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2024-05-12

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共6篇)

篇1: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旅游概论》第四章测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得分

姓名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把我国旅行社分为 和。

2、旅行社的业务有销售业务、计调业务、导游业务和务。

3、使旅游者感到满意的服务态度主要包括和业微笑

两个方面。

4、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八条规定,风景名

胜区划分为 国家级和省级。

5、旅游景区的广播服务应使用和广播。

6、旅游饭店无论其设施简单还是豪华都必须具备提供和住宿这两项基本功能。

7、旅游景区,也称,其含义较为广泛,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

8、出租汽车具有优点。

9、水上运输主要是船舶运输,分为和输两种形式。

10、旅行社在中介作用。

11、欧美国家旅行社一般分为三类: 和旅游经营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日本第Ⅱ种旅行业只能实施国内主催旅行。()

2、各种交通工具的客运总容量应与旅游者总量相等。()

3、旅游饭店等级划分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采用级差制。()

4、旅游娱乐在社会消费结构中属于必需性消费。()

5、博物馆一般都是公益的。()

6、预备星级饭店开业二年后,应根据星级评定标准,由各级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进行正式星级饭店的评定。()

7、受到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处分的,该旅行社的行政主管单位和法定代表人五年内不得再申办旅行社。()8、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的是旅行社。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处于中心环节的是()

A、销售业务B、计调业务C、导游业务D、财会业务

2、在我国大多数居民外出旅游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仍是()

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汽车运输D、水上运输

3、下列哪种交通方式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汽车运输D、水上运输

4、根据旅游饭店的规模分类,小型饭店的客房数在()以下。A、100间B、200间C、300间D、400间

5、()旅游饭店多建于海滨、湖畔、山区、温泉、森林、海岛、A、舒适B、方便C、安全D、经济 风景名胜等地。

A、观光型B、商务型C、度假型D、会议型

6、()是旅游者对旅游购物品的最基本要求。A、纪念性B、针对性C、艺术系D、礼品性

7、世界上最富有想象力的、高级饭店最密集的城市是(A、纽约B、巴黎C、伦敦D、拉斯维加斯

8、开办国内旅行社需要交纳()质量保证金。A、10万元B、30万元C、60万元D、90万元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旅游交通的特点有()。

A、综合性B、区域性C、季节性D、替代性

2、旅游景区的特点有()。

A、知识性B、专用性C、可控性D、长久性

3、以下属于旅游娱乐类设施的是()A、歌舞厅B、游乐场C、夜总会D、公园

4、下列属于文化艺术品的有()。A、碑刻B、拓片C、玉石D、太阳帽

5、旅游者对饭店的要求有()。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旅行社的作用有哪些?

2、汽车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根据旅游饭店的功能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4、旅游景区的类型有哪些?

5、旅游商场的类型有哪些?)

篇2: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5.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6.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7.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8.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0.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

2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B.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C.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2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2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26.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2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28.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它具有计量单位

2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拥有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32.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3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B.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C.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 D.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3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B.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D.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3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C.货币转化为资本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3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3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3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0.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劳动二重性原理 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4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B.转移劳动力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4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4.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45.不变资本是指()

A.在生产过程中实物形态不发生变化的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转移的资本D.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46.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A.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资本家预付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和

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之和

47.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4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9.假定资本家投入100万元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12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为()

A.50% B.100% C.150% D.200% 5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51.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力价值 52.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B.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5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2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54.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依靠()A.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B.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55.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5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5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的 C.以资本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5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6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C.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6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结果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C.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62.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中,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关键在于()A.货币购买了劳动力 B.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

C.货币充当了流通手段 D.货币购买了一般商品 63.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64.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65.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6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67.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8.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动资本

69.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之后,()

A.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70.经过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7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A.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B.制造物质产品的部类和制造精神产品的部类 C.制造耐用消费品的部类和制造普通消费品的部类 D.制造农产品的部类和制造工业品的部类

73.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

74.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7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76.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7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

A.小于剩余价值率 B.大于剩余价值率 C.等于剩余价值率 D.与剩余价值率无关

78.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79.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个别企业率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结果 C.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D.社会资本总额增大的结果 8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81.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A.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C.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D.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8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8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波动性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4.所谓三权分立的“三权”指()

A.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B.立法权、行政权和执法权 C.立法权、财政权和司法权 D.人事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85.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8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C.人民当家作主 D.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8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8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A.为世界和平服务 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C.为世界稳定服务 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

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D.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在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9.商品的价值量是()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D.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11.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2.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B.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

