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对待规章制度

2024-04-20

我们如何对待规章制度(通用10篇)

篇1:我们如何对待规章制度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小李是个非常内秀的女孩,进入公司以来,工作一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赢得了公司上上下下的好评。然而,年后小李就将不在公司上班,因为小李的男朋友在外地,小李要赶回去与男朋友结婚,并不再回来。

年终总结大会上,小李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不但工资、奖金正常发放,而且还被公司评为仅有的两名“年度优秀员工”之一,获得证书和额外的奖励。发表获奖感言时,小李热泪莹眶;会后,小李四处找同事要手机号码,“后面常联系”!

离职员工,我们如何对待?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公司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对待离职员工,我们同样需要抱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简单的说,就是“善待离职员工”。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首先,善待离职会员,会加强公司和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就事论事”,员工工作表现好,就应该按照公司前期拟订的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而不论这个员工是否明天要走。

“就事论事”,更好的体现了公司制度的权威性,有助于提升每个员工对公司制度的认可和重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公司和公司文化的认可及尊重,保持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有效的传承下来。

员工一看:哦……公司完全是“照章办事”,说到做到!那么员工就会有意识的加强自己的执行力,更好的按照公司制度来行事,而不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相信大家都会对此有深刻认识。

其次,善待离职员工,这是对离职员工很好的尊重和认可,并让这些离职员工“义务”成为公司良好形象的“口碑传播者”和“口碑代言人”。

“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口碑对公司形象和公司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口碑并非有钱就能买来的。口碑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客户,二是员工。这个员工就包括了我们的“离职员工”。

公司对离职员工仁至义尽、一片善心,在员工离职前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可,这是对离职员工最大的肯定,也是离职员工心中永恒的“嘉奖”和“欢乐”。试想想:在这样一种公司文化下,员工离职了,还不会成为公司免费的“口碑代言人”吗?答案是必然的!

离职员工甘心情愿“义务”为公司做口碑宣传、推广,长此以往,这种“口碑效应”的作用将是无比巨大的!

上述案例中,我们就看到:即将离职的小李,在会后一个劲儿的打听公司员工的手机号码,多次哽咽着说“常联系”,这就是诚心对待离职员工之后的一大回报!

最后,善待离职员工,也是对所有在职员工和未来在职员工的一种激励。

现代社会,很少有员工会一辈子呆在某个公司,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在某一天变成“离职员工”。善待离职员工,其实也是善待所有在职和未来在职员工,说到底,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世人都说“人走茶凉”,其实谁都不想自己成为这个“茶凉的人”。相反,每个人都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或者最起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为所服务的公司做过一定的贡献,并且获得所服务的公司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期望”和“梦想”。

现在,公司善待离职员工,也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善待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会拒绝“善待自己”的做法。员工看见公司如此做,只会越来越珍惜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增强对公司的认可度和凝聚力。

善待离职员工,最终终将变成优秀公司的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并且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下去。古人所说的“千金买千里马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营销战场,不能仅仅只有“铁血”,同样还需要有“柔情”,这才是营销,也是“和谐社会”的一大要求!

善待离职员工!

(袁非武:“简单营销”倡导者和践行者!袁非武所有文章,欢迎各网络媒介免费,要求注明作者及来源。E-MAIL:boke.fd@163.com)

篇2:我们如何对待规章制度

2012年10月24日,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在上海参加了由中教服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四大流派语、数、英同课异构暨后茶馆式教学专场展示活动”。期间,尝试教学创始人邱学华教授、青浦经验创始人顾泠沅教授、成功教育创始人刘京海校长所在学校的副校长陈婷和后茶馆式教学推广者,上海静安附校张人利校长为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名代表作了专题报告。四大流派的代表教师同课异构、同台献技,为与会者奉献了一份丰盛的教育大餐。这次学习真的是带给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听了这些知名教学模式创始人的讲述,使我对如何对待模式教学有了一些想法。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各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层出不穷。不但但是上面这四种模式,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到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从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到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从江苏洋思中学到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等等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纷繁复杂的教学模式呢?这次学习给出了答案。

对待模式教学首先要坚持两个观点:

一、模式教学有好处也有弊端。

邱学华说尝试教学法有好处也有局限性。诚然,认识模式教学,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模式教学的好处就是因其教学步骤的程式化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尤其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有好处。但是同样因为其程式化的教学步骤,如果不能活学活用,就会大大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无限可能。

二、模式教学绝不可照搬照抄。

第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科学的对待模式教学,既不可彻底否定,一棍子打死,也不可照搬照抄,全盘引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江苏的师资、生源和内蒙古的肯定有差距,翁牛特旗的师资、生源和呼市的肯定有差距。即使在同一个旗县,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那么,在那个地方成功的经验,在我们这里就不一定成功。到目前我们也没有发现有哪个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地区都可以得到成功的复制。

