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优秀作文

2024-05-04

毛笔优秀作文(共13篇)

篇1:毛笔优秀作文

记得三年前的那个春天,父母带着我到了书法培训部。说实话,我练写毛笔是受我姐姐影响。

小时候,我经常被姐姐叫去磨墨、倒墨、洗毛笔。每次,我拿着石墨,在砚台上撒一点水,用力地磨来磨去。不能把水从砚台里溢出去,这才算合格。那墨香就从中悠悠传来。那时,我才六岁。

从此,我就与毛笔无法分割了。

当我真的拿起毛笔时,才发现练毛笔的难处。刚学时,我就连最基本的握笔都学不会,握成了写硬笔字的姿势。幸亏,老师前来指导,我听着老师的话,才学会了握笔。

老师给了我一张字帖,那时只知道这是褚遂良的字,这些字都写得刚劲挺拔、结构匀称,每个笔画都像根根有力的骨头,每个笔画都是那样的美丽。但那些笔画组成的字,真是难写,我想。但老师却拿出毛笔,一挥手就写出了刚毅、唯美的字。而我总是把字写得东倒西歪。但我一直练习,从不言弃。仔细看老师是如何把字写好,再看字帖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隙、距离,总是埋头苦写。不出很久,我的字便与老师写的十分相像。

我自告奋勇参加了比赛,在赛场的我仿佛褚遂良再世,挥动毛笔,全神贯注。可结果出来,我只获了二等奖。当我看见一等奖的字时,我不敢相信:这字竟有如此紧密的结构,那轻重的笔锋,如此完美。

从此,我更加专心致志地练习毛笔。静下心,尽全力模仿字帖,学习笔法,字也逐渐有了些味道。

现在,当我再拿起毛笔时,已有三年。我真正地发现,毛笔字,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个字。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就比如,当我写“盛”字时,我仿佛看见古代劳动人民拿着器皿,盛着水。这一笔一画,这一轻一重,不正代表着人的生活吗?明白中国汉字的奥秘,并用心去体会,写出心灵之字,这不是学书法的意义吗?这中国独有的艺术是多么让人着迷,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毛笔改变了我对汉字的认识,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在这一笔一画之下,我发现,只有尽力,才有成功,才有这一笔一画。

公众号:龙湾少年之家

篇2:毛笔优秀作文

“喂,跟你换支笔……”张昊彦回头,向张柏彦挥了挥手中的毛笔、那支毛笔开叉了。他一面低声下气,一面斜眼睨我。

就在几分钟前,我刚麻利地把自己开叉的毛笔换给了毫不知情的张昊彦。虽然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生被他的祖辈钻了空子。但也无妨,张昊彦精,定会在别人那里哄到一支称手的笔。

张柏彦抬头,面无表情地说:“不行。”净冷的声音,裂帛一般,将空气裁开来。他低下头去继续练习书法,腕力所及,隶书规整而隽逸,好似群蚁排衙。字迹的主人没有再多看张昊彦一眼。

张昊彦尴尬地搓着笔头。我用他的笔小心翼翼地勾出雁尾,轻笑:“委屈你了,下节换回来。”

“下次可别坑我了。”张昊彦沾了墨,画出来的竟是枯笔。

我遂回头和那冷面书生搭话:“你不觉得左下角那张书法作品很好看吗?”我指指老师黑板上贴出的优秀作品。

张柏彦笑着,摇了摇头,而我却觉得这笑有点涩。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上课前。

张昊彦还没来,张柏彦已经开始练笔,不料雁却双飞。汉代隶书,讲究“蚕不双食,雁不双飞”,这一承篆启楷的书体,他极擅长,平日里也“精神见于翰墨之表”。张柏彦心下知道是笔的问题,就直接让我把他的笔和张昊彦的笔换了。

照我看,这笔尖齐圆健四德中起码已有三德,本是极好的笔了。可我业余,也不便多言。

所以,当我后来与张昊彦换笔后,张柏彦用不惯的那支笔就到了我手里。写字的时候,我有一种还魂的感觉,字也趋于轻灵。不用回头我也清楚,张柏彦的书法一定近乎完美。

“挺丑的。”张柏彦伸过头来一览我的拙书。我干笑,班门弄斧,最后,认命。

下课铃打响了。我对张柏彦说:“你的笔其实蛮好用的。”接着告诉他我和张昊彦又换了一次笔的事实。

我走近左下角那幅书法作品。

那张书法作品,起笔凝重,收笔轻疾,似乎有一种火焰,能把它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

署名竟是张柏彦。

我乍然醒悟:或许不该换笔。

张柏彦追求完美,自尊而又倨傲,想探求书法的内核,却囿于桎梏。我想到今天他的书法,规范拘束,像碑,不像帖。

他用的是张昊彦那支上乘好笔。“有的人写书法,就是不敢写,不敢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你,我,我也是,还有很多人。颠张醉素《兰亭集序》、《祭侄稿》,不求工而自工,才是书法。”那天,张柏彦的目光分外古秀,不输唐诗。

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艺术才华是无法规则,无法预测,且具浓厚个人色彩的,真正的天才更是如此。”

而我们,拼命前行,却忘记了为何而出发。我们因毛笔而确定方向,却又成为笔尖上最愚的奴。

成也毛笔,败也毛笔。

看着眼前张柏彦从前的书法作品,那种感觉像不断变迁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一种生命。那是一种初生的历史。

篇3:父亲的毛笔

父亲作古多年,我把笔筒里的多根毛笔清理后,放在我的书桌上,那支特别写书法作品的毛笔我没另放,同样放在这一笔筒里,只是这支毛笔尾部我用红带子系上,作为记号。

这些毛笔静静地站在笔筒里,有时我看着它们,它们也看着我,现在电脑时代,用笔写字少,更何况用毛笔写字就更少。除非没事时,一时兴趣来了,我才用毛笔在废旧报纸上随意写着。

