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2024-05-02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共10篇)

篇1: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所谓小康社会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20春节,我们一家开车回家过年。在回家的高速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爸爸说:“以前过年回家都是挤火车、坐长途大巴回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回家过年也再也不用挤火车了。现在,干净宽敞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人山人海的大商场……马路旁的绿化带种着漂亮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

回到老家,奶奶高兴地抓住我的手,乐得合不拢嘴,而且还不停地说:“现在生活好了,交通发达,你们回来得真快啊!”以前那个时候,有辆自行车就算是有钱人了,孩子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还吃不饱饭。

现在我们用电脑手机学习、娱乐、工作,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我们的食物也不仅为了吃饱,更讲究营养均衡,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楼房。

这真是今非昔比,我们享受小康时,也应该好好学习,争取长大把我们的家建设的越来越美好!

篇2: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东方沉睡的一只狮子。曾几何时就连苍蝇都敢在他的脸上叫上几声。在屡经蹂躏之后,终于奠定了他追求光明,向往和平、人定胜天、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在历经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的成功、继而有着60年前赶英超美,40年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的宏伟目标。如今,又唱响了和谐致富的小康之梦!

翻开泛黄的书页,浏览着那一幕幕辛酸的历史,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一个英勇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勤劳的民族、不屈的民族。而今的繁荣昌盛饱含了多少战士的血泪和亿万民众百余年生生不息的艰苦拼搏,才赢取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康与伟大复兴。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自从贵毕高等级公路的建成、火电厂的投产、小屯煤矿的修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经济收入翻了几倍,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温饱,更多的是要向小康迈进。

篇3: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1. 社会因素

赫哲族聚居区有三个赫哲族乡、七个赫哲族村, 七个赫哲族村分别归属黑龙江省同江市、抚远县和饶河县管辖, 所辖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非常滞后, 县级财政收入低, 属于国家级边远贫困地区, 无法对赫哲族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境下, 赫哲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单一, 以农耕为主, 技术含量低,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 第二产业所占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第三产业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 但没有形成完全的产业链条, 以纯粹的手工业为主, 产品制作时间长, 投入市场运作的时间长, 效益回收周期长, 没有形成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社会基础设配套施落后, 道路、交通、医疗卫生、通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2. 历史因素

赫哲族本无农业, 以渔猎为生, 有“夏捕鱼作粮, 冬捕貂易货为生计”之说。清朝后期, 农业开始得到发展, 打破了传统渔业独占天下的格局。“赫哲人的农耕较为粗放, 一般都是铲、趟各二遍或铲二遍、趟二遍即收。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不适应农耕的耕种方式, 并且与渔猎生产的时间相冲突”。[1]赫哲人一般没有自己的农业耕作用具, 其工具大多是从满、汉传入。由于赫哲族传统生存方式以渔业为主, 大多数人不愿意耕种土地, 加之靠天吃饭, 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辛苦耕种一年, 农作物颗粒无收, 对农业生产更加失去信心。所以沿袭历史传统习惯, 赫哲族的农业发展依旧比较落后。

3. 民族因素

赫哲族是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 以渔猎作为生产、生活的中心。赫哲族在漫长的渔猎生活中, 形成了许多的生产习俗, 如在与自然的较量中, 创立了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萨满教, 目的是祁神消灾, 期盼渔猎丰收, 以减轻自然对人的压力, 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萨满教渗透赫哲族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凝聚民族意识, 稳固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萨满教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阻碍了赫哲族走向文明、进步的进程, 加重了赫哲族人长期愚昧落后的意识, 加之受教育程度低, 习惯于沿袭传统, 对于改变和变革, 对于新生事物接受慢。

4. 自然因素

由于赫哲族聚集区主要位于同江、饶河、抚远、富锦等地区。这些地区纬度高, 气候比较寒冷, 冬季时间较长, 夏季时间短暂。由于居住地多是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且低矮洼地, 一旦江河泛滥, 经常发生水灾。2013年8月23日, 黑龙江同江八岔乡段一处农堤出现决口, 影响4个乡镇、24个村屯、5 126户, 涉及农田94.78万亩, 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甚至数年的劳动成果, 毁于一旦。

