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培训课心得体会

2024-05-03

听培训课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听培训课心得体会

公司组织管理人员20xx年6月22日上午在会议室培训“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我列席聆听了滨州学院王教授利用举例阐述了作为一名 管理者所要具备的条件,我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员工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首先要具备员工应有的素质,能够体现公司员工的整体形象。

2、作为一名员工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抓住机遇,时刻做有准备的员工,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3、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服从管理及企业的制度,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的制度,来统一职工的行为,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力,这就要求我首先要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执行力是完成任务的能力;要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真创新、真执行,;要从细节上把控,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日常工作,用结果检验制度、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没有任何借口这是唯一标准。

4、作为一名企业员要使工作变成热爱和激情和快乐;让每个人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了,制度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这时候企业文化就逐步发挥作用,要让企业文化不断深入人心,让每个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不怕你有用,就怕你没用。让企业发展方向成为每个员工的奋斗目标、企业发展远景成为每个员工共同的目标。

二、好员工所要具备的素质是:

1、学习能力:只有从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认识能力;在工作中学习靠的是毅力和坚定的理想。没有动力就像船没有方向。

2、沟通能力:沟通就是先交心后交流,从共同的利益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方向,实际上改变一个人很难,适应一个人很容易。沟通时要说清楚目的和要求。避免产生二次费工费时。在上级和下属的沟通中达成对要事的共识(包括计划、时间、措施、结果等方面)。

3、敬业精神:爱岗敬业说起来像冠冕堂皇,但细分析现在靠的是什么,靠什么生存,是企业,只有企业发展富强才能家庭和睦美满。

我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充分利用时间,不断学习,加强工作主动性,增强效率意识、危机意识、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人。

篇2:听培训课心得体会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方法是每个教师尤其是一个山区教师的渴望。带着对新学校、新的教育环境的向往,我参观了新学校的校容、校貌,听了我有生以来的几节国学课,下面就国学课做一个肤浅的评价。

10月16日上午我们在xx实验学校听了三位老师的语文课,黄茜老师所教的识字课,首先老师教学生学习汉字金、木、水、火,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变成部首后汉字笔画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几个形声字,这样教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对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在汉字的书写时该老师也为我们作除了榜样她先让学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描红,再到书写,老师指导到位学生练习到位。17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徐素蓉老师所教的《房子》课。该老师首先复习朗读了《四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感受深的是该老师很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能有效地分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生如合共同学习,如何握笔及时纠正学生写字时不正确的姿势。在回答问题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该老师甚至示范和别人交谈时彬彬有礼的姿势。在朗读课文中学生注意了节奏、重音和语调,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我们学校是一所山区学校,我们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印的义教版教材,我们从事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我看了xx实验学校的学习目标及教材,感觉教学内容针对我们农村来说太难,坡度太大,学生是否会不容易掌握。

黄老师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从街道、商店的标识上或其他书籍、资料中找一些同偏旁的字积累下来,在教室的一角建一个展示台。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徐老师的课女性化太重(不知是否与教学的内容有关我的错误想法),我们生活中需要沉静、温温柔尔的护士、心平气和的心理学教授,但更需要果毅勇敢的警察、解放军战士,教风‘“硬朗”的老师风格在徐老师身上体现有点太少。

篇3:听培训课心得体会

学生掌握知识, 取得好的成绩, 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学校来说, 成绩是其生存的资本, 是它的生命。那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 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在这次日照市中学校长北师大高级研修培训 (4月23日—29日) 中, 我听了石中英教授的《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的报告, 如醍醐灌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 进而培养他们正直的、真正的、良好的品格。

