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

2024-04-19

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通用6篇)

篇1: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

软交换机技术主要是为集中的呼叫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下一代网还将依赖于其它一系列已有的IP技术和其它应用技术来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

在H.323和SIP体系下,软交换机技术的作用正在逐步的显现出来,以实现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显而易见的是,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

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

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

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

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的提法有待推敲和商榷目前下一代网讨论中还有一个流行提法是“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笔者以为这个提法值得推敲和商榷。综上所述,软交换机技术是下一代网中的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语音业务汇聚节点技术之一,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给予特别重视和关注。但软交换机的技术特征本身并不提供唯一的、直接的核心网络技术。

另外,在概念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将带来一些基本命题上的混淆和逻辑上的困惑。下一代网的核心技术应该从根本上包括支持语音、数据、视频业务等各种网络技术体制。

软交换机本身只是局部的设备系统而并不具有全面网络体制架构的特征。尽管软交换机技术支持智能端点、视频端点和多媒体端点的接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业务都得集中在软交换机上完成实现。

理论上讲,即使存在着这种设备的可能性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这种系统不具备任何优势反而存在着一系列整体架构上的缺陷。软交换机技术并不直接提供IP数据业务,软交换机技术可以支持视频端点呼叫业务。

但一般并不能把它看成专注视频会议业务控制的核心设备,软交换机技术主要是为集中的呼叫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下一代网还将依赖于其它一系列已有的IP技术和其它应用技术来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

在策略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以为软交换机技术等同于下一代网技术,从而将研讨和实践的注意重点只放在单一的软交换机技术及其周边的范围,将未来投资的考虑只放在与软交换机技术相关的设备和系统上。

在技术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这个提法往往容易使人寄一切下一代网的期望于软交换机设备上,进而以软交换机为核心来思考构造下一代网,使得有关下一代网的讨论和实践长期仅停留在初级的、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个体设备系统技术的概念层面上,从而陷入将软交换机的局部结构作为下一代网的总体网络体系结构的无解之惑。

在实践中,围绕软交换机为核心进行组网方式的试验和探讨极容易使人忽视其它下一代网技术的实践和探讨,从而限定了下一代网只能是软交换机互为联接的、所谓全平面网的“无网模式”。显而易见,“无网模式”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只能支持一个或几个软交换机,是不适合电信运营商规模运营的。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软交换机技术实践的“孤岛现象”。

在网络结构上,“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的核心”不能回答诸如下一代网需不需要核心网技术的问题。如不需要,如何避免软交换机的“孤岛现象”,如何解决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调和互联,如何开展下一代网的全网性的业务等等;如需要,何为下一代网的核心网技术也难以回答。

作为业务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的组建首先应该考虑网络的可运营性,而可运营性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也就是说下一代网体系构架和组网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下一代网的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应该从横向和纵向综合考虑话音业务全网的网络结构。

篇2: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

生成树协议(STP)可以防止冗余的交换环境出现回路。要是网络有回路,就会变得拥塞不堪,从而出现广播风暴,引起MAC表不一致,最终使网络崩溃。使用STP的所有交换技术都通过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来共享信息,BPDU每两秒就发送一次。

交换技术发送BPDU时,里面含有名为网桥ID的标号,这个网桥ID结合了可配置的优先数(默认值是32768)和交换机的基本MAC地址。交换机可以发送并接收这些BPDU,以确定哪个交换机拥有最低的网桥ID,拥有最低网桥ID的那个交换机成为根网桥(rootbridge)。

根网桥好比是小镇上的社区杂货店,每个小镇都需要一家杂货店,而每个市民也需要确定到达杂货店的最佳路线。比最佳路线来得长的路线不会被使用,除非主通道出现阻塞。

根网桥的工作方式很相似。其他每个交换机确定返回根网桥的最佳路线,根据成本来进行这种确定,而这种成本基于为带宽所分配的值。如果其他任何路线发现摆脱阻塞模式不会形成回路(譬如要是主路线出现问题),它们将被设成阻塞模式。

恶意 利用STP的工作方式来发动拒绝服务(DoS)攻击。如果恶意 把一台计算机连接到不止一个交换机,然后发送网桥ID很低的精心设计的BPDU,就可以欺骗交换机,使它以为这是根网桥,这会导致STP重新收敛(reconverge),从而引起回路,导致网络崩溃。