二、突破赫哲族全面实现小康的制约因素

1. 自力更生与政府支持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 赫哲族聚居区在省和国家大力扶持下, 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在交通、电力、农田水利工程、通讯等所需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都加大了投资力度。惠及百姓的农村公共设施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建设赫哲族小区住宅、村饮用自来水、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及文化设施方面,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 使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极大改善。

今后, 应更多地关注国家、省民族政策, 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投资和优惠政策。毕竟由于赫哲族自身能力有限, 没有可以赚取利润的厂矿企业, 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 在目前情况下,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力度。投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利用赫哲族文化的特色申遗, 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品牌效应, 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或者利用“家乡效应”, 寻找家乡名人、赫哲名人来做宣传, 并且利用名人效应引导投资倾斜。投资的渠道并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 可以民间投资, 个人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

在依靠国家、政府、他人投资的同时, 也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独有的优势, 自力更生。发展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剪纸与贴绣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进一步扩大、宣传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民间艺术效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 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赫哲族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土地分配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首先, 以项目为载体,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加快水稻、大豆、玉米等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发展绿色、特色农业, 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 发展水产养殖业。其次, 加强农田水利、中低产田的改造, 引进机械化生产。最后, 加强良种培育, 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疫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 取消限制农民进程不合理的政策, 只要区、乡政府精心组织、加强培训、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调整政策, 可逐步扩大进城的赫哲族人群, 鼓励他们进城居住、创业、发展。使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3. 自然资源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赫哲族居住地多以山傍水为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街津口村附近的江河、沼泽、水泡星棋密布, 各种鱼类资源丰富。附近的群山环绕, 为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和树丛所覆盖, 杨树、桦树、柳树、榆树交错丛生, 野花争奇斗艳”。[2]优美的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保护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 引导赫哲族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 拓展旅游项目, 如天然垂钓、围场狩猎、田园采摘、急流勇进 (漂流) ;骑马、叉草球等, 冬天滑雪, 冰上爬犁, 抽冰尜、冰磨。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同时进行旅游市场营销, 以开发赫哲族渔猎文化为重点, 不断提高旅游品位, 重点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通过赫哲族鱼皮工艺品, 带动桦树皮、鱼皮贴画、鱼骨工艺品、木雕、土特产品等旅游纪念品的市场。

4. 发展经济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 以经济利益为手段对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赫哲族的民间文学“依玛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 类似汉族北方的“打鼓”、南方的“苏摊”, 还有“说胡力”, 萨满舞、鱼皮画、鱼皮剪纸与贴绣艺术等, 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形成文化产业, 走出去, 请进来投入市场, 既赚取利润, 又支撑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在旅游风景区可以扩大、宣传并销售赫哲族的工艺产品;展示赫哲族的生活习俗, 让客人体会并亲自参与其中;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进行融资, 使饮食文化形成产业化, 集团化, 形成品牌效应不仅可以赚取利润还可以保护饮食文化。当然对这些传统的工艺要按照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改造。

其次, 各级政府利用行政手段,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强行干预。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赫哲族人口少居住分散, 而且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杂居生活, 平时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用汉语交流。赫哲族的语言, 已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 单靠民间的力量想要保留如此珍贵的民族语言财富,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比如将赫哲族语言作为一门“外语”, 在参加小生初、中考、高考中纳入有效成绩, 在大学招生的过程中, 将赫哲语言作为加分的一项。在相关高校的人文学院设立赫哲语系。

对于赫哲族的人才培养, 加大大学的招生力度, 通过提高赫哲族学生的分数段降低大学的门槛;干部招考可以适当地向少数民族倾斜, 提高赫哲族的干部素质;对于师资力量, 国家可以采取鼓励政策, 对有民族地区教学经历的教师, 在编制上优先对待, 提高师资队伍的待遇, 生活上解决后顾之忧, 工作上才能责无旁贷。

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政府要引导群众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 要让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为市场所用, 为百姓带来利益, 而不是盲目地去做一些所谓的补救性的工作。“没有生存空间的文化, 终究是要消亡的, 只有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在民间, 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才是在根本上对它的保护。”[3]

摘要:赫哲族作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且生活在偏远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其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 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赫哲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同时, 遇到哪些问题, 以及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是不能回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85.

