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2024-04-13

最强大脑的观后感(精选8篇)

篇1: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最强大脑》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口号,适当加入娱乐元素,通过艺术性编排与加工,让节目更具有故事性,观赏性,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欢迎查阅。

最强大脑观后感1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最近的一档节目,选拔脑力天才。

晚上补了《最强大脑》的第二集,真不敢相信有记忆力如此之好的人。原来记忆力好的人也有烦恼,那就是记住的东西忘不掉。节目中人说,人是不能刻意去忘记一样东西的。比如他说,不要记住粉红色大象,我们还是会想起。忘记的方法是在想起A时,用关联性的B替代掉。

看了两集《最强大脑》,发现很多能力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还有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活用起来,看着小孩加数字的时候,很多观众掏出了计算器,而我看了几个数字后,脑袋就停止运转了。。

以前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他会想问题想到头疼。而我想到头疼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集中全部注意力玩连连看,心里想着不能输给对手。第二次是高中写同学录,不想敷衍了事,却又无从下笔,因为很多人我并不了解,拼命回忆思考,头疼,于是放弃了没写。

刚刚开始工作时,我是做施工的,我在想那么多设备,每天各种事情,施工人员大多数是拿脑子记的,怎么记得住。事实上就是记得住。因为有压力在,事情是必须记住的,而且1就是1,2就是2,所以会放在心上记。施工过程进度还有问题是自己跟踪的,现场设备是自己亲自跑的,原来用心都记得住。

所以就好像人会不会兴奋一样,真正想背东西的时候,自然能背进去。不想背坐在那里,只会坐在那里睡着。

我们的大脑,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是我们懒晚上补了《最强大脑》的第二集,真不敢相信有记忆力如此之好的人。原来记忆力好的人也有烦恼,那就是记住的东西忘不掉。节目中人说,人是不能刻意去忘记一样东西的。比如他说,不要记住粉红色大象,我们还是会想起。忘记的方法是在想起A时,用关联性的B替代掉。一切有利有弊。

看了两集《最强大脑》,发现很多能力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还有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活用起来,看着小孩加数字的时候,很多观众掏出了计算器,而我看了几个数字后,脑袋就停止运转了……

以前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他会想问题想到头疼。而我想到头疼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集中全部注意力玩连连看,心里想着不能输给对手。第二次是高中写同学录,不想敷衍了事,却又无从下笔,因为很多人我并不了解,拼命回忆思考,头疼,于是放弃了没写。

刚刚开始工作时,我是做施工的,我在想那么多设备,每天各种事情,施工人员大多数是拿脑子记的,怎么记得住。事实上就是记得住。因为有压力在,事情是必须记住的,而且1就是1,2就是2,所以会放在心上记。施工过程进度还有问题是自己跟踪的,现场设备是自己亲自跑的,原来用心都记得住。

所以就好像人会不会兴奋一样,真正想背东西的时候,自然能背进去。不想背坐在那里,只会坐在那里睡着。

我们的大脑,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是我们懒得用而已。

最强大脑观后感2

近期观看的《最强大脑》这一节目,我被参加挑战的选手折服,他们的人生目标多么有意义。其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告诉我们人一生要能专注去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自己的大脑潜力发挥出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自己喜欢的就会潜心去做。那么孩子的兴趣需要我们去培养。作为家长首当其冲,首先在努力过程中孩子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越去做。参加比赛的人涉及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背后付出了常人不能付出的努力。就拿孩子看课外书这一大家能做的事情来说,为什么孩子坐不住?而坐在电脑边或电视机前可以呢?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有的孩子不喜欢,有的孩子只喜欢看漫画或低级趣味的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古今中外有那么多名人的感慨就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如歌德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

最强大脑观后感3

最近,江苏卫视的巜最强大脑》可有魅力,许多人都迷上了它,因为它很神奇,可以让人从中学到知识,有的参赛者还是残疾人,让我非常佩服,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要是我也有个最强大脑该多好。今天我们班就开展了《最强大脑》的活动,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最强大脑》.《记忆天才》。

游戏开始了,首先蒋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十个数字,对应十个词语,认真看一遍,记在心中,时间一分钟就停止。比赛开始了,我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了一一七上八下。“54321停。”倒计时在我的耳边响起,我的心里更着急了,突然词语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我开始冥思苦想:1.1.1是什么呀!哦是桌子,2.2.2哦是羽毛?结果,我得了60分,我们班竟然没有90分以上。这时,,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神奇的人物是东尼·博赞,他能在十秒钟内记住十个词语。在他心中那个数字就是一个物体,他巧妙地把物体的和词语相联起来,比如,第一个桌子,1在他的心中是一块面包,面包放在桌子上?哦!我茅塞顿开,原来记忆的时候,他借用某个物体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数字的和词语钩起来。这时,蒋老师又补充到:“与数字相对应的东西在你的心中确定后千万不能改变"。

我们还想试一试,于是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我胸有成竹地写着,心想:油条和西瓜一起吃,厨房里有只鸡?车子和耳朵是什么,糟糕,我忘了。“54321停。”呀!我得了80分,我们班有七个一百分,好厉害呀!

