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情史

2024-04-11

冯梦龙情史(通用7篇)

篇1:冯梦龙情史

冯梦龙的优美诗词《情史》

情史,余志也。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辗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屈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乜。尝戏言我死後,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後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无有嗔恶妒嫉种种恶念,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於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於浇俗冀有更焉,而落魄奔走,砚田尽芜乃为詹詹外史氏所先,亦快事也。是编分类著断,恢诡非常,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於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至於导欲。余因为叙,而作情偈以付之,偈曰:「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於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究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浑沌。无奈我情多,无奈人情少。愿得有情人,一起来演法。

篇2:冯梦龙情史

1593年的夏天,伦敦剧场界的闪亮新星威廉莎士比亚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他失去写作的灵感,那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时代,充满多彩多姿的娱乐和趣事,伟大的莎翁却江郎才尽,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不管剧场老板和债主给他多大的压力,他就是没有创作下一出戏的灵感和动力,这出戏叫作「罗密欧与海盗之女桃丝」。

莎士比亚需要一名女神激发他的灵感,没想到现实生活竟然反映他的创作,他爱上一个女孩,并将他带入他自己写的戏剧之中。

一位名叫薇奥拉的小姐不顾当时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剧场为莎士比亚试演,不过年轻的莎翁很快就发现她是女人,他们俩立刻坠入爱河,这时候莎翁的灵感如泉涌,将他们的爱情付诸成文字,薇拉成为他生命中的茱丽叶,而他这个罗密欧也找到生存的意义。

可是莎翁的运气没那么好,虽然他下笔如神,可是他却得面对薇奥拉必须嫁给魏瑟爵士的残酷事实。

在一场身份混淆、错综复杂的乌龙闹剧中,大吃乾醋的丈夫和老婆的情人决斗,私订终身的情侣偷偷调情,而年轻的莎翁不但得为他的剧本想出完美的结局,也得为他自己的爱情找到快乐的结局。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以孝为话题的 珍珠的梦想 我的太阳作文800字 家风作文1000字

★ 我的友情史

★ 《红楼梦》后感

★ 院感年终总结报告

★ 感演讲稿

★ 韩国游后感

★ 院感工作计划

★ 院感自查报告

★ 院感试题

★ 冬感

篇3:《莎翁情史》的爱情阐释

《莎翁情史》设想了一位贵族女子与莎士比亚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爱情带给了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动力。该剧巧妙地将现实中莎士比亚与薇拉的爱情和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这两条主线穿插并行。莎士比亚在薇拉窗口深情的表白, 以及他们在一起时的绵绵情话都自然而然地化身为剧中罗密欧的言行, 让蒙太奇的效果过渡得自觉而逼真, 达到了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的效果。影片的最后巧妙地安排莎士比亚和薇拉分别饰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 他们将自己的感情和戏中的角色融为一体, 诠释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 向世人展现了爱情的纯正和伟大。

如果说影片中莎士比亚与薇拉的爱情和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这两条主线平行展开的构思让人眼前一亮的话, 那么影片中对爱情中性欲的阐释便显得发人深思。莎士比亚在一场舞会上对美若天仙的薇拉一见钟情, 薇拉也早已为莎士比亚的才情所倾倒。一支圆舞曲, 将两个人眼中爱情火花迸进了彼此的心里。舞会结束后, 莎士比亚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薇拉的阳台下, 两个人用诗唱出了压抑在心里炽热的钦慕之情。

薇拉成为莎士比亚的女神,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她美丽的外表, 更重要的是, 她有着对戏剧、对诗歌执着的痴迷, 就像她坚信纯洁的爱情。她自愿女扮男装, 去玫瑰剧院面试罗密欧的角色。她将自己对爱情的信仰融入台词中, 如百灵鸟歌唱着深情的独白, 引起了莎士比亚内心强烈的共鸣, 他仿佛听到了自己塑造的角色的声音。无疑, 薇拉成了罗密欧独一无二的人选。但是不久, 当薇拉得知势力的父亲已经把自己许配给了一个有权势的公爵, 自己成了父亲提高社会地位的工具和家族的牺牲品时, 她万分沮丧的给莎士比亚写下了断绝来往的信。在交给他时, 薇拉男装的身份暴露, 莎士比亚爬窗进入了薇拉的房间, 而这时薇拉也正巧放下了长发进入房间。心爱的人就站在对面, 但他们却看到了分离的未来。当爱充斥了每一个细胞, 他们如飞蛾扑火一般想融入彼此的生命。至少在那一刻, 他们是属于彼此的, 没有人能进入, 没有人能干扰, 没有人能拆散他们。他们身上每个细胞都刻满了对方的姓名, 他们身上的每一条血液都流淌着对方的浅吟低唱。他们需要用每一寸肌肤的交流来传达心里灼热的爱, 去铭记对方的体温!

显而易见, 莎士比亚与薇拉的爱情不为社会规范所容———莎士比亚已婚, 而薇拉尚未结婚, 但是编剧以及观众都是用仰视的目光看待他们的爱情, 并且满溢着虔诚的向往和祝福。薇拉最后没有和莎士比亚在一起, 她小气的丈夫和强大的女皇必然会让莎士比亚悄无声息地离开。因为爱, 所以她选择用自由换取爱人的生命和锦绣的前程。分离的悲伤让莎士比亚有了不再创作的念头, 是薇拉给了他一个新的故事的灵感, 并鼓励他写下去, 甚至在他们最欢悦的时候, 她依然不肯让莎士比亚延误戏剧的排练, 催促他起床赶去剧场。这才是真爱!

其实, 只要是真爱, 就不应该受到世俗的非议。人生苦短, 能遇到一个值得倾注生命全部的热情的人就已凤毛麟角, 如果连这么一点点的真爱, 都要因为什么儒家的伦理道德而被抹杀得一干二净的话, 那么, 已被逼到黑暗角落里的真爱都要荡然无存了。对于爱情, 丈量的尺度永远不应该是道德伦理, 而应该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存在的深度, 我想这也应该是莎士比亚和约翰·麦顿想告诉世人的吧!

