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2024-05-01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精选5篇)

篇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 基础训练 →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2)教师在复习中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方法。

(3)适当引入一些历年的学业考试的试题,设计有基础题与难度题,让学生在有成就感的同时,也进行深度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篇2: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一、氢气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3、氢气和氮气合成氨:N2+3H2 2H2O 2HCl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3 Cu+H2O W+3H2O

4、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H25、氢气和三氧化钨反应:3H2+WO36、工业上纯硅的制备:SiCl4+2H

2二、水

1、钠和水反应:2Na+2H2O

2Na+2H2O2、镁和水加热:Mg+2H2O3、铁和水蒸气反应:3Fe+4H2O4、氟气和水反应:2F2+2H2O5、氯气溶于水:Cl2+H2OCl2+H2O

Si+4HCl

2NaOH+H2 ↑ 2Na+2OH+H2 ↑ Mg(OH)2 +H2 ↑

Fe3O4+4H2 4HF+O

2HCl+HClO H+Cl+HClO

2NaOH 2Na+2OH Ca(OH)2

4NaOH+O2 ↑ 4Na+4OH+O2 ↑ H2CO3 H2SO4 2H+SO42

-+

-+

6、氧化钠和水反应:Na2O+H2O

Na2O+H2O7、氧化钙和水反应:CaO+H2O8、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Na2O2+2H2O

2Na2O2+2H2O9、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10、三氧化硫和水反应:SO3+H2O

SO3+H2O

11、二氧化氮和水反应:3NO2+H2O

3NO2+H2O12、氨气和水反应:NH3+H2O

2HNO3+NO ↑ 2H+NO3+NO↑

NH3·H2O

2H3PO4 2HPO3

13、五氧化二磷与热水反应:P2O5+3H2O14、五氧化二磷与冷水反应:P2O5+H2O15、氯化铵溶于水:NH4Cl+H2O

NH4++H2O

16、硫酸铜溶于水:CuSO4+2H2O

+Cu2+2H2O

NH3·H2O+HCl NH3·H2O+H+

Cu(OH)2 +H2SO4 Cu(OH)2 +2H

17、硫酸铝溶于水:Al2(SO4)3+6H2O2Al(OH)3 +3H2SO4

++Al3+3H2OAl(OH)3 +3H

19、醋酸钠溶于水:CH3COONa+H2OCH3COOH+NaOH

--CH3COO+H2OCH3COOH+OH

20、偏铝酸钠溶于水:NaAlO2+2H2O

AlO2+2H2O

21、碳酸钠溶于水:Na2CO3+H2O

CO32+H2O

22、磷酸钠溶于水:Na3PO4+H2O

PO43+H2O

AI(OH)3 +NaOH Al(OH)3 +OH NaHCO3+NaOH HCO3+OH Na2HPO4+NaOH HPO42+OH

23、碳酸氢钠溶于水:NaHCO3+H2O

HCO3+H2O24、氮化镁溶于水:Mg3N2+6H2O25、硫化铝溶于水:Al2S3+6H2O

H2CO3+NaOH H2CO3+OH

3Mg(OH)2 ↓+2NH3 ↑ 2Al(OH)3 ↓+3H2S ↑

26、碳化钙溶于水:CaC2+2H2O27、电解水:2H2O

三、过氧化氢

Ca(OH)2 +C2H2 ↑

2H2 ↑+O2 ↑

1、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混合:SO2+H2O2H2SO4

2Fe(OH)3

2、氢氧化铁被过氧化氢氧化:2Fe(OH)2+H2O23、亚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H2SO3+H2O24、氢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H2S+H2O25、氢碘酸与过氧化氢混合:2HI+H2O

2H2SO4+H2O S↓+2H2O I2+2H2O

2FeCl3+2H2O 2Fe3+2H2O

6、氯化亚铁的盐酸溶液和过氧化氢混合:2FeCl2+H2O2+2HCl

2Fe2+H2O2+2H

7、碘化钾的稀硫酸溶液和过氧化氢混合:2KI+H2O2+H2SO

42I+H2O2+2H8、亚硫酸钠和过氧化氢:Na2SO3+H2O

2SO32+H2O2

K2SO4+I2+2H2O I2+2H2O

Na2SO4+H2O SO42+H2O

9、氯化铁溶液和过氧化氢混合:2FeCl3+H2O

22Fe3+H2O2

2FeCl2+O2 ↑+2HCl 2Fe2+O2 ↑+2H

10、高锰酸钾的稀硫酸溶液和过氧化氢混合:

2KMnO4+5H2O2+3H2SO42MnO4+5H2O2+6H-

K2SO4+2MnSO4+5O2 ↑+8H2O 2Mn2+5O2 ↑+8H2O

11、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2H2O

2四、氧气

1、钠在氧气中燃烧:2Na+O22、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3、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

2Na2O2 2MgO 2Al2O3

2H2O+O2 ↑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6、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7、硫在氧气中燃烧:S+O28、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4+2O29、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2H2S+3O

2Fe3O4 2H2O CO2

SO2

CO2+2H2O 2SO2+2H2O 2CO2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11、煅烧硫铁矿:4FeS2+11O212、铜和氧气加热反应:2Cu+O213、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O214、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15、氢硫酸溶液中通入氧气:2H2S+O21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17、亚硫酸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H2SO3+O

22Fe2O3+8SO2

2CuO

2NO 4NO+6H2O S↓+2H2O

2SO3 2H2SO4

4Fe(OH)3

4Fe2(SO4)3 +4Fe(OH)3 ↓ 8Fe3+4Fe(OH)3 ↓

18、氢氧化亚铁暴露在空气中变质:4Fe(OH)2 +O2+2H2O19、硫酸亚铁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变质:12FeSO4+3O2+6H2O

