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魅力作文800字

2024-04-21

理想的魅力作文800字(精选9篇)

篇1:理想的魅力作文800字

关于魅力的作文800字

关于魅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自然万物、人类社会都有其富有魅力的地方。然而,魅力只与美丽、美好、纯洁、高尚等有关,却与丑陋、丑恶、黑暗、卑鄙等无缘。

春天的魅力是充满希望,富有朝气;夏天的魅力是火热蓬勃,活力无限;秋天的魅力是秋高气爽,硕果累累;冬天的魅力是万里冰封,冰清玉洁。朝霞的魅力是冲破黑暗,送来黎明;流水的魅力是蜿蜒曲折,不断向前;落叶的魅力是不贪高枝,甘于奉献;瀑布的魅力是面对险境,纵身而下。

一场狂风暴雨之后,被风雨抽打得形容憔悴的小草重新昂起不屈的头颅,风雨之后总能再次展现生命的顽强,这是小草的魅力;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的海燕在无边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迎接风雨,这是海燕独有的魅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成就莲花坚定不移的魅力;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寒冬季节,面对严酷险恶的生存环境,梅花傲岸挺拔,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就是梅花坚强勇敢的魅力。

芳香的鲜花,葱郁的树木,绚丽的.彩虹,弯曲的小溪,雄伟的高山,蔚蓝的天空,宽阔的海洋,广袤的原野,辽阔的大漠,展现着大自然的魅力;飞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跳跃的青蛙,暴躁的老虎,安详的大象,闪光的飞萤,唱歌的蝉儿,展现着生命的魅力。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着人格的魅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把满腹才华付诸文字,留下大量优秀诗篇,体现了自信的魅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忠肝义胆,体现了坚贞的魅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的大部分都是在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中度过,遍尝了人世酸辛,苏东坡仍然能够从容坦然、乐观开朗地生活,这就是胸襟的魅力;诸葛亮为社稷舌战群儒,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体现了才华的魅力;周恩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着勤勉的魅力;运动员赛场夺冠,尽显风采,体现了拼搏的魅力;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体现着和平的魅力。

认认真真完成每一道试题,体现着学习的魅力;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情,体现着工作的魅力;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体现着生活的魅力;坦坦荡荡对待每一个人,体现着做人的魅力;从从容容迎接每一个挑战,体现着进取的魅力;轻轻松松收获每一点进步,体现着成功的魅力。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的魅力。

简评

这是一篇极具个性魅力的散文佳作。文中,大量的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排山倒海般的感人力量,很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并给人很多思考与启迪。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自然,想象奇特。诗词名句信手拈来,运用巧妙,既体现了作者的积淀丰厚,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思绪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名人到普通人,从一般人到自我,从宏大到细小,由此及彼,由远及近,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铺垫得法。

篇2:理想的魅力作文800字

有时候,你迷茫四顾,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已身陷囹圄,搞不懂为什么,生活中突然生出那么多坎坷、不快,悲催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汹涌而至,让你措手不及。

可是,还是要硬着头皮往前走吧?就好像,再难搞定的事情,让你咬牙切齿恨不得去撞墙,却在忽然间柳暗花明,终于搞定,顿感身心舒畅,通体舒泰。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难的时候,难的让你以为自己搞不定、过不去,仿佛会永远被挡在了山的这一头,夜的这一端,仿佛永远看不到那边的风景,看不到明天的曙光。

所有人的生活,都在似曾相识地上演着这样的剧情吧?我们的祝福语才会永远是:祝你一切顺利!

我们不能辜负老师的期待,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份他们期待中的好工作,过他们期待中的幸福生活;

我们不能辜负朋友、同学的期待——我们一方面沾沾自喜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还挺好的”;

另一方面又自惭形秽地知道自己其实不咋地,一种诡异的压力油然而生。

那,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呢?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到最后往往会变成“期待成为他们期待的那种人”。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我们都试图在别人的期待中重塑自己,一再尝试去达到别人的期待,渐渐就忘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达成什么样的内心期待。

在期待中,他们总是给你设置一个美好又遥远的期望值,却鲜少想到,你心中有多少苦闷,你的天资也许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聪颖,作文m甚至,那遥远的模糊的目标,并不是你自己的期望值。你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期待,在未曾意识到不堪重负的时候,它已经悄然变成了我的重压。那种压抑和痛苦,如同万斤重压,透不过气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地想把过去的人生全部推翻重新来过,总是希望这一次,这一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他们的期待。

当有一天我们足够努力,足够勤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时,你会觉得,全世界的期待都不重要,你对自己的期待才是最重要的。

篇3:理想课堂之语言的魅力

一、精彩的引入语言

一部好的作品,其开场必然是引人入胜的,这样才能让人产生看下去的愿望。精辟的引入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源于实验的结果,如果不进行适当引入,新内容的出现就显得生硬,学生的思维就不易找到方向。下面,笔者介绍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几种引入方法。

(1)温故引新法。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ATP合成过程所需能量的来源,学生总结出ATP合成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呼吸作用。但这与课题不符,这时教师再设问:你知道呼吸作用和细胞呼吸是什么关系呢?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得出细胞呼吸就是呼吸作用。生物教材中的很多章节前后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通过温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

(2)生活情境引入法。如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4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加酶洗衣粉是生活必需品,使用的水温、适合洗涤的衣物材质及与传统洗衣粉洗涤效果的不同等等,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这样设问:当你自己动手洗衣服的时候,会发现有油渍、汗渍或血渍的衣服很难彻底洗干净,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说了很多办法,有些与本节教学内容一点没有关系。再问:有没有尝试过加酶洗衣粉?这样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本节教学内容上来。接着抛出第三个问题:你感觉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传统洗衣粉相比怎样?经过这样的引导,进入本节的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3)真实事件引入法。如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4第3节“禁止生物武器”。对于生物武器,虽然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战争毕竟离孩子们很远,所以学生的认知不是很真切。笔者在上课前准备了一部10分钟讲述二战生物武器应用的视频,在课前开始播放,将学生带入那场残酷的战争中。学生真切体会了生化武器带来的严重后果,毁害的不仅仅是当代,甚至是子子孙孙。这样在开始学习新课前就已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必须禁止生化武器”的决心,然后再去讲生化武器的危害,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二、精彩的讲解语言

