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

2024-04-11

重商主义(共6篇)

篇1:重商主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代表人物:布鲁纳 和 奥苏贝尔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

两 点 启 示

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 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人员如何做到在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之间恰当匹配呢?这取决于所要学习任务的要求如何。依据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需要采用不同学习理论所赞赏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设计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理论最好?”,而是“哪一种理论在促进具体的学习者掌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是最有效的?”。在选择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虑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两个方面,考虑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加工要求这两者同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1)不同的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重叠交叉(即在适当的原有知识量和相应的认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理论);

(2)由于每一种学习理论的独特聚焦,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是很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一个教学策略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时,为什么要做出选这个策略而不选那个策略的抉择,这是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即所要求的认知加工水平)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的。

正是鉴于此,我们并不做倡导一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事,而是强调每一种理论的不同用处。我们不应该只钟情于某一种理论,而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结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理智的选择。

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

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

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

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

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教学媒体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

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

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

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

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

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

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

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2)资源引用规范(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篇2:重商主义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民族主义的种类:

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华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

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普通: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篇3:重商主义

关键词:重商主义,人文经济,儒家思想

重商主义, 即重视商业, 特别是对外贸易、对货币 (金银) 的追求, 认为贵金属 (货币) 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它是18世纪在欧洲颇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取决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而中国重商主义在明清时期一度兴起而后一蹶不振。那么为什么在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就发展不起来呢?

一、政治因素 (Political Factors)

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停滞不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一直推行遵从“重农主义”。《管子》里揭示了所谓“士农工商”的阶级特点, 即读书为先, 农次之, 工再次之, 商人最后。由此可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商人就是最没有地位的。到秦统一后, 秦国从商鞅变法后的传统就是鼓励农耕, 抑制商业。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形成重农轻商的政策来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在中国古代, 纵使商业有发展, 那也是在官府的层层控制剥削之下, 因此就算有商业繁荣也是畸形的虚假的繁荣。所以中国的重农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对商业的发展采取打击压制之能事。

而西欧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则是为了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政治基础。西欧强调国家干预重商主义, 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的具体措施。封建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 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用管制金银的办法来限制货币外流, 增加本国财富。而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用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的办法来使国家致富。总之, 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者看来, 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是保障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也是国家致富的可靠保证。要想外国货币大量流入国内, 就必须发展对外贸易, 必须由国家来控制国民经济的活动。以英国政府为例, 英国资产阶级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就需要民族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只有实施特别的保护性措施, 才有可能进行贸易。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业利益, 甚至不时需要兵戎相见, 直到18世纪中叶, 自由贸易在当时并不是现实的和理想的选择。英国也只是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之后, 特别是通过工业革命形成了绝对优势, 才开始实施自由贸易的。因此, 重商主义者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 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他们强调国家一切经济活动, 都应服从于促进国家富强及战胜外国劲敌这一目标。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就加以鼓励, 否则就严加干涉。因此, 国家干涉构成了重商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主要部分。

二、经济因素 (Economic Factors)

在中国,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小农经济, 尤其是铁犁牛耕的出现, 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更是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提供了技术保证,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小农经济下, 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 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 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 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这样的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 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中国的小农经济, 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 同时对国家而言, 农业的发展可使人丁兴旺, 使粮仓充盈。国家认为商人剥削人民, 巨大的利润会吸引农民忽略农业生产。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农业发展, 也就是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反之就是因为百姓承担不起苛捐杂税导致农民破产、人口锐减、经济衰退。中国百姓大多数依靠农业生存, 农业稳定即社会稳定。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低, 乐于经商的人少, 愿作地主的人多。再加上中国农业发达,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绝大部分地主和农民安于现状。而且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最后即使在清末手工业、商业等出现, 也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而昙花一现, 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工商业逐渐发展, 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 也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 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工商业资产阶级形成,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瓦解, 商品经济最终取代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因素的基础上, 人们更加追求现实生活, 崇尚理性与科学, 科技的发展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 为欧洲重商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对外政策 (External Policy)

中国认为泱泱大国物产丰富, 长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海禁的政策。

中世纪 (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 的亚洲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 达到大规模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同时在15世纪时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时, 地图开始流通。自从郑和远航之后, 世界的未来便取决于海洋。谁夺取了海洋, 便打开了财富的宝库, 找到了致富的捷径。当时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导致历来中国统治者都自认为完全可以进行国内交易流通, 而不必依靠国外的贸易往来, 对外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 但一般都采取朝贡和互市的方式, 是对臣民小国的恩赐, 而不是平等的交易。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 (商禁) ,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 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进贡除外) 。而重商的精髓是向外发展, 这就需要强大海上远航和运输能力, 在出现了伟大的郑和之后, 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欧那样迎来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反而就此打住, 后继无人。这样中国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也抑制了对外贸易;隔绝了中国也外界的联系,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可以说中国一直坚持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基本断绝对外贸易, 商业资本只有在国内发挥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 “重商主义”思想不可能在中国出现。

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 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时, 14至16世纪是各欧洲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阶段, 这一阶段欧洲各国的特点就是通过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原始资本。相比中国的雇员辽阔, 欧洲由于长期处于分裂, 国家多且小, 地理和气候原因导致农业不发达, 商品生产分布不均匀, 各国人民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生活需要, 商业税收是统治者重要收入, 各国都鼓励商业, 商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在注重国内商业发展的同时, 欧洲国家也急切要求对外贸易。而西方重商主义正是强调靠贸易拉动工业农业 (集中化) 的发展。

四、文化因素 (Cultural Factor)