12Fe2+3O2+6H2O

+20、亚硫酸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2SO3+O

2五、硫

1、硫在氧气中燃烧:S+O22、钠和硫共热:2Na+S3、镁和硫共热:Mg+S

SO

2Na2S MgS

2Na2SO4

4、铝和硫共热:2Al+3S5、铜和硫共热:2Cu+S6、铁和硫共热:Fe+S

Al2S3 Cu2S FeS

3SO2 ↑+2H2O H2SO4+6NO2 ↑+2H2O H2SO4+2NO↑

2Na2S+Na2SO3+3H2O 2S2+SO32+3H2O

7、硫和浓硫酸共热:S+2H2SO48、硫和浓硝酸共热:S+6HNO39、硫和稀硝酸共热:S+2HNO310、硫和热的氢氧化钠反应:3S+6NaOH

3S+6OH

七、硫化氢

1、硫化氢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H2S+O22、硫化氢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3、氢硫酸中通入氯气:H2S+Cl

2H2S+Cl24、氢硫酸中加入溴水:H2S+Br

2H2S+Br25、氢硫酸中加入碘水:H2S+I

2H2S+I26、氢硫酸中通入氧气:2H2S+O

22HCl+S↓

2S+2H2O 2SO2+2H2O

2H+2Cl+S ↓ 2HBr+S↓ 2H+2Br+S↓ 2HI+S↓ 2H+2I+S↓ S↓+2H2O

3S↓+2H2O S↓+SO2 ↑+2H2O S↓+2NO2 ↑+2H2O

S ↓+2NO2↑+H2O

+-

7、氢硫酸中通入二氧化硫:2H2S+SO28、氢硫酸与浓硫酸混合:H2S+H2SO49、氢硫酸与浓硝酸混合:H2S+2HNO

3H2S+2H++2NO3-

10、氢硫酸与稀硝酸混合:3H2S+2HNO33S↓+2NO ↑+4H2O

3S↓+2NO↑+4H2O

3H2S+2H++2NO3-

11、亚硫酸中通入硫化氢:2H2S+H2SO

33S↓+3H2O

Na2S+2H2O S2+2H2O

12、向氢氧化钠溶液通入少量硫化氢:H2S+2NaOH

H2S+2OH

13、向氢氧化钠溶液通入足量硫化氢:H2S+NaOH

H2S+OH14、硫酸铜溶液与氢硫酸混合:CuSO4+H2S

Cu2+H2S

NaHS+H2O HS+H2O

CuS↓+H2SO4 CuS ↓+2H

15、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硫酸:2FeCl3+H2S

2Fe3+H2S

2FeCl2+S↓ +2HCl 2Fe2+S ↓+2H

16、氢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H2S+H2O2

17、加热硫化氢:H2S

八、硫化钠

1、硫化钠中通入氯气:Na2S+Cl

2S2+Cl2

S↓+2H2O

S+H2

2NaCl+S↓ 2Cl+S ↓ 2NaBr+S↓ 2Br+S↓ 2NaI+S↓ 2I+S↓

2S↓+4NaOH 2S↓+4OH

--

2、硫化钠中加入溴水:Na2S+Br

2S2+Br2

3、硫化钠中加入碘水:Na2S+I

2S2+I2

4、硫化钠中通入氧气:2Na2S+O2+2H2O

2S2+O2+2H2O

5、硫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2Na2S+3SO

22S2+3SO2

3S↓+2Na2SO3 3S↓+2SO32

6、硫化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混合:Na2S+H2O

2S2+H2O2

S↓+2NaOH S↓+2OH

S↓+4NaOH S+2Na+4OH

7、硫化钠溶液与过氧化钠混合:Na2S+Na2O2+2H2O

S2+Na2O2+2H2O

8、硫化钠溶液呈碱性:Na2S+H2O

S2+H2O

NaHS+NaOH HS+OH

Na2SO4+H2S ↑ H2S ↑

Na2SO4+S↓+SO2 ↑+2H2O

2NaNO3+S↓+2NO2 ↑+2H2O

9、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Na2S+H2SO

4S2+2H

10、硫化钠中加入浓硫酸:Na2S+2H2SO411、硫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硝酸:Na2S+4HNO

3S2+4H+2NO3

S↓+2NO2 ↑+2H2O 6NaNO3+3S↓+2NO ↑+4H2O

12、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Na2S+8HNO

33S2+8H+2NO3

3S↓+2NO↑+4H2O 2CH3COONa+H2S ↑

13、硫化钠溶液中加入醋酸:Na2S+2CH3COOH

S2+2CH3COOH

2CH3COO+H2S↑ 2NaHS 2HS

2Al(OH)3 ↓+6NaCl+3H2S↑ 2Al(OH)3 ↓+3H2S↑ 2FeCl2+S↓ +2NaCl 2Fe2+S ↓

14、硫化钠溶液中通入硫化氢:Na2S+H2S

S2+H2S

15、硫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铝溶液:3Na2S+2AlCl3+6H2O

3S2+2Al3+6H2O

16、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硫化钠溶液:2FeCl3+Na2S

2Fe3+S

2+

17、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过量硫化钠溶液:2FeCl3+3Na2S

2Fe3+3S

2+

2FeS↓+S↓ +6NaCl 2FeS↓+S ↓

18、硫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CuSO4+Na2S

Cu2+S

2+

CuS↓+Na2SO4 CuS ↓

FeS↓+2NaCl FeS↓

19、硫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混合:FeCl2+Na2S

Fe2+S

2+

-20、向硫化钠和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2Na2S+Na2SO3+3H2SO42S2+SO32+6H--+