就连春节家里张贴的对联也是自己写得少,到街上买印好的,非常光彩华丽。自己写,临时又得买红纸还有墨汁,很麻烦。因此,放在笔筒里的毛笔已布满灰尘,它们一年到头都派不上用场。

想想父亲在世时,这些毛笔天天在父亲手里生龙活虎,在纸上呈现出妙笔生花,村里人有求父亲写箩筐之类的,父亲就用较粗劣的毛笔为人家写,若为村民写春联或红白喜事对联时,父亲就拿出他心爱的那支上等毛笔,龙飞凤舞般的字跃然于纸上,得到的是人家赞不绝口的声音。

那年父亲突然中风,双手抖着,他的手再也不能书写最美的文字,他心爱的宝贝——这支支毛笔也已与他无缘。

父亲有时望着书桌上他写了一生的毛笔,口里直“啊啊”地想说什么,终说不出来,不禁老泪纵横,父亲对书法的挚爱也就此结束。

他看我的目光充满着对我的期望。父亲去世后,我写了一段时间,可写着写着,还是没再写下去,毕竟派不上用场,只能闲时练着。工作上的忙,后又迷上写作,故毛笔字写得极少,我总是一心难以二用,工作之余,每天能坚持千字以上的文章写作就很不错,哪还有精力写毛笔字。

我每次在电脑上敲完字,站起身,伸伸懒腰,然后坐下,望着笔筒里静静站着的毛笔,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又仿佛想起父亲生前望着我的那种期待的目光。

我突然心里难过起来,我违背了父亲的愿望,让他心爱的毛笔荒废着,派不上用场,想到这些,我从笔筒里拿出一支毛笔,倒点墨水,在废纸上随意地涂写着。

篇4:明代宫廷的毛笔

笔的收藏颇为不易。自古以来,由于所谓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基本上属于以实用为主的生活消费品。在落后的历史条件下,笔毫极易为虫所蛀,故而长久保存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儒家思想一直奉行与古希腊哲学迥异的“述而不作”风气的影响,文房四宝一方面被视为儒家士大夫寄托其道德思想的象征,另一方面其制造业却一直摆脱不了遭到文人鄙视的“雕虫小技”地位。故而造成了当代“文房”类文物研究中的尴尬局面:古代制笔手工业历史文献资料的匮乏;古笔不易保存,日常消耗严重;民间流传的多是家族手工业作坊式制笔的工艺流程,即便是在传统的制笔家庭中也难以见到祖传的真正实物;国内各级博物馆的收藏也相对薄弱,造成目前古代毛笔研究的不足与遗憾。

庆幸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明代毛笔文物数十件,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宫廷毛笔精良华丽的代表,代表了当时毛笔制造业的最高工艺水平。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仅存的稀世之作从中窥其一斑。

明代宫廷毛笔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明代制笔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是与当时历史大背景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明朝皇帝的个人喜好、政治观点使得当时宫廷器物的生产制造具有不可回避的时代特征。

朱元璋认为元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夷狄”的落后所至,故治国之道,在于“先立纪纲”,而最根本的是首先要复兴人们的儒家文化水平。他认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朱元璋的调子奠定了整个明政府文化政策的基础。可以说,明朝的建立与明朝儒家思想的发展乃至文房用具制作水平的空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儒家思想和汉族民族主义对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大趋势到来之后的强烈反攻和全面复辟。因此明初皇帝洪武、永乐、宣德在儒家文化建设上有着相当的作为。此时,明廷与北元的战争旷日持久。

历史大背景体现在宫廷器物上,乃至于毛笔上,也呈现出一种流传自元代乃至北方草原的豪迈气魄和行伍风气。此时毛笔具有笔管极其粗硕而笔头相对纤细的特征。这既是南北文化的互动,又是文治与武功的结合。这种毛笔特征在明初被固定了下来,成为有明一代宫廷毛笔的范例。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宫廷中关于毛笔制作格式的相关记载,但是在《明实录》中记载有朱元璋关于朝廷用纸规格的政府法令。按照一般逻辑,这种规定不仅只是对于纸张规格的,关于毛笔的规定似乎也应该存在。历史文献还记载,年仅十岁的万历帝已经能写出比较不错的毛笔大字,首辅大臣张居正却说:“陛下的书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不用再学习书法了。自古圣明皇帝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裨益。”因而张居正不再严格要求小皇帝的书法习作。由此也可以了解到明代诸皇子的文化教育是相当严格的,并且具有制度保障。只不过这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伴随着当时的政局与皇帝的个人性格而有变化。综上所述,明代宫廷文房用品的大量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明中期的正德皇帝热衷于狩猎、战争,嘉靖皇帝鉴于前者的“弊政”,在登基伊始便决意恢复所谓“礼法”制国。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文化建设当作一件首要的事情来做,试图制造一个在他统治下“礼乐”繁兴局面。在文房用具的制造上,特别是在毛笔的制作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宣德年间以来毛笔的制式特征,一方面随着当时文人气质的增多,武功的废弛,毛笔出现了精细典雅的特征,艺术观赏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有了大大提高。

隆庆年间,明廷与北元签订和平条约,放弃对于北元长达二百多年的经济制裁和战争。万历年间,宫廷制笔业进入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中国全境基本上处于风调雨顺、战事消平的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宫廷毛笔一方面依然继承了嘉靖年间以来的儒雅特征,一方面在艺术观赏性也发展到了明代的最高峰。

