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2024-04-27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共6篇)

篇1: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13、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这一不均衡的特点。

二、旅游活动类型划分的标准

1、地理范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2、旅行距离(远程旅游《1000公里以外》、进程旅游《240公里以内》

3、组织形式(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4、旅游目的(消遣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事务性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和个人事务旅游])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五、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2异地性、3暂时性、4非就业或移民性

六、旅游活动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名词解释

1.惯常环境:属于一个人基本日常性事物经常前往且距其居住地点距离在160公里内的周边环境。

2.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为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4.闲暇时间:指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5.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l

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

l

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

l

爱的需要(社会需要):群体归属感、感情联系

l

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l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

l

个人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进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距离中心型越近,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l

其他因素: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支付能力

四、实现个人旅游的客观条件

l

足够的支付能力(决定能否外出旅游、旅游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支付能力)

l

足够的闲暇时间

l

其他影响因素:身体状况、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或家庭拖累情况

五、旅游者的类型

l

以出游的目的来分类: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行者

l

以地理范围来分:国内、国外

l

组织:团队、散客和自由行

l

等等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损耗过大或遭受毁坏的情况,可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人工再造的旅游资源。

3.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今并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这类旅游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其损失将无法挽回。

4.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5.旅游基础设施:指那些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来访的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

6.旅游上层设施:指那些虽然也供当地居民使用,但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接待服务设施。

7.旅游点的生命周期:一个旅游点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过程。引起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该旅游点的吸引能力的变化。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大型体育和文化盛事、主题公园)、社会旅游资源(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

2.其他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现实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等)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

四、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因素:固有质量、坐落地点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1.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开发方能造就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环境

2.对于现实的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再生性的开发,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六、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1.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2.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七、开发工作的原则:

1.独特性(保持原始风貌、挖掘特有的旅游资源、努力反映当地文化文化特点)

2.讲求经济(服从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有计划开发、尽可能的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3.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五章•旅游业

一、名词解释

1.旅游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直接旅游企业: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的企业。

3.间接旅游企业:那些即使没有旅游者也将继续生存,但营业量会有所下降的企业

4.三支柱

旅行社:凡是经营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办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企业。

5.交通客运

6.住宿

7.五部门

住宿接待

浏览场所经营

交通运输

旅行业务组织

目的地旅游组织

8.旅游批发经营商: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9.旅游零售商:泛指所有主要经营零售业务的旅行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旅游零售代理机构。

10.包价旅游:一种由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11.旅游产品:目的地旅游业以及其中的各旅游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产品。

12.旅游景点:任何一个可供旅游者或来访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其他休闲活动的场所。

二、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的产业

三、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的服务性产业、涉外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脆弱性产业

四、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安全、物美价廉

五、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运输价格、旅行距离、旅行目的、个人偏好于经验

六、旅游景点的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七、旅游产品的特点: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

八、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

(1)

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技术质量、功能质量

(2)

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

(3)

服务质量的体现:礼仪、殷勤程度、速度与效率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旅游组织:为便利国家对旅游业的干预和有效地组织国家旅游政策的实施而设立的全国性的旅游组织。

2.国际旅游组织:狭义的含义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的国际旅游组织。

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非政府旅游组织

三、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WTO、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TAA、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FTAA、世界旅行协会WATA、国际旅馆协会IH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航组织ICAO

第七章•旅游市场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市场: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指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市场细分: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所划分出来的每一个消费者群也就是一个市场部分,通常称之为细分市场。

3.市场细分标准

l

地理因素

l

旅游消费的某些特点

第八章.旅游影响

l

经济影响

l

积极方面

1)

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

有助于货币回笼

3)

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

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增加政府税收

6)

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7)

增加就业机会

l

消极方面

1)

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

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合理的变化

3)

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季节性、旅游需求取决于客源地居民、来访游客的不确定性)

2、社会文化

l

积极方面

1)

提高国民素质

2)

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3)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5)

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l

消极方面

1)

不良的示范效应

2)

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

3、环境影响

l

积极影响

1)

目的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得到保护

2)

户外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

3)

使当地道路以及其他的交通设施的数量得以改观

4)

使旅游接待地区的坏境保护以及绿化等环境容貌改进工作得以重视和维持

l

消极方面

1)

环境污染

2)

人口密度增大

3)

历史遗迹遭受破坏

4)

生态环境破坏

5)

