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2024-05-07

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通用9篇)

篇1: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我们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写作文

现在的小孩子教育是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拿作文来说吧,上课枯燥泛味,都不,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核心,表述不清晰。但是考试中分值却很大。我们做家长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大多教孩子写作文时是坐在一旁全程盯着,一句一句的交代,甚至要逗号句号地提示。这样的作文就显然成了我们口述孩子执笔的混合物,然而对孩子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

然而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会去买一些作文书给孩子看。殊不知孩子看到作文书的第一感觉是:天哪,这么多作文什么时候能看完,这么多好词好句什么时候能背住„„孩子一下就被吓到了,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可言?

记得去第一次带小孩子去深圳华语一家试听作文写作课的时候,跟华语一家的老师交流,华语一家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写作文其实很简单,但是您在教孩子写作文之前,家长们必须先搞清楚作文是什么。要知道作文不是单纯的文字行为,而是一种思维行为。好作文绝不是单纯的好词好句的累积,而是一种思维的传递。”

送孩子去华语一家培训,偶尔也会跟一些同样送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交流一下,经常会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天生理科好,文科弱”。还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天生不会写作文。”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无论你读过多少感人肺腑的名著,在你一生中最令你感动的文章只有两个字。那是牙牙学语的孩子写的处女作,那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妈妈。为什么感动呢?因为这两个字不是单纯的代号,而是孩子一种思维的体现,你是为他专注的表情、可爱的面庞而感动,你是为孩子的小思想里有了这样一个声音而感动。所以,怎么能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会写作文呢?

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活动,他就会作文。当孩子告诉你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的时候,是记叙文。当他向你描述某个地方的时候,是写景文。当他在撒谎的时候,你在生气之余也要惊叹:多么丝丝入扣以假乱真的想象文。每一个孩子都是语言的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作文的天才。因为他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他的想法会令你惊奇,对于作文而言,这就足够了。如果您也想让你的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您在教孩子的时候,先不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写,而是先问一个问题:你要通过这件事,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孩子写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说的是什么,还会觉得作文难呢?

从小培养小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思维,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要让孩子爱上作文,写好作文,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思维跟一种良好的表达能力!

篇2: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细节,注重个人习惯培养。有一句话,叫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认识到习惯很重要,正确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我非常关注习惯的养成,比如说:早读、值日、作业情况、按时到校、请假制度、发言、讨论等要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让学生在近一个学期中能改变原先那些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良好的习惯,学习的成绩必然会跟着上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孩子吧。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因此,家长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需求,才能正确教育孩子。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尽管他们完全不能够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着。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并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5、性别意识增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6、他们在各方面仍然还很不完善、不成熟。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二、青春期孩子心理需求

1、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

2、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高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走出家庭,孩子的视野面宽了,接触社会的面广了,再不是家、学校两点连成一线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出现在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是最直接的帮助者,可以取代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孩子们思想不再单纯,这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得到,他们有时浮想联翩,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大喜大悲。这些感

情,不适合和家长分享,因为家长马上会紧张和忧虑,批评教育必不可少,跟踪监视接踵而至,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那么,孩子们心里需要家长吗?从心底里孩子们需要,而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是家长的担忧和不信任。

3、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确实也有孩子谈恋爱,这些“爱情”往往以误会开始,以压力开始,以亲情的失落开始。青春期,是恋爱的前奏,是步入爱情的序曲,孩子们恋爱是必然,而我们家长希望孩子们晚一些,再晚一些,怎么才能做到呢?