明代宫廷毛笔笔头(毫)的特点

现存明代宫廷毛笔多为嘉靖年间到明末所制,还有一部分是明早期宣德年间的遗存,虽然数量不多,加上资料的欠缺,现在无法断定这些藏品到底是宫廷的御用品,或宫廷的御制品,还是由宫廷内定型,民间制作完成的贡品。但是依然能够为研究整个明代的宫廷制笔工艺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实物资料。基本反映了明代宫廷毛笔制造业发展的几个特征。其表现如下:

笔头的选材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曾是中原地区文房用品制作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就当时所留下的文献来看,用来制作笔头的材料并不是很多,基本上为狸猫毛、猩猩毛、羊毛等。例如赵孟坚有诗云:“兰台上狸毛,山谷爱鸡距。”刘克庄有诗云:“五钱买得羊毛笔,自写年劳送可司。”苏辙也在《次韵黄庭坚学士猩毛笔》中赞道:“不悟身边一斗红,圣贤随世亦时中。何人知有中书巧,缚送能书陈孟公。”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将羊毫当作一般的制笔材料,猩猩毛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因而引得苏辙对于黄庭坚所得毛笔的十分赞颂。

到了明代,笔头所采用的原料,囊括了现在已经知道的几乎所有可以做笔头的材料。但主要还是以下几大类,即羊毫、兔(紫)毫、狼毫、貂毫、猪鬃等。

羊毫是以羊之须或尾毫制成。其最初使用的历史已经无考,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秦代蒙恬的改良毛笔即用此种材料。羊毫柔且无锋,特别适宜文人们所要求的含蓄性格。而且廉价易得,故而一直是制造笔头的主要原料。

貂毫为紫貂之毫。因其尾端毛质较好且毫长,适宜作为毛笔的制作原料。古代制笔工匠认为这种毛毫所制的毛笔最具有圆润丰满的优点。

紫毫笔乃取兔子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其值昂贵。南北方之兔毫硬度并不同,故而笔质亦有差异。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唐人白居易曾在《紫毫笔》中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狼毫为黄鼠狼尾尖之毫。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硬)毫笔。

制笔“四德”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提出:“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这种理论的形成,应该是千百年来毛笔制造工匠们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儒家士大夫为代表的文人对于毛笔的要求。这对于后来毛笔的制造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工匠们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的要求。既保持锋颖尖锐,浑圆爆满,又可以提笔自然收拢,成锋修削整齐,且弹性适度劲健有力。此时出现了名目繁多、种类不一的毛笔,如提笔、抓笔等就是这一时期的新品种。特别是“兼毫”笔的大量出现是制笔“四德”理论的实践产物之一。“兼毫”,顾名思义,即利用各种毫的不同性质,将笔毫互相搭配,制成中性的毫,进而产生了新的毛性,将明代书画的艺术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体看来,此种兼毫笔的制作原则是为了使得毛笔在书写时的软硬程度按照需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偏硬的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软的则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传说蒙恬改良之笔,便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如果此为属实,则属于最早的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在宫廷毛笔的竹笋式、葫芦式笔头中,亦有多层者,一般以紫(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羊毫较短之紫毫,如此反复,共有三至六层。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美观挺拔,精工巧制,这种兼毫笔应该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也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笔头样式极其巧妙

明清时期,毛笔中的“御用笔”主导了毛笔的制造业。明代工匠在“御用笔”的笔头制作过程之中,除了选毫极精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专用胶水的可塑性,采用刀、剪、钳、刷、线等专门工具,将笔头样式捆扎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材料和毛色进行装饰。例如古人常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除此以外,明代毛笔的笔管与清代毛笔相比,粗细程度相差很大。例如明代葫芦式毛笔笔管粗大,但是笔锋呈尖锥状,笔管与笔头相比,给人一种似乎很不协调的感觉。这种笔头蓄墨较多,特别便于书写。

在现存明代宫廷毛笔中,古代工匠还有意将笔头设计为色彩绚烂的艺术品。在笔毫根部的捆扎部位,利用红线捆扎笔毫,副毫部位为用白色羊毫染成的蓝色笔毫,加上兼毫笔特有的白紫相间,从而使得整个笔头呈现紫、白、蓝、黑、红五色,层次感极强,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兼毫毛笔的分层数目甚至达到了四层之多。“万历款彩漆龙凤管笔”葫芦式笔头,笔心为紫毫,外包一周白毫。副毫则又为两层,内紫外白,其中白毫较紫毫为多。笔心与副毫相结合,一共有四层。因其笔头与副毫的毛色不同而呈现出层层各异的颜色变化,颇为美观。

大型毛笔的出现与宫廷用笔的多样化趋势

根据当时书法和绘画的要求,人们似乎已经创新出来诸如楂(抓)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姑且存疑。目前虽然还没有真正的明代楂笔发现,但是从故宫所藏清代楂笔来看,其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没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无法形成此种制作工艺的,因此我们可以就清代楂笔进行推断楂笔的最初制作应该不会晚于明代。

明代宫廷毛笔的笔管特点

笔头的多种变化,是与笔管制作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秉钧曾在《文房肆考图说·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如果此说为实,早在汉代,毛笔就已经向艺术品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书写工具了,这就开创了后世用笔奢靡的先河。由于笔头不易保存,因而古代毛笔上所隐藏的历史信息与技术工艺更多记录于装饰意味浓厚的笔管之上。即便笔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保存,只要笔管还在,我们就可以通过毛笔的笔管用料和笔管的装璜来研究当时宫廷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从而不失收藏古代毛笔的重点。明代宫廷用笔精致华丽,工匠们在笔管之上或镂或雕,或描或刻,或镶嵌,或髹漆,将用途单一的书写工具变化为精美的工艺品。从明代宫廷毛笔笔管制作工艺上说,分为雕刻、描绘两种。从其雕刻材料上来说,可以分为木雕、漆雕、竹雕等等,另外还有用诸如玳瑁、陶瓷、犀角等稀有材料成为制笔的工具。

