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方案

2024-05-12

文化传承方案(通用11篇)

篇1:文化传承方案

开州区麻柳乡中心小学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我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市教育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重对广大师生的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把重

2教育,在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我带头 争做重庆好市民”主题教育。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抓好家校共建,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共教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阐释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开展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研究,着力推动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鼓励和支持开展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梳理和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理论研究成果,参与开展党史国史、重庆地方史志的研究编撰工作,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留存区域民族文化记忆。积极参与重庆市文化资源普查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抢救和再生性保护。对本单位、本校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馆藏革命文物开展普查并网上建档登记。

(五)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重点内容,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以孔子学院、海外华文学校、国际教育展览为平台,以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外国专家学者、留学人员为媒介,积极传播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组织开展好汉语国际教育,办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汉语教育师范学院。加强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联系,搭建中外城市间的合作平台,与友城学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举办艺术节、青年学术论坛、校长论坛,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文化艺术,打造宣传重庆、推广中国文化的窗口。积极选派优秀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孔子学院(课堂)教授汉语,推广中国文化。承办好国家汉办“汉语桥”国外校长访华之旅、“汉语桥”国际学生来华交流等重大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艺术团组赴海外巡演、专家学者赴海外宣讲中国故事等文化交流活动及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精品项目。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驻地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根据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运用校园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媒体,积极宣传本地本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成绩。要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时机,组织师生到社区、乡镇和农村传播和弘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确保工作成效。各区县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制定完善本地区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作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根据自身条件提供专项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让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评估检查机制,定期对重点工作的推进措施、完成进度、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顺利推进。

各班要在2018年1月10日前将本期活动开展情况的电子版总结和图片(精选,不超过5张),打包压缩,以“××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阶段总结”命名发送至廖青

开州区麻柳乡中心小学 2017年11月28日

篇2:文化传承方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期而至,望着天上皎洁的圆月,你会想起谁?也许今日不能点百盏灯,也许再也没有意味深长的邂逅,但至少猜谜的趣味依然在。

小小的一句灯谜,亦庄亦谐,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游戏,是中国最睿智的文学,怎么能让人不怀念。

一、活动主题:传承文化,共庆中秋

二、活动意义: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大众参与活动的形式,让每个人体会中秋文化的魅力,在各种节日冲击中国文化节日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目的:

在祖国生日之际,在红色之月,在文化西化的年代,重温中国文字的美好,也为师生带来一些高雅的乐趣。很多同学之间缺少主动性、配合与交流,可以通过此次活动的调动性,增进友谊,给以感染。

四、活动对象: 二(2)班全体师生

五、活动时间: 9月25日下午第一、二节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了解奖品,确定题量和奖品数目;收集灯谜及安排工作人员。

2、活动布置,用绳子将谜语挂好,每位工作人员负责看相应的区域,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谜语,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

3、活动结束阶段,落实好场地的清理工作

篇3:文化传承方案

关键词:朝鲜,传统文化,传承

一、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什么是“传统”?似乎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讲, “传统是从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能够表现人的思想认识的一种体系。”那什么是“文化”呢?这个定义就更加多种多样了, 据说已经超过了四百种。我国顾明远教授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通过对一些学者的研究资料的分析, 我觉得朝鲜族传统文化应该这样定义, 即从朝鲜族的历史发展中所涌现的朝鲜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学校教育承载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职责, 他们会将民族语言、文字、历史、习俗等文化发展下去。

总的来说,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这让朝鲜族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强大的支撑, 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 朝鲜族的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具体有如下:

民族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强, 失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主力, 而学校就成了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此外, 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一定的传统文化, 但是这两方面的文化学习和发扬并没有形成规模, 难以有很明显的效果。学校在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时, 往往是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 通过对民族文化了解深入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的。但是, 很多的朝鲜族学生并没有选择在朝鲜族学校就读, 而是去了汉族学校, 这就对朝鲜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压力。就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来说, 在2012年, 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朝鲜族学生选择了去汉族学校就读, 在朝鲜族人群分布较少的地方的学生更是选择汉族学校就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础, 但是很多朝鲜族学生在进入到汉族学校之后几乎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对本民族的文化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更别提去继承和弘扬了。