那么,怎么运用模式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尚模而不唯模,化有模为无模,模理合一方为最高境界。

邱学华在他的报告里面大部分篇幅用在了讲述尝试教学法萌发、实验、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对于七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学习者最关心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正是邱学华的高明之处。他把尝试教学法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上,就等于把尝试教学从一种教学工具上升到教育理念。工具还有适用不适用之分,可是理念却不分学科、不分年级。尝试教学理论的两个特征是先练后讲、练在当堂,深一点说就是以学定教,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明白了这一点,模式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我非常反对模式教学形式化。过分关注形式,忽视理念,就会走火入魔,就会出现假讨论、假合作、假探究的表面繁华。说个真实的例子吧。

记得一次到外地听课,是一节数学课,自学之后老师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甲学生汇报之后,乙学生开始补充。至此,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可是甲又站了起来,说:“谢谢你,乙同学,我一定会接受你的建议。”这还不算完,话音刚落,乙同学又站了起来,说:“不客气,这是我该做的,同学之间就应该相互帮助。”

听到这,我们已经不知道这节课到底是数学课还是思品课,还是语言课。老师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为了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却忽视了数学的学科特点。这种喧闹的课堂里,学生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仔细的探究,对于被称为“思维体操”的数学教育来说,这是莫大的损失。这种形式化的模式教学中,课堂变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和差生抄袭的天堂,不但不会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反而让学生学会了矫情和虚伪。因此,我们崇尚模式,但是不能眼里只有模式,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工具。必须领会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原理和教育理念,这才是学习模式的关键。只要心里始终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并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里践行,教学就会自然不自然的实现教学模式里的所有愿景。邱学华、张人利一再强调要灵活运用模式,其意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模式、理念重要,关键还是要靠人来实现,因此这次学习还引发了我们对教师作用的再思考。我们注意到,不管搞不搞模式教学,不管搞哪种模式教学,总有搞得好的教师,也总有搞不好的教师,而且那些好教师不论搞什么模式总是好教师,课一样好,学生一样喜欢。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素质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已经践行了那些教育理念,而且要比别人践行的到位。因此我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可以超越教学模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学校管理者与其挖空心思的研究模式,不如先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请进来、走出去提高教师素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理念不重要。打个比方:这就好比练习武功,如果没有好的身体素质,连宝剑都拿不动,何谈剑法超群?只有身体强壮,再加上精妙的剑法秘籍,才会武功盖世。一个教师,只有练好内功,再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才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篇3:我们如何对待规章制度

我是农村的一名教师, 在多年的工作中, 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 而小美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也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个。在我们当地, 小美家庭环境算是比较优越的, 父亲是一个矿场的工头, 母亲也忙于自己的生意, 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他们虽然在经济上能为小美提供很多,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 还是简单粗暴。

小美今年已经升入初三, 在过去的两年里, 她一直有自己的一个小团体, 她则是这个团体的“大姐大”, 经常为小团体里的人出头。虽然在别人看来小美很仁义, 但其实她也比较霸道, 听不进别人的劝。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被我看到, 她态度还很蛮横, 当时我压住怒火, 还是让她去上课, 放学的时候, 她写了一份检讨书, 态度也很诚恳, 说明了事件的原因, 我也原谅了她。但没过多长时间, 又会出现问题。每次她犯了错误后, 我一般都是把她找到办公室, 尽量照顾到她的自尊心, 很耐心地给她讲道理, 她表面上认错了, 但我能感觉到, 她其实是觉得我既然给了她面子, 那么她也得给我面子。她曾经带着自己的小团体, 去报复别人, 虽然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但也被拘留过, 她也曾经因为打不过别人, 面子上过不去, 服药自杀过。小美虽然很聪明, 但学习成绩并不好, 因为某件事把其家长找来的时候, 她的家长, 则表示并不要求小美学习有多好, 也不要求她考什么大学, 只要将来能养活自己就行, 而且对她的教育也是简单粗暴的。其实小美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她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能把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而且也很细心, 有时为感谢老师买个小礼物。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就导致了老师费了很大劲, 但效果还不明显。

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 我对小美这样的学生及其家庭感触颇深, 这些学生的家长一般文化层次不高, 很多都是农民, 如果学生在学校出现了什么问题, 把家长找来, 说多了, 有些家长就会说, 我把孩子领回去, 不念了, 回家种地也挺好, 和他们沟通起来很困难, 不像城镇的家长那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待这样的学生与家长, 虽然我也与同事们沟通交流过, 但始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真诚地希望能和各位教师交流探讨。

篇4:我们应如何对待儿童

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也是解救当前学前教育错误教育观的一剂良药。传统观念中忽视儿童、把他们当做小大人、当做没有独立权利的个体、只是成人的附庸等等,忽视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儿童是有内在发展潜能的,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自己的世界。针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可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正确对待儿童的重要前提,也是解救教育的当务之急,一刻也不能耽搁。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到底是谁?他们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正确;儿童观;解救;教育

