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

2024-04-11

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精选8篇)

篇1: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

庄周家里很穷。一天,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点米,以给面黄肌瘦的老婆孩子充饥。监河侯说:“好吧,等秋天我收到了租税,就借给你三百两银子,怎么样?”庄周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昨天到这儿来,在路上听到叫喊声。四处张望,发现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我就问:„鲫鱼,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鲫鱼说:„我从东海来,困于此地,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斗水救救命吧!‟我说:„好吧。我马上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国王,挖一条运河,引进西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吗?‟鲫鱼气愤地说:„我离开了水就没法活,你只要给一点点水就能救我的命。你却要引西江的水来救我,既然如此,您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摊子上去找我呢!”

篇2: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

他非常喜欢音乐。他曾说,听到好的音乐,可以三月不吃肉。这足以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他经常告诫弟子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忧不惧”。他讨厌那种怨天尤人、患得患失的情绪,常说,“在邦无怨,在家无忧”,“不怨天,不尤人”。

篇3: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

关键词:历史,寓言,先秦,两汉

寓言以鲜明突出的形象与犀利简明的说理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 其客观意义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历久弥新。中国寓言在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富有文学意义与时代意义, 作为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寓言更是如此, 关于“历史寓言”在我国文学上的重要意义的讨论, 我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以独特形式带来的文学思考

纵观我国先秦两汉时期各家的历史寓言, 都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表现手法。历史寓言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其特有的功能, 对整个文学体系产生影响。

第一, 转换文学思维, 使得文学形象化代替理论化。先秦两汉诸子的历史寓言最初是用来游说各国诸侯, 各家说客必须要在不忤逆各国诸侯的同时宣传思想, 于是运用借用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 并巧妙使用譬喻来表达自己见解的寓言形式进行劝说。《庄子》中有一篇名为《轮扁》的寓言, 正是借助历史故事改编, 用来教化君王不要盲目迷信圣人之言, 表达其“言不尽意”的思想主张。这种文学形式转变了原始的以理论叠加和直言讽谏的思维, 转而采取形象化的表达和生动的语言为主的寓言故事之手法, 使说理摆脱理论化的枯燥, 更容易使听者接受。这种新文学思维的出现对春秋后世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形象化创作思维的出现, 使人生追求, 政治理念, 乃至社会间接及人生哲理通过看似不经意, 实则深入人心的小故事表现出来。

第二, 历史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写作手法的丰富, 使我国文学表现手段多样化。我国古代寓言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法, 最突出的是拟人、夸张和对比。拟人手法出现在我国起源很早, 最早出现于古代神话故事中, 通过把人的性格、特点等加于外界事物, 使之人格化, 并让人格化的事物充当艺术作品中的角色, 表达一些不便直述的内容, 例如《庄子·秋水》中的《坎井之蛙》, 将动物拟人化来表现其深刻含义。在历史寓言中运用较多的则是夸张与对比手法运用。中国古代寓言一直以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闻名。在《列子·说符》的《齐人攫金》这则寓言中, 用“只见金不见人”的夸张行为表现了攫金者财迷心窍失去理智的心理状态。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我国历史寓言中同样很多, 《孟子·梁惠王上》的“五十步笑百步”, 讽刺了没有自知之明, 指出他人过错而不反思的行为。寓言的出现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段, 使文学创作从的描写、叙事、抒情中解放出来, 促进文学作品艺术表现的多元化。

二、寓意深刻, 通俗易懂的人文关怀

时代背景影响着文学的走向, 在明确历史寓言所带来的文学思考之后, 我们还要重新审视历史语言的出现其背后的时代特征, 以及历史寓言出现与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