※项目名称: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

蔡白薇,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摘要:《莎翁情史》讲述了莎士比亚一段惊天动地的婚外恋情, 由于阶级身份的对立和利益关系的冲突, 这场爱情注定是两个人对抗世俗泼来一切污水的战争。如今荧屏所呈现的这场纯粹得义无返顾的爱情, 却升华为观众内心的信仰。本文从影片的艺术构思和爱情进展的角度阐释摒弃世俗和超越时空的爱情观。

篇4:冯梦龙《情史》编纂特点赵秀丽

[关键词] 冯梦龙 《情史》 编纂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6-0114-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 of Qing Shi by Feng Menglong

Zhao Xiuli Wang Xuedong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2)

[Abstract] Qing Shi is a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compiled by Feng Menglong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zed by its appropriate classification,well-designed format and style, detailed reference to the origin of the stories, combination of narration and commentary and so on. All these features show the keen devotion of the “narrator of love stories”.

[Key words] Feng Menglong Qing Sh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

冯楚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著述甚丰。其作品类型包括短篇话本小说、长篇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戏曲、散曲、诗集、曲谱等,其中《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等就是他搜集、整理、创作、编辑而成的汇编作品。目前学术界对冯梦龙“三言”研究成果最多,《情史》研究成果亦不少,多集中在冯梦龙的“情教观”[1]、价值取向[2]、生成语境[3]及意义[4]、《情史》产生的社会背景[5]与思潮[6]、冯梦龙的小说观[7]及哲学理念[8]等方面,却较少关注其编纂行为及特色。仅高献红在《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以“三言”为中心》中阐述了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导愚’是冯梦龙编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必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9]傅承洲在《〈智囊〉的编辑与评点》中指出,“冯梦龙编辑《智囊》的动机在于开启民智,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智囊》的分类与评点体现出冯梦龙对智慧的独到认识。”[10]专门针对《情史》进行研究的仅何悦玲在《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中指出,“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11]然而该文仍重在对冯梦龙评辑理念的深度剖析。笔者拟以《情史》为文本,分析冯梦龙汇编作品的编纂特点。

1 分门别类 体例清晰

《情史》作为汇编类作品,具有分门别类、体例清晰的特点。冯梦龙曾在《情史》“序”中称自己愿做“多情欢喜如来”,“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12]。他认为“情教”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大道。因而他将古往今来一切与情相关的故事汇编成册,最终形成这近五十万字的作品——《情史》,包含九百多则故事。

冯梦龙将这些故事按照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灵、情化、情憾、情仇、情媒、情芽、情报、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通、情迹、情外、情秽分为24类。詹詹外史在序言中指出此分类法所暗含的逻辑关系:“始乎‘贞’,令人慕义;继乎‘缘’,令人知命;‘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13]

冯梦龙以分类编排的方式,构造出一个24卷本的庞大“情”文化类型体系,已殊为不易,他还精益求精,在每一卷下面又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体系庞大,枝蔓清晰。例如“情贞类”包括“夫妇节义”“贞妇“贞妾”“贞女”4种类型51则短中篇故事;“情侠类”包括“侠女子能自择配者”“侠女子能成人之事者”“侠女子能全人名节者”“侠丈夫能曲体人情者”“侠丈夫代人成事者”“侠客能诛无情者”6种类型51则短中篇故事。在《情史》中单卷分类最少的当属“情痴类”和“情化类”,没有额外进行分类;其次是“情报类”,仅分为“情报”和“负情报”两种类型。而单卷分类最多的当属“情外类”,被细分为“情贞”“情私”“情爱”“情痴”“情感”“情化”“情憾”“薄幸”“情仇”“姊弟并不宠”“情报”“情秽”“情累”“邪神”14类;其次是“情媒类”,细分为“仙媒”“友媒”“官媒”“妻媒”“字媒”“诗媒”“词媒”“鬼媒”“风媒”“红叶媒”“虎媒”“孤媒”“蚁媒”13类。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冯梦龙在《情史》编纂中,耗费大量精力,将众多资料分门别类,以类相聚,条目清晰,一目了然。

2 题材广泛 全面客观

《情史》题材涉猎非常广泛,上至皇帝公侯,中到达官贵人,下及底层民众,无不涉及。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这是一部与女性密切相关,最全面展示、揭露女性情感与心理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以女性为题材的文学戏剧作品不胜枚举,但仅以一则则短篇故事汇编而成的女性专题作品,并不多见。流传下来并为广大女性熟悉的女性作品,除“女四书”外,就是刘向的《后汉书·列女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吕坤的《闺范》与冯梦龙的《情史》。这几本专门以女性为写作核心或为女性设计、创作的作品中,《情史》无疑是个另类,冯梦龙对女性题材范围、类型、评价等都有重大突破。除冯梦龙和刘向的《列女传·孽嬖》外,其他作品实际上多侧重女性教化,注重正面典范的宣传,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等方面对女性进行教育,带有浓厚的立规范、垂训的教化导向功能,属于儒家或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冯梦龙的《情史》也宣传“情教”观念,援情入礼,以有益于人心教化,导人向善,但他笔下的女性展示出了不同的面相。冯梦龙不仅塑造了“情贞”“情侠”“情豪”等正面形象,还以相当大的篇幅与笔墨描绘了“情私”“情憾”“情仇”“情报”“情累”“情秽”“情疑”等由情引起的负面社会效应或人生悲剧,描写人性百态,贴切民众的日常生活。

nlc202309041336

冯梦龙以“情”为贯穿九百多则故事的主线,对理学家不愿提及、避而不谈的男女恋情、私情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揭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情”。一方面,他指出情贞、情缘造就的美妙姻缘,特别是女仙、女神降临,带给男性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的顺畅发达。例如第十九卷“情疑类”中描写的神仙形象,有佛国、天仙、杂仙女、地仙、山神、水神、龙神、庙像之神、杂神九类共52则故事,仅“地仙”“庙像之神”各记载1男神,“山神”记载2男神,“杂神”记载4男神,其他全部是女神,充分表达了他对女神的青睐、推崇之情。