一节好课除了开场白要精彩之外,过程中的语言同样也要精彩。精彩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出它的引导性、鼓励性和启迪性,尽量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精炼的语言。如果老师上课时总是问“为什么”“怎么解决”,等等,看似抛出很多问题但学生来不及思考,全部变成无效问题。生物学是实验科学,教学中首先要体现出知识性和科学性,语言简明扼要。一些专业术语教师要表述确切,不要使学生产生丝毫的误解。新课程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推敲每一句话,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2)带有真情实感的语言。经典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说,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一节课就像一幕剧,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就是观众。教师给学生的感觉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有艺术性地在演绎一场大戏。举手投足之间教师都给学生一种暗示:很自信、很投入,这样的戏是最感人的,也是记忆最深刻的。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讲述就像在和学生谈话一样,时而俯身倾听,时而柔声发问,时而昂声总结,抑扬顿挫。学生在欣赏中完成新课的学习,其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3)幽默、神秘的语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神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笔者常常在课堂上采用如下的方法:①谚语法:如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可以这样问:“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是什么原因呢?”②点将法:上课总是会有一些学生会走神,怎么让他尽快回到状态?这时不妨幽默一下:“窗外是美好的,这里也是很精彩的!”③激励法.课堂上敢于直说的学生是需要激励的。笔者会这样说:“哇,太棒了,下一个达尔文!”④故作神秘法:遗传定律中关于后代基因型比例的计算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头痛。笔者在上课时曾经这样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诀窍,有了这个诀窍,我们碰到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大家要不要啊?幽默风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生理过程简单清晰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师生能够心灵相通,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三、精彩的评价语言

人生是需要细节来支撑,课堂也需要细节来建构。孩子们是需要激励的,也是需要肯定的,恰当的评价会让你事半功倍。学生回答正确了,一句“你真棒”就是对他的肯定,相信无论哪位学生都很难忘怀。

有这样一节课,学生在实验设计时,一个锥形瓶位置放错,但他是全班唯一一个想到这样一种设计的。老师首先发问:“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好像有点糊涂了,谁来帮帮我?”不急于纠错,而是把纠错的机会交给学生,用同伴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那个学生找出了自己错误的原因,同时还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机会,当然更能缓和气氛。笔者认为,即使是学生的错误也要给予正确评价,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

篇4:论教师理想人格的魅力

一、教师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内涵

“教师理想人格”指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质的融合体。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为教育的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不过是教育的媒介,物质工具无论如何灵巧也不能代替教师去教育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学识和言行,以自身品德的、人格的、形象的精神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当今的教学应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是指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他所要学习的一切。教师在教给学生一项知识、能力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与能力本身,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怎样去学习这一切,培养他们正确的做事、做人的态度。

2.构成要素

(1)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忠于职守、认真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甘于奉献、不断创新,他就得到别人的较高评价,相反对自己的职业不感兴趣,对教育对象索然无味,那么,他的价值就会被低估,这种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又会返过来进一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态度,以致强化或改变其行为方式。

(2)知识经验。知识是教师工作的依据。完整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影响教师威信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结构大致说来包括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因素。能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从能力的结构上看,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它们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及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并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

(4)品行因素。品行是影响人格魅力的稳定因素。健全、良好的品质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风范,是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5)气质、性格因素。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特点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气质能渲染出其人格的独特色彩。

(6)意志品质。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意向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是提高自己和顺利进行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意志品质。

二、教师理想人格具有多元化的人格教育价值特征

1.人格榜样教育价值

在实施人格教育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示范人格模式的灌输,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学生最易接近、也最直接的榜样范例,最能启发和诱导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懂知识文化的人,时常以一个榜样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人。对此,卢梭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心灵感应教育价值

具有理想人格的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有理想人格的教师的教育意境是为了达到“不教”而教。人生的许多哲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言不尽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

3.人格互补教育价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受教育者在人格成熟、发展过程中,在接受教师理想人格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教育者自身理想人格的完善,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的人格教育方式,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4.人格辐射传承教育价值

“桃李满天下”是人类对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走向四方最真实的写照。人类社会的构成也就是由一代一代的“桃李”所组成。这样,教师自身人格教育的价值就会慢慢扩展、辐射整个人类社会,对国民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对国家的兴旺、民族腾飞具有深远的意义。

5.激励教育价值

教师那种高昂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进取、发奋拓进的无声召唤。而学生受教师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的深深激励,并转化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长葆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奋进状态,从而形成外在行为与心灵渴求合二为一的“内部学习”。

三、重建新世纪教师理想人格

人格教育的内容是有时代性的。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除“威而不令”、“严而不死”、“亲而不猥”、“活而不散”、“博而不骄”、“新而不怪”、“雅而不俗”、“刚而不犟”、“愤而不私”这十条外,教师理想人格最为重要的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以及自我意识中的反省。反省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心理能力,是人格发展中的内在机制。

1.要注意发挥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谈到教师人格,人们往往只重视榜样或示范的力量。笔者认为: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影响学生,只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只能发挥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或小部分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人格的作用,使这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呢?唯有且只有通过交往来实现,通过交往使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观念、选择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运用一定的交往媒体,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使其内在的人格力量得以充分地发挥,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交往环境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崇高的人格品质。

2.重视师生交往过程的情感因素

马斯洛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之后,继而产生一种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人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师生交往中,教师情感投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又成为促进教师情感的催化剂。师生以各自的情感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入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这是我们应追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3.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

教师权威的来源,一是教育结构赋予教师的权力;二是教师基于个人的素养与表现在学生中获得的威信。前者是外在的权威,是每个教师都可能有的权威;后者是内在的权威,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得到的权威。在古代那种师生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中,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建立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权威,学生只能顺从。现代教育的情境同古代相比,学生观远比古代开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知识大为增加,视野大为开阔。加之,从个别教学转变为集体教学,教育对象大为增加。在此情境下,只有转换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淡化权威意识,才是现代教师的最佳选择。

总之,教师理想人格的魅力是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等之总和,对学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5:文学的魅力800字作文

文学的魅力,是一字一句穿织的诗词。

是谁,捧着满篮的野菊悠然地向东离去,留下巍峨的南山傲然屹立于身后?是谁,仰望苍天,笑视众生地迈出门,言道我辈怎是那见识短浅的蓬蒿人?是谁,在氤氲的江南撑着乌篷船,泛起圈圈涟漪,惊起滩滩鸥鹭?又是谁,站在破败的土地上,概叹春日孤城中寂寥的草木?在哪,漫山遍野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一朵朵绽放的梨花?在哪,晚秋的枫叶被停车人一片片拾起,串成一朵朵二月花?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背后,是元亮对生活的悠闲,是太白对人生的傲视,是易安对命运的无奈,是少陵对国家的忧愁,正是使人或洒脱或踌躇的内心,牵引着无数个我,一同随之落泪,为之鼓掌;牵引着无数个我,走向文学的深处,诗人内心最纤细的情感。这时,我们看的不仅是情境,更是心境。

漫步于诗词的片片树林中,品味文学的魅力。

文学的魅力,是一章一回构筑的名著。

大观园的悲欢离合,西天路上的艰难险阻,桃花园的意气风发,梁山泊的情真意切。花,就随它葬吧!将所有的爱恨情愁倾注在片片花瓣里,满藏在厚重的土壤里,怎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经,就随他取吧!管你个妖魔鬼怪,统统死于俺老孙一棒之下。疆,就随他分吧!看迎面而来的青字大旗一扫当年的争霸三雄。人,就随他散吧!只愿我们来生再作一百单八将!