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D.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15.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C.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D.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16.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B.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只有工农业的直接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D.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1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力具有价值

19.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说明()

A.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B.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C.既放弃所有权又放弃使用权

D.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2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

A.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够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够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2.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3.剩余价值规律()

A.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B.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C.创造新的价值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2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C.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27.剩余价值是()

A.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是个历史范畴 D.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29.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区分为()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30.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31.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B.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C.表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有不同的影响 D.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3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平均利润理论奠定了基础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33.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

A.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B.由工人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创造出来 D.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出售一次收回

34.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A.提高劳动生产率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35.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3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商品价值下降 B.必要劳动时间延长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9.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有()A.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B.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C.前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前者是商品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后者是劳动力价值下降而增加的剩余价值 40.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C.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42.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B.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C.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4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44.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以说明()A.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

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形成 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的人口 45.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A.长期的人口过剩 B.流动的人口过剩 C.潜伏的人口过剩 D.停滞的人口过剩 46.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资本职能形式有()A.生产资本 B.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47.货币资本是()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48.产业资本连续顺利循环的条件是()

A.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B.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必须执行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C.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D.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49.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5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B.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51.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C.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52.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A.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C.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5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A.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B.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C.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D.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5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55.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5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5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证 5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5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60.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6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62.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63.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民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6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C.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简答题

1.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2.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简述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4.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分析题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揭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2.运用关于商品二因素原理,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平均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D 6.A 7.C 8.B 9.B 10.C 11.A 12.D 13.A 14.D 15.A 16.D 17.B 18.A 19.B 20.B 21.B 22.A 23.D 24.A 25.D 26.B 27.B 28.B 29.C 30.C 31.B 32.D 33.D 34.B 35.C 36.D 37.A 38.C 39.B 40.C 41.C 42.C 43.D 44.B 45.B 46.A 47.D 48.D 49.B 50.C 51.C 52.A 53.A 54.D 55.C 56.B 57.B 58.D 59.A 60.A 61.B 62.A 63.B 64.B 65.D 66.C 67.D 68.C 69.B 70.D 71.D 72.A 73.A 74.C 75.C 76.A 77.A 78.D 79.C 80.D 81.D 82.C 83.B 84.A 85.B 86.B 87.D 88.B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CD 3.ABCD 4.ABCD 5.CD 6.ACD 7.ABD 8.BC 9.BD 10.ACD 11.BCD 12.AC 13.ACD 14.ABC 15.ABCD 16.ABD 17.ABD 18.BC 19.BD 20.ABD 21.AB 22.BCD 23.ABCD 24.BD 25.ABCD 26.AB 27.ABCD 28.BCD 29.AC 30.ABCD 31.ABD 32.ABCD 33.CD 34.BC 35.BCD 36.ACD 37.ABCD 38.ACD 39.ABD 40.BCD 41.ABCD 42.ACD 43.ABC 44.ABD 45.BCD 46.ACD 47.ABD 48.AC 49.AB 50.ABC 51.BD 52.AC 53.ABCD 54.ABD 55.BD 56.AB 57.ABCD 58.BC 59.AB 60.CD 61.ABCD 62.ABCD 63.ABD 64.BD

三、简答题(略)

篇3: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一、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是指在教学起始环节,采用实例将学生带入到整堂课中,并且案例对于课程中其他内容起到铺垫作用。课前导入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堂来说都十分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往往是提起学生听课兴趣的关键因素。但在案例的选择过程当中应避免仅仅只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而忽视了一个案例真正存在的意义,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逻辑,必须有教材做理论依据。以第四章为例,“概论”课教材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因此,在本章开篇首先应讲清楚20世纪50年代末的背景。教师可选用在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抛出的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案例,并介绍其带来的世界影响,如,波匈事件,乃至对于中国的影响。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关注度,并要求学生站在国家和领导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看法。

二、经典导读

经典导读是指由教师为学生介绍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等,教师是主体。是学生了解原著经典最好最快的方式之一。第四章第一节共四小目,其中前三目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这三目的基本思想绝大多数都包含在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章中。可以通过经典文章导读,介绍文章背景,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文章重点内容,了解文章重大意义。以此更进一步地讲述第一节前三目的内容。