通过这个比赛,我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有最强大脑的,还要靠勤奋努力的练习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获取成功的。

最强大脑观后感4

今天是星期五,晚上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看看江苏卫视直播的《最强大脑》了。前几期的“战斗”,紧张刺激,惊心动魄,让人心潮澎湃。

晚上九点半,节目准时开播了。吴圣洁和凡正阳的不俗表现让我兴奋不已,叫好不断。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凡正阳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上海华育中学的吴圣洁是个14岁的小女生。这么小的年纪,就能登上最强大脑的舞台,而且还一路遥遥领先。真让人佩服,佩服的五体投地。参赛选手除了清华北大的牛校生外,还有国内外的好多知名院校的学生。激动之余,不由得默默对自己说:“何诏卿啊何诏卿,你也该努力了。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将来也走上《最强大脑》的舞台。即使走不上《最强大脑》的舞台,也要走进名牌大学的校门。”

为什么有那么多想不开的人,尤其是学生。跳楼的,服毒的……太可怕了。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逆商。不能遇到失败,就一蹶不振,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赢了,不能骄傲,仍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输了,也不能一直搁在心上……还有下次还有以后吗。有道是:输也要输得潇潇洒洒。输并不可怕,怕输才可怕。为此,同学们要用积极阳光的心态迎作接每一次考试,迎接学校组织的每一项活动。这样考试时才不会紧张,才会考出理想的成绩。比赛时才会轻轻松松地上场,快快乐乐地下场。

“协作力”非常主要。未来的社会不欢迎单打独斗的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像节目中,虽然只是两个人的小组,但一人输掉,另一人就被淘汰。是啊!别看一个小组的成员不多,但也要拧成一股绳。记得有一次,老师提了个疑难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小组人人发言,个个动脑,热情高涨,很快就将“疑难杂症”给解决了。单靠一人是办不到的。班集体更要有团结。有句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才能有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

推理力、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是当科学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绝不能忽视。此外要博览群书,多读优秀书籍。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争取走进科学家的行列,争取出上几本自己的书。

总之,《最强大脑》中的选手,之所以那么优秀,除了先天因素外,多半是靠后天的努力。别人那么优秀,还那么努力,我们怎能不努力呢?

《最强大脑》是一档开发大脑,催人奋进的节目。真希望《最强大脑》能一直办下去,希望这样的节目能多办几个。

最强大脑观后感5

在江苏电视台的《最强大脑》中外PK上,来自中国的12岁天才少年李云龙和来自意大利的12岁神奇男孩安德烈进行了一场堪称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比赛。虽然比赛结果以中国的李云龙胜出而宣告结束,但是,比赛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此场比赛,双方挑战的项目是“新郎新娘配”。比赛中,51对新人随机站位后,两人要记住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并用人偶摆出来。李云龙的好胜心明显强于安德烈,不仅在比赛记忆时间上比安德烈短得多,在科学助理给安德烈核对结果时,更表现得没有了任何风度,以至于在觉得自己记对了、摆“错”了以后,情绪完全失控,然后放声大哭,甚至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导致现场一片沉闷,很多来到现场的“新娘”们也都在暗暗落泪。

反观安德烈,在李云龙情绪失控时,他表示自己与对手一样难过。而当宣布李云龙胜出后,也在失望的情绪下表现得十分大方,甚至给李云龙送上大大的拥抱。让作为现场嘉宾的李永波、陶子也不得不为安德烈而感动,为李云龙担心。

我们说,比赛就有胜负,有胜负就会有的高兴、有的失落。但是,从李云龙的现场表现看,实在有点胜得不够大气、不够让人欣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孩子是何等在乎一时的得失,何等在乎结果而不享受过程。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比赛过程中就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了,李云龙就是奔着结果而云的,而安德烈则是在享受比赛的过程,并将其与结果紧紧联系在一起。联想到中国的教育制度,说到底,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象李云龙一样,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最终,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并不多,能够享受读书快乐、享受童年的更少。现实生活中“李云龙”式的孩子比比皆是,聪明好学,个性要强,但心理却并不健康,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我们追求精英和高分,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我们并不是说;李云龙敢于挑战、勇于取胜的精神是错的。我要说的是,对一名孩子、一名学生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以培养孩子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心理为首要目标,而不是过度强调结果。否则,就会让孩子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就会为了结果牺牲快乐、牺牲健康、牺牲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场嘉宾陶晶莹问:“李云龙,你有梦想吗?”李云龙迟疑了许久才回答:“没有。”李永波在节目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安德烈说过他可以有周末,可以有半天的时间去享受足球,而李云龙没有。我觉得场上这个压力,往往就来自于平时,我更希望李云龙的父亲,能够给他更多的时间。其实他们两个人都完成了挑战,只是李云龙用的时间稍微短了一点,可是他失去了自己童年很多快乐的时间,我觉得这样的胜利未必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

虽然李云龙赢了结果,但是,却像他的童年一样,输了过程。这场比赛的真正胜利者,是安德烈,那位意大利孩子及其他的父母、老师,还有教育制度。

最强大脑观后感6

《最强大脑》第二季于每周五晚21点10分在江苏卫视准时播出,并率先在优酷土豆全网独播。第二季中节目组花大力气搜寻脑力达人,环节团队全面升级,意欲重振脑力竞技,让拥有最强脑力的天才们再度席卷荧幕。目前最强大脑处于五国战队PK环节。3月27日是中国和美国,中国3:1赢了。

2、最强大脑中表现最多的是计算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其实注意力、记忆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后天训练的。由于我们平时对注意力记忆力训练接触不多,所以学习起来不容易,一般情况下用软件训练是提高最快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忆力,通过视幅扩展、焦点移动提高注意力、练习舒尔特表提高计算能力,是我们记忆协会公认的让人变得聪明的软件。我和我孩子一直学习用《精英特记忆力训练》来提高记忆力到现在,她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我做教育的,在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收获。我认为,像这些工具也是能锻炼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强大脑。

3、从目前的赛制安排看,国际PK赛一向是《最强大脑》的小高潮,首轮中德对抗,中国队4:0完胜首战告捷,随后的第二弹中日PK更是吸引了无数关注,首次脑力竞技强强对决,日本9岁小姑娘的更是刷新了许多人的三观,纷纷感叹天才横空出世。同时针对我们这些一般大脑的人,如果想变得和他们一样“聪明”,拥有一样的大脑的话,我觉得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能帮到你。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篇2: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看了两集《最强大脑》,发现很多能力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还有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活用起来,看着小孩加数字的时候,很多观众掏出了计算器,而我看了几个数字后,脑袋就停止运转了。。。