眼前的一幅幅画面将我的思绪引向亘古,哪知这是现实,还是梦?也许,只有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女儿的悲惨离去,才会概叹富贵人家背后的凄凉,才会理解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也许,只有当我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一同走过九九八十一难,才会被大唐的强盛所震撼,被遥远的文明所吸引。也许,只有当我们从官渡打到赤壁,才会理解乱世风云背后欲望与现实遥远的距离,只有当我们一同走上梁山泊,一同将生死赌在命运的前方,才会理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黑暗中唯一不变的兄弟情。也许,书就是人,人就是书。

徜徉于浩瀚的书海里,品味文学的魅力!

文学的魅力,是一生一世凛然正气的文学家。

斜阳将汨罗江镀上一层金。一个枯瘦的文人身穿着白袍,忧愁地站在江畔,昂首捋须,挺身一跃,沉于滔滔江水之下,只留下“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千百年来人们的哀思。狂风暴雨中,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庞在刽子手刀下发出坚定的目光。他缓缓地跪向南方。刽子手闪着银光的大刀在一瞬划过他的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和数百万宋朝人民的怀念。

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可以称作文人。只有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才可被称为文人,也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界达到一定境界时,他笔下的一字一句才会引起世人的共鸣,才会产生魅力。

有人说,人的魅力有三层,外表的魅力,气质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一个人只有具有人格魅力才不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才实实在在具有魅力,文学亦是如此。只有辞藻堆砌,情感的宣泄,不足以使文学产生魅力,唯有将人的精神灌注在文章中,一篇文章才会产生魅力,这才是文学魅力的本根。

正是文学的精神魅力鼓舞着世世代代的文人,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我将永远向往,永远追随这方圣土!

篇6:善良的魅力800字作文

善良,折射出人性的美丽!

善良,是人们在交往中必备的品质!

帮助老爷爷倒垃圾是善良;别人遇到危险而救之是善良;爱护动物是善良……

生活中处处有善良!

闹钟的秒针伴着欢快的曲调滴滴答答不停得转着,早晨到了,妈妈见我还在呼呼大睡,十分气愤,一把把我从床上拎了起来,我全然把与妈妈晨练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

我心中暗暗幻想,一会儿是先做作业,还是先开电视,不知不觉到了锻炼的主要目的地了,人明显多了起来。有健步走的;有慢跑的;有打羽毛球的;有老爷爷拿着播放小曲儿的收音机,哼着小调悠闲着走的……

跟着妈妈的快步伐,不锻炼的我一会儿就不行了,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让我体验到人性善良的时刻悄然来到。

一位中年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挺着装满油腻的大肚子,手紧握,做着跑步的动作,口中,一呼一吸,节奏整齐。额头露出黄豆大的汗珠……从我身边跑过,只感觉有太大气场,让我不敢移动,目光追随着他的步伐而去。

太阳慢慢升起来,温度也高了许多,胖中年男子也挺不住了,大概急于瘦下来多跑了几圈,终于体力不支倒在地上,他的头发濡湿了,横七竖八地散乱着,他闭着眼,红彤彤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水,让人敬而远之。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围了上去,只见一个上穿白t恤,下穿黑运动裤,戴着眼镜的人大喊:“我是医生,请大家让一让!”人们腾出地,他忙上前,摸了摸中年男子的额头,着急的说:“谁有扇子?不要围这么紧,露出一点地方,给他点新鲜空气……”

我也凑了过去,只见一位老奶奶拿着跳舞用的扇子给中年男子扇着,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打了120急救。青年医生不停得按着中年男子的胸部帮助他呼吸等着急救车的到来!

终于急救车把中年男子送到了医院,不知道他怎么样了,我可以想象出他醒过来感谢青年医生的情景……

如果中年男子晕倒后没人过问,他是否有生命危险,当然!但人性的善良救了他!

经过此事件后,也让我懂得人性的善良。

篇7:善良的魅力800字作文

常有这样的镜头展示眼前,汽车尚未启动,跑来行人勿勿招手上车,却见司机视而不见,跃风而过,留下行人一脸的失落和尴尬,而司机的脸上分明挂着一丝不怀好意的笑:雨天,冷风发威,人在泥泞中赶路,一车狂奔前来,唰的一下,水花溅得人满身湿,司机却悠然得意……但今天遇到的司机却给我上了一课——善良其实很简单。

108路车的司机是个圆圆的青年,圆得有点儿滑稽,有点儿可爱。脸圆、脑袋圆、耳朵圆、眼睛圆、腰圆、肚子圆。不但圆,而且黑,黑得有点象煤炭工,一条毛巾挂在脖子上,捧着一个大大的瓶子作茶杯,一付不修边幅的样子,睁着圆圆的眼睛看着我们上车,一看,我就认定他是外地人,来此打工的,心中不知为何有点不自然。

车已经起步,一位中年女子勿勿起来,司机停下车等待,一名怨言没有;一位老年人不清楚路线,叨唠着问路,司机不厌其烦地解释,不见厌烦;车已快到站,一位中年人上车,司机问:只有一站了,还上吗?提醒他人不花冤枉钱。最有趣的一幕是到站后,一位女士占了男厕,我们告诉圆司机要等一下,他说:没关系,我在外面吧,里面的也别出来。这时,有人说:这位司机真不错,一路上总为他人着想。他笑得无比天真,连说:“受表杨了!哈哈!受表扬了!”旁人都忍俊不住,快乐渲染得每个人心生善意。

