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2024-04-15

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精选8篇)

篇1: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请问,工业上如何得到金属钠? 学生回答,书写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程式。

如果我们电解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书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

在这两个反应中,有一种共同的产物——氯气,这是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氯气是咱们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的第一种元素,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氯水的成分,是每年学考的必考内容。我们研究一种物质,都要从哪几方面入手呢?(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等)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性质决定用途、制法等)

首先我们看结构。请同学分析一下氯原子的结构。(氯是第十七号元素,氯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8、7)这样的结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极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得到电子后化合价降低,降得被还原氧化剂,显氧化性。)

第二,我们来看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熔沸点较高,沸点是—107℃,在加压或者降温的条件下容易被液化。液态的氯气叫做液氯,是纯净物。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1体积的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的水溶液叫做氯水,是混合物。氯气有毒,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用作毒气战。但是少量的氯气可以用于杀菌消毒,例如,自来水和游泳池的水通常都是用氯气消毒的。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就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首先我们看氯气能与哪些金属发生反应。课件出现钠、铁、铜与氯气的反应。学生板书化学方程式。3教师补充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是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生成的产物是氯化钠。学生填表,书写化学方程式。

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现象是棕黄色烟。产物是氯化铁,铁被氧化到了最高价态。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与铁丝类似,也是棕黄色烟。生成的产物是氯化铜,溶于水后呈蓝绿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结,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共同点。教师补充氯气能够跟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除了金,铂以外的所有金属发生反应,性质非常活泼。

再看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可以和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是将氢气在氯气中点燃,现象是氢气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白雾是产物氯化氢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液滴。苍白色火焰是咱们做推断题的时候的题眼,这个特征现象一定要记清楚。如果我们将氢气和氯气混合,用强光照射,将会发生爆炸。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以上的反应中,氯气体现出了怎样的性质,与我们通过结构做的推测是否相符?氯元素的化合价均降低,降得被还原氧化剂,显氧化性,并且氯气一般可以把其他物质氧化到较高价态。

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咱们复习的重点。氯气通入水中可以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注意,同时盐酸和次氯酸也可以反应生成氯气和水,所以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应该用可逆符号连接。次氯酸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还要弱。但是氧化性却很强,有漂白性,可以使染料等有机色素褪色,还可以用于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比较快速的分解为盐酸和氧气。反应中有氧气生成,这是反应的特点。新制的氯水中有哪些离子和分子呢? 因为氯气与水的反应时可逆反应,所以氯水中氯气分子,水分子和次氯酸分子同时存在,氯化氢分子则全部电离成了氢离子和氯离子。次氯酸是弱酸,可以微弱电离出氢离子和次氯酸根,另外水分子也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氯水的成分非常复杂,有三种分子,氯气分子,水分子,次氯酸分子,还有四种离子,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极少量的氢氧根。

我们来对比一下氯气,液氯,新制氯水,久置氯水的成分。学生填写表格。

下面我们复习氯气与碱的反应。

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请仿照书写氯气与石灰乳的反应。产物类似,也是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将水蒸干就得到了漂白粉,所以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漂白粉如何其作用呢?当次氯酸钙溶于水后,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请写出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如果漂白粉接触到空气会缓慢的发生这个反应,而生成的次氯酸又不稳定,容易分解,所以漂白粉久置会失效,请写出漂白粉失效的原因。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氯气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制取漂白粉,另外还可以给自来水消毒,制取多种含氯农药,氯仿等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在工业上,我们就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得到氯气,而在实验室,我们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得到氯气。这个实验应该用什么类型的仪器,怎样收集氯气?怎样进行尾气处理?固液加热型装置,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复习内容,复习之后,同学们是不是对氯气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呢?我们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一下。

篇2: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的内容。

从课程模块层面看,该节内容位于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所以教学中,也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具体到本节内容中,应格外关注化学学科研究无机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从教材章安排层面来看,本节内容位于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学生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刚刚完成了“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在第一章中,学生通过三节内容的学习,分别建立了中学化学研究无机物性质的三个重要认识角度“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而本章内容之后的第三章,学生即将开始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已经学习的认识角度研究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化。在这样的章节安排中,本章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通过两个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巩固认识角度、明确认识思路,逐步提升利用“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系统性。

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歧化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基本只涉及氯离子能与银离子形成氯化银沉淀。

通过“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发研究物质性质的学习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氯及其化合物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思路方法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利用各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性,也要强化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具体思维路径的完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认识到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氢气、水、碱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氯水性质的研究,熟悉基于微粒认识混合物性质的思路方法;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认识到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设计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掌握制备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

3.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转化的研究,建立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化学反应可以探究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

四、教学重点

1.氯气的性质,氯水的组成及性质,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2.主动基于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认识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利用物质类别和价态,请列举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利用二维图列举氯及其化合物

(二)环节一:认识氯气的性质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氯气

[任务2]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1.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任务3]教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4]教师引导: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5]教师引导: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6]教师引导: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2.与水的反应

[任务7]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气分子。

[任务8]教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学生活动:

(1)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2)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可以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3)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9]教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

(1)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根据上衣活动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任务10]教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三)环节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

学生活动:

(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

(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四)环节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教师引导: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五)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篇3: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高考考查氯及其化合物,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为主,属于基础题和中档题.主要考查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特别关注氯气的氧化性、氯离子的还原性,也会考查未曾学过的氯酸、高氯酸、氯化物的性质,要结合元素周期律和有关实验原理来理解这些内容.

二、考情分析(见表1)

三、知识整合

1.氯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是非常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2.氯气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和固态.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3.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化合.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溶于水中的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都能跟碱中和生成盐和水,所以氯气跟碱反应会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而次氯酸盐要比次氯酸稳定的多,因此常用此反应制得漂白液和漂白粉.

4.由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出来的氯气中有HCl和H2O(g)杂质,所以需用饱和食盐水洗去HCl,用浓硫酸干燥氯气;由氯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可选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根据氯气的性质,可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集气瓶是否充满,剩余的氯气可用Na OH溶液吸收.

5.元素周期表中,氟(F)、氯(Cl)、溴(Br)、碘(I)、砹(At)五种元素在同一纵行,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离子,所以它们都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统称第ⅦA族;由于它们都能与金属化合成盐,因此也统称为卤素(成盐元素之意).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即F>Cl>Br>I.在检验Cl-之前需先用Ba(NO3)2溶液除去SO42-,再加入硝酸酸化的Ag NO3溶液检验Cl-的存在.

