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2024-05-0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精选6篇)

篇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中 共 中 央

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

(一九七七年四月七日)

(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出版,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毛东选集》第五卷,对于深入揭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加强我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央决定,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开展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群众运动,掀起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的和国际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丁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一定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掌握这个基本思想,进一步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为实现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而奋斗。

(三).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要发扬毛主席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头八年中,领导我党我军我闰人民,在国内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反对高饶反党联盟、反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在国际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的胜利记录和科学总结。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关于《〈毛泽东选

集〉第五卷介绍》,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线,概括地介绍了选集第五卷的内容,着重介绍了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主要著作。学习选集第五卷,要密切联系实际。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彻底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澄清他们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的混乱,把他们颠倒了的路线是非纠正过来,肃清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流毒和影响。要结合整党整风,加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斗争中分清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分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分清唯物论、辩证法和唯心论、形而上学,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改造世界观。要密切联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际,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路线和政策,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把各条战线的工作做好。

(四)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一定要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带头学好。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要采取在职学习、办业余政治学校、读书班、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把广大干部和广大工农兵组织到学习中来。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级党校都要分期分批举办干部读书班。五七干校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发挥专业理论队伍和工农兵理论队伍在学习中的作用,壮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报纸和理论刊物,要大力宣传选集第五卷的中心思想和墓本内容,辅助干部和群众的学习。

(五)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领导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接着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一切胜利,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毛主席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是我团人民团结战斗继续革命的旗帜。

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其他著作,在华上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毛主席遗志,高举和捍卫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争取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篇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

第一至四卷第二版的通知

(一九九一年七月四日)

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在建党70周年之际出版。中央认为,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情。

《毛选》一至四卷第一版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辑的,分别在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出版。毛泽东同志生前就曾提出修订再版《毛选》一至四卷。这次修订,保持了第一版原有的篇目,只增加《反对本本主义》一篇。对文中少量有误的史实和错别字作了校订,对一些题解和大部分注释作了认真的修订。修订后的《毛选》一至四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完善的版本。近年来,干部和群众中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情不断增长,要求增印《毛选》的呼声日益增高。《毛选》一至四卷第二版的出版,适应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是进一步推动正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一个重大步骤。

中央认为,《毛选》一至四卷应是今后长时期内对干部群众包括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教材,是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把《毛选》作为常备必读的政治课本,经常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毛选》一至四卷的学习,中央强调指出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学习《毛选》一至四卷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集中概括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和经验。贯串在这些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及关于一系列重大间题的科学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二、着重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指导当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问题,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武器,从思想理论上进行分析和作出回答。要针对本地区、本单位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间题,有重点地学习《毛选》一至四卷中的有关论述,从中获得启发与指导。只有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收到实效,才有利于把学习长期坚持下去。

三、把学习《毛选》一至四卷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等同志的著作结合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同学习邓小平等同志的著作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

四、把学习《毛选》一至四卷同学习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理论结合起来。

今年下半年,全党将组织学习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各单位要把学习毛泽东著作同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党史,学习《毛选》一至四卷以及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的建国后的著作,把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把学习《毛选》一至四卷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墓本理论结合起来。学习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应当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党委和思想宣传理论工作的领导部门,要从各地、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毛选》一至四卷加强领导,作出规划,并督促所属地区、单位具体落实。在学习方法上,要提倡精心学习毛泽东的原著,完整地准确地领会精神实质,防止形式主义现象。

全党同志必须了解,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越是忙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越要注意学习理论,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从而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坚持党在现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保证我国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

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

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

中共中央宣传部7月4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通知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70周年的奋斗历程,科学阐时了党在现阶段的庄严使命,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这篇马克思主义文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的基本精神,对于教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记我党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勇奋斗、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光辉业绩,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认识党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知要求,要认真研读讲话原文,深刻领会讲定话精神。在学习中要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篇3:中央一号文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 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 支持地方先行先试, 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立足国情农情, 顺应时代要求, 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 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 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 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 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 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 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 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 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 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 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 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 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 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 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 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 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 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 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 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 打击农产品进出口走私行为, 保障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5.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 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开展示范市、县创建试点。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6.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 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 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7.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 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 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 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办法, 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8.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 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继续执行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

9.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 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 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改革项目审批制度, 创造条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 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加强专项扶贫资金监管, 强化省、市两级政府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责任, 县级政府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农业结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 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10.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 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 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各级政府水利建设投入, 落实和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 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政策。谋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 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 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规范建设标准, 探索监管维护机制。