MAC表洪水攻击交换技术的工作方式是:帧在进入交换机时记录下MAC源地址,这个MAC地址与帧进入的那个端口相关,因此以后通往该MAC地址的信息流将只通过该端口发送出去。这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

因为信息流用不着从所有端口发送出去,而只从需要接收的那些端口发送出去。MAC地址存储在内容可寻址存储器(CAM)里面,CAM是一个128K大小的保留内存,专门用来存储MAC地址,以便快速查询。如果恶意 向CAM发送大批数据包,就会导致交换机开始向各个地方发送大批信息流,从而埋下了隐患,甚至会导致交换机在拒绝服务攻击中崩溃,

ARP攻击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欺骗是一种用于会话劫持攻击中的常见手法。地址解析协议(ARP)利用第2层物理MAC地址来映射第3层逻辑IP地址,如果设备知道了IP地址,但不知道被请求主机的MAC地址,它就会发送ARP请求。

ARP请求通常以广播形式发送,以便所有主机都能收到。恶意 可以发送被欺骗的ARP回复,获取发往另一个主机的信息流。假设 Jimmy也在网络上,他试图获取发送到这个合法用户的信息流, Jimmy欺骗ARP响应。

声称自己是IP地址为10.0.0.55(MAC地址为05-1C-32-00-A1-99)的主人,合法用户也会用相同的MAC地址进行响应。结果就是,交换机在MAC地表中有了与该MAC表地址相关的两个端口,发往这个MAC地址的所有帧被同时发送到了合法用户和 Jimmy。

“交换技术”是一个舶来词,源自英文“Switch,原意是“开关”,我国技术界在引入这个词汇时,翻译为“交换”。在英文中,动词“交换”和名词“交换机”是同一个词(注意这里的“交换”特指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交换,与物品交换不是同一个概念)。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

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

篇3: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 为下一代网络 (NGN) 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现阶段的软交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集成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他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简单的看, 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 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 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 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二、软交换的必然性

交换机在传统的交换网络中普遍被应用, 给用户提供的各项业务和控制都是由交换机来实现的。在每个接点都来完成交换机的功能和其提供的业务, 并且提供的业务都是采用依靠交换机和信令来实现的, 因此在对开放的每项业务进行详细规范时必须在交换机的技术标准和信令标准中进行。如果要增加新的业务, 首要问题就是对标准进行修订, 然后在改造交换机, 因此, 没提供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为了使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公共的业务平台——智能网在网络中出现了。智能网 (IN) 是在通信网上快速、经济、方便、有效地生成和提供智能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 它的最大特点是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由于在原有通信网络中采用智能网技术可向用户提供业务特性强、功能全面、灵活多变的移动新业务, 具有很大市场需求, 因此, 智能网已逐步成为现代通信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智能网的目标是为所有通信网络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新业务, 包括PSTN、ISDN、PLMN、Internet等, 智能化是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智能网的设计思想是分开呼叫连接和业务提供。呼叫连接由交换机来完成, 业务提供则是由智能网来完成, 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新业务提供时间的减少。

软件换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以下是对其各层的功能进行分析: (1) 边缘接入层:各类用户接连至网络是通过各种接入手段来实现的, 并将信息格式转换成为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的消息格式; (2) 核心交换层:采用分组技术, 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 提供QOS证和大容量的统一的综合传送平台; (3) 网络控制层:实现呼叫控制, 其核心技术就是软交换技术, 完成基本的实时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4) 业务管理层: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 以及运营支撑。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与现有网络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可以使用基于包的承载传送, 例如IP、ATM, 克服了TDM网络中容量不足的缺点。 (2) 具有开放式端点的拓扑结构, 既能良好的传送话音, 也能支持数据业务。 (3) 将网络的承载部分与控制部分相分离, 允许二者分别演进, 有效地打破了单块集成交换的结构。 (4) 在各单元之间使用开放的接口, 允许运营者为其网络的每一部分购买最理想的产品。