四、考点透视

1.考查有关氯气的性质

例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B)通常状况下,干燥的氯气能和Fe反应

(C)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呈现雾状;光照H2和Cl2的混合气体时,因迅速化合而爆炸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 O和HCl,次氯酸见光易分解

分析:因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了固体氯化铜,则会观察到棕黄色的烟,而不是雾,(A)叙述正确;在常温下,干燥氯气不与Fe反应,但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Fe Cl3,(B)叙述错误;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燃烧生成HCl,观察到苍白色火焰,生成的氯化氢遇到水蒸气在集气瓶口呈现雾状;光照H2和Cl2的混合气体时,因迅速化合而爆炸,故C叙述正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 O和HCl,次氯酸见光易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D)叙述正确.答案选(B)

2.考查有关氯的化合物的性质

例2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 O是弱酸,所以Na Cl O是弱电解质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 Cl O

(C)HCl溶液和Na 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 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 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HCl O虽为弱电解质,但Na Cl O这种盐却为强电解质,故(A)错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可得84消毒液,其有效成分为Na Cl O,故(B)正确;;HCl为共价化合物,Na Cl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理论上需要转移2NA个电子,故(D)错误.答案选(B).

评注:本题综合考查含氯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区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以及电解的原理.

例3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 Cl O,还含有一定量的Na 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离子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 Cl O溶液的p H约为11)()

(A)该消毒液可用Na OH溶液吸收Cl2制备:

(B)该消毒液的p H约为12:

(C)Na Cl和Na Cl O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 O,可增强漂白作用:

分析: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A)正确;该消毒液的p H约为12,而饱和Na Cl O溶液的p H约为11,故用水解解释不合理,p H约为12是因为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B)错误;(C)项主要是Na Cl O与HCl二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了氯气,正确;(D)项,发生反应

增大了HCl O的浓度,漂白作用增强,正确.

答案选(B).

评注:解答本题的(B)项如果没有看到“该消毒液的p H约为12”“饱和Na Cl O溶液的p H约为11”则容易用水解解释而误认为(B)项合理.

3.考查氯水的性质

例4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的氯水中无氯离子,而久置的氯水中则含氯离子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氯水放置数天后p H将变小

分析:新制的氯水中含有Cl2、HCl、HCl O、H2O等微粒,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为盐酸和氧气,所以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O2,久置的氯水则由于HCl O的分解,从而使其变为盐酸,则(A)(B)(C)错误.答案选(D).

4.以氯气的氧化性为素材,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例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 O-

(B)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2-3+2Cl2+3H2O=2SO2-3+4Cl-+6H+

(C)向加有KSCN的Fe 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Fe2++Cl2=2Cl-+Fe3+

(D)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变质失效:Ca2++2Cl O-+H2O+CO2=Ca CO3↓+2HCl O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由于次氯酸是弱酸,不能拆,(A)错误;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S2O32-氧化成SO42-,故离子方程式应为

(C)中离子反应的电荷不守恒.只有(D)选项符合.答案选(D).

评注:在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判断是否正确,包括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的拆写是否正确、阴阳离子的配比是否正确等;(2)仔细观察是否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3)全面检查是否规范,包括化学符号、等号“=”与可逆号“⇌”、气体箭号“↑”与沉淀符号“↓”、加热号“△”等.

5.考查有关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例6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图1是用KMn 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B____,C____,D_______.

分析:该题是一道气体制备试题,气体的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括:气体发生装置、除杂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此题给出的是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则B的作用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C的作用是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瓶B中,D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答案: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瓶B中;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例7在实验室里,可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起反应制取氯气(Cl2),该气体能溶于水,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氯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________(填图2中的序号).

(2)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 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氯的实验.(1)由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所用药品是固态的二氧化锰和液态的浓盐酸,条件是加热,故发生装置要选A;氯气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其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择收集装置F;(2)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应先加药品后加热,加药品时应“先固后液”,则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往烧瓶中加入Mn O2粉末、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加热.

答案:(1)A、F(2)(A)(C)(B).

6.考查有关氯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例8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 g磷消耗掉314 m 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A)1∶2 (B)3∶2 (C)5∶3 (D)3∶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若按化学方程式解则比较繁琐,运用元素守恒法即可解得.设n(PCl3)=x mol,n(PCl5)=y mol,由磷元素守恒有:

由氯元素守恒有

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故选(D).

7.以氯气的制取和回收氯化锰的实验为素材,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

例9图3所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 Cl2·4H2O

分析: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 O2反应制取氯气时,需要加热,装置甲中没有酒精灯,即(A)错误;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应用饱和Na Cl溶液作吸收剂,且气体通过洗瓶时应“长进短出”,(B)不正确;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锰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正确;在加热氯化锰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锰会发生水解,最终得不到Mn Cl2·4H2O,(D)也不正确.答案选(C).

五、误区提醒

1.闻氯气的气味时,需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2.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3.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其中会存在H2O、Cl2、HCl O、H+、Cl-、Cl O-、OH-;液态氯气是纯净物,只含有Cl2;所以氯水和液氯是不同的.

4.氯气中的次氯酸(HCl O)是一种弱酸,并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病菌;它还可以使有机色质褪色,所以氯水能杀菌消毒和漂白的作用.

篇4:“铝及其化合物”复习导航

(一)金属铝

2.铝的化学性质

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1)铝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①与O2 反应:常温下,金属铝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部的金属继续与氧气发生反应.在点燃条件下,铝箔能够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铝,并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因此金属铝可用于制造燃烧弹、信号弹、火箭推进剂等.

实验情景除了将铜片放入稀硝酸不再有其他操作,故接触面积是不需要列入合理假设的,由于反应物是固液体系,故压强也是不需要列入合理假设的.该实验中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可能是AC.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这说明温度不是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探究到产物催化作用的研究,还是要从合理假设开始,从离子方程式看,新增的物质只有铜离子,故铜离子的影响应列入合理假设(体系中一直存在NO-3,故NO-3不应列入合理假设;NO不溶于水立即逸出也不应列入合理假设),另一种中间产物亚硝酸根的影响是试题提示的,设计单一变量对比实验,探究Cu2+和NO-2的影响.

注意:铝既能与强酸(如盐酸、稀硫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如NaOH、KOH等)溶液反应,但铝不是两性物质.这是因为:一方面铝不符合两性物质的定义(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叫做两性物质),在铝与强酸及强碱的反应中均没有水生成.另一方面铝并不直接与强碱反应,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铝首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的Al(OH)3与强碱反应.所以铝不是两性物质.