一、儿童是谁

相信很多人都未曾认真考虑过这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他们也许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儿童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我们夫妻爱的结晶,是老天赐予我们的宝贝,他们就是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儿,可是,儿童真的是这些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究竟是谁。

1.儿童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柏拉图曾说过,哲学源于惊讶,而这些都是儿童所具备的,所以他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哲学家,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对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大千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充满神奇意义的,很多成人看来是无聊的,没有意思的事情在儿童看来它们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是很值得探究的。正是源于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的神圣崇敬与惊讶,才使得儿童勇于探索。很多儿童提出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可是困扰很多成人哲学家的复杂哲学问题,所以可不要忽视儿童所提出的那些问题,成人的不耐烦可能会使一棵棵哲学幼苗早早夭折,这样对于他们内部潜能的发挥是很不利的。

2.儿童是梦想家

在梦想里儿童生活在比现实世界更为宽广宏大的世界里;在梦想里他们可以过任意他们想过的生活,而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在梦想里,他们可以是诗人,可以是艺术家,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这上,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所以,我们成人绝不可以随意的剥夺儿童的梦想,剥夺了儿童的梦想,就等于剥夺了他们过他们想要生活的权力,剥夺了他们做人的自由。

3.儿童是游戏家

儿童的游戏是儿童内部潜能的外部表达,游戏是儿童浓缩的复演人类生命进化史上各种活动形式的一条捷径,所以,在儿童出生时,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已作为一种“原型”存在于儿童的身上,所以儿童是天生的游戏家,我们成人所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儿童自己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该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游戏也是沟通他们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4.儿童是艺术家

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显露,他们天生就喜欢涂涂画画,一棵小树、一所房子、一弯月亮、一只小鸟……这些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和情感。所以我们的艺术教育就不该把传授一些艺术技巧作为主要目的,关键是要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天真、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强迫儿童去模仿一些他们不理解、不知所谓的东西,这些是无法使他们产生情感上得共鸣的。这样的教育是不利于他们内部潜能的自由表达的,从而会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说要让儿童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那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呢?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自己的世界,他们在梦想中,在游戏中构筑着属于自己的世界,现实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外界也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在头脑中对现实加以改编而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他们要过的生活应该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成人强加的。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必须是他们有浓厚兴趣的,让他们产生惊奇的、能让他们产生探索的冲动,因为只有在适度紧张的探索活动中他们才是快乐而充实的,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所以说“儿童的生活是自然的、生长的、富于创造性的,儿童生活不像成人生活那样刻意追寻规律,不受规律束缚,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常新的,自由自在的,可以天真烂漫,可以率性而为,因此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当然不会像成人生活那样呆板和停滞。”

三、正确的儿童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艺术家、诗人、梦想家……他们是自己的教育者,他们一出生就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仿佛是大自然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的优先权,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和改变儿童之前,儿童已有机会建构起完整的心理”;他们是人类生命进化史的浓缩,天生携带有丰富的种族信息,他们就像是一粒粒富含植物信息的种子,刚从泥土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因此,对于刚刚来到世界不久的儿童,我们也应该像对待植物一样,在他们成长的早期不应该给予太多的影响,最好是顺其天性让他们自由成长,到了他们将内在天性都表达出来之后,身心发展能应付外部影响时再予以施加也为时不晚。

参考文献:

[1][美]加雷斯·皮·马修斯著,陈国荣译:哲学与幼童[M].三联书店,1989.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校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5:如何对待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种管理手段,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严格地遵守

2规章制度不可以违反,一旦违反就应该按照条例加以处罚,以保证制度的公正性,权威性。

3死板的规章制度或许会产生一些不利的结果,要灵活看待规章制度生活中难免会有一系列特殊情况,当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时,如果再一味地死套规则就必然带来更大的损失、单管理者就必须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来对事物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同时在遇到特殊情况后应该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

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4一些硬性的规章制度却不得不严肃对待。

因为一些法纪如果松了就必然产生不好的结果

既定下了规章制度,那么就一定要遵守,这是必须的,否则又何必定下规则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对于一个集团的杂乱无章,规则有着相当明显的作用,规章制度的存在可以令员工有条例可依,能够令员工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也可以更好的进行一个集团的权利管理与监督。材料中周云龙为了管理好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并且引进国外管理规则,建立了一系列的考评政策。可以说,在制度上应该是很完美了。但公司管理效果还下降,原因便在与周云龙知道规则,却并没有去好好遵守它,总是以有特殊情况这一理由来对员工从轻处理,久而久之,那些规章制度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威慑力。从而令一套完美的规则变成了一个空架子。三国曹操征讨张绣时,经过一片麦田,便下令不准践踏作物,违者军法处置,他的马却受惊踏入麦地,为此,他割发代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割发是一项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古人奉行孝道,身体发肤不可轻伤。一身正法。才令军纪塑威。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有度