旅游设施建设缺乏规划,自然景观遭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承载力

篇2: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旅游学研究对象:主体-旅游者;媒介-旅游业;客体-旅游资源

2、早期的旅游学研究;集中在意大利、德国、英国和美国,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问题

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1899年,波迪奥(意大利),《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

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系统剖析论证

1927年,马里奥蒂(意大利),《旅游经济学讲义》

3、旅游活动: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它目的,暂时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外地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逗留活动。

4、旅游活动的构成条件:

1、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

2、异地性: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

3、暂时性:不超过一年

4、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政治和经济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5、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

2、商务旅行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3、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6、产业革命对现代旅游的影响:加速城市化发展;改变工作性质;阶级关系新变化;技术的进步

7、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需求方面: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供给方面: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目的地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

8、大众旅游:大众化旅游;旅游活动的参加者范围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大众型旅游;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模式。大众性旅游的功过:功:帮助人们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安全感障碍;节省开支

过: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9、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气候条件;客源地方面—出游目的,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我国旅游活动季节性波动不大的原因:疆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吸引外国旅游者的大部分是历史人文资源。

10、旅游活动的类型: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居民到大陆地区旅游,成为海外游客)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包括并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外国人,在所在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差别:(1)消费程度(2)逗留时间(3)便利程度(4)经济作用(5)是否跨越国界(根本原因)。

11、旅游者的界定:罗马会议定义: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我国的统计口径: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海外游客(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12、国内游客的分类:国内旅游者:离开长住地,在其他地方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国内一日游游客:离开长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

13、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客观因素:

(一)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三)其他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积极的:探新求异的需要,或者说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消极的:逃避紧张的需要

14、旅游动机的类型:

1、身体方面的动机

2、文化方面的动机

3、人际(社会交往)方 1 面的动机

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5、经济方面的动机(要会举例!)

15、旅游者的类型及其需求特点: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在全部外出旅游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2、季节性强

3、对旅游目的地、旅行方式、出发时间的选择自由度大

4、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

5、对价格较为敏感

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1、人数较少,但出行次数较为频繁

2、不受季节的影响

3、对目的地的选择自由度较小

4、在旅游服务方面强调舒适和方便,消费水平较高

5、在价格方面不大敏感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在需求方面不同于前两类,但又同时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特点

1、季节性较差,类似于差旅型旅游者

2、对价格敏感,类似于消遣型旅游者

3、对目的地的选择,与差旅型旅游者相同

16、旅游资源的概念: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17、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和基础性——对游客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判断依据:旅游吸引力

3、包括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包括未被开发利用的内容

4、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5、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18、旅游资源的特征:空间特征;

1、区域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不同旅游资源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主要表现: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上)

2、组合性

3、地域固定性

4、相似性

5、不可替代性。时间特征:

1、季节变化性

2、时代性和变异性。文化特征;

1、内涵丰富性

2、历史社会性

3、民族文化性

4、感知决定性。经济特征:

1、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2、价值的不确定性

3、吸引力的定向性

4、易损性

5、可创新性

19、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0、旅游资源的保护:被破坏的原因:

1、自然作用:a、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B、风化作用c、动物破坏,如白蚁、鸟类等

2、人为作用:a、旅游者行为不当 b、当地居民或旅游企业破坏

21、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自然作用带来的灾害: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旅游者方面的原因带来的灾害: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其他人为原因的破坏:a、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b、制定必要的法律或法规加以约束

22、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3、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 ≠ 旅游事业;根本目的:通过对旅游活动的推动、促进和提供便利服务来从中获取收入;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型服务性的产业;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脆弱性的产业。

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垄断性、易损性、可创新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规模发展的持续性、空间分布上的地理集中性以及时间分布上的季节性。

24、旅游业的构成:三大支柱:旅行社、饭店业、交通运输业。五大部门:住宿接待部门、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行业务组织部门、东道地旅游组织。

25、政府干预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a、协调旅游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吧b、建设和确立国家(地区)旅游形象c、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不公平竞争d、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产品的建设e、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安定f、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6、政府干预旅游业发展的手段:需求管理手段:目的地的宣传与促销;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控制价格;控制游客进入量。供给管理手段:控制土地用途;对建筑物行使管制;市场管制;实行特别征税;投资鼓励政策

27、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伟大的创举:组织者:托马斯·库克;时间:1841年7月5日;地点:莱斯特——洛赫伯勒(往返24英里);参与人数:570人;旅行方式:包租火车;目的:参加“禁酒大会”