篇5: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掌握氯气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2、掌握氯水的组成和性质。

3、掌握溴、碘的提取和性质。

1、教学过程:

【例1】家用消毒液的发生器是以精盐和自来水为反应物,通电时,发生器的电解槽的极 板上产生大量气泡,切断电源后,生成液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能力。与该反应器工作原理 直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通电 A、2NaOH +Cl == NaCl + NaClO + HO B、H+ Cl == 2HCl 222 2通电 C、2NaCl + 2HO == 2NaOH + H↑ + Cl↑ D、2HClO == 2HCl + O↑ 2222 【小结1】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1、电解饱和食盐水法制氯气:

(1)原料: ;试纸与指示剂、(2)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包括:(3)怎样检验电解饱和食盐水两极生成的气体产物?(4)电解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氯气通常是用 方法来制取氯气,写出化学方程

式。

(1)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构造特点:用 或 将电解槽分隔成两部分。(2)阳离子交换膜的特点: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只允许

通过,不允

通过。

3.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

②制取装置类型: ③净化: ④收集: ⑤验满:

⑥尾气处理:

【例2】当周围空间不慎有大量氯气溢出时,处在该环境中的人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种 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以防中毒,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A、NaOH B、KI C、NH•HO D、NaCO3223

3、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A、石蕊 B、硝酸银 C、亚硫酸钠 D、氯化铝 【例4】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的混合溶液,3——经测定ClO与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氯气与氢氧钠反应蛙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3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小结2】

二、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

色、有

气味、比空气

、有的气体,故在制取氯气时应用 将尾气吸收。溶于

水,在 中溶解度较小。

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填“活泼”、“不活泼”),是一种 的非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 剂。氯气能发生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归纳如下,请填表。主要化学性质 典型实例(1)与某些金属反应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3)与水反应(4)与碱反应

(5)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3、氯气的用途:杀菌消毒,制盐酸、农药和有机溶剂,制漂白粉。制漂白粉原理: 漂白原理:

4、氯水的性质(1)新制氯水中存在 等微粒,当它与不同物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微 粒可能不同,其现象也可能不同。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 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HClO的性质:。【提问】 新制氨水和新制氯水相比,哪种溶液中微粒种类较多?氯水久置后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例5】不能从溴水中提取溴的试剂是()A.酒精 B.汽油 C.烧碱溶液 D.四氯化碳 【小结3】【课后阅读】

三、溴、碘的提取、性质和用途:

1、溴、碘的性质 注:①溴蒸气为红棕色,碘蒸气为紫色。

溴单质 碘单质(能升华)颜色、状态 深红棕色、液体 紫黑色(有金属光泽)、固体 物 密度(与水比较)理性水中 微溶、橙色 微溶、黄褐色 溶解性和 质 酒精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棕褐色 溶液颜色 四氯化碳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紫红色 化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氯、学溴、碘单质间能够发生置换反应:氯能把溴和碘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溴能性把碘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即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为:Cl>Br>I

2质 ②Br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易挥发有剧烈刺激性气味,有强烈的腐蚀性 22、卤化银: AgCl AgBr AgBr 颜色 白色 浅黄色 黄色 溶解性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与稀硝酸 AgNO+NaCl== AgNO+NaBr== AgNO+ NaI == 333制法 NaNO+AgCl↓ NaNO+AgBr↓ NaNO+AgI↓ 333化学性质 有感光性,在光照下会发生分解反应2AgX==X+2Ag(黑色)2感光材料制作照相用途 ———— 人工降雨等 用的胶卷和相纸等

3、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过程: 氯化 提取 浓缩 精制 ①海水(苦卤MgBr)粗Br 高纯度Br 22 2加热 MgBr+Cl=Br+MgCl 鼓入空气或水蒸气 222

2②从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

过滤

Cl水 提纯 氧化 海带 浸泡 粗碘 碘 2萃取

加CCl或苯 4【课外练习】

1.久置的氯水和新制的氯水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颜色相同

B.都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C.PH相同 D.加AgNO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32.氯仿(CHCl)可用作全身麻醉剂,在光照下,氯仿易被氧化生成剧毒的光气(COCl):

2 CHCl+O →2HCl+2 COCl,为防止事故发生,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氯仿是否变质,你认为322检验时所用的最佳试剂是()A.烧碱溶液 B.溴水 C.硝酸银溶液 D.淀粉碘化钾试纸 3.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游离氯。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 A.先加适量NaSO溶液,再加适量NaOH溶液 23B.先加适量NaOH溶液,再加适量NaSO溶液

23C.先加过量NaSO溶液,再加适量NaOH溶液 23D.先加过量NaOH溶液,再加适量HCl溶液 4.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氯化氢146克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 87克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A、②比①多 B、①比②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5.溴与氯同属“卤族”元素,其单质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Cl比Br的活泼性 22强,下面是根据氯气的性质,对溴单质性质的预测,其中不正确的是()A、溴单质可以和烧碱溶液反应 B、溴单质只具有氧化性 C、溴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1个电子 D、溴离子可以用硝酸酸化过的AgNO溶液来检验 36.在4份碘化钾淀粉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溶液变蓝的是()A、氯化氢 B、溴水 C、氯气 D、溴化钠溶液 7.下列各组物质在反应时生成棕黄色烟的是()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D、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8.2.4克某金属和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所得固体比原金属增重7.1克,若该固体为单 一价态的氯化物,则其化学式为()A、NaCl B、MgCl C、FeCl D、CuCl 2329.用MnO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当4mol氯化氢被氧化,生成的氯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2A、22.4L B、44.8L C、67.2L D、89.6L 10.ClO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HCO+

+KSO+

+2H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2242422422A、KClO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是氧化产物 32C、HCO在反应中被氧化 D、1 mol KClO参加反应有2 mol 电子转移 2243*11.将13.4克KCl和KBr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反应后 2+--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克。则原来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3︰2︰1 B、1︰2︰3 C、1︰3︰2 D、2︰3︰1 *1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瓶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 B C D a(干燥气体)NOCOClNH 2 2 2 3 b(液体)HO 16%NaOH溶液 饱和NaCl溶液 10%盐酸 213.用滴管把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 的红色突然消失。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有两种推测: ①是氯水中的次氯酸的漂白性使 +它由红色变成无色;②是氯水的酸性(H)使它由红色变成无色。假设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由实验现象,对以上的推测作出判断。⑴要使用的实验用品: ⑵要进行的实验操作: ⑶实验现象和结论: 14.新制氯水是实验室里的常用的一种试剂。试回答下列问题:(1)新制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属于弱电解质有(写化学式)(2)向新制氯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粉末产生的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⑶试判断Cl与HClO的氧化性强弱,并写出你做出判断的化学事实。

