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2024-05-14

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通用8篇)

篇1: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行政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人们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这就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工作,每天处理一些细小零碎的事情,不用动脑,更不用操心,跑跑腿就可以了,人人都能干;而有的人却认为行政工作十分神秘,所谓行政人员,就是个个神情严肃,身着统一制服,在高墙大院中协助处理着国家大事,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来说遥不可及。就是这些对行政理解的偏差将行政工作引向一个相当尴尬和孤立的位置。其实,行政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时无刻不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行政”一词起源很早,在我国古代,《左传》中就有“行其政事”与“行其政令”的提法。[1]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的解释是众说纷纭,大致看来有两种解释,即广义与狭义之说。从狭义上来讲,就是以国家行政管理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是指为了社会公共的利益和目的,行政组织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的管制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实体,对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由此可见,行政并不一定为政府机关所独享,各种组织和部门都有行政事务,如公司和单位中的人事、后勤、财务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不可或缺的一般行政工作,因此,我们对行政工作更多地还应从广义上来理解。

行政管理主要由时空、组织、人员、物质等诸多要素组成,在这当中人员要素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因素。行政活动实质上是人的活动,一切要靠人来组织和实施。[2]因此,人的素质是关键,是决定行政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行政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促使各组织和部门更好地、更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这就对我们行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行政人员,在与日常的行政事务接触中感受到,要做好行政工作,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一、行政人员的能力需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专业知识能力。也许人们会认为行政知识很简单,无非就是何谓行政、行政的要素、行政管理的特点等诸如此类的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所谓事事洞察皆学问,行政工作包罗万象,它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涵盖了方方面面,是实实在在的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办事依据,如相关的政策、法律和业务知识等,都是行政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在此,我们以小单位为例,如一个小单位工作人员仅二三十人,人数不多,岗位有限,也许它的行政人员就一人,从拿报取信到会务统筹,从财务报帐到资产管理、人事、薪酬等等,事情不论大小具细,都由一人接收办理。此时,行政人员就应充当多面手的角色,最好是全能冠军,具备各方面知识,了解各种情况,如需懂得相关的财务知识、当时的福利薪酬待遇以及相应的人事政策等等,否则就只能望而却步、束手无策了。当然,很多知识并不是行政人员天生就懂的,要靠点滴积累和不断学习才能得来。如有的行政人员兼带做财务工作,可能之前从未接触过专业的财务体系,那就需要花间和精力,观察、了解财务工作的整个运转过程,也可利用业余闲暇时间学习专门的财务知识,懂得财务专业术语,学会处理财务票据等相关日常的财务问题。

此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行政人员也应该敏捷地接受新信息、新概念,与时俱进,如当今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人员福利薪酬时时调整,这都需要行政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关注,时时更新自我信息储备量,并运用于工作中,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行政服务。因此,我认为只有熟练掌握了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坚实知识,才能成为行家,拥有话语权,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要做好行政工作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所谓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行政体系与行政环境之间、行政内部各部门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在观念、意见等等方面进行的信息交流,从而促进相互了解,获得对共同任务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的过程。[3]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扮演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在工作中,应将领导的指示与决定全面清晰地传递给同事,保证行政决策全面、有效地执行,若遇同事有疑惑或不解,应耐心讲解,可将决策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利弊,使其心悦诚服地接纳。同时也可将同事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向领导反映,使其及时接收决策执行的反馈情况,联系实际,使今后的决策更民主、更有效。一个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行政人员,就像是注入单位的一股清泉,可洗涤污秽,冲刷堵塞,使事情水到渠成。另外在日常行政工作往来中,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摩擦和冲突,这时负责协调沟通的行政人员要放下身段和成见,心平气和地与对方交流、协商,既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又要争取自己单位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始终抱着尊重对方、把握自己、坚持不懈地态度,使各种实际问题得以真正地解决。

知识是基础,沟通是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行政人员的行政办事能力要素,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二、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中进行职业活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行政人员的品德好比是船舵,良好的行政能力好比是坚固的船身,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船身是根本保障,而船驶向何方,取决于舵。良好的工作能力可以使行政人员出色地完成工作,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使行政人员正确地选择工作的途径和价值取向。

行政人员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它掌握着公共权力,并在公共行政的职业活动中行使这一权力。[4]他们的权力来自于公众,又凌驾于公众,高于公众,不受市场调节,没有竞争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为行政人员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培养他们好的信念,更好地服务于行政工作。