另一方面,冯梦龙也指出“情”若处理不当,滥情、纵欲、私情、淫奔等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或灾难。他在《情史》中不吝笔墨描写了大量女妖、女鬼、女怪现行,危害男性身体健康,甚至威胁身家性命的例子。例如在第十八卷“情累类”中细分“损财”“误事”“损名”“履危”“遭诬”“亏体”“陨命”“妇人淫累”8种情况,在这26则故事中基本上是男性因贪恋女色而蒙受损失,甚至为之殒命,仅“遭诬”记载受迫害蒙受损失者为女性。第二十卷“情鬼类”共记载了“宫闱名鬼”“才鬼”“冢墓之鬼”“攒瘗之鬼”“旅榇之鬼”“幽婚”“无名鬼”7类38则故事,出现的鬼怪无一例外全是女鬼,她们打着有夙缘、百年好合的名义与男性私会,男性多为阴气所伤,身体憔悴,染病上身,重者甚至殒命。第二十一卷“情妖类”记载“人妖”“异域”“野叉”“兽属”“羽族”“鳞族”“介族”“昆虫属”“草木属”“无情之物”“器物之属”“无名怪”等精怪共65则,出现的男性妖怪共17个,剩下妖怪全为女性,其中“狐妖”类故事全是化身女性迷惑男性,这些妖怪也对情人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许多都是在方士、道士采取驱魔仪式后才保全性命。冯梦龙这种鬼气、妖气十足的描写方法开启了狐妖媚人惑人的滥觞,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同一类型。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看问题态度和表现手法正是其超越于同时代及前代学者文人之处,为人们展示了社会丰富多彩的面相,启人深思。

3 文字优雅 详略得当

大量使用诗歌、词赋,是《情史》区别于另外两本笔记体小说《智囊》和《古今谈概》的鲜明特征之一。《情史》叙述在强调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同时,又注重文字表达的高雅性,记载了大量诗词,并专门析出一卷“情迹类”,细分为“诗话”“词话”“杂事”三类55则,记载因情演绎而来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冯梦龙在许多故事中不厌其烦,将男女主人公唱和往来的诗歌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诗歌只有具备一定文学功底的人才能读懂。例如《张幼谦》中记载了张幼谦与罗惜惜两小无猜、两情相悦写下的唱和往来诗歌,包括词《一剪梅》《长相思》《卜算子》《和卜算子》四首诗词[14];《章文焕》中记载生与窦羞花往来唱答,以诗传情、定盟的诗歌共计14首[15]。

以张红桥为例,她聪敏博学,雅善属文,不嫁权贵,愿嫁才子,邑人纷纷写诗求婚,张看重林鸿道的才情,与之以诗定情,唱和推敲,情好日笃,共保留3首诗作。林鸿道远游金陵,专门为丽人写下《大江东》话别:

钟情太甚,人笑我,到老也无休歇。月露烟云多是恨,况与玉人离别。软语叮咛,柔情婉恋,镕尽肝肠铁。歧亭把酒,水流花谢时节。应念翠袖笼香,玉壶温酒,夜夜银屏月。蓄喜含嗔多少态,海岳誓盟都设。此去何之,碧云春树,合晚翠千叠。图将羁思,归来细与伊说。

张红桥亦依韵赋别:

凤凰山下,玉漏声,恨今宵容易歇。一曲阳关歌未毕,栖鸟哑哑催人别。含怨吞声,两行珠泪,渍透千里铁。柔肠几寸,断尽临歧时节。还忆浴罢画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渡头,河冰千里,合冻云叠叠。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16]。

观二人词,男女两性性别不同,对离愁别恨的感知度也不同。林鸿道离别词带有无限豪放英气,去去就回,两情无猜的豁达乐观,而张红桥则细腻描绘了女性与情人分别,泪湿衣襟、愁绪满怀、闺恨无穷的形象,才情丝毫不逊于林生。相思最苦,愁杀才女,红桥思恋成疾,不数月而卒,只留下《蝶恋花》一阕及七绝句,中有“一南一北似飘篷,妾意君心恨不同。他日归来也无益,夜台应少系书鸿”[17]。读者在阅读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时,又可以通过这些诗词领略到红桥超凡脱俗的才情,体会才情堪绝的妙人因相思而愁绪满怀,恨不相逢,阴阳两隔的无限惆怅与离恨之感。

冯梦龙采取这种文字表达法,主要是因为《情史》的受众对象,并不局限于男性,广大女性也是重要读者群。高彦颐在《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专门研究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特别是江南地区产生的才女群体,她们对汤显祖等人的作品爱不释手[18]。冯梦龙作为与汤显祖齐名的文坛巨匠,同时也是书商、出版家最喜欢的作家,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和眼光,知道知识女性除了阅读女教书籍外,更喜欢研习诗歌作品。与经史子集作品、八股文、政论文、戏剧小说等作品相比,诗歌词赋以其特有的言简意赅、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而契合知识女性的文化认知与心理需求,因而唐诗宋词更受才女青睐。冯梦龙在编纂《情史》描写男女恋情时,加入大量的诗词歌赋,通过诗歌生动刻画陷入热恋中的男女各种思恋、离恨之情,以此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19]。《情史》与汤显祖的作品一样,成为广大才女们案头最爱的文学作品,冯梦龙《情史》中记载的《冯小青传》就在这些知识女性群体与文人士子中产生巨大反响。

此外,冯梦龙在编纂《情史》时,特别注意语言的详略得当。其故事长短篇幅因人因事而异,根据故事情节与作者点评而有很大差异。例如最长的故事《王娇传》记载王娇与申纯的恋情,花了15547字,故事一波三折,反反复复,跌宕起伏,从而将“阻婚”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20]。而最短的故事《尾生传》仅短短21字,“尾生与女子期于梁,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21]。冯梦龙的点评也非常精到,“此万世情痴之祖”[22],可谓画龙点睛。

