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诞词语

2024-04-10

放诞词语(精选4篇)

篇1:放诞词语

放诞词语

放诞fàng dàn

[释义](形)行为放肆,言语荒唐。

[构成]并列式:放+诞

解释

1.放纵不羁,不守规范。

2.浮夸虚妄。

3.指浮夸虚妄的言行。

出处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刘孝标注引晋张隐《文士传》:“籍放诞,有傲世情,不乐仕宦。”

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胡宝玉记》:“z胡宝玉{好作靓妆,性又放诞,於浓烟艳粉中别树一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汉书・叙传下》:“季末淫祀,营信巫史,大夫胪岱,侯伯僭,放诞之徒,缘间而起。”

《梁书・谢举何敬容传论》:“时俗尚於玄虚,贵为放诞。”

篇2:放诞词语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见识少, 知识面窄, 理解力差, 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常常难以理解, 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 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地理解, 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 是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去思考的。根据孩子特点及低年级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词不离己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他们的自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词不离境

“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 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在词语教学当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体会。有些词, 由于学生年龄低, 阅历浅, 生活视野不广, 对词所描绘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像隔着一层轻纱似的, 不够透彻。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 要注重创设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 自己探索, 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词不离文

新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只教给孩子词义, 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低年级的课文中, 很多词语都能在读通读懂上下文的基础上, 理解词语。

4. 词不离理

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 即拥有字理。何谓字理?所谓“字理”, 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在教学词语时, 如果能结合词语中关键字的字理来理解词语, 那么对词语的理解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祖国文字的根里了。

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 自始至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这样, 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语文就是语文”。

二、词语积累是关键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语言的积累从积累词语开始。

1. 词语之花盛开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 思维形象, 他们喜欢有趣的东西, 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带领着孩子在每篇课文后面建立起了美丽的“词语花园”。所谓词语花园, 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摘抄在每课书后面的空白处, 抄好后, 给它配上你喜欢的画。虽每一课学生要这样抄抄词语, 画画“花园”, 但每个孩子都乐此不疲, 他们互相比着谁的花园最漂亮!在这种孩子喜欢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词语。

2. 词语之妙多背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 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力生根。”小学生记忆力强, 经过背诵的文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精彩的小文章、儿歌、童话故事比比皆是, 怎样让文中的精妙词语在孩子脑中打上深深的印迹?背诵是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好办法!

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 多背。

3. 课外之词多读

学生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可见,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就一定要多读书, 多积累。

我们学生的词语学习仅靠课内远远还不够, 我们更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走进生活。我每天抽出10分钟给孩子读故事, 这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件事。每到一个故事读完了, 我总会当作无意地问孩子:“刚才故事中有哪个词你印象特别深刻呀?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解疑、强调。由于事前并没有布置这样的任务, 孩子很随意, 能说多少就多少,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关注故事中的一些新词、特别之词。孩子此时所说的词语都是兴趣而致。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产生兴趣时,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且记忆深刻。

三、词语运用是目的

词语的理解、积累说到底, 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需考虑如何将已积累到的语言文字进行合理地整理、提取和运用。《课标》指出:“有效的语文训练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跨越, 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去思考, 并应该去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是每天抽一点时间, 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 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指导用词的准确, 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可以主动地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 达到“共振”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当天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词语, 造一句完整的句子。我经常在教学了词语之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由于没有任何的束缚,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 真正让课文中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是写写画画。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写日记, 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用词。发现孩子用了一个刚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 我就用彩色笔将这个词语鲜明地画出来。学生一拿到本子总是会看看有没有那样色彩明丽的波浪线, 还会和周围的同学高兴地谈着自己的某个词得到如此殊荣。在这样不断地强化中, 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理解、积累的词语运用于作文日记中。

词语教学, 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在低年级就重视词语教学, 相信我们才能还语文以本色!

篇3:词语盘点 盘活词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盘点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3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出现“词语盘点”的内容,它是对每组课文词语的集中回顾,意在适当集中的再现一个阶段所学的词语。如何在教学“词语盘点”时盘活词语、点词成金呢?笔者认为在单元盘点时运用如下策略十分有效。

一、点词入库——牢记住

“词语盘点”的词汇量大。虽说其中的词语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但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在一组课文的教学之后,对词语进行系统“盘点”是十分必要的。“词语盘点”的教学若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抄写、听写,学生不但不能将这些词语内化,还会逐渐对其失去兴趣,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词语。

(一)给抄写“瘦身”