为了适应软交换业务承载, IP网的拓扑设计要求更倾向于可靠性。在实际设计时, 应考虑以下几点: (1) 对于链路考虑冗余, 单节点采用双链路上联, 一主一备, 设置成不等值的。当主链路坏了, 可以采用链路倒换功能, 快速切换到备份链路上来; (2) 在节点内, 考虑双路由设备设计, 负载分担, 当某一个设备宕机了, 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设备上; (3) 骨干网核心层设计, 采用双平面设计思路, 链路采用全网状连接。边缘层还是采用双归属方式。

三、软交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厂家推出的软交换的解决方案来分析, 目前软交换存在的问题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在国际上还不存在。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 传统的电信网在网络组织方面起经验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的经验;第二, 协议还没有兼容性, 标准还处在发展阶段。在技术标准的选用以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不同厂家的软交换还是很难做到相互兼容。各种协议也处在发展阶段, 还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来确定协议的选项;第三, API没有成熟的产品。标准的API接口的采用为网路运营商提供新的业务开创了没有的前景, 但是产品还处在探索和研发的过程中;第四, 业务开发问题。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 但是目前厂家提供的业务都比较集中在基本上, 而对于什么样的业务才是运营商的杀手业务, 这个问题是运营商和设备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五, 网路安全和网络Qos问题。对于网络安全问题, 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解决, 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网络设备来进行, 而且采用加密的方式来解决用户数据的安全问题。网络Qos问题是业界研究的热点, 并且处理它的办法也不多, 可以通过MPLS LSP的建立来解决, 但是从现行技术来看, 不可能实现动态的LSP的建立, MPLS LSP的通道可以通过静态的方式建立, 而未来软交换话务疏通要求MPLS LSP全网状的连接, 会严重制约着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解决Qos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其实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是说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阻碍,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这样能够使得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对这些问题能够很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直到完善为止。

参考文献

[1]步冬静:软交换技术及其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安徽电力, 2006, (04)

[2]赵宇红: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软交换[J].福建电脑, 2009, (01)

篇4:对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分析

【关键词】软交换 ;电路交换;技术分析; PSTN

【中图分类号】TM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12-01

1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的区别

1.1 交换的方式

电路交换方式是以电路连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在电话网中就是采用电路交换方式。主要是交换在同一交换网络中的任意用户终端之间的电路暂时连接在一起。人们可以打一次电话来体验这种交换方式。打电话时,首先是摘下话机拨号。拨号完毕,交换机就知道了要和谁通话,并为双方建立连接,等一方挂机后,交换机就把双方的线路断开,为双方各自开始一次新的通话做好准备。我们可以体会到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信时建立(即联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电路。至于在通信过程中双方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交换系统无关。电路交换的特点是:通道独占,确定复用,有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低;质量有保证。

软交换则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的技术,是基于IP网,将用户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段,每段是单独的1组,每个分组都进行了标识,从而根据标识同时将多组数据分别转发至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再进行统一的整理,转换成原先的用户所要传输的数据。分组交换的特点是:通道共用,动态分配,统计复用,无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高;按照尽力而为策略提供业务;益于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

1.2 体系结构的具体介绍

在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中,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以及交换矩阵都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中,软、硬件互相牵制;呼叫控制和业务提供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呼叫控制功能,之间没有开放的互连标准和接口,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和单厂家的系统结构。缺点是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以专用设备和专用软件为载体,需要对全网的交换机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多样的用户要求。

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模式,将体系结构分为媒体接人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软交换体系结构式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能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包括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多种业务。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事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从而使软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络中丰富的业务功能,与此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在软交换构建的开放体系架构中,通过呼叫控制与媒体交换/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软交换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1)媒体网关层:根据组网的位置,可分为接入媒体网关(提供接入适配功能)、中继媒体网关(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资源媒体网关(提供特定媒体资源)。

(2)呼叫控制层:由信令网关(提供中继信令SS7在IP网上的传输适配功能)和呼叫控制服务器(通过与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实现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控制功能)。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克服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存在的以下问题:它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既能在PSTN中传送数据业务。又能在分组网中以一定的质量传送语音,克服了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业务交换的难题;将承载、呼叫控制和业 务生成相分离,解决了上层服务交替时难以平滑过渡的问题;在各层与各单元之间采用标准协议和开放接口进行通信。有利用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和集成;通过利用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进行承载传送,如IP、ATM等,克服了基于TDM的传统网络容量不足的缺点。