4、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让他们觉得难办。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学时常发生冲突;被批评了,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和老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会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事情就突然发生了,然后就那样结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恼、不平、羞辱,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去,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比如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和同学分出高低胜负来。很多时候,他们要接受大人的批评,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如何提高成绩呢?他们需要帮助。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要面对现在的一切?我生活不如意怎么办?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幸福?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孩子们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揭开谜团。他们仍然需要帮助。

三、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那么如何能更好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想办法与孩子搞好关系。“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就一定出问题。”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当我们善于与孩子相处时,孩子才会当我们为朋友,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都和孩子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说:我的文化程度差,我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不会与孩子沟通,其实,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沟通很简单,就是倾诉加倾听,尽量多听听子女的倾诉。尤其是在子女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不要错过倾听子女诉说的机会。父母应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种“听的气氛”。让十几岁的孩子坐下来谈,很不自然,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

围,增加随意性和亲和感。学习“平行交谈”的艺术。当你正在忙时,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与之讨论,这叫平行交谈。作一个顾问,而不是经理。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子女面前,对任何事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遇到不赞成的观点时,也不要马上表态,对子女做的事情不满意时不要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而应提出问题让子女思考,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通常孩子认为他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事例:有一个孩子,回来对他的妈妈说不去上学了,老师如何如何的坏,----)在不方便语言沟通的时候,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一些专家建议父母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接受的话,当你把道理、事情写下来,当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它时,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利用赞美,缩短心理距离。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如看孩子成绩单时,不要只盯着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从优点看起。如孩子数学考得不好,语文考得好。可以说:“这次语文考得不错。”这时孩子自己会明白,这是说:“数学没有考好。”但如果说“怎么搞的,数学考得这么差!”这会打击孩子自信,也不利于亲子交流。

第三、对青春期孩子不断的鼓励。

鼓励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正处在一生中很有挑战性时期的孩子,而且恰当的鼓励能帮助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你可以用下面的几种方式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告诉其他人,你为孩子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他听得到的时候。悄悄地在他的桌子上或是书包里放一张自己亲手写的鼓励他的便条。用身体上的接触来鼓励他,尤其在他难过的时候。当你口头鼓励他的时候,眼睛要注视他。

第四、给孩子一个笑脸。

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在单位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时就不想说话。甚至还免不了受一些闲气,心里很窝火,脸色不自觉地就有些难看。因此在进门之前要提醒自己:调整好心态,当孩子开门迎接你的时候,给她一个笑脸。这点很重要。让孩子看到你笑容满面,其实也减轻了她的心理压力,让她觉得父母很容易接近,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份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有话也愿意和父母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倾诉的欲望,我觉得我们最好做一个认真一点的听众,因为这表明你重视他,这种倾听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否则,他会觉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么办?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会结交不良少年,会早恋?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根本的一点,就是缺少家庭的关怀,缺少亲情的温暖。我希望我的这个观点不会偏激。

第五、与孩子角色互换。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特别强,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老师和家长说啥是啥,当我们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孩子出现了“叛逆行为”是很正常的事,就不会发很大的火,生大的气,甚至于去体罚他。心里要想着: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只要耐心地去教育,过了这一关,孩子就会长成大人,顺利走出困惑的青春期。第六、要向孩子“索爱”。

我们不仅要会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我们,我们要学会索爱,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这时,家长们的爱就会贬值,孩子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应该的。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过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俗话说“聪明妈妈会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也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重视孩子对家长的要求。让孩子在了解父母每天在干什么,懂得父母的艰辛,孩子就会体谅父母,运用同理心去对待你,(要鼓励孩子多做点事,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对男孩要经常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对女孩要经常说:有个女儿真好!让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刚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很投入的,一是由于自己喜欢,再就是觉的学

篇3: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榜样,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表里如一,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渊博,远见卓识,在学习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要孝顺长辈,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对人、对社会有爱心,父母要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用自己的坚强,用自己的敬业,用自己的博爱,用自己的成功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比用苍白说教的效果好出千倍。

二、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爱孩子,方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因此,父母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我常常给我的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件小小的礼物,一次循循善诱的开导,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他们父母的信任感。