第一, 从个体角度讲, 历史寓言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是不置可否的。从寓言产生的起源开始探讨就会发现, 寓言产生本就是为了顺应先秦诸子百家形象说理的需要, 教化人民。寓言能自觉地寓教于形象之中, 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既以形象感人, 又以理服人, 从而达到游说的目的。例如:“自相矛盾”, 告诫人们说话行动要言行一致, 不要相互抵触;“东施效颦”则是告诉人们不要盲目模仿, 模仿不好, 反而会更加出丑。历史寓言通过讲述历史故事, 将抽象的道理借助形象性的载体表现出来, 变劝说者一味的强行说理为受众者独立思考, 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 对于当时人民被动接受思想灌输的情况有深刻意义。

第二, 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讲, 历史寓言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加以渲染夸张, 塑造民族精神。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然要依靠现实的依托来发挥想象, 历史寓言也是如此。加之以历史寓言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加以烘托描写, 代表着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深刻的反思意识, 对于日常生活持有批判怀疑态度, 能够根据日常生活获得哲理性的反思, 具有宣传说教, 教化人民的自主意识, 传播广泛过程迅速的优点, 在劝诫说教的过程中传播宽以待人、和谐友好的传统美德。历史寓言在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塑造民族精神——沉静内敛、反思自我、宽容和谐, 使得在社会中的整个寓言受众群体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陶冶与提高。

三、历史寓言即历史的自我反思

通过以上各种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历史、社会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历史语言的实质与根本究竟为何?

历史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文学因历史而生, 历史寓言更是来自历史, 是借助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进行的对历史的还原与重塑。寓言通过还原历史, 渲染夸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来达到对君主的讽喻劝诫、对人民的教化培养之效, 重塑民族精神, 树立社会意识形态。在此看来, 文学又影响了社会生活以及人民思维意识。随着历史寓言对人民与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 这种作用又会回归到文学最初的来源——历史上, 当文学达到了教化人民, 规范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时, 势必会对文学以及社会的走向带来了影响, 一定程度上, 历史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对于历史的发展带有了指向作用, 具有匡扶历史的功能, 历史寓言因历史而出现, 又以历史作为其思想作用的终点, 充当了某种社会工具的角色。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寓言, 他通过自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指引自己, 使之向前不断发展。与此同时, 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在通过其自身的审视获得历史进步的同时, 文学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下, 历史与文化就像基因序列的两列一样, 相互间起到互促作用, 不断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1]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11月.第一版.

[2]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篇4:诸子的故事之墨子

墨子是历史星空里一颗耀眼却神秘遥远的星,他的身世甚至他的姓名籍贯都众说纷纭。很难想象他一手创立的“墨家”,曾经是诸子百家中,能与儒家平分秋色的“显家”之一,他本人在当时的声望影响,也与孔子不分上下。

一般认为墨子是鲁国滕州人,也有认为是宋国大夫或楚国人的(最出奇的说法莫过于说他是印度人,因为皮肤黑等等原因所以被称为“墨子”……)。墨子的姓氏,古籍多记载姓墨名翟。墨子的生卒年也很模糊,但这些语焉不详的记载,丝毫不能影响墨子品行及思想的伟大。

墨子堪称全才。据说他制作守城器具,胜过公输般(即著名的鲁班),他制成的木车能承重超过千斤,他比鲁班更早发明云梯;墨子还发明了“坑布”这种染布方法,并以此写下了《所染》篇。墨子生在战国时代,虽然他反对战争,但对战术也谙熟于心。他尤其擅长守城备攻,《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都反映出他积极防御的军事策略。而在科学知识方面,他的认识也走在时代的前面。现代人破译他的著作后惊异地发现,墨子对数学、光学、声学、力学都有极深的认识,他的著作涉及杠杆平衡、凹凸面镜、光学原理等等科学实验及定义,甚至提出了几何学上点、线、面、体的定义。他还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发现小孔成像原理的科学家。为此西方科学界称墨子为“东方的德谟克里特”。

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兼爱”,就是众生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高低,彼此相助相爱;“非攻”,就是反对掠夺侵略战争。墨家的特点,使它在民众中有广泛的认同与响应,却永远无法与皇权融合,得不到拥有特权者的认可,更得不到统治者的提倡。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墨家首当其冲地成为被重拳打击的学说,从“显学”沦为“杂学”。直到今天默默无闻。

