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复习

2023-03-07

第一篇: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复习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 泸县一中王云贵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 【授课地点】叙永二中 【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从物质类别上讲涉及到了有机物、无机物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盐。而从教材单元板块来看,并没有这一单元,也没有把整块知识集中在一起,而是根据内容安排分散于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中,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时对整块知识进行整合。其中二氧化钠是核心物质,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物质,故在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物质之间的转化图,并以二氧化钠和碳酸钠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构建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的物质转化图。

3、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复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 情感目标:渗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构建观、整合观。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和应用;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 【复习方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化学物质,其中有一类物质的种类相当多,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它就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今天,教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聆听。

直接引出课题。

【展示复习目标】

【复习知识形成网络】

1、对物质进行分类

播放生活中木炭、石灰石、干冰、纯碱、碳酸饮料、天然气燃烧、一氧化碳燃烧图片。 问:这些图片中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涉及哪些类别呢?

观看 回答

联系生活,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 从物质类别上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2、碳单质

简介: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而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等。

聆听

认识碳的单质。

过度:碳单质如何转化为碳的两种氧化物呢?一氧化碳又如何转化为二氧化碳呢?

思考,回答

归纳:C、CO、CO2 之间的转化。

设疑,激发思考。

3、CO

简介: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用途。 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细节。

完成练习1;

复习CO化学性质。

4、CO2

过度: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极少为0.033%,它与我们的生存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过度:二氧化碳又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引导:H2CO3 、CaCO3 又怎么转化为CO2呢?说明H2CO3 、CaCO3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

2、3; 完成练习4 (学生黑板展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同学纠错;分析二氧化碳C端收集的原因。)

3、学生从练习题中归纳并补充CO2的化学性质,同时构建CO2转化为CO、H2CO3 CaCO

3、

Na2CO3 的转化图。

4、学生构建H2CO3 、CaCO3 转化为CO2的转化图,归纳H2CO3 、CaCO3的化学性质。

通过练习、知识归纳突破重点物质的复习;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5、N a2CO3

过度:CO2能转化为

N a2CO3 ,而错误!链接无效。 俗称什么呢?

设疑:错误!链接无效。又怎么转化为错误!链接无效。? 强调分析: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

完成练习5

1、完成练习6; (先小组讨论,再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同学纠错、补充不同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2、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构建Na2CO3 与错误!链接无效。

复习物质的俗称。

错误!链接无效。化学性质是重点,通过练习、归纳、分析强化。

7、有机物

简介:甲烷

构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转化图。

认识甲烷。

8、物质转化图

点拨:碳及其化合物种类很多,老师在这里只是带领大家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了与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图,还有其他物质如:小苏打、葡萄糖与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请同学们下去继续完善;今天,老师要交给你们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明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进行归纳、整合。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综合应用】

导入:知识网络图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能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总结:解题方法。

完成综合例题。

(学生通读一遍题干;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同时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

通过综合应用题强化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审题,分析,

逐步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结束语

1、对应复习目标。

2、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的复习方法?你在知识方面的收获、疑惑?

3、小组表现?

知识、方法的回顾、小结。

【板书设计】知识网络图。 【教学反思】 【基础练习】

用CO气体来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反应方程式为_

_____。 (2)C装置是对尾气进行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

2、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 CO

B CO2

C

CH4

D

C

3、空气成分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作用

4、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方程式为,装置B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反应方程式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

5、下列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 干冰H2O

B 烧碱 NaOH

C 纯碱Na2CO3

D小苏打 NaHCO3

6、把下列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①加入一种酸

Na2CO3+

= CO2↑ +

+

②加入一种碱溶液

Na2CO3+

= CaCO3↓ +

③加入一种盐溶液

Na2CO3+

= CaCO3↓ +

【综合应用】

7、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二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三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四 、教具准备

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五、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2.学习 碳的化学性质

[投影]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O2CO2 [介绍]当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总结板书]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2C+O

2CO2(充分燃烧) 2CO(不充分燃烧) [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设问]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板演] 2CuO+C 2Cu+CO2↑

1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讲解并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练习]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 2Fe2O3+3C