三、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和孩子平等谈话

中国自古都是“父为子纲”,老子在上,儿子低低在下,许多父母经常以不平等的姿态凌驾于孩子之上,这正是追求平等和权利的孩子们不听话,顶撞父母的根源。所以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再忙,再累,也要倾听,不时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孩子的时候,总是十分高兴地向我汇报一切,当她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商量,给她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样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四、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当孩子成功时,我们要为他们骄傲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当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要气馁,让他鼓起勇气,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不断努力,直到成功。

五、学会宽容

宽以待人,对别人宽容,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对孩子宽容是做父母的基本素质。当孩子偶尔做错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动辄发怒,粗暴地训斥或者打骂孩子。

如当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是很好时,父母知道后不应大声训斥孩子,而应和孩子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孩子分析没考好的原因,鼓励孩子不要气馁,继续努力。这样,孩子就会从内心接受父母的谆谆教诲,发奋读书。

家长无论遇到怎样尴尬的局面,都要努力以宽容的心态,保持稳定而冷静的情绪,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和过失。

六、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

父母和老师不能用分数的好与坏衡量学生是否有发展的唯一标准。好的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所以,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考好了,就心花怒放,分低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心情紧张,无心学习。要记住让孩子在快乐、健康的轨道上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更是父母的责任。

七、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所以,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并加以正确引导,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之火,从而更好地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使孩子受益终生。

比如,孩子对音乐方面感兴趣,父母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她)参加舞蹈、钢琴、声乐方面的特长班学习。如果孩子对体育方面感兴趣,父母就可以根据他(她)的实际情况,让他(她)参加篮球、乒乓球、长跑等方面的特长班。

总之,父母一定要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时机,使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培养,为孩子们今后幸福快乐地成长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八、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多识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实总比书本中的记载更加生动、丰富,而且形象、直观,容易记住。

我在孩子三、四岁时,经常带她去市内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游乐场玩游戏,去书店买书,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出门旅游都带上她,让她多接触各种场合,学着和不同人打交道,从中学习各方面知识。此外,父母应经常带孩子走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学习,再给予适当指点、引导,孩子一定会收获很大。

九、培养孩子有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感恩心

在当今物质充盈、物欲横流的时代,具备良好的品德能使人提高品位,提升品格,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同情心,感恩之心的人才能受人欢迎,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展。从小培养孩子善良、勤劳、勇敢、谦让的良好品德,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这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大爱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在感恩中不断前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花朵。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振兴民族的伟大重任。因此,培养好孩子是每个家长神圣的职责。只有孩子成功,做父母的才算事业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自己亲手培育的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美丽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卢志丹.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M].新世界出版社,2010,4.

[2]肖连富,吴文菊.班主任专业成长[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7.

篇4: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公平地说,亚洲才是恋童癖的天堂,而美国则是恋童癖的地狱。亚洲原本就有童养媳的传统,再说以前的人营养没现在好,发育也没现在的早,那些老太爷色眯眯的眼睛,以及少女那全身的恐惧与颤抖,我们只能从巴金的《家》等文学作品中体会了。旧社会的老牛吃嫩草固然是金钱和地位造成的,但在彻底的爱情自由世界里,有没有可能出现英文所谓的“五月十二月恋情”的,即两人年龄相差一辈甚至以上的。小女人嫁老男人,往往会被人怀疑是为了钱财或其他物质利益;但网上偶尔传出的20多岁小伙子爱上60来岁的老妪,报道中似乎没说她腰缠万贯,那又是图啥呢?