1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对具备条件的项目, 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 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 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 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 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 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 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继续开展高产创建, 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 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12.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 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 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 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 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13.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 落实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 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健全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体系。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 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加快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建设。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清除农产品市场壁垒。

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14.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 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15.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从2014年开始, 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 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16.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重大工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 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推进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和矿区植被恢复。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 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 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规范的实施办法, 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确权确地, 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 继续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18.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19.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 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具体试点方案, 各地不得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切实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地籍调查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0.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 规范征地程序,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抓紧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改变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 除补偿农民被征收的集体土地外, 还必须对农民的住房、社保、就业培训给予合理保障。因地制宜采取留地安置、补偿等多种方式, 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健全征地争议调处裁决机制,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 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 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 不能强制推动。

22.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引导规范运行, 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 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集群发展, 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2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 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 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24.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 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 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 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25.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 扩展乡镇服务网络, 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 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 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 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 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评体系。稳步扩大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 建立差别监管体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发展村镇银行, 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 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 要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管理政策, 加快接入征信系统, 发挥支农支小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 督促上市农业企业改善治理结构, 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公开挂牌与转让, 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26.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 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 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 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27.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 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8.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编制村庄规划, 推行以奖促治政策, 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 加强村内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 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 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 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以西部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 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29.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和规范农村民办教育。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有效整合各类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 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实施中西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稳定农村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 开展城乡计生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着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改进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核办法, 提高扶贫精准度, 抓紧落实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30.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

八、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31.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党建工作, 创新和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 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总结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 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 坚决查处和纠正涉农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32.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 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33.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按照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 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 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 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总结推广“枫桥经验”, 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移风易俗,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作用,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 谋划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各级党政干部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 真心实意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 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 加大改革放权和政策支持力度, 充实试验内容, 完善工作机制, 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篇4: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5.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

6.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7.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8.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

9.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三、强化现代农业

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1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启动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

14.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安排专门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16.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7.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18.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必须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计划管理。

20.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已经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2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24.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2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

26.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

27.积极开拓农村市场。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

28.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一号文件催生的商机

农机买卖生意火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送给亿万农民的一份新春大礼,一号文件提出,2009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的力度,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篇5:中共中央纪委文件(精选)

中纪发〔2010〕19号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监察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组(纪委)、监察局,中央纪委各派驻纪检组,监察部各派驻监察局、监察专员办公室,中央直属机关纪工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军委纪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长期任务,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始终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为巩固和深化主题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明确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围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改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三)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营造和形成崇尚学习、善于研究、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务虚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定期讲党课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中心组学习,每年至少召开1次务虚会,主要领导同志每年至少为机关干部讲1次党课。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

(四)提高党性修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表率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宗旨意识。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支部工作,开展好党小组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分析检查评议,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五)改进干部作风。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下访、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领题调研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至少组织1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征求和反馈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带头改进文风会风,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实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结合纪检监察职业特点,明确纪检监察干部职业道德要求。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遵行职业操守,规范日常行为,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为正确履行职责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七)加强教育培训。按照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坚持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组织调训制度,探索开展自主选学,对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重点培训,对新进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干部一年内必须进行培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突出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培训,不断优化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和教育培训情况考核评估机制,重视培训结果的运用。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

(八)强化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纪检监察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坚持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继续选派中西部及民族地区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积极选派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重要岗位和上级机关培养锻炼,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挂职锻炼。建立和完善以老带新角度,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九)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着力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要求,探索和拓宽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做好与职责相关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发展党内民主和维护党员权利、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既坚决惩治腐败,又有效预防腐败。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威信高的干部进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优化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

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重点选好配强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负责人,着力抓好县级纪委书记队伍建设。新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的,原则上要能干满一届。加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地方各级新任职的纪委书记一般应易地交流产生,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班子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地方县级纪委书记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十一)选准用好干部。严把入口,纪检监察机关新进主任科员以下干部,要实行凡进必考(考试、考核)。探索建立体现纪检监察职业特点的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注重选调熟悉经济、法律、金融、审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有计划地遴选有基层实践经验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形成干部培养选拔链。畅通出口,积极推荐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任职。

(十二)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制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扩大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完善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大纪检监察机关内部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力度。

五、坚持从严要求,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十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纪检监察干部双重领导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纪检监察系统干部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特点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平时考核和考核,重视考察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依法配置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职能和权限,明确业务分工,减少职责交叉,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推进金纪工程建设,提高管理科技含量。