以前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他会想问题想到头疼。而我想到头疼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集中全部注意力玩连连看,心里想着不能输给对手。第二次是高中写同学录,不想敷衍了事,却又无从下笔,因为很多人我并不了解,拼命回忆思考,头疼,于是放弃了没写。

刚刚开始工作时,我是做施工的,我在想那么多设备,每天各种事情,施工人员大多数是拿脑子记的,怎么记得住。事实上就是记得住。因为有压力在,事情是必须记住的,而且1就是1,2就是2,所以会放在心上记。施工过程进度还有问题是自己跟踪的,现场设备是自己亲自跑的,原来用心都记得住。所以就好像人会不会兴奋一样,真正想背东西的时候,自然能背进去。不想背坐在那里,只会坐在那里睡着。

篇3: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陈智强说, 他在第一季《最强大脑》中看到选手倪梓强的挑战时, 感到不服气, 于是开始训练脑力, 想要加入《最强大脑》。在经过两年的磨砺后, 陈智强终于如愿登上了《最强大脑》的舞台!

然而, 陈智强没有想到, 初来乍到的他却成为评审郭敬明与DR.魏发生争执的开端。在挑战“星际迷航”项目中, 陈智强凭借超强实力识别万千星辰。极大的搜索范围考验了他的多重能力, 使他得到了DR.魏的肯定。但郭敬明认为陈智强在该项目中展现的只是观察力而不是记忆力, 并表示:“如果他靠的是观察能力而不是记忆力, 那我可能只打1 分。”

面对评审的质疑和网上的评论, 陈智强没有气馁, 也并不回避, 他说:“郭敬明评审对我的项目难度提出质疑时, 我是有一点难过的。‘星际迷航’的大屏幕面积大, 星点排列没有规则, 人一看上去眼睛就花了, 是很难定位的。当时我就下定决心, 一定要挑战最难的项目来证明自己, 直面他的质疑!”

紧接着, 面对郭敬明女粉丝的强势踢馆, 陈智强凭借强大的观察力、记忆能力, 完成了“新春窗花”项目挑战, 守擂成功。在接下来的中德赛“冰雪奇缘”中, 陈智强表现出色, 力胜德国对手。对于这一挑战项目, 陈智强坦言“难度超乎想象”, “因为时间短, 化学反应很快就结束了。我原本以为结晶会凹陷下去的地方, 最后全都凝结起来填平了”。而能以微弱的优势胜过对手, 陈智强说自己的制胜秘诀是“观察细微纹路, 同时推理大概的变化程度来完成挑战”。陈智强的化学成绩非常好, 这一点在他研究该项目的化学反应时起到了帮助。

赛后, 国际评审罗伯特将“冰雪奇缘”定为全场最难项目, 而16 岁的陈智强则获得了首封全球“脑王”争霸赛的邀请函。陈智强很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 向郭敬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冰雪奇缘’项目上, 郭敬明评审对我的能力做了积极评价, 这让我很开心。”“虽然我想当‘脑王’, 但也只是幻想一下, 没想到美梦成真了!超激动!”梦想成真, 而陈智强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经历了三场赛事的磨砺, 陈智强变得越发成熟稳健。在“脑王”争霸赛中, 陈智强挑战“一沙一世界”, 该项目被誉为“本季最美项目”。陈智强需要在90 分钟内记忆88 幅沙画图像, 然后嘉宾现场划定沙画中5×5 厘米、4×4 厘米、3×3 厘米的面积图像, 他最终选择出对应的沙画名称。当晚的比赛中, 在陈智强看完88 幅沙画, 嘉宾选择完毕后, 所有沙画将在限时内被全部销毁。

完成“一沙一世界”项目的难点在于“沙子的颜色单一, 很难提取信息”“光线的变化也会影响观察”“沙画局部没有坐标, 很难确定是哪一处”“也许我看到特征边上有空缺时, 会以为这个部分出现在沙画上面或边缘, 但结果却很可能是在沙画中间, 所以我没法根据空隙来判断坐标”。陈智强表示, 沙画的细节太多了, 由于不可能画得十分精细, 很多特征都有极相似之处, “必须将88 幅沙画的每一处细节特点都牢牢记住”, 因此记忆量特别大。

面对难度如此之大的挑战, 陈智强却出人意料地在现场提出挑战1×1 厘米图像的加试。“我在第二现场时想的是, 如果前三位选手的挑战都很完美、分数很高的话, 我必须要挑战1×1 厘米, 我必须挑战比3×3 厘米更难的题目, 才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分数!”“我想要把‘脑王’的奖杯留在中国!”

最终, 执意挑战人类极限的陈智强, 以58 秒的成绩征服了三大国际评委, 赢得了全球“脑王”的奖杯!