午餐后教室里杯盘狼藉, 周围遍布菜汁饭粒, 走廊过道内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 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 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 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做操时总有几个学生无精打采敷衍了事;部分学生厌学……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相信每个校长、每个教师, 都可以举出许多。为什么他们面对脏乱环境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为什么个别学生做操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为何学生厌学?笔者认为, 真正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缺乏责任感!那么,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就学校内部而言, 应注意以下两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起床穿衣、折叠被褥做起, 从吃饭碗筷洗刷放置做起, 从睡觉姿势及按时作息做起, 从写好每一个字做起, 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 从做好每一次作业做起, 从做操做好每一个动作做起, 从“垃圾入桶”做起, 从便后冲水做起, 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合作做起, 从尊重、关爱、勤俭、公正、宽容、诚信做起……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自身良好的价值品质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的前提条件。我在开全体职工大会时谈到了尊重教育, 这样说道:“尊重是相互的, 现在果庄初中的学生比以前更懂礼貌了, 学生见了老师一定会打招呼说‘老师好’。试想一下, 如果学生见了老师道一声‘老师好’, 而老师爱答不理的话, 学生再见了老师还会说‘老师好’吗?有的老师认为, 老师与学生见面互相问好的行为很重要, 而有的老师却不以为然, 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 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比如, 在同一个单位中, 有人注重工作成就, 有人看重金钱报酬, 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以,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自己应首先做到。“人们从正义者身上学习正义, 从勇敢者身上学习勇敢, 从仁爱者身上学习仁爱。”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如要求学生不迟到, 教师首先要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也应当按时检查、批改、下发作业。这样, 学生便会切身感受到教师这是在对他们负责。一个有工作责任感的教师,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果庄乡中心初中)

篇4:听公开课的门道

学习教者的闪光之处

准备一堂公开课,教者往往费尽心血。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常常要预演几遍。公开课无形中就有了“作秀”的色彩。虽有“作秀”之嫌,但教者的闪光之处是存在的,应该学习与借鉴。

例如:听了一节《混连电路》,教者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演示电流方向时,用圣诞老人的走动来表示电流的方向。一下子吸引了在座各位的眼球。在此,我们就可以学习其别开生面的教学设计方法。

力戒教者的失误之处

在听公开课时,教者处在一种特殊的授课状态。由于许多同行在场听课,教者的精神状态将比较紧张,难免思虑不周,忙中出错。

例如:在听一位教师讲《点向式方程》时,开头他讲了一些宏篇大论,但却少了一些应有的铺垫,以致后来有点手忙脚乱。等到这节课结束时,他竟然忘了写课题,所以我们在听完一节课后,应当力戒教者失误之处,应该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是否有类似的失误之处?自己在上课中,能否避免类似的失误?如何避免呢?

及时写下灵感

我们听公开课,会杂着些挑剔的目光,故而,极易发现教者的不足之处,也极易产生一些灵感。此时就应该及时记下来,积累评课时的素材,也积累自己成功的素材。

例如:听一位教师讲证明三角恒等式时,发现其方法因循守旧,无新意可言,而此时自己却产生了“分析差异,消除差异”的证明思路。及时记下后,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及时整理成文

篇5:听培训课心得体会

西南舁小学

翟智慧

2013年11月19日,区教研室组织小学数学学科团队在西南舁乡北舁八一小学举行了一次听数学公开课活动,我们西南舁小学的数学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的现场。观摩了来自大阳泉小学张俊芳老师和八一小学赵丽君老师的两节课,聆听了教研室闫主任、联校冯校长、联校孔老师等几位经验丰富老师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我参加活动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听课后的收获:

首先是张俊芳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听完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只有两个字“精彩”。我们知道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认识1/2,再拓展认识几分之一。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张老师十分强调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分数的意义,做到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扎实性。我从以下几点谈下我的收获吧:

(一)、张老师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两个人只有一个月饼怎么办?”“一半”怎么表示,在交流中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自然地引入分数。

(二)、张老师注重创新意识地培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认识1/2后,教师提问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吗?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生在动手中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帮学生顺利完成了二分之一到N分之一的扩充,让学生有效地经历了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三)、张老师设计的“精品”习题,以少胜多。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习题的设计,老师是特别的用心。第一个是学习了1/2后,老师出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这一小题,强化了“平均分”;第二个是学生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之后,老师说:“一个图形用分数表示简单吗?简单的问题中蕴含着大学问。”然后出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4表示?”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第三个是学习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老师出示一个考眼力的练习题,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这道题不仅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总之张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地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是赵丽君老师的课她讲的是《数学广角》,赵老师年轻好学、敢于大胆创新,但是在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客人喝上茶的教学环节上,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展示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时,教师在方法的引导上也做得不够,有些学生对于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完成几件事理解不透。对于老师画流程图的意义和方法教师讲解得也不是很清楚。

