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2024-04-23

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共4篇)

篇1: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西定乡小学2011—2012学下学期

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一年级联考卷面分析:

今年是分片区并联考的第一年,也是我乡小学实施质量奖惩方案的第一年。在正当两个“第一”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小学一年级检测试卷试题也内容难易一般,符合新课标要求,题量也适当。试卷具体题型分别是“我会算”、“我会填”、“选择”、“写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它们的位置”、和“先数一数,再填一填涂一涂”、“看图列式并计算”、“解决问题”。首先,“我会算、填、选择和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其内容分别是100以内的加法、减法计算和数数;简单的读作与写作;人民币单位(元与角之间)化算;一个数相邻的两个数的填写、根据所画钟面写出钟面上的具体时间以及比较数的大小。其主要目的是检测一年级考生对于100以内加减的掌握情况和钟面的认识,总体来看我乡考生对于钟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或许现在学生喜欢使用电子手表的原因吧),还待以加强;其他方面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其次,“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和“先数一数,再涂一涂、填一填”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和在一个较大图形中寻找出小图形的个数并填在横线上。再次,看图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先列式计算的题,然后是解决实际生活中最基本的还剩、还差、总共多少的问题。在解答此类题型的过程中众多学生出现了会做不会列式、会列不会计算和列、做两者都不会情况,说明很多学生看图列式在计算的能力较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们今后更应该注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联考卷面分析:

小学二年级期末联考试卷总分七大题:各题题型未超出《课标》要求,题量不多,难易适当。在这七大题中,“算”、“填”、“选”、“判断”的试题中,“算”是万以内加、减法,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题,只需直接写得数(当然,较少部分背错口诀的考生也有)。“填”是填一个数按要求填完整后再读作填写;一个算式计算以后再和另一个数比较多(或少)多少;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按照重量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看图填钝角锐角;根据物体名称填写大约的重量单位。“选”和“判断”是通过简单的计算、分析再来选择和判断。这几题主要是检测了学生对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乡考生除了较为粗心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外都解答的比较好。第五大题为计算题,它分作笔算题和脱式计算题。相对而言,笔算题比脱式计算题得分率更高,因为笔算题仅仅是几百几十数的加法、减法,而后者是加减乘除(不是同一级)之间的混合运算,答题过程中使用不正确的运算法则将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甚至部分学生还不习惯使用递得式计算,并且就算是会做的考生也难免疏忽大意,所以此题得分也不是很理想。第六题统计。是根据统计表要求统计出普洱市2009年7、8、9、月天气情况,先要在统计图中涂色和填出阴晴哪种天气天数最多,然后要求考生“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题得分率也不高,要么是统计图涂色不规范,要么是考生自己提不出数学问题导致连连丢分。第七题是解决问题。这一次的解决问题是一步或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也是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较为贴切数学问题,如:一支钢笔4元,一支铅笔8角,钢笔的价钱是铅笔的几倍?养了36盆花,平均分给9个班,每个班分到几盆?等等。但是考生们所取得的成绩仍然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乡的低端学生对于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培养。

一、二年级在联考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第一、从低段的联考试卷来看,卷面上每一题的具体分值不公开(阅卷答案中还是有),只标明了总分100分的字样,简单的说卷面分值透明度不高,影响考生根据时间选择分值答题。

第二、没有受过学前、幼儿教育学生,仍然受汉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本班甚至全乡的总体成绩,应注重提倡家长多向其子女教汉语,并且学校要继续开办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让高寒山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一线的学前儿童早日适应学习环境,甚至进入状态。

第三、潜能生较多,所谓的尖子生比较少,需要任课教师多牺牲休息时间来辅导基础稍差的学生和潜能生,尽力缩短班上佼佼者和潜能生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三能力”培养,教师应经常性、定期进行以上“三能力”的训练;

第五、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细心、好学的良好习习惯,今后尽量不让学生在自己会做的内容上失分;

第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的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力争我们的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篇2: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本次试题和以往元月调考一样,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个别题型难度较集中,尤其是单选和阅读填词。整个卷面学生得高分不容易。具体情况如下:

1. 听力(25分)

试题特点: 语言难度不大,但增加了综合理解题。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4、15、17小题, 尤其是第4小题,失分率达到了90%。

失分原因: 第4小题为词汇障碍,学生不认识选项中的关键词汇smooth, 其他题由于综合理解能力不够而失分。

2. 单选(15分)

试题特点: 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其中第27、29、31、39共4道题考查情景交际,比重较大,第26、32、33、35共5道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在情景中辨别词义的能力,第28、30、34、37题考查词汇用法(其中第34、37小题考查数词僻意),第36、38小题考查动词短语,第40小题考查宾语从句。几乎所有考查的知识点都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要求学生能在语境中辨别,能让学生轻松确定选项的只有5-6道题,故而难度较集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且缺乏新意,基本上为往年见过的原题。

得分情况: 失分严重,中上学生普遍得分为10分

失 分 点: 第30、33、34、37、39小题

失分原因: 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未达到相应层次

3. 完形填空(15分)

