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s系统功能及流程

2024-05-11

sgs系统功能及流程(精选4篇)

篇1:sgs系统功能及流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位于主院区第一住院楼东南角底层, 原有急诊医疗业务用房面积约2600m2, 于2003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11年, 医院的年均急诊量已逾15万人次, 其中年抢救危重病员达3万多人次, 还承担了四川省及成都市公共卫生事件及灾难事故的救援与急救工作, 特别是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还同时承担了抢救地震伤员的艰巨任务。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和急诊业务量的快速增长, 原有医疗业务空间已不能满足急诊科的使用需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急救空间严重不足, 且原有急救区域通道较多、空间利用率偏低;

——急救患者与急诊普诊 (含夜门诊) 患者没有进行分流, 原有流程布局比较混乱;

——急诊资源共享性偏低, 特别是原有急诊药房和挂号收费等区域相距较远, 患者及家属来回动线较长;

——急诊医疗辅助检查区域空间紧张, 辅助服务区与医疗业务区协作性差, 患者就诊往返次数多, 影响急诊服务效率;

——污物通道与医疗动线局部有交叉, 达不到院感要求;

——患者家属等候空间十分有限, 整个急救区域为开放式, 对患者家属不能有效管控, 严重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急救工作等。

二、急诊科功能区域及流程的全面改造

基于医院存在的上述问题, 经研究决定, 将医院急诊科原有医疗功能区及其使用流程进行全面改造, 将附近的肠道和肝炎门诊移至院内特殊门诊区, 为急诊科提供一定的医疗空间, 并在原急诊科主入口进行局部扩展。经调整后, 急诊科的建筑面积约3500m2, 重新规划急诊功能分区和使用流程布置, 并进行室内装修及安装改造工作, 以解决急诊科医疗空间严重不足和流程不够合理的难题。

首先, 对急诊患者的就医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根据急诊患者的性质 (是否需急救或抢救) 进行分流, 并结合急诊科原有空间及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急诊医疗功能分区规划。经使用科室和医院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讨论, 将急诊医疗功能主要分为入口前区、急救区、急诊监护区、急诊普诊区、输液观察区、医护区等6个功能区。其次, 分析急诊患者的动线及每个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每个功能分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由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和使用科室共同研究、反复讨论后确定了急诊科功能分区及使用流程的平面布置。各分区具体使用功能如下:

(一) 急诊入口前区

将原有急诊主入口向外扩展, 作为急诊主入口前区, 设有急诊门厅及分诊护士站、清洗间 (为冲洗伤员使用、配卫生热水) 、患者家属休息室 (设对讲探视系统) 。在急诊普诊区与急救区之间设急诊挂号及收费室、急诊药房等 (两面均有服务窗口) , 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 急救区 (抢救区)

经过急救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急救区, 为充分利用急救空间, 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多个小急救室及通道整合为一个大的急救空间, 经过合理布置急救床位, 共设47张抢救床位 (比原来增加了26张, 其中2张床位相对独立, 为特需病员服务) 。整个急救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抢救区 (设9张床位) 和第二抢救区 (设36张床位) , 且每张床均配置了抢救设施设备 (采用吊桥模式) , 用隔帘进行相对分隔, 在合理位置设开放式医护工作站及治疗室;为方便患者饮水及擦洗伤口等, 在急救区靠后的角落设有开水间 (含卫生热水) 。

同时, 因急诊空间有限, 在抢救区内设置抢救手术室1间 (其空气净化为万级) 及医护刷手间, 其余急诊手术在二层门诊手术区完成;在急救区入口左侧设置清创室2间 (其中1间为感染的患者服务, 相对独立) ;在急救区入口右侧靠公共卫生间处设置洗胃室 (配卫生热水冲洗患者) , 为节约使用空间, 在卫生间内设置拖布池及便池。

整个急救区通过门禁系统进行有效管控, 患者家属不能进入急救区 (除特殊情况经医护人员同意外) , 这样可避免急救时的干扰;在靠柱子处设洗手盆 (配热水供医护人员洗手) , 达到了院感的相关要求。