其实, 在参加比赛之前, 陈智强和妈妈都是《最强大脑》的忠实粉丝, 平时他也会模仿节目中的一些挑战项目。受到《最强大脑》的启发, 妈妈也会给他做很多道具, 条形码、二维码、飞叠杯等都是陈智强平时训练时爱玩的脑力游戏。

参加节目之后, 不少同学围着陈智强问问题, 包括“星际迷航”“新春窗花”等挑战到底是如何完成的等, 陈智强也大方地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记忆方法。“节目播出后, 学校里有很多人都认识我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我自身, 见识广了, 适应了舞台, 也不那么紧张了。和其他选手交流的同时, 自己的其他能力也在提高。”陈智强表示, 除此之外, 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参加比赛有什么改变。不过, 为了备战“脑王”之战, 陈智强在上学之余也不放松训练, 课余时间还会练练扑克、数字类的项目, 保证自己的脑力灵活度。

尽管经常请假外出参加脑力比赛, 但在学校, 陈智强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他表示, 背课文、背单词、背公式等, 自己一两遍就能记牢。中考时, 陈智强运用记忆法背历史、政治, 甚至连页码都记下来了, 因此考试得分也比较高。“现在上了高中, 记忆与理解相结合, 对学习帮助更大。”陈智强说。

课业之余, 陈智强爱好天文, 但他说:“我并不想从事天文方面的工作, 因为天文学家太孤独了。”陈智强的妈妈形容生活中的他是个“静不下来”的孩子, 喜欢旅游, 喜欢尝试各类新鲜事物, 也喜欢广交朋友。陈智强从小就对宇宙感兴趣, 在他生日之际, 妈妈还曾经在NASA上买了一颗星星, 命名为“陈智强”星。这个举动获得了评审郭敬明的大力称赞:“陈妈妈太前卫, 我觉得很少有父母会这么做。”而妈妈表示, 对陈智强的教育方式是以放养和引导为主, 进行“快乐教育”, 因此在陈智强眼里, 父母都是他的好朋友。对此, 陈智强也很感谢母亲:“我从小就很喜欢天文, 觉得宇宙很神秘。妈妈愿意帮助我钻研我的爱好, 我很感动。”

篇4:最强大脑与天才大脑

该节目源自德国节目《Super Brain》,号称科学达人秀,它成功填补了国内“科学真人秀”的空白。与以往的益智类电视节目不同,《最强大脑》并非展示参与者的知识涉猎和反应能力,而是要去发掘那些脑力方面具有天赋的人,并对他们的超常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做出解答。

节目的关键词为“脑力”,即寻找脑力最好的人。“脑力”,比传统认为的智商(IQ)概念更广,它包括智力、心理、经验、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每期节目设定主题,邀请音乐、体育、记忆、计算等各领域高手参加挑战,并以科学方式分析选手所展示的超常能力。几期节目播出以来,各具特点的天才轮番上阵,晒出各自看家本领,展现了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神奇技能。节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晋级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进行4国PK,决出世界最强大脑。

在过去的7期节目中,共24位选手参加挑战。他们展示了记忆、心算、嗅觉、触觉、面孔识别、图形识别等多种超出常人的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例如被称为“中国雨人”的周玮。

事实上,很多天才都存在某种缺陷,如智力低下、社会交往困难等。同样,很多天才患有精神疾病或伴有某种怪癖,如有精神分裂症、阿斯伯格症候群自闭症等,后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天才俱乐部”的入场券。从天才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到童话大师安徒生、哲学家康德,再到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甚至有研究认为软件大亨比尔·盖茨幼年亦患有轻度自闭症。有人认为,正是天才的特质加上种种怪癖,才使得人类种群中不断诞生出“怪人天才”。社会交往困难、强迫行为等病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并没有妨碍,反而是帮助了自闭症患者成为某个领域的天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卡米拉·马科拉姆与亨利·马科拉姆提出“强烈世界”假说 ,他们认为自闭症天才与常人的不同在于,自闭症天才们过于活跃的大脑将普通的感觉经验极度放大。

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曾这样描述过自己思考时的感受:“我的大脑每一根纤维都绷得很紧,然后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出现了,我听得到其他房间的时钟在嘀嗒作响,一只苍蝇落在桌上发出缓慢沉重的巨响,我的前额有了一种蠕动的奇特感觉,我觉察到黑暗里的一个物体的奇特存在,太阳光在我头脑里引起可怕的轰鸣,一辆马车驶过让我感到浑身剧烈震颤,紧接着各种构思如强光一般一闪而过,并且在瞬间证明了它的真实性。那是一种令人疯狂的快乐:各种思想如奔腾的洪流,让我无法跟上它们的节奏。”据说,17岁前的特斯拉“中了邪”般地浸淫在发明创造的幻想里,脑袋里经常浮现出种种异常奇怪的现象。童年时代的幻觉使他痛苦不堪,脑海里常常出现强烈的闪光。这,恐怕正是“天才发明家”的“天才”之处。

对于“学者症候群”的成因,目前的科学假说是,当一个人左脑的功能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受到限制后,他的右脑在一些未知的条件下可能比常人发达,从而在某些领域拥有“超常能力”。以周玮为例,由于在童年时受到惊吓或遗传学及环境因素等原因,他的大脑发育明显受到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只有3~4岁儿童水平,但在计算能力上超出常人。可见,人类大脑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灵活,有一个部位不具备正常的能力,但大脑其他部位却可能因此获得超常的能力。这表明,人类大脑具有惊人的、尚未开发的能力,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当然,并非每位天才都存在缺陷。在《最强大脑》节目中,更多的挑战者是我们身边的平常人,也有一些则表现出超常的智力。例如“人眼扫描仪”黄金东在小学和初中时表现出高于同龄人的智商,曾获得奥数二等奖和物理全国一等奖;“心算神童”葛韵霖在4岁时就表现出超常的心算能力,他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独立、早熟。

爱迪生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常人是否可以变成天才呢?