28、近代旅游业之父——托马斯·库克:a、组织首次大规模集体旅行b、开创商业性旅游经营c、首次组织出国包价旅游(1855年,前往法国)d、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行团(1872年)e、成立第一家旅行公司(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f、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陪导游g、最早使用地方导游h、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i、创办第一份旅游报纸《旅游者与展览广告商》j、发行了代金券,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29、近代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过渡:开始过渡的标志:内燃机的出现(汽车、飞机的发明)

过渡完成的标志:喷气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

30、中国旅游业的发展: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陈光甫);1927年6月,更名“中国旅行社”;1949年11月福建厦门,华侨服务社,第一家国营旅行社;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31、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旅行社: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旅游业务: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

32、旅行社的分类:外国:旅游批发商、旅游经营商、旅游零售商。中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33、旅行社的经营方式:包价旅游(一次性付费):综合包价旅游/全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散客旅游(根据人数定):选择旅游;委托代办业务。

34、小包价旅游包括:包括:(1)从国内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2)在目的地的住宿(3)在目的地期间的早餐

35、旅游饭店:饭店:依托服务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等项服务的企业。旅游饭店:由国家旅游局授权挂牌的星级饭店。饭店等级评定工作的原则:参加等级评定的饭店必须有一年以上营业历史;饭店的等级应通过多次调查后才能评定;饭店等级的高低通常不受规模大小的限制;评定后的等级并非永久不变

36、旅游交通: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旅游交通的构成:1.旅游交通线路2.旅游交通运载工具3.旅游交通站点及辅助设施4.旅游交通管理系统。

旅游交通的任务:解决旅游者在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从一个旅游目的地前往另一个旅游目的地,以及在一个旅游目的地内的不同区域之间便利往来的问题。汽车旅行:自驾车、搭乘公车、包乘旅行大客车 航空客运业务的经营分定期航班服务+包价服务

水路业务分远程定期班轮服务、海上短程渡轮服务、游船服务和内河客运服务。

37、选择旅行方式的影响因素:1.旅行目的2.运输价格3.旅行距离4.旅行偏好和经验

38、旅游景区的界定:

1、某一组织或企业对其行驶管理;

2、有明确的界线同外界阻隔

3、有固定的出入口对旅游者出入行使有效控制

39、旅游景区的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

40、旅游购物品的类型:

1、旅游日用消耗品

2、土特产品

3、旅游纪念品

41、旅游产品的特点:

1、综合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

42、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影响:

经济影响:积极方面: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货币回笼;增加政府税收,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增加就业机会。消极方面: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社会文化影响:积极方面: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消极方面:不良的“示范效应”;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环境影响:积极方面: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使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相关设施的数量得以增加;使道路、交通运输服务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旅游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消极方面: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及破坏;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堵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威胁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存在寿命;致使水体和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噪声增加。

44、旅游产品:整体旅游产品——以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为核心,构成一次完整旅游经历的各种有形因素的集成的总和。

单项旅游产品——旅游企业面向旅游消费者市场提供的设施或服务。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为了保护的开发;为了开发的保护;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 旅游资源: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各种客观事物。分类:按内容分: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

按资源本身再生性分: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

按存在状态分:现实、潜在

按品位或级别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资源 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衡量旅游资源价值的客观标准:该项旅游资源所能吸引来访游客的数量

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自身品质以及其坐落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1解决和改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建设和完善旅游上层设施

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工作人员

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突出独特性的原则;力求经济;注重环境保护 致使旅游资源遭受损害和破坏的原因

(自然——重大天灾、风化作用

人为——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旅游业的不当行为)

44、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45、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外联及采购业务;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营销宣传和信息服务;代办旅行手续;提供接待业务

篇3: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 它综合反映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评价、情感和态度, 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包括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 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 往往经历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的发展过程。

二、旅游教育职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导致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对人才的培养和规格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树立现代职业观念, 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发挥自身最大潜力, 促进社会的进步。

2.素质教育的需要

20 世纪80 年代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21 世纪人才素质研讨大会, 认为21 世纪人才需要通过三张证书: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证书, 指出没有三张证书的人潜能就难以发挥。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具有一流的意识和全球的经济眼光, 能够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旅游教育应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并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 使学生形成明确而客观的职业意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就业的需要