(一)要遵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原则,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行政工作性质决定着行政人员经常接触钱、物,尤其在小单位,有时候钱财、物品的收入和支出由一人经手,这就需要行政人员做好详细地登记工作:入帐的财物来源、金额、数量应一一登记在簿,财务的支出或物品的领取,也应详细记录在案,并由当事人签名确认,以备后查。同时相关的帐务支出等还需报领导审查,经领导同意方可执行,切不可利用职务之便贪图利益,欺上瞒下或篡改相关信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是我们行政人员就是要谨言慎行,清廉行政,对国家的法律法令、财经纪律以及单位的有关规定自觉严格遵守,因为一旦失足,便会造成千古恨,给自己的人生抹黑,对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二)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第一,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对外,行政人员是单位形象的代表,是人们认识本机关、本部门的窗口,言行举止都影响着本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基本上应做到待人接物真诚热情、言语温和、面带微笑、不骄不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他人排忧解难。对内,具有良好服务态度的行政人员也可在本部门、本单位内形成一股凝聚力,使单位同事时时处在一种温馨、融洽的氛围中,感觉温暖和安定。第二,要有为大众谋福利的意识。我认为行政人员不仅只是简单、机械地为大家提供服务,还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争取更多的利益。但应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为大多数人争取福利。行政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是个别人,更不是行政人员自己,而是大众,如果因一己之私,耍手段、得便宜,那只会遭人唾弃,也不能使行政工作顺利地开展。只有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为大众的应得权益而努力,使更多的人受益于自己的行政工作,才称得上是真正负责且出色的行政人员,而且我觉得这也是身为行政人员应努力的目标和标准。

(三)要办事公正。所谓办事公正,就是指行政人员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中,应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对待人或事。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相关人员有的与行政人员关系密切,有的则是一般;有的与行政人员较投缘,有的不那么融洽,此时,行政人员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要遵循公正原则。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客观地分析问题,按照相关问题的处理原则进行办理,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矛盾,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切不可仅凭个人喜好及亲疏远近来处理问题,如果这样,只能将事情越弄越僵,使相关人员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笔者认为,行政工作也应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处理事情要做到有章要循,照章办事;对待他人要平等、一致,不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处理完善,且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四)要讲求效率原则。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行政管理活动预定目标,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率。[5]行政效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执行层的行政效率,是一般行政人员在日常行政工作中的工作成果。行政效率的高低可直接体现行政人员的素质条件,而行政人员的素质高低也会影响到行政效率的产生。因为在单位或部门,大量行政业务是由一般行政人员完成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和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都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产生。在行政效率低下的行政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行政人员工作拖拉、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使得原本仅用举手之劳便能完成的事情久拖不决,致使行政工作停滞不前,人们怨气冲天。

其实,行政效率的提高需要行政人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行政事务当作自家事,争取最好、最快地去完成。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要积极主动、热情细致地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有差错,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纠正,切勿互相推脱,保证行政工作始终处于高效状态。对于同事或外单位人员的行政事务,应做到能够急人所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尽量简化、及时地加以办理;如遇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应主动帮忙询问,给予指引,使其尽快得以解决,少走弯路。因此,行政效率是行政工作的成果体现,也是衡量行政工作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行政工作的基本保证。行政工作虽不是十分辛苦的体力活,但一副硬朗、强健的体魄,有助于工作人员更好、更积极地投身于行政工作中。如何加强行政人员的体质呢?我认为很简单,从细微处着手便可。在办公室里,我们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伸伸腿、弯弯腰,活动活动筋骨;去外单位或别部门办理事务时,如距离不远,可采用步行的方式;我们行政工作是一项在时间上较为规律的工作,在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晚上适当地早点休息,养足精神,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此外,我认为对于行政工作应使劲不使心,应把心思用在如何干好工作上,而不是用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或是耍泼撒气上,愉快的心情可使工作更顺畅,也可使身体更健康。

目前,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相关行政法规、政策尚未完备,更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因此在行政工作中非常需要注重行政人员自身的高素质,从而确保行政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但是仅凭内在修养有时面对繁琐的现实问题会不堪一击,所以我认为在行政工作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也要加强外部客观条件的改善,有了相关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更好地规范行政工作。例如,近期上海政府法制办宣布正式出版了首部依法行政白皮书,首次对上海市依法行政水平作出量化测评,将法治政府的内在需求分解为一个个可以测评的指标,具体分为制度健全度、公众参与度、信息透明度、行为规范度、高效便民度、行为可问责6个指标,分别占比例20%、15%、15%、20%、15%、15%。这样对行政做出了详细具体的量化标准,就使行政工作有了参照依据,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和激励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也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内在修养,进而使各种行政工作得以更好地完成。

当然,我认为我们作为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与各色行政事务打交道,应已深知其中的问题和症结,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可联系我们的实际情况对行政工作出谋划策,为行政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一)制度太多,流程复杂,操作效率低虽然一直在强调制度建设,但在很多具体工作上并不是缺乏相应的制度,而是制度太多,相互打架,加上为了规避责任,制定复杂的工作流程,审批的越多,单项审批责任就越小。而院系行政工作缺乏自主权,在执行这些制度和流程的时候,往往招来误解,又或者为了分担责任,再加一层审批要求,可以说是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也可以说是层层增加工作流程,层层降低工作效率。而对于一少部分的行政人员来说,只要按制度执行,出了错没责任,师生有抱怨可以推给制度,也有了懒政和不作为的借口。而师生的主要精力毕竟还要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不可能去一一学习了解所有复杂的制度,明晰全部的办事流程,又觉得很多流程根本没有必要,不是觉得行政人员为难自己,就是形式主义严重。