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超强,而且对注意力之外的信息有着更好的处理能力。“指纹达人”吴天胜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苦恼,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扑面而来,全部印入脑海无法忘记,自己经常因此失眠,这正说明他的大脑无意识信息加工能力超乎常人。此外,很多天才在早期就会表现出超过常人的能力,而此时,后天教育的影响已微乎其微。从这两方面来说,笔者倾向于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才能”,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由于他们的大脑不同于常人。

当然,常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可能能够获得高于其他普通人的成功,但却达不到“天才”的高度。虽然很多天才也借助于后天的学习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超常能力,例如吴天胜直到大学一年级还成绩差强人意,表现平平,算个差生。后来接触了脑力运动,开始训练提高记忆,才表现出了超常的记忆能力。但笔者认为,是后天的训练唤醒了他沉睡的潜能,而不是靠训练获得了超常能力。假如天才可以学习,现在多如牛毛的记忆训练法早就成批培养出了记忆超人。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同这一观点。2013年10月,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联合国内外著名学者开始建设“中国超级大脑研究中心”及“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开展对入库人才的遗传资源保护和认知学、脑功能学、行为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深入研究。对于这些超级大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开大脑的秘密,获得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

篇5:最强大脑观后感

今晚的第三局出场的中国参赛者是21岁的申一帆,他在这局中压力很大,如果赢了,整场比赛就中国队胜,如果输了,就要再比一局,会给队友带来巨大的挑战。但这一局他不幸输掉了,还输的很惨。台下一片遗憾,更让人担心的是申一帆输掉这场后,径直离开了现场,直奔后台,他说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输过,这次的输让他非常难受,愧对队友。

看到这里,我和老公都清楚这个小伙子因为脑子太好了,从来没有失败过,接受不了失败,这次对他将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果他能战胜自己,那他还有未来;如果他不能战胜自己,那他将很难再爬起来,这次的比赛将在他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就看他是否真的自信!失败越早越好,最怕这种天才没有失败的经验,在国际大赛中不是压力太大就是轻视对手。

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劝说和开导下,申一帆又回到了赛场,为了给第四轮的队友加油!

第四轮开始前,中方必须选择一人参赛,这个选择权是中方队长林建东。中方只有三人,申一帆刚刚输了一局,赛后的反映让大家不安。一般在这种关键的时刻,第四局都会是队长亲自上场,因为林建东队长的实力也是最好的。但当林建东说出了让申一帆出赛第四局时,全场惊叫了,都在质疑林建东的决定,连专家席的几位都坐不住了,纷纷质疑林建东为什么不自己上,林建东坚持不上,说第四局的题目类型是申一帆的实力最强。专家们又问另一名选手,他也说自己的脑力不够不能上,剩下的只有申一帆。如果申一帆不愿意上,那中方就算放弃。

这对申一帆的挑战远比上一局大,申一帆刚刚结束上一轮,脑力消耗太大,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而且失败的心理影响还没有时间消化,面对观众的质疑,心理压力又上了一重。经过几分钟的挣扎,申一帆咬牙说我上!

在等待林建东选择谁上的时候,我的心里推测他很可能继续让申一帆上,我当时的内心是这样期盼的,但我也想这是国际大赛,林建东敢于冒险吗?有这个胆量吗?这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和责任了!

试想:

1、如果他选自己上,赢了第四局,中国队胜利了,但申一帆是否能重振信心?

2、如果他选自己上,输了第四局,中国队输了,申一帆更加自责?

3、如果他选申一帆上,输了第四局,申一帆又一次受到打击,更难爬起来,而且很可能怪队长在自己完全没有时间休息大脑和心理阴影的状态下逼他再上;还有所有的观众都会把输掉这场比赛的责任归结在队长选错人了!

4、如果他选申一帆上,赢了第四局,皆大欢喜,申一帆从摔下去的地方很快重新站了起来,他帮助了申一帆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沮丧,给了一次申一帆重新找回自信的机会,拯救了一次申一帆;

比赛结果是申一帆赢了,而且是所有的答案全部正确,用时少四分钟,远远赢过英国队的13岁的哈利。申一帆拼实力用自信战胜了自己,为中国队赢得了比赛!

篇6:最强大脑观后感

里面的每个参与者都有一技之长,有的可以根据气球落水的声音辨别出气球掉落的高度,有的可以在看过一杯水后根据气泡在几百杯水中找到那杯水,有的可以从评委随机从一千张股票分时图中的一张说出它的股票代码、所属公司、时间日期。

可以说每个参与者都令人惊讶,而今天节目中的有一个参与者令我的印象颇为深刻。他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在女儿的陪同下缓缓走上台,他来到这个舞台上是来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五千位。

他说,他曾在五十多岁时患脑中风,后来身体机能渐渐恢复了,但是记忆力开始衰退,他也如医生所说,渐渐显现出了老年痴呆症的症状。为了不拖累儿女,他通过背各类书籍来加强记忆力,如《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记忆力也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样一位老人值得我们敬佩。

评委抽取了一段让他来背,刚开始,他一直在想,我不禁为他而感到紧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报出了数字,还有些小错误。评委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在他报的过程中,我的手心一直在出冷汗,终于,他成功了。全场观众都为他站起来鼓掌,我也激动地鼓起了掌。

的确,背圆周率是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令我感动的是老人的这份精神。他不愿意拖累儿女,害怕忘记至亲之人,更不想放弃自己最后这段人生的尊严。他把XX多年的人生经历,用独特的记忆法,背下了圆周率,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一生。

老人的记忆力完全是靠后天的努力,也正因为没有先天的天赋,更让人值得敬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人的努力我们没有看到,但他为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每个人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

有些人天生记忆力就好,但他们不愿下功夫,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禁让我想到了《永远执著的美丽》,同样有着执著的精神,同样值得人敬佩。

老人到这个舞台上的愿望不仅是获奖,年纪大了,对名利什么的自然也就看淡了,不追求什么。他希望告诉更多的老人能看到希望,不要放弃。

篇7:《最强大脑》观后感

今天考研结束看了个节目,一时有感而发,发一帖抒发感想。也算为我天涯潜水生涯画个小逗号。

第一期最强大脑我本来还挺期待的。

但是。看后让我有点小失望......这节目就是选最牛掰的大脑,说到底呢,考察的能力基本上是训练很难达到,是各种奇人异士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且是关乎大脑智力方面的。也是引进的国外节目,看国外选出来的牛人们是真的很牛的样子,所以很期待中国牛人。我从小就特别羡慕天赋异禀的人们,以前同学也有这样的小牛人,所以对这个节目期望很高呀......