美国有一种说法,叫做statutory rape,即未成年一方愿意,但在法律上这样的性行为依然算是强奸,理由是未成年人不具有判断力。有时,两个未成年人谈着恋爱,享受着鱼水之欢,突然某一天,其中一方到了法定年龄,他便触犯了法律,犯了“法定性强奸”罪。

后来有人觉得这实在荒谬,便增加了几项条款:比如双方是否之前就发生了性关系;双方年龄差距是否大于三岁;一方是否曾犯有性侵犯罪;一方是否负有管理责任,如担当年幼一方的老师或上司。这样一来,多数罗密欧和朱丽叶不会被强行拆开,罗密欧也暂时不会发配大牢。这些补充法律便叫做“罗密欧朱丽叶法”。此外,老美若玩嫩模,最好先核查对方身份证,确定对方已到法定年龄,否则法不留情—即便你是迈克尔·杰克逊。

MJ其实挺惨的,那些白人家长明知他有此嗜好,偏偏把乖巧的、外表比实际年龄更小的儿子放出来勾引他,等他们在“永不长大庄园”玩到打枕头战的阶段,一帖状纸,吓得超级巨星拿出数千万美元庭外和解。这事若搁在中国古代,那小孩全家都为能当MJ家仆人而神气活现。我这么说,倒不是替性侵犯儿童找托词。在美国,这个法定年龄通常是15-18岁,而美国人吃那么多洋快餐垃圾食品,到15岁多半已发育成熟。我有一次把一个13岁少年猜成了27岁。而亚洲人普遍小巧,很多当爹当妈的,到美国进酒吧仍被查身份证。贾宝玉林黛玉那年代,应该比现代中国人还晚熟,更小巧,要让老美见了,非得发挥罗宾汉精神,救人于危难。问题是,那个年代若不早早嫁出去,等过了20大约就成剩女了。

话至此,不禁令人反思:为什么饮食越来越好,发育越来越早,但婚嫁却越来越晚。这是全球现象,不仅中国一地。更蹊跷的是,对于青少年性接触似乎也越来越严加看管。这方面,中国奉行一向的只做不说策略,不像日本发扬光大成流行文化,歌手一般都是12-13岁出道,难怪山口百惠一过20就退隐了。有人卖萌,那是因为有买萌的市场。法国人讲情调,把大叔们的幻想包装成圣洁的爱情,一般都是看上去刚够上初中的女孩,死活爱上一大叔,大叔个个柳下惠,坚持到影片过了前一个钟头,才向爱神低头,十分勉强地为爱牺牲了一把。《杀手莱昂》和《情人》均是如此,当然前者仅是意淫,后者便真枪实弹了。搁在美国,官方一定会像追查奥巴马出生证那样来查两位女演员的实际年龄。不过,西方的女模特真是越来越嫩,赶上咱们的体操队员了。这大致是西方社会挑战传统的一个突破点吧。

篇5: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给予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多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大人也不计较这些,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就处处顺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他们会认为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别人应该给我的,几乎没有给予别人的概念,甚至在他们没有得到时,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抱怨甚至仇恨.

但是孩子将采早晚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到那时,如果孩子只“受”不知“给”,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危机,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因为社会不可能“无条件”给予任何人想要的东西。

有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从小就喜欢别人给他买的吃的玩的东西,每次爸妈带他到朋友家玩,小嘴巴甜甜的,叔叔阿姨给什么就要什么,甚至直接跟叔叔阿姨说想吃什么,玩什么,叔叔阿姨就把家里有的东西“奉献”出来,她的爸爸妈妈也不教育女儿这种“随便索取”是不对的,由此孩子逐渐形成了伸手索取、随便接受馈赠的习惯,对他人的给予没有了感觉,感激之情渐渐泯灭,这为小女孩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大学时,这位女孩因为长得漂亮,受到好几个男生的`青睐,纷纷给她买礼物,甚至有的男生每月给他几百块钱,她都随随便便接受,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后来,与男朋友发生了矛盾,不知道被哪个男朋友剐了一刀,被毁了容。

这就是教育孩子不到位,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带来的后果。教育孩子给予,就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感恩之心。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顺利利,永不求人的人很少。学会接受时感谢人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情的社会人;学会大方给予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在社会上才受欢迎!