但对中国人来说,墨子精神其实早已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那就是数千年延绵不绝的侠义精神。在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倡导扶危济困精神的墨家不仅仅是一门学说,更是一个严密的团体,他们生活刻苦,以助人为己任,即使因此失去生命也不在意。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奉行严格的纪律,追求成仁取义。

墨家的首领称为“钜子”,墨子就是墨家的“钜子”。他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国家面临侵略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亲自带领墨家子弟奔赴守城前沿。在这些战事中,墨家丧失了许多原本可以传承学说的子弟,却将墨家勇于牺牲、见义勇为的精神发扬光大。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

虽然墨家作为一门学说没落了,但墨子的思想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他的政治主张其实也在我们的历史里一直存活——儒家“亚圣”孟子,曾经是墨家的门徒。虽然孟子后来改投儒家,墨子的主张却在他的思想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就有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话:“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篇5:百家讲坛爱国故事500字

百家讲坛爱国故事1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百家讲坛爱国故事2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百家讲坛爱国故事3

有人说这首《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为国为民,虽粉身碎骨,却心甘情愿,那么于谦这位生活在五百年多前的文人:

是什么让他在小小年纪就立志成为文天祥那样有气节的人?

是什么让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

又是什么让他在无兵无粮的情况下,守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的江山?

到底是什么让他在蒙冤入狱后,竟然毫不辩解,从容赴死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为您讲述:《中国故事·爱国篇·于谦》

两袖清风

一个真正的英雄,一定是一个品格高洁之士。

就明代的文人士大夫而言,我觉得如果论人品高洁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出于谦于少保之右了。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其实就出自于谦,出自这位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救时宰相”,这个成语叫“两袖清风”。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已经升职到晋豫巡抚,就是河南、山西两省的巡抚,中间隔一个太行山,两边跑,非常辛苦。于谦在晋豫巡抚的任上,一做就是十八年,十八年,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在当时的民间就获得了“于青天”、“于龙图”的美称。

那么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出现了明代历史上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宦官乱政现象,就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这个大太监的宦官乱政,因为王振乱政,所以当时朝野无不仰王振之鼻息,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坚持独立的品格,从来不奴颜媚骨的人就是于谦。

于谦在做了十八年的晋豫巡抚任后,要回北京述职,手下,还有当地的官员给他送行的时候,看到于谦的行李,于谦是个大清官,只有一些简单的衣物和几本书,所以送行的官员,还有朋友有些人就对于谦说,大人,你不知道现在是王振专权,而且贪得无厌,只要给他贿赂送东西都好办,那些从来不给王振送东西的人都倒霉透了,虽然大人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但是好歹可以带一点干菌呀,合芗呀这些土特产,送送王振也好啊。

结果于谦听了一笑说:“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之物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

什么意思啊?

我哪有什么财物啊?我哪有什么土特产啊,我只有两袖间的清风而已!

“交际之物几何,闾阎短长可畏”!老百姓会怎么看我们这些父母官,行贿受贿,为官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百姓的评价,我没什么东西可带,要带就是两袖清风了。

百家讲坛爱国故事4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保卫国家。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她为了国家,不惧危难挺身而出,出兵救国的精神让人抚掌称叹,她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更是女子楷模。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爱国故事千古流颂。不论巾帼须眉,只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祖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惧艰险,始终坚持自身理想。从纸上,从墨中,似乎能看到他们高大巍峨的身影。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指引着我们前进。他们的一生都在吟唱着祖国,吟唱着,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百家讲坛爱国故事5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5261三个时期4102,因为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1653,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19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篇6:百家姓中名人故事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都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王羲之洗笔成墨池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早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邓小平严于律己