3S↓+3Na2SO4+3H2O

3S↓+3H2O 九、二氧化硫和亚硫酸

1、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亚硫酸被空气氧化:2H2SO3+O

22H2SO3+O2

2SO3 2H2SO4 4H+2SO42

3、将二氧化硫通入氯水中:SO2+Cl2+2H2O

SO2+Cl2+2H2O3、亚硫酸与氯水混合:H2SO3+Cl2+H2O

H2SO3+Cl2+H2O4、将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SO2+Br2+2H2O

SO2+Br2+2H2O5、亚硫酸与溴水混合:H2SO3+Br2+H2O

H2SO3+Br2+H2O6、将二氧化硫通入碘水中:SO2+I2+2H2O

SO2+I2+2H2O

H2SO4+2HCl 4H+SO42+2Cl

H2SO4+2HCl 4H+SO42+2Cl

H2SO4+2HBr 4H+SO42+2Br

H2SO4+2HBr 4H+SO42+2Br

H2SO4+2HI 4H+SO42+2I

7、亚硫酸与碘水混合:H2SO3+I2+H2O

H2SO3+I2+H2O8、二氧化硫溶于水:SO2+H2O

H2SO3

H2SO4+2HI 4H+SO42+2I

9、二氧化硫通入浓硝酸中:SO2+2HNO

3SO2+2NO3

H2SO4+2NO2 ↑ SO42+2NO2↑

10、亚硫酸与浓硝酸混合:H2SO3+2HNO

3H2SO3+2NO3

H2SO4+2NO2 ↑+2H2O SO42+2NO2 ↑+H2O

11、二氧化硫通入稀硝酸:3SO2+2HNO3+2H2O

3SO2+2NO3+2H2O12、亚硫酸与稀硝酸混合:3H2SO3+2HNO

33H2SO3+2NO313、二氧化硫通入氢硫酸中:2H2S+SO214、氢硫酸与亚硫酸混合:2H2S+H2SO

3--

3H2SO4+2NO↑ 4H+3SO42+2NO↑

3H2SO4+2NO↑+H2O 4H+SO42+2NO↑+H2O

3S↓+2H2O 3S↓+3H2O

Na2SO3+H2O SO32+H2O

1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2NaOH+SO

22OH+SO216、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硫:NaOH+SO

2OH+SO217、亚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2NaOH+H2SO

32OH+H2SO318、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硫:Ca(OH)2 +SO

2Ca2+2OH+SO2

NaHSO3 HSO3

Na2SO3+2H2O SO32+2H2O

CaSO3↓+H2O CaCO3 ↓+H2O

2FeCl2+H2SO4+2HCl 2Fe2+4H+SO42

19、向氯化铁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2FeCl3+SO2+2H2O

2Fe3+SO2+2H2O

20、亚硫酸与氯化铁溶液混合:2FeCl3+H2SO3+H2O

2Fe3+H2SO3+H2O

2FeCl2+H2SO4+2HCl 2Fe2+4H+SO42

十、亚硫酸钠

1、亚硫酸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2SO3+O22、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氯水:Na2SO3+Cl2+H2O

SO32+Cl2+H2O

2Na2SO

4Na2SO4+2HCl 2H+SO42+2Cl

3、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溴水:Na2SO3+Br2+H2O

SO32+Br2+H2O

Na2SO4+2HBr 2H+SO42+2Br

4、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碘水:Na2SO3+I2+H2O

SO32+I2+H2O

Na2SO4+2HI 2H+SO42+2I

5、亚硫酸钠溶于水:Na2SO3+H2O

SO32+H2O

NaHSO3+NaOH HSO3+OH

Na2SO4+SO2 ↑+H2O 2NaCl+SO2 ↑+H2O SO2 ↑+H2O

2NaHSO3 2HSO3

6、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Na2SO3+H2SO47、亚硫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2SO3+2HCl

SO32+2H

8、亚硫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硫:Na2SO3+SO2+H2O

SO32+SO2+H2O

9、亚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铝溶液混合: 3Na2SO3+2AlCl3+3H2O3SO32+2Al3+3H2O-+

2Al(OH)3 ↓+6NaCl+3SO2 ↑ 2Al(OH)3 ↓+3SO2 ↑

BaSO3 ↓+2NaCl BaSO3 ↓

2FeCl2+Na2SO4+2HCl

10、亚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Na2SO3+BaCl

2SO32+Ba2

11、亚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2FeCl3+Na2SO3+H2O

2Fe3+SO32+H2O

-2Fe2+2H+SO42

12、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硝酸:Na2SO3+2HNO

3SO32+2H+2NO3

Na2SO4+2NO2 ↑+H2O

SO42+2NO2 ↑+H2O

13、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Na2SO3+2HNO

33SO32+2H+2NO3

3Na2SO4+2NO↑+H2O

3SO42+2NO↑+H2O

14、亚硫酸钠和硫化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2Na2S+Na2SO3+3H2SO42S2+SO32+6H--+