(二)职能分工太明确,每人各管一摊事为了提高效率,实行科学分工,这本是好事,但院系行政工作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岗位人员很少,一个学院林林总总几十项职责,每人负责几项,很多具体事务往往只有一个人在负责,一旦具体人员因事离岗,有师生前来办事,再简单的事务也只能推后办理,而其他行政人员即使闲着也无法办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制度复杂,不了解办理流程,另一方面也在避免越权办事,职责混乱。而带给办事师生的感受就是事难办。

(三)信息共享不通畅行政中事务绝大多数都需要填写核实办事人员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相互之间难以共享。不仅师生无法掌握个人的全部信息,单个行政人员也无法掌握一个师生的全部信息。办理事务是师生需要一次次的重复填写各类信息,行政人员需要从各方信息来源一次次的核实这些信息。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务,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感觉很差。

(四)“双肩挑”领导事务繁忙院系的行政领导大多数是“双肩挑”干部,同时担任领导职务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并且大多数是学术带头人,学术事务十分繁忙,经常需要参加各类会议以及学术交流,频繁出差,又需要保证个人教学科研的时间,因此基本上难以实现坐班的要求。而师生办理的多数事务,都需要经相关领导的审批意见,遇到领导不在的时段,为了一个签名,师生短则等待数小时,长则需要几天。不仅师生觉得事情难办,院系领导也认为很多可以省去的管理职责占用了太多的个人精力。

(五)假期行政工作安排高校行政另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在社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时有寒暑假时间,期间各项行政工作陷于停滞或者以极低效运行。而对师生来说,虽然假期时高校教学工作是停止运转的,但科研、实习、社会服务等并没有停止,以及其它一些师生的个人事务需要用到单位材料或加以明证的。而行政人员的假期轮班,并不按工作流程进行安排,加上行政人员的各自分工不交融,因此正常时间可能很快就完成的几项工作流程,放到假期可能就需要几周不一定能做完,遇到紧急的事务,即使行政人员愿意加班也不一定能做成。

(六)行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行政人员的来源复杂,除了进几年开始的事业单位通过考试竞聘上岗的人员,平均素质相对统一,之前的人员有各种来源,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没有淘汰机制,高校里面行政工作压力不大,多数行政人员学习动力不强,业务水平靠慢慢积累经验提升,而近些年新技术发展迅速,各类改革政策也推出频繁,更是拉开了个行政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办差别太大。

(七)与师生之间沟通太少,缺乏互相理解高校师生与行政人员,同属于一个大集体,但工作时间、考核、待遇、职业前景等都有较大差异,互相换位思考较为困难。高校的师生是思想特别活跃的一个群体,对僵化的行政工作批判很多,而学校职能部门制定的教师的各种激烈的聘岗和晋升制度,让教师对行政人员的意见也时有爆发。而有部分行政人员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也难以体谅学生的焦虑和思考。一边是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呼声,一边是教师不懂管理、不顾全局的评论。沟通越少,对立越多,使得一线的院系行政工作更加困难。

二、院系行政工作转型的建议

行政工作的问题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在国家整体的改革大潮下,高校行政工作也已经在逐步推行者一些改革尝试。以下是对于院系基层行政工作转型一些比较粗浅的思考。

(一)面向大学理念树立工作目标院系行政工作要跳出复杂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框架树立工作目标,有没有做好工作不是说遵守了多少制度和流程,而是究竟对学校的理念是否有帮助,是否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正面的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自己学院与学校的发展。当然,理念与目标不是基层行政人员所提出来的,但基层的行政工作中需要有这样的理念和目标。

(二)扩大院系行政权限,转审批为备案自主权下放是近些年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不是院系行政层面能决定的事情,但也是十分迫切需要的事情。要给与院系行政办公室直接利用学校资源、使用学校材料、调用学校职能部门的权限,只要不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事务,原来掌握在学校职能部门手中的权限尽可能的放到一线的`院系行政机构手中。未曾行使否决权的审批全部取消,改成由院系行政机构直接完成,由学校职能部门备案,完成过程中有困难的,由学校部门提供帮助和建议。学校所有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院系可以直接使用,报学校职能部门备案,发生冲突再进行协调。对于师生来说,这样可以极大减轻办事的复杂性。