4 强调出处 以真感人

情作为一种主观性极强的直观感受,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强调情感互动,容易引起共鸣。冯梦龙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以深发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作为内在动力,坚守社会礼仪规范,达到以情助教的目的。文学艺术中“真实而非虚幻”的人物、事件往往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触动更为深刻,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他人效仿、学习的榜样。因而他特别注重论证、说明故事的真实性,不遗余力通过各种形式与细节来传递信息,指明故事的出处或来源渠道,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令读者信服。

nlc202309041336

一是直接指出故事源自何种文献资料,有据可循。据不完全考证,《情史》明确提及的故事源头出处包括《列子》《列女传》《汉书》《魏志》《南史》《北史》《旧唐书》《邸报》《蜀本纪》《朝野佥载》《搜神记》《传奇》《逸史》《说郛》《幽明记》《宁波志》《异苑》《稗史》《化书》《本传》《耳谈》《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联芳楼记》《何氏语林》《玉堂闲话》《西樵野记》《北梦琐言》《泾林杂记》《泾林续纪》《酉阳杂俎》《北窗志异》《云溪友议》《贾子说林》《文昌化书》《卢氏杂说》《艳异编》《诚斋杂志》《居录续卷》《金銮密记》《王氏见闻》《三水小牍》《神异录》《笔奁录》《常新录》《闻奇录》《乐府杂录》《历朝穷怪录》《八朝穷怪录》《志怪录》《潇湘录》《葆光录》《辟寒部》《续定命录》《江湖纪闻》《法苑珠林》《云溪友议》《异物志》《独异志》《清异录》《杂异记》《述异记》《集灵记》《齐谐记》《洛中纪异》《本事诗》《阴德传》《西王母神异传》《杜兰香别传》《燕女坟记》《草木状》《妆楼记》《青琐》《流红记》《题红》《武后御制》《沈小霞妾传》《传奇》《错占凤凰俦》《说林》《说听》《夷坚志》《金钏记》《綵舟记》《幽明录》《洞冥记》《淮海集》《杨铁崖集》《青楼集》《金钏集》《三峡记》等,这些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典籍、文集、笔记、小说、志书、类书、神话传说等,文献来源可谓广泛,不拘一格。

二是注重考证文本的真实性,推本溯源。冯梦龙喜欢将不同版本的同类故事放在一起,并尽力考证史实,不擅自决断,而是将各种说法全部列出,供读者自己选择。因此,《情史》在一则故事结束后,多次出现“按”“一说”“又”等带有补充、说明、解释性的新增材料、史实。这种表明出处或解说的“按”语共出现23次,“一说”出现7次,表示同类故事而顺带出现用于补充的连词“又”共出现29次。例如冯梦龙在“红叶媒”中首先详细讲解了唐僖宗时于佑拾到红叶,上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懃谢红叶,好去到人间。”[23]后得娶宫女韩氏为妻,方知早有红叶诗为媒人的故事,然后专门列举了唐小说记载的四则关于红叶的故事。冯梦龙考证唐朝关于红叶媒的四个不同版本[24],指出它们的传承、演变历程,探寻、落实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及最终命运。且四则故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则故事重在展示男女主人公的诗歌才华与人生奇遇,故对二人唱和往来的诗歌一一记载;第二则故事重在分析故事产生的原因;第三则故事重在考证当事人究竟是谁,版本流传演进历程;第四则故事侧重两人结缘过程及最终结果。冯梦龙旁征博引,将同类资料或说法妥善合并、归类,以飨读者。这些按语既起到注明出处的作用,又可达到解题的效果,进一步强化编纂者的观点,加深读者印象。

三是注意指出故事来源渠道,以证明非信口雌黄、杜撰瞎编。冯梦龙在《情史》写作、编纂过程中,十分注重交待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男女主人公的结局,特别是同时代的人和事,往往加入时人的反应、评价等,以此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例如在《扇肆女》中他在文末专门指出扇肆女的故事得以为人知晓,是因为“林同榜进士传其事”[25]。

5 评传结合 凸显主观性

冯梦龙的《情史》作为笔记体汇编文学作品,与其同类作品《古今谈概》《智囊》的写作手法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别。冯梦龙在《情史》中经常就事论事,进行点评,体现了编纂者的鲜明思想观念,为全面了解冯梦龙提供了很好的窗口。例如冯梦龙在《李妙惠》中点评说:“卢下帷发愤,不必绝家音。其父母且从容问耗,亦不必汲汲嫁妇。天下多美妇人,商人子亦不必强纳士人之妻。全赖李氏矢心不贰,遂成一片佳话。”[26]冯梦龙从卢生、父母、下聘商人和李妙惠四个角度来评论改聘风波,全面而客观。

《情史》卷末的写作手法与《史记》非常相似,司马迁在每篇传记后面加上“太史公曰”进行一番评论,冯梦龙在每卷结束后也专门有一段“情史氏曰”,高度概括总结自己的观点。何悦玲认为冯梦龙设计这种评论的行文体式,目的在于从“史”的角度来说明“情”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各种表现形态,提高“情”的“史学”地位和意义,从而将被正史排除在外的“情”纳入“史”的范畴,并于正史之外建构起“情”的历史谱系[27]。

笔者进行了初步统计,《情史》明确指明身份的点评者就有“子犹”(冯梦龙别署)(23次)、“情史氏”(冯梦龙别号)(20次)、“情主人”(冯梦龙别号)(8次)、“外史氏”(2次)、长卿氏(即屠隆)(10次)、“钱简栖”(即钱希言)(3次)、“李和尚”(即李贽)(1次)、“弇州老人”(即王世贞)(1次)、“杨维桢”(1次)、王百谷(1次)、姚叔祥(1次)、“戋戋居士”(1次)、“房千里”(1次)、“江道行”(1次)、“柳先生”(1次)等等。“冯氏评点多着眼于对故事内容的赞赏和生发,具有相当的思想价值,集中体现了其弘扬至情的思想倾向,是明末文言小说评点成就较为突出的”[28]。除去这些直接表明评论者身份的作品,《情史》记载的九百多则故事中还有许多是在故事结尾处进行点评,这种写作方法与明代中后期江南等地点评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冯梦龙深受影响,他作为当时出版界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书每成一卷立刻传给朋友阅览共享,这些朋友也多为名家,故出版商乐于将他们的评论、感叹、观点都直接或间接融入作品中,以扩大对读者的影响力。