[2]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11.

篇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多次参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李林就依法治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过程中,“法治小康”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这其中包括:各级官员信奉宪法至上,让公民守法成为生活习惯,依法化解基层矛盾。

“章丘市在1992年就成为国家依法治市的典型并得以推广。”江林自豪地讲道。位于山东省的章丘市,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有“小泉城”之称。据江林介绍,就在十八大召开前夕,该市的流动信访服务站还被中央认可并获得相关批示,今后还会大力推广。与章丘的区位优势相类似的还有作为长三角腹地的浙江省德清县。“2020年我们实现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提前实现。”张晓强表示。

浙江在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分别为建设小康社会定了五大类24项具体指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建设。德清围绕当地实际,进行了总体分析。振奋与责任是张晓强在十八大后的感受。他与陆德的观点非常一致,即“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不等同于GDP的增加,而是一个系统的实现体系。”而在陆德看来,要实现全面小康,从经济的层面来说任务还非常艰巨。

与德清同属于浙江省的遂昌县算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对此,杜兴林却并不避讳。他表示,这是由于浙江省现代化水平较高,如果放眼全国的话,遂昌并不落后,遂昌一直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地区。生态与民生是遂昌接下来工作的重要抓手。

来自山东武城县的马文国一直在低头记录着与会者的发言。他称,作为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地区,要利用这次机会向各兄弟县市学习、请教。武城县是传统农业县,这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探索式转变,对于大家提出的老百姓精神生活层次的丰富与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举才是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的观点,马文国非常认同,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包括幸福感和知足感。

“老百姓感受到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与会者们对此达成了共识。

真正的小康当然还离不开住房。苗乐如认为,按照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加强房地产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应该延续到2013年上半年,而且在这之后应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正常的市场企稳、积极向好的局面。

“过去有句话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觉得这句话成立,当然不是说每个人必须有一套房子,而是要做到住有所居。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保障房便是实现居住权的基本。”苗乐如分析说。

精彩观点

如果没有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形态,如果没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制形态,我想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不够完全、不够充分的,甚至是有残缺的。

——李林

房地产和住房保障必须要看到我们国家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一是大中小城市、东西部城市之间的房地产发展程度不一样,差别化指导政策应该是长期的,要因地制宜。二是要遏制投机,抑制投入。三是要把行政手段转化成市场的经济法律手段是个长期过程。四是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要做到住有所居。

——苗乐如

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前景无限好,但困难很大。我曾经在2008年年底预测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学术界率先提出W型,即两次下滑,4年的时间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正处于第二次下滑,而且是10个季度。后期会是一个U型或者是L型。U型不是触底反弹,而是有两到三年的区间;L型就是起不来了。我当然不希望这个理论全对,但是大家要有思想准备,2013年我们的GDP跳不了多高,可能在8%左右晃动。

——陆德

最近几年章丘在建设美好家园,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带领101万老百姓奔小康,一是建设产业更加发达的美好家园,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型,特别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二是在城乡建设方面更加宜居,主要还是加强生态建设;三是打造民生更加幸福的美好家园,我们在社会保障、社会事业这方面下的工夫最大;四是打造和谐的美好家园,主要在社会管理方面,1992年章丘依法治市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这些年一直把依法治市、依法治村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江林

德清的小康不仅仅是靠几个指标,不仅仅是GDP,不仅仅是我们的财政收入,也不仅仅是我们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它涵盖了一个体系,我们认为是系统工程,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与实践”这个主题给我的直观感受,一方面是很振奋,另一方面是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应该有可行性、更加全面系统,并且关键在于抓住落实。

——张晓强

目前遂昌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我们在实践小康建设上有非常好的举措,其中真正立足于遂昌实际,体现遂昌对老百姓负责,让老百姓富起来的一个产业是乡村休闲旅游。山区旅游发展的遂昌模式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产品的打造,二是着力品牌的塑造,三是注重旅游的带动,四是扎实推进浙江省旅游综合改革以及全国的旅游标准化试点,五是深化旅游的内涵。