(三)按工作对象而不是按职能划分办公室,并加强轮岗院系的内设机构,一般都按职能进行划分,并且对应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而大多数事务都带有综合性,师生办事时需要进过多个部门的流程,或者要分清楚不同的事情要找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这样就要求师生必须要清楚每一个具体事务的分管部门与流程。而服务型行政一个显要的要求就是要面向用户的需求,因此从院系三大工作对象可以讲内设的办公室改成教师服务办公室、学生服务办公室、对外服务办公室等。分别处理教师、学生、外部机构人员涉及到的所有事务,再加上一个负责综合协调的岗位。这样师生需要办理任何事情都只需要找到一个人就可以,这样可以缩减很大一部分工作流程,减轻行政事务带给师生的负担。在减少外部工作流程的同时,对于相对复杂的事务,增强内部工作流转,通过行政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进行分解,这样即使对于少部分事务会降低效率,但是带给师生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对于事务内部事项不需要懂太多,只要找到一个部门的一个人,事情就可以完结。在此基础上加强行政人员的内部轮岗,服务对象从教师到学生到外部人员轮换过后,每个行政人员都可以基本掌握院系行政中主要的服务事务,成为一个多面手。

(四)梳理服务型事务、执行性事务、主动型事务,精简不必要的事务于此同时,院系行政机构还需要对具体事务进行分类,将面向师生进行服务的事务与执行政策对师生有限制的事务以及需要主动完成的机构内部事务进行区分,结合校级机构的职能改革,尽量精简不必要的内部事务以及对师生带有管制的事务,并且编制相应的学生指南、教师指南等材料简洁明了的让师生了解哪些事是他们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行政人员为他们办理的,并进行公开和及时的更新。凸显出服务型事务的主要地位,也可以强化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对院系发展的责任感。现在有一些教师往往搞自己的科研,只追求个人的发展,而公共事务和自己无关,公共事务是院系领导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就漠不关心。而即使真的要实现教授治校,也需要培养出教授们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五)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增加职员的权限,在合理考核上加强职员的工作重叠在扩大院系行政权限之后,一旦行政人员要独立去解决师生的全部事务,就需要他对全部涉及到的事务都有相应的权限,而现代的很多行政权限,体现出来的是形形色色的管理系统的用户权限,为了保证管理系统的稳定与安全,院系行政人员的权限一般都是最低的。此外行政等级也带来一些权限的分类,什么等级的职务有什么样的权限。要真的实行服务化行政,还需要打破这种权限管理,给一线的直接经办人员最大的权限,并由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多数日常的服务性事务来说,由什么层级的人来做决定并不具有太大的不同,也不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只要一线经办人员具有责任感,因为他们对具体事务和情况了解的最多,从能力上来说,是最适合做出判断和决定的人选。只要明确责任,合理考核,大多数形式上需要领导和上级部门处理的事务都可以直接由一线人员直接完成,没有把握的只要给一线人员相应的请教渠道即可。同时淡化职能分工,加强业务重叠,院系层面行政人员本来就少,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纯粹当操作员的感觉;也可以减轻院系领导对日常管理事务需要投入的精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等宏观决策中去;同时也可以减少工作流程和环节,消除很多推诿事务的借口,提高师生对行政工作的评价。

(六)建立师生信息档案,互通共享,统一信息来源,增加发布渠道既有的管理体制使每个职能部门或行政人员掌握着师生们的部分信息,导致很多事务需要不同程度的配合,统一信息与档案数据是一个减少此类问题的方向。最好是由学校层面来建立数据中心,所有涉及到师生个人的数据及信息,都归类到个人信息档案中,这样不仅不同的部门可以批量的读取全体师生的同一类信息形成数据,师生个人也可以查阅自己个人的全部信息,并可以有选择的向外公开,有变动时也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改,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通过部分数据授权的方式,对很多事务进行委托代办。行政人员在为师生办理事务时也可以方便的调取信息档案,极大的节省审核环节与时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加强信息安全的防范,避免因为太过全面的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其他的隐患。

(七)建立联系人制度与紧急事项通道,利用新技术增加与师生的沟通渠道中国的特殊文化,致使很多事情熟悉的人办理还是不熟悉的人办理会有差异。现在普遍开花的定点联系体系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从院系行政工作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推行服务行政的一个切入点。一个院系的行政人员不多,师生也不算多,建立联系人制度,每名行政人员分别联系十几位教师、百多位学生,然后相对熟记他们的信息档案,虽然不可能去负责这些师生的全部事务,但是可以为这些师生提供咨询通道,作为他们解答问题的人员。同时可以建立紧急事务流程,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常规事务中断办理时,师生办理事务先寻找他们的联系人,通过行政人员内部的沟通,可以像正常工作时间一样为师生处理好事情。利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直接完成很多的信息获取、事务审核与权限分派,并且可以随时沟通,进行工作之外的交流,互相倒倒苦水,更容易做到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八)加强职员实务培训,加强资源保障,合理奖惩与激励措施当前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一,而时间精力都投入在日常事务中,个人学习时间较少。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大多数是思想性与理论性的,实务性的太少,使得很多有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的工作人员也只能慢慢依靠经验积累来提高业务水品。同时为了免除行政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各类资源保障与奖惩激励,也要脱离既往的根据工龄、职务等制定,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工作业绩、师生评价等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篇3: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关键词:服务意识,诚实守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政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构建和谐运政,运政系统做到“更新四个观念,树立四种思想”。