篇6:我们该怎样对待学生

--语言如何更能打动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谈话、说服、报告、传授等手段,都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的运用又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效果。

如何让我们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呢?回答是四“言”四“有”。

言之有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要使他们对教师所传递的内容有所理解、体悟、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言行,教师就必须用真挚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要有爱生之情。有爱的教育,学生才会欣然接受;有爱的教育,才会硕果挂满枝头。

要以诚待人。在真诚的前提下,即使是坚持原则的告诫和实事求是的批评,学生也会理解和接受。

要平等对待。今天的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渴望在教师面前得到平等地位。唯平等待生才会有师生的互动和感情的交融。

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充满感情,鼓起激情,饱含真情,目的只有一个:感化学生。

言之有物。“言传”,能否打动学生,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内容。

我们的教育,只有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切中要害,产生教育效果。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使我们的“言传”以学生需要为目标,触及焦点,揭示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要体现道德伦理的知识性和理论性,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们的讲话要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要运用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学生。

在我们既往的教育中,陈词老调是最为学生所诟病的。我们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例子,换一种语言;不妨正面反面结合说,道理事例结合讲,既摆现象又析事理,既回答“为什么”又回答“怎么样”,使讲话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充实。

言之有趣。生动有趣的讲话才会吸引学生,触动学生,产生效果。从内容角度考虑,运用典型事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今天的青年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不看重权威,也不轻信既有的理论,所以运用事实材料来说明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如果例子选得好,形象具体,典型生动,常能成为讲话出彩之处。

从表达角度考虑,除了把握好语音、语调、节奏,使讲话抑扬顿挫外,要注意运用鲜活通俗的口头语言,使讲话形

象生动。笔者学会开车后,曾与学生算过一笔账:如果我学车需要30个小时的上车时间的话,那么,同学们大概只要花10至15个小时就够了,也就是说,我学一样东西花的成本是你们学同样东西的两三倍,甚至更高。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时间呢,正好相反。我50多岁了,用到75岁,使用时间20年;你们十七八岁,使用到75岁,有近60年,你们的使用时间是我的3倍,甚至更多。我们学点东西困难,而且使用时间短暂,尚且还在学习,你们就更应该努力了。通俗的语言,对比的形式,给学生的教育比较深刻。

言之有方。因为德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艺术就是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它没有固定不变的办法和模式,它也拒绝陈旧和老套。我们也需要讲究“言传”的方式、方法。一要把握好时机。一般性问题,不必急就,尽可择机而行;突发性问题,先制止安顿,使头脑发热者先冷静下来再做工作较为有利;在某种情况下,故意延宕时间,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待到“非说不可”的时候说,往往说的“理”最易为学生接受。

二要把握好形式。个别问题个别谈,班级问题班会谈,倾向性问题校会讲。批评、了解情况,宜个别进行;表扬、嘉奖宜大张旗鼓。

三要善于“调动”学生。在我们的讲话中应该有娓娓道来的叙说、丝丝入扣的分析、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字一顿的评点,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讲话的效果。

四要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尤其是个别谈话,要让学生有述说情况、发表意见、甚至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形成交流探讨的氛围。

五要有耐心和韧性。不急于求成,也不图立竿见影,不要指望一次谈话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有反复多次做工作的思想准备,而且每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学校 陈善钊)

篇7:理性对待我们的节日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教育学生理性看待西方节日,体会中西文化传达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时间: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七节班会课 参加人员:14.3班全体学生和班主任

活动准备:学生收集圣诞节有关故事,中国重要节日。活动内容:

一、介绍有关圣诞节故事: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1、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2、“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3、大家知道圣诞树的由来吗?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4、还有一个关于圣诞树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然而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他们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灯、蜡、礼物或天使来装圣诞树,尤其住在美国西北部的人们,因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会全家人一起去挑选一棵真正的树做为圣诞树。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 1 树的顶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征着那颗引导东方三博士找到耶稣的星星。而且在传统习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5、大家都对圣诞老公公耳熟能详吧?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家挨户地去要糖果哟!

6、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节老公公会驾着驯鹿雪橇满载着礼物准备送点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隔一天每个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奖励。到了1822年,一位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销手法,每年利用这个节日大张旗鼓地宣传广告,大赚一笔,在亚洲的日本及其它各国也群起效尤。因此装扮圣诞老人来庆祝圣诞节的风俗习惯也就渐渐地流行到世界各国了。)

二、听完故事,现在来考考你们吧!

1、哪几种颜色是圣诞色?(答案:红、绿、白。)

2、圣诞节是什么的缩字?(答案:基督弥撒。)

3、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哪个国家?(答案:德国。)

三、在崇洋媚外之风盛行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性对待西方节日呢?