4Fe+3CO2↑

请问:

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介绍]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制取多种金属。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总结了碳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 七 、布置作业 习题

6、

7、5,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u+CO2↑

2CO(不充分燃烧) (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CuO+C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第三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 、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 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 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 (3)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

七、教学重点:C、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第四篇: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拓展训练(答案,解析)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三种碳的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D.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制作玻璃刻刀

答案 A 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不是黑色的,A叙述不正确。

2.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用石墨制成的 ②电冰箱的除味剂是活性炭 ③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④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⑤金刚石不仅能刻画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干电池的电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电冰箱的除味剂,用于防毒面具中和制糖工业中;金刚石的硬度大,能够刻画玻璃等。故选C。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用木炭作燃料

B.用墨水写字或绘画

C.用焦炭炼铁

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答案 B A项,利用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B项,墨水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字画可保存较长时间说明碳的化学性质稳定;C项,利用了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D项,利用了碳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2.小华是一个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在学习碳单质化学性质的过程中,小华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也有多种可能?

【猜想】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中:①只有CO2

②只有CO ③既有CO2,又有CO。

【查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到微量CO会立即变成蓝色。

【方案设计】通过上述资料和已有知识,小华初步设想用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和澄清的石灰水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根据小华的设想,请你完成填空:

(1)若试纸不变色,石灰水变浑浊,则只有

CO2;

(2)若试纸      ,石灰水       ,则只有

CO;

(3)若试纸      ,石灰水       ,则既有CO2,又有CO。

【实验验证】经过思考之后,小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N2;

(2)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加热。

【结论】小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确认猜想③是正确的,请你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

(1)该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儿N2的目的是              ;

(2)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的不完善之处:               。

答案 【方案设计】(2)变蓝 不变浑浊

(3)变蓝 变浑浊

【结论】CO2+Ca(OH)2

CaCO3↓+H2O

【反思与评价】(1)排出装置内的空气

(2)没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

解析 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或二者的混合物,结合“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到微量CO会立即变成蓝色”及“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验证即可。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7山东临沂平邑赛博中学元旦竞赛,13,★☆☆)科学家利用精密的仪器把石墨拆成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层厚的“石墨片”(示意图如图所示),石墨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片是一种单质

B.石墨片和C60是同一种物质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片可还原氧化铁

D.石墨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答案 B 石墨片是一种单质,A正确;石墨片和C60是不同的物质,B错误;石墨片有还原性和可燃性,C、D正确。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2012四川宜宾中考,3,★☆☆)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答案 A 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但是它们的结构不同,属于不同种物质;木炭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不与氧化铜反应;石墨耐高温,导电性较好,可用来制电极。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1.已知二氧化氮(NO2)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现在向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圆底烧瓶中投入少许木炭,按下图所示安装好。试说明为什么红棕色消失,水会进入烧瓶。

答案 因为木炭有吸附性,烧瓶中的红棕色NO2气体会被木炭吸附,所以红棕色消失;同时烧瓶内的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就会把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内。

解析 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NO2气体而使烧瓶内气压减小,故红棕色消失,水会进入烧瓶。

2.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的是   (填序号,下同);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是   。

(2)炭雕是活性炭成型技术与传统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因为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

能力,所以,炭雕既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又可以美化居住环境。

(3)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造金刚石,请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3CO2+4Na

C(金刚石)+2X,X的化学式为    ,反应中涉及的物质属于单质的为   (填化学式)。

答案 (1)④ ①③ (2)吸附 (3)Na2CO3 Na、C

解析 (1)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等;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头或玻璃刀刀头等。(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一个X中含1个C原子、3个O原子、2个Na原子,化学式为Na2CO3。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自然界的碳循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引起学生关注自然和人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构建网络的教学方法,如金刚石、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用连线法复习有利于构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还有,在复习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重点,如果直接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搬出来,达不到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把知识记得深刻呢?我准备了“碳接力游戏”展示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使整个课堂轻松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把问题抛出去,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2、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无毒,但能产生温室效应,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练习量也有些不够。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上一篇:天津高考生物试卷分析下一篇:天津滨海新区小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