2答: *15.某同学欲探究Cl、Br、I之间的变化:他向U形管中加入约2g高锰酸钾粉末;取 222一根长为5mm×150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所示装置中的“4、5、6”位置上贴 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

液、溴化钠溶液。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 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 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 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 液的脱脂棉,连接好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当滴加浓盐酸到U形管 后,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 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 色、色、色。打开1、2处的夹子,当氯

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 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1处,此时有 色出现。

16.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次氯酸钠。图中瓶乙盛饱和食盐水(已知氯气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小),瓶丙盛浓硫酸,仪器A中盛浓盐酸,C中盛NaOH溶液。试回答:(1)仪器A的名称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乙装置的作用:(4)能否省去丙装置并说明理由

篇6:会考复习硫及其化合物 讲稿

好,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啦~先来看一下会考标准中的要求:对这一单元的要求中,有3点是要求理解的,还有2点是要求了解的。大家抓住它的要求,对症下药,今天我们一点点来破解。

首先来回忆一下二氧化硫的性质,它的物理性质?我们从 色态味入手?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并且它易溶于水,易液化。对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呢?大家能说出它的化学性质吗?

我们这样想 二氧化硫溶于水能生成什么物质?这能说明它是怎么样的一种氧化物啊?酸性氧化物对不对?是的。它是酸性氧化物,那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是几价的呀?4价?联系所学过含硫化合物中硫的价态,我们发现4价硫处于中间价态,说明它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对不对,但它更易被氧化,所以我们说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它的还原性……我们再来想想,二氧化硫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大家记不记得它会使一种溶液褪色?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是的二氧化硫具有3个重要的化学性质,分别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和漂白性。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典型的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并不是硫酸哦),亚硫酸是一种不稳定的中强酸,它易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水,所以我们用可逆符号来表示这个反应。

而与碱的反应我们任意选择一个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可以,都是生成亚硫酸盐和水,而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只生成盐。类似的酸性氧化物也是具有这样的性质,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那么刚刚说了,二氧化硫中四价的硫既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但它更易被氧化,使其化合价升高,主要表现它的还原性,二氧化硫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比如氧气,溴水,氯水 高锰酸钾等物质均会发生反应,老师写出两条反应的方程式,那么写出二氧化硫与氯水反应的方程式应该不难。是不是?

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会生成无色物质,但该无色物质不稳定,容易分解而恢复原来的颜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表现为它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我们之前学过许多具有漂白性的物质,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跟那些物质的漂白性的本质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

老师随便举了几个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分别是二氧化硫 氯水 过氧化钠和活性炭

我们来分别说说它们的漂白原理是怎么样的 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漂白效果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呢?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非常特殊,它的漂白作用是暂时的。而对于次氯酸,过氧化钠,臭氧等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它们的漂白作用都是由于其氧化性引起的。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又是另外一番风景,大家要注意区分。

我们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污染问题日趋凸显。酸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并为之苦恼的一个大问题。我们也知道,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在我国,酸雨可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那么顾名思义,硫酸型酸雨则是由于什么物质的大量排放而间接引起的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二氧化硫又是怎么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其实,它有两种形式:①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受飘尘的作用,先与氧气结合生成三氧化硫;在雨滴的下落过程中,三氧化硫又与水结合形成硫酸。②是二氧化硫先与水结合生成了亚硫酸,再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

这两种方式都能形成硫酸型酸雨

虽然含硫化合物在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大量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它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者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长期积累的话,还会腐蚀建筑物,雕塑等,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它所带来的危害将是我们不能想像的。

为了我们健康的生存坏境,我们必须减少含硫燃料的使用,研发取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并且,在控制使用量的基础上,再利用化学方法进行脱硫处理。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两种方法:①石灰石—石膏法

即是将二氧化硫与石灰石进行反应,再将产生的亚硫酸钙转化为石膏硫酸钙,加以利用。既防止了污染,又进行了进一步得有效利用。

②氨水法:同样是二氧化硫与氨水反应后再经过氧化,产生的硫酸铵是重要的氮肥。

其实凡事都有利与弊,二氧化硫也不例外,我们应将它的化学性质好好把握,充分发挥,扬长避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在了解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危害及防治方法后,我们来做下面的两道小练习。

说完二氧化硫,我们接着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硫酸。硫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当你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我们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硫酸的制备过程,要想得到硫酸,必须先有三氧化硫,要想得到三氧化硫,则需要先有二氧化硫,得到二氧化硫的方法很多,比如硫的燃烧或是硫化物如二硫化亚铁(黄铁矿)的燃烧。那么大家试着来书写一下这三步的反应方程式,我们给它赋予相对应的名字,分别是沸腾炉造气、接触室接触氧化、和吸收塔吸收。沸腾炉 接触室 吸收塔是反应发生的装置,对应的造气,氧化和吸收,相信大家都很好理解,对应的我们把这些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说起浓硫酸,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恐怖的硫酸泼人啊,浓硫酸腐蚀啊……这样的惊悚新闻吧,浓硫酸的确有些可怕,因为老师大学的时候由于疏忽不穿实验服,导致自己的牛仔裤被浓硫酸弄了两个大洞出来。不过都说性质决定用途嘛,一我们就来好好说说浓硫酸。首先如果是稀硫酸,那么就是一种普通的酸,它具有酸的通性是不是,有没有同学能完整的说出酸的通性的?一共五点。

但我们要注意,如果它的浓度加大后,成了浓硫酸,那么浓硫酸作为特别的酸,是因为它具有三点特性,即特殊的性质,大家知道吗?是的 正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了。另外我们还需要掌握的是,怎么稀释浓硫酸呢?一定是要在大量水中加入浓硫酸进行稀释,切记不能在大量浓硫酸中加入水,否则会引起剧烈反应引发事故的。

许多同学总是分不清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其实吸水性就是表现为吸收本来就存在的水,比如在干燥一些中性气体或酸性气体的时候,将混在其中的水吸走,达到干燥的目的。由于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它不能氧化碱性和还原性气体。

而脱水性则是物质本身没有水分子,但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浓硫酸将氢元素和氧元素按2:1的比例脱去。我们高一的时候应该看过老师做的一个黑面包实验吧,在蔗糖溶液中加入浓硫酸,蔗糖会被迅速炭化,变成一块巨大的黑面包。蔗糖本身是没有水的,只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而已。所以体现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是不同的,大家要区分开来。