让孩子学会给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允许孩子自己主动去向别人要东西吃,告诉孩子这样没礼貌;别人给自己东西时不要挑选贵重的,陌生人的馈赠不能接受:熟悉的邻居的馈赠先婉言谢绝,实在盛情难却时,要孩子真诚地说声“谢谢”,并在恰当的时候报之以李,等等。

教给孩子明白,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是一种给予。“给予”和。接受”是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帮助他人。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无私的。那就是自己快乐,也为别人创造快乐,这快乐必将扩大十倍,百倍、千倍……

这一点中国家长的意识比较弱一些。举例来说,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网家,家长就问:宝宝,在幼儿园里老师给你喝牛奶了吗?饼干给你吃几粒……而外国家长问自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家,家长会问孩子,在学校帮助老师与同学做了几件好事?孩子假如说没有,家长第二天会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一直到孩子有做为止,而且会加上一句,你做得很好,请继续做。

对孩子的给予行为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吃东西时逗孩子,但孩子给他东西时,又不吃,这样是在教育孩子“就是给了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吃的”思想。所以孩子主动给东西时,一定要吃下去,虽然孩子的食品少了,但他的精神“粮食”多了。

篇6: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爱孩子!

孩子大了是不是又在为孩子读哪种特长班而发愁?暑期马上就要到了,是不是又在为孩子上那种补习班而发愁?父母就是这样,总是想给孩子做最好的打算,然而这种“重智轻德”爱却往往得不偿失!往往会造就孩子不好的性格!

比如孩子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与父母赌气,有的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的干脆把小房门一关,以示抗议,更有甚者与父母吵嘴、顶撞。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中有好吃的,孩子只顾自己吃,家人吃不吃则不闻不问;父母患了病,孩子表现漠不关心;当父母照顾他们时,大多数孩子心安理得,毫无反映。父母为呵护子女,包办了他们的家务劳动,养成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养成良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

人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是因为7岁孩子的脑部发育完成90%,所以七岁之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育孩子不应该只为传授知识,而是应该从小注重礼仪的培养,应该教会他如何做人!

形成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

篇7:我们应怎样教育孩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2005年9月3日,我的孩子已上不学四年级了,中午放学时,我早早地站在门口等,检查他的书包,看发了哪些书,这本《道德教育读本》一下子吸引了我,我立即停止了手中的活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真是太感谢学校发了这本书。看后,我对孩子爸爸说,要是我们现在学校老师、家庭、家长能按这书上说的去教育好孩子,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们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因为孩子与我们朝夕相处,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了他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电视广告里,个小男孩端水给他的妈妈洗脚的镜头让我很感动。

有了这本书,我要把它认认真真地读完,把里面举的事例、人物全部作好笔记,当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时,我会拿这本书的人物来教育他,说服他,做好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对自己的鞭策、鼓励。我相信教育孩子如同种庄稼,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人,同样的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家长。

下面以这本书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共分四部分;

1、从小立德篇,2、家庭美德篇,3、学生道德篇,4、社会公德篇。

一、我很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为他是独生子,深得爷爷、奶奶疼爱,八九岁了,不会干一点家务活,连自己的洗脸水,洗脚水都是家长打好催他洗,帮他洗,不懂得孝顺父母,体贴别人。这本书是朱德同志给了我们好榜样,他孝顺、懂事,热爱劳动,体贴妈妈,每天帮妈妈干不少的家务活,特别是晚上把水挑好,不让妈妈知道。我们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不孩子都缺乏劳动的意识,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二、家庭美德篇里有篇内容:讲究卫生,爱护身体,我的孩子这么大了,不喜欢刷牙,还要剔牙,大人不催他洗头,洗澡,他就不会去洗,有的时候还要催好多次带着他一起洗,他才肯洗,自己的床铺不会整理。我希望孩子看到这本书后,会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第1部分:从小立德篇里,既长身体,又修道德,周恩来总理小时候是值得孩子学习的好榜样,他从小充满爱心,懂事,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亲友,爱老师同学。现在的孩子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一家人围住他团团转,这样的孩子能懂得去爱别人吗,当你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时,不但答不出来,还说是为了大人读书,没有明确的志向,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面读书,纷呈了我们很好的榜样。