我觉得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了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首先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花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应不要急于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应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

二、反思的两个问题(1)、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在听课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的引导,换一种形式间接的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做法一方面学生没有了探索的欲望,没有给学生释放能力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不够信任学生的表现。

在一次听评课研讨中,教研室闫主任说过,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在课堂上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出错的这一资源,把错误公开,才能不让错误继续,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激发课堂争论,是不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2、小组合作的力量是不是受到了怀疑?

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的优点,简单说就是“1+1>2”,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合作小组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彼此交流、各展所长、互相帮助、互相弥补、共同学习的环境氛围。我们曾经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了上课的“法宝”,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得探索,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体现在两个方面:(1)“为了合作而合作”——形式上的合作。(2)形式上有“合作”,而实际上没“合作”。于是,在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老师对小组合作方式是“避而远之”,在这次竞赛课上,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可能并不多,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听优秀老师的点评,让我领略到了优秀数学老师的魅力,为我指明了方向。每次听完课后,我们都会说说自己课后的感受,听了张老师、赵老师的自我剖析、其他优秀老师的分析点评,让我很是钦佩老师们深厚的数学素养,他们对教材精准把握,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教学,让我见识到了数学专家身上独有的魅力。最后闫主任说:“假如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学生学习的愿望会不会因为我们老师真正的欣赏而更加强烈和主动呢?”理念决定态度,目标决定行动。

篇6: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谢老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复习所学平面图形,从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课件整体设计思路好。谢老师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谢老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授课者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新授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听了这节数学公开课,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动了我的心。通过这堂课,让我直观的看到老教师在“先学后导,当堂达标”新课改中的模范作用。

听课心得体会

有幸听了陶世伟老师四年级《圆的初步认识》,使我受益匪浅。同一节《圆的初步认识》陶老师和谢老师两人用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呈现出来,真让人佩服。陶老师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和优美的词藻但语速适中,简明扼要。多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教学流程上陶老师是从欣赏生活中的圆而引入新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课件整体设计思路好。陶老师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陶老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授课者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新授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篇7:听优质课心得体会

1、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2、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3、渗透“转化”的思想

如:吴老师讲的《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本中,在渗透“转化”的思想方面上就做得很好。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老师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

4、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如:吴老师讲的《三角形的面积》在这节课本中,老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同时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重视数学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西湖的同时,解决园林工人遇到的问题:把一块长方形花坛平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老师又让学生求红领巾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6、注重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但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

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这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想出了几种方案,这单元概念的整理比较难,如在板书方面,该怎样板书既全面又精简呢,总不能把所有的概念的定义都显示出来吧,但如果只写概念的名称,这样做有意义吗?这些问题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把本单元所学的概念记牢。考虑到“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老师将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并采用小组合作,以组跟组之间的竞赛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篇8:听《奖》一课有感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课堂精巧的板块设计, 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例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奖》整节课由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由情境导入, 到语言品读, 再到主旨领悟, 课外延伸, 环节设计丝丝入扣, 又清晰明了。一节好课应当让人知道老师要教什么, 而有的课让人听完了反而更糊涂。从这一点来说, 《奖》一课, 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听得明白, 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现在有的语文课严重脱离文本, 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教什么。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 正所谓走得进去, 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 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 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在“阅读一段人生”的环节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 再读课文, 进一步品读文本, 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 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 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 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 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 一步步地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 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伊始, 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 音乐响起, 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 在忧伤的音乐中, 范读课文1-4节, 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 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 简洁明了, 不做任何修饰, 不花哨,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课上分角色的朗读扮演父女, 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空间, 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 朗读起来, 却意味深长, 在朗读之中, 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课堂的“亮点”, 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地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 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 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 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 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 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执教者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 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 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 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 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 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真正的语文课,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奖》一课中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 缺少课件, 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 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 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 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 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用什么来做抓手, 拿着笔, 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 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 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主导, 而在《奖》的课件中, 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篇9:听《游子吟》一课有感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颂母亲、赞美母爱,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母爱,有的教师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歌曲(词);有的教师出示了名作家的关于母爱的诗……在学生饱含深情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写心中的感受,有教师启发学生为文中的插图写几句话……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从学生口中涌出,一行行诗一样的语言在学生笔下流淌。