试题特点: 难度适中,文章脉络清晰。

得分情况: 较好

失 分 点: 第48、49小题 失分原因: 缺乏深思和推敲

4. 阅读理解(30分)

试题特点: 难度集中在C篇,A、B两篇语篇和所设试题理解难度都不大。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66、68、69、70小题

失分原因: 能力不够,第66、69小题选项需要细心判断、辨别,第68、70小题为猜词义和主旨大意题,学生未掌握技巧。

5. 词与短语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内容有所改变,选材不再来自课本3a,而是五个单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度增加。

得分情况: 中上学生得分基本为满分,学困生失分多。 失分原因: 词汇不熟悉,句意不清。

6. 阅读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难度较大,若干选项根据上下文意也很难推测出相关词汇。

得分情况: 差距较大,有得分较高者,但大多数学生失分惨重,得4分以下者众多。

失 分 点: 第80、81、82、83、84小题。

失分原因: 上下文信息不够;词形错误。

7. 书面表达(15分)

试题特点: 题材虽不为学生熟悉,但所需语言难度不大。

得分情况: 优生偏低,中等学生正常。

失分原因: 表述不准确。

二、 对后阶段复习工作的建议:

1. 正确认识此次命题,准确把握标高

此次试题,单选和阅读填词难度较大且集中,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要根据大纲,正确把握标高,不宜片面追求难题,尤其是怪题、偏题,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大多数学生。

2. 立足课本,落实基础

虽然每次大考涉及的课本知识似乎不多,但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知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也离不开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谈得上熟练运用,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在中考中取得胜利。

3. 抓好专项训练,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专项训练分题型专练和知识专练。通过题型专练可以训练学生答题技巧,通过知识专练可以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专项训练要有连贯性,达到一定效果。

4. 以教研室为中心,互通信息

这几年,洪山区英语学科在以李老师为首的区教研室的指挥下,在中考中连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要继续打整体仗,发扬集体教研、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交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争取在2012年中考中再创佳绩。

篇3: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受经济增长回落及外贸出口低迷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全国港口生产增长放缓。2012年6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1亿t,同比增长7.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5亿t,同比增长12.6%;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5亿t;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t。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供需失衡导致港口库存量持续高位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7月港口板块走势不振,整体呈现持续下行态势。中国A股码头上市公司指数自7月2日的36.7点持续波动下行,7月16日报收于当月最低点34.4点。第一期(7月2—6日)指数均值为36.7点,比上期(6月25—29日)均值36.4点下降0.9%;第二期(7月9—13日)指数于7月13日收于35.3点,当期均值为35.6点,比上期下降3.1%;第三期(7月16—20日)指数于7月20日收于35.0点,当期均值为34.9点,比上期下降2.0%;第四期(7月23—27日)指数于7月27日收于34.7点,当期均值为34.7点,比上期下降0.4%。7月指数均值为35.5点,比6月均值37.3点下降4.8 %。

同期沪深300指数自7月2日的点跌至7月27日的点,当月下跌4.7%。就7月来看,港口板块走势与大盘走势基本相当,整体弱于大盘水平;就1—7月来看,港口板块走势整体与大盘走势相当,并且差距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2中国A股航运上市公司指数走势

2012年上半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7%,较2011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2012年6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同比增长9.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内河港口完成161.26万TEU,内支线和国内航线支撑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平稳增长。

在国际航运指数方面,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自7月2日的跌至7月27日的933点,当月下跌7.9%;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自7月2日的677点跌至7月27日的643点,当月下跌5.0%;7月国际集装箱船期租费率为45点。在国内航运指数方面,2012年7月27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收于1 327点,较上月底下降6.7%;同日中国沿海(散货)运价综合指数收于点,较上月底上涨3.0%。

由于航运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导致航运板块整体疲软。7月中国A股航运上市公司指数走势持续低位振荡盘整,自7月2日的17.7点缓慢下行,7月16日收于当月最低点17.0点。第一期(7月2—6日)指数均值为17.9点,比上期(6月25—29日)均值18.0点下降0.4%;第二期(7月9—13日)指数于7月13日收于17.5点,当期均值为17.5点,比上期下降2.5%;第三期(7月16—20日)指数于7月20日收于17.2点,当期均值为17.2点,比上期下降1.7%;第四期(7月23—27日)指数于7月27日收于16.8点,当期均值为16.9点,比上期下降1.6%。7月指数均值为17.4点,比6月均值18.5点下降6.1%。

就7月来看,航运板块走势与大盘走势相当,整体弱于大盘水平;就1—7月来看,航运板块走势与大盘走势基本相当,自5月起走势弱于大盘水平,且差距逐渐加大,目前仍处于低位运行。

篇4:西小2012年7月一二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偏南的暖湿气流中。环流场分析表明,大到暴雨发生前,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处于多波动的形势场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中尺度辐合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的抽吸作用使得降水加强。此外,还分析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偏南的暖湿气流中。环流场分析表明,大到暴雨发生前,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处于多波动的形势场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中尺度辐合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的抽吸作用使得降水加强。此外,还分析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上一篇:正投影与三视图教学设计简述下一篇:髙一随笔:军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