三、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是指从提出某理论的人物入手,讲人物引起学生的关注,再讲人物提出的理论及其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里重点是讲人物提出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而讲人物只是起辅助作用。第一节第四目为“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共列举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等八点内容。学生都非专业课学生,基于学生所关注的特点分析,普遍对理论性强的内容直接接受的兴趣和程度都是较低的。而恰巧教材在阐述理论成果时都阐明了是谁提出了此理论,因此,可以从提出理论的人物入手,用活生生的人作为突破口,由于学生对于政治人物、历史人物都是有较大兴趣的,从而可让学生来关注这些伟人提出的智慧理论。例如,在讲“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时,教材中指出“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教师就可以先从讲陈云这个人物入手,再讲到他的设想以及这个设想对于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人物与思想相结合,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又阐明了教材中的理论思想。

四、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学生用情景剧、自制的微视频、PPT等不同形式还原历史,带给学生们一种现实体验感的活动。情景再现有助于学生参与其中,具有真实的体验感,并且能充分体现大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教材中指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3]历史被人铭记,就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很多历史往往被人夸大、误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和传言,教师就不能避而不谈,更要直面问题,纠正错误言论和思想。因此,在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的讲述中,不得不面对的是建国以来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三大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PPT展示、演讲等形式讲述自己所了解的这三件大事,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给予及时的纠正。但这只是铺垫,重在反思总结。

五、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是指学生根据情景再现及自己的知识结构,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小组反思总结的观点。反思总结是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够不断地进取和发展。通过学生们的情景再现活动,让同学们讨论分析“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有成就也有挫折的原因和教训何在?”在讨论交流后,通过头脑风暴,每一位发言者的观点不得相同,最终由教师总结学生所有观点。通常学生的语言表达,概括为精炼的书面语言,就是第二节的所有核心内容。这样,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情景体验、反思总结,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六、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当中都会有不同学时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总结和反思,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也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途径。第四章中教师可以在整章内容结束后,开展“品原著,听心声……”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2学时来进行。品原著是指品读与第四章有关的文章,是全文阅读,而不是教师导读;听心声是指杜绝一切网络媒介的帮助,在品读全文后写出读后发自内心的感想、疑问等,形式字数不限,重在让学生细细品读,有所思考和启发。教材每章最后有阅读书目的推荐。在第四章中建议选取《论十大关系》一文。相比其他推荐文章,全文篇幅适宜,具有代表性,能够符合第四章多数核心内容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面临哪些问题,认识到这十大关系在今天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教师课后将感想和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课堂上分享感想、答复疑惑,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教师自身能否驾驭、学生是否喜爱、教学方法能否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三个因素去考虑,三个因素欠缺任何一项都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折扣。例如,情景再现环节,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有没有条件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师能否驾驭学生对于历史偏激夸大的解读,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任何一堂好的的“概论”课都需要精心的挑选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5.

篇4:高三物理复习概论

关键词:物理考纲分析;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既重要而又十分难学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考考什么?二是研究高考怎么考?三是弄清学生怎么错。四是确定老师怎么做。

一.高考考什么: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考钢,二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三是研究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1.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理综试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共有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 、3-1 、3-2 ,这部分内容基本和旧教材一致,满分值为95分。必考内容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3 、3-4 、3-5 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这部分内容也和旧教材一致只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而已。其中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新课标相对大钢版新增内容及考纲对新增内容的要求:①《万有引力》一章增加考点:“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②《恒定电流》一章增加了 “简单的逻辑电路”考纲无要求。③《电磁感应》一章新增“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考纲只对涡流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④新课标新增《传感器》一章,考纲删掉了对这一章的考查⑤《机械振动》一章新增考点:“简谐运动的公式”考纲要求Ⅱ,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⑥新课标增《相对论简介》一章,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

3.从知识模块上看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布:必考内容: 共80分,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部分。①选择题:共8道题,48分。三年全考的有三个: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三年两考的五个: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物理學史。三年一考的两个:稳恒电流、交流电。三年没考的两个:直线运动、曲线运动。②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采用一大带一小形式,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应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③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三年中全出在力学,第二道计算题全出在磁场。

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共15分。近三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5-6分,计算占9-10分,至今还没有考过实验题。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4.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布: 近三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 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2.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

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怎么错: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不清,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5:2。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2.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越是接近高考越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只有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才能从中找到灵感,才能把握高考的脉博,特别是对每年必考内容一定要特别重视,认真分析,这些考点连考了三年今年是否还会考?如果考的话能从哪个角度去考?比如第一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第二年以推理能力的形式考,第三年可能以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时还要想一想,如果不考的话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它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呢?

