病虫灾害日益严重。同时,森林质量下降,开发利用价值降低,森工企业效益锐减。景东林业在对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人类在对森林贪婪地索取的同时,自身也逃不过自然的惩罚。

三、如何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21世纪,林业被历史地推向了发展的核心地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居于基础地位。林业本身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是林业性质的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林业定位的变化:正在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林业指导思想的变化: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 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四是林业建设布局的变化: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正在成为以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为主的林业建设区,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正在成为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三北”地区正在成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南方和东南部地区正在成为以发展林业产业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五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正在由产业、事业不分的混合经营转向分类经营。六是造林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为主、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在国家的林业区布局中,景东仍是重点林区,仍将肩负着治理国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和农村能源、繁荣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林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是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支撑力量。

那么,像景东这样的林业大县,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呢?

(一)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战略观

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建设的最终目标,这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到20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业迎来了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机遇。以六大工程的确立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景东林业果断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观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近几年来,景东县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民众和林业企业对林业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爱林护林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形式多样的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并加大了以法治林的力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不是靠几年的宣传就能彻底改变的,林农祖祖辈辈习惯上山砍树,不习惯搞综合开发和林木深加工,因此,乱砍乱伐现象主要还得靠法律法规来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继续深入开展林业政策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要使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只有森林保护好了,才能保证人有饭吃;只有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林业企业永续发展。

(二)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替补产业 现有的森林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利用,就必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并大力发展林业替补产业,切实减轻天然林的负担。

一是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快人工林建设。景东目前尚有旱地35.77万亩,有荒山、荒坡、荒沟、荒滩5.8万亩,这为发展人工林提供了土地优势。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以茶叶、紫胶、竹子、核桃、水果、药材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选择交通方便,立地条件好的一、二类林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以较少的林地,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木材。要加快现有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重点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使其尽快成材,缓解可采资源枯竭和木材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是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加快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发展,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利用林区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以及定向培育的用材林及竹林,建设一批林纸一体化的木浆造纸厂,解决日趋严重的纸张供需矛盾; 加快以林区“三剩物”和小材小料为原料,可以顶替大中径级原木和适销对路的人造木制品工业建设,如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胶合木等,以及各类产品的二次加工和深精加工;大力发展林化产品,特别是能够出口创汇和市场紧缺产品及深精加工产品。同时,要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重视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提高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薪炭林,积极搞好烧柴和自用材的替代转换,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观念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林农对天然林的依赖程度

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林业,农民是林业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民的林业也是落后地区的林业。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发展林产业,既存在着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甚至搞得不好还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风险。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林业面临着既要发挥经济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又要在发展中防止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的艰巨任务。这是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两难选择,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对山区农民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引导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林果。对实在没有发展潜力的高寒山区,要通过易地扶贫的方式解决其生存矛盾,使他们从“靠山吃山”的命运中解脱出来。

(四)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

这是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进一步完善“两山”责任制,落实“四荒”有偿转让政策,明确其经营权50至70年不变,并及时确权发证,让林地林木的所有者吃上“定心丸”;二是认真落实“谁种谁有谁受益”的政策,确保投资造林者“种得上、砍得了”,拥有对自己所种的林木有处置权;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伐林木,以及农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的林木指标;三是对开发荒山、投资造林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所得;四是对人工材林、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应由市场调节,放开经营;五是用足用好抚育间伐的政策,对胸径在10厘米(含10厘米)以下的抚育间伐材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不需要木材采伐指标;六是对农民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所种植的零星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不需办理采伐许可证,可以自行决定采伐,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可并开具相应证明后,在省内运输不需办理木材运输证;七是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林特产税,育林基金要逐步返还给造林者,减轻林农的税费负担。

(五)要突破思想制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林业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期待着制度创新去释放。要抓住历史机遇,在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的过程中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突破思想制约,要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非公有制林业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理清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想根源和制度限制。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上,要有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并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建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要充分尊重私有林、民营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放手发展,并真正做到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最终使非公有制林业实现“三个有”,即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二是要突破体制制约,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充分发展的制度基础。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让形式上的林权变为实实在在的林权,使所有、经营、处置和收益权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在法律上受到保护。三是要突破政策制约,从已经过时的林业政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商业资金进入林业的门槛;要规范政府行为,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四是要强化法制保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促进私有林、民营林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

(六)要严格界定林业开发利用的范围,切实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天然林资源又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由于半个多世纪的过量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多种破坏森林行为的频繁发生,致使天然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事实证明,国有林区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天然林乃是重中之重,必需加以保护。因此,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界定其范围,要依法加强对天然林特别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的保护,确保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七)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景东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实现退耕还林3万亩,宜林地造林4万亩,使大量荒山荒地重新变成了茂密的树林,进一步扩大了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是,由于部分林农造林认识不到位,还林后补助到手便放弃了对林地的管理,导致部分人工林成活率低,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今后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要加强对林农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管理,确保所还之耕地真正成林。

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负责制,并加强监督检查。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造林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八)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依法治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的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这一方针的制定,给林业法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全面加快依法治林的步伐,在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等方面实现拓展。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捕蛇能手下一篇:《治学》阅读练习附翻译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