二、导致民族学校吸引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

1.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认识不够。不同的人对民族文化会有不同的认识, 但是有两种比较偏激的看法, 一是民族教育的生存离不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要通过民族教育来进行传承;另一种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 因此没必要再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现代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了骨髓, 传统文化对他们反而形成了阻碍。那些不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的家长一般不会选择将他们的孩子送去民族学校。此外, 还有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在汉语和朝鲜语的重要程度上难以权衡, 认为汉语的用途更广, 因此便忽视了朝鲜语的学习, 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2.民族学校的教学任务较多, 学生往往不自己安排学习。在学校, 朝鲜族学生和汉族的学生一样, 都得学习常规的课程, 但是有语言的差异, 朝鲜族的学生必须学习汉语, 这就在无形之中给朝鲜族学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我对照过延边市的朝鲜族学校和汉族学校的课程安排:朝鲜族学校每周给学生安排的课普遍要比汉族学校的学生多, 尤其是每天的第七节课。下面我们对照延吉市公园小学 (朝校) 和梨花小学 (汉校) 这两所学校各个年级学生每周的课程数, 公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32节课, 梨花学校为26节;公园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为35节, 梨花学校为30节。因此, 从上面的比较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 朝鲜族的学生课程量大, 学生压力也大, 而且, 朝鲜族的学生还开设了其他的课程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锻炼,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3.居住地没有民族学校 (班) , 难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世纪80年代以前,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特别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 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民涌入了城市。根据邰静波的统计数据显示, 有三分之一的朝鲜族人民离开了他们原有的居住地, 奔向了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 而且这个人口的流动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朝鲜族人民涌入汉人居多的大城市之后, 他们的后代也只能与汉族的学生一块生活、学习, 同时接受着汉民族的文化熏陶, 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再加上朝鲜族的聚居地也很少有专门的朝鲜族学校, 因此, 朝鲜族文化便没有了传承的平台, 长此以往,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便更倾向于汉族, 这就失去了朝鲜族的文化特性。

在汉族人口众多的地区, 朝鲜族人民没有了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汉语作为语言工具, 这让朝鲜族的语言失去了传承的机会, 而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载体, 没有语言的交流, 文化便失去了活力, 朝鲜族的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兴趣。所以, 朝鲜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收到了严重的挑战。

三、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现代化共赢

民族文化的传承既要将传统文化作为重点, 也要融入现代化的民族文化, 要做好这两方面的教育。针对这一点, 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 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

上面我们已经指出了朝鲜族的一些族人对他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认识不够, 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必须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 必须要建立起合理的沟通桥梁。尽管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是源自几千年前的古人, 但是在今天仍然受用。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奠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好的部分被传承了下来, 再融入现代社会因素, 便形成了现代的文化。因此, 我们要客观的来看待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 对民族教育要有足够的重视。开展民族教育, 为的是让本民族的人民能够将民族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 让本民族的人民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充满活力, 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因此, 我们必须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民族教育。很多少数民族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选择在汉族人群中生活, 他们的孩子也要接受汉族文化教育, 因为他们认为汉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 学了汉族文化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中, 知识来源单一, 朝鲜族孩子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来源除了家庭就是学校的教材和老师, 这让他们学习朝鲜族文化显得很困难。但是, 现在就不一样了,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报刊等媒介来获取信息, 进行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而且朝鲜族学校加大了对汉语言教学的投入, 学生可以更好的来学习汉语。总的来说, 尽管朝鲜族学生在汉语的掌握上与汉族学生难以相比, 但是汉语对于他们来讲, 已经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使用了, 这大大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根据科学家研究, 能够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要比只掌握一门语言的学生智力发达, 思考能力也越强。我国的高考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是有优惠的, 在朝鲜族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比在汉族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有优势, 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而且, 朝鲜族的学生在就业中也更有优势, 除了我国相应的政策优惠外, 他们多掌握的一门民族语言会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便利。所以, 民族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二) 增强民族学校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 朝鲜族学校要做好吸收朝鲜族学生的工作, 在对学生教育工作中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兴趣, 能够学有所成, 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下面我们将要以双语教育来对民族教育展开论述。