彩漆、黑漆描金笔管的装饰图案上基本沿袭明初定制,龙凤为主的皇家色彩一直是此类明代宫廷毛笔的特色

明代笔管的装饰技术已经达完美精工的程度,装饰题材也极为丰富。例如明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图案。当时漆笔管较为流行,以木为胎,上饰彩漆,其色泽雅致,装饰极为讲究。纵观有明一代,漆管笔的装潢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前期以宣德年制款为例,基本以宫廷特有的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龙戏凤、云龙、云凤等为主,到了后期以嘉靖、万历年制款为主,则有了人物山水、古钱纹、蝙蝠、八仙等纹饰。相对于皇权色彩浓重的前期作品来说,后期作品的装饰题材较前期有所广泛。图案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文人色彩。

明代漆管笔基本分为雕漆管与彩漆、黑漆描金管两种。技术也最为精湛,所谓描金笔是在木胎上以红漆或者黑漆为底色,并在其上绘制彩色图案的方法。以彩漆、黑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等毛笔为例,明代宫廷一直流传着一种制式基本相同,内容基本相似的规制形用笔。体现的内容以龙、凤为主。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然后用彩漆描绘其上,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波涛狂击山石,惊起无数浪花。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天空之中,巨龙凌空飞舞,在祥云中穿梭游动,嬉戏追逐龙珠或者彩凤,显示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皇家气概。加之笔管上的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更是增添了几许富贵华丽之感。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图一、图二)

雕漆则是在木胎上将漆层层相加,每次上完漆后再剔出深浅花纹。据说在当时漆器制造业中,最精致的雕漆工艺髹漆可达百层,堪称最为精湛的手工艺品。明代雕笔管的漆层虽仅1毫米左右,但漆髹仍在20至30道之间。这种雕漆笔管的出现,按照现有的宫廷藏品来归纳,似乎出现于明代早期,但是大量流行于嘉靖年间。此时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备的阶段,并且题材也摆脱了龙凤图案的限制,因而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图三)

总之,笔管的装饰图案上基本沿袭明初定制,龙凤为主的皇家色彩一直是明代宫廷毛笔的特色。无论是宣德年间制笔还是万历年制笔,这种图案固定、布局不变的皇家专用特色几乎没有大的更替,所谓改变,也基本上只是年款的小小变化。新的装饰题材出现并不多。

笔管的制作选料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留青”式竹雕得到广泛应用,木雕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代宫廷毛笔在笔管的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总体来说,明代人对于笔管的选料仍然以竹管为主,因为竹管不仅呈现其天然纹理,而且具有管直挺拔、不易弯曲的特点,另外由于其生长适应性较强、取材较为便捷、轻便实用、物美价廉的优点,再加上用竹做笔管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文雅的生活方式,因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随着当时竹刻艺术的蓬勃发展,竹刻毛笔也成为了竹刻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领域。在竹管的圆周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等,能够充分体现竹刻艺术大家的才能。不过由于竹干必裂,故保存颇有难度,而墓葬出土之物又极易腐烂,故年代久远、保存良好的竹管笔罕见。明代宫廷竹刻笔甚为华丽,其中雕刻工艺的高超起了绝对的作用。特别是“留青”技术在其中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留青为竹雕的一种手段,是匠人利用竹子表面的光滑表面(青筠)雕刻出花纹与图案,然后再把无用的外皮剔出,谓之“去地”,使得竹子表皮最终成为匠人和设计师所构想出来的浅浮雕图案。如明万历年间的竹雕云龙纹毛笔,管上雕有二龙戏珠纹饰,纹饰留青与笔管形成色泽上的反差,雕工精湛,纹饰清晰。特别是管顶长方格内阴文填蓝楷书“万历年制”款识,尤为难得,使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宫廷竹管笔的风格特征。(图四)

以木为笔管大约始于毛笔的起源,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载:“秦笔……以柘木为管”。秦汉以后,历代毛笔皆有木管出现,材质有乌木、楠木、檀香木、沉香木、花梨木、红木等等。木管多以深沉的色调及纤细浮动、变化无穷的纹理取胜,稍有雕琢便显得大方稳重。例如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就有这样的特点。其笔管及笔帽均刻有卷草、钱币纹饰,刻工细腻流畅,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图五)

各种材制的笔管不断出现,丰富了既有笔业的选材

明代宫廷中另有以玳瑁为管的毛笔。玳瑁为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以玳瑁为装饰物可远溯汉代,例如《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宫人簪瑇瑁,垂珠玑”。而以玳瑁为笔管则不多见。(图六)

明代也出现了瓷管笔,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宣德时器物,传世品中以万历较为常见。

除此之外,明代宫廷中另有玉管(青白玉、碧玉)、象牙管、珐琅管等多种质料。在此不一一列举。

笔管的年款题字

明代宫廷用笔年款题识的特点

明代宫廷用笔除做工精湛外,多有年号款识,这为现代人判断明代毛笔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难得的标准器型。现存故宫明代毛笔基本分为三个时期:宣德、嘉靖、万历。所见明确题款分别为“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三种。这些题款大都为楷书黑字,竖行,位于在每支笔管的最醒目位置。其外围是双重长方形金色框,外框略粗于内框,给人一种使用印章的感觉。故而可就此推断明代毛笔的题款制式基本相同,即:“大明××年制”。

