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词语

2024-04-22

双组词语(精选3篇)

篇1:双组词语

双组元微型变轨发动机

介绍了本所研制的微型变轨发动机,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双组元差动式电磁阀、层板喷注器、C/C推力室以及喷注器与推力室的焊接联接.试车表明,该发动机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作 者:葛国华 Ge Guohua 作者单位: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上海,20刊 名:推进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V434关键词:双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微型火箭发动机 推力控制 变轨控制

篇2:双组词语

目前,我国巷道掘进临时支护主要有窜管前探梁和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横梁两种方式[1],这两种支护方式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临时支护时间过长,延缓综掘速度,造成采掘失调;工人架设支护频繁、劳动强度大;支护架设时工人处于半空顶状态,人员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性差[2],从而影响了采掘工作面的采掘比[3]。

针对上述问题,解决思路之一是提高掘进迎头巷道支护设备与掘进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动作匹配程度,达到掘、支、锚等多个工序平行作业,有效保障巷道安全、高效、快速掘进[4]。综掘巷道迈步式超前支护装备(以下简称装备)应运而生,该装备可实现一掘多锚,平行掘进和支护工序,工人工作均在装备的保护之下,杜绝了空顶作业,装备上安装有自行铺网设备,能进一步减轻工人的劳动。

2009年,李春茂[5]等根据临时支护设备的作用、结构特点和围岩作用原理,对巷道临时支护结构进行了分析;2011年,任金萍[6]等研究设计了巷道临时支护设备的新型顶梁结构,建立了易于分析的参数化零部件及装配模型,并进行了静力学和模态分析;2012年,符大利[7]等提出了适用于巷道掘进自移式巷道超前支架设备;2013年,栾丽君[8]等对自移式掘进机辅助支护设备立柱进行了力学分析;2015年,卢进南[9]等设计了一种用于综掘巷道顶板支护的超前支护支架,建立了支架全支撑状态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动力扰动下超前支架的仿真模型,得到了超前支架易产生共振的频率;2016年,谢苗[10]等提出了一种用于综掘巷道迎头顶板支护的自移式迈步式超前支护装备,利用相关理论建立了顶板的挠度方程,使用Ansys软件对顶板及支护设备的变形量进行了仿真;同年,卢进南[11]等为提高超前支护装备的稳定性、避免共振的发生,提出了超前支护单组支撑状态的力学模型,得到了装备易发生共振的频率范围。

从以上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对超前支护装备的设计、研究等越来越深入。但是,对装备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力变化及顶板变形规律、超前支护-顶板体系支护特性的实验研究等问题还没有作出充分阐述。本文设计了超前支护装备,构建了支护特性实验平台,基于实验平台进行了双组支撑状态下超前支护装备支护特性实验,验证了装备的支护效果。

1 装备组成、工作原理及环境参数

1.1 装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该装备能在综掘巷道内自主迈步移动,在掘进过程中及时支护迎头顶板,如图1所示,装备整体采用框架式龙门结构,在支护作业时整体跨“骑”在掘进机上方,将操作人员与掘进机等设备保护在支护体内。

装备组成如图2所示,为主、副两组交替支撑,每组上安装有多个与巷道轴向平行的纵梁,依靠纵梁或者纵梁上的顶部阻尼体与顶板接触。在支护作业时两组同时全支撑顶板;在迈步移动的过渡态时,一组支撑继续保持支护状态,另一组支撑动作为下降-前移-上升-支撑。主、副支撑组上的纵梁设计为两段水平铰接形式,可以弯折,使装备能适应非直行巷道;全支撑时,支撑梁两侧的侧推油缸伸出,支起侧护板与巷道两侧帮接触,不仅可以控制侧帮的变形,还可以为装备提供侧向支撑,使装备稳定性更好。

1-纵梁;2-侧护板;3-推移油缸;4-侧推油缸;5-平衡千斤顶;6-横梁;7-顶部阻尼体;8-推移千斤顶;9-副支撑组;10-掩护梁;11-底座;12-导向板;13-连杆;14-主支撑组

装备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迈步行走、交互支撑”,支护形式分为“定支护”(即双组支撑状态,也称全支撑状态)和“迈步支护”(过渡状态),掘进机截割煤岩时,采用“定支护”模式;掘进机向前行走时,采用“迈步支护”模式。“定支护”:主、副支撑组同时承受顶板压力,同时起到支护作用。“迈步支护”:主、副支撑组交替前移,但保证主、副支撑组总有一组与顶板接触,承担顶板压力,使顶板处于支护状态。