——杜兴林

这些年武城在抓大企业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去年成功引进投资108个亿的项目,这两年重点扶持民营企业,武城的民营企业家遍布全国各地,玻璃钢和中央空调办事处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有办事机构和业务员。从1998年开始,山东省有了“全国民营看德州,德州民营看武城”的提法。接下来,我们重点要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大突破。

——马文国

篇5: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在下半年能够精准施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握好目标、标准等认识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发展市场经济,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现象,要承认和尊重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情况。从整体国家目标看,实现到20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从个体目标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未必都翻一番,要认识到“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比如脱贫,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硬任务。有的是相对指标,比如环境改善方面,要求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完成这些相对指标,而且要持续完善。

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保障机制,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把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点内容,在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对口援助制度等长效机制建设。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经济布局、强化主体功能、推进区域间合作互动,更大范围内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这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制度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能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篇6: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第二季度投资回暖的基础上,加大“两新一重”投资规模,并通过财税优惠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将疫情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

以高水平开放做好外贸外资工作。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急剧膨胀的背景下,持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外资吸引能力,通过产业链式招商和外资引入,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步伐,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社会发展,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就是保长治久安,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都应该一视同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要通过减税降费、减租降息、金融支持等手段,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亲清的政商关系,给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培养一批新时代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持续强化思想引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切实为基层赋能减负,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

篇7: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1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议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脱贫质量

乡镇要从修复基础设施着手,从抓好脱贫攻坚着眼,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高度关注民生福祉。做到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提前谋划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压紧压实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

狠抓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一是注重基建,夯实脱贫村屯硬化。例如道路扩建项目、硬化项目、续建项目、岩面涵洞桥建设项目、滚水坝建设项目等路、桥、水毁点修复;对贫困户房屋进行修缮或新建。二是强化执行,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做好贫困户产业奖补、发放及产业覆盖率,完成预脱贫户新建或修缮住房及建档立卡移民搬迁户等工作。三是合力攻坚,确保贫困村整体摘帽和贫困户精准脱贫。要强化作风建设,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常态化督导暗访,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优良作风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三、统筹兼顾,防疫生产两手抓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乡镇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范疫情输入,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应对工作,切实做到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控。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标对表上级的决策部署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力做好开好局、起好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

中央组织部3月30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组织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具体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组织部门要扎扎实实做好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要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要明确其重要意义所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告别绝对贫困,党的建设必须服务这个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扎扎实实地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将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际行动。

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因此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拥护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力量和强大的优势,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做好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就要提升站位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提高工作精度,出台政策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系统谋划实施,防止出现偏差;要加大指导力度,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从严监督问责,防止出现落差。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4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承诺如金,战鼓催人”,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目前距收官只剩不到8个月的时间。面对“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的复杂形势,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出来、顶上去,切实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连续作战、奋勇拼搏的韧劲和毅力,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zhen”力量。

查找问题、补齐短板,为脱贫攻坚注入“诊”力量。虽然全国脱贫攻坚形势持续向好,但也需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部分贫困村和贫困县仍未摘帽,且大多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其帮扶难度可想而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最难啃的骨头、最难渡的险滩、最难攻的碉堡”,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松一口气”的工作信念,瞄准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下大力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诊断,列出问题清单,并逐项施策予以整改。各级党委和政府需压实责任,分级实施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拼尽全力战,对标脱贫标准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确保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切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

坚定信念、鼓舞民心,为脱贫攻坚注入“振”力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脱贫攻坚亦是如此。如期实现目标任务本就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为脱贫攻坚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在战疫和脱贫双线作战的考验下,个别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松劲懈怠苗头,有的想要“松口气、歇歇脚”,对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敷衍应付;有的心浮气躁,发钱发物“一发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产业入股“一股了之”……值此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需杜绝“等靠拖要”心态,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以振奋士气、鼓舞民心,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识的同时,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如此方能在担当作为中当好群众的主心骨,确保脱贫成效稳中有进,让群众的生活更有盼头、有奔头。