明代宫廷用笔年款题识的特例

在嘉靖时期出现了一种样式别致的紫檀提笔“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制笔工匠试图将年款隐藏在不为人所注意之处,一改过去的题款风气。此笔的笔管为不规则的圆柱形,与其他同时代的毛笔相比,更加符合人体学生理学的原理,即在握笔处有着粗细不均的凸凹,做串联圆球状。其年款亦为“大明嘉靖年制”,但是所处位置在笔管与笔斗的连接处,为阳文楷书,六个字环绕笔管一周。只有人将笔尖对于自己的面部仔细观察,才可以发现此题款的奥妙。这种环状年款题识还出现在“万历款文林便用雕云竹管笔”、“檀香木雕龙凤管花毫笔”的笔顶之上,为阴文填蓝楷书。这些都是万历年间宫廷毛笔款识题字的特色之处。(图七)

当前,关于明代宫廷用笔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需要广大学者和社会各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以便在未来将这项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地步。

图片说明:

图一、彩漆描金双龙纹管花毫笔管长16.7厘米,管径1.7厘米,帽长9.8厘米。笔头为葫芦式花毫。通体彩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笔管上端长方形金漆地黑漆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笔帽镶鎏金铜环扣。此笔彩漆描金装饰,色彩丰富,金色灿烂,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嘉靖年款殊为少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二、黑漆描金云龙纹管兼毫笔管长16.9厘米,管径1.8厘米,帽长9.8厘米。通体黑漆底描金双龙戏珠纹。笔管上端双线框内描金楷书“大明宣德年制”。笔头为竹笋式兼毫,毫体饱满如出土之笋。兼毫是指以两种以上兽毛制成,多以一种毫为心柱,他种为覆被,具有刚柔适中之特点。明屠隆《考槃余事》中称,“笋尖”式笔毫为明代毛笔的标准造型之一。此笔漆工精致,毫笔润泽,束撷有力。为明代宫廷御用笔,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三、红雕漆牡丹纹管兼毫笔管长18.9厘米,管径1.6厘米,帽长9厘米。笔头为竹笋式紫白兼毫。通体红雕漆牡丹花纹,笔管、笔帽插口处各饰回纹一周。此笔管,笔帽均采用雕漆工艺,刀法娴熟,花朵饱满,磨制圆润,具有显著的明代早期特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四、万历款“文林便用”雕云竹管笔竹制笔管,有帽。笔帽直径为1.8厘米,管直径1.6厘米,笔头长4厘米,竹管长9.1厘米,帽长6.3厘米,笔头为葫芦式貂毫。阳纹双龙相对共戏一珠,火焰纹及灵芝云纹作为双龙的陪衬。一龙头在上,一龙头在下。笔管中间偏上有一方框,中间雕刻竖行阳文隶书“文林便用”四字。笔顶镶嵌螺钿口环,上面有环状填蓝楷书“万历年制”四字。此笔箍已经失去,笔帽为顶,可以拆卸。笔管通体雕竹留青双龙戏珠纹。螺钿即用螺壳或贝壳镶嵌在笔管上,形成有天然彩色光泽的花纹、图形。此笔反映了明代后期竹雕工艺的水平,为宫廷御用毛笔的珍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五、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笔亦称斗笔。笔管长25厘米。斗长2.5厘米, 管径1.6厘米,斗径2.9厘米。此品嵌紫檀木笔斗,直管无帽。笔头为花苞式貂毫,长6.2厘米,色泽光润,体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底部缠绕白色丝线。笔管握笔处由七个凸起球状节纹装饰,笔管上端红雕漆龙纹,下端酱色雕漆锦纹。笔管以紫檀木、雕漆三拼而成,管尾处以红色水波纹为底,浅浮雕雕漆螭龙纹。口沿部雕刻阳文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毛笔已经不多见,此件保存完好。管斗握笔处另有灵芝纹、水波纹。此笔反映了嘉靖年间雕漆的风格和水平,为当时宫廷毛笔的代表作之一,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提笔因笔头形如斗,又称斗笔,这类笔是用于书写匾额、楹联、碑刻题词等大型字体,因为其字形较大,多需要执笔人悬腕悬肘提笔书写,故名。貂毫,是以紫貂毛制成的笔毫,硬度与狼毫同。在管笔的末端加以覆斗状的笔槽,以增大笔毫的容量。此笔制作精湛,形制新颖,为传世的嘉靖年款提笔孤品。2006年9月,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文房四宝”邮票,其中即有此笔。

图六、玳瑁管紫毫笔管长24.3厘米,帽长9厘米,直径2.2厘米。笔头为葫芦式紫毫,长锋出尖。直管毛笔,有帽。以玳瑁龟的背甲壳制作。玳瑁甲是一种珍贵的制笔原料,因产量较少,捕获困难,被视为珍宝。笔管和笔帽均以玳瑁制成,通体有黑、黄、褐三色相间的片状斑纹纹理,自然天成,有玻璃光泽。另外,此品的笔管顶部及笔帽的两端均镶嵌鎏金铜扣,制作工艺精细,圆周不见焊接的痕迹,金光闪闪,它们与色泽莹润,轻薄并微微透明的玳瑁龟甲相配,显得华丽异常。此笔造型质朴,玳瑁纹理自然靓丽,制作精细,笔毫为明代流行的样式,在书写时有弹力,适宜书写小楷。

篇5:毛笔优秀作文600字

我自小就喜欢写毛笔字,这可能是由于老妈的源由吧。

老妈没学过毛笔字,然而她又自学成才,毛笔字作的格外不错的。年幼时,不晓得是我没老妈的.天赋,或者我年岁太小了,一拿起毛笔就乱涂乱画,还故而闹出来一个笑话。记得有一次,快吃宵夜了,然而我还一直在饭桌旁画画。