根据作者对本校历届旅游专业学生的了解, 很多学生选择旅游专业并非出于自愿, 而是因为分数不够其他专业调剂而来, 这种非自愿的专业选择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够尽心。在择业方面, 因为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 脆弱性强, 就业风险较大, 许多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在择业之前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前景有所了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明确就业方向, 使今后的学习更具针对性, 将来能安心工作。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性

1.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科基础入门课程之一,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 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效应。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 应用性强, 强调基础概念, 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产业的基本知识, 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 具有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培养旅游职业道德。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 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 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将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本课程的开设, 对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职业意识培养, 符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帮助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四、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措施

1.改进教学内容

(1) 第一堂课的专业教育

新生入学后, 一般学校都会开展“专业教育”活动。旨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树立自信心, 培养职业意识, 引导学生设计未来在校学习的远景规划。但其时学生刚刚迈进大学校门, 环境新鲜, 懵懵懂懂, 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正式进入课堂教学, 摸到书本, 接触专业教师, 对“专业”的认识才逐渐具体、清晰起来。旅游学概论的第一堂课是进行专业教育的绝佳时机。教师结合个人经历, 与学生充分沟通, 交流专业学习感受, 分享旅游实践经验, 不仅能够增进师生感情,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美好向往。

(2) 每一堂课的思想教育

这里的思想教育主要指职业意识和职业思想教育, 包括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孔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一个人的信誉度是未来生存, 尤其是职场生存的法宝。在服务意识上, 一方面学生与家长轻视服务, 认为大学毕业应该从事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拥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就能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 一个小组也是一个团队。在教学活动组织中, 要注意发挥团队优势, 强调服从整体, 协调配合, 彼此关心爱护, 共同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知识不断涌现, 良好的学习心态、意识也是必需的,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生涯的成功。

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 贯穿于每一堂课。旅游业是直接和人打交道的行业, 又属于窗口行业, 关系到目的地的形象。课程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关注个人仪容仪表, 培养一定的公关能力,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 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2.更新教学手段

(1) 实践教学

旅游学概论课程因课程的“概论”性质, 理论方面深度上不宜做过细研究, 在兼顾教学内容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同时, 抓住重点, 讲清难点即可。应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和个人的实际情况, 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在听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以便节省课堂时间, 突出重点和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旅游学是应用性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专业课程尽量贴近旅游实践、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在目前高校旅游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普遍不完备的情况下, 除了加紧建设旅游实验室,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之外, 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把旅游行业一线的精英、老总、专家请进课堂, 通过现场教学, 现身说法, 案例教学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旅游行业。比如讲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内容, 让学生置身现场, 亲自体验与感受, 对职业的认识将更为清晰, 教学效果好于课堂。

专家讲座。专家在研究领域学有所长, 且有丰富的经验, 多听专家讲座, 会给人启迪, 使人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来自旅游企业的专家能够传达旅游市场的即时信息和真实情况, 为学生解答职业疑惑。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选择行业最新、联系本地区实际的案例, 例如上海迪斯尼项目、南京科技馆4A景区申报等, 结合实物展示, 覆盖课程主要章节内容、重要理论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既可以使理论教学实践化, 又有新鲜感, 体现时效性,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敏感和专业能力水平。

(2) 网络教学

现代社会发达的互联网, 不仅使教师可以轻易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还为师生交流、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和材料,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有自己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上结交朋友, 交流旅游经验。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建设旅游学概论网络课程,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实现课程资源的重组与共享, 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 将有益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多媒体教学

使用与课程配套的CAI课件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体现, 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课件不应是简单的电子教案, 需要精心设计, 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内容上, 课件应浓缩教材的精华, 充分吸收其它同类教材的优点, 融会贯通, 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形式上, 要图文并茂, 辅以动画、专题短片, 做到有声有色, 动感强。多媒体教学使理论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能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巩固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起点。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 增加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内容, 综合运用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着力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健全职业人格,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 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容.旅游本科教育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 2008, (4) :69.

[2]王鹏.“高”与“低”的对策——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探讨对职业意识的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63-64.