学生各抒己见:略

四、师小结。

今天的过节更多的就是放假、麻将、旅游、购物,节日所固有的那个文化符号也和我们渐行渐远。多么希望端午节能在校园中吟咏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美诗篇去感受那个神秘而浪漫的楚地文化;多么希望清明节能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氛围之中去踏青祭祖,让我们懂得敬畏,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多么希望七夕节能在校园的某棵葡萄树下,低吟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去感知那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如此捍卫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能够深沉而又理性地接纳西方节日文化,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能在父亲节、母亲节这天也学着西方人的方式大胆的对爸爸妈妈说出我 们心中的爱又何尝不可;我们能在感恩节这天向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保安叔叔阿姨、我们校园保洁工人以及我们的食堂师傅们表达我们的谢意又何尝不可;我们能在圣诞节这天感知着基督文化的同时,体味着和西方人民的一样的快意,让心灵在喧嚣之中小憩片刻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在过西方的节日,西方人也在过我们的节日:英国人春节穿上了唐装,法国人舞龙舞狮,美国人有了春节小假期„„这一切都在诠释着世界文化的共生、共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了,他的文化才能被尊重、被接纳,只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了,他才不会担心自己的文化被异域文化所同化。

篇8: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

关键词:《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生

周国平的哲学,既不高深莫测,又不晦涩难懂,连我这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实属不易。我想,把深邃的哲理用平易简约、智慧灵动、质朴达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人生哲思录》一书是对周国平有关人生哲思妙语的摘录集辑,亦是一部再现其个人思想精粹和精神风貌的自传性作品,透过人生境界、人生况味、人生难题、人与社会、世态人情、精神价值、文学艺术、读书写作等该书所关涉的人生主题,读者可以从中全面洞悉和充分领略周先生极为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与精神家园构建。

周国平的人生绝非一帆风顺,也算是应了一位哲人所言:“一生都生活得顺利幸福的人,往往难成思想之大家。”事实上,他曾经历过人生中最绝望的悲恸——他的第一个女儿周灵子(小名妞妞)出生两个月后便被诊断出患有眼底视网膜肿瘤,初来乍到的生命竟马上进入倒计时,这是何等令人悲痛欲绝之事!周国平身为一个父亲,眼看着自己亲生爱女的生命之火在绝症的肆虐中渐渐熄灭,那又是如何不可想象的痛苦!但是这位偉大的父亲在女儿一年半的短短生命中,给了她最多的温暖与快乐,并为他的爱女写了一部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催人泪下的札记——《妞妞》。也许,这正符合了他自己在《人生哲思录》中所写:“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一种东方的宗教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可是,真正热爱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这就是周国平对待充斥着必然性与普遍性的苦难的人生的独特理解——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将苦难视作人生的试金石。读着《人生哲思录》,我不断地被这位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的哲学家的淡然、豁达、从容所打动,渐渐步入这位思想者的内心世界,细细体味他对待人生别样的态度,其中有如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让我有强烈共鸣感的是周国平在书中所论及的“平常心”。有些时候,要强者总会去追求最好——最美的爱情、最好的生活、最佳的机遇、最优的成绩……面对充满缺憾的人生,他们不懂得妥协、不愿意让步。然而恰恰就在他们乐此不疲追求“最好”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最好的心态,最好的情绪。很多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管如何苛求,也许最终仍然抓不住想要的结果,强求越多,不免痛苦越多。所以,何不试试在心里保留一份平常心?尽力即可,无须有愧,剩余的就交给上天,顺其自然,任其裁决,你会发现,这样的人生坦然得多,也幸福得多。

《人生哲思录》一书所呈现的另一个紧扣我心弦的主题词是“真性情”。究竟何为“真性情”呢?周国平笔下的“真性情”意指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重视其个性生长和内在精神价值的诠释,而轻视对外在功利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活出真性情方可算作不负此生、不负己心。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再过一年我就要步入成年之龄了,眼看着青葱岁月的不断流逝,可是我曾经做过的以内心愉悦满足为标准的合乎“真性情”的事却是少之又少。细思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似乎所有的时间都被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海量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时刻都萦绕着的高考的压力……。我还不时地提醒自己,要让我流下的每一颗努力学习的汗水在我攻陷天空、荣耀加冕的那一天,全部变成我胸口的一枚枚火焰勋章。我为成绩活着,为高考活着,为世间这些浮华的身外之物活着,我的“真性情”似乎几近泯灭,被埋葬在了遗忘的角落。我能常常品味源自生命与灵魂的真正快乐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固然,出于利益而做的事情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对此周先生也曾不无嘲讽地评述过,“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然而,人生在世倘若每时每刻所做的都是合乎世俗目标的“应该”之事,考虑的都是“必须”与“责任”,这样的人生怎能不味同嚼蜡?这样的人生怎堪流逝后的回首?《人生哲思录》一书温馨地劝导我,“真性情”是幸福人生所必备的法宝,为此,我必须好好珍惜且时时践行,努力尝试使自己即便置于无趣的时空之下也要尽可能生活得有趣些。