老妈见这样的状况,怕我的胃饿疼了,悄悄地拿走了饭桌上的墨汁,把洋葱汤拿在那个位置上。没料到我画画画的太入迷了,把笔往方才放墨汁的部份一沾,连看都没看下,又开始画画了。

“咦,墨汁坏了吗,为何不是黑的了呢?”天真的我以为真的是墨汁有问题呢,大喊起来:“老妈,老妈,快快来啊,这墨汁的质量太不好了了,全部没色了。”老妈误以为真,丢下手里的家务,过来看个清楚。当老妈走来我身旁时,立刻呆住了了,简直啼笑皆非,这么好的1碗洋葱汤就那样不能喝了。

我看了下老妈的姿态,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便问道:“老妈,你咋样?”老妈看我还一直不清楚自己干的事,笑得肚子都疼了,完完全全没有办法说话,仅仅是指了指书桌上的洋葱汤。

我看了下,也大笑起来……如今,我的毛笔字好了了不少,初中作文在多种类型的赛事中,曾多次得奖。此中最最叫我难以忘怀的是一次全省青少年书法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篇6:毛笔作文600字

毛笔,故名思义,是有毛做成得笔。古人用毛笔写字,几乎每家都有毛笔。

毛笔分大笔、中笔、小笔三大类。有的毛笔的毛是用羊毫做的,有的则是狼毫,写字用的狼毫不是狼的毛而是黄鼠狼的毛。毛笔还分为较长的毛和较短的毛。

较长的`毛通常是写字用的,蘸足了墨便开始写了。毛笔在宣纸上写来写去。粗硬的竖,精致的横,纤细的撇,舒展的捺。较长的毛流畅地写出每个字的美妙动人,把每个字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较长的毛能写出如此美丽的字,短毛也有一大份功劳。

每当蘸完墨之后长毛开始写了,而短毛则派不上用场,只得做后勤工作。它默默地把墨汁一点一点存起来,只要长毛一吩咐短毛赶紧供墨,短毛就毫不吝啬地献出好不容易存的一点点墨汁。再蘸墨时,短毛便更加努力地汲取墨汁,饱满的笔肚见证了那一刻短毛付出的努力。长毛依旧流畅地写着,短毛仍然毫不吝啬地奉献着墨汁。

在长毛写出的每一个钢劲端庄的字,每一个飘逸娟秀的字都是因为有了短毛默默无闻的奉献才会如此的好。

篇7:练毛笔的作文

那是发生在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就是完成一张书法字帖,还要用毛笔来完成。

回到家里后,吃完晚饭,爸爸就让我回房间完成作业。我一脸嫌弃,心想道:不是写一张毛笔字的字帖,看起来都觉得简单,根本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嘛。

于是,我从书桌拿出墨水、笔、纸。一切准备就绪时,便马上开始拿起毛笔,我按照书上的指示,大拇指按在毛笔的前边,另外四根手指便按着笔的另一头。

首先,我先蘸了墨水,弄匀了毛笔上毛的墨水,便拿毛笔在纸写了几个字。我以为“三下五除二”地写完它,就可以出去玩儿了,谁知老天不给面子,毛笔似乎有了灵性一样,总不听手的使唤,刚写完一横,想再写一捺时,毛笔总是不经意的分岔开,写出来的字总是那样难看,我有点灰心丧气。我写了一张又一张,结果都差强人意,和硬笔字差了一个天壤之别。

写了半小时,我有些不耐烦了,就连像样点的字都拿不出手,我生气地用手直捶桌子。爸爸闻声而来,走进我的房间,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爸爸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听过‘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吗?你之所以练毛笔字没有一张是像样的,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把心放在练毛笔字上,只要你认真对待,不言放弃,就能练好。”我听了,深受启发。于是,我便重拾信心,认真练毛笔字来,最后终于把字练好了。

篇8:最后的毛笔游商

如今,在义乌或者其他地方,那些挑着货郎担子走乡串户的游商们早已企业化网络化,成为坐商;但在毛笔之都江西文港镇,游商们仍然在支撑着一个很有前途却又做不大的行业。

然而,毛笔与其他的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一样,以山川自然之物为主导,一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改变其性能;另一方面,工业化潮流也会冲击其生产方式,文港镇正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两难处境。

对商人来说,游商从来不过是创业初阶。文港人会是最后的游商吗?

游商

从北京中国文联的楼里出来,在大门口的传达室向那个有点倨傲的门房道完谢,王建平来自文港镇,在北京推销他的“吴云辉笔庄”毛笔已经快两年了。

文联是王建平推销毛笔的重点单位。那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机构,那些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们在各自的行当里很有影响力,对他的毛笔生意来说,那些人是来自专业界的意见领袖。

这跟他把毛笔送给北京各大美院和艺术系的知名书画家——尤其是书法家试用是一个道理。如果这些人对笔的质量表示满意,通常会向学生们推荐。这样一来,当王建平把笔摊摆到教室门口,生意就不会差。“让最专业的人试笔,生意才做得开。”他说。

自1991年开始到深圳推销毛笔,王建平一直在南方各城市辗转,北京是他的第7站。王建平在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人民大学等院校以及琉璃厂、潘家园、地坛公园摆过摊。相比之下,高校里的客户更为集中。

在北京四季青的一间窄小的出租房里,堆着成箱的毛笔。笔性的判断是很专业的事情,它首先取决于笔头上使用的材料。光看笔杆,毛笔可谓五彩斑斓,有竹木、牛骨的,也有有机玻璃、陶瓷、景泰蓝的,其中以福建产的红湘妃最为名贵。