政府推行儒家思想, 禁锢人们的思想。

对于思想阻碍中国工商业发展, 先举例如下:当西方正准备冲向全球的时候, 中国却自我退缩, 明仁宗“内敛、仁政、实用”的儒家治国思想严重阻碍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中国在清朝时期为了维护稳定, 实行比前朝更严厉的政策。打压愚化汉族, 实行文字狱、海禁束缚人民思想和经济发展, 阻遏重商主义的发展;中国在春秋战国时间经历了思想上百家争鸣, 但那个时期割据势力太多, 各地货币不统一, 加上关税重重, 根本就没有商业发展土壤。到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占据正统, 商业更是贱业, 商人地位低下, 商人不能做官。所以中国就没有良好的商业氛围, 也就不会出现重商主义。

中国的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意义是, 它对社会的稳定能起很大的作用, 这也是它过去在统一时期君王喜爱的另一原因。而且, 当儒家思想不再作为统治者的驭下工具之后, 它反而能更大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日本、韩国、台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对儒家来说, 禁锢已成为历史, 不必再去否认, 怎样对未来中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来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才是今天的重中之重。

而西方的神权可以说是凌驾一切, 教会高高在上, 有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可以和国王“抢人”———争权, 这就是所谓的“政教不合一”。可以这么说, 西方的国民有两个靠山:国家与教堂。国家税收重了, 百姓则可以找宗教一起反抗政府。所以西方国家只能对外夺权;而且西方是选举制国家, 必然会对百姓好, 政府也不敢从国人身上搜刮财富, 所以只有从国家外贸易财富, 发展对外贸易, 发展工商业。

五、总结 (Summarize)

综上所述, 中国的重商主义没有发展起来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形成的:政治上政府的不支持、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对外没有贸易往来、文化上思想的束缚。也就是说中国在西欧“疯狂”地对外贸易、掠夺财富时, 紧闭国门, 不对外发展。这些原因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慢了世界一大拍。不过反观西欧, 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是低贱, 甚至是罪恶的。然而随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种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 使得西欧人从鄙视金钱变成了拜金主义。因此, 为了金钱, 欧洲人开始贩卖非洲黑人奴隶, 在大西洋上当海盗, 在非洲屠杀印第安人。正是“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才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农耕社会迅速迈进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大门。商品经济发展又推动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而且这一思想很快被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者所接受, 变成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加以推行, 并为全社会所接受, 由此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巨变。由此又想到中国, 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绝不逊色于欧洲, 特别是当西欧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 中国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了欧洲。同时, 从西汉司马迁、北宋的苏辙都阐述了类似于重商主义的“富民”思想。但遗憾的是, 中国强大的专制王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严格控制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官本位”思想。“重农抑商”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条永不更改的定律, 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

当前, 面对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好时机, 我们要紧抓机遇, 要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观念, 上下一心, 齐心合力, 一定会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冯筱才.从轻商走向重商——晚清重商主义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2003, (2) :123-130.

[2]黄光耀.从推动国家统一到谋求对外扩张——英国重商主义思想嬗变述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41-44.

[3]曲延庆.中国对外贸易与重商主义[J].科学时代·综合版, 2008, (1) :16-19.

篇4:走向新“重商主义”

世纪之交,该如何认识商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地位?我们也许需要在新的意义上重新诠释与认识“重商主义”。

第一,商业资本的再振兴对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五”的建议中提出一个判断,“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供给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已经从产业与供给扩张转变为需求拉动。要实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关键要依靠扩大内需。但人们在现实的生活活动中发现,新的供求矛盾并非仅仅是孰大孰小引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障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的经济运行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关于“垄断价”的争论持续不休;二是诸多领域中“价格大战”此起彼伏。这两个现象并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产者的供给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说明了在这两个价格之间缺乏一个缓冲和协调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主体就是独立承担流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资本。批量采购的“国美”已经用其打破“峰会联盟价”的事实证明,商业资本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使生产者不吃亏而消费者又买到便宜货。用理论语言概括就是,可以起到使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趋于协调、衔接的作用。扩大内需,不仅要启动有效需求,而且要振兴商业资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的电视台中,商家广告取代厂家广告“标王”地位之日,就是扩大内需战略的真正实现之时。

第二,商业的繁荣是提高城市资源价值的根本措施之一。

传统地,人们认为,商业以及独立商业资本的存在价值就是可以降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社会流通费用。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正在逐步认识到,商业的作用还在于提高城市资源的自身价值。一个曾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问题是级差地租的来源问题。其实常识可知,就城市经济来说,级差地租的存在并非是由于这些土地自身的生产率高,而在于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同理可证,为什以香港营业员的收入要比内地城市高出许多倍?并非因为香港营业员销货过程中的递拿效率比内地营业员高多少,而是因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特别是商业发展水平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价值远高于内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是推进城市化。不论是建新城还是改造老城,一个重要思路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而且要依靠商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

第三,商业的发达与成熟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世纪之初,中国不仅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还要实施让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率先进入现代化的战略。而现代化的重要外在标志之一,就是要有高度发达、成熟的商业体系。一个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是,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都是商业高度发达、成熟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唯有流通活跃经济才有活力,要素的不断流动与重新优化配置才能充分实现。对那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来说,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要率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体系。

第四,现代商业的发展是新经济的重要体现。

篇5:重商主义

【拼音】gè rén zhǔ yì

【简拼】grzy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个人本身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的道德学说或原则,道德的自私自利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自顾自我

【例子】丁玲《1930年春上海》:“一些感伤主义,个人主义,没有出路的牢骚和悲哀!”

【英文翻译】individualism

【产生年代】现代

篇6:重商主义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简拼】wwzy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等

【例子】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

【英文翻译】materialism

【产生年代】现代

上一篇:“××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下一篇:考研近现代史纲要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