沉下身子、脚踏实地,为脱贫攻坚注入“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事业干出成效的重要保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如不落到实处,下再大功夫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全国各地贫困情况迥异,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特殊的实际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沉下身子、稳住步子,深入贫困户家中,在深谈细聊中扎实搞好调查摸底,找准找实致贫主要原因,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和方式方法。“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脚踏实地干、团结群众干,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脱贫攻坚战定会大获全胜,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迎来更大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更大,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上再发力、再创新、再聚焦,集中攻克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做到既战“疫”又战“贫”,“两块骨头”一起啃,全面吹响“清零号角”,迎接胜利的“曙光”。

用“心中的情”浇筑意志“再发力”,以“固不可彻”的信念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是民心所向,也是共产党人奋进的动力。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把“两个维护”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目前,脱贫攻坚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决不能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脱贫攻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坚决摒弃缓一缓、歇一歇、等一等的思想,防止松懈、防止滑坡、防止反弹,一切工作都要按照更高的标准、更强的力度、更足的劲头来严格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重任,拧紧思想“阀门”,念好责任“紧箍咒”,在精准扶贫上持续发力,以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胸中的墨”挖掘智慧“再创新”,以“聚室而谋”的勇气开拓进取、精准施策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党员干部要对各项扶贫政策“了如指掌”,形成系统清晰的工作“现状图”“明白账”“路线图”,通过查问题、补短板、抓提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党员领导干部要突出问题导向,分析疫情影响,坚持既定思路,咬紧总攻目标,紧盯贫困地区,瞄准薄弱环节,抓住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全力冲刺“清零”。要坚持一切工作任务围绕脱贫、一切工作措施指向脱贫、一切工作目标为了脱贫,以攻城拔寨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力度,牢牢牵住“牛鼻子”、用好“绣花针”、练好“绣花功”,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量身打造、私人订制,确保真正扶到根上、帮到点上,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用“脚下的泥”丈量民意“再聚焦”,以“叩石垦壤”的干劲奉献实干、服务群众

扶贫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群众满不满意、群众称不称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嘴勤手勤腿勤,脚底板下才能出成绩。党员干部要植根基层、扎实工作、甘于奉献,要经常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情沟通、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真正与困难群众融在一起、绑在一起。要始终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里,积极开展亲民、便民、爱民扶贫工作,通过察民情、知民事、集民智,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同时,要时刻把脱贫攻坚大任抗在肩上、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决不能阳奉阴违、明顶暗抗,更不能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撂挑子”“甩担子”“混日子”,要学透新政策、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提升扶贫工作能力,用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举措,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确保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和谐脱贫。

篇8: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

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就是要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 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革命时期,赣南人民为传承红色星火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共和国从赣南苏区诞生,赣南苏区能否与共和国一起走向全面小康? 对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多年来都在关注。早在2011年12月31日 ,习近平同志就对《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作出明确批示指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1他是第一个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批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他的关心推动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征程,开辟了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在《若干意见》实施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关心关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明确指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一定要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确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振兴发展的目标,也是习近平同志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思想,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打造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赣州样本”,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同步小康战略目标。

二、习近平同志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思想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赣南苏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一是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赣南苏区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这种牺牲、这种贡献要永远铭记。我们不能忘本,忘本就丢掉了我们当时革命、我们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党的根本宗旨”2。革命战争年代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绝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把老区、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地方再改变一把,真正实现当年红军特别是革命先烈立下的目标,让老区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二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后面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攻坚任重道远。各级领导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不要忘了,这项任务还是你们的重中之重。”4赣州18个县(市、区)有国定贫困县11个,全市仍有1419个贫困村。至“十一五未 ”,按国家2300元新的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215.4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贫困率29.9%,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8.8和16.5个百分点。与革命老区相比,赣州经济发展居于后列。所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还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啃下这块“硬骨头”,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必须有生态文明的高度自觉和清醒,决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6。这些重要论述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大规律,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基本遵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