篇10: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张宏仙

2014年11月14日,我有幸观摩了腊勐乡在腊勐小学举行的教学学公开课比赛。作为一名新教师,听课就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杨东艳老师的沉稳严谨,雷韶果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与生动有趣,邵改仙老师的教学思路明晰,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良好的教师素质

1、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具有亲和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角色的定位准。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面带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善于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图表、动人案例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尤其是使用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更能融入其中。

4、教态自然大方,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

5、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二、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1、备教材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备课的关键是对教材的解读,如果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很清楚明了的数学问题,让老师越讲越糊涂。因此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进行的内容。例如这5节课,每位教师都在教材的解读上下了功夫,体现出各位教师备教材、用教材很充分,而且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学习理解就容易了一些。

2、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怎样预设才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另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才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也才能像雷韶果老师讲到的一样为学生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整堂课都表现的那么温和,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地爱护,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1、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九旱后降甘露,亚不要水漫金山悲凄凄。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及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

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保持下去同样值得借鉴。教师在每个环节发出的指令清楚准确,不仅借助流畅清晰的语音语调,还充分利用优雅适宜的体态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只有同学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3、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位讲课的老师都在课中,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探究中学习。在整堂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新鲜又有趣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他们一个个乐此不彼,怪不得连下课也不知道。甚至于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五、师生互动性好

师生互动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它的好处是使学生本来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得到改变。全体学生关注的目标从教师的位置转移到回答疑问的学生身上,并且,教师的设置疑问如果恰到好处,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大脑兴奋程度。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中,探究磷脂分子在密闭盛满水的容器中的排列方式,通过小组的生生互动以及后来的师生互动总结出磷脂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每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听的都很仔细,及时给予评价或纠正,这里并没有“你很棒”、“太好了”等课堂激励常用语,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显得那么自然、贴切,对一下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很巧妙的请她再思考思考。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没有良好的沟通,再多的付出也难有回报。

六、课堂生成是课堂生命灵性的体现 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度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我这次共听了5节课,在这些公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

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篇11:听优质课心得体会

9月23日,我与陈常娟老师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观摩会,一天不停歇地听了七堂课,虽累但收获颇丰,倍感欣慰。

平时都是自己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指手画脚。如今坐在台下,以旁边者的视角去看再熟悉不过的课堂,却倍感陌生。毋庸置疑这些老师的讲课都是精彩的,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几位老师的讲课对照下来,也发现不少的小瑕疵。其中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教师的语言。我在赞叹他们语言的丰富与适当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有的讲课教师的语言哩唆,颠来倒去,说不明白。看到这个样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课堂。小孩子年龄小,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为老师,就怕他们听不明白,不放心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往往是越想讲明白越讲不明白,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却导致认真听讲的学生也索然失味,教学效果不好。这不由不让我思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才能使自己好讲,学生爱听呢?

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甚至可以不说话,先做一个旁观者,在旁边观察,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表现得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思维发展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传授科学知识。数学教师要熟悉数学术语,能自觉,完整地进行表述。数学语言是描述及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特殊语言,表述的这些特性尤其需要数学教师对语言加强锤炼。

篇12:听公开课心得体会

一、把自己当成学生,看这节课能否完全听懂。不要以为自己是教师,去听课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要认真聆听该教师的长处。我们常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回想自己以前上小学的数学课。现在上初中的课,真是不听不害怕,听了才更怕。原来这些骨干教师上课是那么生动,让人听了思路很清楚。才发现自己上课的若干不足。

二、听课后要说真话,不要说瞎话。我们去听老师的课,不要都说老师的好处,还要听到一些不足之处。看自己以后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更好。才不失去听这节课的意义。这些老师的课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想该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