《情史》在作者和他人点评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前面十几卷点评的多,而最后几卷几乎没有点评,编纂者本人也较少进行点评。导致这种奇怪现象发生,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作者初始辑录时,注重与朋友交流,故反馈者众,且评点精彩,因而被作者和书商赏识,刊刻发行时一并刊登,随着《情史》前面数卷的成功,深受大众喜爱,于是乎冯氏后面的作品一经完成立刻付梓,来不及给朋友看,因而后面的点评、评注较少;二是冯梦龙对情史的分类,前面几卷还比较符合大众认知,因而朋友同行积极捧场,各抒己见,产生思想共鸣和火花,但是冯梦龙后面把“情”的主体范畴不断扩大、延伸,最后妖魔鬼怪、植物界、动物界、飞禽走兽无不囊括其中。冯梦龙的认知超凡脱俗,曲高和寡,同时代人大部分没有达到这种思想境界,因而无法点评,无法对话,冯氏只好将所有感情浓缩在卷末的总结点评中。

nlc202309041336

冯梦龙撰写故事时,还注重将不同人的评价、认识收罗进去,开阔读者的眼界。例如在《情侠类》讲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后,他自己点评道:“妻者,齐也。或德或才或貌,必相配而后为齐。相如不遇文君,则绿绮之弦可废;文君不遇相如,两颊芙蓉,后世亦谁复有传者。是妇是夫,千秋佳偶。风流放诞,岂足病乎!今之蓬州,唐谓之相如县,迄今有相如祠。相如之取重后代若此,彼风流放诞者得乎哉。”[29]冯梦龙将卓文君视为能自择佳偶的侠女子,文君与相如成就一段良缘,其风流放诞亦成就千古佳话。长卿氏(屠隆)对此评论深表认同,他进一步阐述风流放诞的特质,“文君之为人,放诞风流也。女不侠,不豪;侠不放诞风流,不豪;放诞风流,不眉色姣好,不豪;姣好放诞,所奔非相如,亦不豪;奔相如不家徒四壁,亦不豪;家徒四壁,不亲当炉,相如与佣保杂作,涤器于市,亦不豪;亲当炉,相如涤器,不得僮百人,钱百万,太守郊迎,县令负弩,卓王孙、临邛富人皆伛偻门下,亦不豪。此所以为放诞风流也。文君以身殉相如,相如亦以身殉文君,一琴一诔,已足千古。”[30]通过七个“不豪”层层递进,深入剖析,指出卓文君拥有美貌与财富,却心仪贫穷才子,敢于为爱私奔,放下身段,当炉卖酒,为爱无怨无悔,最终成就侠女自择佳偶匹配才子的成功爱情典范,令后人敬仰倾慕不已。

伟大的编辑思想推动伟大的作品产生,冯梦龙不仅是一个编辑,而且是一个伟大思想家。他编辑《情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情教”,教会人们利用内心存在的“情”来认识世界,发自内心遵守各种仁义道德规范,实现理想社会蓝图。《情史》这部汇编作品凝聚、体现了冯梦龙对“情”的集合性、独创性、独立性、创造性认知,是对其思想进行深刻认识的绝佳切入点。

注 释[1]傅承洲.“情教”新解[J].明清小说研究,2003(1):40-43

[2][29]何悦玲.“六经”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价值指向[J].社会科学评论,2009(2):92-98

[3]何悦玲.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34-38

[4]吴倩.冯梦龙《情史》中的“情真情教”[J].文学界,2010(2):26-27

[5]聂付生.论晚明文人情本思想的传播[J].求是学刊,2007(4):117-121

[6]夏咸淳.《智囊》诸书与晚明崇智思潮[J].学术月刊,1998(10):62-71

[7]申明秀.论世情小说教主冯梦龙的小说雅俗观: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一[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3):86-89

[8]傅承洲.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2):87-90

[9]高献红.冯梦龙编辑理念探析:以“三言”为中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3):206-208

[10]傅承洲.《智囊》的编辑与评点[J].江苏社会科学,2012(4):165-170

[11][27]何悦玲.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J].人文杂志,2009(5):115-118

[12][13][14][15][16][17][20][21][22][23][24][25][26][29][30]冯梦龙.情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4:1,3, 75-77, 86-88, 367, 368, 380-404,196,197,333, 333, 100, 8, 111,111

[18][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

[19]廖华.受众心理与明代戏曲刊刻[J].出版科学,2012(2):105-110

[28]董玉洪.明代的文言小说评点及其理论批评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10(3):127-141

(收稿日期:2015-02-10 )

篇5:《莎翁情史》英文版影评

Shakespeare in love The film of Shakespeare in love is pretty good.I think I love it.Firstly, the film’s stage lights is very bright and make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lm clear and distinguishable.The effect is very obvious to show characters’ facial expression.Secondly, the arrangement of theatre and the style of characters’ costume coincid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Elizabethan very much.And then, in the film,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are various, for example, Shakespeare’s bold and unconstrained(豪放), Viola’s elegance and enthusiasm, Lord Wessex’s evil and greedy , and so on.My favorite part is its music, which is beautiful and graceful.So, it worth to earn Oscra Award.Also, its language is full of humor, and often make me langh.About the film’s plot, that’s in summer, Shakespeare lost his inspiration(灵感), so he couldn’t finish the play of Romeo Ethel the Pirate’s Daughter, however, the boss of the theatre were pressing him all the time.In Elizabethan,every place was full of enjoyment and jokes,but not allow female to act on satge of theatre.Until he meet noble girl who named Viola.Viola pretended a man to help Shakespeare rehearse a play, Romeo

and Juliet, which was from his inspiration when they fell in love.Romeo and Juliet seems to reflect his real life.Viola was beautiful and elegant, he love her, however, the ending is always sad.Viola must marry to Lord Wessex, Shakespeare and Viola were bound to separate.In a word, the story is a tragedy, but I love it.