那么最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体现在3个方面:1,它能使金属如铁、铝钝化,钝化的原因是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层的金属与酸的继续反应。那么浓硝酸有具有这样的性质。2.浓硫酸能与不活泼的金属反应,比如说Cu,本来我们说活动性顺序在H后面的金属很难与酸反应,Cu就是活泼性不高,但却能与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发生反应,但不是生成氢气 而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大家动手写下这条反应方程式。注意在这里,浓硫酸既发挥了酸性,又发挥了氧化性。3.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单质,我们这里要牢记C与浓硫酸的反应,这里生成物中有2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其实浓硫酸的3性非常特殊,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使浓硫酸的性质令人如此恐惧不敢接近。

回忆了含硫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两种物质后,我们来看一看,含硫化合物能做哪些转换。最后再来做两道练习~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

复习完今天的内容,必修1的内容就是复习完了,在这之前的问题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找机会来问我。

篇7: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学案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操作所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A.将一块带有氧化膜的铝片与过量的浓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取澄清溶液将其蒸干,得纯净的NaAlO2固体

B.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Cl3溶液,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加热灼烧去掉水分,可得纯净的Al(OH)3固体

C.把铝块与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可得AlCl3固体

D.把AlCl3溶液与足量氨水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去掉水分可得Al2O3固体

【解析】 A项,混有NaOH固体;B项,灼烧得到的是Al2O3;C项,得到的是Al(OH)3和Al2O3。

【答案】 D

2.(2013届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某氧化物X难溶于水,能与烧碱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Y,将少量Y溶液滴入盐酸中无沉淀生成,则X是

A.SiO

2C.MgOB.Al2O3 D.CuO()

【解析】 C项MgO不能溶于烧碱,不正确;少量Y滴入盐酸不能形成沉淀,Al2O3符合题意,A项不正确;B项正确;D项CuO不能溶于烧碱,不正确。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

C.Cl-、H+、Na+均能与Al3+共存

D.使AlCl3溶液中Al3+全部沉淀出来的最佳试剂是氨水,而不是NaOH溶液

【解析】 常温下,铝与O2形成致密氧化膜,属于化学反应。

【答案】 B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中滴入过量浓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B.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C.Al2O3溶于强碱:Al2O3+OH-===2AlO-2+H2O

-2+D.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恰好使SO24完全沉淀:2Ba

-3+2-+NH+H2O+2BaSO4↓ 4+Al+2SO4+4OH===Al(OH)3↓+NH3·

【解析】 A项,不能生成AlO2;B项,原理错误且电荷不守恒;C项,没有配平。

【答案】 D

5.(2013届中山市高三质检)在可以溶解氧化铝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2-2-A.NH+

4、Na、S、SO

3-2-B.K+、AlO-

2、I、SO

4-C.Ca2+、Fe2+、NO-

3、Br -()

2-D.Na+、K+、Cl-、SO

4【解析】 可以溶解氧化铝的溶液可能呈强碱性或强酸性。A项强碱性NH+4

--不能存在,强酸性条件下S2-与SO23不能共存;B项强酸性条件下AlO2不能大

2+2+量存在;C项强酸性条件下Fe2+与NO-3不能共存,强碱性条件下Ca、Fe不

能存在。

【答案】 D

6.(2013届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有一块镁铝合金,其中镁与铝的质量比是8∶9。加入足量稀H2SO4使其完全溶解后,再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 镁与铝的质量比是8∶9,则物质的量之比是1∶1,NaOH溶液至过量后Al(OH)3完全溶解,只有Mg(OH)2,B错;等物质的量的Mg(OH)2与

Al(OH)3的质量之比是58∶78,即剩余的Mg(OH)2的质量小于沉淀最大质量的1/2,排除C、D,选A。

【答案】 A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足量溶液A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充分反应

足量溶液B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充分反应

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和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大

C.溶液A和B均可选用稀硝酸

D.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解析】 金属Al和Cu的活泼性不同,且Al既可以和强酸HCl反应又可以同强碱NaOH反应,Cu与二者都不反应,A项正确;测量固体的质量比测量气体的体积容易,D项正确;Al和Cu都与稀硝酸反应,C项错误。

【答案】 B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Al(OH)3↓

-+B.在Na2CO3溶液中:Al3+、AlO-

2、OH、Na能大量共存

C.可以用互滴法鉴别NaOH溶液与AlCl3溶液

D.除去SiO2中少量的Al2O3,加入过量盐酸并过滤

2-【解析】 A项,NH3·H2O为弱碱,不能拆开;B项,Al3+与AlO-

2、CO3、OH-不能共存。

【答案】 C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9.(10分)(2010·山东高考节选)对金属制品进行抗腐蚀处理,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下为铝材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碱洗的目的是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碱洗时常有气泡冒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将碱洗槽液中的铝以沉淀形式回收,最好向槽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

a.NH3b.CO2c.NaOHd.HNO

3【解析】 碱洗时可能Al与碱液反应放出H2和生成AlO-想回收AlO-2,2最好用CO2去沉淀。

【答案】 2Al+2OH-+2H2O===2AlO-2+3H2↑ b

-10.(18分)(2013届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某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23,++2-2-3+2+3+AlO-2,SiO3,SO4,K,Na,Fe,Mg,Al等离子,当向溶液中逐滴加

入一定物质的量的盐酸时,生成沉淀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2-回答下列问题:(已知:AlO-2+HCO3+H2O===Al(OH)3↓+CO3)

(1)原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生AB段反应的离子与发生BC段反应的物质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由图可知,开始无沉淀,说明含OH-,AB段无沉淀变化,说明-+含CO2发生的反应依次为:H++OH-===H2O,AlO-3。2+H+H2O===Al(OH)3↓,-++--+2-SiO23+2H===H2SiO3↓,CO3+H===HCO3,HCO3+H===CO2↑+H2O,Al(OH)3+3H+===Al3++3H2O。

--2-【答案】(1)OH-、CO23、AlO2、SiO

3--+-(2)H++CO23===HCO3、H+HCO3===CO2↑+H2O

-(3)n(CO23)∶n[Al(OH)3]=3∶

411.(18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A、B、C和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有如图所示的转换关系,甲是工业上制取A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乙________。

(2)写出甲物质在工业上的任意两种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变化的方程式:

①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乙与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③戊溶液与乙溶液混合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可知:A为Al,B为O2,C为H2,甲为Al2O3,乙为NaAlO2,丙为H2O,丁为Al(OH)3,戊为AlCl3。