3S↓+3Na2SO4+3H2O

3S↓+3H2O 十一、三氧化硫

1、三氧化硫和水反应:SO3+H2O

SO3+H2O

H2SO

42H+SO42

2、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3+2NaOH

SO3+2OH

十二、硫酸

1、钠与稀硫酸反应:2Na+H2SO42Na+2H

Na2SO4+H2O SO42+H2O

Na2SO4+H2 ↑ 2Na+H2 ↑ ZnSO4+H2 ↑ Zn2+H2 ↑

2、锌与稀硫酸反应:Zn+H2SO4Zn+2H

3、锌与浓硫酸反应:Zn+2H2SO4ZnSO4+SO2 ↑+2H2O

Fe2(SO4)3 +3SO2 ↑+6H2O FeSO4+SO2 ↑+2H2O CuSO4+SO2 ↑+2H2O CO2↑+SO2 ↑+2H2O

4、浓硫酸与少量的铁共热:2Fe+6H2SO45、浓硫酸与过量的铁共热:Fe+2H2SO46、铜与浓硫酸共热:Cu+2H2SO47、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

8、磷与浓硫酸共热:2P+5H2SO49、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Na2O+H2SO

4Na2O+2H

2H3PO4+5SO2 ↑+2H2O

Na2SO4+H2O 2Na+H2O CuSO4+H2O Cu2+H2O

++

10、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CuO+H2SO

4CuO+2H

11、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

4Fe2O3+6H

Fe2(SO4)3 +3H2O 2Fe3+3H2O

12、氧化亚铁与浓硫酸反应:2FeO+4H2SO413、溴化氢通入浓硫酸中:2HBr+H2SO414、碘化氢通入浓硫酸中:2HI+H2SO415、硫化氢通入浓硫酸中:H2S+H2SO

4Fe2(SO4)3 +SO2 ↑+4H2O Br2+SO2 ↑+2H2O

I2+SO2 ↑+2H2O S↓+SO2 ↑+2H2O

Na2SO4+2H2O

16、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NaOH+H2SO

4H+OH

H2O

CuSO4+2H2O Cu2+2H2O

17、氢氧化铜溶于稀硫酸中:Cu(OH)2 +H2SO

4Cu(OH)2 +2H

18、氢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2Fe(OH)3 +3H2SO

42Fe(OH)3 +6H

Fe2(SO4)3 +6H2O 2Fe3+6H2O

19、氢氧化亚铁溶于浓硫酸:2Fe(OH)2 +4H2SO420、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Cl2+H2SO

4Ba2+SO4

2+

Fe2(SO4)3 +SO2 ↑+6H2O BaSO4 ↓+2HCl BaSO4 ↓

Na2SO4+CO2 ↑+H2O CO2 ↑+H2O 21、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Na2CO3+H2SO

4CO32+2H

22、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2NaHCO3+H2SO

4HCO3+H

Na2SO4+2CO2 ↑+2H2O

CO2 ↑+H2O

Na2SO4+H2SiO

3H2SiO3 ↓

Na2SO4+2Al(OH)3 ↓

23、硅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Na2SiO3+H2SO

4SiO32+2H

24、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2NaAlO2+H2SO4+2H2O

AlO2+H+H2O25、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2NaAlO2+4H2SO

4AlO2+4H

Al(OH)3 ↓

Na2SO4+Al2(SO4)3 +4H2O

Al3+2H2O Na2SO4+2CH3COOH

26、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CH3COONa+H2SO

4CH3COO+H27、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NaCl+H2SO428、溴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2NaBr+2H2SO429、碘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共热:2NaI+2H2SO430、硫化钠溶于浓硫酸:Na2S+2H2SO

4-

CH3COOH Na2SO4+2HCl↑

Na2SO4+Br2+SO2↑+2H2O Na2SO4+I2+SO2↑+2H2O

Na2SO4+S↓+SO2 ↑+2H2O

Fe2(SO4)3 +SO2 ↑+2H2O Na2SO4+S↓+SO2 ↑+H2O S↓+SO2 ↑+H2O

31、硫酸亚铁溶液与浓硫酸反应:2FeSO4+2H2SO432、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Na2S2O3+H2SO

4S2O32+2H

33、亚硫酸钠和硫化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2Na2S+Na2SO3+3H2SO42S2+SO32+6H--+

3S↓+3Na2SO4+3H2O

3S↓+3H2O

34、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KClO3+5KCl+3H2SO4ClO3+5Cl+6H--+

3K2SO4+3Cl2 ↑+3H2O 3Cl2 ↑+3H2O

35、溴酸钾和溴化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KBrO3+5KBr+3H2SO4BrO3+5Cl+6H--+

3K2SO4+3Br2 +3H2O 3Br2 +3H2O

36、碘酸钾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KClO3+5KI+3H2SO4ClO3+5l+6H

十三、硫酸钠

1、硫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Na2SO4+Ba(OH)2

Ba2+SO

4+--+

3K2SO4+3I2 +3H2O 3I2 +3H2O

BaSO4 ↓+2NaOH

BaSO4 ↓

BaSO4 ↓+2NaCl BaSO4 ↓

2、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4+BaCl2

Ba2+SO4

篇3: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硫及其化合物知识在苏教版教材中,仅在高一的《化学1》中出现,在其他模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那么,作为学完整个高中化学的高三学生,如何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用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把握和统领高中化学知识,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避免在高一基础上的简单机械重复或原地踏步,是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1.树立整体意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的是物质,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反之,由物质的性质也可以推测物质可能有哪些结构;要运用物质就应了解或知道物质的制法;制取物质就要研究物质的收集方法;物质在制取、收集、使用等过程中自然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高中化学总复习,不同于高一新授课,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起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应该让学生确立如图1这样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框架。

2. 结构决定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思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外层电子的得失或重排,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要研究物质,就必须研究物质的结构,尤其是要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电子的排列情况、分子的结构等,从而推测或推知和预测该物质的性质,如图2。