2 软交换的具体特点与相应的功能

2.1 关于软交换技术特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软交换的主要特点为:

(1)相对于传统电路交换而言,软交换技术将呼叫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分开,媒体网关可以布设在提供最大价值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被集中在一起。通过部署分布式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组网模式中容量、覆盖和路由迂回的矛盾,便于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有利于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

(2)软交换技术具有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可以构建集语音、数据、传真与视频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真正意义上实现语音、数据与视频在传输与业务上的融合与统一。

(3)软交换机技术提供了开放的业务(基于AP1支持新业务二次开发);软交换机提供基本网络管理与控制功能,新的业务尤其是增值业务由第三方提供,这样可以快速加载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业务。

2.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详细介绍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如下:

(1)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Charger功能。

(3)业务提供功能。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网向IP网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互通功能。软交换的多协议支持功能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开放式结构。满足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功能。

(5)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

(6)其他功能:接入认证与授权、地址解析和带宽管理功能以及计费功能等。

3 软交换在目前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电信网络结构,为数据和话音的融合、催生大量新业务做好了充足准备。软交换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新运营商将进入语音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较强的竞争力,而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运营商也可通过它完成向IP网的过渡,共同建设一个以业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展示未来发展前景可盈利的网络,同时保护运营商已有的网络投资,那样既能够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成本,又能够增加业务收入和开发新业务的途径。使公司得到更好和长远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公司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力量。

结束语

总的来说,经济的进步也在不断刺激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所以必须要提高智能化的技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对技术的提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更加要努力提高理论的可实践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才能不断的提高创新技术的可行性。要学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际不能分离,提高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有利于国家整体科技行业的进步。提高科技技术的经济利益,更好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 2007(01)

篇5:对软交换机技术进行大

IP多媒体网络(简称:IMS网络)是中国电信建设开放的、、固定移动统一融合的网络控制架构、实现IP网络环境下对用户和业务可管可控的重要技术。IMS体系提供了多种业务统一的界面和多媒体通信形式,可在呼叫中发送或接受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在线信息、位置信息等。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业务体现满足用户需求。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新业务的不断驱动,用户对话音,甚至图片、视频等在内的丰富而新鲜的多媒体应用要求逐渐提高。而中国电信的软交换网络经过近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运用成熟,如何构建IMS网络,同时最大化利用好软交换资源和实现业务承接,成为电信IMS网络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

2 IMS业务实现

2.1IMS系统架构

IMS网络由业务层、控制层、终端组成,不同层面之间采用开放接口协议,提供以IP为承载的、基于SIP协议的多媒体会话业务的控制能力和业务提供能力,支持1x/HRPD、WLAN、x D-SL、LAN、光纤接入、支持传统POTS电话的接入,并可以与C网电路域、PSTN/软交换系统以及其他网络互通。IMS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2 IMS业务层的功能架构

IMS支持三种业务提供方式:

1)基于应用服务器AS的业务提供方式:适合于提供电信自营业务、对业务实时性和大规模网络应用性能要求较高的业务、IMS网络的基本业务能力(IM、PS、XDM)。应用服务器接受业务管理平台的管理。

2)智能网(IN)的业务提供方式:通过SSF将SIP ISC接口转换为智能网业务接口(INAP和WIN),与现网智能网SCP相连。

3)第三方业务提供方式:主要是通过向第三方开放中国电信的IMS网络和业务的能力,由第三方来开发/提供业务。

IMS的业务层面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3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

3.1软交换业务种类

中国电信网络现有业务主要分为基本业务及补充业务、传统智能业务等两大类。

软交换PSTN/ISDN补充业务,包括:

1)缩位拨号;2)热线服务;3)呼出限制;4)免打扰服务;5)查找恶意呼叫;6)改进的闹钟服务;7)无条件呼叫前转;8)遇忙呼叫前转;9)无应答呼叫前转;10)主叫号码显示;11)主叫号码显示限制;12) 呼叫等待;13)遇忙回叫;14)三方通话;15)会议电话等;16)IP Centrex业务。