三、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调教学反思,就像写一篇文章。多读几遍,才发现里面的许多毛病,如果要仔细追究,可能标点符号上的一个问号或者一个句号都值得研究。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强调言传身教。但也要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丰富自己课堂教学能力。课后回味评价很重要。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与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五、授课者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

六、授课者教态自然,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七、课中精讲多练,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动脑,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用一个老师的话讲,向45钟要效率。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就像是一面镜子,自己在时间的把握上与他们的差距很大,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

篇13:听《比的应用》复习课有感

回顾自己所上的复习课, 只是一味地就题讲题, 死死盯着课本习题和练习册中的题目, 思维不开阔, 不会举一反三、类比教学, 还不注重课堂细节。

在2012年9月听了祁老师上的六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比的应用》复习课后, 我深受启发。她讲的第一道题目是a:b=2:3 b:c=4:5, 问a:b:c=?假如这道题换做是我讲, 我只会讲清楚这道题的解法, 然后说出结果后进行下一道题的讲解, 但她不仅讲了解题方法还强调了平时的解题格式, 并做了几道类似的练习题。

她是这样讲的:a:b=2:3, b:c=4:5, 两个式子中出现的相同字母是b, 代表的数分别是3和4, 先把这两个数圈出来 (a:b=2: (3) , b:c= (4) :5) , 再找出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 在3和4的上面分别写上12:

(a:b=2: (3) b:c= (4) :5) , 然后根据比的性质, 第一式后项3变成12扩大了4倍, 前项2也扩大4倍变成8, 在2的上面写上8;第二式前项4变成12扩大了3倍, 后项也扩大3倍变成15, 在5的上面写上15:

(a:b=2: (3) b:c= (4) :5) , 这样a=8 b=12 c=15, a:b:c=8:12:15。她在讲这道题时注重了细节, 让学生不仅听得清楚还看得清楚, 而且在做题时思路清晰又不易出错。紧接着她又出了一道类似的练习:b:a=1:3, c:a=2:5, 求a:b:c。她叫了四个学困生板演, 当时有两个人出了错, 她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再讲解后, 让做错的学生改了过来。做完以后又是一道c:a=1:3, b:c=2:5, 求a:b:c=?仍然让前面的学困生做, 这一次他们将她讲的方法用了进去, 将题正确无误地做了出来。这还没有结束, 继续提问:“如果在这道题中只求a:b, 会不会做?”学生异口同声说:“会”, 师:“结果是?”生:“15:2”。

祁老师对这一道题的练习就一次性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类题的解法, 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我们经常说有些题讲了几天, 学生居然还不知道, 此时你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一类情况是:很多学生提问时知道, 却写不到本子上, 答不到卷子上, 从祁老师的身上你会发现她让学困生上黑板动手实践的频率很高, 而且针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当面讲清, 学生印象较深。

第二道题是: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60, 甲:乙=5:7, 甲数是 () , 乙数是 () 。她讲完这道题紧接着出示, 甲, 乙, 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 甲:乙:丙=2:3:4, 丙数是 () 。生完成后她又出示甲, 乙, 丙三个数的和是200, 甲数是60, 乙:丙=2:5。乙数是 () , 甲数是 () 。教师举一反三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的解法。

这节课当中她还用了类比的方法, 如, 她在讲了“甲, 乙两地相距96千米, 甲车要12小时行完, 乙车要16小时行完, 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之后, 又出示:“一段路, 甲要12小时行完, 乙用16小时行完, 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两种算法之间的比较, 思路不同却殊途同归。

第三道题当时仅有的题目是:学校运动会上, 参加跳绳和赛跑的人数比是5:7, 跳绳的有80人, 赛跑的有多少人?这道题她没讲, 而是叫了一位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 而且让学生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说完后她又进行了变式练习, 将题目“跳绳的有80人”改成了“赛跑人数比跳绳人数多12人”, 问:跳绳和赛跑的共有多少人?仍然让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并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而且用了多种解法,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并加深认识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对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1.练习题不能就题讲题, 教师在讲题时思维要开阔, 题要做到举一反三, 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 不要前几天讲过, 最近也讲过两三次, 学生还是不会做;2.多做变式练习;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3.多让学生说,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一切, 让学生养成思维上的惰性, 对有些知识的认识似是而非;4.多叫学生板演,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的纠正;5.讲题时注重细节,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多做题, 多研究习题, 才能有更多的素材讲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4:听心理课《接纳自己》有感