邓小平不坐黄包车:1949年初夏,邓小平从北平赶往南京。乘轮渡江后,警卫员给邓小平找来一辆黄包车。邓小平见车夫身体很弱,就把皮箱放在车上,自己在后面跟着走。上坡时,见车夫拉得吃力,邓小平和警卫员索性就在后面推。虽说是初夏,南京这个大“火炉”还是把两人热得大汗淋漓。车夫流泪了,他还记得国民党士兵坐车不给钱,还记得美国大兵的皮靴踢过他的脊梁。如今,这位共产党首长却给钱不坐车,竟和黄包车夫一齐走进了原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热爱读书的毛主席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对自己的读书要求是: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

篇7:百家姓李的传说故事

1、源出嬴姓说。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古李字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3-4]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5-6]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7-9]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 源出姬姓(虎图腾)说。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20xx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11]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12-13]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14]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14]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14]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百家姓李的研究考证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 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于老姓。

从先秦历史文献来看,在老子之前,似无“李”姓之人及活动的记载,除传说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贞(原姓理,后改姓李无信史证明)外,到春秋时代只有晋文公的法官李离。不过据专家考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直至战国初期魏文公时才出现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争议或几种写法:“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所以有一种观点,李姓是因“老子”之后而起、继而流传下来的。

篇8: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

关键词:仁,浩然正气,无为,自由,天人合一

《先秦诸子选读》一书编选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中的一些名篇, 此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质资源进行的整合, 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儒道的思想精华

孔子提倡“仁”, 他主张尊重人, 于是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对义利的态度是以义为先, 主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孟子提倡大丈夫人格, 要善养浩然之气, 就是修行自己的内心, 正是有了这一浩然之气, 面对君王卿相时, 才能不卑不亢, 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独立。他提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如天下有道, 政治清明, 仁政得以实现, 有德者应积极入世, 依靠自己的官位来建功立业, 从而为天下人谋福利;天下无道, 政治黑暗, 士大夫则应不为“污世”所习染, 不仅要独善其身, 而且能以自己的美行懿德来影响世人, 即“修身见于世”。

老子和庄子的“无为”和“自由”, 让我们在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时候有一丝清醒, 更是在失败的时候给予无穷的慰藉, 在这个人人向钱看、向前看的热潮中, 这分淡然和超脱尤为可贵。我们不主张一个人不思进取, 但更不希望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迷失了方向, 最终坠入泥潭。道家主张要在“去欲”“去知”中实现生命的自由。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他们认为, 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 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于其他自然物的话, 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 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

二、儒道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 许多人早已抛弃了舍利取义的道德观念, 于是有了欺骗和毒害,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与否不仅在于财富的多少, 更在于全民人格是否健全。因此,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应该注重的是精神提高。儒道思想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种文化思想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时间的界限, 以文化为纽带, 以思想为桥梁, 产生巨大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与发展, 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 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 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 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 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 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 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 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这种凝聚力使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08年1月中旬, 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 袭击了中国部分地区, 使南方的部分地区陷入瘫痪状态。面对灾难, 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 也不退缩, 而是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同样我们也凭借着这股民族的向心力, 战胜了汶川大地震, 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 我们的国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团结温暖着灾区, 流着同样血液的海外华人也为祖国积极奔走, 伸出一只只温暖的手, 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让全世界为之惊呼。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 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以自然界为万能法理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庄子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共生”。今天我们倡导保护自然, 爱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其实就是庄子思想的一种发扬, 从长远的角度讲, 我们的古人是智慧的, 我们只有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共存, 才能长久地延续人类的生命, 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可能孤立出来单独生存。因此,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扬是今天环保的一个文化基础。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 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 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大同”社会。古人的孝道思想形成长幼之间友爱恭让,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重视家庭, 工作认真上进, 遵纪守法, 爱国等优良传统。有了这些伦理上的约束, 我们的家庭和谐融洽地相处, 我们的邻里之间互相尊敬, 互相帮助。这些思想, 特别是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访北大教授钱理群钱理群的阅读答案及考点下一篇:师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