1.2 环境参数

对超前支护的要求是,必须保证超前支护装备的工作阻力能够承担起已经发生运动的顶板围岩的作用力。超前支护装备工作在特定的环境下,因此,其结构参数要与环境参数相匹配。具体的工作环境参数应包含综掘巷道的相关参数和与超前支护装备配套使用的掘进机相关参数,遵循巷道、掘进机、装备三者之间参数匹配协调的原则来匹配装备的结构参数。

所涉及的煤矿巷道为矩形断面,净宽4 m,净高3.5m,净断而积14 m2。进风巷断面为矩形巷道,掘进宽度4.6 m,高度2.6 m,沿煤层顶板掘进。

顶板采用“锚杆+锚索梁+塑钢网”联合支护,其中锚杆规格为18 mm×1 800 mm,间排距为800 mm×800 mm,“六-六”矩形布置;锚索梁长4 m,间距1.6m,1根梁3根锚索,采用15~24 mm×6 300 mm钢绞线,锚深6 m;顶部挂塑钢网,网与网之间搭接200 mm,并用尼龙绳紧密连接,间距200 mm。巷道两帮采用“锚杆+塑钢网”支护形式。主帮采用“玻璃钢锚杆+塑钢网”支护,副帮采用“钢间排距1 000 mm”。

以使用比较广泛的EBZ160型掘进机作为配套对象,超前支护装备与掘进机同时配合使用。配套掘进机的相关具体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根据巷道环境参数及与掘进机配套使用的关系,匹配超前支护设备的基本技术参数如表2所示。

2 支护特性实验方案设计

2.1 实验方案

通过测试超前支护实验样机在双组支撑状态和过渡状态下模型顶板的位移变形规律以及样机与模拟顶板接触力的动态响应规律,分析超前支护装备对顶板的支护效果。

针对上述实验内容,设计了实验方案,整个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为实验室模拟实验,因此称整个实验系统为模拟实验平台,模拟实验平台主要由顶板模拟加载框架、测量基准架、超前支护实验样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等组成,实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油压传感器等采集实验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数据处理等系统中,平台组成及数据传输如图3所示。

2.2 实验平台的构建

顶板模拟加载框架、测量基准架、超前支护实验样机等为构建模拟实验平台主要功能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与设计如下:

1-顶板模拟加载框架;2-超前支护实验样机

2.2.1 顶板模拟加载框架

通过模拟巷道掘进迎头顶板的边界支撑条件(“三边固支、一边简支”)和顶板属性,结合综掘巷道顶板力学理论,设计了一种刚体加固矩形框架,框架内安装一个三边固定在框架上,一边用弹性螺杆固定的模拟顶板。该模拟顶板由上层的联接钢板和下层人工顶板(由水泥和煤矸石颗粒配比而成)组成,人工顶板下面安装有钢丝网。在框架顶部内表面和模拟顶板之间加装有均布液压缸组,液压缸组通过弹性阻尼块将载荷作用在模拟顶板上,模拟顶板所受的岩层内部的分布载荷。框架内部的下表面用来模拟巷道底板。顶板模拟加载框架的加载液压伺服系统能调节加载到液压缸组的油压值,进而模拟顶板的不同工况,能实现保压保值静力学加载,也可以按照曲线变化的动态激励进行加载。

2.2.2 测量基准架

考虑到实验时是在顶板模拟加载框架内进行加载实验,框架尽管进行了加固处理,但仍会存在受力弯曲变形的问题。如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其上,测试数据势必受框架体自身变形的影响。因此设计了一个固定在框架之外实验室地面的测量基准架。测量基准架不受顶板模拟加载框架变形影响,为实现系统的不同测量面提供相对地面的水平和垂直测量基准点。实验时,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在测量基准架上,可分别测量模拟顶板和超前支护实验样机支撑梁的变形值。

2.2.3 超前支护实验样机

针对顶板模拟加载框架的性能特点和技术参数,研制了超前支护实验样机。该样机在结构上进行了必要的简化设计,对比装备原型机,实验样机简化了原有的的推移机构和立柱组成;由于本次实验室实验只研究顶板支护效果,因此也去除了侧帮支护装置。实验样机放在顶板模拟加载框架内部,能分别与框架上下内表面接触,产生相互作用力。样机具有全支撑、单组支撑、交替支撑以及迈步移动等功能。样机上安装有位移、压力、油压等传感器和电控装置;其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单、双组支撑,提供所需的支撑力。