四、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和艰苦朴素,心灵最美这两篇课文里讲述了:“全国十佳少年”小英雄赖宁,救护国家的森林资源,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还有戚继光和居里夫人艰苦朴素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的孩子每年的压岁钱有几千元,不肯拿出来,只能自己用,早晨不愿在家里吃,要到外面买着吃,见到好吃的,好玩的你不买,他就站着不肯走,一个月的生活费抵得上大人的1.5个月生活费,从不觉得父母挣来的钱不容易。

五、学生道德篇里,课后作业,独立完成,苏联女英雄卓娅和北宋文学家晏姝都是自己独立的能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我的孩子每次碰到一点难度的作业时,他不去专心思考,而是家长引导算出答案,缺乏钻进的精神。

六、社会公德篇里,同情弱者,奉献爱心,是教育孩子从小培养主动关心和爱护老人,残疾人等有困难的人的精神。记得我每次上街时,碰到有残疾人乞讨时,我总是会给孩子一元、二元的零钱让他给他们,这样让孩子懂得应该帮助别人。

篇8: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班级管理,教学准备

九月, 幼儿园又迎来了一批新入园的小宝贝。霎时幼儿园里热闹了起来:家长们带着可爱的宝宝来了、宝宝拿着玩具来了, 大人、孩子同时涌入了幼儿园……

宝宝上幼儿园, 对一个家庭来说, 是一件好大的事。而对我们可爱的宝宝来说, 真是件天大的事:平生第一次走出家门, 独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环境……要独立吃饭、独立睡觉、独立交朋友……真是太可怕了。于是, 有的宝宝大哭、有的宝宝大闹、有的宝宝又哭又喊、有的宝宝又闹又跳……强烈抗议:“我要找妈妈”“带我找妈妈”“我妈妈怎么还不来啊”“我要回家”“我不吃饭”“打电话给妈妈啊”“妈妈快来带我啊”……有的宝宝哭个不停, 有的宝宝见到谁都拉住请求带他找妈妈, 有的则是以沉默来表示反抗……总之, 孩子们的心情有新奇、有忐忑、有焦虑、有恐惧……针对孩子的各种入园不适, 我们教师应该怎么来对待呢?

一、教师要有耐心

刚入园的孩子, 虽然都有对外界的新奇心理, 但是恐惧的心理更大。如果遇到陌生人———老师, 是一个笑蔼蔼的亲切又可爱的人, 孩子虽然也会哭, 但是, 心里已经不是讨厌和惧怕你。此时, 教师亲切友好的态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以和蔼的态度和笑脸迎接孩子, 亲切的摸摸孩子的头、脸等, 都可以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孩子会继续观察你, 看你是不是值得信赖。所以, 幼儿教师在孩子刚入园时, 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百问不烦, 要满口答应孩子的各种要求。还要和孩子说话周旋, 安抚孩子的心情、安定孩子的情绪, 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可以亲近、可以依靠的人。

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用新鲜的事情分散孩子的分离焦虑

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老师来说, 孩子入园第一天总是难熬的, 为了让难熬的第一天过的更有条理性、计划性, 针对初入园孩子的种种不适的表现, 班上三位教师在开学之前, 就要有明确的分工, 即谁负责组织班级一日活动;谁负责照顾个别特别焦虑孩子的;谁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三位老师分工不分家, 在主班老师的统领下, 令人头痛的幼儿入园第一天就会不那么狼狈和艰难。一般作为主班老师要年龄大点, 她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把握一个班集体会具有全局意识, 能够知道孩子多长时间活动, 多长时间需要入厕, 孩子情绪不稳时及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等。配班老师也要眼尖口勤手到:即关注全班孩子的安全, 关心哭闹孩子的情绪等。负责幼儿生活的老师, 要为孩子准备好温水, 好吃的点心、水果, 柔软的纸巾, 各种消毒好了的玩具, 检查好玩具的安全无害, 同时还要安抚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 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在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可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 让孩子们投入并陶醉在这些精彩的活动中以消除与亲人分离和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如教师可以给他们讲好听的故事, 引导孩子玩音乐游戏, 组织孩子观看动画片, 带他们玩一玩有趣的手指游戏, 演示玩一玩新奇的玩具, 组织他们看老师玩有趣的“吹泡泡”“钻山洞”等游戏, 这些都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活动中, 从而忘掉初次离家的不愉快。切记, 每个活动都不要玩太长时间, 一般十几分钟即可。