篇4: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旅游概论;教学;素质教育

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词,而职业教育则是其中一座桥梁,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道路。旅游专业的学生如何通过3年的学习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早适应这个行业,作为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授者的我们,除了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时代性外,更应注重在教学形式上的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具备所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如表达、应变、交际等。在众多的专业课程中,《旅游概论》所涉及的知识很广泛,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国际的等方方面面,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过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教育,历史知识又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是有难度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本人有以下心得:

一、充分作好課前准备

1.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变化的个体,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是学生主体发展与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必须要主动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感。在时代的发展中,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使得个别知识滞后,在章节的编排上有时又不符合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在不违反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此应该做的是对教材熟悉的情况下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如国家旅游局对外国旅行社进入中国的准入制度,中国大型旅游公司的上市等等,这些在课本上都未出现,但在市场经济下的旅游市场又客观存在的,所以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在有些章节的编排上也可以适当地重新调整,尽量使每一节课上下串联,一环扣一环,达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入。让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寻找下一课的内容资料。如在教材中,在讲完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之后可以将生态旅游这一章提到此章之后讲,不仅可以使知识点的讲授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循序渐进和步步深入。

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积累。《旅游概论》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都需要阅历与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要经常观看相关的经济类、旅游类及文化类电视节目,阅读相关报纸书籍,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以辅助教学。如课堂上讲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旅游学家徐霞客、谢灵运、郑和、汪大渊等的资料,我国旅游业近年来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名单等等。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资料的介绍,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理解课堂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1.课堂讲解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旅游概论》课程涉及到较多的概念性问题,而这些往往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感到最乏味的。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时,如果单纯将“士人漫游”、“帝王巡游”的概念拿出来讲可能学生很难接受,但是如果先从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诗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回忆将诗句背出来,然后指出作者以及诗句描写的景物或描写景物的所在地,这样许多学生都可以顺口背出一两句、一两首。最后再将学生回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诗句拿出来通过历史背景或写作背景的介绍,自然的引出“士人漫游”的概念。又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追求适意娱情、消遣排忧而走上寄情山水的漫游道路。他写的《归田园居》表达的就是一种追求闲静,隐居田园的生活;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写的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是他在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之后的作品,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另外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他在被贬出任杭州刺史时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一首名诗。因此,士人漫游是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像帝王巡游的概念,同样学生对秦始皇、乾隆、康熙等人物已通过对历史课的学习、电视剧的欣赏非常熟悉,让学生自己来讲这些皇帝出游通常所去的地方以及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不管是乾隆六下江南,还是秦始皇泰山祈福、祭天拜神,除了饱揽祖国大好河山外,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江山。如果能举出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学生就会愿意听、愿意思考,这样不仅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而且通过理解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2.课堂讲解的方式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形成意识。《旅游概论》中讲到许多宏观的概念,像生态旅游、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如果按照课本的编排只讲概念、特点、意义,学生会感到非常的空洞。所以讲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拿学校边上的环城河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治理前与治理后要展现的八大景区(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西园、百花苑、迎恩门、河清园,都泗门)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谈论所见所闻;谈污染了如果不治理的后果以及治理后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然后由此引到鲁迅故里、越王城等绍兴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以及由此而来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这样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意识。

3.课堂讲解方法要能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个性。旅游的内容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中旅游购物品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节。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旅游购物品的定义、特点之外,还可以结合绍兴当地的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思考“外地朋友来绍,你会向他推荐什么有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你会带他去那里购买?”,尽管学生知道绍兴有特色的购物品有很多,但很难说出可以到哪里购买,让学生带着这一遗憾继续思考和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许多学生讲“宣传的力度不够,客人不知道,不知道就不买,不买了商家就不卖了”;也有说“商家不懂行,不知道一些小玩意也能赚钱”……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因再进一步提出“购”作为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保护和开发绍兴的旅游购物品,激发旅游购物品市场的生机?学生会针对以上提出的原因找到许多解决的办法如“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突出‘特’字”等等。学生能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既利用了集体的智慧,又能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挥。

三、课后作业的延伸

除了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跟专业有关的时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附加的题目,像小的调查报告、小课题、小论文。学生可以借助媒体、网络来完成。如:绍兴被评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针对绍兴市政府提出的“全城游”战略,你有何设想?鲁迅文化是绍兴的精髓,如何保护和开发鲁迅文化?收集有关绍兴镜湖湿地的资料等等。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增加知识量,还可以将课堂的知识得以延伸。

总之,中职《旅游概论》课程必须在“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应该从备教材转变成备教材和备学生相结合,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转换为引导者角色,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专业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促进实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篇5:旅游学概论教学改革总结

旅游教研室吕芳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之一,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学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调研方法、趋势预测、内容体系等知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旅游学科以及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以下是我的教学体会和思考:教学研究框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提出适合《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使学生真正学到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总结出以下教学研究框架体系:教学实践探索