(三) 急诊监护区

在抢救区之后设急诊监护区 (EICU) , 充分利用空间, 将原有综合办公室进行空间整合, 共设16张监护床 (其中1张为单间, 可相对隔离) , 比原来增加了10张, 每张监护床均设置了吊桥及监护设备, 并设治疗室及半开放式医护工作站, 提高了急诊监护区空间的使用率。

(四) 急诊普诊区

在急诊主入口右侧设置急诊普诊区 (含夜门诊) , 设管控护士站及男 (女) 注射室、男 (女) 卫生间及无障碍卫生间以及供患者及家属使用的开水间等公共设施, 共设8间诊室, 每个诊室设洗手盆、呼叫系统及医用气体终端等设施。

(五) 输液观察区

在靠近急诊普诊区处设输液观察室, 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 分为坐式和卧式输液室两部分。充分利用原有空间进行座椅和床位的布置, 坐式部分设20张座椅, 卧式部分设32张观察床 (在原有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5张) , 两部分共享护士站、治疗室与配药室等资源。卧式输液室每张观察床配置医用气体终端带接口 (含2个氧气、1个负压、1个压缩空气、电源和网络接口、局部照明灯、呼叫器等) , 中间两排床头之间利用柱子间位置设有半高柜式隔断 (便于病员物品存放) , 在输液观察区还设有医护洗手盆。

(六) 医护区

在急诊区后集中设置医护区, 包括医护办公室、值班室、医护卫生间等, 该医护区与急救区和输液观察区相邻, 便于在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及时赶到患者身边实施抢救处理。

另外, 在普诊区与急救区之间设有共享的超声检查室 (两边开门, 设医用气体终端) 。为急诊配套的放射检查设备靠近急诊科普诊区布置, 设1台CT和1台DR专供急诊患者24小时诊断使用 (这部分在本次改造中无变化) 。

三、结束语

篇2:sgs系统功能及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肝、肾、血液病变以及内分泌系统原发病者;精神失常或智力及认知功能低下;既往有或同时合并有影响吞咽功能的其他疾病, 如头颈部肿瘤、食管肿瘤、颅脑损伤、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共60例患者, 其中男41例、女19例, 年龄 (68.3±11.2) 岁, 脑梗死48例, 脑出血12例, 全部病例均为假性球麻痹, 入院时饮水实验均有明显呛咳。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n=29) :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康复组 (n=31) :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所有患者均使用脑血管病规范治疗方案,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进行评定及相关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针对吞咽障碍的饮食管理、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

1.2.2 康复组进行口腔功能维持及康复护理

1.2.2. 1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法:

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训练操作时应在患者空腹或餐前进行, 以免引起呕吐, 冰棉签是灭菌棉签蘸冷开水或生理盐水冰冻而成,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用冰棉签刺激吞咽反射区, 依次涂擦软腭、腭弓、舌根及吞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 每次刺激20次, 每日2次, 2周为一个疗程。棉签的棉花要缠紧, 以免脱落堵塞呼吸道。

1.2.2. 2 吞咽肌群训练:

在咽部冷刺激和空面吞咽训练后, 进行吞咽肌群的训练, 包括鼓腭、伸舌训练及两侧面部按摩。做舌肌和咀嚼肌运动时, 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运动, 左右咬动牙齿, 让患者做鼓腭、吹气球, 使颊部收缩有力。

1.2.2. 3 摄食训练:

进食时环境要安静, 在患者进食时采用舒适的体位, 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 卧床患者应抬高床头30~40°, 以利于吞咽动作。进食时禁止讲话, 以免引起误咽。选择不松散, 易通过咽及食道的食物, 如糜烂状、糊状, 逐渐过渡到易变形的普通食物, 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 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 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

1.2.2. 4 观察:

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 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1.3 吞咽障碍程度评判标准本研究病例均采用洼田饮水实验[2]。

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时饮30 ml温开水, 观察全部饮完的状况及时间。1次并在5 s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级, 分两次喝完但超过5 s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I级, 1次喝完有呛咳为吞咽功能III级, 分2次喝完且呛咳为吞咽功能IV级, 不能全部喝完且呛咳明显为吞咽功能V级。