苏教版《化学》中,介绍了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如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轨道表示式、外围电子排布式、杂化轨道理论、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分子的结构式、电负性、等电子体等知识,完成高中学习任务的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讨论物质结构所需要的必备基础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物质结构知识研究物质的性质。

高三一轮复习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既然称之为一轮复习,就应该把相互有关联的知识,相互有因果关系的知识,相互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统领起来,并借助有关方法和手段解决在高一年级学习中由于知识限制而无法解决、不能研究的内容。

3. 编织物质转化关联网

建立物质之间的转化关联网是复习和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关联网建立的方法有多种,有连线法、网络法以及坐标法。

目前使用最多的应该是网络法,如图3,还有

坐标法,(见图4)。

二、教学片段

1. 硫单质的教学片段

【教师】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硫单质的性质应该由硫原子的结构所决定。我们一起把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一下:

把硫原子的电子式画一下:■

【教师】认真观察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大家可以得出些什么想法。

【学生】硫原子为16号元素,最外层有6个电子,应该可以得到2个电子。

【教师】可以“得到2个电子”,说明硫元素显示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氧化性。

【教师】所以,单质硫可以和氢气、金属钠、铁等具有较强还原性的单质反应,生成相应的硫化物。

从分子形状来看,在硫的氢化物中,硫原子和氢原子是否排在一条直线上?还是呈折线型?

学生开始争论,没有统一意见。

【教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元素周期律来推测:S元素和O元素处在同一主族,S的价电子的电子排布结构与O相似,形成的氢化物H2S是否与H2O有共同或相似之处呢?

同学们恍然大悟。

【学生】对,H2O分子呈折线型,那么H2S分子也呈折线型。

【教师】为什么?

【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硫原子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硫原子在与H原子结合时,S原子采取sp3杂化,其中有2个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H原子形成σ键,还有2个杂化轨道中分别有2对孤电子对。由于S原子形成的是sp3杂化4个轨道,所以,H—S—H不可能成一直线,而是呈V型。

【教师】回答得非常准确。同样,H2O分子和H2S分子属于等电子体,通过等电子体的性质,也可以推测H2S与H2O有共同的分子形状。

2. 二氧化硫教学片段

【教师】你们知道CO2的电子式吗?它是直线型还是折线型?

学生非常轻松地就回答出来了:CO2中所有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分子呈直线型。

【教师】那么,SO2是直线型还是折线型?

【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与CO2一样,是直线型。

【教师】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SO2的分子结构与CO2一样,是直线型?

【学生】直觉,因为两者分子式类似。

【教师】化学是自然科学,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直觉。我再提醒大家:根据“等电子原理”可知,当两种物质具有等电子结构时,应该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学生】喔,SO2与CO2不属于等电子体,结构不会一样。

【教师】SO2分子中,S原子采用了sp2杂化,其中有2个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O原子形成2个σ键,余下的1个杂化轨道上有1对孤电子对与2个σ键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分子形状为折线型。另外,S原子没有杂化的2个3p轨道上的电子与O原子2p轨道上的2个未成对电子形成大π键。

【学生】明白了。

【教师】比较一下:CO2中的C原子采用的是什么杂化?

【学生】C原子采用sp杂化,所以CO2分子呈直线型。

【教师】对。至此,大家能否理解为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通常不让大家写SO2的电子式,而只要求大家写CO2电子式的原因了吧。

既然SO2与CO2两者的结构不同,那么SO2与CO2的性质应该也有不同。比如,SO2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O2没有,这一性质上的差异,能否通过相关知识得以解释?

【学生】……

【教师】S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当O原子靠近S原子的孤电子对时,由于O元素的电负性比S大(O电负性为3.5,S电负性为2.5,H电负性为2.1),容易被O原子所捕获,形成正三角形的SO3,其中S原子仍然为sp2杂化。endprint

3. 硫酸的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写出硫酸的结构式。

【学生】(学生板书)

【教师】很好。从硫酸的结构式,大家能看到或想到些什么?

【学生】似乎有—OH。

【教师】对。其实,含氧酸和碱都可以看成氢氧化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HClO的结构式应该是H—O—Cl的形式,而不是H—Cl—O的形式。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含氧酸中有—OH的结构,却显示出酸的性质呢?

【教师】原来,各类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的酸碱性决定于它发生碱式(I处键断裂)还是酸式(II处键断裂)离解。

如果把R看成中心原子(离子),则若R为非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大,吸引电子能力强,使R—O键结合力增强,O原子上的负电荷向R原子方向偏移,使H原子上负电荷减弱,按II处断裂,H原子以H+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呈酸的特征。

若R为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小,吸引电子能力弱,使R—O键结合力减弱,由于O原子的电负性较大,负电荷偏向于O,致使电负性小的金属原子R以阳离子的形式离解出来,即按I处断裂,释放出OH-,呈碱的特征。

【学生】看来含氧酸和碱是同一类物质。

【学生】所以,教材上在讨论元素周期律时,用“氧化物的水化物”的表述方式来研究酸或碱,从而讨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教师】说得好。从上述键的断裂形式分析,能否说明Al(OH)3为什么显两性的原因?

【学生】能。铝元素金属性不强,非金属性也不强,所以,铝吸引电子能力不强,使Al(OH)3既可能按照酸式离解,也可能按照碱式离解。

【教师】那么,又如何解释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呢?而稀硫酸却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有一定的氧化性。但稀硫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不同,浓硫酸氧化性是硫酸分子中S元素体现出来的,而稀硫酸氧化性是稀硫酸电离出来的H+所体现出的氧化性。

【教师】不错。能否从结构上讨论一下这种差别?