做好了前期的各项准备, 当幼儿入园第一天到来时, 就不会那么手忙脚乱了, 就不会筋疲力尽的了。班级里就不会只有哭闹声, 而是会有孩子稚嫩的歌声、老师悦耳的讲故事声, “小动物”的叫声……那么孩子们有的跟着学, 有的悄悄地看, 有的哭声慢慢变小了……

三、入园第一天要不知不觉的渗透班级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 开学第一天, 我们就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 那就是:凡事都要有规矩, 不是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的。当然, 我们的规矩不能太严厉, 那样会吓着刚迈入社会的孩子的, 所以, 我们的规矩是一步一步、悄悄的, 在孩子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的。首先, 要让孩子们知道, 进入教室就在教室里活动, 即使哭闹很厉害的孩子, 也不要随意带他到室外去, 就在教室里走走看看。其次, 到了什么环节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比如吃点心时要吃点心, 哭闹厉害的孩子不想吃, 可以哄他喝点水, 要和大家一起参加吃点心活动;吃饭时要求每个孩子参加午餐活动, 哪怕只喝汤也行;到午休时孩子们都要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的, 其实能不能睡着并不重要。大家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没有特殊、没有例外, 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有什么想法了。要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认识到:这是幼儿园, 与自己家里是不一样的, 小朋友到了幼儿园都要按照幼儿园的常规来做, 老师会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每一个活动。实践告诉我们,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入园焦虑时间, 一般的孩子一周后就基本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了。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尤为重要

为了孩子能够顺利入园, 和教师建立依赖关系, 家长的支持很重要。首先, 家长的分离焦虑要自我控制。那么, 家长就要提前学习并了解有关孩子入园的种种注意事项, 做到有备无患。

孩子和父母分开, 孩子和父母都要经受分别的阵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来时的绝望, 都足以把爸爸妈妈的心撕成一块块碎片。然而, 我们必须清楚, 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边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 但让孩子学会独立, 更是他人生情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一定不愿意也不可能阻止孩子长大、不可能剥夺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权利。身为家长, 如果自己立场不够坚定, 态度不够鲜明, 就很容易给孩子找借口不回幼儿园。所以只要孩子不生病的话, 家长就应该坚持送,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送他入园。

孩子在入园时一定要告诉孩子, 有什么问题要跟老师说, 主动接近老师, 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如想喝水了, 就要说:“老师, 我想喝水”。并且还要告诉孩子, 到幼儿园有了小朋友, 不能任性, 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 有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 要找老师, 不能打架。

幼儿园开学前都会开新生家长会, 引领家长们学习, 告诉家长, 孩子入园哭闹是正常的表现, 告诉家长也要减轻顾虑, 有信心陪孩子度过入园关, 还会发给家长《幼儿入园须知》, 观看幼儿园孩子活动片段, 增进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 初步和班级老师建立联系。这些做法有利于家长消除过重心里顾虑。

篇9:浅谈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关键词】个性 健全人格 创造力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39-01

执教十余载,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那就是教育究竟要给孩子什么?素质教育充满了大街小巷,分数、名次已经不成为教师们谈论的焦点,在此,很多教师似乎也迷失了方向。我们不禁会问:“我们的教育目的何在?”表面上看,教师似乎也没有压力,也无目标。其实不然,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引领下,我们应立志做富有人格魅力的专业化教师。