我先大概把评委分分类:

Dr魏:这个不说,专业人士,这是最强大脑,娱乐的同时那是要见真章的。(因为我不了解这个人,看大家貌似也没什么八他不对的,所以现在基于他北大教师的身份,我认定他是专业科学理性和学术的化身。)

陶子:撇开爸爸去哪儿那各种打脸的话,在这期节目中显得比较冷静自持,看问题还算客观。

梁冬:这人是干嘛的不清楚,脸熟但印象不深,自诩文科生,但我想说,文科生也是有点科学思维的好么。

李教练:最开始以为是打酱油的,代表了最广大普通老百姓观点,跟来看个热闹,接接地气,后来才发现,李教练比想得更沉不住气,教练我觉得您有点没搞明白这是脑力比赛,不是体育比赛。

最后是周杰伦和李彦宏:嘉宾评委,杰伦哥娱乐中带了点智慧,遇到问题不忙下定论,会比较尊重理性意见,李彦宏呢说话少,但都在点子上,也是很冷静的一个人。

第一个选手赢简直毫无悬念,当然本人也很有名,牛掰得理所应当。

第二个败虽然有点争议,但Dr魏说明原因以后服气的人要多点。

然后第三个穿越激光的妹子来鸟......

刚开始听到那个项目,嗯,很牛叉的样子,应该说灰常牛叉。

我是学过十年素描,空间感受能力勉强还行,我自己也试过默画一个房间,结果怎么画都觉得有几个东西位置就是不对以至于整个空间都很奇怪,所以知道空间能力那是真的难,真的是靠天分吃饭。

所以刚一听,哇,88个极光线,还蒙眼睛穿越,绝笔是空间高手啊。然后节目组的道具很给力啊。那个激光隧道好洋气啊。

然后就开始100秒记忆ing......

说实话,刚开始那妹子记忆空间的办法我就觉得有点奇怪。

老师当年错以为我空间能力很好,训练我默画的.时候,是不准我用铅笔在视野里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比对,所以光靠眼睛看,根本很难记住并基本画下来。不过以前见过一个牛叉的哥哥,是真的站在一个地方抄着手就那么记的,最多来回移动几步,然后就能背着把看到的房间里的东西都画出来,大脑透视感非常非常好。

嗯。我心目中的空间记忆牛人应该就是这种。

回来。那个妹子一边在旁走,一边比划动作,刚开始我就挺奇怪的,怎么回事呢?

等到她做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其实意图再明显不过,她确实是在看的时候设计她的动作,用手臂腿长丈量长度的动作非常明显和显而易见。在穿越激光隧道的时候,她的整个肢体像是一种提前做好计算的机器一样顺利地完成各项动作。Dr魏说她是体操运动员,非常清楚整个人的手臂长度和能做出的规范动作,剩下的就再好理解不过了。

说得很在理,说实话,如果她不去比划,光靠心记,就算她心里也是在设计动作,但是因为没有手臂脚长等参考,那么也是一种很厉害的空间能力,也许外人看来只是动手和不动手罢了,但其实内在差了很多,因为空间能力最难的就是用眼睛和大脑去计算空间的三维,一旦有任何已知数量的参考,那么这种能力直接就可以打八折。

于是Dr魏没有给过,我觉得挺正确的。观众有点嘘声,可以理解,整个过程完成得还是比较惊心动魄的,很过瘾。

然后梁冬就开始咋咋呼呼说,Dr魏给的分数怎么不够,怎么怎么前后矛盾,怎么怎么不公平。

李教练就更奇葩地开始说运动员多不容易啊,多难啊,怎么能给这点分呢?魏教授啊,我本来挺荣幸和你一起的,还说给你点球拍球衣,我就不给了。人运动员都那么不容易了,你还给这点分,你有良心没有,这是这么科学裁判,什么科学是这样的......

然后梁冬和李教练不知道是谁还说,给Dr魏的权力太大了,怎么能这样呢?这难道不是大脑能力么。

然后Dr魏给除了非常合理非常正规我相信确实符合科学(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原因,我相信他确实是站在符合节目要求的角度上做出的评判。

然后梁冬又开始嚷嚷,这是什么科学,不能这么评判啥啥的。

李教练自从看了妹子妈妈的视频飙泪,就差跳起来和Dr魏打起来......

后来问题抛回妹子,其实妹子表情稍微闪了一下,然后当然她觉得自己很不容易,我们也知道很难,然后她并没有回答她用手臂等丈量并且靠标准化动作完成穿越,只说让Dr魏来,这表现其实挺心虚的,毕竟要是真想展示的话,可能就会按照Dr魏的要去,不比动作光靠看来完成动作一次。

虽然很心虚的一个表现,反而激起了梁冬和李教练对Dr魏的强烈批判,梁冬还有可能是咋咋呼呼增加看点,虽然我觉得他说的话太对不起节目这么有智力的名称了。李教练有种你要是敢说我们运动员没有大脑,我就要和你拼命的感觉......唉。教练实在太玻璃心了,这种最强大脑靠的最主要的是天生的智力,不是考读书啊,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最后陶子解围,算是各打五十大板,但仍然尊重了Dr魏作为科学评判给出的论断、分数以及地位。

然后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想说一句:这明明是脑力比赛的节目,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潸然泪下的情感大戏。节目组真的不可以请一些稍微有想法,不冲动,客观冷静的评委么?