这不起眼人,不起眼的一举一动,让我看到了司机的善良,感到了善良的魅力。是的,善良其实很简单,一名充满理解的话,就象口中吐莲花,让人心生愉悦;一个鼓励的眼神,孩子心中会乐开花,梦见自己的成功;见人危难时,伸手扶一把,也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人需要时,说一句公正话,能树社会正气。这样的小事,人人能行,个个能做,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世界就会充满爱,社会就会真和谐。

篇8:理想的魅力作文800字

《红楼梦》读者印象最深的也许是薛宝钗形象与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 薛宝钗的迷人风采很大一部分源于封建时代主流文化的魅力。所谓主流文化, 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最受推崇最流行的文化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宋元之后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在政治体制、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规范和标准, 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价值, 学而优则仕的成才途径, “三从四德”的婚姻家庭道德, 等等, 因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探求薛宝钗形象魅力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事实上关于薛宝钗形象的文化意蕴, 前辈今贤已有关注。有人指出薛宝钗身上浓郁的主流文化 (封建文化) 气息 (1) ;有人意识到薛宝钗人格修养的独特价值 (2) ;有人肯定薛宝钗是传统的“贤妻”标本 (3) ;更多的人注意到薛宝钗“会做人”性格特征背后的文化内蕴 (4) ……诸种评论揭示了薛宝钗形象的传统文化意义, 证明这一艺术典型的确是传统主流文化的浓缩, 主流文化为她增添了丰厚的意蕴和迷人的风采。循此思路, 笔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思考探求薛宝钗形象内涵, 为准确全面理解这一艺术典型提供参考。

“人格”是一个古今中外聚讼纷纷、迄今仍无定论的心理学概念, 台湾学者杨国枢强调人格与环境的关系, 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5) ;北京大学陈仲庚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6) 。最简明的说法是, 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 (7) 。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 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 给人的行为一定的倾向性, 表现了由表及里包括心身在内的真实的个人, 即所谓人格。

人格可以体现为个体形式, 也可以形成社会性理想化模式, 就是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总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型人格。所谓理想人格, 台湾学者韦政通认为其涵义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探究的“代表人格”相似, 要点有三: (1) “代表”, 即统计上的次数。行为中任何一个项目, 出现于社会内大多数人民, 即是该社会“代表人格”的一部分。 (2) “代表”所指者, 也许是人格中的某些共同特质, 不因外显行为之差异而丧失其存在。因此, 其注意重点不在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的小节细目之上, 而在于基本取向和人生观。 (3) “代表人格”有时候是指能表现文化精神或菁华的人格 (8) 。据此, 可以肯定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理想人格, 它以儒家圣贤理想人格为根基, 糅合了道、墨、法、佛等诸家理想人格因素而凝聚成形。尽管如此, 由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 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概括往往见仁见智, 甚至完全对立 (9) 。相较之下, 笔者赞同中山大学李宗桂的说法,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 (10) 。首先, “君子”是先秦诸家表达各自理想人格时一致使用的概念, 就其褒义而言, 诸家具有通约性。儒家公开表示以天下为己任, 以自我牺牲精神维护宗族以至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人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等等, 这无疑是一种君子作风。道家、墨家、法家也是提倡、推重君子作风的, 《庄子·在宥》云:“君子不得已而临天下, 莫若无为。”君子成了庄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执行者, 是庄子所欣赏品格的代表者。《墨子·非乐上》说:“士君子竭股肱之力, 亶其思虑之智, 内治官府, 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禀府库, 此其分事也。”君子也是人格化的墨家观念的代表。法家对君子的推崇一点不逊于道、墨两家, 《韩非子》一书言及君子约有三十三处, 有不少是以肯定的口吻和态度议论的。由此可见, 儒墨道法诸家不约而同都把“君子”作为他们的思想或推崇品格的代表者和体现者, “君子”人格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格。其次, “君子”人格是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建立在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和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心理基础之上。古代农业往往严重依赖自然条件, 讲究集团之间、个人之间的团结协作, 有安土重迁、集体主义等鲜明意识, 这样, 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以他人为重等君子人格是其逻辑产物。再次, 君子人格最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结构, 是漫长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能够容忍甚至为己所用的人格类型,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王朝屡次更迭, 君子人格却始终维系不坠, 为全社会所认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

那么何谓君子人格?“君子”一词, 溯其来源有二义:一指有尊位者, 如《尚书·周书·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 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 罔以尽其力。”此处“君子”“小人”显然是指社会地位而言。二指有盛德者, 《仪礼·乡饮酒礼》曰:“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郑玄注云:“君子, 国中有盛德者。”揣其意, 此处“君子”即着重于才德之义。后世文化发展逐渐淡化了“君子”词义中“有尊位者”的义项, 更突出了个人品行特质, 所以君子人格就成为君子的精神意识在行为心理中的体现, 这种体现经过几千年的洗练和筛选, 荟萃了历代华夏人民的优良品质, 加上历代有志之士的践行和光大,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肯定的理想人格。至于君子人格的具体内涵, 目前学界的概括各有侧重 (11) , 综合诸说, 我们认为君子人格的要义是责任感与道义精神、仁爱之心与忠恕之道、自重自强与乐观通达等。