【答案】(1)Al NaAlO2(2)作耐高温材料;制取铝单质

(3)①2Al+2OH-+2H2O===2AlO-2+3H2↑

-②AlO-2+CO2+2H2O===Al(OH)3↓+HCO

3③Al3++3AlO-2+6H2O===4Al(OH)3↓

12.(18分)(2013届肇庆市高三二模)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用途,下图是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已知:①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此外还含有少量SiO2、Fe2O3等杂质; ②溶液中的硅酸钠与偏铝酸钠反应,能生成硅铝酸盐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SiO3+2NaAlO2+2H2O===Na2Al2Si2O8↓+4NaOH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向铝土矿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A的主要成分为______;滤渣A的用途是______(只写一种);实验室过滤时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3)在工艺流程第三步中,选用二氧化碳作酸化剂的原因是________。

(4)若将铝溶解,下列试剂中最好选用________(填编号)。理由是_______。

A.浓硫酸B.稀硫酸C.稀硝酸

【答案】(1)Al2O3+2OH-===2AlO-2+H2O

SiO2+2OH===SiO23+H2O --

(2)Fe2O3、Na2Al2Si2O8 作炼铁的原料(或作生产硅酸盐产品的原料)引流

(3)经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解,大部分铝元素均以NaAlO2的形式存在于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可以将NaAlO2完全转化为Al(OH)3

篇8: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几率较高的内容, 因此, 如何提高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期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复习方法指导

1.重视知识归纳

①对基础知识要学会连线结网。

如以章节知识为版块进行复习时, 可以抓章节内重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以点带面, 构建本章主要知识的网络框架, 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发散拓展, 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以钠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为例, 可编织如下网络框架图:

②对规律性知识要注意总结。

有多种方法, 如采取概括归纳法总结Na2O2与CO2、H2O反应后固体增重问题, 规律可总结多条, 其中应用性较强的一条为:凡满足通式 (CO) mHn (mn为正整数, 此通式可表示纯净物或混合物、无机物或有机物, 如H2和CH2O的混合物) 的物质wg, 在足量的O2和Na2O2中, 用电火花不断点燃, 充分反应后, 固体物质的质量增重Δm=wg, 即固体增重量只与 (CO) mHn的质量大小有关。反之, 符合该条件的物质, 组成一定符合 (CO) mHn通式。

2.加强知识理解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只有先理解, 知识才能掌握牢靠、持久。复习中, 对难点内容、重点知识及以前未弄清楚的问题, 要努力逐一突破, 力争做到:①抓重点, 破难点。如《考试大纲》将碱金属界定为“典型金属”, 而近几年高考突出了对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那么, 同学们对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否做到烂熟于心了呢?这其中包括对Na2O2与CO2、H2O反应实质的理解、NaOH的性质、酸式盐 (如NaHCO3) 的性质与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等。②有问题, 寻究竟。如铁虽不是典型金属, 但因其具有变价, 又是过渡元素中唯一系统介绍的一种元素, 因而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可能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如在离子共存、金属腐蚀、电化学知识中的应用, 尤其是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更令很多同学感到为难。例如, Fe3+与I-能否共存、以改写硅酸盐的形式改写Fe3I8等, 遇到类似问题, 要寻根究底, 找出知识的落脚点或类比依据, 以提高分析能力。③讲联系, 重应用。一是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是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应用中促进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在理解中应用相关知识、原理去分析具体问题, 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3.注意联系实验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 可借助实验手段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复习碱金属知识时, 以三大系列实验为主线, 便能涵盖本部分的主要知识内容。①复习单质性质时, 将Na、K的燃烧及分别与水 (或酸、盐) 反应的实验进行对比演示, 重点分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如将课本实验改进后, 加少许煤油再进行实验的作用、检验产物的方法等。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 既复习了物质的性质, 又温习了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操作等, 还培养了创新能力。②复习钠的氧化物知识时, 可以将Na2O、Na2O2的性质实验分别进行演示, 重点突出Na2O2的性质实验。如教材中讲了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 但没有讲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 这时, 可以补充图示 (右图) 的演示实验,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Na2O2与CO2的反应 (指出CO2未干燥) 。③复习NaHCO3和Na2CO3知识时, 可以演示它们与酸反应的实验、套管实验 (验证分解情况, 如右图) 、焰色反应实验等, 巩固相关知识。

二、核心知识透视

1.钠及其化合物

(1) 钠

(2)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2.铝及其化合物

(1) 铝

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元素, 其主要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如下:

a.2Al+3S=Al2S3 (Al2S3只能通过两单质在固态条件下化合制得, 不能在溶液中制得) 。

b.2Al+6Η2Ο=2Al (ΟΗ) 3+3Η2 (反应剧烈程度不如Mg, 更不如Na;Al与醇反应也可放出H2) 。

c.2Al+3H2SO4 (稀) =Al2 (SΟ4) 3+3Η2 (Al与非氧化性酸、有机酸反应放出H2;在冷、浓的HNO3或H2SO4中发生钝化, 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

d.2Al+3Hg (ΝΟ3) 2=2Al (ΝΟ3) 3+3Ηg (Al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符合金属活动顺序表规则) 。

e.2Al+2ΝaΟΗ+2Η2Ο=2ΝaAlΟ2+3Η2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H2O, 电子转移数目为6e-, 每生成1molH2, 被还原的水为2mol, 离子方程式为2Al+2ΟΗ-+2Η2Ο=2AlΟ2-+3Η2)

f.8Al+3Fe3Ο4=9Fe+4Al2Ο3 (铝热反应, Al可与MnO2、Cr2O3、V2O5等氧化物反应, 制难熔性金属单质) 。

(2) 氧化铝

氧化铝是一种难溶于水、高熔点、高硬度的白色固体, 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其主要化学性质如下:

a.Al2O3不与水反应。

b.Al2O3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 是一种两性氧化物。类似的还有BeO、ZnO等。Al2Ο3+6Η+=2Al3++3Η2ΟAl2Ο3+2ΟΗ-=2AlΟ2-+Η2Ο

c.电解熔融的Al2O3可冶炼金属Al:2Al2Ο3=4Al+3Ο2 (冰晶石是助熔剂) 。

(3) 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絮状沉淀,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其电离方程式为:

Η++AlΟ2-+Η2ΟAl (ΟΗ) 3Al3++3ΟΗ-

酸式电离 碱式电离

a.Al (OH) 3是一种弱电解质, 它在水溶液中既存在酸式电离又存在碱式电离, H+和OH-都很少。当向Al (OH) 3中加入强酸时, H+立即与溶液里少量的OH-反应生成水, 使Al (OH) 3按碱式电离进行, 从而不断地溶解, 表现为碱的性质, 其离子方程式为Al (ΟΗ) 3+3Η+=Al3++3Η2Ο。当向Al (OH) 3中加入强碱时, OH-立即与溶液里少量的H+反应生成水, 使Al (OH) 3按酸式电离进行, 平衡向左移动, 同样使Al (OH) 3不断地溶解, 表现为酸的性质, 其离子方程式为Al (ΟΗ) 3+ΟΗ-=AlΟ2-+2Η2Ο。这表明Al (OH) 3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从而表现为两性。

b.Al (OH) 3的两性与Al3+、AlO2-的性质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表示为右图的转化关系。

第一, 各转化关系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Al3+与AlO2-之间的转化:Al3+AlΟ2-Al3++4ΟΗ-=AlΟ2-+2Η2Ο;AlΟ2-Al3+AlΟ2-+4Η+=Al3++2Η2Ο

Al3+与Al (OH) 3之间的转化:Al3+Al (ΟΗ) 3Al3++3ΟΗ- (少量) =Al (ΟΗ) 3Al3++3ΝΗ3Η2Ο=Al (ΟΗ) 3+3ΝΗ4+Al3++3AlΟ2-+6Η2Ο=4Al (ΟΗ) 3;Al (ΟΗ) 3Al3+Al (ΟΗ) 3+3Η+=Al3++3Η2Ο

AlO2-与Al (OH) 3之间的转化:AlΟ2-Al (ΟΗ) 3AlΟ2-+Η+ (少量) +Η2Ο=Al (ΟΗ) 3、2AlO2-+CO2 (适量) +3Η2Ο=2Al (ΟΗ) 3+CΟ32-、AlO2-+CO2 (过量) +2Η2Ο=Al (ΟΗ) 3+ΗCΟ3-;Al (ΟΗ) 3AlΟ2-Al (ΟΗ) 3+ΟΗ-=AlΟ2-+2Η2Ο

第二, 在Al3+、Al (OH) 3、AlO2-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中, 都有特定的数量关系, 这些定量关系可用数学中的坐标图形式概括出来, 即我们常说的Al (OH) 3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图像。

第三, 分析铝盐与碱或偏铝酸盐与酸的连续反应或正滴反滴问题, 可用于物质鉴别、化学计算、图像分析等。

c.根据Al (OH) 3的电离方程式可知, Al3+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 AlO2-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Al3+与OH-、AlO2-等因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AlO2-与H+、Al3+等也不能大量共存。

d.用于Al (OH) 3的制备。

第一, 实验室制备Al (OH) 3常用的方法:向可溶性铝盐溶液中加氨水, 发生的反应为Al3++3ΝΗ3Η2Ο=Al (ΟΗ) 3+3ΝΗ4+;或向偏铝酸盐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发生的反应为AlΟ2-+CΟ2+2Η2Ο=Al (ΟΗ) 3+ΗCΟ3-

第二, 以Al、NaOH、H2SO4为原料制备Al (OH) 3的最佳方法 (节约原料) :

AlΝaΟΗΝaAlΟ2AlΗ2SΟ4Al2 (SΟ4) 3}Al (ΟΗ) 3

, 其反应方程式由同学们自己写。

3.铁及其化合物

(1) 铁

铁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金属, 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 居第四位。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族, 是一种重要的过渡元素。

a.铁与非金属反应:2Fe+3Cl2=2FeCl3Fe+S=FeSFe+Ι2=FeΙ23Fe+2Ο2=Fe3Ο4

b.铁与水反应:3Fe+4Η2Ο (g) =Fe3Ο4+4Η2

c.铁与酸反应: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H2, 如Fe+2Η+=Fe2++Η2;在常温下, 铁遇到浓硫酸、浓硝酸时, 发生钝化, 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这层薄膜可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被氧化。铁与氧化性的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不产生H2, 如2Fe+6Η2SΟ4 () =Fe2 (SΟ4) 3+3SΟ2+6Η2Ο、Fe+6HNO3 (浓) =Fe (ΝΟ3) 3+3ΝΟ2+3Η2Ο、Fe+4HNO3 (稀) =Fe (ΝΟ3) 3+ΝΟ↑+2H2O。

d.铁与盐溶液反应:Fe+Cu2+=Fe2++CuFe+2FeCl3=3FeCl2

(2) 铁的氧化物

(3) 铁的氢氧化物

(4) 铁盐和亚铁盐

a.Fe3+和Fe2+的一般鉴别方法

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 加入几滴KSCN溶液, 若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说明待测液中含Fe3+。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 加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变化, 再滴加几滴新制的氯水, 溶液变成红色, 说明原待测液中含Fe2+。

b.Fe3+和Fe2+的其他鉴别方法

c.铁三角 (转化关系如右图) , 各转化中可以添加的物质分别为:①Zn、CO、H2;②I2、S、H+、Cu2+、Fe3+;③Cl2、Br2、O2、HNO3 (过量) 、KMnO4 (H+) ;④Al、CO、H2;⑤Cl2、Br2、O2、HNO3、KMnO4 (H+) ;⑥Fe、Cu、H2S、I-、S2-。

三、考情分析与预测

调研近几年高考试卷, 发现高考对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灵活, 在选择题、物质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题型中都有涉及, 考查时往往将其与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表) 、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实验等内容相结合, 与非金属元素知识融合在一起, 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查方式逐渐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单一型转向综合性、显现型转向潜隐型, 在注重文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水平。预计今后几年高考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仍会沿用现有考查方式, 在重视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会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题将向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方向发展, 同时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创新能力的考查。

1.考查金属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

考查内容包括各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关系等, 可与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理论知识、有机化学等问题联系起来, 试题形式多样, 但侧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解题时, 要注意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入手分析、解答问题。

2.考查无机推断

物质推断的形式很多, 如根据元素周期表 (律) 、实验现象、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等来判断或推测物质成分、组成 (或微粒) 、结构等。有时甚至是以此为起点, 考查其他化学知识, 如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基本理论内容等。解这类试题时, 要善于发现或挖掘“题眼”, 如物质的颜色、特殊数据、特征性质等, 推理时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顺推与逆推的转换等。

3.考查实验分析

金属部分的经典实验内容较多, 如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铝热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金属离子的检验或鉴别等实验, 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 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等。在分析具体实验问题时, 应紧扣反应原理、仪器特征等进行分析, 再究细节, 然后答题。