我一直觉得,也许法理不外人情,但这毕竟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节目,也请了个算是名牌大学的专业老师,给的意见也称得上是科学,那么大家就该好好尊重他的意见,就算又不同意,可不可以像周董和李总一样,用询问的方式提出异议,或者很幽默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不要大声嚷嚷,更不要打出感情牌,这让人对这个节目的名字有一种淡淡的哭笑不得......

总觉得这第一期就让我觉得嘉宾没选好,打算明天去研究下欧洲版的,看人老外选出来的选手都很强的样子。

如果这个妹子入选了,加入按照最强大脑的标准,把这个隧道增加到五十米,并且激光形成的线条更加密集和分散(因为其实还是能看出来,这次的激光相对来说分布得很集中,而且很多激光的穿越可以靠一次动作完成,因此她需要记忆的动作比较少)需要的动作越多,我想她光靠这样的方法应该就很难完成。

其实。我觉得她比较适合参加达人秀,作为节目的话她整个演出有亮点,很出彩,符合大人标准,确实是有很大难度,并且她母亲那会儿的一种感慨放达人秀舞台会比较合适。

最强大脑,应该更理性,更客观,更科学,更以事实说话......

有点乱。大半夜才把节目翻出来看,除了第一个几万个魔方的我们来找茬外都觉得有点小失望。

篇8:最强大脑的观后感

一、我国益智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一)电视益智类节目的内涵和特征

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对于益智类节目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1. 史可扬的《电视栏目与频道解析》关于益智节目的定义,在电视台指定的特制游戏规则下,参加的选手多为普通百姓,形式是主持人和选手之间的一问一答,选手获胜将获得一定的奖励的竞赛娱乐性节目;2.王璧,娜布琪的《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关于益智类节目的定义,节目有竞猜选手、主持人、观众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互动,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决定最后的奖品获得者的知识型娱乐节目。

1.益智类节目的基本特征

(1)知识性

此前游戏竞技的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均为益智类节目,多采用主持人和选手一问一答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早期的纯知识问答式的节目如知识竞赛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加入了一些娱乐元素如《幸运52》和《开心辞典》,但形式依然是回答问题,目的是增长知识,启发智慧,而在中国这个拥有“寓教于乐”传统理念的地方,纯娱乐显然并不讨喜,因此具有挑战性的知识问答节目拔得头筹,老少皆宜。

(2)娱乐性

随着大众娱乐的兴起,益智节目开始呈现集知识、娱乐和趣闻为一体的形式,节目戏剧性强,不断穿插着插科打诨和紧张刺激,同时设立了丰厚的大奖作为获胜者的奖励,这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现代人个性张扬,自我表现力欲望强烈,竞争意识也特别强烈,这一节目很好地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特征。与此同时,全民狂欢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各种娱乐形式展现在节目中,呈现出“后花园”式的电视形态,益智节目增加其娱乐性也是顺应潮流之计。

(3)竞争性

益智竞猜类节目的游戏规则就是在机会均等的环境下, 通过智慧的比拼,决出胜负,以成败论英雄。所以,竞争性也是益智类节目的一大特征。节目中选手使劲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脱颖而出,不仅仅考验智慧,还考验着选手们的勇气。同时通过展示竞争的过程,深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统合了娱乐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益智节目是由主持人、竞猜选手、观众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互动,通过知识展现的形式经过紧张刺激的竞争,最终完成闯关的知识型娱乐节目。

2.节目的展播阶段

(1)第一阶段:节目诸多创新元素,吸引看点

《最强大脑》挑战者是民间中的高手,大众中的天才,通过展示挑战者背后的故事和挑战的过程,完成一种“高手在民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题氛围,很好地形成了一种观众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娱乐节目的嘉宾对于节目的形象塑造和节目权威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科学判官、科学助教、固定观察员、X观察员组成《最强大脑》节目的嘉宾。他们都是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人士,不仅自带话题属性,而且能够带动部分群体性关注。《最强大脑》节目组最终聘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担任节目主持人,在调动现场气氛和把控比赛氛围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第二阶段:节目内容升级,独特的选手频现

《最强大脑》节目的内容是对以往的益智类节目内容的升级,挑战难度令人惊骇。例如,“超级找茬王”郑才千在5000个模仿组成的魔方墙上找出被变换的1/45000的不同。“x- 女特工”赵越曾在节目中蒙眼穿过满了88道激光10米的通道,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到激光机会触发警报。一些只有在特技电影里出现的镜头,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却在惊奇地上演,不仅道具频频出奇,还原度高,在题目设定上摒弃了知识性命题,而采用难度最大的脑力测试,将抽象的脑力活动还原成具体的行为能力,让观众叹为观止,是对以往回答问题式节目的颠覆。

(3)第三阶段:挑战赛竞争激烈,选手挑战精彩

挑战赛竞争格外激烈,进入挑战赛的选手都是在初赛中得分超过80分的挑战者,实力不俗。他们之间的角逐将会变得更加精彩,他们中将会有12位挑战者胜出,并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在国际挑战赛中去和欧洲的脑力精英们角逐, 决出谁是世界上的最强大脑。

(4)第四阶段:中外对抗赛,精彩对决与团队荣誉

《最强大脑》节目组跟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德国的《最强大脑》三个节目达成协议,由节目里晋级到最后的12位挑战者组成国家战队,参加国际最强大脑对抗。力求创新性地举办一次“脑力奥运会”,赢取属于团队的胜利。国际间的脑力对抗以及来自国际的专业评委使得《最强大脑》开创了益智节目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同样的题目,中外挑战者有不同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面对挑战不同国家选手的心态,观众在其中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一切。