2.1教学理念:“传播知识、享受快乐”。

诠释: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气氛,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课程知识。

2.2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参与”。

诠释:坚持教与学的互动和配合,教师好的引导和课堂师生互动。现在学生都很有思想和个性,老师搭建好舞台,使学生也成为你调动舞台的重要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这就需要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期课程设置(课程策划)和每次课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与其说教师是一个好的讲解者,还不如说教师是一个好的策划师,一个好的策划和课程设置,就等于这门课程成功了一半。提前告知本课程的学期安排,特别是学生实践环节和参与环节,让他们有充分的实践和时间来准备好这次活动,可以采取一些评选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参与效果。

2.3教学内容:

(1)系统性教学

依靠成果丰富的教学体系和实践优势,及时把最新的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旅游资源时,涉及非物质性旅游资源讲解时,举例“徐霞客故居”的规划就是利用文化吸引,“珠三角旅游发展动力”强调其经济吸引和驱动等,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解释每一句理论和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所有的理论都是有现实的实践来解释和支撑的,这样既达到理解简单,又能够记忆深刻。

(2)热点性教学

旅游学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与生活关系的密切。在教学中精选主体内容,以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熟悉的区域为话题,及时引入报刊杂志及网上最新旅游和社会发展动态,探讨旅游科学的新知,介绍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在讲解理论时会让学生思考“谈谈旅游景区涨价**利与弊并分析其原因”;“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影响”;“香港迪斯尼对内陆主题公园的影响”等等。

(3)实践性教学

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安排好实践环节,成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线,寓教寓乐,贯彻“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比如我在安排旅游调研时,就提前安排好教学实习环节“唐山旅行社调研”,让同学深入现场,实地调研,现场讲解,圆桌研讨,最后在课堂讲解时就非常生动,达到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良好循环,这样才会更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目的。

(4)活动性教学

在教学活动可以适当策划些激励学生活动,以达到更好效果。我在这门课程中就有一个活动,评选“旅游策划师”和“最佳团队”活动,并颁发鼓励性的证书。活动成功在于有好的策划活动和给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及好的激励机制等。

2.4 教学形式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好的讲课内容用清晰和精美的ppt展示出来。有一个形象比喻:“内容就像一个人的思想,ppt就像一个人的语言”,好的讲课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一个好的表达和交流形式也同样不可小视,因为会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教学更精彩。

(2)我清醒地认识到:讲课不是作学术报告,在授课的大部分时间,主讲教师站在学生前或中间,与学生“零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学生注意力很集中。这种“零距离”的“教”与“学”的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随时调节和控制好课程的气氛和节奏,千万不要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播者,而不是有艺术的知识传播者,这两者的效果差别非常之大。

2.5 反馈机制

检验你劳动成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你培养的产品(学生)的反响如何?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和学生交流,不要过分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不顾学生的实际坚持如一,其实通过交流后,你会发现有一些好的建议的确对整个课程的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重要途径。交流的方式很多,上课中或课后,通过找个别聊或e-mail等途径都可以。同时像教学活动中教师听课后提出好的建议和吸收其他教师好的教学亮点同样是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好的反馈机制和接受这种反馈机制的心态,才会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才会成为跟上

时代的好教师。教学体会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和十多年的求学体会,成为一位好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所以我也在不断的摸索中,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3.1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旅游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紧跟时代,所以在教学内容中案例的选择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不断追求创新,根据自己课程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千万不要一成不变,也不要一味模拟别人的上课模式,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寻找最适合课程和自身的教学模式。

3.2 好的课程设置和有序的计划安排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一半”,这在教学安排中同样重要,第一次课程安排非常重要,主要告知课程计划和重要环节安排,让学生了解课程特点和计划,使学生在未来的课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预习。

3.3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我认为: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讲解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思想方法、新理论、调研方法、内容体系和技术路线外,我还进行开放式教学:室外教学、圆桌研讨、策划与设计实践(学生竞标方案)。后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和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培养他们初步的研究能力。

3.4 准备充分,信心上课

上课的信心是建立在你备课是否充分的基础上的,我个人感受到:如果备课非常充分并且内容非常精彩,上课是件很高兴也是很兴奋的事情,否则,即使曾经上过的课,如果没有好的准备,上课的感觉也很没有成就感,我想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因为一趟课下来,你如果感觉不太满意,那肯定学生也会不太满意,但反过来,你感觉满意,学生也不一定满意。所以,我认为,要想上课达到好的效果,第一,你要准备充分,很有信心的走上讲台;第二,你的授课内容和讲课方式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等方面的情况,只有教与学的双方都达到满意,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3.5 跳出山界外,讲课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篇6:法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法的定义和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国家强制性