王老师面带笑容看着学生,电脑上单曲循环着《我就是我》,等待听课老师的全部入场以及放松学生的心情。整个课堂总共设置了五个活动环节。活动一:画出你自己的手掌图,小组内进行比对,你有什么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二:教师引导学生冥想,伴随着悠扬的轻音乐,站在镜子前,你看到了什么?分享给他人。(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活动三:假如你是一颗长满果实的树,那些成熟的果实代表你的优点,酸涩的果实代表你的缺点,在这些果实上诚实地标注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且中肯评价彼此。(正确认识自己)活动四: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你该怎样对待?(取长补短,提升自我)活动五:给你一分钟,你能鼓掌多少下?先请同学预估,而后实际操作。(加强自信心)

当我写出这些教学环节,回过头去阅读时怎么感觉那么的平淡无奇,可是明明那堂课的精彩还不时地呈现在我脑海中,看来文字功底弱还是我的一大硬伤。在这节课中,王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着学生完成每一个活动,而受其感染,我也不觉地参与其中,认真地分析自己,写下优缺点。听一位学生说,“我身上的缺点就像行走路上的低洼和高地,我允许它们的存在,但不会让它们阻止我前行的道路。”激昂的话语犹如当头棒喝,也让我瞬间清醒。

年近三十的我,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故而也有很多问题困擾着我,家庭、工作以及自我追求的实现……问题发生时,未经考虑事情的内因,时常埋怨其余参与方,而平静下来后又忧虑自责,但又不敢正视自己,糊里糊涂,不了了之。使得同事、朋友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少了几分亲昵。网上有一个搞笑段子,“你的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请静下心来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随我!随我!随我!当你老公惹你生气的时候,请静下心来默念:我选的!我選的!我选的!活该!活该!活该!如果你朋友惹你生气的时候,请静下心来默念:我交的!我交的!我交的!眼瞎!眼瞎!眼瞎!当老婆惹你生气的时候,你要静下心来默念: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惯的!惯的!惯的!”惹人发笑的同时,也突出了“我”的客观存在性,就是由于自己的性格缺陷,自我的对待自己的遭遇,才使得自己处于目前的困境,怎么能怨天尤人呢!我竟然让我的缺点掌控了我,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连十一二岁的七年级学生都懂得的道理,竟然牵绊我至此,实在惭愧。

而这堂课最让我意外的是活动五,一分钟内的鼓掌次数我预估的是120下,而在老师的限定时间内,我拍了142下。学生统报-数据后,大多数也是结果超出预设,王老师亲切地说,“看来我们还是不够自信,只要去实施,事情的结果往往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所以关键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当我们受益匪浅的时候,下课铃声响了,而王老师的结束语却是这样,“对不起,同学们,刚刚我骗了你们,我让你们预设的是一分钟鼓掌次数,而我给你们的时间是30秒!”我跟学生一样,顿时惊呆了。下课后,我专门等王老师走出教室,问了一下,究竟是为了突出自信的效果而有意说的30秒还是……王老师真诚地说,“真的,我只给了30秒。”我又一次目瞪口呆,心里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冲击力和震撼太大,也让我深深佩服心理学的强大。我想我都如此,更何况学生。

我以往还会觉得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学,由于不参与考试,没有升学压力,上课乐乐呵呵是理所应当,而忽略了它带给学生的改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了我们的领域,给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有一定事物解决能力的成人都深受其扰,何况心灵稚嫩脆弱的儿童。近年来学生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章正是一个信号,证明了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心理学的开设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缓解自己的情绪,有了发泄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在这个时期开设心理课以及实施心理训练,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上一篇:文采飞扬写开头作文课评课稿下一篇:韦尔奇式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