写错别字是小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多笔少画时有发生。如果让学生一股脑儿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的内容,学生会显得很吃力,加之这些词语在课文学习时都已经誊抄过,他们会觉得枯燥之极。因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反复识记仍不能巩固的易错字,或笔画较多、结构繁杂的难写字,或特别重要的重点词来抄写。给抄写“瘦身”,在查漏补缺的同时将学生从繁重的机械性抄写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让听写“变脸”

以往的听写常常是“萝卜白菜一锅炖”,一次听写几十个词语,且都是“听一听、写一写”的模式,学生常常是听得头昏脑涨、错误百出。其实,听写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听意思写词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词语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是否会写这个词语,还检查了学生对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一举两得。

2.听句子补词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选择含有“词语盘点”中词语的原文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补充填空。这样既听写了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精彩句段。

3.听此词写彼词。即听写一个词语,写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通过听此写彼,不仅巩固了词语,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实际情况进行看动作写词语、看图片写词语等。让听写“变脸”,变了听写的形式,也变了听写的心情,同时提升了听写的作用。

(三)帮词语“寻亲”

实验教材的每一册课文都是采用专题的形式编排的,同一组课文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描写大自然的奇观,“词语盘点”中也以描述景物的词语为主。这些词语有写颜色的:紫檀色、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金灿灿;有描绘水的:风平浪静、漫天卷地、涓涓细流、滔滔江水……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词语、记忆词语。在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

一些结构相同、组成形式类似的词语也会出现在同一组“词语盘点”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照样子找词语,并进行仿写积累。

结构相同: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

组成形式类似:含有一对反义词的词、由两个近义字组成的词 、由相同部首构成的词、表示比喻的词……

这样的词语学习,变枯燥的读一读、写一写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分类识记和积累,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习得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化词入心——深理解

学生从积累词语到使用词语,中间还需跨越一道江,那便是深层次理解词语,那座渡江的桥便是语境。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语境中想象理解、迁移运用。这样,学生大脑中的陌生词汇才能很快地转化为语言储备。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词语背后的故事,从挖掘字词的内涵入手,来个“词语身世大普查”。

1.了解造字的巧妙。如“攀”就是“大手抓住木扶手中间的铁链”。从字的构成来理解字义,然后又回归语境“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并记住“攀”的词义。这样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区别“孪生兄弟”。如“震撼”“遗憾”两个“hàn”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学生书写时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呢?只能将词语置入语境中。“震撼大地”此处的意思为“摇动”;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此处的语义为“感到惋惜”。“撼”是被动的;“憾”是主动的,发自心灵的。这样一区分,就不易错了。

3.探究一词多义。如《纪昌学射》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到家”一词有很多种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明白“到家”就是指“有相当高的造诣”。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丰富词语的意象、意味、意蕴,让学生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蕴、故事,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词语,理解词语,为今后使用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融词入境——巧运用

“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时,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因此,教学时可为学生创设语境,让他们在语境中反复涵泳,进而将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一)文本重构,增强词语力度

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规范、上乘,可谓精品语言。借助“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或复述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情境,或评价人物的特点,或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运用语言的不错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词语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情节进行再次加工、组合,词语被感知、理解、强化、运用,在主题体验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二)言语实践,提升词语效度

借助一个单元甚至一册书的“词语盘点”,还能进一步拓展延伸,进行综合习作。如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大自然的启示”,可引领学生回忆“词语盘点”中的相关词语,进行初步归类。例如,描写人物动作的: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写神情的: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避开、揭开等;写心理的:随心所欲、见死不救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运用到习作中。于是,在学生的习作《捏鸡蛋的启示》中有了这样灵动的语言:

捏鸡蛋的实验即将开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捏鸡蛋的。

看着那枚本以为轻而易举就能捏破的鸡蛋仍安然无恙地躺在手心,我认为把鸡蛋捏破无疑是异想天开。

……

最后,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谜团,原来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它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即使鸡蛋壳很薄,也能够很好地抵抗外界的冲击!