1.要增加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课时, 加大汉语教学投资,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教学。其实, 朝鲜族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学习汉语, 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加强对汉语教学的投入, 可以减少他们到汉族学校学习汉语, 从而能够在朝鲜族学校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2.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引入汉语教学。很多人错误地认为, 民族文化教育必须使用民族语言, 但是, 学生既然学习汉语, 而且汉语的工具性更强, 这就可以以汉语作为语言工具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据调查, 很多的朝鲜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亚马逊河、契诃夫等河名、人名, 但是在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他们不会用汉字进行拼写, 也不能准确的读出来, 这就对它们的工作造成了影响。针对这种问题, 尽管一些朝鲜族学校已经做了汉语的教育教学安排, 但是还远远不够。

3.对朝鲜语文内容要删繁就简, 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减少课时安排, 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课外活动。对于语文的教学安排要有明显的针对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枯燥无味、形式单一的问题, 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 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结合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好文化的传承。此外, 对于那些民族语言, 希望深入学习的学生, 学校要安排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授和培养, 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民族文化的研究型人才。除此之外, 打造优秀的民族学校, 提升办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 筹建民族学校, 保障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篇4:文化传承方案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引言: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能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变化和民族团结。鄂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体育文化中进行开展和实施,能够促进深厚的群体和广阔的发展形势。不仅能够实现少数民族体现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还能创造民族体育中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

少数民族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区域发展方式上实现的,是一种特色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创建的体育文化是在文化生态形式上展现的。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元化的民族特征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创新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态建设中具有较大依赖性,在自身发展中还不能体现一个独立系统。在历史发展形态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在发展中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系统变化的文化形式,不仅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协调,在文化生物链发展上具有较大局限性。

二、在生态视野下,推进鄂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方案

(一)自然地理位置的发展方案

在交通形式上,便利的交通能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鄂西经济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鄂西地区的交通形式比较复杂,经济基本还比较落后,所以相关政府就要积极支持创建交通设施[1]。在地形上看,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变化上建立体育活动比较困难,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力,但鄂西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宽阔,能够建立多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在空间变化上,就要选择比较开阔的地带,建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利用效率,降低一定的建设成本,还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

科学技术主要在三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文化程度。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当地政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积极的精神文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利用文化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然后,体育人才的改善。由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经济不充足,所以体育人才的引进也比较困难。所以,就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培养,学校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则,实现订单式培养,为每个地区都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发挥更多的人才创造。最后,对于科学技术[2]。它不仅能推动体育项目的良好发展,还能创建更好的文化形式。特别是体育器材的有效利用,无论在质量问题上、成本还是资源、效率上都要进行实现,掌握良好的产品工艺,创造出更优秀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推进体育项目的传统方式,还能实现更多的文化形式。

(三)民族体育文化业的发展方案

要实现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就要利用相关的优势条件,创建具有特色的品牌。无论在农业创造、工业制造还是商业发展上,都要开展更大的市场变化,实现经济产业链接,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较大需求,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还要在形成产业发展后,创建特色的品牌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力量,创建更深的文化形式[3]。还要挖掘非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提供良好的保障形式,在生态环境发展下,还要在政策和资金形式上得到大量支持,开发并保护该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从而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民族体育在推广形式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在校园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学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也比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对相关的体育项目认识还不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开设相关的体育课堂,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形式,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形势上,创造了体育文化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变化以及社会价值具有紧密联系。当地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他们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实现了丰富性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以及多种条件的进程方式,也促进少数民族在体育文化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磊.湘鄂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快速发展[J].世纪行,2009(11):10

[3]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30-134

篇5:文化传承方案

民族服装:老师2套,学生6套(男2套)

活动分工:

组长:朱xx

副组长:方xx

篇6:文化传承方案

开展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根据《张掖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我校决定全面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小学德育大纲》为中心,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身。

二、活动目标:

1、总目标:

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提高个人修养,提升家校文化品位为具体目标,在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2、学生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水平。

2、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读书明理。

3、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

4、通过天天诵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回、勇于进取的坚强意志和心理品格。

5、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勤劳节俭、遵守公德、诚实勇敢、热爱生命。

6、通过学生,感染家长,带动全社会兴起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风尚。

三、活动主题 传承文明,快乐成长

四、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工作小组

2、领导小组主要职责:(1)组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督,亲自评,深入参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全过程。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2)构思并制订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3)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评价。(4)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做好传统美德教育的经验推广和应用。

五、实施原则:

1、人本性原则

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高处着眼,小处着手。

2、整体性原则

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3、发展性原则

通过实践体验,把口号变成行动,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其受益终身。

4、时代性原则

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六、实施安排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时间:每天早晨8:00—8:20,中午2:30-2:50各20分钟时间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形式:首先教师带读、优生领读、单个诵读、对诵、小组诵读、集体诵读、吟诵表演、自由诵读、也可以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抑扬顿挫,生动活泼,轻松愉悦。还可以开展接龙赛、擂台赛等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篇7:文化传承方案

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文化”

二、活动目的:

突出立德树人,以清明节为契机,采取网上签名寄语与网下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慎远追怀、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学习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不断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材。

三、活动时间: 2015年4月3日-4月7日

四、活动安排

1、各班开好一个主题班(团、队)会。

2、上好一节革命传统教育课。

3、利用学校多媒体组织观看一场革命故事片。

4、组织好一次祭扫或参观瞻仰活动。(对象:团员志愿者)

5、办好一期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做好一份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篇8: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人类痕迹的总和。而文化的传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留在地上的、山里的文化,也有留在纸上的文化。其中,前者是重要的原生态的第一手文化,也是需要人类高度重视的真善美的文化;后者作为人类积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日趋丰富也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细节。而档案作为留在纸上的一种文化,更以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档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档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记录。自人类出现,档案就一直充当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期间所特有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一种手段……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比如中国商代甲骨档案、古巴比伦石刻档案、古埃及纸草档案等文化财富,尤其是档案中涉及的王位继承、宗教活动、外交、经济、科学和文学等重要内容的发现和保护,不仅见证和记录了上述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脉络,也得以使当时的文化流传至今。可以说,自档案问世伊始,就不仅仅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的记录载体,以及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同时它也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

2.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现象,没有传播,文化生存的土壤就会枯竭。特别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由于文化传播方式的简单,文字记载形式的档案成为最主要的传承历史的手段实属必然。为什么中国的历史那么悠久,而且甲骨文和金文三千多年没有中断过,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断了,乃至18世纪才被发现?研究认为这与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形态是互相促进的,这种观念就是精神永存。怎样传承呢?开始依赖的是口耳相传,这是不可或缺的;而后就是依赖文字,依赖印刷,依赖雕版,依赖石碑,等等。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果缺了档案,文化代代相传的原证就不会存在,譬如司马迁、班固编写的《史记》和《汉书》正是得益于汉代档案的贮存和保护;而我国的灿烂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则得益于各个历史时期档案的积累和流传。这意味着档案是文化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档案的每一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播,都会给予文化发展以巨大影响[1]。

3.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

档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面对非常真实而又非常直观的档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面对的也就是事物本身,因为无论是一片纸、一本书,还是简牍文字资料、民间书信和簿册,人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遗韵,闻到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不仅如此,档案信息的传承还在于对档案所进行的诠释,“因为档案文本往往会掺杂一些个人或集体的诠释,或者存在信息的遗失或缺疏……因而,文本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前人的文字记载,也存在于后人对文本的真实和潜在意义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档案文化获得一种延伸和重构。”[2]这就是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档案文化价值的衍生性在艺术档案上呈现得最为明显:一些珍贵的艺术档案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不仅使我国许多艺术流派和经典剧目得以弘扬光大并永久流传下来,而且在原有的档案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更使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品质得以提升,并形成美的艺术氛围,使传统艺术文化在艺术档案的提领下大放异彩。可以说,直面真实而又直观的档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人们仿佛可以嗅到原始文化的历史气息;而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则能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触动人们的心灵,尤其是档案中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内涵既能给人们带来意蕴绵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也能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档案的这种文化价值是其他事物难以企及的。