篇6:元稹的两段情史

元稹祖上是鲜卑人,他是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键的十世孙,到孝文帝改革的时代才改姓元。虽然他是帝室后裔,但到了他这一辈,家里也没剩什么了,他祖父做过县丞,父亲在代宗朝做过兵部郎中。元稹八岁丧父,因生母是继母,为长兄所不容,不得已回到凤翔府娘家居住,日子过得不容易。其母郑氏很重视教育,虽然生活艰难,却没有让他辍学。

元稹长得很帅气,又有才学,十五岁明经科及第,但明经科不如进士科含金量高,所拓展阅读:以他一直没有官职。他二十一岁时住在蒲州,当时遇到小战乱,被困在那里,幸亏得一友人相助才得以免难。蒲州之乱中,他与友人家少女相爱,乱平之后又去长安应科举,遂将这少女抛弃了。

贞元十九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中书判拔萃科,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两人成为好友。

元稹出身没落贵族,祖上门第很高,到他这里门第已经很低了,他入仕之后功名心很热,所以对婚姻的门第非常看中。元稹长得一表人才,又有才学,看中他的人倒是有不少,当时吏部侍郎韦夏卿择婿,将最幼的女儿韦丛嫁给了他。

韦夏卿当时是朝中的红人,先是做了吏部侍郎,之后又转做京兆尹、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太子少保,官运很顺。此人颇有风度,好结交名士,得过他提携的后辈名士不少。韦丛最幼,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也是个才女。元稹有这样的姻缘,本来也是极好的事情。

元和初年,元稹做了左拾遗,这是个言官的职务,品级虽然只有九品,但有权直接给皇帝上书。元稹少年新进,锋芒毕露,连续上书给宪宗陈说国家大事,宪宗召见了他,但是面谈的时候宪宗非常失望,觉得不过是个喜欢空谈的愤青,并无实干,又让他回去了。键盘侠元稹比宪宗更失望,回去之后继续长篇大论地发帖谈国事,宰丞们都很烦这种嘴炮。不久韦夏卿病逝,这些人干脆让他去地方上做县尉,这一下元稹非常失落。

他去县尉任上不久,母亲病逝,他回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出来时,升职为监察御史。这一年元稹三十一岁,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剑南东川出差。他刚出发就给薛涛写信,说是闻名已久,想见上一面,于是两人在梓州相会,同游巴蜀三个月。

元稹在东川办差倒是非常卖力,弹劾不法官吏,平反冤案,做了不少政绩,他当然是希望回到京城后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情况却与他想的有所不同。他在东川得罪了不少势力,这些人对他都有意见,这些人在宪宗面前说了不少坏话,而他与薛涛的事情也成为了政敌攻击的把柄。

他与薛涛的私情被这些人捅到了京城,文坛视为佳话,但他家里人可不这么想。他自幼丧父,青年丧母,家里又穷,做官以来连房都买不起,一直住在岳父家,他自己家族更是没有半点政治势力,他入仕途也多得韦氏家族的助力,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韦丛和他的感情也出了很大的裂痕。

不久,元稹被外调洛阳御史台,仕途失意,夫妻不和,人到中年,意兴阑珊。

其实元稹这次不能算贬官,只是平级外调,但是去洛阳之后离皇帝就远了,将来前程还是很受影响的,他对功名很热衷,这次外调对他心情打击很大。他刚到洛阳,妻子韦丛就去世了,韦丛此时年仅二十七岁,她的死与元稹薛涛的外遇可能也有关联。

韦丛和元稹从前感情不错,两人也有甜蜜的`时候,现在也只得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稹写了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衫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三首诗都写得极悲切动情,为千古悼亡诗名作。

元稹到了洛阳,又与河南尹房式起了纠纷,被罚没了工资。次年又在驿站偶逢大宦官仇士良,因元稹先到,占了上房,仇士良要他腾房,两人口角争执,元稹被仇士良的人抽了一顿鞭子,很快又被贬官去江陵府做参军,这一贬就厉害了,一辈子都没翻身。

元稹的仕途巅峰期就是元和四年出差四川那一趟,之后都是下坡路,所以他后来对薛涛颇有些恨意。他在《莺莺传》里借莺莺来比作薛涛,指责崔莺莺勾引良家公子,害人清白,颇有些借题发挥的意思。

元稹后半生又遇到了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另外一位,她叫刘采春,其实是一位流行乐坛的大明星。

刘采春,生卒年月出身籍贯皆不详,她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诗书世家,她就是一名歌手。她就像蔡琴、邓丽君、凤凰传奇,男女老少都喜欢她的歌,她的诗作都是配了曲调去唱的,写诗是为了歌唱艺术的需要,并不是文人诗。

刘采春从小学唱参军戏,这个戏种其实不是戏曲,而是相声的早期原型。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手下有一名参军贪腐被抓,他就让优伶扮演参军,其他的优伶在旁边嘲笑奚落他,因此得名参军戏。这是一种滑稽搞笑的曲艺形式。刘采春的丈夫姓周,也是个演员。参军戏要走南闯北赶场子,因为面向的观众都是很普通的民众,所以格调很低,就像东北二人转,真正的民间场子二人转都是口荤得不行,和央视播出的二人转完全两码事。刘采春不喜欢参军戏,所以中途转行,自己学习唱诗,不唱戏了。

诗是可以用来唱的,所以才叫诗歌,最古老的诗都是从民间歌谣里来,比如诗经中的那些作品,但是唐朝诗主要是文人诗,文士们会写不会唱,诗歌的“歌”这一部分其实缺失了。刘采春唱诗,既复古,又新潮,在当时非常流行,特别是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非常受欢迎。刘采春的客户群从普通民众变成了士子,受众群体虽然小了,但是赚的钱却多了,很多文人慕名而来,登门出资请她唱自己的诗作以扬名。