1.4 效果评价

根据吞咽恢复情况及饮水实验对吞咽障碍的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缓解II级, 或接近正常;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吞咽分级提高I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采用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吞咽功能的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来实现。实现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反复练习特殊活动和康复训练[3], 以促进脑的可塑性的发展[4], 而缺少有关训练, 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 导致吞咽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康复组以一般康复训练和特殊康复技术的训练为理论依据, 重视吞咽能力的练习, 将面颊、唇、舌、声带、喉等与吞咽活动相关的肌肉分步骤进行练习, 结合应用感觉刺激及声门上吞咽等特殊吞咽技术, 最大限度调动吞咽这一复杂动作的各参与结构的作用。结果显示: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3.9%, 对照组为72.4%,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经过积极的吞咽功能康复, 患者的吞咽能力提高幅度及吞咽障碍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大量的重复刺激训练, 增强口唇、舌体、咽喉部肌肉肌力, 会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

3.2 在训练过程中, 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 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取得家属的配合, 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因为患者的积极主动意识不仅对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动是良性刺激, 同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是良性刺激,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在训练过程中, 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 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取得家属的配合, 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有效的沟通可增进护患之间的互相理解, 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主动接触患者, 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 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及时给予帮助, 使患者能及早地恢复日常生活, 拉近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3.4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口腔功能维持及康复护理的实践, 对脑卒中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规口腔护理的同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增进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9, 30 (2) :145~146.

[2] 唐莉萍, 卢双莲.脑梗塞并发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2, 9:29~31.

[3] 顾莹, 孙启良, 吕涌涛, 等.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63~764.

篇3:sgs系统功能及流程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离散和连续混合的生产过程,产线长、工序多、设备关联复杂,耦合紧密,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系统。流程工业系统的故障诊断及预警技术一直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流程工业系统的故障诊断是建立在对系统的故障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如何建立合适的系统故障模型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把整个流程工业看做一个连续的动力学系统,通过对动力学系统模型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得到整个系统的稳定状态。一旦出现故障,则系统一定会偏离稳定状态。因此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看,系统发生故障意味着输入变量和状态变量发生变化导致整个系统偏离稳定状态。通过建立系统设备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能够刻画设备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分析系统故障奠定基础。

2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本文选取一个典型的化工流程为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如图1所示,X1,X2,X3,X3,X4,X5,X6X7,分别为系统中各单元的输入流与输出流,称为流股变量向量。有:

即Xi为过程参数µij的函数。过程参数µij为系统正常工作时的相关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化学成分、时空产率以及系统中所有流股X=(X1,Λ,X7)的信息。节点间的关联定义为1e:X1,2e:X2,3e:X3,4e:X4,5e:X5,6e:X6,7e:X7,从而形成关系集合。

混合器、反应器、分离器、分割器为独立设备对象,定义节点0V:原料,节点1V:混合器,节点2V:反应器,节点3V:分离器,节点4V:分割器,节点5V:目标生成物,节点6V:废料,节点7V:惰性物质循环使用,形成节点集合V(V1,V2,V3,V4)。将该系统定义为V(V1,V2,V3,V4)互相作用的,处于关系集合E(e 1,e2,Λ,e7)中的复合体G(V,E)。由此建立该化工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组:

3 动力学系统的稳定状态分析

假定对于化工过程来说,只要输入的原料一定,流股变量向量X=(X1,Λ,X7)各设备的工作状态决定,亦即V(V1,V2,V3,V4)不依赖于关系集合E(e 1,e2,Λ,e7),V(V1,V2,V3,V4)的方程可以简化为:

选取一组联立微分方程表示任一iV变化是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体现系统的动力学性质,有如下形式:

可以看出,iV的变化将导致系统中所有设备节点V的状态变化,同时iV是所有流股变量向量和设备节点状态的函数。

显然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当=0时,状态不发生改变,系统为稳定状态。因此系统的稳态方程为:

这样就得到了由4个方程组成的含有4个变量的系统稳态方程组。求解该方程组可以得到系统的一个稳态值。

因为该微分稳态方程所用的参数时系统正常工作时的相关参数,所以得到的系统稳态解V*(V1*,V2*,V3*,V4*)就是系统正常工作时的状态值。

4 系统故障分析

如果系统中某一设备的状态发生改变,反映在模型中就是设备状态V(V1,V2,V3,V4)发生扰动。如果扰动可以破化系统的稳定状态,也就是化工过程系统得正常工作状态,那么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故障就会产生。