更新“重许可,轻服务”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道路运输行业担负的工作社会性强,管理对象复杂,行政许可涉及面广,能否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地实施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的颁布实施,运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一些运管部门在许可前“吃拿卡要”,在许可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许可后“不闻不问、不服务、不管理”的这些既影响运管部门与业户之间鱼水关系又损害政府形象的现象会有较大改观。由于运管部门是代表政府行使权力,一旦因运管部门的不当作为使业户产生不满,其“泄愤”的首要目标必然是政府。和谐运政是以人为本的运政。当前,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工作,运政执法人员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重是依法许可,又要履行事后服务,推行人性化管理,在服务中履行职能,在履行职能中强化服务。不仅要文明礼貌,充分尊重管理对象的权利,既有原则性,又有人情味,有理有节,让管理对象从内心深切感受到运政管理的透明、公开、公正。把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运政管理的立足点,达到执法为民、管理亲民、服务便民的目标。带着感情和良心工作,把广大业户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新“重收费、轻管理”的观念,树立发展共赢思想。运政部门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所征收的道路运输管理费开支范围涵盖了其一切开支内容,并要按比例上缴。种种因素交织,运政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收费养人上,“只收费、不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运输市场的发展,其后果是费源的不断减少。因此运管系统认真研究怎样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展开工作,始终围绕发展抓运输,抓好运输促发展,把收费、管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同步谋划,政策同步实施,问题同步治理,实现共赢互利。同时,运政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相互协调的原则,以获得社会最大利益为取向,做好与各方的协调工作,通过多方参与、协同解决的方式,兼容并蓄,形成认同,形成互动,使道路运输和运政管理在和谐的社会中实现双赢与快速发展。

更新“重处罚,轻教育”的观念,树立促进社会进步、降低管理成本的思想。在运政执法过程中,处罚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使当事人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而立即改正。运政执法人员不但要对违法违规者进行处罚,更重要的是对经营者和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白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与反复宣传,使道路运输法规从单纯的执法依据转变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准则,使全体经营者逐步达到遵纪守法、规范经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依法治运、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运政管理所要达到的管理目标,简言之,就是保障运输市场的合理、有序、健康运行,要在管好运输市场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运政管理的开支。

更新“重路查,轻源头”的观念。树立立足经营业户管理的思想。构建和谐运政,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从收费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从路检路查向源头管理的转变,从查处违章为主到以教育、服务为主的转变,从重许可轻监管到轻许可重监管的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科技管理方式的转变。路政系统将上路稽查和源头管理两者结合,针对不同的问题,合理地协调分配两种稽查方式,最终形成“运管企业、企业管车辆”这一良好局面。

运政执法队伍建设是运政行业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教育、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完善监督、深入开展学包起帆、学许振超、学青岛港,创建文明行业的“三学一创”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促进交通改革和发展的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具有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的业务技能,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纪律作风的“四有”交通运政执法队伍,实现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行业风气明显改善,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于面,把交通运政执法行业率先建成文明行业。

加强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交通运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素质。

深化改革,建立市场运行模式。结合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调整和优化执法干部队伍结构,从人员管理和组织建设上加强行风建设。

严格管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运政执法队伍建设既靠教育,又靠管理,坚持从严治政方针,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建立依法行政的工作制度,完善内外监督那个机制,严格规范交通运政执法队伍和交通运政执法行为。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大力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治交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加强交通运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针对运政行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发现和培养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色和宏观指导意义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具有规律性的典型经验,做好典型经验的宣推广工作,运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推动整体工作。

篇4: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管 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而言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依 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 。可见,行政许可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行政权力,能否正当行使关系到公民、法人及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到行政机关自身的廉洁与效率。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将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是行 政许可法通过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从严规定,将扭转由于设定权主体不明确、设定事项不规 范而造成的乡、县政府都可以随意设定许可的混乱局面;二是行政许可法通过对许可程序的 科学设计,可以达到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环节,防止“暗箱操作”和滥用权力,保证正 确行使权力的目的;三是行政许可法通过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与监管,将改变行政机关重 许可轻监管或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将改变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缺乏公开有效监督机制的现 状。