(十四)加强干部监督。健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派驻(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对反映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调查处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谈话和诫勉、述职述廉等制度。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发挥好干部人事、机关党委(纪委)、案件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纪检监察权力的正确行使。专案组应设立临时党组织,加强对执纪办案人员的监督,切实做到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十五)强化纪律约束。纪检监察干部要模范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严守政治纪律,禁止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严守工作纪律,禁止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干部人事等事项;严守办案纪律,禁止以案谋私、违纪违法办案;严守保密纪律,禁止泄露信访举报内容、案件情况等秘密;严守廉政纪律,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十六)关心爱护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为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表彰奖励工作。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后勤保障水平,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建立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帮助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履行

职责的积极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十七)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遇到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总体部署,纪委书记(纪检组组长)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考核、换届考察或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每年要向全委会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

(十八)不断提高队伍建设制度化水平。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转化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把建章立制贯穿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十九)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创新。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巩固和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优化机构设置,整合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地方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研究制定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的指导意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纪检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二十)努力营造加强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突出宣传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重大影响的纪检监察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典型群体。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有关问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干部为一般干部作表率,上级机关为下级机关作表率,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为全系统作表率,切实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篇6:中共普洱市文件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1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实施意见》(云发[2009]18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清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目前,全市场有残疾人18.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残疾人事业基础还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促进残疾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构建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促进全市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好残疾人人工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

条件的残疾人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实物配租廉租房,予以优先保障。经济适用住房采取评分方式分配的,对申请的残疾人加分;残疾人申请廉租住房,给予减免一定租金;符合租赁补贴发放的残疾人,予以优先发放。因城镇建设需要拆迁残疾人房屋的,应本着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安置地段、楼层上给予必要照顾。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搬迁补助费时,对贫困残疾人应按规定标准补助后给予适当增加。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安居工程,每年由市、县(区)财政筹措安排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主要集中对边境地区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补助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30%、70%的比例承担。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住房和往危房的问题。

(六)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镇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未按规定交纳保险的企业,其残疾职工不计入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标。积极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根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帮助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倡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预防各种伤残风险和残疾专项险种。

(七)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和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做好残疾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将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城市“三无”残疾人优先纳入城乡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根据福利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情况,加大对残疾人社会福利

险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级、二级和多重残疾人,对其个人应缴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属于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对象的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其个人应缴纳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新农合参合患者白内障复明手术,按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报销。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中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9项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按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报销。参加新农合精神病患者门诊和住院治疗,其治疗费在政策范围内按照90%比例给予报销。

(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底,70%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服务,力争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制定出台残疾人康复求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孤残和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康复活动室配备专职康复员,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项目到家庭。继续实施重点康复工程,每年由市县(区)财政筹措资金,对200名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每名资助1000元,资助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30和70%的比例承担。

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对通过相应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并自主就业的贫困残疾人,由残联部门逐级审查把关同意后,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人无偿安排4000元的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就业再就业、阳光培训工程、雨露扶贫工程等培训计划,县(区)政府每年至少为残疾人举办两期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场每年城镇至少新增残疾人就业50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200人。

(十三)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将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在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工程、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工程中,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切实将农村扶贫开发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贫困残疾人家庭。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帮助每一个贫困残疾人家庭早日摆脱贫困。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和优惠支持。

(十四)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为残疾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文化体育权益。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应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积极支持残疾人文艺创作,经常组织开展残疾人文艺比赛和艺术汇演,培养和推出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按规定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城乡健身公共场所配置适合残疾

不予竣工验收,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要加快推进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交通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在商场超市、机场、车站、码头、银行、宾馆、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风景区等要为残疾人提供专用通道,并安放残疾人优先标牌,配备能与残疾人熟练交流的服务人员。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电视新闻节目要逐步加配手语。网络、电子信息要方便残疾人使用。积极开展和推广“信息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交流无障碍、程序无障碍”的“盘龙经验”法律援助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六、持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十八)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并以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配合重大主题宣传,无偿刊播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积极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化文明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组织报告会、举办展览、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和刊播公益

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七、继续强化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健全残疾人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放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体系。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要分别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及时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二十一)健全残疾人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健全联络员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实施,监督检查落实情况。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确保完成本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等到基层组织要抓好基层残疾人工作的落实,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残疾人工作经费的投入,市级财政给予保障市残联的工作经费,县(区)级财政在经费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的康复、扶贫、宣传、文化、体育、卫生、维权、基层组织建设等项目,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残疾人状况调查、监测、统计和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统计、教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下一篇: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学校学生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