【学生】硫酸是共价化合物,浓硫酸中硫酸分子在没有水分子作用时,硫酸无法电离,S元素周围的O元素电负性大,吸引电子能力强,迫使具有较大电负性的S元素“强力反抗”,期望获得电子,这种强烈的获得电子能力就是氧化性,所以,浓硫酸体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教师】表述合理,准确,到位。那稀硫酸为什么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溶液中,由于硫酸分子电离产生的■离子中,S元素以sp3杂化形式存在,且■离子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使S元素也部分分摊到部分负电荷,从而降低了S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即氧化性减弱。

【教师】稀硫酸有没有氧化性?

【学生】有。稀硫酸溶液中,H+离子的氧化性超过了■离子的氧化性,所以,稀硫酸的氧化性其实就是H+的氧化性。

【教师】非常好。

4. 环保教学片段(略)

5. 课堂结尾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系统论观点,站在高三化学基础上,居高临下,把高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并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的有力武器进行了系统复习。

【教师】通过上述复习,大家对今后其他各章节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何启发呢?

【学生】要定复习的框架。

【教师】是不是应该明确哪些是复习的重点?

【学生】应该复习各物质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列出知识网络,列表总结各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检验、用途、环保等。

【学生】……

【教师】很好!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教师】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定位”——确定复习哪些物质、哪些性质、列出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架;

“织网”——把相互有关联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编织成知识网,便于课后复习;

“构性”——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思路,系统分析、归纳相关知识。

【教师】但是,对具体的不同章节又有不同的“热点”,如本节课的热点为:

氧化性(浓硫酸)、还原性(SO2、H2SO3、H2S)、环保(SO2)、检验(SO2)、应用。

三、反思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课时紧”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按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首先是各种物质性质的复习,也就是要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乃至熟记各种物质的各类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制法、检验、实验操作等基础知识,但我认为让学生体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前后联系的整合方法,让学生体验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验用系统论观点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并总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等,要比简单梳理书本知识重要得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安排学习和研究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探究内容。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复习、涉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关实验等基础知识和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复习解决,不要放到有限的课堂内进行。另外,可以再配套增加两节习题课,以巩固并活学活用所学知识。endprint

3. 硫酸的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写出硫酸的结构式。

【学生】(学生板书)

【教师】很好。从硫酸的结构式,大家能看到或想到些什么?

【学生】似乎有—OH。

【教师】对。其实,含氧酸和碱都可以看成氢氧化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HClO的结构式应该是H—O—Cl的形式,而不是H—Cl—O的形式。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含氧酸中有—OH的结构,却显示出酸的性质呢?

【教师】原来,各类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的酸碱性决定于它发生碱式(I处键断裂)还是酸式(II处键断裂)离解。

如果把R看成中心原子(离子),则若R为非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大,吸引电子能力强,使R—O键结合力增强,O原子上的负电荷向R原子方向偏移,使H原子上负电荷减弱,按II处断裂,H原子以H+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呈酸的特征。

若R为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小,吸引电子能力弱,使R—O键结合力减弱,由于O原子的电负性较大,负电荷偏向于O,致使电负性小的金属原子R以阳离子的形式离解出来,即按I处断裂,释放出OH-,呈碱的特征。

【学生】看来含氧酸和碱是同一类物质。

【学生】所以,教材上在讨论元素周期律时,用“氧化物的水化物”的表述方式来研究酸或碱,从而讨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教师】说得好。从上述键的断裂形式分析,能否说明Al(OH)3为什么显两性的原因?

【学生】能。铝元素金属性不强,非金属性也不强,所以,铝吸引电子能力不强,使Al(OH)3既可能按照酸式离解,也可能按照碱式离解。

【教师】那么,又如何解释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呢?而稀硫酸却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有一定的氧化性。但稀硫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不同,浓硫酸氧化性是硫酸分子中S元素体现出来的,而稀硫酸氧化性是稀硫酸电离出来的H+所体现出的氧化性。

【教师】不错。能否从结构上讨论一下这种差别?

【学生】硫酸是共价化合物,浓硫酸中硫酸分子在没有水分子作用时,硫酸无法电离,S元素周围的O元素电负性大,吸引电子能力强,迫使具有较大电负性的S元素“强力反抗”,期望获得电子,这种强烈的获得电子能力就是氧化性,所以,浓硫酸体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教师】表述合理,准确,到位。那稀硫酸为什么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溶液中,由于硫酸分子电离产生的■离子中,S元素以sp3杂化形式存在,且■离子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使S元素也部分分摊到部分负电荷,从而降低了S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即氧化性减弱。

【教师】稀硫酸有没有氧化性?

【学生】有。稀硫酸溶液中,H+离子的氧化性超过了■离子的氧化性,所以,稀硫酸的氧化性其实就是H+的氧化性。

【教师】非常好。

4. 环保教学片段(略)

5. 课堂结尾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系统论观点,站在高三化学基础上,居高临下,把高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并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的有力武器进行了系统复习。

【教师】通过上述复习,大家对今后其他各章节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何启发呢?

【学生】要定复习的框架。

【教师】是不是应该明确哪些是复习的重点?