假设设备状态发生了改变,引入新的变量iV′来表示偏离设备稳定态的值,则有系统的扰动方程:

将(7)式代入(4)式,得到系统扰动的动力学方程组:

假设fi(i=1,2,3,4)二阶可导,对系统扰动的动力学方程组在稳态值(正常工作状态)V*(V1*,V2*,V3*,V4*)泰勒展开,有:

其中,

又因为稳态时有:

同时忽略系统动力学方程的二阶无穷小量,可以得到

(12)式的通解为:

其中,

gij=C(常数),i,j=,1Λ4

根据λ是下面特征方程的特征根:

当λi(i=,1Λ4)全部为实数且全部为负数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趋近于零,而根据(7)式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系统趋近于稳态。该扰动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是无害的,不会使系统偏离正常工作状态。

当λi(i=,1Λ4)中有一个以上是正数或者是0,则随着时间的增加λi(i=,1Λ4)中有不为0的分量,此时根据系统的扰动方程,系统会偏离稳定状态(正常工作状态),无法正常工作,此时会有故障产生,需要报警。

当λi(i=,1Λ4)中含有复数时,系统包含周期项,会出现周期性波动。此时,若λi(i=,1Λ4)中不含正数,则扰动λi(i=,1Λ4)会随着时间周期性衰减至0,不需报警;若含有正数,则扰动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周期性的增大直到脱离稳定状态,此时需要报警。

5 结语

本文提出使用一组微分方程建立流程工业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根据该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判断出不同的状态变量和输入、输出参数得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可以根据模型判系统状态变化是否会对整个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亦即出现故障,从而可以对系统故障进行预警和判断。

6 局限性

这里所定义的系统抽取了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也抽去了系统以前的历史状态可能有的依赖关系(广义的说,“之后作用”)。如果要考虑上述因素的话系统的数学模型就要表达成积分—微分方程,该系统不仅要被看作是空间的整体,也要被看作是时间的整体。

摘要:流程工业故障预警是建立在对流程工业故障预警模型的分析基础之上的。现代流程工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循环、紧密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本文通过一个流程工业系统中各个设备间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找到输入量、输出量和设备状态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对应的复杂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数量分析,找出动力学系统的稳定状态,一旦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的变化范围超出系统所能容忍的范围,整个动力学系统就会偏离稳定状态,从而导致系统故障。

关键词:流程工业,故障预警模型,故障诊断模型,复杂动力学系

参考文献

[1]Von Bertalanffy L.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Shakeri.M.Advances in System Fault Modeling and Diagnosis[D].Ph.D Thesis of Connecticut,1996.

篇4:sgs系统功能及流程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深入应用,使传统的手工会计正逐步被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为特点的信息化会计所取代。信息化会计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审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伴随着会计信息技术化的成熟,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逐渐开始兴起。高度信息化的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引发新的审计风险,在目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必须制定和选择适应新的业务系统的审计测试流程来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文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角度,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对审计测试中内部控制流程、控制性测试流程和实质性测试流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信息化审计测试流程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审计测试流程的介绍

目前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是审计的主线。一般的外部审计先要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环境特别是其内部控制来评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再考虑针对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和具体应对措施,然后考虑测试程序的类型,并依据获取审计证据要求,结合具体测试程序优点和缺点选择经济有效的测试程序。审计测试按照大类可分成内部控制测试、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内部控制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和环境从整体层面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初步评估;控制性测试是为内控制度有效运行获取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分为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以获取支持认定层次的审计证据。

由于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大规模普及,审计人员已无法绕开信息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报表进行审核,直接获取审计证据,而是必须要了解和评估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然后在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对审计的策略、范围、方法和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发表的审计结论。

2 信息系统对审计测试流程的影响

2.1 信息系统对了解内部控制流程审计的影响

了解内部控制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系统下,由于信息处理方式与手工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信息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可分为两个部分:

1)一般控制,包括组织与管理控制、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等;