回头审视《红楼梦》薛宝钗形象, 赫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集中体现者, 她以鲜活的艺术典型展示了君子人格的价值;反过来, 君子人格超越古今的巨大感召力又给薛宝钗形象以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强烈的责任感与道义精神是薛宝钗形象特质之一。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 责任感和求道致德追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对此有大量论述,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困乏其身。”显然君子总是以道自任并在高涨的道义激情中萌生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读者也许疑惑, 作为未出闺门的贵族小姐, 薛宝钗唯一的人生是淑女—贤妻—良母的依次演绎, 传统文化为士君子设计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她关系不大。不可小看社会结构的有机性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严密性, 人们熟知家庭是社会肌体中最小的细胞, 它与社会整体息息相关, 家庭的任何变化最终都会引起社会整体的变动, 而社会整体的种种特征及趋向必然会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 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性质, 家庭与社会几乎虽二实一, 造成家庭、社会无论在结构层次、运作方式和道德伦理诸方面都存在互逆性。董仲舒借天地阴阳自然之理论证封建统治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把家庭制度与政治制度高度融合, 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 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 以君亲、忠孝的联结为纽带, 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 实现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 家庭与社会达成了合乎逻辑、无任何障碍的沟通, 于是专为士君子设定的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君子人格理所当然也适用于家庭, 适用于不出闺门的贵族女性包括薛宝钗身上。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 薛宝钗的思想行为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薛宝钗有个或大受赞赏或广被诟病褒贬悬殊的特点———好劝, 即主动地积极地不厌其烦地以自认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或生活经验技巧等规劝他人改变思想或行为。纵观全书, 薛宝钗的劝说活动比比皆是, 涉及面相当广泛。她劝过哥哥薛蟠少去外头胡闹惹事 (34回) ;她劝说母亲不要偏心溺爱, 小题大做 (47回) ;她劝过邢岫烟过日子须从实守分 (57回) , 她劝过史湘云行事要瞻前顾后, 又要自己便宜, 又要不得罪人 (38回) ;她劝过挨打的平儿想开些, 不要愤怨 (43回) ;她还劝过林黛玉应该谨守闺训, 不可看“杂书” (42回) ;甚至还劝过姨妈王夫人减省大观园的费用 (77回) ,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其中最惹眼的是她对贾宝玉的劝导, 书中或明或暗多次提及。人们熟知贾宝玉的个性特异, 在他身上有着无数的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 大丫环袭人曾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三大病”:爱红;不喜读书;毁僧谤道 (19回) 。现代论者将之综合为“六不” (12) , 总之贾宝玉的最大问题是在人生目标选择和道路选择上与主流文化唱了反调, 他完全没有传统文化赋予个体必须承担的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因此薛宝钗的劝诫诱导既是宝玉成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又是她责任感和道德追求的鲜明体现。第32回、36回劝宝玉读书, 讲谈经济学问;第48回以香菱苦心学诗为法教育宝玉“你能够有他这苦心就好了, 学什么有个不成的”;第118回则以伦理亲情劝谏宝玉的出世之想, 等等。除了正面的诱导劝诫之外, 宝钗有时也采取明嘲暗讽的方式, 最明显的是她为宝玉起的两个外号“无事忙”“富贵闲人” (38回) , 透露出宝钗对宝玉为人担忧、替人充役、代人受过的忙碌和百无聊赖、得过且过为表征的懒散两种惯性生存状态的不满。由此可见, 薛宝钗的好劝上至长辈, 下至奴仆, 日常相处的兄弟姐妹更是屡见不鲜, 她的态度始终是温和耐心、设身处地、不屈不挠。对薛宝钗的好劝, 以往多注意其主流文化正统道德的内涵, 鄙之为自缚缚人, 但这恐怕无法解释薛宝钗劝说活动的普遍和劝说态度的坚韧, 其实薛宝钗好劝的根本出发点应归因于人格上的责任感和道义精神。薛宝钗是主流文化的真诚信奉者, 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烂熟期诞生的艺术典型, 薛宝钗所谓“道义”的内涵自然是正统的, 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不必讳言, 她的思想行为的本质和核心是浓厚的封建主义, 比如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信条的尊重, 为人为文始终如一的浑厚雍容之气, 都透露了她身上的主流文化气质。但这并不能否认或者降低其人格和道义的高度, 道义内容会因时因人而异, 道义精神却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而价值永存, “舍生取义”的忘我牺牲,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的坚毅,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的进取, 在人格意义上弥久弥新, 因此薛宝钗劝说活动体现的道义精神值得钦佩。作为寄居贾府的外客, 性情温厚的薛宝钗本来抱定“不干己事不开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行为宗旨, 贾府上下内外诸事与她并无利害关系, 礼节也不容许她多嘴插手;薛宝钗与年龄地位相当的贵族小姐林黛玉之间既无血缘关系, 又无人派定教导的义务, 她也清楚黛玉对她颇为顾忌和防备;林黛玉在贾府地位特殊, 虽然同为投亲靠友的外客, 但黛玉却是太上祖宗贾母的心头肉, 其待遇“一如宝玉, 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3回) 。在这样的情势下, 林黛玉日常交际中出点小纰漏, 实在与她无干。游宴大观园行酒令, 林黛玉不留心说出贵族小姐不宜读物《西厢记》《牡丹亭》两句曲词, 透露了黛玉私下里行为上的不检点。出于道德敏感, 薛宝钗当时就有意提醒, 不巧黛玉只顾怕罚,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事后, 宝钗没有置若罔闻, 等闲视之。在她看来, 一个尊贵的千金小姐无论人前人后行为举止都应该中规中矩, 何况林黛玉的非礼行为已在公开场合露出破绽, 虽然当时并未引起他人注意, 却是个危险信号, 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出于思想信仰还是出于常来常往的姐妹关系, 宝钗当仁不让主动承担起教导的责任, 道义精神显而易见。这从林黛玉在宝钗点破事实时的“满脸飞红”, 接受指教时“心下暗服”, 以及承认错误时的推心置腹都证明薛宝钗占据道义高度, 有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总之, 宝钗的出发点、劝诫方式、劝诫态度都是极其正当真诚的, 确是出于担心黛玉看杂书“移了性情, 就不可救了”的道义和责任感。仔细观察, 薛宝钗种种劝导的出发点不外乎此。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还体现在对薛家事务的担当。虽为“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豪门富商, 薛家却有致命的软肋, 户主早逝, 亲脉稀疏, 缺乏顶门立户的当家人, 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唯一男性薛蟠是个不成材的“呆霸王”,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除了斗鸡走马、宿花眠柳之外一技不能, 既无承祧家业的必要素质, 又无当家理事的基本才干, 薛宝钗便自觉担当起薛家的责任。作者在薛宝钗第一次出场就明确交代了这一点:“自父亲死后, 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 他便不以书字为事, 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 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4回) 其母薛姨妈也曾坦言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 “有了正经事, 就和他商量, 没了事, 幸亏他开开我的心。” (57回) 书中有不少薛宝钗为家事出谋划策共同担当的事实, 67回薛宝钗提醒妈妈和哥哥该按惯例酬请辛苦贩货的伙计, 否则就失了主家应有的礼数, 连薛蟠都承认她想得周到;嫂子夏金桂胡闹自焚身, 已经出嫁的宝钗帮着母亲弄清真相, 避免了薛府的麻烦。可见宝钗始终是薛家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她的行为习惯。