加入世贸织以后,按照世贸组织规定和我国的对外承诺,行政许可应当以透明和规范的 方式实施,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对贸易的限制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世贸中国工作组报告书 并对服务贸易的行政许可程序提出了9条明确要求。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于履行我国对外 承诺,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法制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又是法制文明的核心内 容之一。许可、处罚、收费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事务最常用的三种方式,行政机关能否在这 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衡量行政机关能否切实保护公民 、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正当合法行使权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早已颁行了行政诉讼法 ,解决了行政权的监督与救济问题,我们也已施行了行政处罚法,解决了行政处罚的法制化 、规范化问题,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行政许可从主体、内容 到程序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不仅使行政许可行为有法可依,也将推动我国行政机关依法 行政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5: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办事员(吴小琴)岗位

1、负责协助行政专员对行政人力资源部行政板块工作的开展:

(1)日常公司后勤协助工作;

(2)档案管理工作的协助;

(3)会议室布置的协助;

2、公司证照资质的办理工作

(1)证照的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复印件资料,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证照,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版本扫描件。

(2)作为上游环节,每次变更证照后,要交一套完整的变更资料给文员,进行电子版本的刷新和归档。

(3)具体负责对公司所有证照、车辆证照、资质证书进行年检、年审工作;

(4)对公司资质升级进行具体的办理并对公司资质对应的证书进行管理,相关资料的归档,对外衔接工作,奖励补贴和证照补贴费用的造发衔接工作;

(5)车辆保险等的办理及管理;

3、公司日常缴费工作:除江北项目部、营销部的房租、水电费以外的所有行政费用的缴纳工作,包括总裁家庭相关费用,和美营销中心电费等。

4、协助部门开展流程工作中后勤行政工作的开展;

(1)交房、开盘等流程工作行政后勤部门工作开展的协助,文化上墙的完善工作,具体对流程工作负责统筹管理;

(2)新项目办公区及营销中心建设跟进和物资配置办公室建设工作的配合,负责衔接搬迁工作及文化上墙,具体对搬迁办公室工作负责统筹管理。

5、公司证照和证件管理工作

(1)负责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大理公司、中泽物管除外)各种证件的归口管理工作,并负责公司证件管理工作流程标准的拟定、修改完善工作;

⑵以公司为单位建立完善各公司证件管理模块:各公司成立注册登记以及历次变更登记的全套资料建档管理;

(3)建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等各种证件的登记管理台帐(包括:变更登记记录、年检工作情况等),并按时提请下游环节开展各种证件的年检等工作。

(4)负责归口对公司资质升级及资质管理等相关使用证书的管理工作;

(5)车辆证照的表格梳理按模块梳理并监控管理尤其年检时间的准确性工作。

(6)负责公司所有证件管理和员工证照的归口管理工作。

6、协助对公司办公资产的清理造册和管理工作

(1)协助对公司员工办公资产的清理造册工作;

(2)协助对公司办公资产进行调配管理工作;

(3)协助对公司员工办公物资使用的监督管理,按公司制度核实处理员工物品遗失等赔偿事宜。

7、书籍采购及管理工作

(1)负责公司员工培训用书的采购工作;

(2)负责公司书籍的登记管理和发放工作。

8、协助执行力的检查、监督、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工作

(1)每天五分钟办公区标准化管理(南岸每天一次,区域公司大检查每周两次);

9、品牌、文化建设工作

(1)公司VI标识的实施、落实工作;负责VI标识应用品的制

作及应用工作。

(2)公司文化制度上墙工作

办公区形象墙、桌面,户外挂牌、各小区意见箱、绿化植物、会议室文化布置等

篇6: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制度

(一)办事制度。

1.首问责任制度。首问责任人应当主动热情,耐心接受问询,认真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对不属于本岗位受理的事项应履行告知义务或引领至该事项承办窗口。

2.限时办结制度。服务对象咨询、申请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时,入驻部门窗口应按照有关规定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或答复。办理期限应按照审批流程逐环节、逐岗位确定,并纳入行政审批软件系统自动推行限时办结。只需进行形式要件审查的政务服务事项应即来即办即结。

3.一次性告知制度。服务对象咨询、申请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时,入驻部门窗口应将该事项的办事程序及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主动提供示范文本、表格和资料,或告知服务对象获取相关示范文本、表格和资料的途径。对不符合法定办理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不需要办理行政审批的应及时告知。

4.离岗告示制度。各窗口设立A、B岗,A岗有事请假必须由B岗顶替,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因故暂时离开岗位时,应主动在窗口放置告示牌,内容包括离岗原因、去向和联系方式等。

5.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以上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的部门窗口工作人员,应按相关规定给予责任追究。

(二)办理制度。工作人员根据服务对象申报的事项,实行“六制”办理。

1.直接办理制:凡服务对象申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程序简便,可以当场审批的项目,即收即办、当场办理。

2.承诺办理制:对不能当场办理,需要审核、论证等的申请项目,入驻部门窗口应向服务对象出具受理通知书,由所在部门按规定程序运转、办理,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后,再由窗口将办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并出具办结通知书。