2)应用控制,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输出控制等。

在自动化系统控制下,审计人员首先应熟悉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监控,熟悉其信息化流程,从而评价其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合理性。对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审计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存在重大错漏报风险特别是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关系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可审性。假如被审计单位所依赖的系统和程序本身是不合理的,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例如未经恰当授权,用户可以任意的查询、篡改、删除信息数据,表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存在整体层面的特别风险。经过进一步审计程序,不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财务报表不具有可审性。

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审计则是主要检查在业务流程层次运行的人工或自动化程序,与用于生成、记录、处理、报告交易或其他财务数据的程序,通常包括检查数据计算准确性,审核账户和试算平衡表,设置对输入数据和数字序号的自动检查,以及对例外报告进行人工干预。在一般控制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检查控制是否得到执行,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应用控制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

2.2 信息系统对控制测试流程的影响

信息化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测试,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设计合理并得到执行,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那么审计人员拟信赖这些内部控制,就需要实施控制测试来进一步证实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手工系统下,获取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并不能证明该内部控制在所审计期间内都得到执行。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并不能够代替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持续一贯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了被审计单位监督控制活动的运行情况的能力,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应用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设置安全控制来实行有效的职责划分。

由于信息技术处理流程具有内在一贯性,实施审计程序确定某项自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也可以实现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目标。也就是说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同时能测试自动化系统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控制测试可以同时进行,不用在手工控制条件下分开进行,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在审计期中对自动化系统控制运行有效性获取了比较充分的审计证据,可以减少需要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缩小控制测试的范围。

2.3 信息系统对实质性测试流程的影响

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可实现在手工条件下不可行的实质性测试和分析。比如,审阅大量的和非正常的销售交易,尽管这项工作有可能通过手工执行来实现,但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会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电算化系统使对每一笔交易进行测试成为可能,在交易量样本大的情况下电算化信息技术替代手工测试,有助于详审海量数据,也减少大量的审计工作量。因此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实质性程序,特别是在与分析程序相关的方面。除此以外,信息化技术还被用于细节测试和审计抽样的辅助。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度自动化控制下审计人员不能够像手工系统下那样,仅实施实质性流程就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必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且实施相关的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例如,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信息的生成、记录、处理、报告都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仅以电子形式存在,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如果没有适当有效的控制,则生成不正确信息或信息被不恰当修改的可能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依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可能会造成“假账真查”的后果,影响发表的审计意见。

3 使用信息技术加强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法规和准则,适应信息化的审计工作流程

首先要制定系统化的具体审计准则规范指导审计测试流程,目前在我国新修订的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审计准则中,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中体现了信息化系统下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测试和进一步审计流程的内容,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我国目前的审计准则也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准则,因此需要制定专门针对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测试的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导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其次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做出评价,考虑其是否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流程的要求,是否能直接获取审计流程所需要的证据。再次主管部门要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流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

3.2 开发和利用适合信息化审计工作流程的会审一体化软件

会审一体化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审计工作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实力强大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会计审计一体化软件。审计专业人员参与到电算化软件的总体设计开发中,电算化软件处理财务信息的流程中,设置与审计流程相对应的审计控制节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计算机形成财务信息的同时也是生成审计测试轨迹的流程,会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出时,可自动生成与之一致的审计数据。在信息系统评审测试评价过程中也要有审计人员的参与,审计人员在系统的合法合规性、安全可靠性、可审计性及可维护性从审计的角度提出要求,既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又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3.3 采用适应信息化审计流程的方法和手段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手工审计方法已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应随之改变。审计人员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用电子技术和信息化软件完成审计测试流程要求的大部分工作,如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设计审计通用数据接口,保证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中的数据永远与会计软件内部生成和输出的数据一致;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运用审计软件对各种电子会计信息抽查验证,网上复制有关数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在实质性测试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抽取样本,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配比分析与数据查询,调查异常项目,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分析与核对,提高实质性测试的效率。

3.4 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对审计流程和审计包含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超越传统审计的范围,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熟悉有关政策法规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清楚的认识。因此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积极培养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使审计系统有一批掌握审计和计算机双重技能的人员,保证信息化审计方法在实务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王艳.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技术的变革[J].财税统计,2011(3).

[3]李良,顾庆吉.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审计,2011(9).

[4]周丽群,苏彬.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J].财会审计,2011(9).

[5]李志军.手工系统和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03(5).

上一篇:小学教师公开招考试题下一篇:春分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