将顶板模拟加载框架、测量基准架、超前支护实验样机、液压系统、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按要求安装完成后的模拟实验平台整体如图4所示。

1-测量基准架;2-超前支护实验样机;3-顶板模拟加载框架;4-液压系统;5-控制系统;6-数据处理系统

在模拟顶板上选取测试点,在各测试点上安装传感器。各测试点布置规律:以模拟顶板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其位置设为第三测试线;在第三测试线两侧各取2条测试线,各测试线的间隔距离为超前支护实验样机两相邻纵梁中心线的距离;再以简支边为基准,在每条测试线上从右向左每隔400 mm选取1个测试点,各测试点的位置与超前支护实验样机的弹性阻尼块位置一致,具体布置如图5所示。

3 支护特性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支护特性实验

双组支撑状态为超前支护装备的最基本工作状态,研究该状态下装备的支护特性能为后续研究过度状态下的支护特性奠定基础。实验时,模拟顶板在未支护状态下由加压油缸施加载荷,产生变形后,再用超前支护实验样机进行支护,当模拟顶板达到静态稳定后,通过液压控制系统使加压油缸的压力呈简谐波变化,此时测试平台工作,记录5 s内模拟顶板的位移变化情况和顶板与装备纵梁的接触力变化情况。超前支护装备双组支撑状态支护特性实验现场如图6所示。

3.2 实验结果分析

测试平台工作记录的5 s内模拟顶板的位移变化情况和顶板与装备纵梁的接触力变化情况,经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后,各测试线位移实测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在0~3 s内第一测试线上各测试点的位移幅值有一定的波动,3 s后位移趋于平稳,这是由于0~3 s内顶板位移受动态载荷激励影响较大,3 s后超期支护开始起作用;各测试点位移幅值有明显差别,这是因为第一、四测试点处于顶板边缘,靠近简支边和固支边,其最大位移量约为5.83 mm,位移量变化波动比中间两个测试点略小。第二测试线上最大位移比第一测试线上的大,约为8.72 mm,位移波动也比第一测试线更剧烈,但其总体变化趋势与第一测试线接近。第三测试线上受到动态载荷的激励后产生的位移波动最为剧烈,在0~4.5 s内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形,其最大位移量约为9 mm,直到4.5 s以后各测试点的位移波动才会趋于稳定,这说明由于其位于顶板的中心,因此边界条件对其约束作用最小,受到外界激励的作用影响最大,产生的波动最为明显,超前支护起作用的时间也会滞后。

第四、五测试线上测试点结果分别与第二、第一测试线相似,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布位置均相对于顶板的中心线对称,因此受到的外界激励而产生的波动也基本相当。对于下文中相同原因造成的第四,五测试线测试结果分别与第二,第一测试线相似的均不再赘述,其曲线图也不再给出。

通过分析图7可得:在双组支撑状态下,初期顶板受到动态载荷影响较大;由于超前支护的作用后,顶板变形经历过波动后都将趋于平稳,说明超前支护对顶板的位移波动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各测试线接触力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第一测试线上各测试点接触力在0~2s时,由于受到激励作用,会产生波动,最大值约为2.74k N,在2 s后各测试点接触力趋于稳定;各测试点接触力变化幅值有明显差别,这是因为第一和第四测试点处于顶板边缘,有边界限制,其接触力变化波动相比第二、第三测试点小。第二测试线上接触力受到动载荷激励后产生的波动比第一测试线更剧烈,其最大值达3.97k N,这是由于第二测试线相较于第一测试线更远离了固支边;第三测试线上接触力受到动态载荷的激励后产生力的波动最为剧烈,在初期0~3 s内接触力产生了剧烈的波动,最大幅值达到5.84 k N,3 s以后接触力才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该组纵梁位于顶板的中心,边界条件对其约束作用最小,受到外界激励的作用最大,因此产生的波动最为明显。

结合图7、图8可得:双组支撑状态下顶板接触力变化规律与位移变化规律相当,接触力与顶板位移最大值及波动最剧烈的位置均一致,均为顶板纵向中线位置处,该位置受到动载荷的影响也最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2~3 s),顶板位移、接触力均趋于平稳,说明超前支护能对顶板扰动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本文中相关实验结果与文献[12]中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验方案及结果的合理性,为后续工业性实验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4 结论

1)在顶板上离固支边越远处动态位移波动程度、变形量均越大,接触力波动幅度也越大。

2)顶板变形量最大达到9 mm,接触力最大幅值达到5.84 k N,位置均为顶板纵向中线位置处,该位置受到动载荷影响也最大,在被支护后,该位置最迟趋于稳定。

3)在双组支撑的状态下,顶板变形及接触力经历2~3 s波动后都将趋于平稳。

4)在双组支撑状态下,超前支护装备对顶板的稳定性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能提高顶板的安全性。