节目正是因为有了以上成熟的流程和环节,才能够进一步在节目的细节上精益求精,而节目能够吸引眼球,抓住固定观众,不断吸收新观众正在于此。

二、《最强大脑》的升级创新模式

根据索福瑞CSM48城市数据显示,《最强大脑》平均收视高达1.423%,收视份额6.308%,同时段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均获第一,刷新了一年来省级卫视22点档新节目的新纪录。同时百度数据显示,《最强大脑》第一季在2014年1月3日首播,创下2.74%的高收视率和10.42%的高收视份额,成为2014年度综艺节目收视冠军。节目在创下如此辉煌的记录的同时,一定带来了必要的经验和创新的信心。

(一)挑战者———展示的重心,超出常人的能力者

1.意外的天才

这类挑战者可能因为某些意外的事故造就了独特的思维, 他们的思考方式异于常人,在表面上,这类人可能是生活的弱者,但他们在思想上却是强者。这样的参赛者出现的舞台上,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们惊奇的表演更会令观众咋舌。

2.天生怪才

这类的挑战者天资禀赋,有先天的某项能力。在《最强大脑》第四期中,被称为“超级找茬王”的郑才千引发了热议。 “在节目中,郑才千面临着一堵成千上万的大立方体魔方墙; 立方体由5000个魔方,被分成两部分,从中心,左侧和右侧各2500个,魔方的图案完全相同;这堵墙长六米高三米,从远处看像是电视花屏一样,密集着45,000小片叠在一起,挑战规则是:由嘉宾在右边的墙上随机挑选一个魔方,变换魔方的一个色块;郑才千要找出这个变换了的色块;在几乎不可能的前提下,郑才千却成功的找到了这个被变换了的色块;他的变现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在节目结束后的采访中, 他说节目组为了防止他的才能是后天训练的,挑战的项目并不是自己选的,而是节目组给设定的。这也就证明郑才千拥有天生的记忆和图像识别能力。

3.后天型人才

这类的挑战者,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得到的。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二期节目中,被称为 “记忆大师”的吴天胜以全场最高的135分挑战“指纹识人” 成功。吴天胜并不是天生具有这样的记忆能力,他以前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记忆法,并开始研究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记忆能力明显得到提升。节目组表示,希望大众可以像吴天胜那样,能够发掘大脑的潜能。

(二)嘉宾———各司其职,话题人物创造话题空间

1.科学判官

《最强大脑》在节目前期的科学判官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魏坤琳博士,他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挑战者的表现进行判定和对挑战者的表现给予科学性的解释,他的原则是科学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最强大脑》 后期国际pk赛中增加了国际评审,邀请世界上知名的学者做客节目担任评委,对挑战者的表现做出科学的解释,在比赛分数持平的情况下做出最终裁决。

2.科学助教

《最强大脑》科学助教未开播前就是节目推广的最大噱头,担任《最强大脑》科学助教的是华语男歌手,流行天王,周杰伦。在节目中,周杰伦会作为科学助教和挑战者交流,在节目氛围低落时,适时表演活跃气氛。在节目中周杰伦不仅是科学助教还是《最强大脑》节目的代言人,因为周杰伦是音乐界的最强大脑,又是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节目组旨在通过周杰伦的代言能够使科学真正流行起来。

3.固定观察员

三位固定观察员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对于挑战者的表演给出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专业化程度,增加了节目质感,通过各个专业知识剖析各个怪才选手展示的来龙去脉,也在一定高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固定观察员有时还会作为挑战者的科学助理,帮助他们设置道具,增强节目的公平性。

4.X观察员

这是《最强大脑》节目给观众的一个诱饵,X观察员为当红明星,他们自带话题属性,未见其人先观其动,自有大批粉丝围观,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话题话题空间,通过制造悬念和话题带动节目宣传。李彦宏、章子怡、孟非、宁财神、 林丹、金秀贤、张柏芝等都曾担任过X观察员。

(三)惊人道具———高质量,大规模

节目中除了主客体人物之外,许多“惊心动魄”的道具也赚足了话题,第一季时就引发网友热赞称为“神一般的道具组”。第二季开播不久,道具组又放出大招,30个3D打印头骨、占地900平米的巨型蜂巢迷宫、美轮美奂的流体幻立方……“最强道具”再现威力。这些道具的出现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规模之大,质量之高,细节之精其他同类节目无可堪比。

通过以上特色可以看出,《最强大脑》节目不再是答题竞赛,主持人出题,挑战者答题的模式。而是,将舞台作为一个展示平台,让挑战者尽情表现自己的能力。节目组负责寻找具有超常能力的挑战者,挑战者展示后,嘉宾会给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说,《最强大脑》更像是一个舞台,挑战着观众的视觉奇观,挑动着观众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无疑成为了一个展现科学能力与智慧的舞台,代入感成为优势,娱乐性成为花边,益智内核没有偏离,挑战的过程更加激动人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最强大脑》以“天才、真人秀、故事化、大明星、国际竞赛”等时下最吸引人的元素创造了科普节目的新模式,不论是节目板块还是节目中各个元素,都达到了专业化的水平,探索了传统电视科普节目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内容的创新还不够,形式和内容的升级创新才是一档节目发展打破瓶颈并且顺应时代的有力保障。“格物而致知”,通过模仿借鉴国外的强势节目,做出具有中国品牌的电视益智节目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1.

[2] .王璧,娜布琪.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J].视听界,2008;72.

[3] .史可扬.电视栏目与频道解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4.

[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55.

[5] .新周刊.中国电视红皮书2001[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164.

[6] .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3年度学术理论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研究(编号:2013ZGXH039)”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五店市导游词下一篇:商展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