4 IMS网络下软交换业务继承方法

通过对软交换、IMS业务提供方式分析可见:理论上,在IMS网络下,软交换所有业务均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AS实现。但现实情况下,对于传统智能业务的继承,考虑到业务一致性以及网络割接的难度、成本等因素,可按以下三种方法实现,如图3所示。

方法一:话务通过MGCF路由到现有软交换触发智能业务

方案原理:

IMS域的呼叫通过MGCF路由到固网汇接局,智能业务通过汇接局触发到现网智能网SCP实现。此方式实现技术难度低,业务触发和业务控制分别利用现网的软交换汇接局和SCP实现,但是IM-MGW至汇接局需开设大量中继。

典型业务示例:201、17909、17908、11808、主叫监听、被叫监听、协同通信、集团VPN、固网预付费等业务。典型业务呼叫流程如图4所示。

方法二:通过IMS-SSF实现。

该方法采用IM-SSF负责完成IMS SIP到INAP/CAP/SIP协议的转换,并完成业务触发,业务控制仍有SCP完成,简化了IMS用户业务流程。

典型业务呼叫流程如图5所示。

方法三:新建AS替换或改造现有SCP实现与IMS SIP对接。

此方法的业务触发和控制均在IMS内实现,没有话务迂回,主要适合彩铃、IVPN、融合视讯等平台,一方面平台有改造计划,二方面,IMS存在对接需求,则可按照最新平台要求进行改造或新建,同时兼顾原有软交换网络需求。

根据对现网业务情况及平台情况进行梳理,典型的现网智能业务的继承方式如下表1所示。

5 结束语

综合多方面考虑结合现网情况,在IMS建设初期,传统业务的继承方案主要应以方法二为主,考虑到部分业务继承的价值以及工期的因素,也可先考虑采用方法一快速继承现有业务。方案三作为终极业务继承方法,在IMS建设初期主要针对业务量较大,发展价值较高的平台,也可以在后期根据业务发展循序渐进的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

参考文献

[1]张智江.基于IMS融合、开放的下一代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叶心诗.IMS网络发展策略研究[J].电信快报,2011(1):9-11.

篇6:对软交换技市的分析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网络结构现状分析

前言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通信网络从承载单一业务的独立网络向承载多种业务的统一的下一代网络(NGN)的方向发展。下一代网络要求能承载多种业务、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网络结构灵活并易于扩充。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是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除此以外,软交换机与PSTN的“硬”交换机也有许多共同的属性。比如说,它们都是相对集中控制和管理的系统设备,其系统中保存了所有面向用户的数据及其呼叫状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电信运营要求对IP分组网的端点接人和与PSTN互通互连实施有效的呼叫业务控制和运维管理。下面就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和功能等进行说明。

一、软交换分析

基于IP的传输基础结构,可以将呼叫控制设备(软交换机为主),配合其它的IP技术和数据应用技术构造一个系统来支持多媒体和其他智能业务。将这样的系统称为软交换机系统。广义来讲,软交换机系统是呼叫、媒体和业务控制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它提供包括电话终端、智能终端、多媒体终端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其它业务功能。这样的软交换机系统可以用于NGN控制、管理业务接入和PSTN网络边缘的局端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多种与呼叫控制相关的业务可以统一集成在这个系统中管理、运营。软交换机系统内部仍将采用多个分布式的子系统模式以便在集成的系统中灵活地提供包括语音在内的智能和多媒体业务的应用。

二、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软交换设备、应用服务器(还可能包括其他类型的服务器)、计费和帐务系统、操作维护管理系统、认证系统、各种网关设备及各种终端设备。基于它的网络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该体系结构中,网络从纵向划分成4层:接入层、传输层、网络控制层、业务,应用层,各层之间采用标准化接口。

(1)媒体/接入层

媒体,接人层负责将各种不同的网络和终端设备接入软交换体系结构,将各种业务量进行集中,并利用公共的传送平台传送到目的地。接入层的设备包括各种不同的网络、终端设备以及各种网关设备。这些网络或终端设备可以是公众交换电话网、ATM网络、帧中继网络、移动网络、各种IP电话终端及模拟终端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阿关或接入设备接人核心网络。