正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 君子人格的本质特征是仁, 所谓“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 不过, “仁”却是个解说纷纭的范畴, 人们一般认为“仁”有三层意义:爱人、忠恕、推己及人。这些义项在儒家描绘人格理想时屡有运用, “仁者爱人”,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人格中有浓重的仁爱忠恕的特色。细按薛宝钗的行为表现, 可以肯定她是一个有仁爱之心、忠恕待人的好姑娘。薛宝钗的爱心无处不在, 对长辈, 她孝顺体贴, 对母亲以至贾母王夫人等颇多奉迎取悦之举。这些举动似不宜求之过深, 除了履行封建礼法义务之外, 更多的是无功利的爱心而非居心叵测的计算。《诗经·小雅·蓼莪》就吟唱过父母的忧劳“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就人性本身来看,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有其合理内核, 所谓“无违”“悦亲”无非强调生前死后都要依礼侍奉父母亲长, 时时事事让父母亲长高兴, 这种发乎骨肉亲情的孝道无论社会进化世道变化观念演化到怎样一种地步, 都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 所以与其批评宝钗顺从贾母之意假说爱吃甜烂之物, 故意猜不出元妃的灯谜为虚伪, 毋宁理解为封建礼法层层包裹之下的亲情和爱心。宝钗对兄弟姐妹的爱心也比比皆是, 因为少了礼法外衣, 这些爱心更能见出设身处地的真情。史湘云豪爽冲动, 兴奋之余并不瞻前顾后, 明明囊中羞涩, 却主动邀社作诗, 弄得自己进退维谷。薛宝钗深知其处境, 主动以自家铺子里的上等螃蟹帮史湘云渡过难关, 感动得湘云要认她为亲姐姐。邢岫烟家境贫寒, 父母又是糟透之人, 在贾府生活困窘, 唯有薛宝钗私下里时时接济, 小到胭脂水粉, 大到棉衣夹袄, 以至于邢岫烟嫁入薛家是先取中宝钗, 再取中薛蝌的。薛宝钗的爱心还施之于人品格调颇有距离的贾环赵姨娘身上, 对于人品鄙俗的母子二人, 她不排斥, 不歧视, 体谅包容, 一视同仁, 20回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 67回一视同仁地馈赠礼物, 相对于王熙凤的压制、贾宝玉的疏远、探春的冷峻、婢女们的超常鄙弃厌恶, 宝钗的表现是非同寻常的仁爱与善良。忠恕待人也是薛宝钗个性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忠指真心诚意, 积极为人, 恕就是宽恕, 谅解, 不怨恨他人。薛宝钗是薛家老二, 在大观园诸人中却年龄略长, 因此她始终是大姐姐式宽厚温和的姿态, 处处彰显恕道。贾母王夫人曾赞赏宝钗性格“温厚和平”“有担待、有尽让” (84回) , 指的就是这种令人温暖的忠恕特质, 在与贾府上下众人交往中, 宝钗始终奉行的就是这种为人之道。贾宝玉曾经在公开场合让她下不来台, 当场被晾的薛宝钗虽然羞得脸通红, 但最终是自己讪一会子就完事, 过后对宝玉照旧一样亲热, 以至于袭人感叹她“真真有涵养, 心地宽大” (32回) , 显示了宝姑娘忠恕待人的本色。警觉守卫着自己刻骨铭心爱情的林黛玉, 对薛宝钗一贯是唇枪舌剑, 冷嘲热讽, 心明如镜的薛宝钗始终采取浑然不觉或主动回避忍让的姿态, 第8回黛玉梨香院探望宝钗, 吃饭时却借机指桑骂槐嘲讽贾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 “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 也不去睬他。”29回清虚观打醮, 众人七嘴八舌谈起金麒麟, 宝钗的一句话引起黛玉的醋意, 绵里藏针地嘲弄她随时念念不忘找夫婿, 宝钗的表现是“便回头装没听见”, 以浑然不觉的方式不予理会。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 大观园芒种节宝钗打算去潇湘馆邀黛玉同游:

忽然抬头, 见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 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 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 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 一则宝玉不便, 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

这件小事足以说明薛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的关系时, 常常采取主动避让的态度, 无论林黛玉如何施展, 宝钗都坚决忍让回避, 不予计较, 有力证明了宝钗仁恕的人格特征。

此外, 薛宝钗显然还具备君子人格中自重自信、乐观旷达的特色。《论语》《孟子》《荀子》《易经》等典籍多次描述过君子人格这种特色,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忧不惧”, 孟子认为大丈夫 (君子) 的本色是“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易经》也有“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之言, 《荀子》认为“诚君子”的特点是“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 不为物倾。” (《非十二子》) 可见自信旷达正是君子人格特征之一。衡之《红楼梦》的薛宝钗, 显然具有这种君子人格内涵, 既体现在她论事衡人的标准上, 又反映在她个人的精神状态上。薛宝钗自幼丧父, 在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长大, 但她的人格相当健康, 具有显而易见的自重自强精神。初到贾府, 人们对她的普遍印象是端重, 林黛玉对她的点评也是“老道”。的确, 薛宝钗最看重自立自强的人, 赞赏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 为此她肯定香菱苦心学诗的劲头, 不满意贾宝玉富贵闲人、无事忙的生存状态。在宝钗看来, 人生就应当有目标、有追求、有承担。在宝钗心目中, 贾宝玉式不恃强不凌弱不为非不作歹不受酒色财气蛊惑却浪费地消解生命质量的良性不肖 (13) 也是不能接受的。人们常常武断判定宝钗的这些思想行为不过是利欲熏心、醉心功名利禄罢了, 贾宝玉就曾斥责她“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儿, 也学的沽名钓誉, 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36回) 但这类贾宝玉式的解读似乎并没有读懂读透薛宝钗, 她并非简单地肯定仕途经济。薛宝钗的确是把“读书明理, 辅国治民”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 这在她对贾宝玉的评价和多次劝导中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了, 特别是结婚之后, 薛宝钗毫不含糊地鞭策宝玉走应举做官的道路, 因此当彻悟尘缘, 决心以一第补偿家人的宝玉真的用功读起书来, 不明就里的宝钗十分喜悦放心 (118回) 。尽管如此, 薛宝钗毕竟不同于迂腐狭隘的鲁小姐, 她并未将读书做官看成人生唯一出路, 42回薛宝钗明确表示男人的事业正途除了读书做官之外, “耕种买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她甚至认为与其读书无成或者读了书倒更坏了, 反不如耕种买卖值得, 因此当惯于惹是生非、无才无能的薛蟠请求外出经商, 薛宝钗不仅非常赞赏, 大力支持, 而且积极劝说母亲:“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 正是好的了。” (48回) 薛蟠经商也是薛宝钗眼中的“正事”, 可见在薛宝钗的思想意识里, 一个人只要努力上进, 自立自强, 无论是读书做官还是耕种买卖都是人生正途, 都值得肯定。在这里, 我们发现了薛宝钗人格中自重自强的积极内核。