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工作的首要任务。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马特曾说:“道德普遍被人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想,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那就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最终目的所在。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成“优品”,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杜绝“毒品”。每接一个新的班级,看着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望着那双双纯洁似水眼睛,我都会问自己:我能教给他们什么?要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家长会上,看着家长那诚恳的眼睛,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都会感到不安和愧疚。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的成绩都教成第一,但是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我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棵终身学习的种子,我会努力使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会培养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记得一次语文课,我正津津有味的讲解《爱发脾气的孩子》。突然,一阵“嚓嚓嚓”的声音传达室到我耳朵里,觉得不对,立即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哦,原来是两个同学把一张废纸当足球踢。我问到底怎么回事,两个同学异口同声的说:“纸不是我扔的。”于是,我说:“不是你们扔的,那算是我扔的吧。”我把废纸扔进了垃圾桶,战火终于平息了。当时我认为,不就是一张纸吗?举手之劳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没有去多想。现在想来,这不仅仅是一张纸的问题,这些孩子,这些家庭的宠儿,他们心里没有谦让,不懂得感恩,他们的成绩也许很优秀,但是他们的精神上却有太多的不足。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构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创造真善美人格。”

二、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健全的人格锦上添花

学生仅拥有健全的人格还是不够完美的,孩子健全的人格还得用鲜明的个性和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来点缀,从而使这健全的人格锦上添花。

让孩子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和创造力,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向。教师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束缚孩子的思维,而是要给孩子以自主选择和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三口是这样评价一只美丽的彩蝶的。女儿称赞道:“多美丽的彩蝶呀!”妈妈不屑的说:“它的前生是啃吃禾苗的毛毛虫。”爸爸说:“它昔日是啃吃禾苗的害虫,如今却是令人赞叹的彩蝶。”我想,他们说得都对。这恰恰是体现人个性的一个侧面。我做过一个测验,在黑板上画了一“。”,问孩子们这东西像什么。有的说像鱼眼睛,有的说像黄豆,有的说像球……从那以后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自己曾经做过一件愚不可及的事。那是一次语文作业,我叫孩子们用“自信”、“开朗”等词造句,大部分孩子都写“小刚变得自信了”,“小红的性格开朗”,只有韦香妹写的不同,“小路自信的伸向大路”、“冰雪融化了,小溪变得开朗起来。”其他孩子的作业我都打了100分,韦香妹的作业我却画了一个又大又红的“×”,并且批注“句子不通顺”。现在想起来,我的眼前似乎天旋地转。唉,这难道就是我要教给孩子们的吗?我的目标呢?富有人格魅力的专业化教师?静下心来想了想,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原来是被这平庸所扼杀的。

突然,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闪现在我的眼前。一位政客,一位律师和一位诗人在沙漠里迷了路,粮尽水绝,面临死亡。政客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绝望地喊:“谁能救我出去,我一定让他当大官。”律师挥舞双拳歇斯底里的叫喊:“谁能救我出去,我免费为他辩护,让他笑傲法庭。”只有诗人冷静依旧,面对空空的水壶,他想象着:在清幽的山谷中,一条小溪潺潺地流着,旁边的野花争相吐艳,树林青葱。朝阳斜照在花朵上,树枝上,露珠晶蒙剔透……“啊!露珠!”诗人大叫一声,“我们有救了!”经过努力,三人寻找到一些灌木,趁上面的露珠还未蒸发,拼命的吮吸起来。靠着这些微不足道的露珠,他们撑到了救援队的到来。“是想象救了我们!”三人激动地相拥而泣。我从自己曾经犯下那似乎不可饶恕的错误上意识到,我要努力地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维,让孩子尽情发挥那无穷的创造力,使孩子不断涌现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2011年03期

[2]《中国教育》

上一篇:市政工程成本控制下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