王建平拿出几支笔杆上只有七个泪斑的毛笔表示:“这叫‘七仙女’,要卖到两千多元一支。”订笔者也让人意想不到,是歌手谢霆锋。王建平的客户五花八门,从书画名家到歌手、演员、地产商都有,可谓形形色色。

就绝对利润率而言,毛笔的利润是很可观的,从江西发出500元的毛笔,在北京卖到1500元甚至2000元是正常的。但毛笔并非暴利行业,这是一桩很难有规模效益的生意。“毛笔生意做不大。在文港,一年能卖到300万的笔庄没有几家。”王建平说。

个中原因,首先在于毛笔是纯手工制作的,工序繁复,从选毛、齐毛、脱脂开始,制作工序细算起来有100多道,单人产量不高。王建平17岁开始在笔厂当学徒,到现在,每年暑期还会回家做笔,在岳父、妻子的协助下,每周能做笔头大约500多个。“做笔的人心要静,情绪的起伏都会影响毛笔的质量。”

在如今的文港镇,真正愿意学毛笔手艺的年轻小伙子不多,那些手艺好的笔师,大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

做不起规模的另一个原因是,手艺门槛很高,但投资门槛却很低。很多文港游商都声称他的毛笔工艺是出自祖传,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些脑子活络的年轻人,往往是东家买笔头,西家买笔杆,然后在杆上刻上自己的笔庄名字,就往全国各地卖去了。“这是一个捷径,但这样的毛笔,质量往往很不稳定,也就不能真正做出一个笔庄品牌。”王建平说。

王建平一年能做过百万的生意。他家的作坊,是文港镇2000多个毛笔作坊之一,在从业规模超过2万人的毛笔游商大军中,他已经算是成功者。

笔都漂移

在文港毛笔崛起之前,毛笔是湖笔的天下。湖笔的生产中心在浙江湖州善琏镇,但如今,湖笔和那里的纺织、铸造等行业相比,已经很边缘化了。制约湖笔发展的一大因素是人力投入,工艺复杂,工作辛苦,收入低微,地位不高,青年人不愿入行,使整个行业青黄不接。

而人力因素却成了文港的比较优势。不需要多少启动资金,不需要在外开店,利用农闲时间就可以完成备货,从生意的角度讲,毛笔是一个特别适合文港农村青年创业的行当。如今善琏镇做湖笔的人已经不超过2000人,而文港却有着从业规模超过2万人的游商大军。

从浙江湖州善琏镇到江西文港镇,中国毛笔制作中心的地域漂移,是沿海和内地产业更替的缩影。

文港镇大约有7万人口,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外面卖笔。就产量而言,文港毛笔占到了全国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制笔中心。文港人应该感谢毛笔,即使不能像王建平们一样一年做着过百万的生意,在家门口当一名笔工也是不错的职业。“文港镇的好笔工的收入每月在4000元左右,普通的也有近2000元。”淳安堂的创始人李小平表示。

文港毛笔现在的行情是供不应求,“我们的笔没货可囤,等发货的人在排队,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够销。”

救赎毛笔

邹农耕是一个在文港制笔业内颇受推崇的人物。除了研制毛笔,他还编撰了《文笔》和《农耕笔庄鱼素》两份定期刊物。另一件惊人的事情是,他在地处乡野的文港投资1600万元筹建了一家毛笔文化博物馆。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笔师应该像一个既懂听琴又懂弹琴的琴师一样,既懂制笔,又懂书法,“现在大部分的笔师不懂书法,这是个大问题。”

在李小平和笔师兼画家李秋明看来,当代毛笔原材料的退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羊毛是最早退化的原材料。”李小平说。近二三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以及山羊的产业化圈养,羊毛的质量急剧下降。另一种用来做笔的材料猪鬃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为了弥补原材料的退化,大约二十年前,文港毛笔引进了尼龙纤维。“尼龙的弹性很好,而且,尼龙的长度不像狼毫那样受限制。”李小平说。但在专业人士中接受度却并不高,因为,尼龙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蓄墨能力很差。

李小平承认,就客观条件而言,原材料的退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当代笔师必须因时制宜做一些工艺上的调整和探索,这对文港人来说,尚是未竟之业。

这两年,有两个消息听起来对笔商们有利:一是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二是教育部下文要求中小学恢复书法课。

书法普及对制笔工艺的影响在于,对规模利润的追求会使文港笔庄更加忽视本来就不够成熟的工艺水平。

邹农耕认为,文港毛笔还要有一个恢复传统工艺的阶段。迄今为止,产量的攀升并没有使江西毛笔真正超越湖笔的历史辉煌。历代相传的上百位知名笔师中,湖笔占了60%以上,湖笔地位的累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现在,文港毛笔论规模虽已可观,但众多笔庄和游商散乱无序,缺乏一种能体现专业性和品位的地域规范。

篇9:毛笔清洗器

可令人头疼的是,每次上完毛笔书法课后,同学们纷纷捅到水龙头边,用自来水冲洗毛笔,弄得地上都是脏水,衣服上也有不少。因此,我发明了专门清洗毛笔的高效、环保、节水的工具——毛笔清洗器。

发明思路:

一次,我发现妈妈用很少的水就把拖把洗干净了,还一下子甩干了拖把上的水,灵机一动,想到了利用洗拖把的工作原理制作毛笔清洗器。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他说我的想法很好,而且将想法变成作品也不难。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制作了毛笔清洗器。

制作过程:

1.在圆柱体塑料盒上下底的中间各打一个孔,其中下底孔稍大些,要能与底座对接上,上底孔的大小与旋转手柄柄把粗细相当,柄把能在孔中自由转动。

2.在圆柱体塑料盒上下底的边缘部分用螺丝钉钉好卡扣,或者直接用三秒胶将卡扣牢牢粘住。然后将写有学生学号的纸条贴在卡扣上边,一张纸条对应一个卡扣。

3.将准备好的拖把手柄装到圆柱体塑料盒的上底孔内,充当毛笔清洗头。

4.把原拖把的底座装在准备好的水桶中,并用螺丝钉固定好,充当毛笔清洗器的水槽。

5.把毛笔一端卡在卡扣上,另一端放入水槽中,将底座与下底孔对接好,上下按动毛笔清洗头,使清洗头带着毛笔转动,从而清洗干净毛笔头上的墨汁。

创新点:

1.毛笔清洗器能一次洗很多支毛笔,既节水,效果又不错。实验证明,用毛笔清洗器清洗全班同学的毛笔,比直接放在水龙头下清洗,节约了95%左右的用水量。

2.把毛笔安装在制动器上,转动洗涤代替手动清洗,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一个卡扣对应一张写有学生学号的纸条,同学们按学号将毛笔卡在卡扣上。这样,清洗完毛笔后,他们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毛笔,基本不会弄错。

篇10:毛笔-说明文作文

在我国,笔的家族中的长者当然要推为毛笔了,它伴随着我国文明史的`发展而发展,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听我爸爸说,毛笔的历史十分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造毛笔和使用毛笔了。到了晋、隋、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达到了高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恂、柳公权、颜真卿。

经过千百年的改进,毛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鼠须、鹿毫、鸡毫笔,其中鼠毫笔为最佳。据说天下第一书王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便是用鼠须笔写成的呢!

篇11:练毛笔作文300字

回到家,问爸爸会不会写毛笔字,他说:他曾经学过,但没有坚持,最后就放弃了。爸爸说,学毛笔字最重要的是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还要静得下心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练得一手好字。听了爸爸的话,我点点头,然后信誓旦旦的说:我一定会好好坚持,把毛笔字练好。

虽然没有做到每天都坚持练习,但每周都至少会练三次,现在已经能控制好笔了,写出来的字虽然没有笔锋,毫无章法,但一个字一个字,都能写正了,笔画也均匀了,这就是我坚持了一个月的效果,有了明显的进步,也收获了成就感。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篇12:写毛笔字作文

我从小就喜欢写书法,可能是因为我妈。我妈没学过毛笔字,但是自学的,毛笔字写的挺好的。小时候不知道是没有妈妈的天赋,还是太小,一拿起毛笔就乱涂乱画,闹了个笑话。

记得有一次,快开饭了,我却还坐在饭桌旁画画。看到这,我妈怕我饿。她偷偷从餐桌上拿了墨水,把萝卜汤放在那个位置。没想到自己这么专心画画,把笔伸到刚才放墨水的地方蘸了蘸,连看都没看,又开始努力了。“喂,墨水坏了吗?为什么不黑?”傻,我以为墨水有问题。我大叫:“妈,妈,快过来。这种墨水质量太差了。全是白的。”母亲信以为真,放下工作,想去看看。我妈来到我身边,突然愣住了,哭笑不得。这么好的一碗萝卜汤就这么泡汤了。我看着妈妈的表情。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问:“妈妈,你怎么了?”我妈见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笑得很厉害,根本说不出话来。她只是指着桌子上的萝卜汤。当我看到它时,我突然大笑起来。

现在,我的书法进步了很多,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其中,我在一次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不过我并不以此为荣,以后我会加倍努力,通过上一段楼梯来争取过来。

篇13:墨汁与毛笔

眼看着拖着千斤重的脊椎骨的伯伯有如蜻蜓点水一般,三两下写了一对诗在白纸上,为他的水墨画“点睛”。他的大气是我敬佩的;他的潇洒是我仰慕的。身在异乡却能看到祖国的文化让我万分自豪。按下那快门键,录了一段他发扬中华文化的影片,回放几次后,心中有份身为中华子民的责任与感慨。

“墨”一个什么都无法污染的事物。之所以我不把“墨”看成一种颜色可能是因为我流着中华文化血的子民吧。你可能不知中国四大发明,但只要提到文房四宝,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墨汁与毛笔。西方国家可能发明了电脑,方便了我们书写与记载,但它们流传自今的意义远大于这些。一个“墨”字却包含了无数人学不会的人生道理与哲学。

毛笔与墨汁在纸上写的是种精神,一种怎么样都无法磨灭的文化。力量的大小,力度的收放,速度的掌握,等等,等等是写得一手好字的关键,缺一不可,就如我们待人处事,做人一样,得像毛笔字一般,有如高山的气魄,大海的豪迈,疾风的势力和大雪的纯白。写出来,画出来的一笔笔都包含了浓浓的中华气息。多少的中华子弟为了捍卫这精神牺牲,这就是我们该做的,保护专属我们的文化。

笔,是情感与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从古至今却没有改变,也无法埋没。毛笔的一压一提都有价值非凡的含义所在。这一枝造就了多少奇迹,让人留下了多少眼泪,救活了多少人命,点醒了多少误入歧途的人。但是,只要不正确使用,任何事,物与人都可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及破坏。它的威力是无法衡量与探讨的。

这俩是天衣无缝的组合,谁也少不了谁。少了墨汁,毛笔只有做白工的份,毫无结果,少了毛笔,墨汁只会一塌糊涂,没有成果。这也反应了多少的人生,高傲的孤独,生活不会精彩,只要多了个朋友,一个亲人,一个伴侣,一只宠物,我们的人生也会像墨汁与毛笔一样多姿多彩。

人生就像一道硕大的白墙,不只在它身上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代表你的人生很完满,把黑白变得丰富多彩,那才叫本事,一位华人子民的本事。

上一篇:小辈给长辈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局除四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