3.慎重选择选考内容:首先分析一下三个选考模块考点分布情况,最简单的应是3-3,但由于气态方程等知识删去好多年了,老师们对教材不熟,大多不愿选,但从考纲上看这个模块应是最简单,要求全是一级要求。不见得出太难的题目。对3-4和3-5笔者还是倾向选3-5,首先从内容上看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3-4比3-5多了10个知识点,并且3-4又增加了振动方程,振动和波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对于光的折射问题,涉及几何学,大多数学校数学又不会选修这一模块,学生数学知识跟不上。而3-5中二级要求只有一个动量,计算题一定也是关于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以前是20分左右的分值,当然要有一定难度,现在变成了10分左右,难度自然会降低不少。它不可能会出和电磁学相联系的跨模块的综合题,同时讲动量的过程也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复习,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使整个力学体系更加完整。

篇5: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二、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

(三)旅游资源仅指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重合部分

本书定义: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一)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二)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

(三)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旅游资源的特性控制着旅游活动的周期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一)自然旅游资源

1、山光水色。

2、奇石异洞。

3、流泉飞瀑。

4、阳光海滩。

5、气象气候。

6、风景生物。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人文旅游资源

1、历史古迹。

2、民族风情。

3、城乡风光。

4、其他。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一)观赏性(二)综合性

(三)地域性

(四)时间性

1、季节性。

2、变异性。

(五)永续性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旅游资源的评价目的

1、确定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度、类型与组合状况,评估该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明确旅游地的性质(类型),拟定未来的旅游地中旅游资源的结构(主次关系)和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

3、通过对旅游资源及其客观存在开发条件的评价,确定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和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建设顺序。(二)旅游资源的评价原则

1、客观科学性原则。

2、全面系统性原则。

3、效益估算性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一)旅游密度(二)旅游容量(三)旅游节律性

(四)景点的艺术特色、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旅游景点的地域组合(六)旅游开发次序

(一)旅游密度

1、旅游资源密度。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

2、旅游空间密度。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接待或可能接待的游客量与其空间面积的比值。

3、旅游人口密度。指在一定时间内接待游客活动量与接待地人口的比值。

4、旅游经济密度。指在一定时间内接待游客活动量与接待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比值。

(二)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力或旅游饱和度。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具体而言,旅游容量就是指在满足游人最低的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以下五类:

1、旅游资源容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2、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

3、旅游经济容量。指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旅游接待量的制约,这种限制就是旅游的经济容量。

4、旅游社会容量。由于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的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之相容的旅游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即被称为旅游社会容量。

5、旅游感应氛围容量。指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这一极限即旅游感应氛围容量。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法

1、历史文化价值。

2、艺术观赏价值。

3、科学考察价值。(二)定量评价法

(三)市场评价法

卢云亭、郭康和宋剑霞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对旅游特色资源的界值体系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在北京、河北、陕西的实际调查和归纳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并确定了各指标及其分指标的界值。(三)市场评价法

1.旅游资源进行市场评价的必要性

2.市场评价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3.旅游地类型的划分与作用

2.市场评价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第一、假设某地的旅游资源组合成一种旅游产品,并将该种产品近似地看作该旅游地本身。第二、建立吸引强度与空间距离的函数关系。一般来说,该旅游地的吸引强度与离该旅游地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关系。因为从经济角度看,距离与运费成正比关系,因而随着距离增加需求也随之减少,两者成反比关系。第三、确定旅游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保本的游客需求量。第四、将上述函数关系与保本游客需求量相结合,就可以求出该旅游地的吸引半径和门槛服务范围。所谓门槛范围,是指供应一定量的旅游产品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人口所在的地区范围。第五、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价值作出评价。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二)景区的地域组合条件

1.主景与配景的组合状况

2.各类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景区旅游容量条件

(四)市场客源条件

(五)施工条件

(六)投资条件

景区旅游容量条件 1.某些壮观景色(如日出、海潮、瀑布、佛光)、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等,无容量限制 2.一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需要给游人留下适当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须保持一定安静程度,此种情况下旅游容量亦较大,这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容量的限制并不是特别明显 3.国家重点文物古迹、古代园林、文艺和博物馆

4.洞穴、古墓穴、进深大而通道窄的石窟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一)树立旅游形象

(二)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三)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

1.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2.建设和完善旅游上层设施

(四)旅游点的建设与管理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面向市场,掌握市场

(二)个性鲜明,突出独特性(三)突出重点,通盘建设

1.突出重点,优先开发

2.着眼未来,分期建设

(四)力求经济,保护环境

1.尽可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1.个性鲜明,丰富多样

第一、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修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不足取。