4.考查化学计算

涉及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计算的类型较多, 如金属单质 (分单一情况和混合情况) 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复盐组成的确定、图像分析计算等。解题时, 要针对试题的条件及特点, 灵活应用各种方法, 实现快解巧解。

5.考查综合应用

主要是考查物质的用途或与实际生产、科技的联系等, 测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 一是注意问题与知识的联系, 二是将问题逐步分解, 然后用相应知识内容解题。

四、常见易错点例析

1.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而造成错误

例1 将铝粉投入到某无色澄清溶液中产生H2, 则溶液中存在的全部离子组合中 (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的离子忽略不计) , 正确的是 ( )

A.H+、Mg2+、Al3+、NO3-

B.Na+、Al3+、Cl-、Ba2+

C.Al3+、Cl-、NO3-、CO32-

D.Ba2+、Cl-、NO3-、OH-

分析:本题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种, 一是题意把握不准而错选B项, 原因是忽视了离子组合的共存必须符合强酸性或强碱性环境任一情况要求;二是忽视酸性条件下, NO3-能将铝氧化而错选A项, 其实, 当有NO3-存在时, 它本身被还原成NO, 无H2产生, 放出的气体主要为氮的氧化物, 而不是H2。往该溶液中加入铝粉产生H2,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或OH-, 选项B中既无大量的H+, 又无大量的OH-;选项C中Al3+与CO32-不能大量共存。答案为D。

2.对问题本质把握不准而造成错误

例2 已知Fe3O4可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FeO·Fe2O3, 或看成盐时可写为Fe (FeO2) 2。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化合价规则和这种书写方法, 分析下列关于Pb3O4的表示方法:①PbO·Pb2O3, ②Pb (PbO2) 2, ③2PbO·PbO2, ④Pb2 (PbO4) , 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 等物质的量的Fe3O4和Pb3O4分别在一定条件下和浓盐酸反应时, 所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分析: (1) 若盲目照搬Fe3O4的表示形式, 则易误选A, 原因是未从铁、铅化合价的差异上考虑。铅的化合价有+2、+4价两种, 而①中铅的化合价为+2、+3价, 不合理;②也不对, 因为氧化物改写成盐时, 要遵循“低价在前, 高价在后 (即高价酸根、低价阳离子) ”的原则, 应写为Pb2 (PbO4) , 故答案为B。

(2) Fe3O4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Ο4+8ΗCl=FeCl2+2FeCl3+4Η2Ο。若不注意+4价铅的强氧化性 (即氧化性Pb4+>Cl2>Fe3+) , 就会将Pb3O4和盐酸的反应情况误写为Ρb3Ο4+8ΗCl=ΡbCl2+2ΡbCl3+4Η2Ο。其实, PbO2类似于MnO2 (Pb4+不稳定) , 具有强氧化性, 因此, 其正确写法应为Ρb3Ο4+8ΗCl=3ΡbCl2+Cl2↑+4H2O。虽然错误类比的结果使第一空“所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的答案与正确结果一样, 均为 1∶1, 但分析过程是错误的。

3.思维的严密性不佳而造成错误

例3 Al与重氢氧化钠 (NaOD) 的水溶液反应, 其中水中不含重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生成的氢气中只含有H2

B.生成的氢气中只含有D2

C.生成的氢气中含有H2、HD、D2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分析:有的同学认识到了Al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铝与水发生反应产生H2, 生成的氢氧化铝再与氢氧化钠反应, 选A项。上述分析中忽略了氢氧化铝与NaOD反应会生成含有D的水, Al与这种含有D的水同样可反应, 因此, 生成的氢气中一定含有D。答案为C。

4.对图像辨认能力不强而造成错误

例4 下图表示金属X、Y以及它们的合金Z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量的情况, 其中横坐标表示消耗金属的物质的量, 纵坐标表示产生氢气的体积 (标准状况) , 下列有关Z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

A.n (Na) ∶n (Fe) =2∶1

B.n (Mg) ∶n (K) =1∶2

C.n (Na) ∶n (Al) =1∶3

D.n (K) ∶n (Al) =1∶1

分析:本题是一道混合物计算和图像识别题, 有的同学是这样分析的:X表示2Na (K) ~H2的关系, Y表示2/3Al~H2的关系, Z表示Mg (Fe) ~H2的关系, 根据产生H2的量的关系得n (Na) ∶n (Fe) =2∶1、n (Mg) ∶n (K) =1∶2, 选A、B项;也有的同学是根据图像中产生22.4LH2时X、Y、Z的消耗量, 用十字交叉法求算X、Y的物质的量之比, 由得到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选C项。上述错误在于未理解图像意义及题设要求, 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应该根据纵向 (以产生H2的量的情况反映金属的量) 数量关系求解, 如以n=2时情况为例, 应为, 得到两者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 选D项。

以上实例都是同学们平时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易错类型, 除此之外, 还有如因思维定势、不能有效提取表格数据、解题方法不够灵活、反应先后顺序把握不准等因素导致解题出错。上述分析告诉我们, 既要善于从问题中吸取教训, 还要努力夯实基础、提高思维能力。

五、跟踪练习

1.某溶液中大量存在以下五种离子:NO3-、SO42-、Fe3+、H+、M,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n (NO3-) ∶n (SO2-4) ∶n (Fe3+) ∶n (H+) ∶n (M) =2∶3∶2∶1∶1, 则M可能是 ( )

A.Fe2+ B.Na+

C.Cl- D.Ba2+

2.下列获取物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干FeCl3溶液得到FeCl3固体

B.实验室用NaI与浓H2SO4反应制HI

C.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制氢氧化钠

D.工业上用水吸收SO3得到硫酸

3.进行下列反应后, 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 )

A.向MgSO4、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B.Fe3O4溶于适量的稀盐酸中

C.向稀盐酸中滴入少量的NaAlO2溶液

D.NaOH溶液与CH3COOH溶液反应后所得到的pH>7的溶液

4.将15.6gNa2O2和5.4g铝粉同时投入水中, 待充分反应后再配成200mL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得溶液中只含NaAlO2一种溶质

B.溶液中c (Na+) =1.0mol/L

C.产生气体的体积为8.96L

D.溶液中n (NaOH) ∶n (NaAlO2) =1∶1

5.现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100mL, 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不考虑水解, 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 则此溶液最多可溶解铁粉的质量是 ( )

A.5.6g B.11.2g C.22.4g D.3.36g

答案:1.B 2.C 3.A 4.D 5.B

上一篇: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诗词鉴赏下一篇: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