摘要:为提高综掘巷道的掘进效率、改善支护工艺,设计一种用于综掘巷道迎头顶板支护的迈步式超前支护装备。通过对装备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其三维模型。为检验装备的支护效果,设计了支护特性实验方案,构建实验平台,基于实验平台进行了双组支撑状态下的支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顶板上离固支边越远处动态位移变形量越大,接触力波动也越大;在双组支撑状态下,顶板变形量最大达到9 mm,接触力最大幅值达到5.84 k N,位置均为顶板纵向中线位置处,在被支护后,该位置最迟趋于稳定;在双组支撑状态下,顶板变形及接触力经历2~3 s波动后都将趋于平稳;超前支护装备对顶板的稳定性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能提高顶板的安全性,为后续产品研发及工业实验提供依据。

关键词:超前支护,双组支撑,位移,接触力

参考文献

[1]袁亮,薛俊华,刘泉声,等.煤矿深部岩巷围岩控制理论与支护技术[J].煤炭学报,2011,36(4):535-536.YUAN Liang,XUE Junhua,LIU Quansheng,et al.Surrounding rock stability control theory and support technique in deep rock roadway for coalmine[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4):535-536.

[2]董春江.芦岭煤矿掘进巷道超前支护方式的应用及选择[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29(1):51-52.DONG Chunjiang.Application and use of tunneling roadway advanced support way in Luling coal mine[J].Mining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2,29(1):51-52.

[3]李英明,贾安立,马念杰.煤巷顶板岩层赋存特征及块体梁顶板稳定性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6):51-57.LI Ying ming,JIA An li,MA Nian jie.Analysis on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roof strata in coal roadway and stability of blocks rock beam roof[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0(6):51-57.

[4]谢苗,白雅静,毛君,等.不同工况下超前支护装备的模态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15,22(3):236-242.XIE Miao,BAI Yajing,MAO Jun,et al.Modal analysis of supporting in advance equipment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J].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15,22(3):236-242.

[5]李春茂,黄庆国.巷道临时支护结构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9(4):117-118.LI Chunmao,HUANG Qingguo.Analysis on temporary support structure of roadway[J].Shandong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117-118.

[6]栾丽君,任金萍,卢景文.巷道用自移式辅助支护设备顶梁的优化及有限元分析[J].煤矿机械,2010,31(3):93-94.LUAN Li Jun,REN Jinping,LU Jingwen.Optimization and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self-motion assistanced powered support equipment for roadway[J].Coal Mine Machinery,2010,31(3):93-94.

[7]符大利,唐恩贤,袁建平,等.掘进工作面超前支护装置[J].煤矿安全,2012(9):86-88.FU Dali,TANG Enxian,YUAN Jianping,et al.Advance support device in heading face[J].Coal Mine Safety,2012(9):86-88.

[8]栾丽君,姚立泽,齐建峰,等.自移式掘进机辅助支护设备立柱力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4):527-530.LUAN Lijun,YAO Lize,QI Jianfeng,et al.Column mechanics analysis of self-motion assistanced powered support equipment fox tunneling machine[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tion),2013,32(4):527-530.

[9]卢进南,毛君,谢苗,等.巷道超前支架全支撑态动力学模型[J].煤炭学报.2015,40(1):50-57.LU Jinnan,MAO Jun,XIE Miao,et al.Dynamic model of advanced powered support in heading under full support situatio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40(1):50-57.

[10]谢苗,刘治翔,毛君,等.迈步式超前支护系统设计与支护特性研究[J].机械强度,2016,38(2):302-310.XIE Miao,LIU Zhixiang,MAO Jun,et al.Design on step type advanced supporting system and research on the supporting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2016,38(2):302-310.

[11]卢进南,谢苗,毛君.一种综掘巷道临时支护力学特性及振动特性研究[J].机械强度,2016,38(3):435-441.LU Jin Nan,XIE Miao,MAO Jun.Study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ry support equipment in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tunnel[J].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2016,38(3):435-441.