《人生哲思录》还带给了我一个颇值得细细品味的词——“不占有”。人们似乎生来就有一种占有的欲望,本着“光是享用绝对不够,一定要收入囊中为我所有才甘心”的想法,没命似的一头扎进名利堆里,疯狂地寻找、挖掘然后占为己有。可怜复可叹的是,他们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然而抵达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蓦然发现,原来人生中所出现的一切,都只能经历却无法占有。人类永恒只是世间的过客,无论是谁,都会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节点上与曾经所拥有的一切永远告别。既如此,那世上怎么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占有呢?对此,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写道,“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支配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人生哲思录》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有关哲学的书籍,它给我带来的感触不是一般的大,我的心灵仿佛被涤荡了一遍,一些久久缠绕的心结也开始慢慢打开。我有预感,周先生在此书中呈现的对待生活的种种独特看法,将会持久地影响我,让我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健康、更幸福。

篇9:我们对待彼此最好的方式伤感散文

不是很深,也不是很浅

至少我们有那么一段日子

那么的熟悉

但时间还是让我们

渐行成同路陌人

我知道

时间老人

会把不相干的人分开

也许

我们就是互不相干的两人吧

时间久了

我们也就陌生了

我们的.感情

旧了,淡了

现在的我们

再见不会打招呼

形成陌人

篇10: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如何创新?

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的主要方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矛盾多多,人们期待着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引导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从国民重教的传统到千千万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继续拉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强烈的需求,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改革取向,如何保证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1.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目前观点各异,其讨论并未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之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次教育政策分析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与会学者就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学校制度及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一些专家指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概念,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厘清的概念。现代学校制度也是个相对概念,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则与未来的后现代的学校制度建立着关系。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同,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比,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其自主权如何建构的问题;而与未来的学校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适应学习型社会,逐步地从制度化向非制度化,制度结构的转变问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当前,在现代学校制度上形成定义的条件还没有成熟,而核心难点在于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等方面。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诸多讨论,并未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之上。这些讨论大体可梳理成几个方面:研究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其实是双方的权利与责任问题;研究社区、社会与学校;研究学校内部如何治理;研究学校教育的制度体系,甚至涉及到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或者各方面兼而有之。

张力说,探讨现代学校制度,有许多问题很难回避。比如,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属性是怎样分化的?如何看待政府和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为什么对《教育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理解和操作有很大分歧?要不要积极创造条件修改《教育法》第25条?在中国,教育行业真是一种“暴利行业”吗?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而且私有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仍由政府举办和投资教育?各国和国际组织是如何看待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国外是怎样区别对待非营利性教育和营利性教育的?为什么“教育产业化”容易使政府在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的同时也退出公共教育领域?等等。

恰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不仅仅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政府与企业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因此,探讨现代学校制度,首先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尤为重要。从国际通行的现代社会结构来看,由于提供的物品是有差别的,往往其提供的主体和范围也有很大差别。教育提供方出现了多元化的方式,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既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那么,谁最适合于建设一个现代标准的学校制度,这是值得探讨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定义教育的属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什么样的私人产品,然后再看现代学校制度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稳妥。

谈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性,张力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与教育服务贸易相关的一些新概念的引入,对引入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可能更加迫切。我国已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意在中国境内有一些教育是可以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而且可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在这个领域中建设一种比较规范的学校制度,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消费者的要求,是付钱购买教育服务的用户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思考现代学校制度定位的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到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将有很多特征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需要一个现代学校制度作为载体和平台。

据介绍,在西方,由于其公共教育政策已基本定型,因而对现代学校制度争论很少,现代学校制度实际上是为公共教育政策的执行提供基础。现在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中主要有三类价值取向:一类是“老左派”,强调政府投入的责任,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公平,主要是体现在公共性方面;第二类是“新右派”,认为现有的公共教育政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低效或失灵,虽很公平,但是一种平庸的公平,它倾向于一种新自由主义;其次还有超越左和右的“第三条”道路,在注重公平和增加选择这些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正是由于这三大不同思潮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政策的相互交锋,才使得欧美国家教育的提供者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政策走向值得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丁钢教授提出有关现代学校制度上的构想: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建立半政府半民间的中介机构,全民的事业回归全民。学校服务于学生,学生在学校中理解和分享知识,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服务于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是学校的真实领导和学生的引导者;学校服务于社会,政府应为学校均衡发展提供可能,以社会满意度作为学校教育服务的重要指标。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相对应与现存的大学制度而言,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大学制度。它是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轨、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政府正逐步从市场里,从它该退出的行政领域退出来,那么,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唐安国教授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现存高等学校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其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便为学校落实并有效使用办学自主权和民主管理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着重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谁应该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法人代表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如何监督和约束法人代表的治理行为?为此,举办者、管理者和相关利益关系人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唐安国教授认为,现存高等学校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高等学校法人地位没有很好落实,决策等过程缺乏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导致的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其主要原因是:

――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边界模糊,既是高校的举办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于是“管学”和“办学”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放权不到位,用权不得当,使得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缺乏外部的制度保障。

――社会上的其他利益关系人缺乏参与办学和监督办学的制度安排,社会的声音被政府所掩盖,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包揽了本该属于社会发挥的作用,市场力量没有能够形成。

――高校自身缺乏制度创新意识,改革动力不足、行动不够。由于政府在高教管理中把学校当作一个附属部门,学校主要领导由政府任命,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难免存在“保位子”的心理顾虑;目前尚没有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管理成绩特别是管理不良的结果还不能从制度上与校领导的“位子”或其工作评价直接挂钩,学校领导往往会采取保守的策略;学校在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中涉及教师利益调整时会碰到许多阻力和压力,校领导由于缺乏相关权力的制度安排,瞻前顾后,步履维艰,最终的改革方案往往是折中的和不彻底的。

唐安国教授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建立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和社会的参与和间接影响机制。而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建立公共治理结构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在《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逐步下放一些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项目权,逐步转移一些社会可以承担的职能,如评价职能;政府着力建立和健全为社会和学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公共平台,努力做到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及时性;按照《依法行政纲要》的要求规范各级政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并使这些行为受到社会的监督。同时,要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诸如高等教育评价等活动,发挥社会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间接影响职能。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唐安国认为,应根据高等学校举办人的不同组成形式,实行多种形式的法人制度,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则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在《高等教育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作为集体的党委和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并补充关于决策失误的责任承担权。

河南大学副校长赵国祥教授作为一名高校的领导者,提出高校自主运行模式。他认为,目前高校运行存在许多矛盾,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交织,政府管理方式与高校管理方式的矛盾,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不足和高校的自主发展力量生存能力不足,政府对高校投入不均衡与高校总体资源缺乏,政教不分与政府行政职能与学校职能之间的矛盾,高校的投入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推行高校自主运行模式可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包括高校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政府可以加强宏观监控,高校加强自我管理,提升自主生存的能力;政府资源的分配由计划分配转变为项目招标模式;实行政教分离;强化高校的责任意识,注重办学效益;强化办学成本意识,注重办学质量,等等。

3.关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需求急速增长,公共教育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个逐步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也在影响并改造着中国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新的教育资源,解决改善公共教育的绩效成为一种改革的思路。

什么是教育民营?教育民营需要什么制度保证?

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分析说,所谓教育民营,即由非政府的主体和非政府的运行机制(公民社会参与机制、市场选择机制)来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以改变政府垄断或包揽的状况,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教育供给体制。民营主要有四大类型:部分的教育民营(如公立学校实行民办机制),完全的教育民营(如纯粹的民办学校),完全公办与完全民营的组合(公立学校举办民办学校),部分民营与完全民营的组合(公立学校实行民办机制的同时举办民办学校)。

他指出,教育民营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如美国的公司化管理、特许学校、契约学校、教育券;英国的学校的地方化管理;日本的学校法人化改革等都是西方国家教育民营的政策措施。国外改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把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竞争、选择机制逐步引入教育领域。而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存在市场机制,具体体现在:教育中的“自由”交易关系已经形成,市场化公益行为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学校等。市场机制引进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使教育领域中出现了竞争、选择、利润、服务(对公众需要的回应性)等。

刘复兴强调,教育民营必须有制度保证。首先,教育民营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要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其次,建立教育的准市场制度(quasi-market system)。这涉及:(1)借鉴自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改造教育领域供求关系;(2)在教育领域充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自主选择机制;(3)保持政府对教育活动的强有力监管和规制。学校法人制度改革是教育民营制度安排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倾向?市场化的一些措施是否导致了教育差距的扩大?

“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过度化倾向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在增加教育供给,推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紧张,包不起这么大规模的教育为由,希望将市场化改革推向所有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市场化操作带来大量消极的教育结果。

另外,市场化取向政策实施的制约瓶颈越来越大。目前,我们没有建立起对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权的保障体系,而老百姓对市场化教育改革的承受力也有一个限度。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基本上仍然是农民在承担着除教师工资以外的其他教育成本。山东省五县调查数据表明,政府教育投资用于工资的最高比例达98%,最低也达到80%以上。因此,必须正视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教育致贫现象”。不能让教育民营化成为加剧中国贫富分化的助推器。

张志勇指出,中国教育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不能导致“民进公退”,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力度。我国广大农村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极度贫乏,市场化教育改革首先是发展民办教育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的是首先培育民办教育力量,然后推动国有教育改革,提高效率的问题。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受援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政策实施同时出现的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表明,此类政策在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方面并未取得预期成果。

因此,他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目标,应从“分享型教育公平”转变为“共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以“自由选择”为核心重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框架。他认为,公共教育经费短缺是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吸引民间投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应该在所有制上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以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配置,如积极推动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等。

如何看待名校办民校?