这样的言语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内驱力,真正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灵活运用于口语表达和写话之中。

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我们应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深入耐心地琢磨每一组“词语盘点”编排的特点,根据词语个性、单元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以“盘活”词语,使之真正做到入库、入境、入心,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4:放诞词语

一、构建词语序列, 改良文本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及时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更为之后的文本学习做好了铺垫, 而构建合理的词语序列能帮我们做到以上两点。

例如, 教学景山版十一册《草原野花》时, 在初读课文后, 依次呈现三组词语:1.邂逅、蒿娥、绯红、端详、绽开、希冀;2.呼啸、倔强、繁衍、自由自在、理直气壮、排山倒海;3占有、毁灭。

第一组重在让学生读正确、流利, 理解词义。第二组重在让学生捕捉共同点 (写野花开得热烈、旺盛) , 再思考那几小节表达的这个意思, 继而过渡到下阶段的学习。第三组虽只有两个词, 却是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在教学时, 教师应先淡化文本情境, 只作字面含义解读, 课结尾时再领悟体会其深意, 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梯度。这三个词语序列的构建并非简单叠加, 而是建立在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基础上, 使教学时间更紧凑, 课堂导入更高效。

二、构建词语序列, 浓缩文本内容

当下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日趋减退, 通过各种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构建词语序列就是方式之一。教师可以罗列出文中若干举足轻重的词语, 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故事两则》时, 在自由朗读后, 我让他们找出每则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出示第一组为:老妇人、诗人;第二组为:周总理、外国客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组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在明确主要人物后, 学生只需思考两者间的关系, 再自行添加少许词句便看顺利完成概括任务。这看似不经意的引导, 却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词语序列的构建功不可没。

三、构建词语序列, 点亮文本朗读

我们构建合理词语序列后, 还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品读文本, 体会情感, 将与作者的情绪交融点用最真情的朗读来突显。

例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丰碑》时, 教师可先出示“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组词。

师:你从这组词语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气候非常恶劣。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当时恶劣的气候。 (生朗读。)

师:几个词语就能看出环境是多么恶劣啊! (文本出示: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 大雪纷飞, 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带着刚才对四个词语的理解自由朗读, 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抓住描写环境的几个关键词, 构建以“气候恶劣”为核心的词语序列, 从读词、解词开始, 深入文本, 最终以情感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构建词语序列, 实现以词解词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 我们常通过关键词理解文本。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 创设“语用”情境, 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殖。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德国街头花之多、美,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从“花团锦簇”能感受到什么?请根据“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一句改写为描写“花团锦簇”。花多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花团锦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连接、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用朗读去感受那片花海。

又如, 读着“姹紫嫣红”这个词,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 (出示花海图片。) 眼前的这个景象, 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吗? (词语序列: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我在教学中两处运用了词语序列以词解词, 第一次是为理解“花团锦簇”, 感受“花之多”, 结合学生的读与悟, 组合本语段的七个词语, 构建核心词为“花多”的词语序列。第二组词语是教学情境下语言的自然迸发, 来自学生的日常积累。这些词组合在一起, 成为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最生动的解读, 即我所说的“以词解词”。

五、构建词语序列, 纵深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要依托词语,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在许多课文中不止一两个, 我们要善于捕捉, 有效组合, 使词语教学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破冰这一段时, 我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 划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同桌相互交流。我将词语归成两组:第一组:胸脯、冰面第二组:腾空而起、石头似的、扑打

学习第一组时, 让学

生对比体会肉身之躯与冰冷坚硬冰面的反差, 感悟老天鹅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组则通过老天鹅的动作、状态来丰满其形象。然后, 再潜入文本, 扩展至全文, 寻找可以归入第一、二组的词语若干, 再次提升生的感知能力, 为之后的角色转换“老天鹅用身体扑打冰面, 这分明是鸡蛋碰石头, 自不量力啊!可是这只老天鹅是不是这样想的?你能走进老天鹅的内心, 说说它当时的想法吗”打下了扎实基础。由上例可见, 构建词语序列对研读重点语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构建词语序列, 拓宽习作空间

散落在课文中的大量词语, 不但有助于文本理解, 也能为学生的练笔提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恰当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 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人教版四年级古诗《乡村四月》教学中, 为了使“绿遍山原”一词具象化, 我适时构建两个核心词分别为“颜色”和“地点”的词语序列, 并提出问题:当读到“绿遍山原”时, 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只有一种绿色吗?你看到了哪些绿色? (出示第一个词语序列:嫩绿、浅绿、深绿、墨绿、淡绿……) 你是在哪些地方看到这些绿色的呢? (出示第二个词语序列:山前屋后、树梢草丛里、小溪水塘边、田间地头……)

在引导学生感知绿之层次丰富、范围之后, 课件出示:看, 田野里一大片绿油油的禾苗正一个劲儿往上生长,

。这是一个绿色主宰

的世界, 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学生利用两个词语序列, 扩充对“绿遍山原”的感知,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脑海中的画面, 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又锻炼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春节的场面作文下一篇:四年级美术《十二生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