4、普遍性

5、物质制约性

二、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作用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

包括

1、公民(自 然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

3、国家 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或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四、法律责任的概念,立法、执法、司法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立法,又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

执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应用于具体的人、事件或案件的活动。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执法两种形式。在习惯用法上,人们将司法机关活动以外的执法(包括行政执法)称为“执法”,而将司法机关的执法称作“司法”。

五、守法和违法

守法的两个主要内容:

1、履行义务

2、行使权力

与守法相对的范畴是违法,简言之,就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并且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须具备的要素:

1、并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

2、违法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或者说被认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只能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依法设置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所实施的行为

4、必须是行为者有主观过错的行为。

六、法治和法制

法制,一种从静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法律制度”,即统治者通过国家政权建立的法律与制度,一种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和制度。法治,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章 宪法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单一制下的地方制度。

(1).我国有三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

中央与普通地方的关系,省、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其中,在法律上,普通地方行政是以普通法律授权而建立的地方制度,不享有国家通过法律特别授予的权力。主要包括:省制、市制、县制和乡镇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各种经济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其中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权属于政治权利。

其中人身自由权属于人身权利,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6).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

(7).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8).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最高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监督权)。

第三章 刑法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制的对象是犯罪与刑罚,即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时犯罪,对该种犯罪应适用什么样的刑罚,且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根据内容刑法又称“犯罪法”或“刑罚法”。

2.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法的效力范围

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两方面。

其中,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的效力。*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派生的要求之一,具有普遍效力。

4.犯罪的定义:书p48 看。

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5.犯罪构成包括的一般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

其中(1).犯罪客体就是指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并非所有的社会利益都是犯罪客体。只有当这种社会利益既被刑法所保护又被犯罪所侵害,才是犯罪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多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3).犯罪主体,是指事实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其中,刑事责任年龄具体规定: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③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④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⑤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6.排除犯犯罪性的行为 ⑴正当防卫

其中,正方防卫成立的条件: ①

发生不法侵害行为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④

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过当 ⑵紧急避险

其中,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条件:

必须有危险发生,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②

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

避险行为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④

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⑤

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⒍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分为 完成与未完成 两种类型。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所确立的标准形态。

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形态而言,它们是特殊形态或者既遂的修正形态。

其中,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条件:①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②自动性,即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③客观性。

④有效性。

⒎刑罚的种类 ⑴主刑 ①

管制 ②

拘役 ③

有期徒刑 ④

无期徒刑 ⑤

死刑 ⑵附加刑 ①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③

没收财产 ④

驱逐出境

⒏罪状和法定刑

在刑法分则中,凡具体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条文都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规定犯罪的构成要件或者犯罪名称,称为罪状。后一部分规定对该种犯罪应判处的刑罚,称为法定刑。

9.贪污贿赂罪

其中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有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和渎职罪。

⑴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⑵挪用公款罪,指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了三个月为还的行为。

⑶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⑷渎职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碍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 ⒈管辖: ⑴立案管辖

又称部门管辖或职能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③

公安机关受理的刑事案件 ⑵审判管辖

是指人民法院对第一审判刑事案件审判权限上的分工。包括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专门管辖。

⒉回避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同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等人员,不得参与办理本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其意义在于 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证据的法定种类 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⒋证明中,举证责任都由控方承担,在公诉案件中是公诉人(人民检察院),在自诉案件中师自诉人。

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⒍刑事诉讼程序

五个具体的诉讼阶段: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含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其中,①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请求的诉讼活动。

②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起诉制度。

⒎审判组织

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分合议庭、独任庭和审判委员会。

⒏法庭审判包括以下程序:

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宣判

⒐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时依照上诉不加刑原则。

而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

⒑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⒒变更执行程序

⑴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变更 ⑵暂予监外执行

条件: 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有期徒刑、拘役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第五章 民法

⒈广义的民法:调整民事活动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民法:形式上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特点: ①在法律上表现为静态的财产所有关系和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②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③当事人在经济利益上以平等交换、等价有偿为原则

⒊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⒋民法的基本原则 ①

平等原则 ②

诚实守信原则 ③

权利神圣原则 ④

公共利益原则

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⒍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⒎监护