薛宝钗个性中的乐观旷达更是人所共知。虽然父亲早亡, 家计繁难, 但她从不作司马牛之叹, 艰难没有磨蚀她乐观的心态, 日常生活中的宝钗没有任何颓丧悲观之气。她才学渊博, 无书不知, 连贾政都夸奖她的学问;哥哥薛蟠娶妇不淑, 整日大吵小闹, 搅得薛府家反宅乱, 甚至常常对她出言讽刺, 宝钗既不怨天尤人, 又没有一味忍耐退让 (80回) , 显示出宝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生活信念。最能展示薛宝钗乐观旷达人生信条的是她的《柳絮词》。70回姐妹们以“柳絮”为题作各色小令, 结果多数作品沿袭习惯模式重点开掘柳絮的忧愁幽思, 总不脱丧败之气, 唯有薛宝钗“偏要把它说好了”, 全词从环境描写、柳絮形态刻画和柳絮精神气质都充盈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自信自强乐观旷达的气息, 在她的笔下, 柳絮“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言为心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柳絮词》是薛宝钗乐观自信人格的宣言。

经过一番考察, 我们发现薛宝钗形象切中中国传统文化本质, 其性格体现出来的道义感和责任意识、宽仁忠恕的为人风格、乐观自强的人生姿态等人格内涵准确传达传统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种种要义, 可以说薛宝钗这一艺术典型正是君子人格难得的标本。正因为如此, 这一艺术典型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常说常新, 感动着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层次不同修养不同趣味的诸多读者, 可以肯定是传统文化的弥久弥新增添了薛宝钗形象永久的动人魅力。

注释

11 蒋和森.薛宝钗论.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03.何其芳.论红楼梦.刘梦溪主编.红学三十年论文选 (上)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583.

22 刘敬圻.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 2004:84.

33 王昆仑.薛宝钗论.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 1983:194.

44 李劼.薛宝钗的生存策略.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新星出版社, 2006:194.唐顺娥.浅谈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薛宝钗.邵阳学院学报, 2002 (4) .

55 转引自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48.

66 7 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99, 50.

78 转引自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100.

89 参见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 1986 (6) .黄先海.也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国内哲学动态, 1986 (6) .陈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哲学动态, 1986 (11) .

910 参见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第十章第一节“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1011 君子人格具体内涵存在不同意见。于福存认为君子人格是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仁为内在精神, 以义为基本原则, 以礼为外在规范 (《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齐鲁学刊, 1999 (4) ) .王孔雀认为君子人格内涵包括仁礼智勇、文质兼备、重义轻利等 (《对儒家君子人格的思考》,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 (2) ) .龚群认为君子人格包括仁义、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惠而不费等内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伦理学研究, 2006 (1) ) .李宗桂则认为君子人格的主要内容是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等 (参见《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275) .

篇9: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魅力

西方基督教的《圣经》认为,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知识树上的智慧果,才懂得善恶与羞耻而告别了懵懂与愚昧;人类从此也便失去了原初的纯朴本性和快乐生活,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因此,伊甸园是基督徒一直向往回归的精神家园。在中国,老、庄的道家学派的精神家园就是道—天—自然,它的具体的社会模式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东晋陶渊明则在《桃花源记》里予以了形象化);而相当于文明未开时的亚当、夏娃似的人物就是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之类。那是不为世俗所累的纯粹自然的人。

庄子在《大宗师》(《庄子》篇名,下同)里用一种充满憧憬的笔调描绘出他心目中的“古之真人”形象:

他尊重少数人的意志,不因为成功而自得,没有心计;错过时机不后悔,得到时机不忘形;爬上高处他不会怕,掉进水里不会打湿,落下火坑不觉得热;睡了不做梦,醒来不忧愁,吃东西随便,呼吸来得很深——是用脚后跟呼吸;不贪生,也不怕死,活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随随便便地来,随随便便地去,对于任何事情都适宜,谁也不知道他的底蕴……总之,庄子笔下的这位“真人”既忘怀于物,又淡情寡欲,还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更是与天合而为一(“天与人不相胜”)。庄子之所以设计这位“真人”,意在昭示这样一个“道”:客观世界是被自然规律主宰的,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可是,无情的自然规律是不会迁就人的。人应当抛弃所有的为仁为义为善为美为名为利的外在“物役”,去依照自然规律而顺其自然。即是说,只有“吾丧我”,才能达到或取得真吾(我)。这种“真我”,就是与自然合为一体,把自己看作如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识,庄子的“这种‘真我’才是如宇宙那样自自然然地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融为一体,主观即客观,规律即目的,人即自然。这也就是‘道’。所以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某种人格神;它所描述和追求的只是具有这种心理—精神的理想人格”。

庄子在《山木》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人歇息树旁而不去砍伐,问他缘故,他说:“没有用处。”庄子叹道:“这树因为‘不材’而可以享尽天年啊!”

庄子从山里出来住朋友家,朋友很高兴,让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一只鹅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朋友答:“杀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材’而能够享尽天年。可是今天主人的鹅,却由于‘不材’而丢掉性命。请问先生;在‘材’与‘不材’之间,您会如何处身?”

庄子笑道:“我会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看起来该是最好的位置。不过难免会有祸患。假使能够顺应自然浮游于世,就不会有祸患。没有美誉,没有毁辱,或是龙,或是蛇,顺着时令的变化而不固执于一种状态,时进时退,顺任自然,神游于无为之境,主宰万物而不为外物役使,这样就不会有祸患了。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之道啊!假使不是这样,而是按照万物之情及人们的习惯去处置,就是另外一番结局了。有合就会有离,有成功就会遭到打击;刚正会有挫折,崇高会被倾覆;有为会受到损害,贤能要受到妒害,而无能则会遇到欺侮。万不可偏执一端。总之要记住这个道妙:处世要顺应自然。”

不用说,学会了这个道妙的人,就是“有道之士”,就是可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真人”(真正的人)。庄子自己当然是位“有道之士”了,不然他不会写出那么飘逸超脱的《庄子》来。他被道教捧为“南华真人”,是够格的。而道教在拥有了老子及其《道德真经》以后,再加上庄子和他的《南华真经》(即《庄子》),其“道”体系才算真正完备而渐趋宏大精深,其“道”指归才算真正鲜明而渐入至高佳境。