四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内外兼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发展既要承接好中央的政策落地、对接好部委的对口支援,更要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7。内外兼修 ,就是既争取外部支持, 又激活内部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有关部委要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开展对口帮扶,支持和帮助贫困老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8。这些年来 ,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支持力度较大,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赣南苏区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但更需要赣南苏区人民自身坚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9所以,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内生动力,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绝不能满足于要了多少资金、项目,而要着眼长远发展,下大力气培育支柱产业,建好重大平台,这才是赣南苏区发展的百年大计。

篇9: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由此可见,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之处在于“全面”,最难之点也在于“全面”。它意味着,我们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也要使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认识“全面”这一理想目标比较容易,但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却充满艰辛。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实现全面而公平的发展,实为不易。

从全面性和普惠性看发展短板

过去30多年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从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来看,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甚至严重不平衡,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存在不少“短板”:“择校风”的屡禁不止,就折射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充分;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出国留学,就折射了中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充分;医患关系的长期紧张,就折射了适应人们需要的医疗资源供给的不充分;文化快餐消费的快速增长,就折射了文化精品的严重匮乏;近期北京等地出现抢购空气净化器的现象,就折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问题;两亿多农民工不能享有与工作所在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就折射了社会公平的缺失。

从发展的惠及面来看,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成果分享不公平的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发展成果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虽然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都有所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和消费水平之比分别从2010年的3.23和3.46下降到2014年的2.97和2.91,但两者的绝对差距依然很大。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高达1万9千多元,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也高达1万7千元左右。同时,现在农村还存在着6千多万贫困人口,相当于法国全国的总人口。二是城镇低收入阶层所享受的发展成果与高收入阶层存在显著差距。从城镇居民分组收入的情况来看,2014年,收入最高的20%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16万元,收入最低的20%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2万元,前者是后者的5.5倍。三是中西部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发展成果与东部地区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4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水平是4.88万元,收入最低的甘肃省水平是2.18万,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从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来看,各地的差距也相当明显。以京津冀为例,2014年,北京市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265元,天津为1042元,而河北只有645元,仅相当于北京的51%和天津的62%。

就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而公平的发展,还必须继续做大经济总规模,这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性前提。2014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7954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日本和欧盟水平的1/5左右。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特征仍然鲜明突出。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既需要也必须保持较高的速度。

“十三五”期间三大发展约束

按照《建议》强调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应保持在6.5%以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近10%的增长。与这一速度相比,6.5%并不高;但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难度将很大。从规律上看,当发展迈上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增长速度一般都会下降;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看,“十三五”期间将至少有三大发展约束。

第一,从国际市场看,发展的外部需求约束明显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尽管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但由于各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全球经济要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尚需时日。去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3.3%下调到3.1%,将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3.8%下调到3.6%。在各国经济增长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日益注重通过发展制造业来恢复失去的竞争力,再造曾经流失的就业岗位。另外,南亚、东南亚一些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这些都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显激烈。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国竞争日渐激烈的同时,全球化进程却出现了波折。表现在:WTO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实质性进展,同时却有不少区域性的贸易安排频繁推出。这些区域性贸易安排不可避免地会使全球市场呈现“碎片化”,特别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一旦付诸实施必将对全球化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世贸组织去年11月发布的贸易监测报告也显示,2015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G20各经济体共实施了86项新贸易限制措施,累计贸易限制措施已多达1087项。事实上,全球市场的“碎片化”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对全球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2.4%,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仅2.7%,只比前者高出0.3个百分点;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十年间,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作为出口依存度超过20%的经济体,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国际因素的影响。

nlc202309030827

第二,人口结构出现转折性变化,发展的劳动力成本约束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同,由于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结构转变更为迅速,人口红利期也更为短暂,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出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性变化,就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从总量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开始出现比上年净减少的状况,到2014年累计减少约960万人。从劳动力转移情况看,自2010年起,我国农民工的增速已连续4年出现下滑,新增农民工数量从2010年的1245万下降到2014年的501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抬升了企业用工成本。以农民工工资为例,扣除价格水平的影响,2004-2014年,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2.74倍,年均增长率为10.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进而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展望未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会更弱。根据联合国2015年7月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 2015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国占全球比重为20.88%,印度为17.82%;到2025年,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供给国;到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全球比重将下降到17.51%,印度则将上升至18.80%。