重点学校所办的分校借助国家的资源,又借助市场的机制,通过择校、收费,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如何看待和管理这类学校,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应该加快名校办分校的体制转轨,加快在名校所办分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步伐。他认为,按《民办教育法》来规范,非国家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教育都是民办教育。名校所办分校一般除了教师工资外,其他资金均依靠学生交费,可以说,70%―80%以上的办学成本都是由学生家长支付的。因此,这类学校从性质上看,应该是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举办的民办学校。

张志勇指出,不割断“名校”与“分校”之间存在的老子与儿子的关系,弊端甚多:为教育乱收费留下了体制性“缺口”;“分校”承担教育经费筹措者的角色,对于交费上学的学生家长不公平;有“民校”之名,无民校之机制和效率,成为新的“学校官僚机构”。

名校办民校已客观存在,也在发挥着作用,但应该进行规划,首先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名校办民校应限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在现代学校制度众多的定义中,张志勇更认可这样的观点,即依法办学、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社会监督。他认为在名校所办分校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以下四个优势:1.在解决学校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这类学校比公办学校改革的负担、包袱少,改革的成本低;2.在解决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这类学校是政府事业单位办的,但又不是直接依赖政府的财政性资金,采取委托经营的办法,改革的阻力小;3.在解决学校与内部运行机制上,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关键,新办学校可以直接按照新的人事制度来运转;4.在解决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这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直接,对社会的反映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建立起健全的外部监督机制。

仅一部法规怎能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法规制度,是与会专家们的一致看法。目前,我们用一部法规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在实践中行不通,在理论上有漏洞。民办教育分类问题(如营利与非营利)以及根据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们的法规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

分管民办教育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教授指出,问题(案例)通常走在政策和法规的前面,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公共政策;没有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教训就没有完善的法规。在他的行政管理中,就有许多因法规不健全而难以处置的案例。

例如,在西方国家,私立学校的董事会成员是因学校的营利与非营利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且权利不同。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对“不获回报”和“要获得回报”的民办学校的董事会的成员构成作不同的限定,因而对一些民办学校董事会的内部纷争难以处置。

有的民办高校办学者因“抽逃资金”被立案处理,但最终不了了之。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按《民办教育促进法》责令民办学校“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行政部门却难以处理。因为“停止招生、吊销许可证”会立刻造成学校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引发教师人心浮动和学生不安,影响稳定。而民办学校是“民营非企业单位”,与《刑法》中规定的“抽逃资金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不符,因此司法机关又无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有的民办高校在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过程中因担心招生不足,以“自主招生”、“自主办学”为由,擅自向低分学生承诺“保证入学”,造成严重后果,违犯了《民促法实施条例》。但因无相应的处罚条款,而学生又是受害者,行政部门不得不为其承担违规带来的责任。

张民选指出,民办教育必须发展,同时应该加快法规建设,以便教育管理部门依法行政。

他说,《教育法》是教育活动中的“宪法”,是基本法,主要体现国家的基本意志,表达社会的教育理想,但其本身难以直接作民事和刑事责任处置的标尺。因此,需要规定各类学校权利、义务和行为之民事、刑事和行政责任的《学校法》。目前,国务院、教育部和地方法规往往出现“处罚条款”缺失的状况,有些法规虽有“处罚条款”或“法律责任”条款,但因为与《民法》、《刑事》等法规的不吻合,行政部门和司法机构都难以实施。

【采访手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

日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届一个主题。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督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论坛上都有生动的反映。立足当代,关注现实,反映教育改革需要,从实践中产生问题,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成为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的鲜明特点。“关注中国教育政策实践,注重教育政策理论创新”是其一贯的宗旨,为教育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实践部门的教师、校长之间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已成为受到各界关注的高水平、有影响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年度论坛。

采访了两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与会专家学者对许多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教育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本届研讨会,吸引了一批来自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专家学者。他们围绕政府、市场、学校三者的关系及现代学校制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法与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政府教育职能转变、市场介入与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学校自主运行机制、现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公立教育制度与民办教育制度等许多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使得本届研讨会精彩纷呈。

近年来,教育问题被社会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从国民重教的传统到千千万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继续拉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强烈的需求,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改革取向,如何保证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许许多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今日的中国教育。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共教育体制的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公共教育政策作为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何保证其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其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同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教育决策环境和决策因素越来越复杂,决策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决策者应该是研究型决策者,而研究者则应该是政策参与者。一位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如是说。

本届论坛主席、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对教育政策研究提出三点要求:研究中国问题,写中国文章;研究现实问题,写当代文章;要现实的研究问题,写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他指出,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必须了解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立足当代,关注现实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只有有目的的关注现实问题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才能起到认识世界、传播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上一篇:岩土工程勘察格式规范下一篇:读绿野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