【学生】应该复习各物质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列出知识网络,列表总结各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检验、用途、环保等。

【学生】……

【教师】很好!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教师】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定位”——确定复习哪些物质、哪些性质、列出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架;

“织网”——把相互有关联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编织成知识网,便于课后复习;

“构性”——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思路,系统分析、归纳相关知识。

【教师】但是,对具体的不同章节又有不同的“热点”,如本节课的热点为:

氧化性(浓硫酸)、还原性(SO2、H2SO3、H2S)、环保(SO2)、检验(SO2)、应用。

三、反思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课时紧”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按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首先是各种物质性质的复习,也就是要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乃至熟记各种物质的各类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制法、检验、实验操作等基础知识,但我认为让学生体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前后联系的整合方法,让学生体验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验用系统论观点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并总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等,要比简单梳理书本知识重要得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安排学习和研究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探究内容。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复习、涉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关实验等基础知识和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复习解决,不要放到有限的课堂内进行。另外,可以再配套增加两节习题课,以巩固并活学活用所学知识。endprint

3. 硫酸的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写出硫酸的结构式。

【学生】(学生板书)

【教师】很好。从硫酸的结构式,大家能看到或想到些什么?

【学生】似乎有—OH。

【教师】对。其实,含氧酸和碱都可以看成氢氧化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HClO的结构式应该是H—O—Cl的形式,而不是H—Cl—O的形式。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含氧酸中有—OH的结构,却显示出酸的性质呢?

【教师】原来,各类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的酸碱性决定于它发生碱式(I处键断裂)还是酸式(II处键断裂)离解。

如果把R看成中心原子(离子),则若R为非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大,吸引电子能力强,使R—O键结合力增强,O原子上的负电荷向R原子方向偏移,使H原子上负电荷减弱,按II处断裂,H原子以H+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呈酸的特征。

若R为金属元素,R的电负性相对较小,吸引电子能力弱,使R—O键结合力减弱,由于O原子的电负性较大,负电荷偏向于O,致使电负性小的金属原子R以阳离子的形式离解出来,即按I处断裂,释放出OH-,呈碱的特征。

【学生】看来含氧酸和碱是同一类物质。

【学生】所以,教材上在讨论元素周期律时,用“氧化物的水化物”的表述方式来研究酸或碱,从而讨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教师】说得好。从上述键的断裂形式分析,能否说明Al(OH)3为什么显两性的原因?

【学生】能。铝元素金属性不强,非金属性也不强,所以,铝吸引电子能力不强,使Al(OH)3既可能按照酸式离解,也可能按照碱式离解。

【教师】那么,又如何解释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呢?而稀硫酸却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有一定的氧化性。但稀硫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不同,浓硫酸氧化性是硫酸分子中S元素体现出来的,而稀硫酸氧化性是稀硫酸电离出来的H+所体现出的氧化性。

【教师】不错。能否从结构上讨论一下这种差别?

【学生】硫酸是共价化合物,浓硫酸中硫酸分子在没有水分子作用时,硫酸无法电离,S元素周围的O元素电负性大,吸引电子能力强,迫使具有较大电负性的S元素“强力反抗”,期望获得电子,这种强烈的获得电子能力就是氧化性,所以,浓硫酸体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教师】表述合理,准确,到位。那稀硫酸为什么没有强氧化性?

【学生】稀硫酸溶液中,由于硫酸分子电离产生的■离子中,S元素以sp3杂化形式存在,且■离子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使S元素也部分分摊到部分负电荷,从而降低了S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即氧化性减弱。

【教师】稀硫酸有没有氧化性?

【学生】有。稀硫酸溶液中,H+离子的氧化性超过了■离子的氧化性,所以,稀硫酸的氧化性其实就是H+的氧化性。

【教师】非常好。

4. 环保教学片段(略)

5. 课堂结尾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根据系统论观点,站在高三化学基础上,居高临下,把高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并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的有力武器进行了系统复习。

【教师】通过上述复习,大家对今后其他各章节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何启发呢?

【学生】要定复习的框架。

【教师】是不是应该明确哪些是复习的重点?

【学生】应该复习各物质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列出知识网络,列表总结各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检验、用途、环保等。

【学生】……

【教师】很好!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教师】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定位”——确定复习哪些物质、哪些性质、列出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架;

“织网”——把相互有关联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编织成知识网,便于课后复习;

“构性”——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思路,系统分析、归纳相关知识。

【教师】但是,对具体的不同章节又有不同的“热点”,如本节课的热点为:

氧化性(浓硫酸)、还原性(SO2、H2SO3、H2S)、环保(SO2)、检验(SO2)、应用。

三、反思

篇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第1单元 课时3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学习目标

1.从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角度理解不同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了解影响它们转化的因素。

2.通过抓住硫元素化合价相同或不同物质间的转化,整理归纳含硫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依据物质的内在联系整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含硫物质的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过程,学会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构建知识网络图。

三、设计思路

本课试图由“认识含硫物质 转化规律 构建知识网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元素观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教学内容以“硫元素的存在形式”为开始,通过“交流与讨论1”根据硫的不同价态列举含硫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交流与讨论2”学习常见的含硫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其中的转化规律,重点强调“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接着提出“如何实现从硫单质制备硫酸钠”的问题,对转化规律进行实际运用后,进一步利用教材的“整理与归纳1”完善知识网络图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

[引入](ppt2)我们已经学习了SO2和H2SO4这两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你还知道在自然界中哪些物质中存在硫元素吗?在这些物质中硫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回答]火山喷口附近、含硫矿物、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等。(ppt 3)

[板书]一、硫元素的存在形式

[视频](ppt4)硫元素的存在形式

[板书]存在形式 游离态

化合态

[提问]硫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哪些?列举一些含硫元素的物质,并按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类。

(学生完成教材93页交流与讨论1)

[小结]主要化合价有:-2 、0 、+4 、+6 (ppt5)

S S S S

H2S

Na2S

HgS

[设问] 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从本质上看,就是实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呢?