信令网关(sG)提供信令网关则对No.7信令的底层承载协议进行转换,以便能在分组网内继续传送No.7信令,但高层协议保持不动,送到软交换设备中进行处理。

各类接人设备包括分组接人设备和综合接入设备。分组接人设备(PAD】用于采用H.323/SIP协议等的IP电话终端设备的接人。综合接人设备(IAD)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业务接入,如模拟用户接入、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接人、局域网接人、v5接人等。

各类终端设备包括SIP终端、H.248终端、MGCP终端或H.323终端。不同的终端可通过相应的协议,在统一的软交换控制下,实现互通。

(2)传输层

传输层对各种不同的业务和媒体流提供公共的传送平台。多采用基于分组的传送方式,目前比较公认的核心传送网为IP网或ATM骨干网。

(3)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完成呼叫控制、路由、认证、资源管理等功能。其主要实体为软交换设备。

(4)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在呼叫控制的基础上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同时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管理功能。该层的主要功能实体包括应用服务器、策略服务器、各种功能服务器、SCP等。

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负责各种增值业务的逻辑产生和管理,并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T),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统一公共的创作平台。

策略服务器(Policy Server)完成策略管理功能,定义各种资源接入和使用的标准。

各种功能服务器包括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器提供接人认证和计费功能,及操作维护系统,对软交换系统的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三、软交换系统的功能

从上面的网络系统结构中,很容易看出,软交换系统应具有如下的主要功能:

(1)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软交换设备处于网络体系结构的控制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处理网络中和呼叫有关的业务,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接收来自业务交换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支持两方或多方呼叫控制功能,提供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多方呼叫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旁听和混音控制等;

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用户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网关向用户发送音信号,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满足运营商的拨号计划。

(2)能够实现各种异构网的互联互通

软交换体系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结构,具有丰富的协议功能。体系架构中的所有网络部件之间相互独立,采用标准的接口协议。从而使各个部件既能独立发展、互不干涉,又能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互联互通。

例如,在软交换体系中,传统的PSTN网被推向网络的边缘。通过媒体网关接入到软交换系统中,利用软交换进行呼叫中继或将呼叫终结在分组网内。信令网关则对No.7信令的底层承载协议进行转换,以便能在分组网内继续传送No.7信令,但高层协议保持不动,送到软交换设备中进行处理。通过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这两个网元,实现了传统PSTN网与分组交换网的互通。

(3)具有强大的业务功能

在软交换体系结构中,业务的提供和呼叫控制相分离,软交换设备仅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而将各种业务放到应用服务器上提供。

首先,软交换自身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还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所能提供的业务。

再者,应用服务器提供标准的、开放的API可编程接口。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从而使业务的提供更加灵活,使网络对各种业务的适应能力更强。

(4)与各种功能服务器交互,提供资源管理功能,认证,授权、计费功能以及地址解析、语音处理等功能。

四、基于软交换的增强的业务框架及其接口协议

(1)基于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框架结构

软交换的引入形成了增强的业务框架,其中应用服务器完成增值业务的执行和管理,提供增值业务的开发平台,并处理与软交换间的接口信令;媒体服务器(Media Server)提供特殊业务(如IVR、会议和传真)的资源平台,处理与媒体网关间的承载接口。

(2)软交换体系结构的接口和采用的通信协议

软交换作为一个开放的实体,与外部的接口必须采用开放的协议。各种接口及其使用的协议如下:

1)媒体网关和软交换间的接口。用于传递软交换和媒体网关间的信令信息。此接口可使用信令控制传输协议(sCTP)或其他类似的协议。

2)软交换间的接口。实现不同软交换间的交互。此接口可以使用会话发起协议SIP-T或BICC(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

3)软交换与应用,业务之间的接口协议。提供访问各种数据库、三方应用平台、各种功能服务器等的接口,实现对增值业务、管理业务和三方应用的支持。如:

A、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接口,可以使用SIP协议或API(如Parlay),提供对三方应用和各种增值业务的支持功能;

B、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可使用COPS协议,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工作进行动态干预;

c、软交换与网管中心问的接口,可使用SNMP协议,实现网络管理;

D、软交换与智能网SCP间的接口,可使用INAP协议,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支持。

五、结语

上一篇:生命如花,凋谢不再伤感散文下一篇:煮书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