3.联合办理制:对同一个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逐步实行并联审批,由主办部门窗口负责受理,交由协办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分别提出审核意见,主办部门汇总各协办部门审核意见后,在承诺时限内做出决定,并由主办部门窗口将办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4.上报办理制:需报上级审批的申请事项,由工作人员负责材料的审查,明确告知所需的材料、费用及办结时限,在规定时限内由主办部门负责上报,积极联系办理,全程帮助办结。

5.明确答复制: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事项,受理窗口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批准的理由,明确给予答复。

篇7:关于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的建议

执行力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执行不力,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会打折扣。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干部在执行中软弱无力,成效上无所作为,政令不畅,工作进展不快、落实不力,往往满足于发文件、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很少在落实上下功夫,好的思路和策略流于空谈等。原因主要是干部缺乏工作的动力,不善学习,不勤思考,被动的应付工作;规章制度不严谨,不切实际,执行起来有难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奖罚措施。关于如何提高干部的执行力,我提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制度创新,设立干部办事档案网络全程监督评价制,提高办事效率。将每件事形成一个办事档案,有档案号,上网可查询办理的人员、办理的进度和办理的过程。将事情分配给工作人员后,工作人员在办理过程中要上网完善办事档案,领导和群众可随时上网查看办事的进度;在事情完结之后,相关人员可上网进行留言评价,由此提高办事效率。设立考评小组针对工作人员办事档案进行考评,每月按其办事的多少、办事的效率、事后的评价等进行考评小结;每季度汇总进行一次排名通报,奖励前3名,处罚后3名,以现金的方式进行;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评选,选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档次,按照要求进行评优、工资晋级、转岗、不称职待岗等。

二是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团结意识、纪律意识,提高干部素质。在加强执行力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贴近服务”理念,全身心地搞好服务工作,自觉提高自身执行力。应时刻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诚实守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人际关系健康融洽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经常反思自己,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

三是建立一个稳定、良好的干事环境,适时组织干部开展一些团队训练,体育比赛,文化娱乐活动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执行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篇8:行政办事员研究论文

旅行社办事处一般是指旅行社在异地设立的从事旅游宣传促销、协调联络、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办事机构。

旅行社设立办事处类似的分支机构, 在2009年5月3日《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行之前, 属于违法行为。

2001年国务院修订了《旅行社管理条例》, 同年12月27日, 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1年) ,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1) 第29条明确规定, 旅行社根据业务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可以设立非法人分社 (以下简称分社) 和门市部 (包括营业部) 等分支机构。旅行社不得设立办事处、代表处和联络处等办事机构。第61条规定, 旅行社违反规定设立办事处、联络处和代表处, 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 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以3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1) 从法律制度上禁止了旅行社设立办事处。在2009年5月3日以前, 尽管旅行社设立办事处属于非法活动, 但现实中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在该城市设立办事处, 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规模城市和省会城市。以南京市为例, 每周在旅行社行业中都有定期投放的各种同行杂志, 依据杂志资料, 外地旅行社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已经属于非常普遍的现象。

一、旅行社设立办事处的驱动因素

1. 营销需要。

异地旅行社出于市场营销的需要而在南京设立办事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旅行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按照业务职能可以分为两类, 即组团社和接待社。对于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地区的旅行社来说, 往往兼具组团和接待的双重职能[1]。一些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如湖南张家界、云南丽江等, 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组团业务相对较少, 接待外来团队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对于南京市场, 其直接客户就是南京的旅游组团社。旅游目的地旅行社不会固守在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待业务, 到客源地南京进行主动营销也是势在必然。

在现实的旅游接待程序中, 一般是南京的组团社与游客签订合同, 然后再把旅游团队委托给旅游目的地接待社进行接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旅游者在旅游接待过程中遭遇到合同违约事项, 要由组团社首先对旅游者承担责任, 如果接待社违反合同, 组团社有权利向接待社进行追偿。而一般组团社与接待社位于不同的地区,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复杂烦琐。旅游目的地旅行社主动到南京设立常驻机构帮助组团社协调解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甚至实施先行垫付团款, 旅游结束后再结算的政策。此举更容易取得组团社的青睐, 进而赢得南京客源市场[2~3]。

2. 承揽南京组团社零散的客户旅游业务。

在现今的旅游市场中, 相对团体而言, 零散的游客出游的更多。如南京—张家界线路, 南京的旅行社收到零散的游客, 因为人数较少, 交通、住宿、游览等方面都无法享受折扣, 导致单独成团在经济上不可行。张家界某旅行社驻南京办事处这样的机构却可以接收零散的游客拼团出行, 即便在南京无法拼成团队, 也可以在张家界进行拼团。何况张家界某旅行社可能在其他大中城市也设置有办事处等机构。因为长期与航空公司合作, 所以在机票价格上相对更有优势, 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南京市散客出游的线路。