庄子顺应自然、复归自然的观点,并不是说人在大自然面前就无能为力,不能有所作为,更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泯灭人的个体精神。恰恰相反,庄子理想人格的要旨,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追求的是人类最大程度的精神解放、精神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了他著名的“三无”原则,也就是人生价值的终极指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真正的人没有自己,神妙的人不求功利,圣贤的人不求名声。所谓“至人无己”,并不是至人没有自我,而是至人超越了偏执的自我。这里的“己”,是被功名利禄所羁绊的“己”,而“无己”的过程就是通向自然之我、回复真实之我的过程;所谓“神人无功”,不是神人在客观上无所作为,而是神人能摒弃通常的世俗价值观念,不着意于对功利的苦苦追求;所谓“圣人无名”,不是圣人不要名誉,而是圣人不在意别人的注意,因为他无需通过世俗的肯定来立足于人世。

在“三无”中,“无己”最为重要。庄子主张“无己”而不是“克己”,这正是儒、道两家思想境界的相异之处。孔子强调“克己”,是要自然之人受缚于他所规划的儒家道德而失去自由。庄子的“无己”,则试图使自然之人不仅从世俗功利欲念里挣脱出来,而且亦从儒家道德中解放出来,去向“太上忘情”的境界靠拢,形成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心态,让人真正自由、自然,获得自我。

正是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使作为自然的人的个体反倒把握住了属于社会的人的终极价值而超凡入圣。孜孜追求者失之,不追不求者得之,这正是道(自然法则)的公平抉择啊!

在庄子看来,这种对“三无”境界的接近过程乃是一种清除功利对人性的戕害过程,是一种“逍遥”之“游”;就其实质来说,则是对“道”的一种体认过程。“体道”是一种个人精神的扩张过程,它开始于个体对自我以外的宇宙的无限、天地的广袤、万物的奥妙的寻索与体味。

庄子在《大宗师》里关于南伯子葵与女偊(即得“道”的人)的一段对话,便道出了对这种上乘境界的感觉。南伯子葵问女偊:“你年寿很高了,而面容却像少女。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说:“我保持着‘道’,三天以后就忘记了天下;又保持七天以后,便忘记了身外万物;再保持七天以后,便能忘记生命;已经忘记生命了,而后便能像早晨的太阳那样清明;像早晨的太阳那样清明了,而后才能体现独特的‘大道’。”

nlc202309040634

由此可见,在不受名利困扰、脱离世俗纷争的得“道”者那里,个体渺小的生命之躯,已化作一种无比广大的精神之体,从而使他浑身散溢出一种旷远高缈之情,闪耀着人生终极价值的五彩光芒。这种对“道”的触摸、感受和体悟的结果,大致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庄子《大宗师》里所言“古之真人”的四大行状,即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天人合一。这实际是一种摆脱外物束缚的清心寡欲,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里曾绘形绘色地描述过“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任何阻碍)的鲲鹏之“图”与蜩、学鸠以及斥鴳之“笑”。

这些寓言意在宣示:

一、所有事物,无论大小,都是自然赋予的,都自有其生长发展规律。只要它们顺应了自然,便获得了自由。

二、人的禀性亦乃天赋,属于自然而且也应当自由的个体生命;而生命的意义乃在于精神的自由。

三、人只要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即如《在宥》里所说的“明于天”)就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背负青天)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可以超越自然,把握自然——像“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一样,感受到无待无为后的自在自由,品味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无以言状的美学价值。

显然,庄子并未满足于在“道”的原则里说理、行事(这是与老子不相同的),而是在肯定“道”,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主张挖掘人的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出人的个性,人的自我精神、创造精神。庄子在《在宥》篇里说:“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万事万物没有可以勉强作为的,但却不能不去作为。)“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容颜谈吐身形,都和大家没有两样;和大家一样便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又怎么能够占有万物呢?)庄子在《在宥》篇里甚至还提出了与老子“不争之德”(六十八章)大相异趣的看法: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联系到《在宥》的全篇之论,庄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自由的人,应该是支配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支配,这样才能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由此可见,庄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不像老子那样偏重于“形而上”之“道”,偏重于政治及伦理问题,且虚无缥缈,“玄之又玄”;而是着眼于人的个体存在,脚踏实地于“人间世”,试图消除在他看来是蹂躏人性、践踏生命的反自然、反人类的“人为物役”(人的个体身心被包括名、利、家、国在内的各种社会存在所役使)等社会乱象。其哲学归宿,乃指向人格独立、释放自我和精神自由。他笔下的那些个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鲲鹏形象,至人、神人、真人形象,则是这种人格独立、释放自我和精神自由的理想化与形象化标本。

从总体上讲,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老、庄的这种非文化主义说辞(李泽厚先生称为“文明批判”)。因为其所主张返回远古的混沌蒙昧,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且也断难成功。但是,老、庄的批判,特别是庄子的嬉笑怒骂,快人快语,其实是针对春秋战国之际在功利主义旗号下人们的虚伪与无耻、浮躁与争斗、自戕与相残以至现实的苦难、人间的不平而生发的,是对已过去的人类文明历程作负责任的深刻反省;因此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即便在后工业化社会的今天来看,亦不乏警示意义。再说哲学发展的自身要求,并不欣赏平庸与折中,而往往需要一些怪杰奇才、异端狂士的独立不羁、剑走偏锋来刷新局面,引领潮流。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可以彪炳史册的文化现象或思想潮流,就是他们引发或推动的。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深受老学、庄学的浸染或影响。这之中,当然也包括老、庄独立遗世、独立思想,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的人格魅力。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晚期,这是一个列国角逐,弱肉强食的时代。在他看来,其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大意是:那些盗窃腰钩的人遭到死刑,盗窃国家权力的人反倒成为诸侯,在诸侯那里存在着仁义啊!)因此,庄子对那个世道是彻底地绝望了,彻底地厌世了。因此,他把王权看成赃品,把仁义是非看成刑具(即“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把圣哲看成“为大盗守”的家奴。他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对君王权贵抱着蔑视的态度,不合作的态度。楚国的国王要他出任宰相,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惠施在梁国为相,他去拜访。有谣言说他是去代替惠施为相的,“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秋水》)可见庄子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富贵起来的。可是他终究不肯富贵。

庄子因此成为臧否时事、砥砺名节的榜样,或者摈弃世务、独善其身的楷模。这也就是后世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封建强权的压迫与钳制的批判与反抗(不论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都可追溯到庄子及其煌煌巨著——《庄子》那里的一个奥秘。

(选自《文史杂志》2013年第5期)

上一篇:纸球反弹科学教案下一篇:钟鸣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