二、档案的存而致用

综上可见,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真实性、权威性、原始性的自然属性也赋予档案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魅力。档案作为一种承载了丰富信息的知识文化,在当代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存而致用。

1.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档案所具有的神秘色彩使各类档案馆主要围绕着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代表社会最广大利益的社会民众的档案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阅读欣赏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各类档案的认识和渴求也在不断变换、转移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完善,原有单调、沉闷、墨守成规式的档案资源运作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丰富、清新、蕴藏多元内涵的现代档案的不断涌现、不断解密。不断拓展档案功能、不断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已势在必行。赋予档案应有的文化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添加文化问题,而是在体现档案个性、传递档案知识时,把文化气息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档案开发利用的各环节都融入文化的涵量,使档案文化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档案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人类档案信息、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这对人们了解历史、解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历史文明意义重大。

2.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

档案资源的留存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档案的文化功能表明档案必须满足利用者的某种需求,若不能做到这一点,档案就不会被人们所利用,档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原本意义。基于档案所面对的生存发展环境的不同,注重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积极利用档案中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更好地享受文化成果已成为各类档案馆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应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档案信息的开发应利用多种传播媒介,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譬如可以利用报刊、广播、影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更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其中,影视以及网络传播的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影视以及网络传播易于大众接受、理解和识读[3]。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影视以及网络传播日益普及、转化为新型的电子出版物的档案资源将以快捷便利高效等优势占有一席之地的今天,传统形式的档案文献仍将以其特有的文化优势长存于世。

3.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研究。

一些档案信息受其形成及保存过程的原始特征的制约,要顺利地阅读档案、准确地理解档案、正确地利用档案并非易事,也使一些利用者望而却步。这就要对档案信息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梳理和编纂,以使编纂后的档案信息能够为广大利用者所接受。当然,找到档案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再现“历史的光芒”。而如何让“历史的光芒”再现?首先,档案编纂人员要有创新意识。目前,各类档案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就会让人们产生雷同之感。档案资源只有在创新上下工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清人李渔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编纂人员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跳出档案文献汇编的旧思路,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意识,进而遴选出大众需要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在档案信息的深度上下工夫,不断发掘出新的信息资源,这也可以显现出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其次,优化馆藏结构。目前,大多数档案馆藏都是以文书档案为主,很难满足编研工作者的需求。因此,丰富馆藏以优化馆藏结构至关重要,其中,完整齐全的文字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档案、音像档案、人物档案等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石珂.从文化传播的实现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03,(2).

[2]张芳霖.档案的大文化视野[J].档案学通讯,2009,(3).

篇9:薪火传承 传承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市分行营业部根据文件要求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五四青年节就组织了各级县支行选取代表进行演讲,并表演节目。身边的同事有的提出了要学习先进人物,有的演了带有农发行特色的小品,多姿多彩。近期又开展了岗位竞聘考试,深入地抓基础,强调学习提升财会队伍战斗力和执行力,引领我们青年职工融入企业,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窗口柜员,推进柜员文化建设,打造窗口服务品牌,这才是力所能及之事。至诚服务,说的就是穿好行服微笑服务,对客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

篇10:文化传承方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我校学习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学习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所以,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开始学习《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自古以来,“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头两篇便是针对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而作。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爱、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学校从《弟子规》入手,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学习经典激发学生感恩意识。针对经典中承载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3.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规》进入校园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信用都没有,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弟子规》第三、四部分讲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他人诚实守信。毫无疑问,高尚的品德须从小培养。在孩子刚刚懂事就深入浅出地进

行道德启蒙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由此可见在《弟子规》进校园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一、目标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发展记忆能力,开发智慧潜能;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培养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诵读内容安排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

第四形式:每天早读及下午上课前安排15—20分钟诵读,四、诵读方法 根据学生、班级、学校等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