刘采春不但唱功了得,而且拓展阅读:长得花容月貌,倾倒众生,是那个时代的大众情人。当时元稹写了一首《赠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望夫歌》是刘采春的代表作:“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从这首《望夫歌》可见,刘采春是一个聪明人。

当时刘采春除了给文人唱诗赚钱之外,也非常注意吸纳高质量粉丝群,这首《望夫歌》就是专门为那些富商妻子写的。这些女子手头都很宽裕,但是丈夫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来一两趟,遇到性格粗疏些的丈夫,甚至书信也难得有。这些富婆住在豪宅别墅里,其实寂寞得很。刘采春开演唱会唱这首歌,这些粉丝都会蜂拥而至,在台下听着《望夫歌》,拿着手帕抹眼泪,心里一感动,打赏就会很阔绰了。

元稹在越州做官时,刘采春途经当地,开了这样一场演唱会,元稹是地方官,也看了她的演出,对她一见钟情。刘采春有丈夫,元稹自知不可能娶她,但居然还上门去求一y情,颇有点仗着自己是个官就欺负人的架势。

不过刘采春是江湖女子,走南闯北这些事见得多了,倒是颇有些手段。她去见了元稹,当场写了一首绝命诗:“闻道瞿塘顾堆怀,高山流水近阳台。旁人哪得奴心事,美景良辰永不回。”写完就要跳楼自尽。

篇7:冯梦龙简介

内容摘要:冯梦龙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此种独特的思想形式直接促成了“三言”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形式两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关键词:三言 中和之美 儒雅 情俗 调适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宋明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准确的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想适应的封建伦常的总称。二程说:“上下之分,尊卑义也,理之当也”,①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理学禁锢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锁的时候,个体感性的高扬就成为必然。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先秦儒学就成为他高扬个体感性的一种方式。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本主义的人学,认所谓“爱人”、“爱众”为指归。而“爱人”、“爱众”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子曰:“……汛爱众,而亲仁”④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以及《礼记??中庸》说的“仁者,人也”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学”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礼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⑤这与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冯梦龙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创作让死气沉沉的晚明儒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冯梦龙的“三言”,其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总原则,在儒学体系中“仁”是总体的道德内容,“礼”是总体的道德规范,二者构成了儒学的总纲。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⑥“有子曰:‘孔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⑦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⑧

“中庸之道”在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集体无意识。在明朝中晚期社会背景涵盖下的冯梦龙,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个白话短篇小说领域中垦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艺术天地。我们不难看出,他编辑、整理“三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喻世”、“警世”、“醒世”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即如:“六经国史之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 ⑨冯梦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进步文人,尽管其思想受到了市民意识的深刻影响,但基本方面还是站在回归先秦儒学精神的立场上。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中和的调适。因此,总的来说,他仍要求小说的内容“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以求“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

另外,冯梦龙特别重视小说中描写的“男女之情”,他在《情史叙》中提出“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只要加以正确导引,可使它“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以达到“情教”的目的,产生像《六经》一样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理论上反对在小说中描写色彩内容。《醒世恒言序》云:“若夫淫谭亵语,取快一时,贻秽百世”。冯梦龙在当时淫风特盛的晚明文坛发表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结果。这一立场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就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我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衊世界,广摭污造,非荒诞不足法,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世,莫此为甚。而且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有识者为世道忧之,以功令历禁,宜其然也。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着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三言”的情感形式

“三言”在总体的情感形式上呈现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在“三言”中我们看不到纯粹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情感表达上通过悲喜交织,让悲喜趋向中和。通过这种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人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刺激。这主要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⑩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姑且借用“悲剧”、“喜剧”的概念来对“三言”中的一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作个简单的界定。

《杨思温燕山逢故夫》是个悲剧。爱情的离合悲欢被嵌入国破家亡的大框架中。杨思温只是陪衬人物,他因靖康事变,流落燕山,而对燕山元宵灯市,“情绪索然”初露悲剧倪端。遇见嫂子郑义娘,后者的遭遇加深了悲剧性。韩思厚出使金国,在秦楼题写吊妻词。杨韩晤面义娘丈夫韩思厚叙说与义娘生死离别境况,追寻义娘遗骨,得遇义娘鬼魂。义娘说:“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愈见悲凉,但夫妇(人鬼)相见,相约决不辜负对方。悲中透出几分喜气。义娘虽死,而鬼魂时隐时现。以“喜”淡化悲剧性。韩背叛义娘,娶妻刘氏,义娘遭遇更令人同情,悲剧性得到强化。但紧接着魂附刘氏,揪骂韩思厚,在悲剧中掺入喜剧因素。最后义娘鬼魂把韩郑二人拽入水中,则稍快人心。无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还是小说中的悲剧气氛,都未达到惨痛的地步,读者的心理也趋于平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都是爱情悲剧,前者写李甲与杜十娘的相爱过程,颇具喜剧色彩,直到高潮李甲才露嫌弃之心,且将她卖给孙富,杜十娘怒斥孙、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剧始得完成,整篇小说悲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反面人物得到应有下场。悲剧性得到缓解中和。后者写王娇鸾与周廷章相爱,诗词酬答,全无一点悲剧痕迹。近结尾处,周廷章变心,王娇鸾自缢,悲剧仿佛在刹那间形成,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变为负心他求。但最终一顿乱棒打死周廷章,正义战胜了邪恶,悲剧性又得以缓解。