监护室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由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其中,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当然监护人。

⒏法人的特征 ①

依法设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④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有效条件

概念:是指自然人、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一种法律事实。有效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

③内容合法

④形式合法

⒑无效民事行为分类: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

意思表示不真实 ③

行为内容违法

⒒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②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⒓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中,所有权的内容(具体权能):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⒔债

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发生的根据:①合同: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②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

③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④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

⒕债的履行的原则

实际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适当履行原则

⒖债的担保方式: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

债的终止原因:清偿、抵销、提存、混同、免除以及当事人死亡。

⒗民事责任概念及基本特征

概念: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或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时应承受法律后果。基本特征: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

⒘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

⒙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p171)

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⒚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书p172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等,以及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二、著作权的概念、客体及主要内容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种专有权利。

客体是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两部分。

(一)著作人身权

1、发表权

2、署名权

3、修改权

4、保护作品完整权

(二)著作财产权

1、复制权

2、发行权

3、表演权

4、放映权

5、广播权

6、展览权

7、出租权

8、信息网络传播权

9、摄制权

10、改编权

11、翻译权

12、汇编权

13、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专利权的期限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专利局公告之日起计算。

侵害专利权的行为:

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

2、假冒和冒充专利的行为

3、擅自向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的行为

4、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法规定的其他权益

5、专利局工作人员及有关国家机关人员徇私舞弊的行为。

四、商标权的期限、保护范围、保护方式以及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商标权的期限是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是指商标权的效力范围。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我国是以申请书申请的商标权范围的大小来确定保护的对象。商标权的具体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处罚

2、民事处罚

3、形式处罚

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占用权的商品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

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造成其他损害的 第七章婚姻法与继承法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我国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二、婚姻的法定条件和禁止结婚的条件

婚姻的法定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按婚姻法规定,禁止的情形有两种:

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2、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法定要件的婚姻,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应。无效婚姻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重婚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龄

可撤销婚姻:是指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而成立的婚姻。我国《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四、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2、父母子女关系(非婚生子女)

3、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五、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

可以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

1、重婚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实施家庭暴力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六、继承权的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是指依照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的方法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七、遗嘱继承和遗赠

遗嘱是公民生前所作出的对其死亡后所遗留的个人财产和其他个人事务如何处理的意思表示。

遗嘱继承就是公民在生前用遗嘱方式指定死后其个人财产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个或数个人继承。

遗嘱的有效条件:

1、主体合法(主体必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2、客体合法

3、内容合法

4、形式合法(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遗赠扶养协议,是一方扶养对方终生而对方将个人遗产的全部或部分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

八、遗产的分割

1、确定继承方式

2、保留特留份

3、寡妇有权带产改嫁

4、实物分割的原则

5、隐匿、侵吞、争抢遗产等的继承人少分 第八章经济法

一、公司的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

2、国有独资公司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4、股份有限公司

二、保险的概念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三、保险欺诈

保险法对保险欺诈有以下三种处理情况:

1、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且不退还保险费。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也不退还保险费。

3、虚报损失、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四、财产保险制度与人身保险制度

财产保险是保险法规定的以各种物质财产和特定的权益为保险标的,保险人承担保险标的因遭受各种自然灾难、意外事故和违法违约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投保人与保险人通过订立人身保险合同,约定投保人按时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在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因疾病或遭受意外事故而致使伤残或死亡时,或在保险期满时,保险人一次或按期向其支付医疗费或保险金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预知结果的人寿保险和无法预知结果的意外伤害险两种法律行为。

五、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条件是年满16岁,技术工种还要求劳动者受过必要的技术培训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些工种还要求劳动者有一定的身份,如受过专业教育、有等级技术职称、有特定的国籍或行政区域身份等;雇主的条件是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满足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支付约定报酬的财政能力,以及满足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无效劳动合同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九章民事诉讼法

一、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对民事经纪案件,为保证将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得到全部执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执的标的物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分为诉讼中、诉讼前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人民法院审理请求给付财物的案件,在作出判决交付执行之前,因权利人难以甚至无法维持生活、工作和生产,及时裁定义务人先行给予一定款项或特定物,立即交付执行。以下三类案件可先予执行: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医疗费用

2、追索劳动报酬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二、撤诉和缺席判决

撤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包括上诉人)取消已向法院提出的诉讼。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一方不出庭的情况下做出判决。

上一篇:手绘校园文化衫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油菜花开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