1、老师领读;

2、学生代表领读;

3、跟磁带读;

4、跟VCD读;

5、齐读;

6、分组齐读;

7、全班集体读;

8、听读;

9、自由诵读;

10、默读等。

五、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或者语文教师负责组织诵读。

六、记录与资料整理

1、每天由专门的教师检查记录各班诵读情况;

2、每周每个班要小结一次诵读情况;

3、每月学校要分析和小结一次诵读情况;

4、每学期将全校诵读情况写出分析总结报告。

七、校园环境的营造

1、在学校中心位置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宣传栏;

2、在教室、走廊、办公室、教师备课室、活动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经典名画、字画、经典格言;

3、课间播放一些国乐名曲;

4、在校园可树立体现中华文化经典、民族精神的圣贤铜像、石像以及其他艺术雕塑;

5、统一穿着具有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中华品格的校服等。

八、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成果展示活动,以调动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同时检验经典诵读成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1、在班级或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表演赛;

2、在班级或学校开展国学经典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民族工艺小制作、“我与经典”作文和文艺节目等竞赛;

3、举办全校国学经典知识讲座等。

九、其他注意事项

3、要召开好师生动员会;

4、要召开好学生家长会;

5、要争取专家的指导;

6、要适当安排专项经费;

7、每学期要召开好总结表彰会和经验交流会;

篇11:文化传承方案

一、项目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培训(简称:非遗技艺传承师培训)

二、宗旨:

弘扬国粹,传承经典,发扬光大

三、口号:

守望家园——行动起来,保护民族的DNA!

四、组织机构:

支持单位: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中国国际儒联、全国手工委、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根艺石艺学术学会、中国演出家行业协会、中国国际孔子文化促进会、中国老龄事业促进会、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国际贸易协会、民族器乐协会、中国长寿促进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企业工作委员会、中国拥军拥属基金会专家家委员会、中国共青团“中华未来之星”全国组委会、中国社会发展基金会龙文化基金、曲阜孔子文化学院等单位。

五、背景分析:

历史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誉为民族的DNA,“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历经100多年的衰落,今天我们面临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因而寻求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已经是中国崛起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历史的组成部分和今天延续的动态文化,具有文明传承的重大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后继乏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灭绝的危险。

2.文化背景与领导关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经在不同场合公开论述传统文化重要意义达13次之多。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培训开展

非遗的技艺传承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用大批掌握着精湛技艺的从业人员,技艺是非遗传承的基础,但是从近一些年的情况看,非遗从业人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一线,缺少非遗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非遗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收入的状况不平衡,导致现在非遗专业人才短缺。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职责和业务素质,为发挥非遗项目高技能人才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关于加大非遗技能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促进绝技绝活代代传承的精神,结合各地非遗项目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培养需求,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制定本培训计划,进行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凡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由劳动部职教协会印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证书。通过这个工作来为非遗培养后继人才,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更将提升广大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六、意义

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

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时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议也开始升温,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明确,并开始不断的关注重视。

2.以培训的形式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有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相关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十八大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而据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有关“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现代化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

3.举办“非遗技艺传承师培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将非遗技艺传承师纳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标志着非遗传承人将“持证上岗”,不再是游兵散将,而成为受社会尊重,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大任的“先驱者”。非遗技艺传承师培训的推动必将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有利于“非遗”合作,树立中国文化的良好形象,有利于非遗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的产业文化,有利于实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七、目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我们今天举世无双而璀璨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在古为今用,满足人民对文化不断增长需求方面,在屹立于世界之林,充分提高我国软实力方面。在精神文明有待提高,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只有将非遗投入市场、融入生活、才能从中获取丰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培训将大大提高非遗从业的整体水平,对于广大从事非遗事业的企事业单位来说,这项工作增强核心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今后的发展增加竞争力。对于整个行业和民族文化来说,这项工作将有效地传播非遗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解决文化传承的人才之困,在根源上做到了文化发展的后继有人。

八、运作方式及特点:

上一篇:竞选辅导员助理申请书下一篇:数学跟岗研修总结