喜剧中的“中和之美”的情感形式,在“三言”中亦十分突出,“中和之美”在喜剧的本质上,表现为“乐而不淫”,即要求喜剧性不应过度,而要恰当。讽刺喜剧较之幽默喜剧,其讽刺,嘲弄的程度更为强烈,其主人公多为作者批判的对象,揭示其虚伪可笑的本质,撕破其毫无价值却伪装有价值的假面,用笑声去否定和鞭挞丑恶的人和事。而幽默喜剧对喜剧人物虽作某种讽刺,但程度较轻微,作者对喜剧人物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喜剧人物未必是坏人,只不过性格,行为具有某种弱点、缺陷,这是种轻松的喜剧。儒家的“中和之美”制约“三言”的喜剧艺术,造成讽刺喜剧少,幽默喜剧多的情况。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唐解元一笑姻缘》都属于幽默喜剧。讽刺喜剧仅《桂员外途穷忏悔》,《滕大尹鬼断家私》等二、三篇,但冷嘲热讽十分尖刻,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滕大尹始以正剧人物的面目出现,直至最后,他装神弄鬼,攫取千两黄金,把一坛黄金抬回衙内受用,才露出喜剧角色的真相。对此,作者嘲讽的态度十分严峻。

“三言”中的喜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把幽默戏剧与讽刺喜剧融与一篇之中,而以幽默喜剧为主导,将正剧因素注入喜剧,使喜剧性不至于过分浓烈,甚至悲喜交揉,以悲淡化喜,形成“谑而不戏”、“婉而多讽”的格调。《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喜剧性在于“有老婆的翻没了老婆,没老婆的翻得了老婆”故事情节朝喜剧主人公愿望的对立面转化,构成诙谐有趣的情节。喜剧主人公梁尚宾乃冯梦龙鞭挞的对象,他与鲁学曾为表兄弟,鲁向其借衣,他因贪心,冒名顶替去会孟夫人,孟夫人不知,赠金银首饰,此一错也;梁向阿秀求欢,阿秀屈从,此二错也;滑稽的底蕴包含着悲剧性。梁走后,鲁求见,阿秀因已失身,赠金钗二股,叫鲁“别选良缘”,此三错也;阿秀自缢,此四错也。小说掺进了悲剧性。梁回家,无意中泄露了冒充之事,夫妻感情破裂,田氏与其离婚,此一正也。顾佥事告状,鲁屈打成招,此五错也。陈御史细审此案,微服出访,掌握物证,此二正也。梁尚宾不知陈御史身份、底细,把孟夫人所赠金银首饰换成银子,一味蒙在鼓里空欢喜,运用了喜剧“嘲弄”的手法,此三正也。阿秀附魂田氏,孟夫人认田氏为义女,把她嫁给鲁学曾,结局出人意料,真喜剧也。一篇之中,一错再错,而至五错。错者,误会或失误也。其中多属喜剧性。又有三正。正者,正剧因素也。阿秀的失身,亡身,则带有悲剧性。喜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一篇之中,梁尚宾是讽刺喜剧中的恶棍歹人形象,鲁诚实善良,是无辜受害者的形象,陈御史乃正剧中的人物,阿秀却是悲剧人物。无论人物,情节,总是喜剧性,悲剧性交织,主要倾向是喜剧性。把喜剧、悲剧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使得小说不至于“过”喜,也不至于“不及”喜,而达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

“三言”的此种情感形式,与当时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所谓常人,是指那些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以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11)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之能传布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而“常人犹爱以‘人性’附与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风在树林里叹息’”。(12)也就是说冯梦龙为了更好的达到“情教”的目的,必须尊重广大市民(常人)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儒雅与情俗的内在调适在冯梦龙那里成为必然。

三、中和——“三言”的叙事结构形式

“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来冲淡缓解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与三巧儿天作之合,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三巧儿寂寞难耐,又加以薛婆和陈商的引诱、挑逗,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与陈发生奸情,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之宝珍珠衫赠与陈商。后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弟,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象。

《陈可常端阳仙化》吴七郡王的婢女新荷与人私通怀孕,受吴唆使,新荷诬陷和尚陈可常与她有染。陈可常被押至府衙,屈打成招,后真相大白。按照生活逻辑,必有一番抗挣,辩诬**。但在“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制约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安排陈可常不作任何的辩解,反而赋词说:“前生欠他债负”,坐化圆寂,以妥协求得和谐、宁静。《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恩将仇报,中举后将金玉奴推入江中欲淹死之,金玉奴被官员许德厚救起 ,认作女儿,入赘莫稽。“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在此决定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构思,对如此负心险恶之人竟然只安排了一顿篱竹细棒的痛打和“千薄幸,万薄幸”的一顿臭骂,便和好“比前加倍”。冲突的调和,使一出正剧或悲剧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还有一种形式,即悲剧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玉堂春落难遇夫》中玉堂春与王景隆有段欢乐光阴,不久离散,玉堂春被鸨儿骗卖,身陷囹圄,几乎惨死,但结局为两人团聚。《乐小官团圆破毡笠》,《范鳅儿双镜重圆》等篇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团圆。痛苦、灾难,悲剧性的遭遇,在叙事结构上用喜剧性的结尾来冲淡。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遵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冯梦龙在晚明对当时文坛的一种匡正与革新,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注释:

①:《伊川易传》

②《朱熹文集》卷七《读大纪》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雍也》

⑦《论语·学而》

⑧《礼记·中庸》

⑨《中国小说史略》第13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月 第一版

⑩ 宗白华《中国艺术与社会》 《宗白华全集》第410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1)(12) 宗白华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宗白华全集》第313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① 游国恩等着《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②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版

③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④ 王运熙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⑤ 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齐鲁书社 1987年版

⑥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版

⑦ 成复旺 《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⑧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⑨ 钱穆 《国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版

⑩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版

⑾《中国古典文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⑿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⒁ 冯梦龙 《警世通言》

⒂ 冯梦龙 《醒世恒言》

the discussion of harmonious beauty of fengmenglong three common saying

author:huang shanwen director: xiangdong mei

abstract: while expressing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ideology by the humanity 揟hree common sayings?(which are very famous novels of ming dynasty) which were based on the creative rules of coope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humanism. thus, the harmonious beauty was absolutely showed in his artistic forces, specifically embodied in the affection form as?pleasure but not wanton, sorrow but not sob?and in the form of narrative structure. mean while by harmonizing elegance and mundane mind, he brought about?affection education?/p>

keywords: three common sayings

harmonious beauty

mundane mind

上一篇:《沃尔塔瓦河》教案下一篇:银行网点业务发展措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