篇3:词语盘点 盘活词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盘点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3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出现“词语盘点”的内容,它是对每组课文词语的集中回顾,意在适当集中的再现一个阶段所学的词语。如何在教学“词语盘点”时盘活词语、点词成金呢?笔者认为在单元盘点时运用如下策略十分有效。

一、点词入库——牢记住

“词语盘点”的词汇量大。虽说其中的词语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但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在一组课文的教学之后,对词语进行系统“盘点”是十分必要的。“词语盘点”的教学若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抄写、听写,学生不但不能将这些词语内化,还会逐渐对其失去兴趣,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词语。

(一)给抄写“瘦身”

写错别字是小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多笔少画时有发生。如果让学生一股脑儿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的内容,学生会显得很吃力,加之这些词语在课文学习时都已经誊抄过,他们会觉得枯燥之极。因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反复识记仍不能巩固的易错字,或笔画较多、结构繁杂的难写字,或特别重要的重点词来抄写。给抄写“瘦身”,在查漏补缺的同时将学生从繁重的机械性抄写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让听写“变脸”

以往的听写常常是“萝卜白菜一锅炖”,一次听写几十个词语,且都是“听一听、写一写”的模式,学生常常是听得头昏脑涨、错误百出。其实,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听意思写词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词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是否会写这个词语,还检查了学生对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一举两得。

2.听句子补词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选择含有“词语盘点”中词语的原文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补充填空。这样既听写了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精彩句段。

3.听此词写彼词。即听写一个词语,写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通过听此写彼,不仅巩固了词语,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实际情况进行看动作写词语、看图片写词语等。让听写“变脸”,变了听写的形式,也变了听写的心情,同时提升了听写的作用。

(三)帮词语“寻亲”

实验教材的每一册课文都是采用专题的形式编排的,同一组课文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描写大自然的奇观,“词语盘点”中也以描述景物的词语为主。这些词语有写颜色的:紫檀色、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金灿灿;有描绘水的:风平浪静、漫天卷地、涓涓细流、滔滔江水……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词语、记忆词语。在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

一些结构相同、组成形式类似的词语也会出现在同一组“词语盘点”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照样子找词语,并进行仿写积累。

结构相同: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

组成形式类似: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由两个近义字组成的词 、由相同部首构成的词、表示比喻的词……

这样的词语学习,变枯燥的读一读、写一写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分类识记和积累,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习得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化词入心——深理解

学生从积累词语到使用词语,中间还需跨越一道江,那便是深层次理解词语,那座渡江的桥便是语境。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语境中想象理解、迁移运用。这样,学生大脑中的陌生词汇才能很快地转化为语言储备。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词语背后的故事,从挖掘字词的内涵入手,来个“词语身世大普查”。

1.了解造字的巧妙。如“攀”就是“大手抓住木扶手中间的铁链”。从字的构成来理解字义,然后又回归语境“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并记住“攀”的词义。这样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区别“孪生兄弟”。如“震撼”“遗憾”两个“hàn”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学生书写时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呢?只能将词语置入语境中。“震撼大地”此处的意思为“摇动”;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此处的语义为“感到惋惜”。“撼”是被动的;“憾”是主动的,发自心灵的。这样一区分,就不易错了。

3.探究一词多义。如《纪昌学射》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到家”一词有很多种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明白“到家”就是指“有相当高的造诣”。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丰富词语的意象、意味、意蕴,让学生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蕴、故事,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词语,理解词语,为今后使用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融词入境——巧运用

“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时,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因此,教学时可为学生创设语境,让他们在语境中反复涵泳,进而将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一)文本重构,增强词语力度

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规范、上乘,可谓精品语言。借助“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或复述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情境,或评价人物的特点,或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运用语言的不错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词语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情节进行再次加工、组合,词语被感知、理解、强化、运用,在主题体验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二)言语实践,提升词语效度

借助一个单元甚至一册书的“词语盘点”,还能进一步拓展延伸,进行综合习作。如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可引领学生回忆“词语盘点”中的相关词语,进行初步归类。例如,描写人物动作的: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写神情的: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避开、揭开等;写心理的:随心所欲、见死不救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运用到习作中。于是,在学生的习作《捏鸡蛋的启示》中有了这样灵动的语言:

捏鸡蛋的实验即将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捏鸡蛋的。

看着那枚本以为轻而易举就能捏破的鸡蛋仍安然无恙地躺在手心,我认为把鸡蛋捏破无疑是异想天开。

……

最后,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谜团,原来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它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即使鸡蛋壳很薄,也能够很好地抵抗外界的冲击!

这样的言语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内驱力,真正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灵活运用于口语表达和写话之中。

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应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组“词语盘点”编排的特点,根据词语个性、单元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以“盘活”词语,使之真正做到入库、入境、入心,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答案下一篇:助听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