而相伴随的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以上的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未富先老”、老龄化总量大、速度快,是我国在人口结构方面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性挑战。这些已足以说明我国劳动力“绝对剩余”的状态已经基本终结,人口红利的加快消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三,资源环境负荷接近或达到承载力上限,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显著增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以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为代价。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我国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还都比较大,这支撑了过去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现在,我国的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余量已经所剩无几,或者说,资源环境负荷已达到或接近承载力上限,资源环境对发展构成的制约日显强烈。比如: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国的耕地保有量逼近安全“红线”。为保证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式、低利用率、低成本地侵占耕地。从环境状况看,过去那种不太顾忌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延续。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水危机、血铅、严重雾霾等事件表明,环境污染不仅已成为影响当代人身心健康的残酷现实,而且可能形成影响后代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信心因素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的约束愈加强烈,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属难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对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

从客观因素看,我们有化解矛盾的许多有利条件。我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也积累了发展和调控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工业化、城镇化所蕴涵的需求增长潜力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同谋取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最新变化,为我国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走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发展在资源供给方面面临的压力。

从主观因素看,《建议》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为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发展政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建议》突出地强调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制衡,是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既明确了发展为了谁、又明确了发展依靠谁,既指明了发展的目的、又指明了实现发展的手段,体现了理想和现实、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们反映了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在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条件和机遇挑战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先进性、整体性、统一性、科学性的显著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只要把这些思想和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把它们变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就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落实这些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需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

树立统筹、平衡、整体和全面改革思维

首先,要以统筹的思维推动创新发展。面对困难和挑战,唯有创新才能抓住难得机遇,才能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培育出实现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建议》把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创新,最关键的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要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开放广阔的创新平台,形成有效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营造万众踊跃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使市场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当然,推动创新不能仅靠市场这只手,还需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统筹科技创新资源中的作用。我国的研发总投入虽然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但是人均研发投入和单个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根据欧盟全球企业创新排名的数据,2013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高达62.7亿欧元,而我国同行业企业中研发投入最高的上汽集团为6.9亿欧元,仅相当于丰田公司的11.0%。鉴于这种情形,我国要在与发达国家的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强调的“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要求,发挥好政府在统筹国有创新资源和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化合作中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创新合力,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次,要以平衡的思维推动共享发展。推动共享发展是推动全体人民迈入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由中等收入阶段顺利迈入高收入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共享发展必须平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中等收入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还必须以较高的效率推动发展,没有发展的公平是难以维系的公平。与之同时,在收入差距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必须把促进公平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没有公平的效率也是难以维系的效率。推动共享发展必须平衡好“人人参与”和“人人享有”的关系。要形成大众积极创业的良好环境,创造条件让人人都有公平地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机会,通过诚实和创造性劳动,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还要通过采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措施,使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人,也能有尊严地分享发展成果。推动共享发展还必须平衡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样的政策举措,会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极而言之,有些政策可能会使一部分群体受益,而使另外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影响。在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时,要坚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也要对正当利益受损的群体予以关照。

再次,要以整体的思维推动绿色发展。环境既对人类生产生活构成制约,也深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存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推动绿色发展,要在生态环境治理这一末端着力,要以巨大的资金投入来治理业已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以更加严格的监管,尽可能地减少新污染的产生。推动绿色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生产、流通、消费这一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视角,来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要促进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排放。也要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以理性的消费来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最后,要以全面改革的思维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以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到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领域和方面之间又相互紧密交织、彼此深度影响,这必然要求以全面的改革来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应按照中央的部署,有节奏、有步骤、有阶段性重点地统筹推进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按照新思想、新理念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

篇10: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预期还要好。当前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时间越来越近,要集中兵力打好污染防治、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歼灭战,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只有把环境放在第一位,建设洁净、美丽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阶段性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急迫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做到真正的吃穿不愁,一定要补齐区域短板,缩小区域差距,解决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上一篇: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感受下一篇:又长大了一岁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