第二、尽量选择利用带有“最”字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优越性,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2.突出民族特色,增强地方色彩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一、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一)旅游者破坏(二)旅游业破坏(三)其它因素破坏

(一)旅游者破坏 1.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板结化,造成古树古木死亡

2.建筑物因承载游人过多而被损毁

3.乱扔废物,如废罐公害问题

4.旅游者不道德的行为

(二)旅游业破坏 1.一些古建文物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古建保护知识,随心所欲地改造、翻拆某些古建筑物的形貌,有的还添加许多现代建筑设施,结果降低或完全丧失了它的历史价值。

2.一些建筑物与古建筑不协调、与景观氛围不一致。

3.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

4.一些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是考虑与景区环境的协调,而是“逢山开路,逢河搭桥”、随意大量增加人工内容,使景区所有的氛围、格调、布局等发生重大变化。(三)其它因素破坏 1.自然因素

2.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

3.工业三废污染

4.战争破坏

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一)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系统(三)建立古迹保护区与视觉保护“通廊”

(四)分类型因地制宜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保护措施

(五)落实保护责职

(一)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1.健全和成立旅游景观的管理机构,加强风景环境保护。如瑞士为防止风光和文化传统破坏,在60年代便成立了旅游委员会,1980年又提出“瑞士旅游观”,即“保持传统,以质取胜”。2.制定各种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保护办法;二是结合文物保护,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办法。3.将保护旅游资源列入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亦即在做旅游一切规划时,要同步制定保护措施。两者都应当列为战略规划,加以全面的考虑。(三)建立古迹保护区与视觉保护“通廊” 1.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划定

2.古建筑的视觉保护

第一、最大限度地保持经过历代修葺的结构和格局特点,以充分保存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所以维修的原则应是“修旧如旧”,不改原貌。第二、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空间环境气氛,如绿化、铺地、小品、交通线等。保持这些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本底。第三、一些古建筑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丰富现代城市的建筑景观,其自身的保存也仅仅限于外部美丽的造型。

(四)分类型因地制宜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保护措施 1.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应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系统

2.山地旅游点必须注意污水排放

3.古老城市建设应坚持保持原貌,现代化的室内与古色古香的室外相结合4.在旅游者拥挤不堪、高度密集的地区,应适当控制入园人数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 *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1993 旅游资源即自然的、文化的、艺术的、历史的或工艺等资源的旅游遗产,它吸引着旅游者,刺激着他去旅游 罗贝尔??朗加尔,1995 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 楚义芳,1992 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保继刚,1992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李天元,1991 指一切足以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及事物 陈钢,1987 定

者 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6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与劳务,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郭来喜,1984 观光资源,系指实际上或可能为观光旅客提供观光的地区及一切事物。换句话说,凡是可能吸引外地人来此旅游之一切自然、人文景观或劳务及商品,均称为观光资源 唐学斌,1982 定

篇6: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

1、计算机包括那几部分?

2、计算机输入输出装置包括那几部分?

3、处理器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处理单元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4、总线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接口的定义?接口的功能?

6、波形整形可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整形。

7、联络?

8、防止干扰的对策有哪些?防止干扰的方法有哪些?

9、光电耦合器的信号流方向是__________的。

10、接口技术?接口技术的分类?

11、并行接口的传输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数字量一般指以__________位二进制所表示的数字信号,开关量只有__________个状态的信号。

12、__________标准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的串行数据传输用的数据通信标准,__________是日本的工业标准。

13、在计算机与控制对象的连接距离长得控制场合,要用__________接口,__________接口将来自计算机的_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用通信电缆来传输,接收端将收到__________,用_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输入计算机中。

14、RS-232传输距离最大规定为__________。更长距离的数据传输则应使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接口。

15、__________是计算机与检测装置或检测装置相互之间传输数据用的8位并行接口,__________是美国HP公司的名称。GP-IB信号用__________电平,采用__________,信号线有__________根数据总线,__________根联络总线,__________根管理总线,__________根地线,共__________根。

16、连接到计算机的1根GP-IB电缆,可经过各种装置与多台外围设备连接,装置之间的传输距离尽管是4米以下,由于可经过装置向其他装置传输,因此,规定的输送电缆的长度合计可达__________米,并且连接装置的规定台数包括计算机最多可达__________。

17、__________是可用程序选择功能的串行数据通信IC。

18、__________是可用程序选择功能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IC。

19、__________是中断控制用的IC。

20、中断?

上一篇:南海问题的若干思考下一篇:一年级写熊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