3. 利润最大化。

在传统的旅游市场格局中, 组团社拥有客源, 所以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接待社为了赢得业务就逐渐降低接待价格, 从而导致低价竞争, 接待社利润率大幅下降乃至引发生存危机。如张家界等旅游名胜地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可当地旅行社却在市场格局中相对于客源地组团社处于劣势。南京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大城市, 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 居民出游意愿和消费能力都较强。接待社具有在南京开展业务, 直接对游客从事一条龙服务的利益驱动。

4. 法律制度困境。

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原《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1条规定旅行社设立分社, 必须满足年接待旅游者达到10万人次以上和进入全国旅行社百强排名两个刚性条件。并且旅行社每设立一个分社, 其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都要大幅增加。

《旅行社管理条例》 (2001) 和《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1) 给旅行社进行异地经营设置了比较高的准入门槛。旅行社面临异地经营的种种市场因素驱动, 而原法律制度对于旅行社设立分社却设置了相对较高的门槛。因此旅行社异地设立办事处变成为一种常态。

二、旅行社办事处存在的问题

1. 加大市场风险。

部分接待社在全国设立有众多的办事处机构, 质量保证金和注册资本金却保持原状, 一旦出现经营风险, 接待社将难以承担, 组团社和游客的合法权益面临着严重被侵害的风险。南京市场上出现的种种异地旅行社办事处, 也并非都与旅游目的地接待社具有隶属关系。相当一部分成为合作分成关系, 甚至直接以专线名义而非旅行社名义进行宣传。办事处成了一种介于组团社和接待社之间的中间体, 一方面从组团社那边接收团队, 另一方面把团队发给不同的目的地接待社。一旦组团社与办事处出现纠纷, 将很难维权[4]。

2.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部分旅行社南京办事处一方面服务于组团社, 另外一方面也对旅游者进行报价, 办事处为了迎合旅游消费者低价预期, 导致组团社市场利润微薄, 行业无序竞争, 而最终影响到旅游消费者的旅游质量[5]。

3. 脱离政府监管。

部分旅行社南京办事处直接从组团社收取旅游团款取得营业收入。没有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游离于行业监管、工商监管和税务监管之外。部分办事处甚至直接以自身名义对旅游者进行广告宣传, 直接收旅游者团款, 取得营业收入。办事处无任何可以承担风险的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 一旦经营者携款潜逃, 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三、旅行社办事处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旅行社条例》并自同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旅游局也于2009年颁布了《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并自同年5月3日起施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52条规定, 旅行社的办事处、联络处、代表处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的, 由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旅行社条例》第46条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默许了旅行社设立办事处, 但严禁旅行社设立的办事处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依据《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 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调整对办事处全盘否定的思路, 建立配套的相关政策。

1. 对旅游社办事处进行引导和监管。

办事处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活力, 监管措施应当进一步明确。设立办事处的旅行社应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旅行社, 允许办事处可以开展以下业务:代表设立社, 与其合作的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代表设立社, 为游客购买机 (车、船) 票、组织游客登机 (船) 等;代表设立社处理旅游纠纷与投诉。

严格禁止旅行社办事处面向游客直接开展组团业务;代表其他旅行社或经营单位从事旅游业务;以个人名义从事旅游业务。由旅游质监部门负责对办事处备案, 备案应由设立社出具责任担保书;办事处经审核备案后, 由旅游质监部门在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同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实施举报保密和奖励制度, 对于拒不进行备案, 依旧进行非法宣传和经营的办事处进行严厉查处, 净化市场秩序。

2. 政府主导集散中心, 吸引异地旅行社加盟各条专线。

政府也可以主导建立具有一定公益性的长线旅游集散中心, 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散客长线出游信息, 异地旅行社可以在集散中心内加盟专线, 并进行网络化系统开发, 整合其网络系统内的全国游客资源, 开发定期的散客拼团旅游产品, 大幅提高成团率。散客长线出游产品也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便利。

3. 鼓励异地旅行社在南京设立分社。

《旅行社条例》对异地旅行社在南京设立分社给出了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 根据规定, 旅行社每设立一个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分社, 应当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增存5万元;每设立一个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分社, 应当向其质量保证金账户增存30万元。

南京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大力落实《旅行社条例》相关规定, 给异地旅行社南京设立分社创造便利和条件, 适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一旦设立异地旅行社在南京设立分社变得非常便利和轻松, 那么旅行社设立办事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毕竟分社可以依法进行多元化经营活动, 并且其税务和发票管理也变得非常规范, 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应该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赵立民.旅行社办事处经营的市场合理性及与现行法规的矛盾协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51-154.

[2]洪波.新《旅行社条例》下旅行社营销策略的转变[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 (11) :32-33.

[3]夏赞才.中国旅行社代理制的深层障碍及对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3) :71-77.

[4]孙志平.旅行社驻郑办事处的发展与思考[J].中州今古, 2004, (1) :39.

上一篇:三年数学时分秒教学设计下一篇:春天的风优秀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