[板书] 二、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ppt6)

(学生完成教材94页交流与讨论2,教师给予适当讲解、指导)

[小结](1)S + Hg = HgS

硫化汞没有毒性,可以用硫处理散落在地上的汞,这样就可以防止汞中毒了。

(2)工业上或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亚硫酸钠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钠,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Na2SO3+O2=2Na2SO4 ,Na2SO3应密封保存。

(4)实验室常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尾气,生成亚硫酸钠。

2NaOH+SO2=Na2SO3+H2O

[讨论](ppt7)请同学们判断以上四个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果从化合价的角度来考虑,物质什么时候具有氧化性,什么时候具有还原性?(以硫元素为例)

[回答]元素处在最高价(+6)只有氧化性,处在最低价(-2)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0、+4)既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追问]怎样实现相同或不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的转化?

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

[交流与讨论3] (ppt8)某地区盛产硫磺,如何实现从硫单质制备硫酸钠?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制备路线,教师小结)

[分组竞赛](ppt9~10)教材第94页“整理与归纳1”。

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注意反应的条件。

[提示]探讨物质的反应类型,可以从酸碱型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氧还型反应、特殊反应出发进一步研究。比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发生酸碱型反应,同时SO2中的硫元素是的价态是+4,化合价可升也可降,故也可以发生氧还型反应。

① S + Hg = HgS ② S + O2 = SO2

③ 2SO2+O2 2SO3 ④ SO3 + H2O = H2SO4

⑤ 2NaOH+SO2=Na2SO3+H2O 2OH-+SO2 = SO32-+H2O

⑥ H2O+SO2 H2SO3

⑦2Na2SO3+O2=2Na2SO4

⑧2NaOH+H2SO4 = Na2SO4+H2O H++OH- = H2O

⑨BaCl2+H2SO4 = BaSO4↓+2HCl Ba2++SO42- = BaSO4↓

[整理与归纳2](ppt 11)硫与含硫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举例说明。

(复习接触法制硫酸的原理)

[课堂练习](ppt12)

1.下列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2S SO2 B. H2SO4 SO2

C. SO42- BaSO4 D. SO32- SO2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酸是( )

A. 碳酸 B. 亚硫酸

C. 硫酸 D. 高氯酸

篇5: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一.学生预习提纲

1.体会两性氢氧化物的含义,总结氢氧化物受热分解规律。2.预习实验方法和原理,分析得到的现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⑵知道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操作;

⑶认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它们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

⑵借助氧化铝两性模拟的方法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 ⑶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难点: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探究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

四:教学用品

试剂: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稀HCl溶液 仪器: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五:教学过程

[引言]之前,我们学过了金属铝的性质,回忆一下关于铝的一些实验。首先,有加热铝箔的实验,说明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氧化膜熔点很高,兜住了Al,使得融化的铝不会滴下,这层氧化膜便是Al2O3。也就是说氧化铝时时刻刻陪伴着铝,那么,学过了铝的性质之后,下面我们来学习氧化铝的性质。

一、氧化铝 1.物理性质和用途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硬度大(滚珠轴承),熔点高(刚玉坩埚),名贵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

2.化学性质

在我们学习其化学性质之前,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铝片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回忆细节。

[设问]将铝片分别放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后,是否立即产生气泡?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未立即产生气泡,而是过一会儿。这是因为铝片表面有一层氧化膜。

[追问]为什么过一会儿还是有气泡产生?

[学生分析后回答] 铝片表面的氧化膜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破坏了。[教师引导]根据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你能否预测氧化铝分别与它们反应的产物,并试着写出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2)跟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讲述]之前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了解了氧化铝是属于两性氧化物氧化铝,原因就是这样。

[板书]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过渡设问]我们已经知道,铝和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现出两性。那么氧化铝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两性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板书]

二、氢氧化铝 1.Al(OH)3的制备

[过渡]现有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教师引导]碱+盐→新碱+新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 Al2(SO4)3+6NaOH=2 Al(OH)3↓+3Na2SO4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2.Al(OH)3的化学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Al2O3下面我们用新制备的氢氧化铝来探究它是否具有两性。[学生实验] 实验三:Al(OH)3+HCl——

实验四:Al(OH)3+NaOH—— [描述和记录现象] Al(OH)3都溶解

[学生活动]试着完成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

[过渡设问] Al(OH)3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和碱起反应呢? [学生实验] 实验五:Al(OH)3+ NH3·H2O—— [描述和记录现象] Al(OH)3不溶解

[教师小结] 一般Al(OH)3只与强酸强碱反应,不与弱酸弱碱反应。Al2O3也是如此。

[设问]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时,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好,还是用氨水好? [学生思考、回答] 用氨水好,即使过量,氢氧化铝也不会溶解而损失。如果用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铝,用量不足时,Al3+沉淀不完全;若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又会部分溶解。

[教师评价]并与学生共同完善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方案。[教师讲解]氢氧化铝的其它化学性质: ②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 Al(OH)3 3.应用

治疗中胃酸过多症,中和胃酸。4.明矾

Al2O3+ 3H2O

十二水硫酸铝钾,用途是净水,主要原因是在普通的水中可以生成胶状Al(OH)3,吸附水中杂质后沉淀下来,将杂质与水分离开。

[课堂小结] 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六.反馈练习:

1.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AlO2A. B.Cu2+ C.Al3+ D.Mg2+

上一篇:橄榄绿的风流诗歌下一篇: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